習氣指的是已習慣的情緒,它有粗有細,細從塵沙惑至粗的思惑。即便連見惑也是一種習氣,在佛法中的見惑指的是執著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結使,但要破見惑除了要破此五見結使之外還要破「疑結」,所以稱為下三結(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同時,還須具十六行。
下三結:一見結,即五見之結,統稱我見。二戒取結,行邪戒也。
三疑結,疑正理也。
十六行有分大小乘,小乘而言:
(1) 所謂斷欲界見惑之智,及能忍可其心符合四諦之理,謂「苦法
智忍,苦法智,集法智忍,集法智,滅法智忍,滅法智,道
法智忍,道法智」。
(2) 以及斷色界、無色界之見惑,而忍可於四諦之理:「苦類智忍
,苦類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類智忍
,道類智」。
若是大乘,則依圓鏡之智而能令心忍可於無生之理!
◆ 須陀洹,約當初地菩薩而劣
破三結:見結、戒取結、疑結
輪迴:尚須七往返人道
破惑:三界所有見惑,沒有破任何思惑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大乘破無生理之
分別我法二執
備註:又名見道、入流、預流果
◆ 斯陀含果,約當二地菩薩而劣
破結:貪瞋漸薄,這指心無淫慾而應配偶所求方行之
輪迴:尚須一往返人道
破惑:三界所有見惑,及欲界前六品思惑。欲界又稱五趣
雜居地,分有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
。六品思惑約當忉利天或須焰摩天。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大乘破無生理之分
別我法二執。
判斷小乘二果約當菩薩二地,是依下列經典之經文,以及
與三果阿那含所證境界相比較的結果: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7) T09, p0575b
歡喜地中。漸生堅固願。
離垢地中。不與破戒共宿。
明地中。捨諸假名。
焰地中。於佛得一心不壞淨信。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7) T09, p0577c
持戒及多聞 在於二地中
猶如香山王 集一切香物
如軻梨羅山 多積諸寶華
明地集聞智 禪定亦如是
焰地多積聚 入道法不壞
如仙聖山中 善寂所遊止
五地諸神通 無能得及者
如由乾陀山 多集夜叉眾
...(中略)...
又復初地中 發於廣大願
二地持戒品 三地假名壞
第四地專一 五地眾妙事
...(中略)...
發心出世間 得入於初地
二地淨持戒 三地修諸禪
四地道行淨 五鍊方便慧
No. 220e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68) T07, p0932b
於初地中得平等身。何以故。通達法性。離諸邪曲。見平等故。
第二地中得清淨身。何以故。離犯戒失。戒清淨故。
第三地中得無盡身。何以故。離欲貪瞋。得勝定故。
◆ 阿那含果,約當五地菩薩而劣
破五下分結:
一貪結,貪慾之煩惱。
二瞋結,瞋恚之煩惱。
三見結,五見之煩惱。
四戒取結,取執非理無道邪戒之煩惱。
五疑結,狐疑諦理之煩惱。
此五結於欲界生起而不能超脫,故謂之下分結。
輪迴:不必往返人道,住於四禪之五不還天
破惑:三界所有見惑,欲界所有思惑(九品),
已破貪瞋二毒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大乘破無
生理之分別我法二執
判斷小乘三果約當菩薩五地,是依下列經典之經文:
No. 309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 (卷2) T10, p0974a
如是最勝。修成菩薩欲成無上正真之道等正覺者。常當思惟
心念去離九眾生居。一切眾生我人壽命無所希望。所作因緣
皆悉避之。亦莫思惟俗間之念。消除一切眾念之想。
修成菩薩。復於十五殊特之心。向法次法進成其道。從第一
法入苦法忍。增於善根同無漏行。從於五住至得如來。悉具
善根思惟欲愛。
五住菩薩斷除欲愛。滅不善根住於欲界。執忍苦慧思惟苦本
。無形界中無色之身。不得思惟苦之無本。是故菩薩不於無
形除欲界法。
注一:以上五住是舊譯,新譯是五地。
◆ 聲聞及緣覺阿羅漢,約當六地菩薩而較劣
破五上分結:
一色愛結,貪著色界五妙欲之煩惱。
二無色愛結,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
三掉結,色及無色界眾生心念掉動而退失禪定之煩惱。
四慢結,二界眾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煩惱。
五無明結,二界眾生痴瘖之煩惱。
輪迴:已破三界
破惑:三界所有見思惑,已破三毒
破執:小乘破四諦理之分別我法二執及俱生我執。大乘破無生理之
分別我法二執及俱生我執。
證得﹕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無願)三昧。
判斷小乘阿羅漢果約當菩薩六地,是依下列經典之經文: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2b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
法而不捨離。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今住此地。於念念中。
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
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請有緣人同時參考以下經文:
初地至八地證境與聲聞辟支境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