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75 大般涅槃經 (卷33) T12, p0825c
善男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緣一諦。是故初果名須陀洹。以是因緣喻以[魚*昔]魚。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繫心修道。為斷貪欲瞋癡憍慢。如彼[魚*昔]魚遍觀方已為食故行
【釋】
須陀洹人是依於四諦而斷見惑,具八忍、八智。此十六行指欲界智、色界智、無色界智,及能忍可(安住)此智,全部共有十八,依於四諦而分。
欲界智有 :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
欲界智忍有:苦法智忍、集法智忍、滅法智忍、道法智忍。
色界、無色界智有 :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
色界、無色界智忍有:苦類智忍、集類智忍、滅類智忍、道類智忍。
斯陀含人是依於「繫心」,這裡意旨為心住於「厭離我見(人我執)」。斯陀含人繫心厭離之故,所以戒持愈嚴,而貪淫愛欲漸薄。
阿那含人是依於一諦而習氣漸薄,而戒行漸圓。這一諦是厭離貪欲愛習,已經不再如同須陀洹人還要經由觀察四諦才能斷見惑。所以,阿那含人心思已微細,已能攝心於一,不必分別觀察。
在此經文中沒談到阿羅漢人的心行,但在此處補充。
厭離心是基於知見而有深淺之分。見深者如佛,所以貪瞋痴亦是梵行;稍淺者如菩薩,雖知無生有證有未證者,有證者未透徹;再淺者即是阿羅漢人,只見緣起無常,不知緣起無生,見到行相,不見體相,所以見有惑業可斷,有果可證。
阿羅漢人,依於「不蒙昧」於習氣生滅之緣故,所以善知三毒習氣陰覆之
微細道理,所以稱為不蒙昧、無痴。當用厭離方法時,不只是厭離,還能
發覺使習氣產生之微細原因(基於思惑),所以能夠無痴而能斷此毒而證
空、無相、無作之三三昧。
雖然阿羅漢心細有如此功德,但仍不及於菩薩之細心,所以菩薩能不蒙昧
而了知無生,所以才能進趣斷塵沙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