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法無定法,漸修至頓修
【1】法無定法
若吾人有仔細的看《楞嚴經》,會發現25圓通章中的各個菩薩及大阿羅漢們的修行方法不同,但都可能斷三毒乃至能轉識成智入菩薩深定,證諸三昧等。這裡有個很深的意味:「為何皆可如此呢?」
每個眾生的根器不同,所以其所修行的方法也不同!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但祂也曾經犯了一個教導上的錯誤(註一)。故事是祂有二個弟子,在世俗時一個是打金器的,一個是浣衣(染布)的,但舍利弗教打金器的白骨觀,教浣衣的數息觀,此二弟子多年打坐都無法入定,以此因緣而有邪見,以為沒有涅槃無漏之法。
佛聞此事,喚舍利弗並斥責其不善教,不能先觀察此二弟子的根器,於是佛重新對此二弟子說法,令打金器的改用數息觀,浣衣的作白骨觀,結果不久此二比丘都證阿羅漢果。
這個典故顯示了,要學什麼法門,跟學習者的根器有關係,愈契合根器的法門,愈容易有成就,所以更印證「法無定法」的含意。
【2】頓漸修
依《圓覺經》開示,有三種淨觀,排列組合共有25種定輪的頓漸修法,都可以斷無明證佛地。吾人要挑哪一個,若有過來人指引則最佳,若沒有,那就必須自我省察自己的習氣是什麼,才能決定自己要修哪一個法門。甚至佛還教導《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卷)的占卜方式來決定,不過我個人不讚同使用此方式,因為能正式持用《圓覺經》「淨覺心」者,我的觀察個個都已得「法眼淨」,有足夠的智慧自我省察要用哪一個方法。
我本人過去所使用的方法,也是漸修的方法。貪欲重就不淨觀,瞋怒重就慈悲觀,愚痴重就因緣觀,而這三種也是對治三毒的最好、最直接的方式。那麼,為何我後來改用頓修法而不續用此三種漸修方式呢?
每個人之人生中不同階段,因應業報及習氣,都會有不同的決定,這些決定形成這個人未來行事方式,我本人因為逐漸的深入習氣、深入佛法,於是漸漸的了知一件事:「所有的輪迴,最基本的原因,來自於貪欲」
因為上述的了知,知道貪愛重者,必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之故,也必然將因此三苦而能產生嗔怒!嗔怒與貪愛如同手之二面,要一時俱斷此二毒的方式,對我本人而言,只需要斷貪愛即可!因為有這樣的了知,所以我本人不再用漸修法,而改用頓修法。
頓修法又名「總持法」,術語稱為「陀羅尼法」,這裡是指「義陀羅尼」。它只需要顧到一個對象,使自己不犯禁,就能有成就,這也是禪宗的法門:簡單又有效!
這個方法,我一向立有二句偈,以便加深記憶:「無欲為體,無住為用」 (「內存無欲,外無所住」或「內無所欲,外無所住」)
但如同所知的法無定法,簡單有效是對我本人而言,對某些眾生來說,就不必然也一樣愛用這個方式,這沒有誰對與錯,只是「根器(習氣)」不同而已,例如某些人偏愛密宗的繁瑣儀軌,或愛往生佛土的持名念佛方法。
對一位每頓都要吃五大碗的人,而要求他只能吃一碗,因為體質問題,也許他會餓死;對每頓只適合吃一碗的人,要求一定要吃五大碗,反而會撐死他。所以「法無定法」!
您詢問我為何不如何如何時,應該是不理解上述的道理,或是已理解,但卻不知我本人也同時已理解上述道理,而變更修行方式。
【3】修行諸乘
佛法的弘佈,主要是基於體相用或體相用法。要用哪一種,要須依求法者根器而異,也就是所謂的「法無定法」。
三藏十二部佛法,弘佈時有顯密說,顯義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表面可以看得懂的含意;密義是須深思的、是頓修法的含意。以「三藏十二部」為例,顯法之三藏就是經律論,十二部是指三藏內容之十二種開示體裁;密法之三藏則指「貪瞋痴」,明此三毒含意,則佛法已說完。十二部則是產生三毒的十二種要項,是指十二入,即六根加六塵。
所以,了知佛法顯密義者,又同時在用頓修法者,在看佛經時,很容易看到其它不同修行方法者所不能理解的經義。佛說菩薩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其實,在《妙法蓮華經》中的八歲龍女示現成佛,就已破此說法。對於頓修者來說,三大阿僧祇劫的「三」只代表「三毒」,它的意思是指若能斷三毒夠徹底的話,就能即生成佛的意思。
當然,又有人不同意我的說法,以為只斷三毒應該只證阿羅漢果,何以能成佛呢? 這也是我為何要在說明斷三毒時,加了「夠徹底」的字眼!有智慧的人,在讀他人文章時,會「獨具慧眼」,可以在他人行文中之用辭遣字看出不同含意!其實,佛的開示也是同樣的方式,這從佛經中的顯密義可以看得出來。
佛法是斷前人習氣之方法,前人指的是立於佛之前面的人。有時他們來求法,有時他們來譏諷佛陀,但佛陀都以大慈大悲智慧,依往昔所發的度眾菩提誓願(註二),依其根器而弘揚適合他們的方法,以便善加以斷除其習氣,如同「註一」所引用經文之說明。因為佛是如此的弘揚佛法,資是學習佛法者就變成有不同乘之別,可惜的是,所證境界轉低之乘別者,無法理解高境界之心態,而無證境之低乘別者,就造了許多某日要受報的口業,「不會學習」而有這樣結果,實在是件令人遺憾的事!
【4】「無欲為體,無住為用」
當有緣人看到本人行文至此時,而您又同樣是頓修法行者,或是朝向頓修法用功的人,那麼,您應該已理解何以我用「無欲為體,無住為用」這個二句偈的本意了吧? 不過,我仍然樂意多嘴加以說明它們的意思,以免令某些還沒準備好的有緣人,喪失學法機緣。
佛法之體相用含意,從畢竟空角度來說:
譬如以虛空為體,雲(相)自生(妄)於虛空而浮動(用),
又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隨其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
從勝義有角度來說:
譬如以金塊為體,經鑄工(妄)而成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具有盛物功能(用),金筷具有挾物功能(用),金塊
雖變形,但本質不變。
其它適合說明的,還有圓鏡喻、水月喻、空花喻、夢喻...等等。
當行者已頓悟佛法之體相用含意,那麼就能了知,「體本無生」!而「體」的別名又另有佛性、自性、真如、如來、如來藏、第八識真相...等之用辭。
吾人於相用(妄)中自覺有我,而以為此我為真,因此無量劫來不斷的輪迴,但在輪迴中,因為接觸某些善知識,給予吾人種下學佛法的種子,因此投胎諸世界經過學習佛法後了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於是,對某些根器者,他們以為,要使自己不再輪迴,只有令相用(眾生自己)如浮雲一般的入滅,於是以為「涅槃寂滅」才是人生最終究之目的。我個人只能說:這三法印,只適合這類根器者學習而已!
由於佛菩薩之出世,令人了知佛法並不只有「三法印」而已(所以佛不出世,只有辟支佛而無佛法,辟支佛命終之後只能寂滅,而不能再出世度化眾生),另還有「一實相印」,此印曰「無生」。
無論相用之生與滅,它的本質都是妄,妄就是生滅,生滅就是眾生,眾生就是妄,這其實是一體多面的現象。如同冰化為水,水化為汽一般的變化現象。
吾人在某國家,必須遵守該國之法律,否則可能違法而被繫獄,所以在該國生活,須以該國法律為準。而學佛法者呢? 當然必須以佛的立場、角度去看事物為準,這樣才能斷無明,而不是只能斷煩惱證阿羅漢果而已。所以,凡是論佛法或弘揚佛法,若不是必須要因應眾生、求法者根器之需求,基本都要以「體」義來弘揚。
那麼,什麼是佛法之體義呢? 佛,不是二乘阿羅漢,所以佛乘、金剛乘、菩薩乘之弘揚者,言體義,必言無生!
於人世中生活,因為是眾生,所以必有貪瞋痴三毒之七情六欲等表現,既然要學佛,那就要以佛角度去看人生,也就是上文所說的,要以「體」(無生)角度去看人生。
若本來無生,那麼是誰在受果報呢?(註三) 其實,一直是妄生妄滅,妄(眾生)自己受自己的妄(果報),一切都是妄!所以,我以前曾說過,佛法不一定要立無生義,它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本身並不存在於自然界,只是為了數學運算便利而施設而已。無生也是如此,它沒有生與滅,只是為了斷眾生執著而施設的一個說法而已!
對於不需要這類「體」義(無生義)施設者,他們所學的就是斷除相用(妄、無明)的作用,於是有涅槃可入,但並不是每一個斷除相用(無明)者,都一定是二乘人,我本人就不認為自己是二乘人,但對我來說,無生之施設是可有可無!畢竟,眾生要學習的只是斷除無明(妄)之作用而已,懂不懂無生並不是必要條件(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在數學上具有不同定義)。有緣人可以參考註四經文,以了解從相用之因綠法也可以斷無明之事。
話題拉回本人所立這個二句偈的意義。
體:基本。我的陀羅尼就是以無欲為體,因為於妄(相用)中貪愛是一切根本,有了貪愛之後,就想去取,取時就有求不得苦,取得之後又有愛別離之苦,於取得過程遇到阻礙,又產生了怨憎會之苦,等等各類的苦,都源於「貪愛」的習氣。
所以,要斷三毒煩惱,就必須先斷貪愛!那麼,怎麼斷呢? 很簡單的道理,就是「無欲」!如見路邊石,對它不貪愛,所以當下無欲。當下無欲,所以對它不貪愛。因此,路邊石被拿走、被壓碎,自己都不起心動念。當無欲成為淨習,成為修行人六根應六塵的直接反應時,修行人就無情,所想轉為智(意識逐漸轉變成「妙觀察智」)。由智生(入世智)之故,般若(出世智)就逐漸跟著產生。所以我常誦註五的偈語,來解除當下不可遏止的三毒習氣。
因為貪愛為一切苦本,所以行者無論是否悟四諦、悟十二因緣、悟無生,都必須斷貪愛。貪愛能斷,則瞋怒齊斷,二乘人當下即證三果,大乘人當下則證五地菩薩位。而痴的習氣因為已斷貪愛之故,不久將斷貪愛之淨習,而自動證得!最差的二乘三果賢人也能往生五不還天中,慢慢自發的證得。(大乘五地菩薩則會往生佛土)
我因為悟到這個道理,所以陀羅尼就立下「無欲為體」(內存無欲)。但又了知,這只是二乘法,依此法最後只能入涅槃,但我不依二乘法,於是另立「無住為用」(外無所住),這指不排斥所有作用,但於任一作用中,因為無欲,所以無所住,不被其所影響,而產生新的貪愛或瞋怒習氣,乃至不生愚痴習氣。
【5】慧解脫者能有神通嗎?
慧解脫者能有神通嗎? 我的說法:不打坐也一樣可有神通。
很多人不同意這個議題,我只能說,反對者是本身沒有這方面經驗,而知識又不足所導致。
例如,有些人過去世有修行到神通,而今世投胎後,雖然忘了此事,但以前世帶來的業報之故,而能有五種神通。
我小時候就曾有天眼通的經驗,那時我曾經可以透視瓦楞紙箱,而那時候我也沒有在打坐!
其實,所謂神通,是經由打坐行為來解除今世業報對肉體的拘束,使得六根具有一般世俗人所不具有的能力,例如肉眼不再只有肉眼視力,而能看透物質,耳朵等其它五根反應也類推。
那麼,要達到上述解除業報對肉體拘束一定要靠打坐嗎? 其實不是,它的來源有幾項。以走頓修或慧解脫路者來說,則是由慧力而產生定力效應(註六)。而這類慧力所產生之定力,並不只是從打坐才能產生(從如實知而生)。就算從來沒能入過初禪,但以足夠慧力,要產生神通也不用多久時間,佛經說是須臾之間,參考註七。
我想行文至此,有緣見聞者比較可能感興趣的是,如何經由慧力而產生定力呢? 而這類定力,能入三昧嗎? 能發神通嗎? 這的確是個好問題,以下略說。
頓修行者,即便不打坐,因為心靜,他也會有「行氣通脈」的效應。以我本人為例,心夠靜時,氣脈就通暢。初時就是這裡發熱,那裡發熱,漸漸的就有熱氣走脈。跟打坐沒有多大差異。
輪迴的原因在於有三毒習氣,而要斷三毒習氣卻並不必一定要打坐,這是搞錯目標,而不能理解,障礙使吾人輪迴的是什麼? 修行方法中有一種叫「般舟三昧」,它就是不必打坐,純靠行走來入定的方式。
修行,並不是一定要打坐才行,行住臥也一樣可以修行,重點是這個心(心念、習氣)是否能「無欲」? 於用功無欲時,雖然沒有打坐,但心念也一樣束於一,於是就產生「一心禪支」,由心念束一之故,於是就能反業報拘束,而逐漸進入禪定中。
吾人真能無欲,就進入中庸所謂「未發」的狀態(參考註八)。用功無欲時,心自然就容易寧靜,寧靜時心念就能專一,於專一時(一心禪支)肉體的氣機就能發動而走脈。就算不談這些物理現象,於用功無欲時,三毒習氣也會漸薄,三毒習氣濃薄才是解脫輪迴者要注意的目標!
或許還有人會起疑問:「為何用功於無欲,而能解脫輪迴。但我們所知的,沒有禪定的話,之前的用功都不夠穩固。今日不想的,但在明日卻又想要了」
對於一般世俗人,或知見不足者,或沒有經過慧解脫之過來人指導者,有上述之類疑惑是正常現象!這類人,應該去仔細的思惟,什麼才叫做定?
定在《大學》中是經由止之後才產生:「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很容易可以與一般對「定」之定義合併而得到理解,「定」,就是守戒律(知止)之後的一個自然行為。
例如,常做不淨觀,得到成就之後,看人都是血肉筋脈,此時看到裸女在前面奔過,跟看一個恐佈片中沒有皮膚的怪物奔跑一樣,又怎可能動心而生出色欲呢? 此時就稱此男人對女人裸奔具有「定力」。
那麼,三界輪迴的成因是什麼呢? 佛法說是三毒習氣所導致。三毒是什麼? 貪、瞋、痴。那麼,若某人無此三毒就被稱為阿羅漢聖人,沒有有置疑吧? 若無疑的話,接下來就要討論斷三毒一定要打坐、有禪定力、有神通才能斷的了嗎?
很遺憾的,佛經中所開示偏偏是相反的。只會打坐的,是無法斷三毒,反而必須要開出般若以能斷除之!
於是,吾人就須好奇,何謂「般若」? 要怎樣獲得、具有呢? 在佛經中,尤其阿含部經典中常不少有「如實知」就不墮輪迴之類的用語。而什麼才是「如實知」呢?
這裡又要卡上「法眼淨」的觀點,什麼又是法眼淨呢?
其實這些道理都很容易理解的,差別是見聞者「本身是否相信」而已!
具有般若、斷惑、如實知、法眼淨之類能力,跟我從素人,而轉變成煙癮者、吸毒者、行惡者之類觀念一樣,但卻相反。一個是淨,一個是染,但作用方式都是一樣,只是方向相反而已。所以,見聞者若懂什麼叫做沒有煙癮者,而變成煙癮者之成因,那麼就能理解怎樣具有般若,怎樣解脫輪迴!
若這樣說明還不能理解,那麼戒煙癮的方式能理解吧? 若再不能,那代表業障重了,在當下的時機不適合學習斷惑佛法!最好是每日專門念佛號、念咒並拜佛去懺悔自己業報現前。
我說:解脫輪迴的主要力量是來自「般若」(出世智慧),若連怎樣斷三毒解脫輪迴的知見都搞不清楚,我很懷疑這個人修的是外道法。而大乘修行人真正的修行方式,要依註九《楞嚴經》中的開示去做,它是非常重要的經文,主要是頓修的方式,也把可能影響到修行的因素都開示的很清楚,有緣人一定要詳讀並仔細的常思惟其義理!
------
跋:
本次帖子,打了近七個小時,打完後沒有校稿,若用語不順,請有緣人自行腦補一下。其實,很多要說的皆散於往昔已貼出的各帖中,即便本帖不談,多看我的帖子也可以得出同樣結果。打這麼久時間的帖子,不知未來是否還有這樣機緣發生? (之前的某一帖還曾花了近24小時,現在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建議有緣人閱讀敝人以下的文章。
● 斷妄之說明
● 2015 動中修行
● 法迄巴修行心得、方式及論議
**********
註一
**********
佛呵責舍利弗不善教
**********
註二
**********
建議有緣人見聞者,也能早日發此度眾菩提誓願,不但可利眾生,亦可利已,發度眾菩提誓願是菩薩快速斷無明的方法!(因為只存利人之心,沒有私我存在,所以能迅速斷除三毒煩惱之俱生我執)
**********
註三
**********
既無有我,誰受果報?
**********
註四
**********
見十二緣者即是見佛性
**********
註五
**********
甘願偈及解脫偈
**********
註六
**********
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
註七
**********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 及 須臾得神足通
**********
註八
**********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註九
**********
楞嚴經斷無明成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