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義理
‧佛法弘佈之意義為何?
是在打開佛知見,以令眾生(各類生命)有得知機會。在顯示佛知見,以令眾生可得見。在令眾生悟佛之知見。在期使眾生能進入佛知見。以上即是妙法蓮華經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什麼是佛?
佛有三身義:法身、報身、化身。(詳見以下黃金喻)
‧什麼是佛知見?
佛之知見即是無生。
無生如黃金(法身,體),能鑄金碗(報身,相)、金筷(報身,相),金碗能盛物(化身,用)、金筷能挾物(化身,用)。相用有生滅,體無增減是以無生滅。體相用看似三,其實惟一。
吾人雖然看見這宇宙內似乎沒有任何事物不生滅,但研究其生滅原因,只是如夢幻泡影。說是有生滅,但其性空。這意指所見生滅似如作夢一般,並不確實。然而,這不是口說而已,而是實際上就是這種狀況。
吾等宇宙之產生原因,是因為產生了「妄」,這個驅動原力之故。真如是無生,無生謂性覺、本覺,本已沒事,卻在本覺中產生「似有明覺」,因此而稱為妄。於是又在妄中立因緣性而有眾生及世界。而「似有明覺」的妄為何會產生呢?楞嚴經云:「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吾人習慣會追究事情之來龍、去脈,以便未來此類事件發生時,更能掌控它的發展,或是因為習慣所致而研究,或是好奇心。無論如何,這種行為導致在頓悟無生,或是頓覺妄習時,產生障礙。因此,上述楞嚴經才說「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如何理解這句話及這概念呢?您只要當下無迷、已覺醒,那當然就不必研究妄之產生原因及未來會如何發展。就只因為您當下迷了,會用這個「已迷之心」來研究,因此就產生楞嚴經所說的「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這種狀況。放下吧,當下即是!
何謂無生?無生意指本來就沒有產生,如同演員,他飾演一被殺死角色,這不是說他就真的死亡。死亡這件事對這演員而言是從來就沒發生。所以,演員若要臨時棄演,在有合約的狀況下,就得賠些什麼。修行人就如同演員,是已與妄簽了合約,若要脫離妄的束縛,就要花時間、力量、忍耐、智慧思惟...等去修行,若達到已斷塵沙惑,那就稱為合約已盡、無妄,或成佛。
‧虛空、世界及眾生是什麼?
妄如同水,虛空、世界及眾生如同水所塑造出的冰雕,所以妄、虛空、世界、眾生只是同源之不同表貌而已。妄這股驅動力,因為不斷的展轉相因,所以就產生了宇宙萬物。修行人的目的,就是在利用這驅動力,來自我逆轉它的妄執。如同人持刀自裁,頭落之後即無可斷之首,亦無能斷之持刀人。所以,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圓通章云:「...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修行方式
佛法之方式,共有無量種。隨不同人的習氣,就採用不同方式來斷妄。一般常見的有南傳的四念處,或安那般那、唸佛、誦咒、拙火...等。要瞭解其意義,可以更尋進一步的資料,在此不說明。
◆ 證境
因為妄經過展轉相因,以迷積迷,如同塵垢有多層累疊,所以在修行過程就會進入不同解放後的層面,而稱之為境界。至能斷思惑(情緒)之後,就能達到阿羅漢果的證境,至能斷塵沙惑時,就達到無生的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