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7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卷1) T09, p0393c
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懺悔諸罪。自說己過。然後靜處白十方佛。而作是言:
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雖信方等見佛不了。今歸依佛
。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慧者。願
以智慧。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慈日。憐愍我故。
亦應聽我受菩薩法。十方諸佛。現為我證。諸大菩薩。各稱其
名。是勝大士。覆護眾生。助護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經典。乃
至失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佛正法。
以是因緣功德力故。今釋迦牟尼佛。為我和上。文殊師利。為
我阿闍黎。當來彌勒。願授我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
諸菩薩。願為我伴。我今依大乘經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
依僧。
如是三說。歸依三寶已。次當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註一)已。次當勤修無礙梵行。發廣濟心。受八重法(註二)。立此誓已。於空閑處。燒眾名香散華。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乘方等。而作是言:
我於今日發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
作是語已。復更頂禮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思方等義。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須和上。不用諸師。不白羯磨。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力故。普賢菩薩勸發行故。是十方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佛如來從此法生。於大乘經得受記別。
是故智者。
若聲聞毀破三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是名具足沙門法式具諸威儀。應受人天一切供養。
若優婆塞。犯諸威儀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謂說佛法過惡。論說四眾所犯惡事。偷盜婬劮無有慚愧。若欲懺悔滅諸罪者。當勤讀誦方等經典思第一義。
若王者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是諸人等。貪求無厭。作五逆罪。謗方等經。具十惡業。是大惡報。應墮惡道。過於暴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若欲除滅此業障者。應生慚愧改悔諸罪。
云何名剎利居士懺悔法。
懺悔法者。但當正心。不謗三寶。不障出家。不為梵行人作惡留難。應當繫念修六念法。亦當供給供養持大乘者。不必禮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利居士修第一懺悔。
第二懺悔者。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是名修第二懺悔法。
第三懺悔者。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懺悔。
第四懺悔者。於六齋日敕諸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懺悔。
第五懺悔者。但當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滅。是名修第五懺悔。
佛告阿難。於未來世。若有修習如此懺悔法。當知此人著慚愧服。諸佛護助。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時。十千天子。得法眼淨。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及以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註一
********
No. 06 般泥洹經 (卷1) T01, p0177a
又比丘復有六重法。當善念行。可得久住。一為修身。以起慈心。依聖旬通。諸清淨者。行此重任。和一愛敬。施於同學。無取無諍。勉共守行行。二為修口。善行以起慈心。三為修意。善行以起慈心。四為所見法際。若得衣食。應器餘物。終不愛藏。五為持戒不犯。不以摸質。能用勸人。六為若從正見得出正要受道苦盡度知見了。行此重任。皆以聖旬通清淨用和愛敬。施於同道。無取無諍。轉相建立。共守道行。
No. 125 增壹阿含經 (卷42) T02, p0779b
六論.六義.六演。我所說者由何等故乎。所謂六重之法也。云何為六。於是。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閑淨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貴。恒與和合。是謂比丘第一重法。復次。口行慈心。終無虛妄。可敬可貴。是謂第二重法。復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貴。是謂第三重法。復次。若得法利之養。缽中遺餘。與諸梵行之人等心施與。是謂第四重法可敬可貴。復次。奉持禁戒。無所脫失。賢人之所貴。是謂第五重法可敬可貴。復次。正見賢聖得出要。得盡苦際。意不錯亂。與諸梵行之人等修其行。是謂第六之法可敬可貴。爾時。比丘平等厭患。平等解脫。平等分別其義。平等盡於苦際。六論.六義.六演。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
註二
********
詳見「菩薩善戒經」,或見本網誌之「受菩薩戒之方法」中所引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