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無分別智

佛光大辭典

名相:無分別智

釋文:
梵語 nir-vikalpa-jna。又作無分別心。

指捨離主觀、客觀之相,而達平等之真實智慧。

即菩薩於初地入見道時,緣一切法之真如,斷離能取與所取之差別,
境智冥合,平等而無分別之智。

亦即遠離名想概念等虛妄分別之世俗認識,唯對真如之認識能如實而
無分別。

此智屬於出世間智與無漏智,為佛智之相應心品。

此智有加行、根本、後得等三種之別:
(一)尋思之慧,稱為加行無分別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

(二)正證之慧,稱為根本無分別智,又作出世無分別智、根本智,
乃道之「體」。

(三)出觀起用之慧,稱為後得無分別智,又稱後得智,乃道之「果」


另據成唯識論卷十之說,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無分別智屬同一種智,
惟作用不同,後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則靠後得智
方可於世俗世界之認識中發揮功能。

又據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謂,無分別智遠離五種相以為自性,即:
(一)離睡眠等之無作意
(二)離二禪以上之過有尋有伺地
(三)離無心定之想受滅寂靜
(四)離色
(五)於真實義離有分別之計度

又無分別智以修慧為體,菩薩於十地之位數數修習,至第八地以後即
可相續任運。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二亦謂,無分別與菩薩無異,無分別之自性即菩
薩之自性,菩薩以無分別智為體。

〔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莊嚴經論卷三、大乘阿
毘達磨雜集論卷十四、成唯識論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