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法友問:
>無妄想時,了了分明的心,是真心嗎?
復:
要問真心,要先把它的義理定義清晰才行。
(1)依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無生、不二,所以無真、無假,不可思議!
(2)依俗諦
俗諦有生滅,於眾生則意指不自在之生滅,稱之為妄、業、識;於佛則意指
自在之生滅,稱之為真、願、智。所以心有二義,於眾生是染心,於佛是真
心。
妄想,一般的定義是心念生起而分別,是比量,所歷境在定中可能三境都會
出現。
無妄想,外道無想定亦能達到,這不是佛境,當然不是真心。
於心中自覺了了分明,正處在觀照中,此時也無妄想,這是現量,是性境,
但由於仍有自覺,且於自覺時未斷三毒,這不是真心。
若真心惟佛能證,說什麼都不是真心!
若此處只討論,令心情、心態保持在某種狀況(以無生法忍、寂滅忍之心態為
準),一直保持這狀況就能斷無明證佛地,以這個前提為準的話,有了了分明
的心仍不正確,但有特例要審查!
用者已斷見惑,無妄想之了了分明時,有可能達到十地菩薩境界,詳參考禪宗
五祖《最上乘論》。此論不是五祖自作,是其弟子記述,所以所說不一定正確
。假設《最上乘論》所說為真,但這也只是 「可能」 達到十地位而已。
基本上,我個人不同意上述能達到十地位,因為菩薩八地已斷三界能所習氣(
註一),已入無生法忍,是無功用行,不生自覺而有了了分明之二法:能覺與
所覺!何以故,無心想恒與定俱(註二),常覺不住(註三)之故!
心情不能入無生法忍的相似境,怎麼說都與 佛之真心 搭不上邊。
無妄想時,了了分明的心,並不是真心!
(3)無欲時是真心
所有狀態中最能符合真心的,只有無生境界!對七、八、九地菩薩而言,是無生
法忍。對十地、等覺菩薩、佛而言是寂滅忍。
無生法忍與寂滅忍的主要差別在於能否覺遍十方,也就是否具有佛之十力、四無
畏、四無礙解、四無量心、十八不共法。
無欲時,若人打我,我不生瞋心;若人給我財產、美色、名譽、美食、大床而我
不生貪心。
A、以無欲而能斷貪瞋二習時,二乘根器證三果阿那含,菩薩乘證五地位。
B、如是增進,二乘根器可斷痴習而證阿羅漢果,菩薩乘可證六地。
C、如是增進,菩薩可證七地,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證無生法忍,但仍有
功用行。
D、如是增進,菩薩可證八地菩薩位,而斷能所二元分別習氣,證無生法忍,無
功用行。
E、如是增進,菩薩可證寂滅忍,證佛地位。
凡有生滅者,聖人墮變易生死,眾生墮分段生死於三界輪迴。
所以,上智利根者,於初發心即等同佛之果地覺(註四),當下保任直到因緣成
熟(或許六根觸六塵而頓超入佛地,註五)而斷無明證無所證,假名為佛!
我若妄語誑汝,必墮地獄!若不信我語者,與佛無緣!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有緣人請同時參考:無欲頓覺法
**********************************************************************
註一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12.html
**********************************************************************
註二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1) T08, p0729b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
**********************************************************************
註三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a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按:能)及寂滅者(按:所)。
/-- 凡夫隨順覺性 --/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如來隨順覺性 --/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
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
註四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
註五
************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T48, p0351a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 只需 無欲 就能達到以下境界 --/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法迄巴按:無欲時,不生心念亦不滅,邪正俱不用)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目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破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