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從立志之必要性,談「那一刻的自在」

那時從廁所離開正要跨出門時,忽然心中起了一個想法,是什麼令我不自在而不斷的輪迴呢?隨即,自己給出答案:

就是貪欲愛習!就是執著!

我這是補寫前幾日的心得,本來不想寫,但這情節一直恒梗於心!想寫好幾次,也因懶惰放棄了好幾次,今夜心想,既然放不下,就把它提起吧!於是補寫這篇修行日記。

事故當時,我已決定放下心中欲想,於是就在那一刻,我感覺到:「
  若是永遠保持這一刻不變,
  我將走入正確的解脫境界之路上


這是一種不帶感性的純粹的理智,也就是至少阿羅漢乘三果或五地菩薩的境界,雖然仍未達到斷除「俱生我執」,但這就是正確的解脫修行路!!

可惜,後來因為無量劫來的習氣影響,之後就「不知為何忘了它」!@@a

也因為多世修行的善習,我一直提醒要把此心得、感想寫入修行日記,我也一直沒忘掉那種「自在」的感覺!即便現在!

因為這個事故,我想起了舍利弗一次路上的自我感概,佛經開示舍利弗自嘆修行佛法是真正幸福快樂之類的話。

於是我當下就想,舍利弗已斷三毒,既無俱生我執,也無貪欲愛習及嗔怨等習氣,又怎會感覺幸福快樂呢?

最後我判斷並確定了,舍利弗的幸福快樂感,其實是「無感」,因為沒有情緒,所謂的「感覺」與情緒無關,只是純粹的理智上判斷而已!

但,這又給人疑惑:「
  已無情緒之聖人(註一),還會出現『感覺』的現象嗎?


這個疑問我現在無法回答,因為我還沒斷三毒!不過,我已能感受到那種無七情六欲的狀態、現象是什麼?......人類,無論用什麼辭去形容事故,都免不了使用與「情緒」相關的用辭,這是因為投生於人,乃來自「半情半想」的業報之故!

當下我在回想,聖人真的「無法感覺」嗎?......這時我想到文殊師利菩薩的一個典故,好似出自《大寶積經》或《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者應是《大寶積經》中相類經文節錄出來,參閱:
  1、No. 310 大寶積經 (卷116) T11, p0653c
  2、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1) T08, p0729b


典故大意是說文殊菩薩在路上看到一個非常醜陋的人,當下「感知」此人易度化,於是異日就化身成一醜陋的男子與原醜男子相遇,所謂人以群分,一時贏得原醜男子的欣喜,原來他不是唯一個醜男人,就此因緣,文殊化身逐步的教化,後得證阿羅漢果!

文殊菩薩是佛化身,事前不知此醜男子可教化嗎?若得知,為何遇到時又說他易度化呢?若是臨時相遇才感知,於感知當下麗同時了知其易度化,那麼聖人就有「非三毒的感知能力」!

依我現今的體會,路上遇到有人投石頭,並且滾到腳下,這個看到的人是釋迦牟尼佛,試問祂有能力了知石頭滾已滾到腳下嗎?...若可以,那麼已斷三毒的聖人就必有感知能力!

整理一下重點:
  初步進入聖境,乃已捨離貪欲愛習,只純留般若!這個是阿羅
  漢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境界。

  要進入這個境界,我上述已說須捨貪欲愛習(無貪愛就同時已
  捨離嗔恨,如手掌雙面不能獨存其一,捨其一另一也不存)!

  若要『體會』它,那麼就必須堅絕「立志、下決定(註二)」,
  當下就捨貪欲愛習!「若反復做這個功夫」,「如人射箭,久
  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註三)」,當遇因緣
  成熟時,就能想像出、體會出它大約是什麼狀態、現象?!

  借用寒山四句偈形容我的感受:「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 教我如何說?
  」

【註一】
  聖:至少已斷貪嗔二毒!
  賢:若已斷下三結之見惑,即是已證阿羅漢乘初果,或已證菩薩乘
   初地。若已證阿羅漢乘二果,相當已證菩薩乘三地。此二境界
   列入賢位(菩薩乘比較精細,分初地、二地、三地)。

  參閱:聖賢之路

【註二】
  斷惑六支

【註三】
  文殊師利說入不思議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