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佛法原理

佛法是在說什麼?這要看妙法蓮華經才知道。以下引該經說明:

No. 262 妙法蓮華經 (卷1) T09, p0007b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從此經可以了知,佛出世一大因緣就是在『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所以佛既然已在佛經中開示,剩下來就是修行人要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那什麼是佛知見呢?佛之知見是「無生」(註一)

  所謂無生(淨圓覺,法身,佛性),譬如圓鏡,物來即照,物去如如,物再來再照,物再去又如如,圓鏡不隨鏡中物生滅而生滅,圓鏡喻無生,鏡中物喻妄。無生指的是本來就沒有生滅的狀況。

  當修行人已悟無生之後,就要學習無生法,您若確實已悟,那您應該就能知「適合您的無生法」是什麼。但有些人理上雖然悟,卻因為業障之故,所以無法「信入」或「深入」無生意境,或不能確實體悟無生境界,所以無法斷疑,或無法具「淨覺心」,所以他還須再學習無生法(無為法)。無生法使用方式,我推薦詳閱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及楞嚴經,在此處先不說明無生法,此處先說明無生之義理。

  現在吾人可能會有一疑問:若本來無生,則這個世界、眾生又是什麼呢?

  佛法稱其為「妄」!這指妄是一種「於無生中執著」之狀況(註二)。令人疑惑的邏輯是,既然無生滅,怎又會有世界及眾生呢?這是不能悟無生,而把無生與世界、眾生當成對立或二個來想,或許若將無生想成大海,而世界及眾生就是海上的諸波浪,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但這卻仍不是無生的意思。此所以某些學派者說世界及眾生是「本體」的幻相、變相、變貌。他們以為本體從來並沒有生滅,但會以不同的面貌呈現。關於此處的義趣是非常的幽渺而難以令人理解,須真實已證到此境界時才能如實了知。但依了義佛經的開示,認為本體會以不同幻相呈現的,這種說法是不了義見解。雖然彼等視此本體是無生,但更可能那只是臆測而不是實證下的結論。所以,所謂的「本體無生」這個本體,在佛法中更可能就是「妄」,而非真的無生(法身)。

  審視那些學派主張者認為本體是無生滅,但卻執此本體能有變貌為真,這是奇怪的混亂邏輯,既然已無生滅,怎又會有變貌、變相或幻相呢?不過,反思佛法主張無生,而楞嚴經文卻說:有妄產生,而妄之產生卻是不必有原因(註三)。這樣的「立無生,又立妄可無因產生,如圓鏡及鏡中物之喻」的說法,與「立本體無生,又立本體可以產生變相,如大海及波浪之喻」的說法,個人認為凡有所說者皆是「妄語」!因為心中迷惑,所以就立各類的說法,所以修行人應該斷惑,而不是去說東道西,於惑斷之後即無任何說法,例如意識滅後已是涅槃(註四),此時,又誰來主張那一種是正確呢?此時,就算某種說法是正確又能如何呢?若妄可以自立於無生之外,而能無因產生,當然也可以說本體也是無生,而無因可以變相成為世界及眾生。至於本體變相的這狀況,要稱其為妄或是稱本體具變相功能,那都是無妨的,反正這二種說法都是不必有原因的!

  以上所謂「本體無生,但具變相功能」,此意指本體之變相是有生滅,而非本體有生滅,如同大海,雖諸波相不斷生滅,但大海本身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雖然吾人所面對的是這個妄,但妄卻是時時剎那生滅變化,若背後無一常不變者支撐,在吾人念頭消滅之後,就不應能再有記憶。但實際上,有靈魂投胎後卻能憶前世之事發生;有菩薩達到念頭永滅後之無功用道(八地以上菩薩境界)後,於無念中仍能圓明了知一切不因心念(註五)。譬如片雲生滅於虛空中,雲雖有生滅,但虛空不隨其生滅而生滅,虛空即喻如無生。此虛空是常還是無常呢?其實,說常無常是「妄中語」,若此妄已斷離時,如同意識已滅,又有誰能來分別是常還是無常呢?所以,說本體無生但具有變相功能的說法是生滅語,說佛性無生但有妄能無因產生也是生滅語,若入無生滅時,又有何二?但若不入時,此二也都能說得通,所以用那一種說法皆是無妨,修行人不以妄執即可!

  此處再說明八識,以更能深入了知無生與妄之義理。佛法說識有八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眼指眼睛,耳指耳朵,鼻指鼻子,舌指舌頭,身指身體,此五個稱為「五根」,依此五根相對就有色、聲、香、味、觸。當眼見到色時就產生眼識,餘五個類推,這五個根稱為「色根」,這指您的眼睛可以觀察到的。還有眼睛不能觀察到卻也會產生作用的,則稱為「淨色根」,意根就是這淨色根,它也稱為末那識、第七識。所以識有八個,但全部只有六根。

  這裡要先說明意根(有時稱末那識、意、第七識)及意識之意義。當一個人能思想則稱為有意識,那是因為用意根與法塵相合所起的作用,所以稱為意識。前五根我們可以用眼睛觀察到,但這意根又是如何產生呢?

  當妄流衍(展轉相因、不斷地執取)之後,就有了虛空、世界、眾生,也產生了第八識。當第八識產生之後,就產生了見分及相分的分別。所謂見分、相分,如同一個圓,無論從那一點旋轉,最後都回到圓點,如時針旋轉朝順時方向,在3點及9點之方向就顛倒。見分及相分也類此,皆是從妄而生,因為妄之執著習氣不斷的展轉相因,所以產生了主動的驅力稱為見分,有能就有所,所以就有被見者成了相分,這叫做「自心取自心」。因為這妄的驅力「不停的執著」,所以不只產生第八識執藏的習氣,也產生了第七識(末那識、意根)的恒執第八識業種(相分)之習氣,當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業種時就稱此為獨頭意識。意識有四類:獨頭、五同緣、五俱、五後。這指意根加第八識相分之後,還可以與前五識一起作用產生其它的意識種類(五同緣及五俱)。但修行人不必如此麻煩認知,可以直接將意識結果當做「思惟分別(又稱分別我、法二執)之習氣」,把第七識當做「恒執(又稱俱生我執)之習氣」。「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說意識滅,第七識也跟著消滅,那是因為意根(第七識)若沒有法塵來和合,就不產生意識,既然意識已滅,意根(第七識)「無所攀緣」當然也會跟著消滅。意識滅後,這指這個眾生命終之後不再輪迴於三界之內,稱為出離分段生死,但由於這個眾生過去世所造的業因還未全部償還,這些業種仍然在第八識內流動,所以稱這類眾生仍有「變易生死」。





***************************************************************************
註一
**********
(1)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6) T09, p0564b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具大願力。諸佛神力所護。自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淨。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修行無量智道。『入諸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來無去。無初無中無後。入如來智。』一切心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



(2)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3)No. 310 大寶積經 (卷87) T11, p0500a

爾時商主天子。白文殊師利言。快哉。善說此菩薩行。若諸菩薩能如是行。則為已受如來記別

佛告天子。如是如是。汝如所言。我昔得此行時。然燈世尊與我授記。我時獲得無生法忍。是名如來最大神變。若久成就清淨業者。乃能修習此菩薩行

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無生。云何當得此無生忍。佛言。無生者。非先有生後說無生。本自不生故名無生。非先有起後說無起。本來不起故名無起。非先有相後說無相。本來無相故名無相。非先有作後說無作。本自無作故名無作。非先有眾生。後說於空。眾生性空故說為空。如是了知無生無滅本無所染。是名無生。



(4)No. 310 大寶積經 (卷76) T11, p0432c

(此處經段,又名「菩薩見真實三昧經」)

大王。何謂佛法。大王。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爾時淨飯王。聞此語已。即白佛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眾生亦應是佛。佛言。若不顛倒見眾生者。即是其佛。大王。所言佛者。如實見眾生也。如實見眾生者。即是見實際。實際者即是法界。大王。法界者不可顯示。但名但俗。但是俗數。但有言說。但假施設應如是觀。

『大王。一切法無生。此是陀羅尼門。何以故。此名陀羅尼門。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大王。一切諸法不滅。是陀羅尼門。何以故。不滅是陀羅尼門。於中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彼陀羅尼門。無有相貌。無有自性。無可施設。無作無造。無來無去。無眾生無命。無人無養育。非對治。無形無狀。無纏無離。無穢無淨。無愛無憎。無縛無解。無命者。無出無退。無得無住。無定無亂。無知非無知。非見非不見。非戒非犯。非悔非不悔。非喜非不喜。非猗非不猗。非苦非樂。非定非不定。非實非倒。非涅槃非不涅槃。非愛非離愛。非見非不見。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智非不智。非視非不視。非業非不業。非道非不道。大王。應當以此六十七法門。入一切法。大王。是色自體。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鏡中像。非有非無。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

大王。譬如響聲。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陽焰。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聚沫無有堅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夢中夢見國中最勝女人。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譬如石女夢見生子。是夢所見。亦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是色體性。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譬如虛空無所依。如是大王。色無所依。乃至識亦無所依。

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有生。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有滅。大王。如涅槃界無有生亦無有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大王。譬如法界亦無生無滅。大王。如是色亦無生無滅。乃至識亦無生無滅。如是大王。一切法是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亦是如來境界。不共法亦是如來境界。不共一切凡夫境界故。是故一切聲聞緣覺。不毀不讚。不得不失。非覺非不覺。非知非不知。非識非不識。非捨非不捨。非修非不修。非說非不說。非證非不證。非顯示非不顯示。非可聞非不可聞。何以故。大王。彼法無有如是法。可得扶舉。可得摧倒。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大王。今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深觀此法勿信於他。

爾時淨飯王作是念。於諸法中無法可得。無有如是法。得證是法號為佛者。諸法實不可得。佛為眾生但假言說。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知諸釋種得深信已。而現微笑。爾時慧命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大雄尊導師   為世現微笑
  惟願世明炬   演說微笑事
  十力一切智   何因現微笑
  願說彼笑因   斷世諸疑網
  佛為釋眾故   而現微笑瑞
  為諸人天眾   速除諸疑網
  得聞大雄說   世間離諸疑
  其心皆欣喜   安住佛法中
  世尊諸子等   得知微笑事
  堅固住誓願   智慧必通達
  唯願尊導師   斷除大眾疑
  眾等除疑已   必得廣大樂


爾時世尊。以偈答馬勝曰

  我現寂滅笑   馬勝當諦聽
  我今如實說   釋種決定智
  諸法不可得   釋種皆得知
  是故於佛法   決定心安住
  名稱大釋種   依於無所得
  當得上菩提   曉知一切法
  人中命終已   此釋種決定
  得生安樂國   面奉無量壽
  住安樂國已   無畏成菩提
  能趣十方界   供養無量佛
  安住一佛土   能供十方佛
  愍諸眾生故   而求無上道
  遊歷諸佛國   供養彼佛等
  皆已神力到   隨佛所出處
  無量僧祇劫   供養諸導師
  以種種妙供   後當成佛道
  一一成佛已   能度無量眾
  令得成佛道   復化諸眾生
  彼國眾生輩   皆當成佛道
  彼諸世尊等   不度聲聞眾
  一一諸佛等   俱壽一劫歲
  彼佛正法住   無量阿僧祇
  彼佛滅度後   大智菩薩眾
  持法化於世   億歲阿僧祇
  彼諸佛子等   教化無量眾
  置於無上道   說法悉空寂
  令住不放逸   修集空寂法
  能得一切智   樂不放逸事
  聞是釋種趣   世尊所說者
  天人咸欣喜   志求於佛道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舍利弗。此是菩薩見真實三昧。汝當為阿毘跋智諸菩薩說之。何以故。舍利弗。此三昧不可得說。而如來於彼三昧中不得一法。若不得者。彼不可覺。若不可覺者。彼則不可說。若不可說者。彼則不可知。彼不可知者。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法。舍利弗。我今付囑於汝。此是菩薩見實三昧。應當受持讀誦廣為顯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住大乘者。經歷十劫修行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暫得聞菩薩見真實三昧。若復有人得聞是菩薩見真實三昧已。為一人說者。此人得福復勝於彼。若復善男子善女人。經歷十劫聞已為他解說。若復有人。乃至一剎那間。修此菩薩見真實三昧者。所得福德復過於彼。是故舍利弗。汝應以此菩薩見真實三昧經。為諸菩薩說教示修行。舍利弗。若修此菩薩見實三昧者。當獲無生法忍。舍利弗。於此會中。我所授記無上道中諸菩薩者。悉得安住此菩薩見真實三昧中。是時一切諸菩薩。聲聞天人一切大眾。阿修羅乾闥婆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欣喜奉行



(5)No. 320 父子合集經 (卷20) T11, p0976b

大王。虛空無依色乃至識亦無所依。大王。色無有生乃至識亦無生。大王。色無有滅乃至識亦無滅。大王。涅槃界無生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大王。法界無生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大王。此法乃是如來所行。不可思議微妙境界。非取非捨非得非失。非諸聲聞及辟支佛凡夫異生之所能及。何以故。大王。一切諸法本無自性。若取若捨皆不可得。王於此法好自安意。正念觀察勿隨他教。時淨飯王聞是說已。明了通達。乃知無有少法可得不可得。時此說明。佛說是法時淨飯王與七萬釋種。各各獲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知淨飯王悟此法已。深心決定。即於口中放種種光。遍照無量無邊世界超過梵世。復從如來頂門而入。



(6)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0b

  一切都無生   亦無因緣滅
  於彼生滅中   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復生   相續因緣起
  唯為斷凡愚   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   是悉無有生
  習氣所迷轉   從是三有現
  真實無生緣   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   猶如虛空華
  攝受及所攝   捨離惑亂見
  非已生當生   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   斯皆是言說


********************************************************
註二
********

(1)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3)
   T19, p0119c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
 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
 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
 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世尊若
 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
 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
 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
 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
 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
 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
 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
 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
 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
 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
 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妄之產生原因(編按)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
 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
 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
 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
 塵勞煩惱。


 ‧世界相續 (編按)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
 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
 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
 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
 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
 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妄生相續,覺明為咎之故(編按)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
 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囉藍遏蒱
 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
 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2)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
 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痴愛發生。生
 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
 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
 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
 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3)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4)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
註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
   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
 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
 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
 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
 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
   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
 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
 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
 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
 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
 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
 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
 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四
********

說明:菩薩不入分段涅槃,而是恒常處於涅槃中,含第八地以上菩薩皆是無念,所以無意識生滅,而稱為無功用道。阿羅漢乘之涅槃意義,見以下經文。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6a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炎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復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五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3c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