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望賜教證慧解脫的次第

  所謂煩惱,就是貪愛,一般說有三毒:貪嗔痴。

  其實,若能斷貪愛則痴習亦能齊斷或隨斷,端看當下智慧是否能深入煩惱根。而嗔與貪是一體二面,所以貪斷時嗔亦同時斷,此時就二乘人是入三果,就大乘人是入菩薩五地(註一)。

  解脫煩惱的重點是要斷貪愛,而貪愛、痴、無明其實也是一體的諸多表相,無明最細,次是痴習,再次是貪愛。這都由於心中有一「欲」的驅力所致。貪愛與痴尚能由意識分辨出,但都是已發作之後才能分辨,於未發之時,卻找不出它所潛藏處!

  實際上,習氣之所潛藏處是在第八識中,以業種形式糾結一團儲放,而一直流動。

  而無明的驅力,比貪愛習氣、痴習氣更幽晦難辨,但從聖者諸多語錄、開示乃至佛經中之所揭露,無明驅力之粗糙相,與貪愛相同,都是「欲」的驅力。

  這「欲」有許多表相,如貪財、貪淫、嗔、苦、樂...等等,乃至意識不能分辨之業習種子「二種生滅」相亦是。所謂二種生滅(詳見楞伽經),即流注生、流注住、流住滅,相生、相住、相滅。

  若無慾的功夫用得純熟,心靜至能深入偏計所執、依他起之習氣中,生滅習氣自然就不再流動,流注不生,則相亦不生,無生則無滅,是謂佛。

  慧解脫行者,由斷貪愛開始,若一切時無欲則貪嗔能斷,不久亦能斷痴習氣。至於是否續進斷無明,則視各人的願力。

  慧解脫行者所證境界次第,與俱解脫者相同,先具正見斷三結(身見、疑、戒禁取)證初果/初地,次持戒嚴謹而貪嗔薄入於二果/二地,再次斷貪嗔入於三果/五地,最後痴習斷證阿羅漢果/六地或七地。

  欲學慧解脫,請參考此文「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註一】
菩薩諸地特質輯要
【果位比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三果約當菩薩五地)
===============================================================

>「如此行去,則不必勤勞妄執觀照,而以一妄止諸妄,
>須再繞了一大圈之後才能解脫。」

沒明白老師的意思,煩請慈悲指教:
『如此行去,則不必勤勞妄執觀照——是不是說用不著依照惟覺和尚
 的說法去做,只需先悟無生,次悟無欲,發心於二六時中,四威儀
 裡悉皆不動,如此行去就可見菩提?』

答:是。但有些揀擇知識須知!
  1、不能住空
    a.若住空而將意識伏住不現行,令知覺全無,此仍須受輪迴,
     是住於四禪之外道無想定(頑空)。

    b.若住空而滅意識,入於寂滅涅槃,此謂斷滅,是二乘人境界
     ,名為慧解脫阿羅漢,雖不受輪迴,但卻不是菩提。

  2、須能起用
    除了能斷煩惱之外,亦具有事功。所謂事功就是具有禪定力,
    名俱解脫阿羅漢、緣覺或佛。所謂起用,例如要變現出一朵白
    蓮花,就能變現出。

  
  若照我所說的方式去用,而不發事功,如此之人可證慧解脫阿羅漢
  果。若發事功亦不一定能斷三毒習氣,也有可能落入1.a的境界,自
  己要小心。

  第二項的境界則亦須小心,雖能起用,但有時以為自己所住即是究
  境,卻又落入1.b的境界。分辨的方式是不再入三界,則是二乘人,
  若仍入三界度眾生則是佛菩薩。

  行慧解脫路途者,若真能斷三毒,欲起事功發神通,也只在須臾之
  間而已,請參考此文「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