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無色界是否還在意識境界?換句話說,意識是否通三界?
七轉識中以意識最為重要,造業主要由它。只要意識滅,七轉識
即滅,七轉識既滅,阿賴耶識亦滅,因為心意識是連體嬰,都是
無明熏本心而來,不會涅槃了還獨留阿賴耶識。
法迄巴答:
1、佛及六地(含)以上果地菩薩並不滅識,只是轉識成智
2、七轉識滅,阿賴耶識亦不滅,所云滅者,只滅其業相,不滅其
真相。若阿賴耶識能滅,則不異外道論說。
3、滅識者有二,一是定性二乘人,一是無想定外道。前者真滅至
第七識,後者暫伏,壽五百大劫,前半劫徐伏意識,後半劫又
生。
4、無色界中仍有覺知。滅識入涅槃或轉識成智,都不是這個境界
能執行、能達到。
5、意為意根,又名末那,功用能了知。意識,功用能分別。此二
是手之二面,沒有獨存的狀況,所以,當不分別時,就在了知
之中,此了知如武術家之直覺,遇危險就直接反應,不經過大
腦。
這個直覺,也相當於習氣,所以古德要修行人養成淨習,就在
這緣故。
修行人為何要先「明心見性」呢?因為這樣才可以養成淨習,
不必再思惟、分別要怎麼做才是恰當,而是直接依所養成淨習
直接的反應。
在無色界中,或在禪定中,都是依此淨習而直接捨離前境,而
逐次深入三昧,乃至斷惑。
若要瞭解怎樣不分別,而能無所住、無慾,那就是「捨」,『
一切莫執,捨亦捨,這樣才能生般若』,若於捨心執著,在四
禪時,將不能斷惑,而轉入無色界。此中微細處,大修行人不
可不察!欲知經文說明,請參考註一此處楞嚴經文。
6、出非想非非想定,證阿羅漢的方式
非想,又名非有想,是指緣起性空,所以是非有想。非非想,
又名非無想,是指三界因緣和合而有,所以是非無想。
出此定的方式,就是無慾!有想生,無慾、無所住;不生想,
當下如如亦是無慾、無所住。
心無所行,雖未真斷無明、妄,卻已不再受三界業力所驅而輪
迴。
結語:
若論修行,仔細的觀察,從初修行至解脫三界,乃至入菩薩第
八不動地,都跟什麼有關係?跟「心念」有關。
呼吸的作用至初禪外呼吸就停止,至四禪內呼吸也停止,所以
依靠呼吸用功就只能到四禪,此後須轉折(指俱解脫而言,不
指慧解脫)。
若依心念用功,則可至菩薩第八地。欲再進階,也仍需再轉折
,以第八地已無心念之故。
那,有什麼功夫可以從凡夫至成佛都不必轉折的呢?其實在佛
經處處都有談到此事,只是吾人是否能「悟佛知見」罷了。其
中最常被提起的三部經就是圓覺經、楞嚴經、六祖壇經。
例如六祖壇經說「無念」。楞嚴經說「狂心止歇,歇即菩提」
。圓覺經說「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
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若依我的說法,只要先具有二個條件就行了。一是悟無生。二
是無慾。依於無慾故,則無圓覺四病:不止(不生妄)、不作
(生妄時不接續)、不任(生妄時須知)、不滅(無受想亦不
入寂滅)。
欲知其它細節,請參考「 安那般那之用法 」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6c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