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菩薩乘入佛地

◆ 貫徹無為法
 ○ 心定於目標,名曰「一心」禪支
 ○ 捨
 ○ 捨亦捨
 ○ 捨無可捨時,意識永寂,是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 於三三昧中不受後有,是謂「無餘依涅槃」,該聖名為:「緣覺阿羅漢」。
  於無佛之世則名為:「辟支佛、獨覺阿羅漢」。

  若行者有大心,曾立誓願度化有緣眾生,則名為:「六地菩薩、七地菩薩、
  八地菩薩」。隨行者心量不同,所證境界亦異。


◆ 真空起妙法
 八地菩薩啟智門,是謂「真空起妙法」。

 八地境界能入究竟涅槃而無生滅,不惟佛菩薩能證,聲聞緣覺二乘人亦能證
 ,但此二乘人無度眾生大心,命終必入無依涅槃(不受後有,而不再生滅)
 ,若不入者,必須啟智門,是謂「真空起妙法」。

 無論什麼法,必有生滅!依願於真空所起者,只能稱其為「妙法」。

 妙法能遍十方者,謂之為「十地菩薩」。

 心量與十方同震者,謂之為「佛」。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悟而未證:這是大悟第幾回了?

之前上廁所時,在「一瞬間」「又一次」「頓悟」到以下經文要旨,可惜「狂性未歇」,終究不能當下頓斷無明(立地成佛)。

修行人若「根不能生力」時,定力必不足,慧力則不能成般若,最終也只是乾慧罷了!

《楞嚴經》(第四卷):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

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釋上文:
世間意指十方世界;業果意指輪迴現象;眾生就是所有生命體。此三種如永不間斷的水流,因此被稱為「相續」。此三種對「眾生當下」而言,是「緣」不是因。若此三緣已故,則「妄執不相續」,則「三緣不會變成新的三因」(新三因由舊三緣轉變而成)
*/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推薦閱讀宣化上人之釋義

------
(一)
接下來是我「依自己理解」來解釋「上述非常重要的最後一段經文」。

「勝淨明心」即「真如、如來藏、真如」等含意之本源的意思(泛指所有一切的本源)。

我在這裡以「有」的角度來詮釋「勝淨明心」之含意,若對「有」的角度無法契入,建議另尋「空」的角度之相關解釋文來契入。

真如,譬如大海,它可能平靜無波,它也可能是有「不斷震盪的波浪」,是那一種並不重要,採用不同角度來釋義,都可解釋、說的通,只是行文略有不同罷了。

若原始是「平靜無波」的大海,那麼,就是忽然某個原因讓它開始震盪生波浪,至於何時產生的,那已是另一個議題,這裡不說。

這個「忽然某個原因」,在佛法中稱為「妄、妄執、執著、無明」等...,這類的含意。

(若原始本就已是不斷震盪的波浪,那正好可契入以下準備說明之演化的議題)

然後,這些「震盪的波浪」,以「眾生角度」演化來說,是『 忽然自覺有我 』!!

上述的大海喻,於平靜無波狀態,先開始的是產生震動波浪的「妄(類似月球引力,它導致地球大海產生波浪)」,之後才是,『 因妄產生後再演化產生的「自覺有我」 』。

若原始「本就已是不斷震盪的波浪」的大海,那麼,之後就是「令波浪產生『自覺有我』」之原因,這個原因稱之為『 妄 』!

所以,我才說原始無論是以「平靜無波」或「本就已是不斷震盪的波浪」都能說的通,因為此二項,是依不同角度而說,都『 依 於 大 海 而 存 在 』!都被稱為『 相 』。(佛法常以「體、相、用」三方向,卻本體合一的方式來弘法)

  大海之喻,是我為了令大家理解「什麼是真如」? 而以『 有 』
  的角度切入,再以眾生角度來說明的。

上述是以「眾生角度」而說,若以「十方世界角度」或「業果輪迴角度」,又會有另外的譬喻、演說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例如,若以十方世界角度,在「妄」產生之後,接續的就是所謂的「地、水、火、風」的四大產生,接續演化,可得現今科學所理解的,人類及一切物質皆由粒子構成的結論。(可參閱《楞嚴經》之「三種相續」相關經文)。

而「妄」,或說「妄執、執著」等(此三名詞同義),產生之原因,在我更早之前的《楞嚴經》文已披露。簡單說就是: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二)
更多的形容法,在不同經文中都有參差的敘述,差別是閱者本人是否能領悟?即便《楞嚴經》本身亦有其它相似義理的經文,如: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推薦閱讀宣化上人釋義


◆ 整個重點意思是:
1、「勝淨明心」是「 常(註一)」

2、眾生在妄中,自覺有我,因此以為妄存在!(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3、妄,在本體上「不存在」(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4、破妄的方式,「不依」由六根接觸六塵時所產生的六識之作用。簡單說:「自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從「有」之角度,接續以「眾生」角度,再一次的重點描述:

永恒的大海,海上的波浪,忽然「自覺有我」,於此自覺中,自以為是「明覺」,卻不了知此所謂的「明覺」,反而是「無明」的根源。

但是,若不繼續去「明覺」,卻也是錯誤行為,繼續墮入妄的輪迴中而不能解脫!所以,要做的事,是「有無俱遣(註二)」!


◆ 現今時代適用的「做事」方法

總說:念佛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細說:
身、口、意常薰習於淨土宗,身常經行、口常誦聖號、意知一切無常而不顛倒(對此世界一切,不貪戀、沒有不捨的「心念」)


雖然往生之後,仍然須理解上述《楞嚴經》等了義、大乘經文中的佛理乃至佛法,但,若不往生卻「自力不足」,無法解脫死亡時的業力拘束,而必須再次的墮入輪迴。然後,「可能再一次遺忘前世已悟的了義佛理」。

所以,必須往生阿彌陀佛淨土!而彼淨土有九品,即便資格只有最差的第九品,也必須忍辱往生!(往生後不會遺失記憶,而且若不主動入某輪迴世界,可修行到成佛)


再換個世俗譬喻:

理解了世界首富是怎樣的、用什麼步驟的做法,而最後變成極富者,但已理解且跟著做的人,也不必然最後一樣會變成極富者。

這就如同一樣資質,在同一班上聽課,在同樣聚集精神聽老師說課後,卻在立即的課後隨堂考,出現不同成績。...每個人的業報、當下定力、當下慧力等,並不相同,看似做同樣的行為,不必然會得到同樣結果!

上說是修行人「必須具有的知識」!!若不自許「修行人」,也要具有同樣見解。

這也是何以,佛在《楞嚴經》中給出以下四句偈: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釋義:
佛法中心思想的究竟道理,必須領悟。

但大小乘(車輛)差別之執著,與所悟的究竟道理,都必須銷除、捨棄(有無俱遺)。

因為「事實(無明、輪迴)」,並不是隨著所頓悟,就跟著同時消除。

它們必須逐各步驟修行所產生的定慧「力」,而逐漸的窮盡(消除無遺)。


************************************************************************
註一
*************
常,意指八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

又有一說八不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後一個八不中的「不常不斷」,指的是,「沒有」在「妄中」所生的常、斷觀念。因為,所有論說都是在妄中而論。這指,我們....都是妄中演說、聽聞!因為我不是佛,你們是嗎?

常,代表『 永 恒 』的xxx!

「xxx」,可由上述八不文字帶入。


************************************************************************
註二
*************
有無俱遣:
如人持刀自斷其首,未斷之前有刀、有首,既斷之後,人已死,此時所謂刀與首,已無人可說!是謂寂滅、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