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Ascending (5) Annunaki 王國 : 亞特蘭提斯
Ascending (5) Annunaki 王國 : 亞特蘭提斯
▲ 849,000年前 阿曼尼球體從地球的核心遷移並且被放在大角星和昂宿星保護的一個安全的位置。
▲ 阿曼尼球體被隱藏在仙女座 恆星系統裡。
▲ 仙女座未同意軍事介入,因為他們不支持 El-Annu條約。
▲ 在D-2 地球核心和仙女座星系裡的阿曼尼球體之間的一座入口橋樑被允許建造,幫助在地球上重新播種 。
▲ 這座入口橋樑被稱為Palaidor盟約的拱門 (Arch of the Covenant of Palaidor) 或盟約之弧(arc of the covenant)。
▲ 一個5D 封印被加設定在弧上, 使它為一扇單向通道,靈魂能下降到地球,但是不能回來,除非他們有5-D編碼基因。(稱為弧之盾 Shield of Arc) 。
▲ 第6根種族 Muvarians與他們的默基瑟德(Mel chizedeks) 隱密種族握有5-D基因代碼, 意思指那些Annu 分支也握有像根源自默基瑟德(Mel chizedeks) 隱密種族他們那樣的鑰匙。( Melchizedeks隱密種族和天狼星-Anunnaki的混血 建立Nephilim 和Anu人類種族。)
▲ 擁有那些鑰匙/ 盾的種族將變得監護人。
‧一旦8% 人類人口集合出第5簇 DNA ,弧之盾將被解除。
‧地球閘極欄頻率將升起,點火啟動阿曼尼球體下降回地球核心,預估要花費2000年的時間。
‧如果這發生,阿曼尼的藍色火焰將花費12年的時間過程來與核心/阿曼尼球體 合併。
‧入口回到Tara 的揚昇之門將被打開。
▲ 當時第3次播種的新種族返回地球時發現第2次播種的一些生還者(Lamanians 和Ur-Antrian) .
▲ Serres-Egyptians 混血Lamanians。新種族被稱為Urtites (800,000年前) 或 Priesthood of Ur.。
▲ 750,000 - 75,000 年前,全部5 個隱密種族透過Urtites的血源誕生在地球。
‧75000年前Ur-Antrian隱密種族。
‧73000年前Lamanian/Lemurian 太平洋 和 安第斯山脈。
‧72000年前Breanoua 隱密種族。
‧70000年前Atlantians 大西洋 和 埃及。
‧68000年前Hibiru隱密種族。
‧65000年前 雅利安 - 黑海 & Carpathian 山。
▲ Annu被播種進入Atlantian 根種族。 與他們父輩 天狼星-Anunnaki 保持接觸。
▲ [注意到︰ 到目前為止,除了Anunnaki Resistance/叛亂者, Anunnaki仍 奉行”一的法律” ]
▲ 其他星際種族給與技術上的禮物。例如水晶動力發電機。
▲ 盟約之弧位於亞特蘭提斯陸塊內。
▲ 55000年前,亞特蘭提斯差不多結束時,Anunnaki Resistance借助於Drakons和Dracos,滲入Annu,並產生混血。
▲ 因為Anunnaki resistance攜帶Templar-Axion 封印,這封印在與Annu的基因裡被混合。
▲ 52000年前,Templar-Annu(被Annunaki Resistance滲入) 允許被禁止的Dracos返回地球 。並給予Dracos在地球上的一個永久的基地,幫助交換滲入Lemurian大陸的Muarivhi。
▲ 人類使用水晶發電機試圖清除地下Dracos,但是計畫產生不良後果。
▲ 51750年前 ,盟約之弧的穩定被突破並且被移到埃及。
▲ Serres-Egyptians分享取得控制權。
▲ 為了嚇阻Anunnaki Resistance,天狼星-Anunnaki作了武力展示,把一個前哨基地安裝在火星並訪問Egypt/Atantis群眾。
▲ 天狼星委員會建造金字塔架構遍及地球入口地區。
▲ 金字塔建築物是天狼星-Anunnaki的商標。
▲ 48000年前,吉薩金字塔在盟約之弧上方被建造,來保護它以防止Annunaki叛亂者佔領。
▲ 人面獅身像(獅子身體和Anunnaki武士的頭) ,在內部地球大们/入口/圖書館/ 貯存地 上方建造 ,被作為對獅子種族的象徵符號。
▲ 它也是保護/ 蓋住5-D UHF 能量的設備(反重力) 。 它被稱為Ankh,用來幫助建造金字塔。
▲ Ankh (生命之鑰,開啟永生之門。太陽神神衹手中握有安卡。) 的真實身分,盟約之弧,一座入口橋粱已失去。
▲ 獅子種族來自UH-2,是早期創造Anunnaki的創始人。 [注意到︰人面獅身像比大金字塔還先被建造] 。
▲ 12550和11000年前,大金字塔被重新建造幾次。
▲ 它作為星際心靈運輸中心。 [Alan Alford,描述金字塔是一台發電機和像一座控制雷達的指揮塔。西奈沙漠實際上是到達離開港口]。
▲ 金字塔允許天狼星委員會快速進入盟約之弧以干涉Anunnaki 叛亂者的攻擊。
▲ 金字塔和盟約之弧被建造安置在地球的心輪。
▲ 金字塔原與天狼星B聯結 ,但是後來一些閘極欄移動/傾斜並重新與昂宿星系的Alcyone聯結。由於這變化,天狼星委員會的訪問變得更艱難,也不再那麼頻繁。
▲ 叛亂者使用他們在亞特蘭提斯內部的水晶發電機私撕裂確保地球入口安全的電磁障礙。這引起洪水,地軸傾斜。在處理過程中破壞亞特蘭提斯,讓亞特蘭提斯分成3 片小陸地。
▲ 那些叛亂者因此失去他們亞特蘭提斯堡壘。 這激怒他們並對天狼星 前哨基地--火星積極發起攻擊。 天狼星委員會將叛亂者艦隊從地球趕到的遙遠的Nibiru, 但是金字塔,人面獅身像和其他文明中心已被破壞。
▲ 9500年前,當天狼星委會-Anunaki,Annu-Melchizedeks和Serre-Egyptians重新建造埃及時,Templar-Annu恢復對亞特蘭提斯控制。
Ascending (3) 再次的播種實驗
Ascending (3) 再次的播種實驗
▲ 5 百萬年前,地球裡閘極欄移動引發快速的冰凍。 地球振動下降,這變化之後不再能安全放置阿曼尼球體。
▲ 為了避免損壞,ElohimUH-3 將阿曼尼球體移到在4D裡的一個安全的地方。
▲ 由於這原因,第3 和第4根種族不能再重組他們的第4股DNA。
▲ 來源於Hibiru隱密種族的第5根種族(Aeiran/Aryan)擔負起重組吸收第3根種族和第4根種族碎片的負擔/責任。
▲ 5.5 百萬年前,人類進化被阻礙長,直到天狼星-B介入。
▲ 一座人造入口橋建造聯接天狼星-B,D4阿曼尼球體 與 D2地球核心。
▲ 一些第2次播種的靈魂合併天狼星 B的意識創造Kantarians。
▲ 這第2次播種的入口橋樑被稱為Amorea大廳。
▲ 在亞特蘭提斯期間這被稱為Horus的第3眼。(Horus ,Osiris和Isis之子)
▲ 4 百萬年前,UH-1 昂宿星系統內發現的流放人類分支被稱為Europherites。他們與Kantarians 混血,後代被稱為Dagos(暗褐色皮膚)。
‧4 百萬年前 Dagos帶來地球重新播種。
‧3.7 百萬年前 Ur-Antrian第3隱密種族(DNA1-2 + 7-12)
‧3 百萬年前 Lumarians 第3根種族 (DNA1-2)
‧3 百萬年前 Breanoua 第4隱密種族(DNA1 2 3 + 7-12)
‧2.5 百萬年前 Alanians第4根種族(DNA1-2-3)
‧1.5 百萬年前 Hibiru 第5隱密種族(DNA1-2-3-4 + 7-12)
‧1.27 百萬年前 Ayrians 第5根種族(DNA1-2-3-4)
‧65000年前 默基瑟德(Melchizedeks) 第6隱密種族(DNA1-2-3-4-5 + 7-12)
‧當今的Muvarians 第6根種族(DNA1-2-3-4-5)
‧將來的Yunaseti第7隱密種族(充分的12股DNA)
‧將來的Euanjhechi (Paradisians) (DNA1-5 + code6-12)
▲ 默基瑟德種族是不受 阿曼尼與Palaidor DNA 封印影響的種族。 他們建立Melchizedeks的Essene兄弟會(Essene brotherhood) 和 默基瑟德教團(priesthood of Melchizedeks)。
▲ 10,000年前Hibiru和Melchizedeks隱密種族混合成為希伯來(Hebrew)種族。
▲ 他們在亞特蘭蒂斯毀滅後撤退在地下,之後被稱為藍色的火焰的發言者, 保護者或. Priesthood of Ur/Tara。
▲ 這些地下的土地被稱為Ar-Ratoth / Agratath / Agartha。
▲ 更多的封印稱為Templat Axoim 封印,被放在人類DNA 中。透過一個由默基瑟德Priesthood分離出的反叛宗派的填入。
▲ 這個Templar/Axoim 封印仍然影響大多數現今的人類人口。 這也被稱為666 封印 [人的數量,安置在前額] 。這最初被幫助大金字塔建造(用666進行編碼)的UH-2天狼星-Anunnaki所使用 。
▲ Melchizedeks隱密種族和天狼星-Anunnaki的混血 建立Nephilim 和Anu人類種族。
▲ 大角星 管理Templar-Axion 封印。
▲ 靈魂本質必須透過︰
i 昂宿星
ii 大角星
iii 仙女座
iv Tara(重生)
v 地球(直到與Tara合併)
▲ 這個Templar-Axion 封印也被稱為靈魂收割/ 審判日... (另外一個 RA的通靈管道David Wilcock 也提到相關訊息)
▲ 地球/Tara 閘極欄合併要在2012 年之後的3-4 代發生。
▲ 第1 波揚昇在 2012-2072
▲ 第2 波揚昇在 4230
▲ 能重組第4 簇DNA 的人類將能在第1波中揚昇。(躲開再化身的循環)
▲ 在地球與Tara閘極欄合併之後,第7 根種族和第7個隱密種族將出現 ... 這被美洲印第安人稱為第5個世界。
▲ 目前是第6 根種族第3波的開始。
▲ 在第7根種族階段, 將重組DNA #6。
▲ 第7 根種族不死,也非經由肉體誕生,並且能時間旅行。
▲ 很多ET造訪者與第7根種族有關(來自Tara/ 未來) 。
Ascending (2) 被封印的行星
Ascending (2) 被封印的行星
▲ 散開的閘極欄碎片,振動著塌陷,被吸入Tara太陽中心的黑洞,重新出現在UH-1星系內。
▲ 這些碎片分成12 塊,進入UH-1 ,混合UH-1已有的行星。
▲ 550 百萬年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Maldek(已爆炸)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Nibiru , 以及太陽(是一顆UH-2行星 與一顆UH-1 太陽熔合的) .
▲ 這次事件被與其他地球事件/歷史交織 ...例如︰ 亞當的下降,洪水。
▲ Alania殞落的靈魂被在困在UH-1,一項營救任務被要求。
▲ Ceres種族計劃援救任務,由Priests of Ur 來實現。
▲ 天狼星,昂宿星,Elohim,天琴座,Lumians,Alanians,Ceres提供協助。
▲ 這被稱為Palaidor盟約,透過UH-5 Breneau Rishi 和來自超越銀河核心/形態著稱的RA 同盟的更進一步幫助。
▲ 12 個RA次級團體中,只有4個批准參與營救任務(Azurites,Aton-A,Amonites,Brigihidelt) 。
▲ Brigihidelt 目前在地球化身為提升大師Vairigi的家庭成員。
▲ 幾個在 UH-2 ET種族Azar-Azara的次級團體也提供幫助, 被稱為Zhar 同盟。
▲ 在Tara下降之後, Ur-Tarranates時間旅行到UH-1 地球。. 在天狼星委員會幫助下, 變形成為單一意識的純能量,作為 在地球上12 DNA 的T-1 種族原型型態場。
▲ 意識的型態場被稱為阿曼尼球體(Sphere : 球體 場域) 。
▲ 阿曼尼 =Tara核心的3D部分連結到Mu的入口 。在Tara先前下降的時期,被放置在地球上以連結回Tara。
▲ 當閘極欄被分開時,他們失去儲存在遺傳細胞記憶裡的歷史部分。沒有這部分,他們不能進化/上升進下一個 UH。
▲ 250-550 百萬年間,很多種類被UH-1 ET(植物,動物,昆蟲)播種在地球 ,此外一些以太生物也在這裡度過 ....
▲ 有一些種族不想要這項營救任務成功,戰爭爆發。
▲ 等待地球安全了,Ur-Tarranates 開始透過阿曼尼球體在地球上誕生。
▲ 這被稱為T-2實驗 ,12個種族被播種。
▲ 5個隱密種族出現,稱為Palaidorians。
▲ 這些種族身體密度不那麼濃並且沒有性別,他們的身體包含8 股活化的DNA。 他們是DNA 演化的監護人。
▲ 5 個隱密種族是︰
‧ Ur-Antrians (棕色皮膚, DNA#2)
‧Breanoua (紅皮皮膚,DNA #3)
‧Hibiru (白色皮膚, DNA#4)
‧Melchizedeks (黃色皮膚, DNA #5)
‧Yunaseti (黑色皮膚,DNA #6)
▲ 這些與世隔絕的種族在地球上沒有留下痕跡,因為他們在反粒子的宇宙裡。 (參見Vo年前ger I : Sleeping Abductees) 。
▲ 阿曼尼球體= 3D記錄大廳 (時間/ 入口) 。
▲ 在我們的太陽系裡的每顆行星都是Tara的UH-2 形態場的一部分。
▲ UH-2 Tara不能上升成為UH-3 Gaia,除非在我們UH-1 太陽系裡的所有這些行星充分整合完成他們失去的形態場。
▲ 形態場為一種藍顏色的駐波伴隨蒼白的綠色。
▲ 藍色的火焰(This Blue flame) 是Tara在地球上的一部分
▲ 地球 的火焰是橙金色。
▲ Tara的火焰是藍綠色 (認為為象牙,珍珠之門) 。
▲ Gaia的火焰是紫金色。
▲ Meta-galactic核心的火焰是白色金。
第3個世界(25 百萬年前到5.5 百萬年前)的第1次播種。
▲ 5個隱密種族在不同的位置進入地球。
▲ 每場種族藉由身體上生育分別播種6男 6女在地球。 (所以全部是60 人)
▲ 第1 個出現是第3根種族,Lumanians。
▲ Lumanians = 3D棕皮膚= 3D Antrians = 3D 15百萬年前 = 3D DNA #2
▲ 第2 個出現是第4根種族,Alanians。
▲ Alanians = 3D 紅皮膚= 3D Breanoua = 3D 9百萬年前 = 3D DNA #3。
▲ 5.5百萬年前,與UH-1 ET的混血'引起遺傳學突變離題,因此不能不朽的變形/揚升。
▲ UH-2 天狼星-Anunnaki和其他ET+Meta ET的成員 想要停止地球的演化(T2的12 部落實驗) 。因為他們不願意有離題基因(偏離進化議題)的人類揚昇返回Tara。
▲ 其他種族有他們自己想要地球別有用心的原因。
▲ 純能量的電性戰爭在本太陽系和大氣層裡爆發。
▲ 不論是正要揚昇到Tara,或有離題基因(偏離進化議題) 的人類均被消滅。
▲ 地球幾乎戰成廢墟,直到UH-5 的Breneau 調停。
▲ 電性戰爭之後,第3與第4根種族必須被重新播種,但是這次在他們的基因內植入了阿曼尼封印。
▲ 阿曼尼封印阻止人類使用離題突變的基因訪問通過阿曼尼球體/ 大廳。
▲ 維度-1的第6次級頻率音調被從人類第一簇DNA 內除去。
▲ 如此作使得人類無法直接得到第7股DNA。因此不能收集全部DNA來上升/變形(經由藍色火焰). 。
▲ 當身體的基因容量用盡時,它將死亡並且再去過一個化身的循環。 (第7股DNA 藍色火焰允許身體的無限的能量更新) .
▲ 想法是透過第3根種族 + 第4根種族...,重覆在地球誕生3次 , 然後必須等待第5根種族出現 ,並化身(投胎)成為第5根種族以收集5-6-7股DNA (第7股 釋放/脫落 阿曼尼封印) ,以上升/得到編碼到達UH 2。
▲ 由於電性戰爭,一個更嚴重的問題被產生。
Ascending (1) Tara 的崩潰
Ascending 第1部 Tara的崩潰
▲ 監護人聯盟(GA) =3D居住在時間矩陣內的無數生物的巨大組織。
▲ 他們是Interdimensional Assoc of Free Worlds (IAFW)的成員。
▲ AIFW 成員由生物學(在7D以下) ,乙太(7D-9D) 以及光的(10D-15D) 造物組成。
▲ IAFW & GA 的管理者是純巨大,超越數學意識的生物。宇宙矩陣的監護人。
▲ 宇宙矩陣= 3D 能量矩陣+時間矩陣。
▲ 風水實體Geomantic Entities (16D 和以上) 存在於能量矩陣。 從3D 觀看這些實體以活生生的光組成的幾何形狀出現。
下降︰
▲ Earth 在HU-1 , Tara 在HU-2, Gaia在 HU-3
▲ 560 百萬年以前 , Turaneusiam-1計劃 (T-1) 開始。
▲ 很多ET創造一個主人種族作為Tara行星的監護人。
▲ T-1計劃的創始人=
來自UH-4 3D Meta-ET和UH-5 天琴座種族
UH-3的 3D T-1天狼星委員會根種族
UH-2的T-1 的Elohim3D Director/Overseers
UH-3的天琴座種族 創造3D 種族的生物 監督UH-2天狼星種族。
▲ T-1由12個 ET次種族(來自12個 ET種族的遺傳) 組成
他們是︰
Bra-ha-man
Dhr-ah-men
Atoni
Trin-iten
Azurtan
Celtos
Addami
Yutarans
Cerrasz
Nexack-tai
Melchizedakz
▲ 在無關的ET種族的操弄與混血中引起許多背離進化的分裂。
▲ T-1分裂成兩主要勢力︰
i) Alanians(Bei-Kudyem)
ii) Lumians (Adami-Kudmon)
▲ Alanians尋求對 Luminians的控制 – 利用Tara的核心做能量試驗 。
▲ Lumians要求 UH-2 天狼星委員會和UH-3 Elohim幫助。
▲ Lumians成立Mu委員會,帶領大多數人民 越過海洋到一較小陸地 ,成立一個較小與簡單 ,無組織的文明 。大陸命名為 「姆(Mu)」 。
LuH-3 Elohim 與 lumians(Cerrasz 族)雜交來淨化基因,新種族叫Ceres/Seres 。Seres之後演變成為Priesthood of Mu。
▲ Alanians = 3D Templar Solar Initiates與 天狼星-Anunnaki結合起來的力量 並且拒絕接受天狼星 委員會。
▲ 天狼-Anunnaki =3D 反天狼星委員會的勢力。
▲ Alanians的一些團體對TempSolar背叛Mu感到不悅。
▲ Ceres + Lumians雜交Alanians- 產生新品種Priesthood of Ur。
▲ 天狼星反叛戰爭 - Priesthood of Ur輸掉對TempSolar的戰鬥 。 Priesthood of Ur撤退到地下。
▲ 害怕Tara 閘極欄破裂 - 很多人逃避到其他恆星系統。
▲ 550百萬年以前,Alanian地底能源水晶爆炸, Tara 閘極欄被吹分開,Tara從閘極欄的形態場分開。
▲ Tara現在失去它的閘極欄 ,不能繼續演化/上升到UH-3與D7的Gaia 合併 。
▲ Tara被困在時間的軌跡中直到能夠被修復。
清單 - 唯識法相
・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
・簡述六、七、八識的關係(法迄巴心得)
・意識種類分辨(法迄巴心得)
・識的遷移作用(大寶積經)
****************************************************************************
神識離身之次第:「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膀生膝蓋離。地獄足板出。」
釋:
全身冷而頂暖,則是聖人從頂輪出。從眼間輪離身則生天。從心輪離身則是投生人道。從太陽輪離身則是餓鬼道。從膝蓋離開是畜牲道。全身冷只剩腳底暖,是從腳底板離開並墮入地獄。
宋明時代無知古人言此四偈從《雜寶藏經》出,本人實查並無此出處!!
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
[247]所 謂「心、心所」,即心與心所。俱舍宗或法相宗中,將一切萬法分類成五位七十五法或五位百法,心、心所即相當於其中的二位四十七法或二位五十九法。又,巴利 佛教將一切諸法分類成色、心、心所、涅槃等四類一百七十法,心、心所法即相當於二類一百四十一法。心、心所可說是一切法之中,與心識─即精神作用有關者。俱舍宗等對一切萬法的分類如下頁之表所示。
其中,心法即是心自體。俱舍宗將心法算成一類,它又被區分為眼識、耳識、鼻 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法相宗的「心法八種」,即是於前列六識,再加上末那(意)與阿賴耶識而為八識。巴利佛教的「八十九種心」是於六識再加上意界而 為七識,再將它分類成三界出世間、善、不善、無記等。
其次,所謂「心所法」,是指心具備的心之作用、性質或狀態,[248]可 看成是從具體的心抽出其作用、性質等的東西。它包括受、想、觸、作意等種種,如下表所示,俱舍宗說四十六種心所,法相宗說五十一種,巴利佛教則說五十二種 心所。俱舍宗將之區分為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煩惱地法、不定地法等六種;法相宗分為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六類;巴 利佛教分為共一切心、雜、不善、善淨四類。各部派間對於心所法之數目,或者其分類法各不相同,對於各別心所的說明解釋也多少有些差異。而且即使是同一部 派,因時代、因人,也未必是同一個心所說,例如有部、巴利佛教的心所數目及其分類法,歷經數百年,經過若干階段,才完成如前所述的最後的分類說。
| 俱舍宗 | 法相宗 | 巴利佛教 |
色 法 | 十一 | 十一 | 二十八 |
心 法 | 一 | 八 | 八十九 |
心 所 法 | 四十六 | 五十一 | 五十二 |
不相應法 | 十四 | 二十四 | 不說 |
無 為 法 | 三 | 六 | 一 |
五 位 | 七十五法 | 百法 | 四類百七十法 |
在心、心所法說中,雖然依部派及時代而有種種的不同,但是,心、心所說的根 本思想是同一個。根本思想是指:心所法是心的作用、性質等,以及心、心所必定常相應俱起。也就是說,心不是只有單獨存在,必須常與幾個心所一起;心所也不 能以單一狀態而存在,必定與其他心、心所法相應俱起,此稱為「心、心所之相應說」。根據此相應說,「心法」是指從具備作用或性質等的具體之心,除去其作用 等,[249]而留下的形式上的心體;「心所法」是指從具體的心所抽出的心之作用、性質等。為了讓心所法表現為具體的心,所以必須讓心法與心所法相應合體。所謂心、心所說,就是將精神作用,作機械形式的分析及綜合。
為了使這些心、心所的關係易於理解,舉淺近的譬喻來說明,好比這裡有一顆橘 子。「心法」猶如橘子的名稱及概念,「心所法」猶如橘子的色澤、形狀、大小、風味、芳香等。具體的橘子一定具備色、形、味等,除去色、形、味等,單獨的概 念性橘子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色、形、味等也不能自己存在,一定是在某些物質上被發現。所以,實際的橘子會被說是黃色、大的、圓的橘子,或者甜而多汁、美 味的橘子,或者酸而難吃的橘子。
心、心所法的關係也是如此。單獨概念性的心法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而只表示心 的性質、作用等的心所法,也不能自己存在。實際上的心必須是心法與心所法的合體者,只不過是暫且分析此具體的心,稱其體為心法,稱其性質、作用等為心所法 而已。在各部派的心、心所說中,甚至有詳細考察到何種場合的心,與那幾種的心所相應俱起的程度,像佛教的心、心所說這樣具體的心識說,古今東西方尚未見過 與之類似者。
但是,此意義的心、心所說,並未被佛教全體所採用。如前所述,俱舍宗的有 部、法相宗的瑜伽行派,以及巴利佛教的南方上座部等,是採用心心所說的代表性部派。其餘如《舍利弗阿毘曇論》等也有心、心所說。在各部派中,也有反對心、 心所說,不認同心所法者。例如,根據漢譯文獻,反對有部說者,從有部分裂出來的經部即是其中之一,1 根據巴利文獻,則有王山部(Rajagirika)、義成部(Siddhatthika)等。2
被這些(反對)部派所採用的心識說如下所示。經典中有根、境、識三和合為觸,緣觸[250]生受,緣受生愛等文,或者由受生想,由想生思等文,所以心識的經過是:
觸(識)→受→愛……
或者
受→想→思……
這些受、想、思等,並不是像心、心所相應說者所的那樣與心同時俱起;受、想、思是單獨的一個心作用,除此心的作用之外,並未另外存有心體。受等心作用就是心。心從作用來說,可表示為受→想→思等,這與說成心→心→心 是相同的。受、想等的心作用,只能一時一個各別地生起,絕不可能如相應說者所說的受、想、思、觸、作意等許多心的作用,同時同剎那存在一心中。如果二個以 上的心作用同時生起,那麼就不是一個有情,而一定是多個有情。即使暫且看成一個有情一時許多心作用俱起,那也不過是因為這些心作用極為迅速的相續生起,所 以看起來好像是同時罷了,其實並不是同一剎那生起的。猶如讓火急速地旋轉,雖然看起像是圓形的火輪同時存在,但是,它並不是輪,而只不過是點的連續。因為 這樣的理由,經部等反對心、心所相應說,不承認與心相應的心所。
那麼,釋尊本身的立場如何?傳承佛說的尼柯耶、阿含,又是如何說的?釋尊是以教化眾生為目的,因此,其說法是宗教性及實踐性的,不是單純的哲學性、理論性。縱使佛說法中有哲學性及理論性,但是它也是作為宗教或實踐的基礎,絕不是為理論而說的理論。就心識說來說明的話,[251]釋尊為說明煩惱如何產生,如何由此生起苦惱,或者滅除此苦惱是經過如何的心理過程,而說:
根、境、識三和合觸→受→愛→……
又教觀察這些各個部分是無常、苦、無我,而說受、想、思等。所以,受、想、 思等究竟是單獨生起,或者是與其他心、心所相應俱起?這種為了心識說而做的心識說,我認為對釋尊而言並不是問題所在。因此,在釋尊的說法中,完全沒有意識 到心、心所相應說和不相應說。我想傳承佛說的初期尼柯耶、阿含也是如此。
佛滅度後,對於經說,興起加以說明解釋、整理組織的運動,從種種立場來解釋 佛說,而在其間產生異說,這成為部派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的原因之一。各部派依自說之方便,有意無意地改變增廣經說。今日所傳承的漢、巴尼柯耶及阿含,多 少皆受部派的影響,當然這已不是佛說的原貌了。但是,藉由這些點的考察,可從現存尼柯耶、阿含中,追溯心所相應說的產生過程。
二
[252]如 前所述的心、心所相應說,在巴利佛教及有部,及至阿毘達磨論書,即以明確之形式做說明,所以,可見在這些部派的初期阿毘達磨時代,已完成了心、心所說的根 本思想。心、心所說可被認為是從佛滅以後,及至各部派的阿毘達磨時代二、三百年間所產生的。也就是說,歷經二、三百年的尼柯耶、阿含時代,是心、心所說的 產生期。因此,追溯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在現在的尼柯耶、阿含中,一定可以見到心、心所說。以下就考察尼柯耶、阿含與心、心所思想的關係,為方便起 見,茲分為二項討論:
一、尼柯耶、阿含的「心所」一詞是否存在?
二、尼柯耶、阿含的相應思想是否存在?
關於第一項的心所一詞是否存在,首先檢討巴利尼柯耶,其次再檢討漢譯阿含。首先,在現在的巴利尼柯耶中,「心所」一詞是否存在?
心所的原文是cetasika,此語本來是形容詞:「心的」之意。作為形容詞的cetasika之例,如:cetasika sukha(心之樂)3 、cetasika dukkha(心之苦)4、cetasika daratha(心之不安)5 等,與kayika sukha(身之樂)、kayika dukkha(身之苦)、kayika daratha(身之不安)等詞共用。此場合的cetasika,很明顯的並不是後世心所法的意思。因此,它與心所並無直接的關係。
其次,巴利《長部》《堅固經》(Kevatta-suttanta)有如下之文:
堅固啊!有比丘,亦告知其他諸有情或人們的心,亦告知心所,亦告知所思,亦[253]告知所懷……。6
其中雖然也有用到「心所」一詞,但是從字面的意思來看,它可以說是「心的想法」、「存在於心者」,似乎沒有心所法的意思。相當於此經的漢譯《長阿含》的經文,對於「亦告知心,亦告知心所,亦告知所思,亦告知所懷」之文句,只是單純地用「觀心所念法」7 表示,於此絲亳沒有表示心所之意,巴利文也可以用相同的意思來解釋。不過,也可看成是此後心所展開的泉源。因此,巴利佛教在《論事》(Katha-vatthu)中,用前面的經文,作為尼柯耶中說明心所的根據之一。8
根據《論事》,又引用下列之偈,敘述經說中的心所一詞。
對了知者而言,心與心所法,
其實是無我的。9
此偈中的心所法,與前面《堅固經》中的心所不同,很明顯是具有後世的心所之意。但是,此偈於現今的巴利尼柯耶中完全無法找到,漢譯也沒有相對於此之偈,因此無法確定此偈是否為尼柯耶、阿含時代之偈,有可能是部派時代所作。
從以上各點來看,現在的巴利尼柯耶中,可說並沒有作為術語的心所一詞,或許這說明了尼柯耶時代心所之名稱尚未確立。現存巴利文獻中,最初談心所一詞的是《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與《義釋》
(Niddesa)。此二書雖然是小尼柯耶所攝,但是其形式內容皆是阿毘達磨式的,可說是部派分裂以後,在巴利佛教內所成立的初期阿毘達磨,關於這點,我以前曾詳論過了。10 總之,此二書有敘述到心、心所之詞。以下就舉例列出其相關部分。在《無礙解道》中,對於色界[254]的說明如下所述:
云何為色界地?下以梵天界為邊際,上以阿迦膩吒天為終邊,於此之間入定者或生﹝*於此間﹞者,或現法樂住者的─行於此、繫屬於此之─心、心所法,此即色界地。11
又在此段文之後所說的無色界地的說明文中,也有心、心所法一詞。其次,在《義釋》的《小義釋》中,有如下之文:
於無所有處入定,由此出定,於此際所生之心、心所法,觀其為無常,觀其為苦……觀其為無所依。12
其中有提到心、心所法之詞。這些場合中的心所法之詞,很明顯是被用來作為後世的心所法之意。由此可知,巴利佛教及至成立此二書的初期阿毘達磨時代,才確立心所一詞,在此之前的尼柯耶時代,尚未有作為術語的心所一詞。
其次,從漢譯阿含來看,在「長」13、「增一」二阿含中,完全找不到心所一詞,只有在有部所屬的《中阿含》與《雜阿含》中,有心所一詞。首先,《中阿含》中,「心所有」一詞約被用了兩次。第一次是在《中阿含》的《分別大業經》,經云:
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14
將其中的「心所有法」看成後世的心所之意,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它是善心的心所有法,因為與正見相應,所以是表示相應思想。但是,在相當於此經的巴利《中部》《分別大業經》(Mahakammavibhavga-sutta)中,對應於此段之文則找不到心所一詞。15
第二次提到「心所有」一詞是在《中阿含》的《五支物主經》,經文如下:
念者我施設,是心所有,與心相隨。16
[255]此本是以念為心所有,與心相隨,所以「心所有」一詞恐怕也是作為心所之意而用。察看相當於此經的巴利《中部》《沙門文荼子經》(Samana-mandikaputta-sutta),在巴利文中並沒有相當於前述之文句。
如此,在漢譯《中阿含》中,作為心所之意的「心所有」一詞約被使用了二次,但是,在巴利對應之經典中,則絲毫找不到「心所」一詞。由此可推知,在漢巴中阿含的原型經中,可能並沒有心所一詞,我想可能是傳承漢譯《中阿含》的有部系,在後代所附加插入的。
其次,在漢譯《雜阿含》卷13(307)中,有「眼色二種緣,生於心心法,識觸及俱生,受想等有因……」由五言所組成的詩偈,17 其中所說的「心心法」即是「心心所法」,是由於五言的緣故,而省略說成「心心法」。因為並沒有對應於此經的巴利聖典,所以此經可能也是後來才成立的。
又,雜心論主法救的《五事毘婆沙論》,舉出下列兩段經文,作為經中提到心所一詞的證據。
薩他筏底契經中言,復有思惟,諸心所法依心而起,繫屬於心。
又舍利子問俱胝羅,何故想思說名意行?俱胝羅言,此二心所法,依心起,屬心乃至廣說。18
前述兩段經文中,「心所法」一詞很明顯有心所的意思。但是,這些經文以及對 應的經文,在現在的尼柯耶與阿含中完全找不到。可見這些經文或許以前曾存在於有部的經典中;但是,即使是曾經存在,恐怕也是不存在於其他部派的經中,所以 可看成是部派時代之後,在有部內部所新增加廣的,這樣的看法會比較妥當。
從以上諸點的考察,可知在現在巴利尼柯耶中,並沒有心所一詞,19 漢譯的「長」、「增一」二阿含中,並沒有用心所一詞,只有在《中阿含》、《雜阿含》中,「心所有」或「心、心法」等詞被用來作為心所之意,不過,因為那是部派時代所附加的,所以,心所一詞在尼柯耶、阿含時代尚未確定,[256]是到了部派時代之後,才被巴利佛教或有部等所使用。
三
[257]根 據前項所論可推知,心所一詞在尼柯耶、阿含時代尚未確立,但是,心、心所相應思想是否存在於尼柯耶、阿含時代?若先從結論來說,雖然在現在的尼柯耶、阿含 中,相應思想已萌芽,但是,在尼柯耶、阿含時代,相應思想卻未必已經存在。因為在現存的尼柯耶、阿含中,有很多是部派時代所附加的。因此,對於現存尼柯 耶、阿含中的相應思想,我想將它區分成下列三種情況來考察,想究明其說之新舊:
僅存於巴利尼柯耶的相應說
僅存於漢譯阿含的相應說
共同存在於漢巴二者的相應說
[258]首先,僅存於巴利尼柯耶的相應思想,即是諸禪定中的心、心所俱起相應說。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在巴利《中部》《不斷經》(Anupada-sutta)中,對於四禪、四無色禪定的說明。關於其中的初禪如下所說:
比丘啊!於此舍利弗遠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由離而生喜樂的初禪而住。而於初禪中,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等諸法。20
此段文清楚地說明,在初禪中,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 思、心、欲、勝解、精進、念、捨、作意等十六心、心所法相應俱起。此經在前述經文之後,亦列舉出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的 心、心所法,但是,第二禪是初禪十六法中減去尋伺二法,而為十四法;第三禪再減去喜,而為十三法;第四禪以上再減去樂,而為十二法。此《不斷經》是巴利獨 特之經典,漢譯阿含中並沒有相對應之經,所以本經的成立可能是在部派時代。其實,在有部可以發現《法蘊足論》,與本經之說極其類似。《法蘊足論》卷7提到初禪時,謂其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心、思、勝解、受、想、欲、作意、念、定、慧等十五法,21 可知與《不斷經》所說的初禪有十六法極為類似。《不斷經》之說是初期論書《法集論》心、心所相應的先驅,在《法集論》中,相應的心、心所之數目,比《不斷經》更為擴大增加。
其次,還有不像前述《不斷經》之說在內容上發展得那麼完整,但是可看成是過渡時期之說的巴利《相應部》。它對於初禪作如下所述:
諸君啊!我遠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具足由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禪而住。[259]諸君啊!正住如此住的我,與俱欲之想、作意現行。22
接著在第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也是同樣的說法。它在普通所說的初禪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再加上欲、想、作意三項,第二禪以上也比普通之說增加欲、想、作意三項。而相當於前述《相應部》之經,在漢譯阿含中找不到,所以此經也可看成是部派時代於巴利佛教所附加增廣的。
以上是僅存於巴利尼柯耶的相應說,其次就考察僅存於漢譯阿含的相應說。《雜阿含》有兩處有相同之文: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23
此經文是說觸與受、想、思俱生,所以很明顯是表示此等諸法的相應俱起。有部或瑜伽行派引用前述經文,作為經中有心、心所相應說的根據。24 但是,在巴利尼柯耶中及其他漢譯阿含中,找不到相當於前述的經文,所以,此經可能是在傳承漢譯《雜阿含》的有部內部,於後期根本有部時所附加改變的。
從以上二項來看,敘述心、心所應思想的經文,存在於巴利尼柯耶的,在漢譯阿 含中找不到;存在於漢譯《雜阿含》的,在巴利及其他漢譯阿含中則沒有類似的經典,由此可推測,這些心、心所相應思想在諸派共通的尼柯耶、阿含時代並不存 在,是到了部派時代才附加的。但是,共通於漢巴所說的相應說則找得到。此即是巴利《中部》43《大毘陀羅經》(Mahavedalla-sutta)及其相當經典《中阿含》211《大拘絺羅經》之文,如下所示:
[260]朋友啊!受、想與識,此等諸法,相合不離,將此等諸法一一區別,不能看出其個別的不同。25
覺、想、思此三法合不別,此三法不可別施設 26
其中巴利對於受、想、識三法,漢譯中對於覺、想、思三法,謂其相合不離,雖然前者說識,後者說思,這是﹝*漢 巴﹞二者不同之處;但是,說此等諸法不離相應之狀態,則二者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傳承巴利尼柯耶的南方上座部與傳承漢譯《中阿含》的有部系,在此二部派分 裂以前,共通的相應思想已經存在。前述《大毗陀羅經》等,有極濃厚的阿毘達磨式傾向,這是眾所周知的,它是在尼柯耶、阿含中的最後期成立的。因此,雖然相 應思想於尼柯耶、阿含時代已經存在,但是,那必定是尼柯耶、阿含的末期,而且根據前面所說可知,提到心所一詞及相應思想的,只限於巴利上座部或有部系,其 他部派所傳承的漢譯《長阿含》、《增一阿含》絲毫找不到心所一詞或心、心所相應思想。從這點來看,心、心所說可能是大眾、上座二部根本分裂以後,在上座部 內部首先倡導的,分裂成南方上座部或有部等之後,就更為明確化了。
雖然心、心所相應思想是在尼柯耶、阿含時代末期,或者大眾、上座二部根本分 裂之後,由上座部系統者所提倡;但是,應該看成其實在初期的尼柯耶、阿含中,或者追溯到更早,在釋尊說法本身中,應該已有使相應說產生的契機,這樣才是最 妥當的。這些語詞包括諸禪說,以及有貪心、有瞋心、有痴心等等。
首先,關於諸禪說,這是共通於各部派所傳承的諸禪定型句中所說的,謂初禪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第二禪有喜、樂、心一境性三支,第三禪[261]有樂、心一境性二支,第四禪有捨、心一境性二支。此說未必是在說此等諸支的相應俱起。例如經部即主張,初禪五支並不同時存在,初禪生起時,心的經過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如此的說法也有值得認同之處,例如,前述五支中,尋是粗的思惟作用,伺是在尋之後所生起的細的思惟作用。如果尋、伺相應俱起,粗的思惟與細的思惟同時生起,這對同一個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事。關於這點,有部的世親亦贊成經部說。27 於是初禪的五支說等,未必是說五支同時俱起,不過,有部或巴利佛教則將此說成五支同時存在,因此,巴利進一步在五支說上,於此五支再加上欲、想、作意三 項,擴充為如前所述的相應部經之說,又加上觸、受、思、心、勝解、精進、念、捨等,形成如同中部《不斷經》的心、心所相應說。
其次,關於有貪心等,有貪心(saraga-citta)、有瞋心(sadosa -cittta)、有痴心(samoha-citta)等詞,是各派的尼柯耶、阿含所說的。28 是說因為這些是表示有貪欲之心、有愚痴之心、有瞋恚之心的意思,所以心與貪、瞋、痴是不同的兩個東西,貪、瞋、痴等為心之所有,與心一起存在。認為由於 貪、瞋、痴等為有「為心所有」之意,所以,就稱「為心所有法」,也就是「心所法」。這在有尋心、有喜心等也是同樣如此。但是,在這情況下,未必就能斷定有 貪心等是在說相應思想。根據經部等說,心有貪欲作用,處於貪欲狀態者,稱為「有貪心」。所以,在有貪心之時,離開貪欲,絕不會另外存在著心體,貪欲就是 心。有瞋心、有痴心、有喜心等也是同樣如此。
如此,釋尊本身的說法,或者各派共通傳承的初禪五支說,以及有貪心等詞語,未必如同心、心所相應說者所解釋的,是在敘述相應思想。不過,在有部或南方上座部等中,[262]則 將之解釋為是在說心、心所相應說,進而將之說成在初禪五支以外,存在著欲、想、作意,或者其他許多的心、心所相應的經說;又為了在經中採用觸、受、想、思 等相應俱起之說,所以,在他們所傳承的尼柯耶、阿含中,相應思想表現出十分明確的形式。這可能是無意識地被改變成的。他們不能將有意圖的徹底之心、心所相 應思想,導入於被相信是佛說的尼柯耶、阿含中,所以就在所謂阿毘達磨新文學中詳論。以上即是從現存的尼柯耶、阿含所推測的心、心所思想的產生過程。
1 不認同心、心所的相應,否定心所存在的部派或論師,根據漢譯文獻,有經部系統的經部師、譬喻者、成實論等,以及有部的覺天。有關他們的主張,在《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成實論》等有詳細說明。(參原書p. 251)
2 在巴利文獻中,《論事》7之2、7之3有心、心所相應否定說及心所否定說,則說明是王山部、義成部之主張。
3 Samyutta, v, p. 209; Avguttara, i, p. 81.
4 Digha, ii, p. 306; Avguttara, i, p. 307.
5 Majjhima, iii, p. 287f.
6 Digha, i, p. 213.
7 《長阿含》卷16(大1, 101c26):「云何名觀察他心神足,於是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諸眾生心所念法,隈屏所為,皆能識知。」
8 Katha-vatthu, p. 339.
9 出處同上,Cittam h’ idam cetasika ca dhamma, anattato samviditassa honti.
10 拙稿「巴利聖典成立史上的無礙解道及義釋之地位」(《佛教研究》(舊誌)第4卷第3號、第5號、第6號。收錄於本選集第三冊)。
11 Patisambhida-magga, i, p. 83f.
12 Culla-niddesa(Siamese edition), p. 233.
13 案:根據本書p.321,行者舉出《雜含》五言詩偈中,出現心心(所)法一詞之例,又根據本書p.323,作者云:「只有在《中阿含》、《雜阿含》中,『心所有』或『心、心法』等詞被用來作為心所之意」,可推知此處日文原本之「雜」,應為「長」之誤。
14 《中阿含》卷44(大1, 708b)。
15 Majjhima, iii, p. 214.
16 《中阿含》卷47(大1, 720c)。
17 《雜阿含》307(見法)(大2, 88b)。
18 《五事毘婆沙論》卷下(大28, 994a)。
19 雖說「在現存巴利四尼柯耶中,找不到心所一詞」,但是在本次演講後,發現在巴利《相應部》中,其實有心所法一詞,其經文不僅是巴利文,連漢譯《雜阿含》中也有對應的經文。其經文漢巴皆是在迦摩浮(Kamabhu)比丘,為質多(Citta)居士解說身行、語行、心行三行時,在心行的說明中出現此一語詞。經文如下:
想與受是心所法,繫屬於心,故想與受是心行。(S. iv, p.293)
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雜阿含》卷21,568經,大2, 150b以下)。
前 述經文漢巴多少有些不同,巴利文中,列舉受、想二者,漢譯則是列舉想、思二者,但是,不論是受、想或想、思,皆被說是心行(意行),也就是心所法(心數法 是心所法的舊譯),這點是相同之處。前述文中,受、想等被說為心所法或心行,這是相對於出入息是身行,尋、伺是語行。此場合的心所法不包含尋、伺等,而是 只局限於想、思、受等,所以,雖然未必與後世的心所法意思相同,但是,如此用法的心所法一詞發展之後,可能成了作為術語的心所法之語詞或概念。在此意義之 下,前述經文中的心所法一詞,或許可看成是其萌芽。(參原書p. 256-257)
20 Majjhima, iii, p. 25.
21 《法蘊足論》卷7(大26, 483c以下)。
22 Samyutta, iv, p.263.
23 《雜阿含》卷11,273經、卷13,306經(大2, 72c、87c)。
24 《俱舍論》卷10(大29, 53b)、《成唯識論》卷5(大31, 28a)。
25 Majjhima, i, p. 293.
26 《中阿含》卷58(大1, 791b)。
27 《俱舍論》卷4(大29, 21b)。
28 Digha, i, p. 79f. ; Avguttara, iii, p. 17f.《長阿含》卷13(大1, 86a)、《寂志果經》(大1, 275b)。
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下)
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下)——南北傳菩薩道思想比較
林 欣
為了能夠更進一步地瞭解流傳於南方上座部教區的菩薩道思想,下面我們將把流傳於中國漢地、西藏等大乘教區的北傳菩薩道思想與南傳菩薩道之間的差異試作一番比較研究。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由於傳承體系的不同,在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中,有一些是與北傳佛教傳統相異的觀點,比如佛陀是阿拉漢,菩薩屬於凡夫,菩薩並不能度人等,文中只是依據南傳經論的解釋而已。
一、所依的經典不同
北傳佛教向來流傳著「大乘佛教」,其經典體系大部分皆屬於菩薩藏。波羅蜜是菩薩欲成就佛果所應實踐的主要學處,所以其傳承的經典絕大部分也與如何行菩薩道、圓滿波羅蜜的種種見地和修持方法有關。
就專門講述修持波羅蜜方面的經論,就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九~卷六百、《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五~卷十、《解深密經》卷四、《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六度集經》《大寶積經》《菩薩地持經》《大智度論》卷十一~卷十八、《大乘莊嚴經論》卷六、《攝大乘論》等等。
由於每一部經典所討論的主題不同、內容各別,所以北傳菩薩道的修持方法也多種多樣,可謂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
南傳佛教經典體系屬於聲聞藏,其見地與修持也多側重於解脫道,因此有關於菩薩道思想的經典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資料來源是巴利語經藏中《小部》的《本生經》《佛種姓經》《所行藏經》及它們的註疏。因為佛陀是修持菩薩道、圓滿巴拉密最成功、最無可爭議的例子,所以其傳承的一系列關於菩薩道的修持體系,皆緊扣著佛陀的本生故事,圍繞著佛陀過去生修習巴拉密的實踐而展開。
二、巴拉密的開合不同
北傳佛教諸經論多數提到波羅蜜有六種,即六波羅蜜多、六度,它們分別為: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耐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又作智慧波羅蜜、智度、明度,為其他五種波羅蜜多之根本,稱為諸佛之母。
于《金光明最勝王經·最淨地陀羅尼品》中又于六波羅蜜外再加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四種,稱「十波羅蜜」。《解深密經》卷四載,施設此四波羅蜜與前六種波羅蜜為助伴,謂方便善巧波羅蜜與前三種波羅蜜為助伴,願波羅蜜與精進波羅蜜為助伴,力波羅蜜與禪波羅蜜為助伴,智波羅蜜與慧波羅蜜為助伴。于《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中又于六波羅蜜外再加智、願、神通、法四種波羅蜜而成十波羅蜜。於《勝鬘獅子吼經·一諦章》中又提到常、樂、我、淨四種波羅蜜。
南傳佛教通常提到十巴拉密,而此十巴拉密各各依普通、中等、究竟三個層次又可開為三十個巴拉密。同時,十巴拉密又可把性質相關聯的組成一個,而縮小為佈施、持戒、忍耐、精進、禪定與智慧六種巴拉密;此六巴拉密的名稱、次第與釋義與北傳全同。六巴拉密又可歸納入真實住處、捨離住處、寂靜住處與慧住處四住處,而此四住處(或一切巴拉密)最終可歸納為兩個因素,即悲心與智慧。
三、對菩薩的理解不同
只要我們翻閱北傳大乘經典,經常可以看到許多菩薩的名號及故事,比如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多不勝數。
所有這些菩薩,又可以分為因地菩薩與果地菩薩兩種。因地菩薩是指從初發菩提心始,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功行圓滿方證佛位的菩薩,如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是;果地菩薩謂于無量劫前已證佛果,然而為了廣度眾生、助佛教化,倒駕慈航,再現為菩薩身,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是。
對於菩薩所修證的次第,北傳諸經論中又分為四十位、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種菩薩修證階位說,其中又以「五十二位說」最為普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于此諸階位菩薩中,前四十階位稱為「生死身菩薩」,即凡夫菩薩;初地歡喜地(或謂八地)以上的菩薩稱為「法性身菩薩」,即聖者菩薩;妙覺菩薩即是佛位。
在南傳佛教經典中,通常只提到兩位菩薩,一位是未成正等覺前的釋迦牟尼,另一位則是美德亞(Metteyya彌勒)菩薩。在斯里蘭卡寫成的《未來種姓》一書中曾提到有十個人被佛陀授記為菩薩,但此書是後人作品,不屬於巴利聖典。
南傳經論只提到菩薩可分為慧者菩薩、信者菩薩、精進者菩薩三種,並沒有不同階位的分別;儘管菩薩的確是偉大的智者,但他們之間並不存在階級的差別。
同時,雖然菩薩已經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觀智要比阿拉漢聖者強得多,但在證悟佛果之前還是一位凡夫,因為菩薩的聖道智必須和一切知智同時生起。在證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還未成熟到足以證悟道智與果智。未證得聖道的人都還是凡夫,即使其修行達到行捨智亦然。
悉達多菩薩在身為釋迦族太子時,曾在王宮中享受感官欲樂達十三年以上,而欲樂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為。在《中部·聖求經》(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羅摩經》)中,佛陀自述其在覺悟之前是一個受縛於生、老、病、死、憂愁與污穢中的迷途眾生。不僅悉達多菩薩如此,每一位菩薩皆相同。當悉達多菩薩出家之後,為了尋求出世間的至理,曾追隨過當時的習定隱士阿羅羅·迦羅摩仙人處學習,證得無所有處定。隨後又跟隨優陀迦·羅摩子仙人學習,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然而,一位聖者是不可能追隨外道修習解脫之道的。在菩薩證悟無上正等覺之前,又曾以六年的時間修習極端的苦行。然而,聖者已經斷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聖道以外的邪道法。因為當時菩薩還是凡夫,所以自然就還會有這些凡夫的行為。
四、行菩薩道的條件不同
根據北傳經論,要修行菩薩道,首先必須發菩提心。菩提心全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心。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根本;唯有發心,才能修習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趣向於無上菩提之目的。菩薩發心,以大悲為根本,以希求無上菩提,希求利樂一切有情為行相。
對於發菩提心的因緣,世親菩薩在《發菩提心論》中指出必須具足十種勝德方能發心;《大集經·不可說菩薩品》中又列舉成就十六法才能發菩提心;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中更說菩薩由於具足四緣、四因、四力而能發菩提心。
在《顯揚聖教論》中提到兩種發菩提心,第一種為「世俗發心」,即發心者可于一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心而發誓願;第二種是地上菩薩的「證法性發心」。修行者初發菩提心,即名趣入無上菩提,預在大乘諸菩薩數。
許多北傳經典中說只要一發菩提心,即遠遠超過了阿羅漢和辟支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說:發菩提心成就無量功德,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相同,因為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在《大般若經》卷三六四中甚至說:假使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趣聲聞、辟支地,其所獲福,比之于一位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菩薩摩訶薩所獲福聚,百千俱胝那庾多分亦不及一。
在北傳佛教,一位修菩薩道行者除了發菩提心之外,還必須受菩薩戒。因為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梵網經),是眾生之所以能成佛的根本原因。菩薩戒與具足戒等聲聞戒不同,它能涵蓋卻又超勝於一切諸戒。在受戒對象方面,除了人之外,一切天、畜生、變化人等,但能解法師語者,盡受得戒。同時,菩薩戒不僅須「盡形壽受持」,尚須「盡未來際,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
目前流傳於漢地的菩薩戒法基本源自六種經典,即:《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菩薩地持經》《菩薩善戒經》和《優婆塞戒經》;其中又以出自《梵網經》的菩薩戒法最為普遍,為歷代僧人所重視和傳授。在漢地所傳授的「三壇大戒」中,即要求受過沙彌戒、比丘戒之後的出家衆須進受菩薩戒,而成為菩薩道行者。
如果說北傳佛教要行菩薩道的條件是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的話,那麼,在南傳佛教要成為一位菩薩的條件就是被佛陀授記為「菩薩」。修行者被授記為菩薩又必須同時具備生為男人、遇見在世的佛陀、聖德成就等八項條件。唯有具足八項條件,所發的至上願(菩提心)才能生效;唯有在至上願生起之後,才肯定將于未來成佛,一切決不退轉,此時才被稱為「菩薩」。菩薩之所以超越聲聞阿拉漢,是因為一切即將被授記為菩薩的人完全有能力通過聆聽一尊佛陀開示一首四行偈而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及四無礙解智。
在《法句經註》和《勝者莊嚴疏鈔》中說到,當佛陀從三十三天講完《阿毗達摩》回到人間時,顯現「自天下降神變」,範圍上至有頂天,下至阿鼻地獄,四面八方遠至無邊世界,凡見到佛陀威神力之人沒有一個不因此而發願成佛。雖然發願成佛之人不計其數,但其中信心、智慧、願力與精進力弱的人,都可能因為必須生生世世不可間斷、不惜犧牲性命地實踐巴拉密而退縮不前了,唯有堅忍不拔地圓滿巴拉密才能證悟正等覺。
所以,單憑嚮往或發願並不能證悟一切知智,即使得到授記也不能產生佛果功德,菩薩還必須圓滿巴拉密。比如得瓦達答(提婆達多)在過去世曾與我們的菩薩一起發願修菩薩道,但在之後的另一世裏為了一個金碗而懷恨菩薩,此瞋恨心令他乖離了菩薩道,後來也被佛陀授記最終將成為巴支咖佛(辟支佛)。
所以說:佛陀出世是極為稀有難得的,要成為菩薩也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五、對三乘的解釋不同
北傳經論把佛陀所說的教法分為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其中,聲聞、緣覺二乘稱為「小乘」(有時緣覺乘也稱為「中乘」),以其唯自利自度,無利他之心故;菩薩乘稱為「大乘」,以其能運載無量眾生至菩提彼岸故。小乘乃佛對鈍根劣慧之人所說,大乘為佛對上根利智之人所說。
于《法華經·方便品》《華嚴經·明難品》《勝鬘經·一乘章》中,又立「一佛乘」(又稱「佛乘」「一乘究竟教」),為大乘最高教義,謂三乘教法乃佛針對眾生不同根基方便而設,三乘將究竟導歸一乘。所以在《法華經》中喻二乘之涅槃乃如來方便權現之化城,並非真實;甚至說佛曾為摩訶迦葉等大阿羅漢授記,於未來世當得作佛。不過,大乘唯識學派護法一系亦有持「種姓說」者,認為有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等。
南傳佛教把菩提或覺悟分為三種:正等覺或三馬三菩提(sammàsambodhi)、巴支咖菩提(paccekabodhi)、聲聞菩提或弟子菩提(sàvakabodhi)。修行者可以隨自己的意願修習至證悟三種菩提的任何一種。
此三類覺者皆證悟徹知四聖諦的四道智,皆成為阿拉漢,在證悟涅槃或解脫方面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佛陀除了證悟阿拉漢道智之外,還證得了唯有諸佛才能具足的「一切知智」(sabba¤¤uta-¤àõa),能明瞭一切值得瞭解的事情,並能斷除過去世的習氣。在三類覺者中,一切知的佛陀稱為「濟渡者」,能無師自通地覺悟四聖諦並教導他人;巴支咖佛只是「自渡者」,能無師自通地覺悟四聖諦,但無能力教導他人;弟子稱為「受渡者」他們必須受到佛陀之助才能覺悟。
根據南傳佛法,有三種人不能再證悟佛果:
第一、佛陀,因為他已經證悟了佛果;
第二、從佛陀那裏得到授記未來將成為巴支咖佛或聲聞弟子的人,因為他們肯定只會如佛陀所授記的那樣;
第三、已經證悟任何一種道果的人也不能證悟佛果。
在證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選擇解脫道或菩薩道。但在證悟任何一種道果之後,聲聞無法改作菩薩,因為佛陀所開示之道是「正性決定」(sammatta- niyàma即固定的法則)。比如一位修行者證悟初果之後,最多將經過七番生死即證入涅槃,他們不可能再用無量劫的時間來圓滿巴拉密。證悟道果必然導向涅槃,不再退為較低聖位或凡夫;阿拉漢階段是最後的階段,阿拉漢死後趣般涅槃,這是「正性決定」。正如佛陀說阿拉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阿拉漢死後不會再投生,否則佛陀和阿拉漢所說的話就是虛假的話。但是佛陀和阿拉漢是不可能說妄語的,他們已經徹底滅除了造成未來生死的一切煩惱和業力,不再生死輪迴,這是「正性決定」。因此,包括佛陀在內的所有阿拉漢都不會再生。
六、菩薩的行持不同
根據北傳經論,菩薩乘之所以稱為「大乘」,即用大車來比喻此乘能將無量眾生從生死此岸運載至涅槃彼岸。菩薩乘與二乘行人的最大區別是菩薩具備「自行化他,以諸佛道成就眾生」的菩提道心。
于《金剛經》中說,菩薩應當發起如此的菩提心:所有一切有情之類,皆當令趣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特別是證得法性生身的聖者菩薩,由於已證無生法忍,捨棄了三界生死之身,受不生不死、不可思議變易之身,能隨本願力,隨所應度而度脫眾生。
據《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耳根圓通章》等記載,觀世音菩薩由於歷劫修持,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成就两種殊勝: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所以能隨眾生不同根性,示現上至諸佛、緣覺,下至鬼神禽獸的三十二應化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地藏菩薩本願經》也多次提及地藏菩薩過去曾發下大願:盡未來際不可稱計劫數,為應有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眾生度盡,方成佛道。同時,地藏菩薩也從久遠劫來,以不可思議神力,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化度百千萬億人,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在大乘教區,菩薩能夠化度一切眾生的弘大行願,已成為每一位學佛者心目中崇高的理想和不爭的信仰。
根據南傳佛教,包括佛陀、阿拉漢在內的一切聖凡眾生都不能違背因果律。一位修行者唯有在證悟阿拉漢道智時,才能徹底地毀滅導致輪迴再生的無明、貪愛和一切或善或惡的業。因為菩薩為了追求無上的佛果,而在授記的那一生中即放棄了證悟阿拉漢果的機會,所以在其後漫長的修行過程中,必定還要隨著所造作的善惡業而數數輪迴再生,直到他證悟正等覺。業因成熟必定要受果報,這是不變的法則。在本生故事中,我們的菩薩既轉生為天神、人,也經常轉生為畜生,甚至還會墮落地獄受苦(如德米亞王子的前兩生)。
當然,具足巴拉密的菩薩有時也會選擇「決意死」(adhimutti-mara?a),即在他希望的時間死亡。菩薩因為大善業而可能時常投生天界,在長壽極樂的天界中很難有實踐巴拉密的機會,為了不浪費時間,所以有時會選擇「決意死」,投生到人間繼續修積巴拉密。
根據南傳經論,菩薩只是在忘我地幫助和利益眾生,但並不曾救度任何人,我們不能把菩薩利益眾生的行為說成是救度。在大量的本生故事中,我們的菩薩只是在圓滿巴拉密而已,比如在薩埵那飼虎本生,那幾隻老虎吃了王子的肉之後,並不因此而解脫生死;在維山達拉王子本生中,那些婆羅門並不因為得到了王子的佈施而證悟涅槃。
(以上參閱帕奧禪師《菩提資糧》《如實知見》,臺灣《佛光大辭典》、正果法師《佛教基本知識》、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等,及北傳相關經典)
雖然南北傳菩薩道思想存在著不少差異,但它們之間也有許多相似甚至共通之處:
1、兩者皆源於佛陀的本生譚與彌勒成佛思想;
2、過去有無量諸佛出世,未來有無量諸佛出世,行菩薩道也就成為可能;
3、菩提可以分為正等覺、巴支咖佛、聲聞弟子三種菩提(乘),而且正等覺菩提又稱為「大菩提乘」,即「大乘」,其實踐者稱為「菩薩」;
4、要行菩薩道,必須發「上證佛果,下化有情」的至上願(菩提心),而且還必須通過利樂無量無邊眾生、實踐無量巴拉密直至圓滿,方成正覺;
5、圓滿巴拉密最重要的是大悲心與智慧;
6、菩薩無論在信心、行願、精進、大悲、諸巴拉密和所證功德等方面,都是聲聞、巴支咖佛所無法比擬的;
7、如果把南傳的十巴拉密歸納為六波羅蜜,則其名稱、次第及釋義皆與北傳的六波羅蜜多相同;
8、圓滿巴拉密,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智、四無畏智、十八不共佛法等無量佛果功德。
因為北傳教區所流傳的主要是菩薩乘思想,所以無論是在經典、見地,還是在宗派、修持法門等方面,都要比南傳佛教要豐富多彩、龐大博雜得多,當然,各學派、各傳承間的分歧也越大。
在南傳教區,雖然實踐菩薩道者歷來皆不乏其人(如斯里蘭卡的聖法大長老Ven. Nà-Uyane Ariyadhamma Mahà Thera等),但菩薩道思想並沒有占主導地位,所以其思想學說在流傳過程中發展變化不大,基本上保留了菩薩道思想原型。又由於巴利經典及其註疏在南傳教區的權威地位,造成了菩薩道思想的統一性和系統性。
如果我們很好地瞭解和研究南傳菩薩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將有助於我們清楚佛陀開示菩薩道思想的最初本意,將有助於我們在修行解脫道或菩薩道的路上能夠更加方便善巧地積累諸巴拉密。
出自《佛陀的古道-内观禅修-八正道》http://buddha-spath.com/
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上)
南傳主要著力于現世的解脫,菩薩乘思想主要收錄于《小部》的《本生經》、《佛種姓經》和《所行藏經》及其批註之中。
*****************************************************
http://mymatrix.blog.hexun.com/14908830_d.html
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上)——南傳菩薩道思想概述
林 欣
當 今世界的佛教,從傳播地域的分佈和經典使用語言上,可以分為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系,或者又稱作巴利語系佛教、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在一 般人的觀念上認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流傳著「大乘佛教」,注重菩薩道思想;而南傳佛教卻注重戒定慧的修持,以證悟阿拉漢(arahanta阿羅漢)、趣 般涅槃為目標,屬於解脫道,也即所謂的「小乘佛教」。
其實,在南傳巴利語三藏聖典當中,也保存著豐富的有關菩薩道思想和實踐的經典。1956年, 緬甸的三藏持者明昆大長老(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üsa Mahà Thera)在當時首相伍努 (U Nu)的多次懇求下,花了十三年的時間編纂了六集八冊的巨著《大佛史》(Mahà buddhavaüsa),其中的第一集上下兩冊即專門解釋了如何修習菩薩道。于此,筆者就想對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進行一次簡單的介紹:
一、南傳菩薩道思想的起源
南傳佛教有關菩薩道思想的經典,主要收錄於巴利語三藏聖典《經藏·小部》中的《本生經》《佛種姓經》《所行藏經》及其註疏。其中:
1、《本生經》(Jàtaka)講述了佛陀在過去無量劫生死輪迴中行菩薩道、修行巴拉密的故事;該經共分為22集,收錄了547個佛本生故事。
2、《佛種姓經》(Buddhavaüsa),又可譯為《佛史》。共分為二十八品,主要內容講述了包括佛陀在內的二十八位過去諸佛。
3、《所行藏經》(Cariyàpiñaka),分為三品,用偈頌體裁講述了佛陀過去生行十巴拉密的三十五個本生故事。
據 《佛種姓經》中記載,佛陀在成道後的第二年,回到了祖國咖畢喇瓦土(Kapilavatthu迦毗羅衛城),住在尼拘律陀園。佛陀為了降伏因出身高貴而驕 傲自大的釋迦皇族,特地顯現了雙神變。沙利補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知道事由經過後,帶著五百位常隨阿拉漢來到佛陀面前,請求佛陀講述其過去 生中行菩薩道及圓滿巴拉密的故事,於是佛陀講述了其從燃燈佛時代的蘇美塔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一直到維山達拉王時代漫長時間中修行菩薩道的 《佛種姓經》。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即源出於此。
二、十巴拉密
根據南傳佛教經典,一位行菩薩道的菩薩必須實踐十種巴拉密,也即導向成佛的十種方法。它們依次是:佈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與捨。
巴 拉密是與大悲心和方法善巧智相應而又沒有受到渴愛、我慢與邪見污染的高尚素質。大悲心(Mahà Karuõà)是視一切眾生如親生兒子的深切憐憫,這種大悲心強大到足以使菩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方法善巧智(upàya kosalla¤àõa)是把佈施、持戒等十種善行轉變為菩提資糧的智慧,也即只視成就等正覺為唯一目標。所有的巴拉密皆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而 且必須具備此兩種基本條件的佈施、持戒等,才能被稱為巴拉密。其中:
1、佈施(dàn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願意捨棄所擁有的身外物,甚至自己的肢體或生命來幫助他人的善思。
2、持戒(sãla)巴拉密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身善行和語善行。
3、出離(nekkhamma)巴拉密是在明瞭欲樂與生命界的不圓滿之後所生起的捨棄欲界之心。
4、智慧(pa¤¤à)巴拉密是毫無錯誤地透視諸法之共相與特相的心所。
5、精進(vãriya)巴拉密是為眾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與心的努力。
6、忍耐(khanti)巴拉密是忍受他人對己所犯之錯的忍耐力。
7、真實(sacca)巴拉密是只說誠實不欺的真實語言。
8、決意(adhiññhàna)巴拉密是對利益眾生之善行毫不動搖的決心。
9、慈(mettà)巴拉密是為眾生之福利與快樂所做的祝願與奉獻。
10、捨(upekkhà)巴拉密是對所有好與惡之法捨棄愛與恨,採取平等和無分別的態度。
總之,一切巴拉密都擁有利益眾生的特相,協助眾生或不猶豫地修習巴拉密的作用,現起為希望他人獲得幸福或願證悟佛果,近因是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
三、巴拉密的基本條件
諸巴拉密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
1、至上願(abhinãhàra),即發願成就無上正等覺。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記成為菩薩時,他必須具備八個條件,即:
⑴、他必須是人;
⑵、他必須是男性;
⑶、修行圓滿至可在那世證悟阿拉漢果;
⑷、遇見在世的佛陀;
⑸、他必須出家成為一位佛教比丘,或相信業因與果報的沙門;
⑹、他必須成就四禪八定與五神通等聖德;
⑺、增上行,有能夠完全地奉獻自己的生命給佛陀的極強誠意;
⑻、擁有不畏任何艱難去成就佛果的極強善欲。
當具備以上八個條件時,所發的至上願才能生效。在至上願生起之後,修行者即被佛陀授記為「菩薩」(bodhisatta)。在至上願生起那一刻開始,菩薩 即進入「大菩提乘行道」(Mahà-bodhiyàna-pañipatti),他肯定將在未來成就無上正等覺,決不退轉。此後,菩薩可以不需要導師的幫 助而單憑自己的能力引發正確地實踐諸巴拉密的「巴拉密思擇智」(pàramã-paricaya¤àõa),而此智是他未來證悟「一切知智」的先兆。
2、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跟至上願相同,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也是十巴拉密的根本條件。通過此二法,菩薩得以持續不斷地為眾生謀求福利和快樂,完全沒有顧慮到自身的利益,也不會對極為艱難且非常人所能行的菩薩道感到害怕。
3、四佛地。有如至上願、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四佛地也是巴拉密的根本條件:
⑴、勇猛(ussàha),這是修習巴拉密、捨離與善行的精進力。
⑵、上智(ummanya),即方法善巧智。
⑶、決意(avatthàna),是對修菩薩道不可動搖的決心。
⑷、利益行(hitacariya),即培養慈悲心。
因為此四個因素有利於成就正等覺,故名為四佛地。
4、十六種內心氣質(ajjhàsaya)。內心氣質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之個性的形成。內心氣質可分為兩種,即善與惡。善的內心氣質有十六種,即:傾向於出離、隱居、無貪、無瞋、無癡、解脫及十種巴拉密。
5、省察智(paccavekkaõa-¤àõa)。省察不修佈施等十巴拉密的壞處與修佈施等十種巴拉密的好處。
6、十五種行(carana)、五種神通(abhi¤¤à)及它們的組成部分。
十五種行是持戒、以正念攝受六根門、於食知足、晝夜精進、信、念、慚、愧、勤學、精進、慧、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五神通即神變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隨念通(宿命通)。
四、圓滿巴拉密的時間
南傳佛教把菩薩分為三類,即:
1、慧者菩薩(pa¤¤àdhika),又稱為敏知者菩薩,他們慧強信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弟子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尚未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2、信者菩薩(
3、精進者菩薩(vãriyadhika),又稱為所引導者菩薩,他們信慧皆弱。如果他有意在被授記那一世證悟聲聞菩提的話,他有足夠的善行使他在佛陀剛講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時即證悟阿拉漢果,連同六神通與四無礙解智。
三類菩薩圓滿巴拉密的時間有所不同。慧者菩薩圓滿巴拉密的時間需要四阿僧祇(asaïkheyya無數)劫與十萬大劫;信者菩薩需要八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精進者菩薩需要十六阿僧祇劫與十萬大劫。以上時間是從被授記為菩薩之後算起。
猶如稻種必須經過固定的時間才能開花、結米與成熟。同樣,每一類菩薩只有在固定的期限內修習巴拉密,巴拉密才能達到圓滿,才能成就佛果。每一類菩薩皆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在固定的期限之前證得佛果,因為他的智慧還未成熟,成佛的條件也就不能具足。
五、巴拉密的利益與果德
根據《經集·犀牛角經》的義註中說,巴拉密帶來的利益是不會投生至以下十八處:
1、天生瞎眼,
2、天生耳聾;
3、生為瘋子,
4、生為啞吧,
5、天生殘廢,
6、生為野人,
7、生於女奴之胎,
8、生為頑固邪信者,
9、生為變性人,
10、造五逆惡業者,
11、麻瘋患者,
12、小於鵪鶉,
13、生為「饑渴餓鬼」「燒渴餓鬼」或「起屍阿蘇羅」,
14、生於阿鼻地獄與「世界中間地獄」,
15、生為他化自在天魔王,
16、生於無想天界與淨居天界,
17、生於無色天界,
18、生往他方世界。
此外,菩薩無論投生到哪里,他都不會感到極端的痛苦,皆能獲得長壽、相貌美好、出身高貴、具有財勢、言語可信、有大威神力等,這些皆是巴拉密帶來的利益。
圓滿巴拉密所成就的果報是以阿拉漢道智與一切知智為首的無量之佛陀素質,即證悟佛果。佛陀的素質包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光八十腕尺,以色身為根基而具足的十力智、四無畏智、六不共智和十八不共法等無量素質的法身。總之,佛陀的一切美德素質皆是巴拉密之果。
(以上詳見明昆大長老編《南傳菩薩道》、帕奧禪師述《菩提資糧》二書)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斷惑六支
(1) 正思惟
依照具有邏輯性的方式(最好的邏輯方式,是因明),來思考宇宙
生成原因、人生之意義。以及輪迴因緣,與其所造成之苦樂現象之
無常、無我與生滅現象。
(2) 正見
當能正確的思惟之後,通常可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它就是正見!若
所得見解不是「正見」而是其它五見時,這就何以要執行「反復」
這一支之原因。反復的執行斷惑六支,能令人逐漸把已偏離的知見
導正!!
(3) 立志
定慧力不足之人,雖具有正見,知應遠離攀緣習氣,卻依然不能遠
離,因此,須「發出一個斷惑決心」,稱為立志、下決定。當已有
這個決定意念之後,它就如堤防,能阻淫佚習氣泛濫,而逐漸的帶
領修行人漸漸不再攀緣六塵,它通常被稱為「戒、定」。於戒定之
行使中,無量劫來的習氣漸漸不生,出世般若能成長,也同時會增
長世智!
(4) 察知
了知習氣生滅就是察知的功能!
例如貪愛女色,現今要斷除,從路上走過,而看見一美女身材妖嬈
,而忍不住多看幾眼,這就是「無察知」,不知心中已生出貪愛。
具正見之人,之所以已立志卻定慧力不足,緣於不能察知自己的習
氣生滅,如同盲人不知前有大坑而於向前走時而墮入。
修行人由不能「保持察知」之故,因此常有衝動的身口意行為,以
致後來常後悔及懺悔!
所以,若常煩惱於不知習氣生起時,應該「發出一個(立志)」要
時時察知自己的習氣生滅之決定!
(5) 遠離
根塵相觸而不生貪愛憎恨及愚執時,是謂遠離!這是三果或菩薩五
地境界。
若已察知習氣生起時,「知而不住」,就此不再被動隨染習,亦不
愚痴的去追回已滅心念(無圓覺四病之作病;有生即有滅,無有不
滅者。想追回已滅之一切現象,是謂無明),即名遠離!
若不能遠離貪欲愛習、憎恨怨怒,乃至細微的執著,就應該執行下
一支功夫:反復! !
(6) 反復
反復,就是不斷的重復前五支功夫,它的結果等同於精進!!
修行人的習氣無論染淨,皆是由六根觸六塵之後,認同於觸塵時的
現象,因此執著而成習氣!染習是「無明」(執著善與惡皆是無明)
;淨習是「明」。於是,彼知者,雖了知已成染習,卻難以斷除;
無知者,則「執以為我」(無明),而輪迴三界!
所以,反復不斷的在解脫的行為上用功,將染習逐漸戒除,並反轉
成淨習,這才有可能於「入禪定」之後,又能斷三毒習氣,成為斷
三毒之俱解脫大阿羅漢!
這功夫初稱為「有功用行(道)」,至菩薩七地時則淨習「已真正
養成」,具有「恆與定俱」的現象,也就是說「習慣成自然」。於
是,才可能從菩薩六地斷三毒(等同阿羅漢果聖人,而心量大)之
有功用行,轉進「念念覺」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之菩薩七地
無功用行。
最後,才可能進趣菩薩八地的「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聖境!才
能真正達到《楞嚴經》中開示的「滅意根又能圓明了知,不依心念
」之無念三昧(或云一相三昧,可參閱「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