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82 菩薩善戒經 (卷1) T30, p0965c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云何名為菩提之行。菩薩若於此彼之處若學若教。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戒聞思惟是名菩提行。
菩薩摩訶薩於何處學。學有七處。何等為七。一者內義。二者外義。三者真實義。四者不可思議義。五者調眾生義。六者自熟佛法義。七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七。
云何內義。內義有十。何等為十。一者真實義。二者為他義。三者調伏義。四者安隱義。五者快樂義。六者因義。七者果義。八者現在義。九者他世義。十者畢竟義。
菩薩摩訶薩為他事故。是名內義。
真實義者。知煩惱性及對治門。
以己樂具施於眾生。志常修集無上正道。凡所求索以安眾生。既得財物心無貪吝。能以供養佛法眾僧父母師長。於千萬里求佛經典及菩薩藏。既得法已廣令流布不生祕吝。雖解深義不生高心。為生天上說持戒利。為轉輪王說布施德。為二乘道說修三昧。為得世間大果報故。教令供養佛法僧寶廣修福業。為貪心者而說貪事。為欺誑者說欺誑事。為非法人而作僮僕。菩薩摩訶薩作是事已。是名真實義。
菩薩摩訶薩所有自利悉為眾生。是名他義。
菩薩摩訶薩凡所演說。悉為破壞眾邪異見。謂無因果破戒之人不見過故。為說種種毀禁之過。為破三惡而演說法。若有退禪及善法者。為不退故而為說法。為欲增長諸善法故而為說法。欲令眾生得自在故而為說法。欲令十方世界眾生得善神足而為說法。是名調伏義。
內義者名為外義。外義者亦名內義。內外義者名調伏義。調伏義者亦名內外義。
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處五智三昧。是名真實義。真實義者名內外義。
內外義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自調。二者調他。菩薩摩訶薩善知方便。是名調伏義。菩薩所行一切善行名調伏義。
云何復名內外義。內外義者有五事。何等為五。一者淨於他身。二者長他善法。三者現在利益。四者他世利益。五者壞他煩惱。
若菩薩摩訶薩隨所修善若多若少。以教眾生同己所得。是名調伏義。菩薩摩訶薩既自安隱。復己安隱施於眾生。所謂若出世及以世間。若欲界若禪定。是名安隱義。安隱義者亦名內外義。亦名調伏義。亦名真實義。
菩薩摩訶薩內外義者。有現在樂非他世樂。有他世樂非現在樂。有現在他世樂。有非現在非他世樂。
內外義者復有四種。有人受法現世受樂他世受苦。有人受法現世受苦他世受樂。有人受法現世受樂他世亦樂。有人受法現在受苦他世亦苦。
菩薩摩訶薩若說涅槃及大涅槃八聖道分三十七品。說世間道出世間道。是名安隱義。安隱義者名內外義。內外義者名為正義。正義者名無上義無勝義安隱義常樂義。
菩薩摩訶薩受常樂者。能作內外義正義調義安隱義。
云何名快樂義。快樂義者有五種。何等為五。一者因樂。二者受樂。三者斷受樂。四者遠離樂。五者菩提樂。
云何因樂。因內外觸。因觸因緣故有受樂。是名因樂。因行善法得他世樂。是名因樂。
云何受樂。從因因緣身得增長心得安隱。是名受樂。受樂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有漏。二者無漏。
無漏有二種。一者學地。二者無學。有漏有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有內外入故有六觸。六觸有二。一者身樂。二者心樂。五識共行名為身樂。意識共行名為心樂。
修集聖道斷諸受故。道德增長無有諸受。名斷受樂。
永離煩惱身心無患。名遠離樂。
受常樂故。名菩提樂。或有說言。無想定者名為斷樂。是義不然。何以故不斷受故。遠離樂者有四種。一者出家樂。二者寂靜樂。三者斷樂。四者菩提樂。
世間之人多有憂苦。永斷是苦名出家樂。斷欲界貪名寂靜樂。永斷煩惱名為斷樂。受常樂故名菩提樂。菩薩常能施眾生樂。名菩提樂。菩薩摩訶薩自受常樂轉施眾生。名菩提樂。
何故名因樂。是樂因故名為因樂。不名受樂。受樂者不名因樂名為性樂。斷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以斷多樂故名為斷樂。遠離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以觀生死眾過患故。名智慧樂。菩提樂者不名因樂不名受樂不名斷樂不名離樂。無邊常故名菩提樂。名無勝樂。名無上樂。亦名常樂。名寂靜樂。
菩薩摩訶薩能以如是五種之樂施於眾生。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常壞眾生諸惡之業示以正業。以正業故得無上道。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受大苦惱。以受苦故能調眾生。是名因義。菩薩摩訶薩觀察善惡。能示眾生善惡之事。以開示故得大智慧。得智慧故能壞大惡。是名因義。
菩薩摩訶薩因智慧故行六波羅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義。菩薩摩訶薩以壞貪心。壞貪心故能施眾生五種之樂。而諸眾生得是樂故。名為果義。
菩薩摩訶薩憐愍眾生。欲令一切同已受樂。是名內外義。內外義者有三種。因亦三種。果亦三種。報因報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云何名報。報有八種。何等為八。一者長壽。二者受身完具。三者得上種姓。四者得自在。五者言語微妙。六者得男子身。七者得大力。八者無能勝者。是名為八。
菩薩摩訶薩修集慈心故得長壽。是名因報。
菩薩摩訶薩樂以衣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施於眾生。是故獲得具足之身。菩薩摩訶薩破憍慢心。供養恭敬父母師長有德之人。是故獲得上族種姓。菩薩摩訶薩隨法而行破於非法。是故獲得自在無礙。菩薩真實不欺眾生。是故獲得言語微妙。菩薩摩訶薩常呵五欲。是故獲得男子之身。菩薩摩訶薩常樂供養佛法僧寶。是故其身獲得大力。菩薩摩訶薩常能教化一切眾生供養三寶。是故能得無能勝者。是名果報。
不害眾生。命得增長。是名報因。
樂以衣食房舍臥具病瘦醫藥施於眾生。是故菩薩得具足身。能破眾生所有憍慢故得上姓。能除眾生貧窮困苦故得自在。能壞眾生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故得妙語。讚歎男身呵責女身。以是二因得生人中受男子身。又復遠離非法欲故得男子身。
菩薩摩訶薩以清淨食施於眾生。見危懼者能為救解。是故其身獲得大力。受持正法讀誦解說。是故能得無能勝者。是為報有八種。
如是八種因三事故而得增長。何等為三。一者心淨。二者莊嚴淨。三者福田淨。
菩薩摩訶薩至心專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心淨。供養同學同法同師。是名心淨。若見若聞同學同法。心生歡喜。是名心淨。修集菩提助道之事。常樂受持書寫讀誦菩提法藏。復以此法轉化眾生。若有不受心不憂悔亦不休息。是名莊嚴淨。以此二淨名福田淨。
...(以下略,欲接續請參考「No. 1582 菩薩善戒經 (卷1) T30, p0967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