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如來藏、唯識、中觀之分辨

關於「如來藏」的說明:

  有法友不理解「如來藏」含義,所以對菩薩乘(大乘)佛法而有疑產生,謹此略微說明之。


◆ 提綱絜領

  如來藏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認為「常樂我淨」,一般以《勝鬘經》、《大般涅槃經》為主。


  吾人要具智了知,佛所說法是應眾生根器而說,初說、中說、後說都不離佛知見(無生),只是見聞者自己能否讀出不同時期所弘揚佛經中的「密義」罷了。


  佛所說法,有顯義、密義之別,當佛說菩薩須三大僧祇劫才能成佛,不懂密義的人所理解是須很長久的時間,而能悟解密義者,則了知只需斷除貪嗔痴,就是已過三大阿僧祇劫。


  這如同佛經中常用「八萬四千」來形容很多的意思,難道佛說八萬四千法以度眾生,就變成了佛法只有八萬四千種而已嗎? 當然不是,懂密義的人,所了知卻是知道「八萬四千」是指眾生所有的塵沙煩惱之數,斷了塵沙惑就已成佛。


  佛在說法中的數字,常是要眾生在理解時,「同時聯想」到它的另一層含意,所以讀佛經不能死讀。如同拜佛點香,要理解的不是拜幾香才有福德,而是要去理解點香的含意。


  點香的含意,是在點香時,要同時聯想它數字的真正意義:一支香指的是一心念佛、一行三昧;二支香指定慧等持;三支香指戒定慧;四支香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支香指五根、五力;六支香指六波羅蜜;七支香指七覺支;八支香指八正道等等。


  這又如同拜佛像,一個木頭、石頭或泥塑的東西,有什麼好拜的,這世界上同樣材質塑成的東西海了去。所以,拜佛像不在於佛像是什麼所塑成,而是佛像背後所代表是什麼含意,那個才是我們要去學習的。拜佛像要五體投地的原因,是要吾人「完全降伏」自己身口意,時時皆與佛知見不相離,而佛之知見就是「無生」。


  再以「如來藏」來說,它的真義並不是有一「常住不變的我」存在,若有這類見解者,而說他自己是如來藏學派的支持者,那這個人只是個愚痴人。而那些見聞者,聽到愚痴人說他自己認為如來藏就是「主張有一常住不變之我」,而且也相信這個愚痴人所說,那麼,這些見聞者,也是一樣的愚痴人!


  如來藏之真常、唯識法相之識變、中觀之不二,以及二乘之三法印,其實都是同樣根源於無生而發的不同面向之佛法,是佛應喜歡該類佛法之眾生根器者而宣說。在21世紀資訊發達的現今時代,若還不懂得「法無定法」的道理,那麼此人讀佛經算是讀傻了、鑽牛角尖了!


◆ 如何學習佛法

  學佛法前,要先理解讀佛經要從「體相用」三方面或「體相用法」四方面來學習。要去善知何謂「體」義(第一義諦),何謂「相」義(現象),何謂「用」義(相之作用),何謂「法」義(作用之方法)。
  
  
  譬如以黃金為體,經妄之鑄工,而塑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可以盛物(用),金筷可以挾物(用)。盛物可以用碗直接舀的、用其它器物倒入(法),金筷可以下挾、上挾、側挾(法)。


  經由上述的體相用或體相用法去理解佛法,就可以很輕易的領悟佛知見。當然,學習者本身不能有「固執」的習性,否則學阿含經時就會固執「三法印」而有偏見;學習般若經時就會固執「畢竟空」而有偏見;學習楞伽經時就會固執「唯識變」而有偏見;學習大般涅槃經時就會固執「畢竟有」而有偏見。


  佛法,是應眾生根器而弘揚,吾人若要固執不同時期所弘揚的佛法,而不願變通也罷了,但不要毀謗其它時期的佛法,須知,即便現僧相,因無智謗法而墮地獄的和尚,也所在多有!


◆ 無生與生滅

  何謂無生? 例如虛空容雲,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生雲,雲也不生虛空。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隨雲滅而滅,是以喻虛空無生,浮雲喻如十方宇宙中生滅的一切(含眾生)。


  浮雲不是虛空,虛空也不是浮雲,但浮雲若無虛空則不能顯現,所以浮雲所在之處不離虛空(百姓日用而不知)。


  某些人接觸無生思想之後,就會疑惑:「既然本來無生,又為何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呢?」在《楞嚴經》中富樓那尊者也有提出同樣疑問,佛的回答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註一)


  於是,可能又有人要疑惑「性覺必明就已無事,為何會有妄生起,來,自以為明覺,而導致山河大地產生呢?」


  在「註一」的經文中,佛也開示了,所謂的「妄」,就是本就不存在,因為不存在,所以沒有產生之原因。換句話說,吾人當下與佛無異,想要變出一大堆黃金,也都能變的出來,但實際上呢? 卻又變不出來,這不就很奇怪了嗎?


  在「註一」中,佛也開示,這是因為您自己束縛自己,經文用語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如同小象,從小被繫在木頭上而掙不脫,至成大象之後,雖然力大隨意一掙就能脫,但卻因為「積習不改」,於是只要頭被繫一繩於木頭上就老實乖乖地不掙脫。


  本來並無佛眾生的分別,但眾生自以為「迷了」,於是就如大象一般的被迷了(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若眾生當下能徹悟此理而能達到八識心田,那麼就能如六祖《壇經》所稱的:『一悟即至佛地』。可惜的是眾生顛倒,因循苟且於積習不改,而致無法於當下把所悟變化為力,以致不能深達八識心田去改變業相。


  換句話說,所有一切都是無生(沒有發生),如同空花,不過吾人除了知見上認同之外,於習氣上是否也能認同嗎? 若能,那就如同關閉電視,所有影像先縮成一條亮線,再縮成一亮點,最後,亮點也消失了,然後十方宇宙全部都在這剎那間消失,吾人也不再有思想,也不再存在,於是入了涅槃!


  說明:

  (1) 會入涅槃是因為沒有度眾生的菩提誓願,若有則不入涅槃。


  (2) 十方宇宙消失,是指自己別業的十方宇宙,而不是與其它眾
    生共業的十方宇宙。

    眾生所看到的十方宇宙是彼此各自別業之交集所產生。如同
    各自有一台收音機,當把自己的收音機關掉,並不會影響到
    其它收音機繼續收到相同的廣播內容。



◆ 如來藏之真常 (如來藏在不同經典亦有翻譯成「空如來藏」)

  如來藏宗派所主張之真常的前提,是「基於無生而成立」,若不能理解或否認這個前提,而主張如來藏是常有不變,那麼,這個常有就是外道的邪見!如來藏宗派宣說佛性真常,而有所謂的「勝義有」的說法。
  
  
  所謂勝義有,就是因施設而有,並不是實際真有(指在相上不存在),例如浮雲若無虛空就無法存在,因此給予使浮雲能作用的背景名稱,稱為「虛空」。這又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它是為了數學運算之便利而被發明、施設,於實際世界中並不存在。



◆ 唯識法相之識變

  此宗派,主張因識而變化成十方宇宙一切,要理解這宗派的真實義理,要去閱讀《楞伽經》三種譯本,及《解深密經》二種譯本,及《密嚴經》等唯識法相相關的經典。


  其中,一般的論議大都以三種譯本的《楞伽經》為主。但該經的翻譯卻有不少的疏漏,換句話說就是翻譯的不完善!所以要三譯本穿插的一起看。簡單來說,識有三(廣說則有八種):真識、現識、分別事識。每個識又同時具有三種相:真相、業相、轉相。以及二種生住滅:「流注生及相生。流注住及相住。流注滅及相滅。」


  很容易的能理解真識就是第八識,現識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及前五識,分別事識就是第六識(意識)。這三個識大家都很熟悉,所以不多加說明。


  要理解三相及二種生住滅含意,可以想像自己在做「水管噴水」。二種生住滅如已噴出的水,它具有動力(流注生住滅),也可以被觀察到(相生住滅)。而業相,就執行前的藍圖,本來預計要澆花,被執行後於是就有澆花的行為。


  轉相,就是動態可以轉變的力量,它可以轉移水管方向與高度、把水力放大放小等,甚至令水噴不出,它可以改變藍圖被執行後的最終結果,所以《大般涅槃經》中開示「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註二)至於真相,依楞伽經的開示,可以判斷它亦是基於無生而成立,《楞伽經》云:『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
     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
     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 中觀之不二

  中觀的弘揚,主要是破法,在破執常、執無常、執空、執有等各類執著,若無眾生執著,而皆能得大乘之法眼淨,則中觀之法將不存在。


  中觀之基礎,也同樣基於無生而成立。既然無生,又怎會有一與異之分別呢? 當然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因為無生,所以不二!
  

******************************************************************
註一
*************
【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4.html


******************************************************************
註二
*************
【經文典故】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1/0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