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開悟」、「無生」、「明心」、「見性」這四個話題,敝人過去已曾說過不少次,但觀察目前談論佛法的人,卻仍有甚多人有許多誤解知見,且又於《圓覺經》及《楞嚴經》義也看不懂,所以於此再次整理重說一次。


◆ 佛性與無生

無生有多喻,隨不同世界有不同比喻,這裡舉五義一事來說明。

五義為畢竟空、勝義有、因緣和合、佛性無生妄有生滅、佛性即能覺(具正等正覺之能力),一事是須直接會入無生的行為,稱為中道。

(1) 勝義有之主張(註一)
  佛性無生如大海,妄風吹識浪,浪有諸波相,大海不隨諸波
  相之生而生,不隨其滅而滅,所以說大海無生。十方世界唯
  識所變,而識在佛性中產生,如彼大海浪,所以說佛性無生
  為常,遍滿十方世界。


(2) 畢竟空之主張(註二,註三)
  佛性無生如虛空,妄見空中有空花,空花有多相,而虛空不
  隨空花之生而生,不隨其滅而滅,所以說虛空無生。十方世
  界由妄所現,而妄本非真,以佛性立場而言,妄亦無生滅,
  眾生顛倒妄見生滅。是以說佛性無生不二。


(3) 因緣和合之主張(註四)
  佛性無生如交蘆,和合因緣故能作用,剔除外皮後則交蘆不
  存在。所以交蘆不離因緣和合,和合者不實其性空,性空即
  本來無生,所以交蘆無生。十方世界亦由眾因緣和合而成,
  所以十方世界亦無生。所以佛性無生,因緣和合其性亦空。


(4) 佛性無生妄有生滅(註十一)
  佛性無生,妄有生滅,妄如鎖鍊環環相扣,此扣非彼扣,亦
  不離彼扣而生,妄滅即是不扣。十方世界即此扣環之繫結力
  變現,此力即是妄,所以佛性無生,妄有生滅。

  重說一次。

  宇宙現狀就是不停的生滅,如鎖鍊一環扣一環,由今環前推
  不見始,以不見始故,後推亦不能知何時終。過去環不是當
  前之環,但今環卻不離過去環而存,這就是「相續生」的道
  理。其之相續力量,乃環環之間的「扣環繫結」所致。此繫
  結即是貪欲愛習。成佛人斷貪捨欲徹底,所以妄亦能滅,只
  是妄滅而不住於所滅(斷滅),所以說妄有生滅,而佛性無
  生。
  

(5) 佛性即能覺
  佛於菩提樹下成佛,第一個感慨就是: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
    妄想執著故,不得見如來』。

  所謂如來智慧德相,即是說眾生具有「能」正等正覺之功能
  。而妄想執著如同美食,美固美矣,但飢餓人不食,永遠仍
  在飢餓中,這是何以眾生未發菩提心不能成佛之原因。  

  所以佛性不是境界,是指能正等正覺的能力。此能力於佛不
  失,於眾生不少,是謂佛性也。

  上述能覺說法參閱《大般涅槃經》或「性在作用」一文。


觀察上述五無生義之主張者,是在「起用後」所生,何謂起用耶?

  所謂起用,指眾生之妄識及佛之真智作用。若眾生無妄,而佛無真,則識智不生,既然無生,又誰來主張佛性無生呢?這是何以在《瑜伽師地論》說於第一義中阿賴耶識亦永滅的原因(註五)(只是業相滅,實相即佛性並不滅,無生之故。業相滅是指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起用之義,在眾生曰妄、識、業。在佛曰真、智、願。若眾生無業,則十方一時殞銷(註六)。若佛無願,則如二乘入於寂滅不再受生度眾生。若吾人能如此理解,那就能看得懂永嘉證道歌:「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說完義理之後,就要說一事。此事意旨與諸義不異,只是諸義用語言文字說明,而此事就須當下會入才能了義。此事就是未起用時的無生境界!

  須知,若起用則生識智(在眾生為識,在佛為智),於是就產生了生滅兩邊諸義,所以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喔,莫我說了畢竟空又著了空見,此事直須當下會入才行,以多言無利言語道斷之故!但為了利益有緣人,我還是儘量說明之,有緣人悟我所說義後,須見月忘指,得魚忘筌才行,此事說明詳見「註七」。



開悟

  「開悟」二字乃出自妙法蓮華經諸佛出世一大事因緣(註八)。其本意只是佛開其知見予眾生,例如佛法法門;佛示其知見予眾生,例如佛報身莊嚴及諸多佛土境界,及佛智之三昧妙用。所以,在佛開、示佛之知見後,佛欲眾生由所開示之佛知見,而悟佛之知見,而入
佛之知見。

  所謂悟者,就是「吾心」,所以中文字造的巧妙。吾心何義哉?指眾生應悟當下心之生住異滅,於心生後又滅時,了知其畢竟未入斷滅。經此悟之後,方知佛之知見乃無生也!

  從佛開其知見予眾生,至眾生悟佛之知見,如此過程而被禪宗人拿來合用,就稱為「開悟」。但目前絕大部份不讀經書、不通教的禪宗盲隨者,都謂開悟就是證悟,這實在是大錯!所謂證悟,是證實所悟無生境界,這只有佛能自證,等覺菩薩也不能自證。

  開悟時,隨其慧觀(慧力)及所用事功(定力)不同,就顯出以下不同的差別。

(1) 理上悟

  歸於理上悟者,基本上在開悟前都是沒入初禪,缺乏禪定力。此
  是偏于慧觀這一路,於開悟時可分三類。

  A.第一類是純理上悟,不伴隨任何事發生。這是目前時代最多的
   人,卻也是爭執最大之類,因為這類人缺乏禪定力,而無法以
   資伏眾,又於經教報化身事也不通明,於是常發生說錯話狀況
   ,此人雖悟宗旨,但由於與未悟人定境及慧力差別不夠鉅大,
   又因為斷惑的功夫用的不夠,所以常有爭執發生,說這類人為
   知解宗徒也不為過。

  B.第二類是會伴隨入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或斷惑(見惑
   、思惑、塵沙惑)發生。

  C.第三類則是利根人,能由理入事,詳見事上悟說明。


(2) 事上悟

  事上悟比較複雜,這是在禪定用功過程所產生的開悟。依定境、
  根器及因緣成熟狀況,有以下幾類項目會單發或合併發起:

  入三界內定境、發神通、入忍、入三昧、斷惑

  事上悟是某些通宗不通教的禪宗盲隨者,所誤認為真正開悟的類
  別。


(3) 開證同時

  證悟是證佛知見,已與佛等同,正式名稱是「入佛知見」,不叫
  開悟或「開悟知見」,這可由註九楞嚴經了知其理。雖說如此,
  但是某些比較特殊的人,如圓覺經中的頓覺人;或六祖壇經所說
  ,甚至可以一悟至佛地,這就變成開悟與證悟同時發生。


  開悟時,若不是一悟至佛地,那就還是要悟後事修,如同楞嚴經
  偈所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此時無論
  是用頓漸那一種方法,也許過程他不是菩薩地一地一地的上進,但都
  還是要經過斷惑的過程。於事修至報化身圓滿時,若能證寂滅忍,則
  可說是入佛知見,證實了因地發心所悟無生境界與佛無異,此時可稱
  之為證悟。


◆ 明心

  何謂「明心」呢?

  有人說所明的心是真心,與妄心無關,我說這個人會學舌,但卻
  不知心義。何謂心呢?詳見註十佛經定義。

  若人無智,見阿含經被阿含所轉,那就成了某些不承認北傳佛法
  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南傳愚人。若見大般若經被大般若經所轉,就
  以為什麼都是空,而妄執一切空,那又成了外道斷滅論者。同樣的,
  若見大般涅槃經又被大般涅槃經所轉,以為必有佛性且為常,而未悟
  佛經中所說佛性無生義理,又成了執常的外道見解。

  智者,是指具有「自生智慧」的人,他了知佛法是依人根器而說
  。執我見就說四諦因緣以破之,如四阿含經。執空就以佛性為常來破
  之,如大般涅槃經。執有就以空義來破之,如大般若經。若執因緣就
  以無生來破之,如楞嚴經、佔察善惡業報經、圓覺經等。如是等等法
  門,都是佛依眾生習氣所開之權用。

  所以,智者知二乘見道是由因緣法而見,知「凡有緣起,必皆止
  息」,是以智者不被下三結之見結、戒禁取結、疑結所迷。

  智者亦知大乘見道是由「一切皆無生」而入,知「佛性無生,妄
  亦無生」,是以智者了知,當下一切悉無能住者,若能無所住即名自
  在人,依此無所住而能覺遍十方,那就是圓滿報化身而被稱為佛之意
  !

  所謂明心,是明吾人的妄心(轉識成智,就稱為真心)無生,明
  妄心具有能起用的功能而已。但若把「明」字當「實現」、「證」的
  意思來說,那又是另一個義理了。


◆ 見性

  何謂「見性」呢?

  要見性之前,要先知何謂性?須知,性是本具之意。中國字造的
  巧妙,「心生」名性!以人道來說,能生之根本就是「性」。由十方
  世界皆是唯心所生之故,了知妄心也就是性,而佛之智亦能生,所以
  它也是心,被稱為真心。是以妄心、真心悉皆是性,因為它們都能起
  用之故。

  若人以為,我成佛是心外取得,那就是心外求法,這個人應該仔
  細的去看楞嚴經的「七處徵心」經文。而見性,在眾生因地若不能見
  ,那這性就是有生滅,不是本具。如同演若達多的頭不是本具,而是
  外面取得,這就成了邊見,我對這種見解的人,也無話可說了!

  至於大般涅槃經中所說的見佛性之差別相(註四),雖示見佛性
  有不同類人,但吾人應了知,若於因地所見不能與果地同(註九)而
  能成佛,那是「無有是處」。所以註四的意義,指的是事功,而不是
  見地!論見地時,是不論禪定解脫,這自古以來就是禪宗風格,為彼
  禪定解脫是二法之故。


◆ 結語

  由上述無生、開悟、明心、見性的論說可以了知,所謂開悟、明心、
  見性皆是同一義理。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同義異名。當然這是就理而
  論,若要卡入事功,那還真是人言言殊,畢竟事功也只有佛才具講話
  的資格,除非您是圓滿報化身佛,否則就此截斷爭議是最恰當的選項
  !

  真正開悟人他的人生是怎樣的呢?我說,他的人生應只剩「依願
  隨緣了業」至命終而已。若期間因緣成熟,於六根觸六塵時就能斷惑
  ,如宗鏡錄、指月錄中之禪宗祖德開悟記載。甚至於能如六祖壇經所
  說:一悟至佛地。

  所謂「依願」,那是菩薩本事,每個菩薩成佛前都要發菩提誓願
  ,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文殊師利十大願。而您將依此誓願過完此
  餘生。當然,對於某些還不能自在的人而言,他最好還是先避居無人
  處去用功,如同六祖慧能先避居獵人隊十五載,之後再出來弘法的情
  形。

  所謂「隨緣」,那就是依願去接觸六塵外緣之意思。這隨緣帶有
  不強迫性的意思。若眾生不願被您度化,那就要隨眾生習氣而沈默,
  等待下一次緣又來時再度化。但,要如何揀擇此時是否應該對眾生沈
  默呢?此中大須智慧!

  又,若眾生強迫您時,若所強迫事件與您的願力不合,例如要您
  從事惡業,那也是無緣的意思,亦須拒絕或默擯,這也要等下次緣熟
  時再度化之。

  所謂「了業」,這有二義。

  一是了眾生與您的業因,若不了,則此業因一直存在不能異熟,
  如還有活性的種子,將在未來世再次異熟,所以要隨此次接觸緣,而
  不住此業果對吾人的影響,而了此業報。

  二是要了自心的業習。除非您已是佛,否則還是有餘習要破除,
  這在隨緣之當下無四病(止作任滅,詳見圓覺經)而了之。

  了自心之業習,例如眾生對您惡語、詈罵時,此時以心不瞋怒,
  意不動來因應,至於身口要如何因應,這也大須智慧。而之所以發生
  此惡事乃因為吾人過去世與此眾生有不如意業因,而於今果報異熟,
  於是就被惡意對待。而真修行人就在此時,應該要用功於此「好機會
  」,若於此時不用功,更待何時用此功呢?

  如何是用功表相?這個真修行人,心住無生境界而不生瞋怒怨恨的
  習氣,也不生戲弄嘻哈的輕浮習氣,於是他就將此業了結了。這也
  就是金剛經說被眾生輕賤可消業的原因。

  即說偈曰:

    南傳二十部,部部能寂滅
    北傳出五義,義義皆無生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2017-02-20(不含) 之前的補述

(1)勝義有之畢竟空義

譬如以黃金為體,依妄能變相為金碗(相)、金筷(相),金碗能盛物(用),金筷能挾物(用)。黃金無論如何變相,所有變相皆是妄,畢竟空也。黃金本體雖無變化,但卻具有能變之本質,勝義有也,是常。如此理解,能符合所有佛經中的畢竟空義,以及勝義有義。


(2)畢竟空之勝義有義

譬如以虛空為體,依妄能出生浮云(相),烏云能下雨(用),白雲能遮陽(用)。浮云無論如何生滅,皆妄也,不影響虛空,虛空不變體性,無形無質,畢竟空也,是常。虛空之無變化,但卻具有能含容之功能,勝義有也。如此理解,能符合所有佛經中的勝義有義及畢竟空義。


上述廣解畢竟空及勝義有,皆能含攝有勝義有及畢竟空之佛經。


例如能符合《大般涅槃經》中之佛性勝義有之義:「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有故,非三世攝」。


例如能符合《圓覺經》中之佛性畢竟空之義:「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流轉生死。」


-- 
以上說法,雖能廣解勝義有及畢竟空而彼此圓融,且又能含攝佛經此二義,但卻不是佛法之主述,何以故?佛法在於「破執著」之故,非此勝義有,亦非彼畢竟空,亦非破,已破非破本身之故,若破時作破想,則破亦落生滅二法之故,因此,未破之前,破是破,當破之時,破非破,只斷執著,不住於破法!所謂破,即非破,是謂破。


其實,破時作破想亦無所謂,不墮破想之執著即可。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
2017-02-20 補述

長久以來,我雖已悟畢竟空及勝義有二義,但一直在做整合的工作,卻一直有不能整合的困擾,這實在是沒有證悟之凡夫所必然的現象(有所求之故)。

今日,我始立定結論,而這個結論,卻是過去就已理解,這實在是......只能說,因緣時節未至呀!

開題是在討論佛性,及藉此所悟而祈能斷惑,所以立 「五義一事」 ,自從此帖開題後,我就一直在整合此五義一事而為一,今日始下定論。

何定論耶?...就是,佛法在於破執,而已!

如人在夢中,欲有所求,有滿足者,有不滿足者,於是七情六欲反覆作用,至因緣時節到達時,忽然夢醒,始知過去有所求及無所求,皆是夢!勝義有之見、畢竟空之見,悉皆是見,如彼夢然!

破者,於破時不住於破,是謂為破!

此自破者,湛然有效可自用,卻於彼眾生無益,何以故,自覺不能覺他之故。

是故,於此了知,欲覺他者,用破而直接破之即可!所謂,執有者,以空破;執空者,以有破;執勝義有者,以畢竟空破;執畢竟空者,以勝義有破;執破者,以彼「破法」破彼「破執」,破破之時,無能破無所破,是謂破!

呼~~大汗下!

2021-02-11 針對本補述內容推薦更詳盡之文
 終論:牛轉乾坤、佛知見 (勝義有及畢竟空之整合義)


--------------------------------------------------------------------------------------------------------------
2017-12-11 補述﹕

關於以下百喻經(註十二)中開示:自然從泥洹生。但於楞嚴經卻有否定因緣、自然的開示,反而說「 因緣自然俱為戲論(註十三) 」。以及 「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註十四) 」。

於注四中開示了 「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註十五)」,本來無生,卻產生明覺的俱生法我執現象︐一直淪陷再演化繁衍成俱生人我執︐而致輪迴不止!


--------------------------------------------------------------------------------------------------------------
2018-11-22 補述可參考資料﹕

自性佛性之本質為何?

--------------------------------------------------------------------------------------------------------------
2018-12-09 補述﹕

幾句話再補充「2017-02-20 之前的補述」中的敘述。

若以一喻統合畢竟空及勝義有,那就是本體為常,具有能化現的作
用,是勝義有之義理﹔而其所化現者是相、用、法,是生滅法,是
妄,是畢竟空之義理。

本體無生,是常,有生妄能力,是勝義有﹔
相用法有生滅,是無常,是妄的變相,是畢竟空。


--------------------------------------------------------------------------------------------------------------
2019-03-27 補述

今日看到某著作的最後章,由其內容而感悟到「畢竟空」與
「勝義有」之另一種意義,此內容節錄如下﹕

  卡普文明的智者「元」認為,整個宇宙,只有一個質點!

  這個質點在某一高維度下,以無窮的速度運動著,以至於
  產生了一系列微觀現象,又產生了整個宏觀宇宙。

  以無窮誕生的一系列有限,「物質」只不過是質點的「自
  我碰撞」所衍生出來的而已。是的,無窮的速度,幾乎可
  以同時出現在無數地方,也就組成了各種量子的不確定性。

  他這樣寫道:「……我們所有的所有,或許只不過是質點
  運動的一部分。」

  所有的一切,包括低級文明、星際文明以及高級文明,全
  都是質點運動,衍生出來的一部分。如果能推算出質點的
  所有運動路程,相當於就是科學的終點。


上述所悟這意義,也許在幾十多年前就已知,但我没過目不忘的記
性,卻不能肯定我早已知,不過,依自己個性及現今知見來判斷,
我的確應早已知,只是,現今我卻不能熟悉的憶起這個我認為早應
已知的見解......,嗚乎哀哉!業重如斯,徒嘆息也~~

這個知見是佛法體、相、用含意。黃金為體,可鑄成金碗(相)、
金筷(相),金碗可盛物(用),金筷可挾物(用)。

金碗與金筷之形雖異,而其體卻同,眾生、諸佛之本質或說它為性
(本性、佛性)是什麼?說為「勝義有」,是依相用而說,說為「
畢竟空」,是依其體而說。

  體無生,所以相用畢竟空。
  我能有打字的相用功能故,說其為「勝義有」。

譬如《圓覺經》之開示﹕
  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於眾生這場夢裡,生滅非無,至成佛之後,了無所得,因此,佛之
知見為「無生」!

--------------------------------------------------------------------------------------------------------------
2019-06-15 補述可參考資料

有緣人請參閱以下二文: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
2019-06-30 補述:

第一義的法身、真如,是無生之義,它無生滅的作用,而這就是
它的作用。因此三種相續才能依於法身而生滅,如同浮雲依於虛
空而生滅。

無生如同虛空没有生滅(虛空實有生滅,這裡只是舉個最相似的
譬喻而已,智者知義),雲(妄)自生,虛空不隨之而生;雲(
妄)自滅,虛空亦不隨之而滅。

吾輩具般若者,立不立法身、真如之第一義皆無掛礙,立此項是
為了度化有常我執的眾生。若說一切本來空亡、無生,彼輩或慌
恐而不信佛法。

至於佛性,則是隨「能覺」而立,若不能覺,連成佛都没可能,
又怎能說有佛性呢?說佛性是能覺的說法,可參閱《大般涅槃經》
的開示。

自2002年來,於《諸法無行經》閱提婆達多因不悟一相無相
而墮地獄的經文,自謂已開悟佛知見「無生」,經過這麼多年,
我也一直舉「法身、真如無生如虛空相似」之類的譬喻,但實際
上我未自證,於是似已破下三結,卻還真有微細疑著!

分析所以還有微細疑著之原因,來自未自證三三昧或六地及以上
境界,可自行肯定己行的良莠,或未經有上述證境或以上證境的
上師印可所致!

雖然,自己屢次思惟結果都導至同樣「如虛空無生」的結果,但
誠實者,自知是與不是的差別相!所以,即便口說與佛無異,這
並不代表所證也與佛無異。剛好有一個典型的經文典故可說明此
現象:同偈語,帝釋說即非善受,阿羅漢說即善受

對於法身義,若開悟後還有小悟,那就不算是真正的開悟!

但若是修行方式有小悟,則是正常,畢竟非己所證,有疑乃必然
!這就是「已獲根本智」與「未獲後得智(差別智)」之差別。

--------------------------------------------------------------------------------------------------------------
2019-06-15 補述可參考資料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論

--------------------------------------------------------------------------------------------------------------
2020-03-07 建議參悟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大悟了(注意最底下的連結文章也須參閱,否則不完整)

--------------------------------------------------------------------------------------------------------------
2021-02-11 推薦參閱

⦁ 終論:牛轉乾坤、佛知見 (勝義有及畢竟空之整合義)


********************************************************************
註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14) T12, p0445c
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因所作
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非名非色非
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所攝持。是故名常。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4b
大慧。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流水。生轉識浪。如眼識餘亦如是。
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或漸
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


No. 261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卷10) T08, p0911c
展轉互為因   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   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界風所動
恆起諸識浪   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   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   醍醐方可得


※ 勝義有主張,推薦可再參閱「虛空海」之說明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
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
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
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
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
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
註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
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
中。熾然成異。
...(略)...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
註四
*********
No. 375 大般涅槃經 (卷25) T12, p0768c

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註)
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
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
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註:「十住」是舊譯,新譯是「十地」。菩薩道五十二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佛。所以有
時十住指的第十住,有時指第十地,視經典翻譯早晚而
異。

**********************************************************
註五
*********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13) T30, p0345a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
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
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
註六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
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發遍迷故
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
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
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
土而不振裂。


註:於此略說業感意義

此十方世界由眾生之業所感召,所以,各人以自己那份十方世界來
與共業人的十方世界交集。這就是所以共業就能彼此互相催毀,而
別業就不能。這也所以為什麼有人可以看到他人看不到的景象之原
因。由於每個人都各有一份十方世界,當各人成佛之後,自己的十
方世界就消失,這就是「此十方空皆悉銷殞」的原因。因為不再有
業現行異熟的緣故。

但,由於佛有度眾生的願力,所以還是會讓業因去與有緣眾生感應
道交,而用智去調節,例如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三個月吃馬麥的
事件。由於願是這麼的重要,而菩薩本事乃以利他為主,所以菩薩
成佛前不能不發菩提誓願,若您現在還不能發起,代表您還未真正
進入菩薩乘!

**********************************************************
註七
*********
我來教有緣人破參,悟無生境界,希望不會斷您慧命。若是根器不
合者,就直接不要看,看也請莫生謗自造惡業,自賺無益。

(1) 先觀想您靜坐在虛空中,觀看十方皆一片黑暗空亡。

(2) 次封閉前五識,不生外部覺知,只餘心念尚能自我對話。

(3) 再次,不生妄念,則此時根塵不觸,意識亦不能生,雖不生意
識,但卻不可滅意識,只是坦然住而不生妄念而已。
(換句話說,須保持能起用的能力,但現在不能起用,若起用
則生識。又,若此時意識被滅起不了用,則入二乘寂滅,也
稱做斷滅,這個斷滅就是禪宗祖德所說的黑漆桶)

(4) 出此無生定境。您自問入於該定境時,還有因緣嗎?有妄嗎?
有無生五義嗎?有十八界嗎?有常斷嗎?有十方世界嗎?

另再借用六祖壇經來輔助說明: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T48, p0349b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廋嶺(五祖歸。
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
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
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
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
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
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
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
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5) 如何保持此無生境界? 

  我說:無欲待用。(參考下方圓覺經)

  不住六塵雖可在觸緣時而於當下用功達到,但如此用功若不
  基於無欲基礎,就會常有不安之對治相產生。怕這次可以不
  住,而下次就不行了。所以,若不只是在打坐時才能用功不
  住,而也要在四威儀中亦能無所住,目前除了無欲的方式之
  外,我想不出更省力的方式。

  當吾人無欲時,當下就是無所住的狀況,這符合了金剛經所
  說的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要求。例如,有財色現於眼前,由於
  無欲,所以不現妄心執著,這是無欲,這也是無所住。

  至於待用,指隨時皆可起用也,乃不入寂滅之意。彼寂滅是
  二乘人邊見,由見苦所以入寂滅。而大乘人見一切無生,所
  以無寂滅可入。是以,諸菩薩成佛後,必然「起用」「依願
  隨緣了業」。若不能起用,則非佛也,只能當二乘人。

  無欲時,則無圓覺四病(止作任滅)。

  特別注意,圓覺經有三種成佛方法:奢摩他、三摩缽提、禪
  那。上述的「用法」,是用禪那。其它二種,請自行檢閱。

  另引用六祖壇經及圓覺經來輔助說明: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T48, p0358a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
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b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
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
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
隨順覺性。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6b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
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
註八
*********
No. 262 妙法蓮華經 (卷1) T09, p0007b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
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
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

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
註九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 p0122b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
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
註十
*********
No. 675 深密解脫經 (卷1) T16, p0669a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
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
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No. 293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6) T10, p0688a

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眼等五識。
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覺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
。二俱不識。於一切境。妄起分別。又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
。凡愚之人。以為涅槃。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No. 482 持世經 (卷3) T14, p0658b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心觀心。菩薩摩訶薩觀心生滅住異相。如
是觀時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識緣相故生。無有根本
無一定法可得。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
。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無一生
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

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能識雜緣故說名為心。

唸唸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
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
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故。是
心無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際不可得
。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
自性。但凡夫顛倒相應。以虛妄緣識相故起。是心空無我無我所。
無常無牢無堅。無不變異相。如是思惟。得順心念處。

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

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智者通達是心無生無相。爾時
如實觀心生集沒滅相。如是觀時。不得心若集相若滅相。不復分別
心滅不滅。而能得心真清淨相。

菩薩以是清淨心。客塵所不能惱。何以故。菩薩見知心清淨相。亦
知眾生心清淨相。作是念。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如是思
惟時。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持世。菩薩
摩訶薩如是順心觀心。


No. 839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卷2) T17, p0907a

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
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
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
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
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
為心。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
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

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

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
不生無明故。

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
有故。

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
註十一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
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
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
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No. 375 大般涅槃經 (卷25) T12, p0768c

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
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註)
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
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中
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


註:「十住」是舊譯,新譯是「十地」。菩薩道五十二位,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佛。所以有
  時十住指的第十住,有時指第十地,視經典翻譯早晚而
  異。
 
*****************************************************************************
註十二
***************
No. 209 百喻經 (卷1) T04, p0546a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
答曰。亦有亦無。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
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

問曰。人從何生。
答曰。人從谷而生。

問曰。五穀從何而生。
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

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
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

問曰。空從何生。
答曰。從無所有生。

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
答曰。從自然生。

問曰。自然從何而生。
答曰。從泥洹而生。

問曰。泥洹從何而生。
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問曰。佛泥洹未。
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

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
答曰。眾生甚苦。

佛言。雲何名苦。
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 ...(略) ...

法迄巴註:若自然從泥洹生,而泥洹卻是不生不滅,那麼自然就是妄!

     妄是錯覺,如空花、水月,看似有生,其實無生。如夢中人,
     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
註十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c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
註十四
************
說明﹕以下括號內文字是本人加註,非佛經本文。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7b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推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
義。無戲論法。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
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
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
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汝觀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地性
至)極微。(將發現鄰虛塵乃)色邊際相。(亦是)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
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
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
析。空云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處翻譯是
勝義有非畢竟空之思想)。隨眾生(妄為明覺之妄)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有生滅之)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
註十五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