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呼吸四相


息:有二種。一種是鼻孔呼吸,一種是已不再呼吸的胎息。
  當呼吸沒有風、喘、氣的現象時,就是息。

  呼吸時之息的現象,是一種「滑」的感覺。感受到氣在鼻孔內
  滑入、滑出(正常呼吸是澀的現象,但一般人無法自覺它是澀
  ,這緣於沒有比較標的之故)。這大約在細心住的境界。下一
  步就能入初禪未到地定。

  若定力深厚能入初禪定時,則鼻孔不再呼吸,而轉成皮膚呼吸
  ,稱為胎息。至四禪時,胎息也將停正。



個人觀察呼吸大四類有四相,但小分類則不只四相,關係如下:

  風 > 喘 > 澀 > 順 > 滑 > 氣 > 息


***************************************************************
No. 1915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卷1) T46, p0466a
***************************************************************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

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

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
悅豫。此是息相也。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

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當依三法。

一者下著安心。

二者寬放身體。

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
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第八識所藏資料亦可能消失之論

請問:經常提到的記錄所有靈魂前世記憶的地方叫什麼


法迄巴回答:

新時代的用語叫:阿卡夏 或 阿卡西


佛教的用語叫:第八識 或 阿賴耶識


這個記錄所有一切的庫藏,「據說」是永遠不消失。但根據以下二種現象,我個人判斷這個記錄功能,仍還會有消失之時,但不是一次完全消失,而是逐次消失一部份。


1、阿羅漢無法觀察八萬四千大劫之前的任何資料

2、有生必有滅


假設記錄器是一張光碟,由於它有「有效期限」的限制,於是在超過有效期之後,就會無法被閱讀。而阿賴耶識中的記錄資料,也可能會有這狀況。


而這種已消失的資料,無論任何方式皆無法被追回,即便是佛也不能了知「是否曾經有某些記錄存在過」,它已屬於「不可思議」的範圍。為何連佛也無法了知呢,可以再思惟以下的說明。


1、於客觀而言

  如同阿羅漢聖人無法觀察八萬四千大劫之前的任何資料一般,對
  他而言,在此之前已被記錄的資料如同已消失。又如同人的視力
  ,在曠野中雖能看的很遠,但超過一定距離之後,就只是模糊一
  片,無法被觀察。


  從上述事實,吾人觀察到,有某些記錄資料無法被觀察到,也許
  它還存在,也許它已永滅。


2、於基本原理而言

  凡有生必有滅!若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沒有所謂永遠不滅
  的事與物。所以,被記錄在阿賴耶識中的資料也是有生滅,因此
  也同樣有消失之時,只是要多久才消失那已是另一回事,可以另
  論。



阿賴耶識的組成因子,叫做「妄」。依於妄,動為世界,靜為虛空,因此有了十方宇宙(十方宇宙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因為有生就有滅,所以阿賴耶識的記錄資料,由於是由妄所組成,它也將會有效期,然後,在有效期已屆之後,可能將從最久遠之前的時間記錄開始逐漸的消失!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經文典故】一念心動五陰俱生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68c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覺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


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


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善男子。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


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淨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識、妄及斷妄

1、識的含意

  根塵相觸是謂識。

  前六根觸塵,而生前六識。意根(末那)觸法塵而有意識。

  第七識是由「自心取自心」而生,以妄為根,妄取自心相而成
  就。所謂第八識見分執第八識相分。見分為能,相分為所。至
  於第八識見分從何而來,那就是妄的「輾轉相因」之習氣。

  第八識之產生,在楞伽經中說它有業相及真相二種。業相有生
  滅,而真相不生不滅。

  說「不生不滅」,其實也是方便說而已。若果真不生,哪裡又
  有第八識? 說有真相只是在破除執著一切空之人的習氣罷了。
  修行人只需把重心放在如何破除第八識業相即可。此業相,即
  是妄!


2、妄是什麼?

  妄是如何生起與作用呢? 楞嚴經中開示:「性覺必明,妄為
  明覺」,這就是妄產生的來源。又開示: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
    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
    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
    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
    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
    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
    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
    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從上述經文可以了知,所謂的妄,就是錯覺!如執空花、水月
  、陽焰為真。

  妄生之後,迷昧無知,運動之後,輾轉相因,起為世界,靜為
  虛空,於是有十方宇宙、虛空、眾生。



3、「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是何含意?

  在妄動之間,於妄裡「自覺有我」,就是眾生本身,也是迷
  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的含意。

  當「自覺有我」產生之後,於是有了「俱生我執」,也必產生
  了意識,於是就有了以下舉例的效應...

  如同眼翳而見空中有花,以入迷太深,不能自我覺悟,因此執
  此空花為真的存在,這種執著不捨的現象,也是妄!亦是所謂
  的錯覺

  當吾人頓悟妄亦無生之後,了知一切是妄動的效應,如電影中
  武器非實,不能作用於我身。於是當下心不動,不動故,狂性
  止歇,止歇故,歇即菩提,如是一悟能至佛地!斷除無明者就
  成了圓覺經中所說的頓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