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名相釋義】六種意識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唯識宗將有情的心識分為八種,復將其中的第六「意識」分為四種。即:

一、明了意識,此識與眼等前五識同時俱起,緣慮分別而取境,故此識為前五識的分別依。

(法迄巴說明:此意識又被稱為五同緣意識,以與五後意識分別。)

二、定中意識,此識與一切定心相應,獨緣定境,而不與眼、耳等五識同緣,故無一切塵境作對境。

三、獨散意識,為不與五識俱起的散亂意識,即不緣五塵之境,散亂紛雜而遍計諸法,或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然其狀態,既非處禪定之中,亦非屬夢境。

(法迄巴說明:此意識就是一般所謂的白日夢的發呆現象。並沒有睡著,只是在胡思亂想,且當下五根功能暫停)

四、夢中意識,為不對諸塵而於夢中見種種境界的 意識,此係由心王性境變現而產生諸相的精神作用。

四種意識中,第一的明了意識與五識俱起,故又稱五俱意識,後三識則不與五識俱起,故皆稱為獨頭意識



● 法迄巴補充說明

意識,目前可被觀察到有六種現象,而「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之說明有弊病,缺乏二種意識。

意識被歸納成二大類:明了意識、獨頭意識。它們的分別在於是否與前五識相依。

明了意識,一般又被稱為「清明意識」,它應該有二種現象,而「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只說明「五俱意識」一種,還缺「五後意識」。獨頭意識也缺說了一種,是精神錯亂者專有的「狂亂意識」。


五、五後意識

五後意識是明了意識的一種。


五俱意識是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註一),但吾人不可能五俱意識(現量)產生後就一切空白,如同被針觸到、聽到噪音,必然會跟著再想(比量、非量)下去,這個想下去的狀況,就稱為五後意識。


六、狂亂意識

狂亂意識是獨頭意識的一種。

專指精神狂亂者之意識。例如,精神病者看到虛空有美麗花朵;無魚的水中看到有魚在游 的很美妙。或一時受剌激而令意識產生錯亂見解,如同精神病者幻見、幻聽某些現象。

以佛的標準來說,祂對十二類眾生中之有情眾生(例如人類)的見解,就如同我們對精神病者的見解一樣。祂稱有情眾生有無明(妄想執著,來自於三毒),所以有情眾生有三界輪迴,而佛沒有三界輪迴。


特別說明

這裡談意識,是以有情眾生的立場去談,而不是以已斷三毒聖者的立場去談。對佛而言,不要說二心並起,就是百億心並起都能成功。

佛的這類無限心並起之作用,我個人猜測,如同已養成淨習的現象。例如,武術大家,若在路上被數十個飛鏢攻擊,則能不經過意識思惟的立刻反應,這個不經過思惟的行為,是經過無量次練習後所養成的習慣。 

而此所謂無量次練習所養成的結果,對於佛而言,就是在成佛前無量劫投生之後的執行斷無明的行為/練習 之結果。

***********************************************
註一
*********
五俱意識是大乘唯識法相系統所持的論點;而小乘俱舍宗則持不同觀點。

因小乘不認可有「二心並起」的作用,即五識不與意識俱起,故認為前五識生起之次一剎那,意識方能產生作用,所以小乘僅認可「五後意識」,不認可「五俱意識」。


--

以現今科學來看,眼所見色,純粹是眼睛的神經細胞接受光刺激的脈沖作用,然後再傳至腦部某部份,然後再由意識辨認此脈沖是什麼?依此標準,所謂的 「識」 之作用,在前五識而言就只是純粹的根塵相觸反應而已。

再反思,意識之作用,它的所謂分別,也是純理性的根塵相觸後的各種類似脈沖反應而已,如同電腦中的CPU搬運記憶體或暫存器中資料的行為罷了,這個行為中,我們有情眾生的情感在哪裡產生?

其實,所謂的情感,我個人認為也不過是某種不斷作業下之積集現象。例如,不會騎腳踏車者,初騎時必然跌倒,但學一陣子之後就能正常騎動,情感就是這個正常騎動現象,它就是我所謂的「某種不斷作業下之積集現象」。而這個「不斷作業」,就是習氣之養成的過程,如同沒煙癮的人,在不斷抽煙之結果,就產生了煙癮的習氣(與情感同義)。

心與物在最底層(例如業力作用)是一元、相同,在此底層不斷地排列組合後,於是心與物就分開獨立成不同單位。

若依上述推理,我個人承認「無二心並起的作用」!

--
心,它有特別的意義,在《深密解脫經》中之定義,它即是第八識,所以心不等於意識,但意識卻等於心。

意識是隸屬於心所衍化的一種現象,第七末那識、前五識也都是心所衍化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