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無意無心之一行三昧

原欲立標題:「分別亦非意」與「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
《楞伽經》三譯本(註三)有說明三相、二識或三識的經文,可「以經解經」的令吾輩理解其它經典的經文,列出如下。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
      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2、入楞伽經
      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
      三者智相識。

      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
      二者分別事識。

   3、大乘入楞伽經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若見聞者於此三譯本中,有所領悟,必知是在說明二件事!

   1、所有的識具有三種現象:真相、業相、轉相。
   2、廣說有八識,略說有二識:現識、分別事識。

以下敝人解釋之:

   1、真相,真識就是指「真如實相」,它無生無滅。

   2、業相,是妄!
     妄滅,意思相當於「相滅」。
     可理解業相就是阿賴耶識。

     依諸經典開示,吾輩未證之具智者,可推知,粗糙
     業相(分段生死)只到五地,至六地時,能入寂滅
     而不再造惡,就改名為「異熟識」。

     至八地時,又是一階。因為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
     不現在前」(注一)。也就是說,分別事識的功能
     已盡,可純只用「現識」所轉的「大圓鏡智」功能
     就能行事!這應也是何以永嘉玄覺大師回六祖慧能
     說「分別亦非意」之真諦!(注三)

   3、轉相,亦是妄
     轉相它乃妄的衍生,所以現識(業相)與分別事識
     (轉相)二者,經文形容為:
 
       「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轉相滅,意思相當於「相續所因滅、相續所緣滅」。


   各位有緣見聞者,看了敝人上述的解釋,是否能同時理解
   《楞嚴經》以下經文之意旨?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心,在《解深密經》中亦說名為第八識之異名,是「積
   集滋長」的意思。它就是「分別事識」所導致的結果。

   因為,分別事識(妙觀察智)功能在八地開始就不再需
   要現行,只需用現識所轉的大圓鏡智就可行事。那麼,
   摩訶迦葉是佛分半座給他坐的大聖人,當然已有能力可
   依「圓明」(如大圓鏡)而了知世事,不再需要「用心」
   之後才能了知。

   這也同時解釋了六祖壇經中,永嘉玄覺大師回答六祖說
   「分別亦非意」之解釋(註二)


另,另列關於立「真如實相」為常之說明:
   此是在攝佛陀時代某些解脫道修行人的常論、恐怖落空的
   心態。這是考量相似這些修行人心態的任何跟隨者,若佛
   法不立常,他們就會墮入二乘之斷滅中,而不會向上進趣
   佛乘!

   所以,佛就很有般若的立「無生無滅的真如實相」!......
   既然是無生滅,它有,跟没有,又有何差別了?只是在「
   以黃葉為金,以止兒啼」罷了!

******************************************************************
註一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
註二
***************
永嘉玄覺大師拜訪六祖慧能之後就想離開,於是有了以下對話的記載。

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
註三
***************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1) T16, p0483a
-----------------------------------------------------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薰。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21c
-----------------------------------------------------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大慧。諸識生住滅。非思量者之所能知。

大慧。諸識各有二種生住滅。大慧。諸識二種滅者。一者相滅。二者相續滅。大慧。諸識又二種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續住。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續生。

大慧。識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轉相識。二者業相識。三者智相識。

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慧。如明鏡中見諸色像。大慧。了別識亦如是見種種鏡像。

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迭共為因。

大慧。了別識不可思議熏變因。

大慧。分別事識分別取境界。因無始來戲論熏習。

大慧。阿梨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熏滅諸根亦滅。大慧。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因滅則相續滅。因滅緣滅則相續滅。

大慧。所謂依法依緣。言依法者。謂無始戲論妄想熏習。言依緣者。謂自心識見境界分別。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非異非不異。

大慧。若泥團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

大慧。如是轉識阿梨耶識。若異相者。不從阿梨耶識生。若不異者。轉識滅阿梨耶識亦應滅。而自相阿梨耶識不滅。

是故大慧。諸識自相滅。自相滅者業相滅。若自相滅者阿梨耶識應滅。大慧。若阿梨耶識滅者。此不異外道斷見戲論。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所謂離諸境界相續識滅。相續識滅已即滅諸識。

大慧。若相續識滅者。無始世來諸識應滅。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1) T16, p0593b
-----------------------------------------------------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

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

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

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

大慧。若泥團與微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大慧。轉識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

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

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即身成佛

我簡單說個「即身成佛」的方式,有緣人自我思惟是否適合此法!

輪迴,稱為分段生死,又稱為思惑、煩惱障、事障,無論是哪一類修行,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輪迴的本質就是三毒習氣,又稱為俱生我執。

無明,稱為變易生死,又稱為塵沙惑、所知障、智障,無論哪一類修行,要證入佛地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無明的本質,是「妄」!妄如空華、水月,看似有,而實無。於妄中未破者,說一切皆是道,卻不了知所謂的道,其實是「妄」的顯化。「譬如夢中人,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閱者,認同上述的分析,那麼,吾輩如何斷煩惱障、破智障呢?

諸佛之成佛的基本條件,都依「般若」。所以,其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也就是在因地發心修行到成佛時的果地覺,心境都没有變易!

重點來了,那是什麼呢?......其實,這道理幾乎學佛者都懂,頗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況。那就是: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一秒就是阿羅漢。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二秒可能就證菩薩七八九地的無生法忍。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三秒可能就證菩薩十地及佛地的寂滅忍!

無欲,即無所為,一切身、口、意行都須歸攝無為,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既以無欲為體,而眾生由於無量劫來已養成的輪迴習氣,是絕不會在「立志」之後的下一秒就真的斷除三毒,雖「具正見」,也須「須用功」!此所以《楞嚴經》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也何以下一句是「以無所住為用」!

那麼,說到這裡就完事了嗎?......不,不!若事情的成就是這麼簡單,豈不每個學佛法十八年的人都已破三毒了,乃至都已成佛了嗎?

因此,重點的功夫就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

問題是,怎麼能達成「每用皆破無明」呢?......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若能達成,有緣見聞的您,下第三秒豈不皆成佛了嗎?

有緣人,您應靜下心仔細的思惟,是什麼令吾輩知道某個投資方法去跟著投資,而就是有人賺錢,有人賠錢之原因呢?

世俗的事很複雜,但一切歸究到全部摒除,只斷無明而成佛的行為上,那就簡單多了!

不能下第三秒就成佛,問題出在於:用功的力度!

如同在拔河,東方的甲隊都在敷衍,結果能拔的過西方的乙隊嗎?没開賽前,看人員素質,其結局是很明顯的就能被推導出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立志的力道強弱」而產生的!

當立志是敷衍的,如老爸老媽要您去相親,而您不願意,去敷衍相親一下,結果是可導出的。

那些學佛修行者,若立志力道不強,就會有敷衍的心態,如同已習慣睡懶覺的人,醒了看時鐘還有空,就繼續睡去,而常常卻又睡過頭了。

很奇怪的調查數據,住的愈遠的人,上班準時性愈強!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準備功夫提早很多,所以經常是最早到的那一群人!

所以,當下立志是初衷,很多人都會很強,但眾生的習氣會退心,於是很多司法、警察、政務人員,在任職前有宣誓,但卻在幾十年後,有不少人被關到牢底坐穿,為什麼呢?因為,他没「管控好」自己的習氣,使得「初衷」遺失!

立志,不能只有一次,而是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要能符合所志!

立志無 欲,那您就必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無 欲!見裸男、裸女,見金銀財寶,如見路邊的小石子,都没有三毒欲習出現。

若出現了,就須「察知」已出現,此時就是「真正的重點」,須把當下的心念,導向所立志的目標,它是什麼呢?......它是「無 欲」!

這樣,根塵相觸時若無欲習出現,就没事,當下與佛無異,若出現欲習時,就要「再次立志」,使自己下次再相觸時而無欲習!......這,才是真有力道,名之曰「精進」!!使得自己次次皆如發菩提心時的初衷心態!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之論

名相釋義
----------------------------------------
有不少佛經中具有「如來藏」三字的名相,它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但歸納來說,如來藏是指「不生不滅」的不二意旨。

譬如「如來」二字之意義,就是不來不去,稱為「如」,於無來去的不二狀況下,而「依願」來度化有緣者,稱之為「如來」!

所以,菩薩行是「依願隨緣了業」!!

依唯識法相宗所崇的諸經,其第八識定義有二相:真相、業相。有些翻譯說成三相:真相、業相、轉相。相對應於三識:真識、業識、轉識。

所云之「真」,指的是不二!只是個假名辭、施設。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它從來不存在於自然界,被施設出來之目的,只是為便利數學運算,而已!如來藏、真識、真相,這類的名相亦如是!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分別,有不少人一直相釐清,若說要三言二語就得到結論,那麼,可把如來藏理解成「不二,無生」;把阿賴耶識理解成「二法,生滅」。

----------------------------------------
正文:阿賴耶識與如來藏
----------------------------------------
這有以下諸義:

(1)勝義有之義一:體常能變
   譬如大海,起諸波相,波浪、漩渦、海嘯...等,形相雖不同,
   但不離大海之變相。

   所有變相之動力,名之為「妄」,妄生妄滅,諸行無常,諸
   法無我!阿賴耶識即如來藏之變相。


(2)勝義有之義二:體常相妄
   譬如虛空,浮雲自生而虛空不隨之而生,浮雲自滅而虛空不

   隨之而滅。虛空不二,不生不滅,諸相有二,自生自滅。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沒任何干係!!

   彼自生之諸相,皆名為「妄」,是空華、水月、陽焰之義,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妄生妄滅!


(3)畢竟空之義
   言者皆相,諸相皆妄,所言亦妄,則所言之體亦不離妄,當
   下無妄,是第一義諦!亦名為「中」。

   《禮記⏺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譬如《楞嚴經》云: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
    雲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
    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 color="#ff0000" font="">注意此八字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
    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
    頭非外得。縱末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
    證。

----------------------------------------
故事:畢竟空之故事
----------------------------------------
◆ Part-1

甲徒問於乙師:雲何畢竟空?

乙師:問者是誰?
甲徒:是甲

乙師:甲是誰?
甲徒:覓心了不可得

乙師:如是!如是!

------
◆ Part-2

甲徒不解再問於乙師:雲何「如是」而能自在?

乙師:問者是誰?
甲徒:仍是甲

乙師:甲又是誰?
甲徒:瞪眼思惟中......

------
◆ Part-3

甲徒仍不解又再問於乙師:為何每次都問「我是誰」呢?

乙師:問者是誰?
甲徒:啊∼∼......

乙師:當下自在者,無疑可問。
甲徒:偶就素有疑才問您呀!

乙師:疑從何處生?
甲徒:從貪慾愛習生,從三毒產生,從無明而生

乙師:您哪裡無明了?
甲徒:當下就無明了

乙師:您知不知當下在無明中?
甲徒:了知

乙師:您已明了
甲徒:啊∼∼......

------
◆ Part-4

甲徒一直不能相信自我已明了,於是又再問於師。

甲徒:若我已明了,我怎不知此事?
乙師:信根未具,信水不足,信力長不出來所致

甲徒:如何讓我生信,而不疑所悟是已明呢?

乙師:我說的話您信不信?
甲徒:相信

乙師:該說的我已說,該懂的您已懂,這不就得了嗎?
甲徒:啊∼......但我仍不自在呀∼

乙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化無,亦非一時之曝!
   「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佛境界)」的熱水,不能在
   冰凍中見得,須先煮沸懈怠行為才有可能。

   《楞嚴經》云: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甲徒:懂了,懂了,這下真的懂了,這下真的有信心了!

......
法迄巴問:
   看倌們,看這麼久之後,明了嗎?若不明,可懂了
   嗎?......若不懂,就先去燒開水吧∼,水力夠沸
   的話,自然會衝開「蓋子」,從此於暗黑壺中可見
   光明滲入,「明」於此時發生,此謂因緣時至!

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

了義頓修_2019-07-18

>總是被身體所轉,怎麼辦啊
復:
   【典故】牛車不動︐打車還是打牛?
  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南嶽懷讓禪師知是法器。

  懷讓禪師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
  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磚作麼?」

  禪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耶?」
  一曰:「如何即是?」

  師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一無對......

  師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
       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

法迄巴總結:
  牛車不動︐當然是打牛︐打車又能有何利益!

  樓主的毛病︐如同典故中的「馬祖道一」︐搞不清所追求
  目標︐應以何種方式去達成!

  眾生為何被六塵或六根所轉呢?......因為︐有三毒習氣之故!

  一個以賺錢為惟一目的之商人︐又怎能期望他不違法犯紀呢?
  這樣一個没原則的商人︐若没特別好的福報︐牢底坐穿是遲早
  的下場!

  那麼︐一個以「自在、無煩惱」為目標的人︐而不拒絕三毒習
  氣的東搞、西搞︐會有什麼下場呢?...那就是不離苦樂而繼續
  輪迴!被六根、六塵所轉︐是正常現象。

     牛車不行︐是打車好還是打牛好呢?!

  有智慧的修行人︐「具正見」認知到所有煩惱、輪迴皆來自三
  毒習氣︐於是︐他首先必定是「立志無 欲以為體」︐而於二六
  時中的行、住、坐、臥之間︐恒「以無所住為用」!

  於用時︐基於無欲的無生本質︐自期「每用皆破無明」!(註一)

  如上述所說而行之人︐是謂: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有如此認知皆執行的人︐是所謂的「具正見」者︐是真正菩薩
  乘的上根器︐隨時都能成為《妙法蓮華經》中八歲龍女一般的
  頓覺人!

  若有緣見聞此帖的法友︐仍看不懂我所說意旨︐請務必花時間
  詳讀並悟通《圓覺經》及《楞嚴經》經義。

  以上所言︐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頓修: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點評:這不可能,與事實不符。
論:
  三明六通的聖人,可不言不食數十上百年,凡夫一聽,就直接打槍
  ,因為凡夫做不到,所以就否決,乃至對此聖人今後所說一切都否
  定!

  玄奘大師出行西域時,於中途遇到一個小山高大的入定僧人,出定
  後告知是從迦葉如來時代入定,準備在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助揚佛法。

  此修行者,就是後來被稱為三車和尚的「窺基」,入定了大約「二
  百萬年」(迦葉如來人壽二萬歲時出世,離今約二百萬年)。

  若依樓主的想法,是否也要「否決這個典故?」,或「否決玄奘大
  師之言?」,或「否決《大唐西域記》的可信性?」,或......,
  只要反對,人,總是不乏找出理由!!

  最後二個說法:
  (1)您所不知、不能之人、時、地、事、物,只代表您不知與不
     能,而不代表他人不知或不能。

  (2)所舉《圓覺經》四句偈之用法,我儘量簡略述之!
     四句偈為「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述:
       要達到此四句偈目的之方法,必須「先悟淨圓覺」,於
       悟後用功時須「持淨覺心」來用,而依正見無四病的使
       用則「無四病」,如此行為稱為「隨順覺性」!

       因為樓主沒讀通《圓覺經》,所以不能善知佛法,又習
       氣不淨,不能或未養成反思己過,以致於輕易就否定「
       「了生脫死(無生)」的陀羅尼!

       云何「悟淨圓覺」呢?它指的是「佛知見」!那麼什麼
       又是佛知見呢?......我說:無生!

       既然本來無生,諸生滅相是妄(注一),彼如空華,云何
       空華可滅?云何更愚痴的以為有空華定滅處呢?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圓覺經》

       既然本來無生,即無生滅,於無生滅中,妄計生滅,墮
       於輪迴,名為眾生!

       這是說,既然現今在似夢的妄中,自覺此事並要覺醒,
       那麼,就要「先立志無慾以為體(注二)」,何以故?
       本來無生,云何生欲而反墮生死輪迴耶?!因此須先立
       志無慾以為體!

       若真無慾,當下等同一悟至佛地,而實際達不到,只因
       眾生自迷太深,無法脫拔,於是,就必須「以無所住為
       用」!於生活中六根觸塵時,唸唸皆歸向寂滅,乃至無
       功用道,而忍可無生而「入無生法忍」。

       於尚「有功用行」時,須「不再相續根塵和合而生欲」
       以避免積集滋長八識(又名為心)!這指輪迴習氣須不
       再續生!

       因此,功夫在如是用時,須達到「每用皆破無明」才
       可!日久功深,如《楞嚴經》云:「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
         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名。

       」

       以下「注一」再引述《楞嚴經》中了義經文,以釋仍
       疑著的法友。

**************************************************************
註一
***************
楞嚴經卷四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二
***************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心之義理問答

>心不在內,亦不在外,該如何解釋呢?
復:
  要解此八字偈,有幾種角度,不同角度的解釋也不同,
  當然,若以佛的角度原解釋就只有一種,但...這網絡上
  誰能舉手說他就是報化身佛的?

  ● 佛的角度
    我不是報化身佛,從此角度我不能代答

  ● 合理邏輯角度
    依《楞嚴經》經文,內是內臟,外是外塵......
    這經文其實藏著「詭異」,肌肉、筋脈、皮、毛
    是內還是外?

    又,肉體命盡,最後離開的「業識」是從哪裡離
    開的?

    若要以合理性的角度來說,那麼,全身都是「心」
    義!

    這就要解釋什麼叫做「心」之義理了,實際上,
    心,不只是世俗人所習知的「類似靈魂」具有意
    識的才是心!

    依《解深密經》開示,第八識有三名:阿陀那、
    阿賴耶、心。而心得名來自「意識之積集滋長」
    。當心產生時,它就能變相為「業力」,驅動
    業因與業緣和合而成熟成「業報」。

    而業報之相,依《楞嚴經》開示,是以三種相
    續來概括:
     ● 世界相續(十方各維度的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又名眾生)
     ● 業果相續(輪迴果報的現象)

    廣義上來說,「所有一切皆是心義」!
    狹義上來說,全身都是心義,所以不在內。

    因此,心不在內,而是全身;心亦不在外而是
    十方全宇宙全都是!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修菩薩道所應行法:十波羅蜜

No. 754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卷1) T17, p0579b

天帝問曰。十善之功。果報云何。

野干答曰。曾聞佛說。人行十善。十惡果報。生六欲天。七寶宮殿。五欲自然。百味飲食。壽命無量。父母妻子。六親眷屬。端正淨潔。歡喜快樂。

假令諸天。持十善者。天上福盡。還生天中。福報轉勝。不同世人十善報也。

所以者何。世人修善。心道三戒。難可護持。

/*不瞋戒*/
不瞋戒者。先須方便行於慈心。然後能得成不瞋戒也。

世人行慈。難得久停。如刀斫水。隨破隨合。持不瞋戒。亦復如是。


/*嫉妒戒*/
嫉妒戒者。發有時節。云何時節。見他得利見他使樂。見他端正見他勇健。見他聰明。見他修福。

以要言之。一切勝事。爾時其心。方生嫉妒。是故當知。嫉妒之心。發起有時。


/*不憍慢戒*/
其憍慢心。起亦有時。見愚癡者。心起憍慢。見醜陋人。見不淨人。見貧窮人。以要言之。聾盲跛瘺。諸根不具。夷蠻胡虜。

憍慢之心。見時方起。是故當知。不憍慢戒。發起有時。


是故世人。心戒難持。雖復強持。乍得乍忘。是故世人。十善果報。雖受天福。不如諸天十善功德。光明神力。食祿相好。巍巍第一。識宿命事。皆亦如是。

是故當知。天人修行十善果報。勝於世人。

天帝白曰。如尊所說。人行十善。心道三戒。難為護持。天人亦爾。嫉妒瞋恚。憍慢邪見。如是等心。未曾不有。云何福報勝世人耶。

野干答曰。天人雖有。不同世人。所以者何。天人福德。苦少樂多。煩惱心輕。世人薄福。樂少苦多。煩惱心重。

天帝白曰。諸天昔來。習樂心麤。猶若猿猴。今持十善。後脫廢忘。虧犯之時。當云何也。

野干答曰。曾聞師說。人行十善。若有犯失。行惡業者。當就賢明。

福德之人。隨所犯事。發露懺悔。更從受之。如是行者。不失戒也。

所以者何。十善戒者。譬如穀苗。煩惱如草。草與正苗。互共相妨。欲長苗故。當除草穢。穀苗淨故。收實必多。穀實多故。終無飢乏

爾時天帝及八萬諸天。聞是事已。甚大歡喜。不復憂慮福盡無常受惡趣報。


伏自惟曰。行善功德。雖無苦報。然有生死。不免無常。兼有他化自在天王。見人修福。心懷嫉妒。為作留難。忘失善道。令造惡業。惡業因緣。應受苦報。

白野干曰。修何功德。常得不死。不令魔王所惑亂也。

野干答曰。曾聞師說。發菩提心。修菩薩業。魔王波旬。不能沮壞。心不惑故。在在所生。智慧明了。慧明了故。常識宿命。識宿命故。不起惡業。心清淨故。得無生法忍。無生忍故。於道不退。遠離生死。憂惱苦患。

天帝白曰。修菩薩道。應行何法。

野干答曰。曾聞師說。求佛道者。從元而起。

/* 修菩薩道所應行法01 */
先當廣學諸法因緣。

/* 02 */
解因緣故。信心堅固。

/* 03 */
信根力故。能起精進。(法迄巴按:有信心才能長力︐有種才能出芽)

/* 04 */
精進力故。不起一切惡業因緣。

/* 05 */
純善之心。無放逸故。智慧成就。

/* 06 */
智慧力故。總攝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


天帝問曰。如尊教者。三十七品。其義弘深。非是麤懷卒能得了。云何得入菩薩道行。

野干答曰。曾聞師說。修菩薩道者。先以方便。調伏諸根。何謂方便。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名方便。調伏諸根。(法迄巴按:已能保任無欲︐即名隨順覺性︐即是調伏諸根


/* 十波羅蜜:六波羅蜜 */
天帝白曰。六波羅蜜。其義云何。唯願說之。

野干答曰。第一布施。破慳貪心。無遺惜故。二者守善。不行惡故。三者遭逢惡事心能堪忍不懷報故。四者精進修行。道業不懈退故。五者收攝其心不邪念故。六者修習智慧。照除煩惱無明闇故。是則名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方便之力。調伏諸根。

復有四事。調伏諸根。何謂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捨心。是為四事。名無量心。


/* 十波羅蜜:四無量心 */
天帝問曰。云何行慈。

野干答曰。見苦厄人。當起慈心。為作救護。皆令得所。

何謂為悲。見諸眾生。無明愛故。造生死業。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應懈怠。當勤精進。修習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當以智慧光明。照除眾生無明黑闇。令見大明免眾苦縛。雖未成佛。凡所施為。一切善業。迴施眾生。令得安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是名悲心。

何謂為喜。若見世人修行善業求三乘果。勸助隨喜。見受樂人。心亦隨喜。見端政人。見勇健人。見富貴人。見智慧人。見慈心人。見孝順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勸助隨喜。是為喜心。

何謂為捨。凡所施為。一切功德。行恩於人。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後報。是名為捨。

成就四事。名四無量心。眾生無量故。慈心無量。眾生無量故。悲亦無量。眾生無量故。喜亦無量。眾生無量故。捨亦無量。是故名為四無量心。連前六度。名十波羅蜜。十波羅蜜。總攝一切菩薩道行。


時天帝釋。聞野干說十善行法功德因緣。復聞菩薩行菩提道因緣義趣。疑網結解。歡喜踊躍。充遍其身。即與八萬侍從諸天。更起修敬。叉手合掌。

白野干曰。弟子今日。八萬諸天。一心同時。發菩提心。如和上說。菩薩道行。當具奉行。唯願和上。隨喜聽許。

野干答曰。宜知是時。斯則是其本心所望。

於是天帝。白野干曰。和上飲食。法用云何。唯願教示。當設供養。

野干答曰。其所食法。不中人聞。何以故。罪業因緣所食之物。極是不淨。形似畜生。不異餓鬼。幸可。不須問其所食物。

天帝白曰。和上飲食。好亦當示。惡亦當語。弟子今當隨所便宜施設供養。

野干答曰。常食師子虎狼屎尿。及食塚間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脫不能得。如斯之食。飢窮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報。從生至死。雖食不淨。未曾充飽。

時天帝釋及諸天眾。聞野干說飲食之相。悲哀感結。涕淚傷心。

白野干曰。弟子現欲施設供養。如師言者。所願不果。非可如何。今還天宮。當作何方報師重恩。

野干答曰。汝等今者。從我聞法。還於天上。展轉教化。開悟諸天。不問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報我。亦報一切諸佛之恩。隨所教化。而自增長諸天福德。何況教化。開悟多人。功報無量。

諸天起立。白野干曰。弟子之徒。今還天宮。未審和上何時當捨此罪報身得生天堂共相見也。

野干答曰。限至七日。當捨罪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願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薩。說法教化。為諸天人求佛道故。

天帝白曰。如尊教者。弟子眷屬。於忉利天。福盡命終。皆應生彼兜率陀天。與師相見。奉侍教授。誓如今也。說是語已。以天花香。散野干上。於是別去。

諸天去已。於時野干。不離本坐。一心專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終。生兜率天。為天王子。復識宿命。復以十善。教化諸天。


佛告王曰。爾時野干。即我身是。時天帝釋。舍利弗是。時阿逸多。教授大師。憂波達者。彌勒是也。八萬諸天者。今娑婆國土。八萬菩薩不退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