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 二字出自佛經中的《妙法蓮華經》之佛出世一大因緣的經文簡稱,它指的是佛出現在這世界之目的,在從 開佛知見 令眾生(各類生命體)了知,並祈眾生因此能「悟佛知見」。
其實,還有另二個階段,一是「示佛知見」,一是「入佛知見」。但一般參禪的修行人,常以「開悟」二字來概括一切,雖如此,此概括的含義也並不完整,有些簡略。
真正的佛法,是超過目前世界所有被認知的道理,說它是真理亦可。也超過目前最熱門的正面外星人所弘揚的新時代精神﹕尊重自由意志!
真正的佛法,在弘揚什麼是業力法則、怎樣解脫業力法則,以及,自覺覺他(自己解脫了,怎樣令他人也同時可以解脫)!
新時代所謂的「尊重自由意志」,只能使得自己今世、未來世的解脫業力法則之行為,盡其極限的不受所有其它眾生干擾,所以必須尊重各類生命體的自由意志!
而開悟是領悟解脫業力法則之後的那個境界是什麼?而那個境界是......並沒有此境界存在,只是因緣不和合而已!所以,阿羅漢入涅槃後,無有去處!緣於其已無造作的業力習氣,使得過去世無量的善惡因與緣不能和合,所以不能入三界而受輪迴拘束。
業力法則能作用,起因於因緣和合的現象。如同,大樹來自於以種子為因,和合陽光、泥土、水等緣,於是才能成長。
因緣和合,才能得果,這個果,就是業報!而使因緣能夠和合的力量,就被稱為業力!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中道與離二邊
(1)不在二邊(一異、來去、生滅、常斷)被稱為中道(《大般涅槃經》中
有定義中道之意義)。
(2)以下說明,應能令具智者理解何謂中道!
例如《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所開示的佛法﹕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上述就具有類似中道(只是類似,非就是、等於)的味道,因為離了
動靜二邊。
如何打坐以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呢?
專心於聞之功能時,於是聽到聲音,這被稱為動相。當聽不到任何聲
音時,這被稱為靜相。此二邊都來自於 「專心於聞」 這個心行。
離二邊,被稱為入中道,但若有所入,則仍不離。所以,入中道如同
成佛的說法,只是方便說,以便利學佛者能理解。所以,具智者,應
真正理解他人 「以指指月」 之行外含意,而 「見月忘指」。於
是才能真正離開 「有手指、無手指」 之二邊現象。
動靜二相之了然不生,是因為在禪定過程中,心行已離開用於 「聞」
的事上之故。
又如同 「渴」,它的發生原因在生理機制缺乏水的現象上,所以產
生 「有欲、無欲」「有想、無想」 的二邊(例如喝水、不喝水)
,而實際它就只有 一 個反應,那就是想斷除渴的現象,而不是被
眾生誤解之二邊(動相與靜相,皆來自於 「聞」 這個行為,於是
沒有渴的現象時,就不落入二邊。
因緣成熟的修行人,離開動靜二相也如此,只需要離開 「聞」 的
行為,就會泯除動相與靜相,而達到此二相了然不生(此時又進入另
一個二邊現象﹕覺、所覺)。
有定義中道之意義)。
(2)以下說明,應能令具智者理解何謂中道!
例如《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所開示的佛法﹕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上述就具有類似中道(只是類似,非就是、等於)的味道,因為離了
動靜二邊。
如何打坐以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呢?
專心於聞之功能時,於是聽到聲音,這被稱為動相。當聽不到任何聲
音時,這被稱為靜相。此二邊都來自於 「專心於聞」 這個心行。
離二邊,被稱為入中道,但若有所入,則仍不離。所以,入中道如同
成佛的說法,只是方便說,以便利學佛者能理解。所以,具智者,應
真正理解他人 「以指指月」 之行外含意,而 「見月忘指」。於
是才能真正離開 「有手指、無手指」 之二邊現象。
動靜二相之了然不生,是因為在禪定過程中,心行已離開用於 「聞」
的事上之故。
又如同 「渴」,它的發生原因在生理機制缺乏水的現象上,所以產
生 「有欲、無欲」「有想、無想」 的二邊(例如喝水、不喝水)
,而實際它就只有 一 個反應,那就是想斷除渴的現象,而不是被
眾生誤解之二邊(動相與靜相,皆來自於 「聞」 這個行為,於是
沒有渴的現象時,就不落入二邊。
因緣成熟的修行人,離開動靜二相也如此,只需要離開 「聞」 的
行為,就會泯除動相與靜相,而達到此二相了然不生(此時又進入另
一個二邊現象﹕覺、所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