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原來,應如此用功!
已悟如來禪的人,自己會自動調整錯誤知見!
效果呈現在以下事件。前二日曾自問是否失心,這事老是覺得怪怪的就一直掛在心中,今日下午果然「因緣時節成熟」,於是我就自動領悟了《圓覺經》中開示的八句偈(註1)。
為何今日下午因緣會成熟呢? 因為我看到一個帖子覺得好笑,於是就噗哧的笑了出來,一笑之後卻察知了自己起「喜心的欲」,因此就聯想到「註1」《圓覺經》八句偈。於是在聯想之下忽然領悟了它的真正意義。
「註1」八句偈是一種無欲法的解釋,因緣時節成熟用此法可以頓覺入佛地。
以前,我還一直無法理解「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六句的真義,總以為是贅語不必理它們,功夫用在「不起妄念」即可,但大悟(註2)後始明白,它們的真正意義。
原來,功夫用在無慾之上固然是正確的,以無慾之故,所以「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但又以事功未徹,還在輪迴中,所以也必然會有妄念生起,而為了避免凡夫心對功夫起影響,所以就造此六句。
為何說凡夫心對功夫起影響呢?
因為,若有了知,則此「了知」又是一個妄念!「了知妄念」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
所以,為了避免被妄念所左右,於「無欲」的功夫要用更多幾倍功才行,否則恐怕心被前境所轉。不過,能用這八句的人,大約至少是已斷見惑的人,相信這類人知道好歹。
也許,過去還真的已曾領悟過,只是不記得罷了,但既然無知,這就代表自己的功夫也必然用不上今日心得,所以,所謂已知若已遺忘則等同無知。
************************************************************
註1
****************
《圓覺經》八句偈:「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說明:此八句偈主要是形容菩薩八地及以上境界的狀況
************************************************************
註2
****************
大悟了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26.html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有為法與無為法都是法
修行者在斷無明之前,除了菩薩八地已證無生法忍,及在此地境界之上的菩薩皆是「無功用行」之外,其餘果地菩薩或因地菩薩,乃至凡夫修行人,都是「有功用行」。
所謂有「功用行」就是依著一個方法用功來斷惑,這個方法可能是漸修的有為法,也有可能是頓修的無為法,但無論是有為法或無為法,都是方法!
所謂「無功用行」,是指不必再刻意去用功也能繼續的斷無明習氣,這是因為已證無生法忍之故。所以隨時都在斷惑的功用中,不必再起心分別要怎麼用功。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議題:「已斷見惑人,用功時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觀察,結果並不一定,要視人根器而定。
所謂有為法,就是一個漸修法,例如以安般(數息)先入禪定,然後學習遠離低級禪定入高級禪定的各類方式,一直到四禪定或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再斷三毒而證三三昧,而遠離三界分段生死不再受輪迴業力拘束。或再有迴心向大者,改修菩薩乘法,由阿羅漢果迴心向大入於菩薩六地(緣覺乘者入七地),然後再逐地用功昇級。
所謂無為法,就是在因地初修時,心境就保持在無生境界中,而無論在證三三昧或入無生法忍或成佛前(依人根器不用,所證果位亦不同)的過程中有證到什麼三昧,都不受所證這些三昧影響用功方式。此即《楞嚴經》開示之「因地發心,同果地覺」要義。這類的修行方法,就是無為法中的最了義方式,在《楞伽經》中稱為「如來禪」,它也是我最近所悟的一種方式(註一)。
無為法,既然是個方法,那麼就會有行動,於是它的入手點可能就不是一個(殊途同歸)。目前本人所觀察到有三種基本法,二十五種基本法所繁衍的方法,及一種頓覺法。大約如下:
(1)三種基本法:奢摩他法、三摩缽提法、禪那法。詳見《圓覺經》
(2)二十五種定輪:名稱詳查《圓覺經》。
(3)頓覺法:無欲。真正無欲時,心已平等,參考註一
以下大約說明一下「三摩缽提法」。
三摩缽提法主要是以意識變化,並於變化時不受變化所拘束,而把結果帶向 如來境界之方法。此法偏於「觀」,用心思惟、觀察所有的變化,而了知一 切無常、無我。由了知之當下證入佛境界。例如惟識法相方法,也是屬於三 摩缽提法的一種。
三摩缽提法最顯著的就是彌勒菩薩所提倡的惟識觀察法。這個方法也是現今 新時代外星人最常提倡的方法,重點在說明十方宇宙都是第八識(相分)所 顯化。
不過新時代科技的說法,則是十方宇宙中充斥著等離子能量,意識堅持就能 將這類能量顯化成各類物質。不過,我個人認為「等離子能量」還不是最底 層的基礎,它也只是一種表相而已。
最底層的基礎是「妄」,妄生之後產生風輪,再展轉相因,最後就分出了世 界與虛空。
無論修行人用什麼方法,最後都必然須導向「無欲」。只有無欲時才能斷除 貪瞋二習氣乃至痴習,才能證三三昧,這也是佛法行者能從四禪就直接證阿 羅漢果,而外道已證非有想非無想定,卻依然要墮入輪迴之原因。因為佛法 行者有般若,而外道沒有。
所謂般若,乃指基於斷除三毒為前提所產生的出世智慧。
菩薩乘法,也是基於三三昧基礎再繼續探索各類神通妙用,以能達到「覺遍十 方」的修行方式,這類的覺法,就是報身佛之成就法。
--
修行人,無論當下是理上悟、斷見惑、證阿羅漢果,或已證六七地菩薩位, 全都是有功用行,必須持用某種方法才能斷除執著,《圓覺經》中所提的 頓覺人例外,祂是當下證悟而不必再修行。
所以,若有人以為理上悟了就不必修行,或不必用任何方法來斷惑,那麼就 代表其本人對於解脫輪迴乃至斷無明的法要完全不了解。
********************************************************************
註1
************
大悟了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26.html
所謂有「功用行」就是依著一個方法用功來斷惑,這個方法可能是漸修的有為法,也有可能是頓修的無為法,但無論是有為法或無為法,都是方法!
所謂「無功用行」,是指不必再刻意去用功也能繼續的斷無明習氣,這是因為已證無生法忍之故。所以隨時都在斷惑的功用中,不必再起心分別要怎麼用功。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議題:「已斷見惑人,用功時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觀察,結果並不一定,要視人根器而定。
所謂有為法,就是一個漸修法,例如以安般(數息)先入禪定,然後學習遠離低級禪定入高級禪定的各類方式,一直到四禪定或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再斷三毒而證三三昧,而遠離三界分段生死不再受輪迴業力拘束。或再有迴心向大者,改修菩薩乘法,由阿羅漢果迴心向大入於菩薩六地(緣覺乘者入七地),然後再逐地用功昇級。
所謂無為法,就是在因地初修時,心境就保持在無生境界中,而無論在證三三昧或入無生法忍或成佛前(依人根器不用,所證果位亦不同)的過程中有證到什麼三昧,都不受所證這些三昧影響用功方式。此即《楞嚴經》開示之「因地發心,同果地覺」要義。這類的修行方法,就是無為法中的最了義方式,在《楞伽經》中稱為「如來禪」,它也是我最近所悟的一種方式(註一)。
無為法,既然是個方法,那麼就會有行動,於是它的入手點可能就不是一個(殊途同歸)。目前本人所觀察到有三種基本法,二十五種基本法所繁衍的方法,及一種頓覺法。大約如下:
(1)三種基本法:奢摩他法、三摩缽提法、禪那法。詳見《圓覺經》
(2)二十五種定輪:名稱詳查《圓覺經》。
(3)頓覺法:無欲。真正無欲時,心已平等,參考註一
以下大約說明一下「三摩缽提法」。
三摩缽提法主要是以意識變化,並於變化時不受變化所拘束,而把結果帶向 如來境界之方法。此法偏於「觀」,用心思惟、觀察所有的變化,而了知一 切無常、無我。由了知之當下證入佛境界。例如惟識法相方法,也是屬於三 摩缽提法的一種。
三摩缽提法最顯著的就是彌勒菩薩所提倡的惟識觀察法。這個方法也是現今 新時代外星人最常提倡的方法,重點在說明十方宇宙都是第八識(相分)所 顯化。
不過新時代科技的說法,則是十方宇宙中充斥著等離子能量,意識堅持就能 將這類能量顯化成各類物質。不過,我個人認為「等離子能量」還不是最底 層的基礎,它也只是一種表相而已。
最底層的基礎是「妄」,妄生之後產生風輪,再展轉相因,最後就分出了世 界與虛空。
無論修行人用什麼方法,最後都必然須導向「無欲」。只有無欲時才能斷除 貪瞋二習氣乃至痴習,才能證三三昧,這也是佛法行者能從四禪就直接證阿 羅漢果,而外道已證非有想非無想定,卻依然要墮入輪迴之原因。因為佛法 行者有般若,而外道沒有。
所謂般若,乃指基於斷除三毒為前提所產生的出世智慧。
菩薩乘法,也是基於三三昧基礎再繼續探索各類神通妙用,以能達到「覺遍十 方」的修行方式,這類的覺法,就是報身佛之成就法。
--
修行人,無論當下是理上悟、斷見惑、證阿羅漢果,或已證六七地菩薩位, 全都是有功用行,必須持用某種方法才能斷除執著,《圓覺經》中所提的 頓覺人例外,祂是當下證悟而不必再修行。
所以,若有人以為理上悟了就不必修行,或不必用任何方法來斷惑,那麼就 代表其本人對於解脫輪迴乃至斷無明的法要完全不了解。
********************************************************************
註1
************
大悟了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26.html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以妄制妄參話頭
引用自宣化上人語錄:
http://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1/volume1_6.htm
◎一九七五年九月開示於三藩市金山禪寺
現在開始打禪七。在禪堂裏不念佛,在佛七不參禪。現在是坐禪,行也是禪,坐也是禪,站也是禪,臥也是禪。總之,行住坐臥都是禪。從前參禪人,沒有什麼念 頭,這叫無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參禪,就是參一念不生。到了明朝以後,就採用參話頭。現在所有的禪堂,都是參話頭。話頭有很多 種,有的參「念佛是誰?」有的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有的參「如何是沒有了?」等等。
參禪,就是不打其他的妄想。譬如參「念佛是誰?」總想念佛是誰?其實這也是妄想,但是用一個妄想來控制一切妄想,這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辦法。甚至於念 「阿彌陀佛」,也是以妄制妄。就是念佛這一念,也是不對的。參「念佛是誰?」這一念,也是沒有的,但由這一個妄想就能把其他的妄想都制住了。這是參禪的一 個道理。
參禪的人,「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執著在一切境界。參禪參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外不知有物,內不知有心。」到這個時候,與法界合 為一體,才能豁然開悟。切記!不要被聲塵所轉,東望西看,心不專一。參到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四相的時候,便能把生死的根本斷了。面見釋迦牟尼佛, 才知參禪的好處。
從無量劫以來,一直到現在,才幸運遇到打禪七的法門。一定要特別專一,至誠懇切,好好用功,不要把寶貴的光陰空過,不要打好吃、好衣、好住的妄想,所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時光和命光一樣的寶貴。古人云: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失落寸金容易得,光陰過去難再尋。
這就是說,一般的光陰就這樣的寶貴,何況在打禪七,時間的光陰更為寶貴。不知道在哪一分鐘?或哪一秒鐘?就是開悟的時候;所以分秒必爭,不可空過。希望參 加禪七的各位!要勇猛精進,不可放逸。要忍一切苦,才得一切樂。忍人難忍,受人難受,這才是修道的精神。
----
法迄巴心得:
修行人,若平常已無欲,打坐入定也是不生念,但有覺知存在,除非他
準備入無想定或入無餘依涅槃。
果真一念不生時,當下若不是斷無明,那麼可能就入了滅盡定,已入滅
盡定者不必然等同入無餘依涅槃,若是在禪定忽入滅盡定,則可能還要
再出定,這要看當事人是否已存心入無餘依涅槃者。所以,若入定前「
存心入無餘依涅槃」,那麼,入了滅盡定時就真正入無餘依涅槃。
不過,依禪宗五祖《最上乘論》(註二)(五祖弟子合輯,是否有誤傳,
無法確定)開示來判斷,一念不生不是簡易可以達到,所以說入一念不
生時,可能有二種狀況:
1、自以為無念但實際不是無念,而是識蘊未盡卻未能覺知(註一)
阿羅漢這狀況在《楞嚴經》中是合理的,因為聲聞阿羅漢只位於
五十陰魔識蘊中第九的纏空種。
下方境界不知上方境界的狀況是必然的,於是有無聞比丘之類人,
證四禪自以為證四果。
2、一念未生之前,將先見得第八識流動如陽焰曄曄不住(註二)
*************************************************************
註一
********
楞嚴經五十陰魔
=> http://book.bfnn.org/books2/1223.htm#a05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 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
註二
********
最上乘論
=> http://book.bfnn.org/books/0851.htm
http://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1/volume1_6.htm
◎一九七五年九月開示於三藩市金山禪寺
現在開始打禪七。在禪堂裏不念佛,在佛七不參禪。現在是坐禪,行也是禪,坐也是禪,站也是禪,臥也是禪。總之,行住坐臥都是禪。從前參禪人,沒有什麼念 頭,這叫無念。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參禪,就是參一念不生。到了明朝以後,就採用參話頭。現在所有的禪堂,都是參話頭。話頭有很多 種,有的參「念佛是誰?」有的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有的參「如何是沒有了?」等等。
參禪,就是不打其他的妄想。譬如參「念佛是誰?」總想念佛是誰?其實這也是妄想,但是用一個妄想來控制一切妄想,這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辦法。甚至於念 「阿彌陀佛」,也是以妄制妄。就是念佛這一念,也是不對的。參「念佛是誰?」這一念,也是沒有的,但由這一個妄想就能把其他的妄想都制住了。這是參禪的一 個道理。
參禪的人,「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執著在一切境界。參禪參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外不知有物,內不知有心。」到這個時候,與法界合 為一體,才能豁然開悟。切記!不要被聲塵所轉,東望西看,心不專一。參到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四相的時候,便能把生死的根本斷了。面見釋迦牟尼佛, 才知參禪的好處。
從無量劫以來,一直到現在,才幸運遇到打禪七的法門。一定要特別專一,至誠懇切,好好用功,不要把寶貴的光陰空過,不要打好吃、好衣、好住的妄想,所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時光和命光一樣的寶貴。古人云: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失落寸金容易得,光陰過去難再尋。
這就是說,一般的光陰就這樣的寶貴,何況在打禪七,時間的光陰更為寶貴。不知道在哪一分鐘?或哪一秒鐘?就是開悟的時候;所以分秒必爭,不可空過。希望參 加禪七的各位!要勇猛精進,不可放逸。要忍一切苦,才得一切樂。忍人難忍,受人難受,這才是修道的精神。
----
法迄巴心得:
修行人,若平常已無欲,打坐入定也是不生念,但有覺知存在,除非他
準備入無想定或入無餘依涅槃。
果真一念不生時,當下若不是斷無明,那麼可能就入了滅盡定,已入滅
盡定者不必然等同入無餘依涅槃,若是在禪定忽入滅盡定,則可能還要
再出定,這要看當事人是否已存心入無餘依涅槃者。所以,若入定前「
存心入無餘依涅槃」,那麼,入了滅盡定時就真正入無餘依涅槃。
不過,依禪宗五祖《最上乘論》(註二)(五祖弟子合輯,是否有誤傳,
無法確定)開示來判斷,一念不生不是簡易可以達到,所以說入一念不
生時,可能有二種狀況:
1、自以為無念但實際不是無念,而是識蘊未盡卻未能覺知(註一)
阿羅漢這狀況在《楞嚴經》中是合理的,因為聲聞阿羅漢只位於
五十陰魔識蘊中第九的纏空種。
下方境界不知上方境界的狀況是必然的,於是有無聞比丘之類人,
證四禪自以為證四果。
2、一念未生之前,將先見得第八識流動如陽焰曄曄不住(註二)
*************************************************************
註一
********
楞嚴經五十陰魔
=> http://book.bfnn.org/books2/1223.htm#a05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 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
註二
********
最上乘論
=> http://book.bfnn.org/books/0851.htm
新時代的啟發
這裡新時代指的是外星人協助地球人類進入靈性科技時代之意思。
新時代對本人的最大啟發,就是「等離子能量」的說明。使用這個能量,可以變化出任何東西,於是從這個說明中,讓我領悟了唯識法相宗堅持之原因,因為三界內十方世界所有現象全都是從意識所顯化(映射)!
第八識相分是由見分之執著才能顯化,而阿羅漢果聖人若涅槃,則意識亦斷滅,三界對祂而言已沒有意義,對旁觀者之理解,是對該阿羅漢聖人不再產生作用。所以,可以了知三界內十方世界所有現象要產生作用,都必須由意識之執著才能顯化。這個「意識」,在古代的用語上就是所謂的「心」(指妄心,亦名阿賴耶識,亦名阿陀那識),因此有緣見聞者,就能理解為何我看了「註一」指月錄資料會有大悟的感受。
*************************************************
註1
******************
大悟了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26.html
等離子能量發電機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5/11/blog-post_7.html
大悟了之後
昨日下午大約一點半左右,看到禪宗四祖度化牛頭山法融禪師的典故(點按),頓時斷除了多年來對於《圓覺經》中開示的「頓覺人」因何事件而能頓覺之疑。原來,
頓覺人徹悟的是佛的心行,於當下又斷除無明,所以稱為「頓覺人」。雖然,我也大悟了,可惜沒有徹底(理上徹而事上未徹),還是一個輪迴眾生,所以今後應該更精進行使無欲的功夫!
查閱本人出世一覽表,發現在 2002/01/16 於《諸法無行經》中悟一相無相要旨,並破見惑(沒經過印證),至昨日歷時近14年,於理上才有更進一步的領悟,可謂鈍根。於行上進步更少,果真是鈍根(得證!),但幸運的是,終究還是讓我明白了頓覺人所覺處(二個字:無欲。三個字:坦蕩蕩)。
從昨日至今晨,隨著自己的領悟,很多觀點也跟著變化,這是可預測到的。主要的變化不在大項,而在於「精細」,這指很多道理早就懂了,但就是無法於行上深入,而於此次就能深入!
例如,以前雖然已素食32年多,卻都是方便素,沒完全戒掉牛奶及雞蛋。用功這麼久才於今年初戒掉食用牛奶粉,但從昨夜開始,卻已「立志」戒掉食用雞蛋,反正現代社會購買食物很便利,若有相關缺乏的營養,有的是地方可以買到補充品。
過去心態之所以沒有戒牛奶及雞蛋,主要是在外工作,難免於路邊便利商店買食物時去吃到,於是就沒特別去戒除。由於眾生的習氣,就是會「寬恕自己的懈怠」而給自己找理由,於是以「反正在便利商店難免吃到沾染到奶粉及雞蛋的食物」,因此就沒去戒除買牛奶粉及吃雞蛋的行為。我是典型輪迴眾生,所以我很清楚眾生的心性及行為。
我是一位輪迴眾生,曾不止一次自思揣度此生目的為何?
經過昨日事件之後,觀察我心性的變化,我更能明白今生出世之目的,猜測應該是除了斷除自己三毒之外,還要給有緣人示範一位已悟佛知見者,從輪迴眾生到達斷三毒過程中的所有行誼。
行誼包括我想過哪些法、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把我個人身口意所發生的事,給這些有緣見聞者參考,乃至於成為繼續往斷無明之成佛道路上的各類行誼等參考資料,使得見聞者可以拿來與其本人當下身口意行為比較利害得失,以達到不必再多走冤枉路之目的。
************************************************************************
特別注意事項
*************************
含從前日(2015/11/25)起算,之前本人所說的一切佛法,除了「無欲」二字,都可以捨棄作廢,沒有再去參考的必要。畢竟囉嗦一大堆,與其雜亂參考,欲斷惑者不如「當下無欲」來的直接甘脆,了義佛法並不難,難在眾生不願放下心(捨離執著)!!
查閱本人出世一覽表,發現在 2002/01/16 於《諸法無行經》中悟一相無相要旨,並破見惑(沒經過印證),至昨日歷時近14年,於理上才有更進一步的領悟,可謂鈍根。於行上進步更少,果真是鈍根(得證!),但幸運的是,終究還是讓我明白了頓覺人所覺處(二個字:無欲。三個字:坦蕩蕩)。
從昨日至今晨,隨著自己的領悟,很多觀點也跟著變化,這是可預測到的。主要的變化不在大項,而在於「精細」,這指很多道理早就懂了,但就是無法於行上深入,而於此次就能深入!
例如,以前雖然已素食32年多,卻都是方便素,沒完全戒掉牛奶及雞蛋。用功這麼久才於今年初戒掉食用牛奶粉,但從昨夜開始,卻已「立志」戒掉食用雞蛋,反正現代社會購買食物很便利,若有相關缺乏的營養,有的是地方可以買到補充品。
過去心態之所以沒有戒牛奶及雞蛋,主要是在外工作,難免於路邊便利商店買食物時去吃到,於是就沒特別去戒除。由於眾生的習氣,就是會「寬恕自己的懈怠」而給自己找理由,於是以「反正在便利商店難免吃到沾染到奶粉及雞蛋的食物」,因此就沒去戒除買牛奶粉及吃雞蛋的行為。我是典型輪迴眾生,所以我很清楚眾生的心性及行為。
我是一位輪迴眾生,曾不止一次自思揣度此生目的為何?
經過昨日事件之後,觀察我心性的變化,我更能明白今生出世之目的,猜測應該是除了斷除自己三毒之外,還要給有緣人示範一位已悟佛知見者,從輪迴眾生到達斷三毒過程中的所有行誼。
行誼包括我想過哪些法、說了哪些話、做了哪些事。把我個人身口意所發生的事,給這些有緣見聞者參考,乃至於成為繼續往斷無明之成佛道路上的各類行誼等參考資料,使得見聞者可以拿來與其本人當下身口意行為比較利害得失,以達到不必再多走冤枉路之目的。
************************************************************************
特別注意事項
*************************
含從前日(2015/11/25)起算,之前本人所說的一切佛法,除了「無欲」二字,都可以捨棄作廢,沒有再去參考的必要。畢竟囉嗦一大堆,與其雜亂參考,欲斷惑者不如「當下無欲」來的直接甘脆,了義佛法並不難,難在眾生不願放下心(捨離執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