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牛轉乾坤、佛知見

 壹、自述

  2002年過年時期,本人於《諸法無行經》中,閱經至佛開示大
  惡人提婆達多,因為未如實悟「一相無相」之故,才墮於地獄。
  於此當下悟了「一相無相」之無生義理,隨後三日有輕安現象
   ,所以,自云已開悟佛知見(尚未得六地及以上菩薩或佛之驗
  證)。

  今日又到了新年時期,很巧!又是時候,應自述一下自己心得
  ,以饗有緣見聞者!(過往也有相似的分享文章,請參閱敝人
  曾發文,或以下相關的推薦文)


貳、扭轉乾坤
(1)學佛法之標準
   因為是在學佛法,因此其標準須以佛知見為準!


(2)佛知見
   如我所悟,分有體、相用法之分。

   體  :其乃無生(真實恆常),如虛空。
   相用法:其乃生滅,如旋火輪、水月、陽焰。

   所以,吾輩可因此而理解,何以《圓覺經》有以下的開示
  (以眾生立場來說,不直接否定三界現象,但不應生執著):
  「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流轉生死。
   」

   我以為,有緣見聞者最感興趣的,是「體(真常),是什
   麼義?
」菩薩感興趣的反而是「智(無常),如何運用(
   生滅聚散之技術)?」。

   關於「體」之形容,有不少名相,例如:真如、如來藏、真
   相、如來、佛性、真心...等。

   體是什麼義呢?其實我不說,有詳閱佛經的有緣人也應已知
   ,若彼此有差別,那就是「能否自肯」?!

   自肯,不代表就正確,即便台壇的某些的法友也有若干或肯
   定或稍疑於自己真的已悟佛知見?!若正信不足以自肯,最
   好是已得到已悟佛知見的六地及以上菩薩或佛驗證,否則,
   怕所謂的自肯、自信,只是純粹的「盲信」(當然,您也可
   這樣的懷疑本人是否已真的開悟且破見惑)。

   體之義,......它具有類似虛空之不生滅義理,它亦具有如大
   海喻、金莊嚴喻之變相義理。此二相合就是註一「虛空海」
   之義理。

   【勝義有】
     不生滅的虛空與浮雲無干涉,浮雲雖只是自生自滅,但
     浮雲之生,必須先有虛空存在才能成立,所以虛空就因
     此具有「勝義有」義理。

     勝義:代表於生滅中不曾存在過,若於生滅中存在過,
        則亦有生滅

     有 :代表它有作用。

     勝義有:於生滅中不曾存在過,但卻又具有作用,如虛
         空。

   【畢竟空】
     ⦁ 體:黃金塊
     ⦁ 相:黃金塊能變相為金碗、金筷。
     ⦁ 用:金碗具有盛物功用,金筷具有挾物功用。
     ⦁ 法:金筷的挾物方法可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右而
        左、由下而上等等。

     雖然黃金塊變相了,但其本質恆常不變並不因變相而消
     失,這些所有變相及其作用、方法皆是生滅現象,皆不
     恆常,所以了知生滅現象無常,與「體」比較,生滅現
     如夢、幻、第二月、陽焰,具有「畢竟空」義理。更
     的理解是「相變無常,本質亦無生,本來空」。

     精神病者看到第二月,正常的醫生不會認同第二月為真
     實存在。既然本來空,又何必去消滅呢?......但最大的
     問題是,精神病者堅持第二月存在,而不肯捨棄執著!

   了知真如具有上述二義後,有緣人在披閱佛經時,才能真正
   理解其開示之各類勝義有、畢竟空義理。但還是會對證境經
   文不解,但那是禪定功夫,是三昧、智之運用,這與見地無
   關,看不懂才是正常反應(無知者,以未如實開悟之故,常
   誤以為這類經文,開悟者必能看懂,以其不知悟者有多種之
   故,參閱 註二 說明)。

   我相信理悟上述二義理者,可能會再問「妄」產生之原因為
   何?這個疑問,這也是已證阿羅漢的富樓那尊者所問佛之疑
   ,這在《楞嚴經》及《圓覺經》中皆有開示原因,請撥空去
   詳閱,以下簡單引用三段經文說明之:

   1、《楞嚴經》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
     迷頭認影。

     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法迄巴按:
      非從實證所知之常義,稱為真常。而以妄心計度所得之
      常義,名為倒常。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


   《楞嚴經》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
     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
     猶不能返。(法迄巴也在本文發明,迷人依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
     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
     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
     頭非外得。縱末歇狂。亦何遺失?


   3《圓覺經》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
     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
     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
     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
     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
     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
     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
     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
     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
     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
     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用白話來說,妄,就是會自動產生!!而妄,本質仍然無生
   ,但以眾生角度來看,卻執著它有生滅,因為眾生就是妄的
   變相(三種相續之一)。

   妄被證實已產生之前提,是「自覺有我(具有三毒)」的眾
   生之意識分別(妄心執著)才存在。(無意識能力之眾生,
   無分別能力,即便客觀來說,亦不離妄,但討論之則無意義)

   若已無我(至少不受後有),了悟「知見」亦無常,而對於
   無常的各類人、時、地、事、物,亦已經不再受縛,這類人
   至少是二乘阿羅漢聖人,如我所知,彼等對於妄是什麼,卻
   反而「比較不感興趣」。

   對妄感興趣的是自覺有我的眾生,以及想迴心向大的阿羅漢
   。

   而諸地菩薩之所以不感興趣,因為其本人不只已悟佛知見,
   而且亦皆已斷大乘見惑之故,只會對智、三昧感興趣。

   至於上上利根之佛乘行者,若已悟佛知見,且亦已斷大乘見
   惑,應該是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但會學習怎麼完成其本人所
   立度化眾生之誓願的技術(智之運用)。

   又,我所悟者,認為阿羅漢與佛於寂滅之證相同,二者差別
   在於「智之運用(相當於三昧之證)」。除了秘嚴世界之作
   用(註三),智,其含意泛指於三界中之自在、之各類運用
   能力。

   阿羅漢之智,雖被稱為「一切智」,但只拘限於「斷輪迴」
   方面;佛之智,則被稱為「一切種智」,包括「斷輪迴」及
   「破無明」。而且佛之「斷輪迴」部份,所斷微細煩惱(餘
   習)比阿羅漢更鉅大、更多方、更寬廣、更了義(大、方、
   廣、了義)。但本質所證則相同,無餘涅槃只有一種,但智
   的運用則不同,而顯出「似乎」於寂滅之證不同。


(3)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因此,法無定法!此所以,釋迦牟尼佛付法於迦葉尊者時,
   其付法偈為:
  「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又,若能悟此項意旨,就不應再牽絆於真常、生滅之爭辯與迎拒,
   否則又墮入「執著之中」。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4)破無明次第及方式
   A、先悟佛知見

   B、斷大乘見惑

   C、以一了義無為法用功至破無明,或用功至死且不變

     參見《楞嚴經》關鍵字「初心二決定義」,查看第二義
     開示經文,學習入手方式。

     若已了知第二義,亦可隨自己根器(業報帶來的)或今
     生已養成的習氣,來選擇適用的佛法。例如,《楞嚴經》
     二十五圓通章的方法。或《圓覺經》中的三種淨觀、二
     十五定輪。或《佔察業報經・下卷》之真如實觀、唯心
     識觀...等等,了義無為的方法。這是從因地用功至破無
     明止,都適用同一無為法, 這叫做頓修!

     有緣見聞者若對我法迄巴所用無為法感興趣,可參閱以
     下連結文: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5)對治習氣
   第4項已提示「破無明」之扼要方式,但實際上,除非真是
   東西方禪宗各祖再來的上上根器,即便吾輩自許為修行者,
   已悟佛知見,亦難免需要學習善巧的對治方便法,例如本人。

   會開車的人,他不是恆速駕駛,而是依不同路段之法律允許
   最高限速及路況來決定開車速度。於空曠無車環境,例如高
   速公路,就會開到時速100公里;於省道或縣道,於空曠無
   車環境,就會降速至時速60及以下,乃至路況不佳之下就
   降至時速30以下。

   會修行的人,也如同會開車者的心態,以保持最高效率為前
   提,會依自己業報、習氣於觸塵時(又名因緣和合),決定
   當下的用功方式。就這樣行去,一直達到一個「近乎不退」
   的臨界點時,就真正只用同一無為法來用功,......至死!

   上述含意,亦不指在達到臨界點前,必須不斷換用不同對治
   法來達到臨異點,而是指,可在使用無為法之同時,善巧微
   調方法,來加速斷障之速度。

   例如,無論使用奢摩他法或禪那法(須先達到已悟淨圓覺,
   也就是已悟佛知見),在察知己心之階段,特別花更多時間
   在「對白骨、對壞相」之察知,這斷障的效果會比不分別的
   察知所有一切相,還來的快!(同樣的方法,依所觸塵不同
   效果也不同,這緣於無始劫來已養成之輪迴習氣不同所致。
   例如眼根觸寶石相之效果,比眼根觸男女腐敗相之效果差


   那麼,什麼的善巧調整方式適當呢?......近乎無量!以下提
   示一些關鍵字辭、含意。

   前五根觸塵所生五識,不離意識本能(取種種塵,及無始妄
   想薰,註四)之分別與執著,來將觸塵結果(新的執著)納
   入第八識心田為見分種子,乃至相分種子。而於因地修行想
   要對治,或進專業頓修來增上時,以下各關鍵字與相關含意
   ,建議多思惟!

   ⦁ 貪、嗔、痴
    三界中的一切,都是這三毒在起作用而成!

    行、住、坐、臥於各類人、時、地、事、物作用時,都要
    「做功夫(作意)」(註五)。經常靜下來,體悟當下所
    察知、所直覺,皆都是這三毒在作用!


    若上述的察知、直覺,而能導致「以礙滅礙,無滅礙者」
    ,則其效果極可能證得八地菩薩位。如註六之《圓覺經》
    開示。

   ⦁ 身、口、意
    作意察知、直覺當下之功用,亦不離三毒,雖如此亦須養
    成這二項之淨習,以捨離執著!

   ⦁ 粗、細、微
    察知、直覺觸塵時之反應,有粗糙的身口意行為,亦有較
    細緻的身口意行為,亦有更微渺的身口意行為。若能捨離
    觸塵時之執著,要緊記此時的勝利感受,把這次的捨離方
    式、所感受心態,養成淨習。

   ⦁ 立志、察知、直覺、不隨(無住)
    若今日人在台北,想在明日到達高雄,那麼就有必要先下
    決定去買車票(舉例),並依時坐上火車之後,才有可能
    明日人在高雄。那個「下決定」就是「立志」!

    道理都是相通的,若所用功夫未養成淨習,以致不純熟,
    效果必然不彰。但若想快速斷煩惱障,那麼就有必要反覆
    立志,且皆「立志無慾」!

    因為,三毒產生於七情六慾(貪嗔二毒)與痴習(俱生我執)
    。所以,先立志無慾(如此能捨離七情六慾),若果真能
    斷貪嗔二毒,於因緣成熟時......

      若是二乘根器者,今世就能即身斷三毒!

      若是菩薩乘根器者,破無明之前,也必須先斷除煩惱
      障(三毒),

    無論哪一乘,只要都是用功於解脫無明,其基本目的皆相
    同(斷除煩惱障),差別只在心量大小不同而已。

    立志無慾之後,隨所用無為法不同,而有不同增上助緣的
    方式,而對於心情、心念之粗糙的察知與微細的直覺
    就是必然都會遇到的事件(例如,用圓覺三淨觀都會遇到)。

    作意而察知心情波動,乃至不特別作意而直覺到心念善惡
    時,就須對治當下所知、所覺就是執著,就是痴的習氣之
    反應,此時只有一件事要做:捨離執著!......若捨不掉,
    要再思惟,另找有效的微調方式,或對治法。

   ⦁ 反覆,它的名字是精進
    圓,成實!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反覆用功,必然是圓才能不離所宗而達到目的,線性前進
    ,若首尾相接時(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才能圓滿無缺
    漏,達到「成實」!

(6)善巧方便
   末法時代,再精進的人,也極不可能一世就斷煩惱障而解脫
   輪迴!所以,有智慧的人就像成功的投資者,正當的、善巧
   方便的,提起心念設下「停損點」!

   因為,若不設下停損點,極可能一次就賠到脫褲子裸奔的下
   場,例如死後再次投胎,而遺忘了須修行斷三毒!

   所以,既然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與此土眾生有善緣,那麼
   何不發誓,無論今世是否能解脫輪迴,無論那一尊佛號,皆
   要求命終必須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凡投生於阿彌陀佛淨土,不會遺忘自己曾經所發過的菩提志
   願,而能繼續修行斷二障。

跋:
  看了一下時間,真不簡單,寫這篇文章又校稿完畢,竟然花了
  十一小時左右,文字看來不多呀~~。等一下還要把本篇文章
  轉發到大陸百度貼吧,又是另一段時間花費。

  唉~,我為何要花這些時間寫文章及轉貼呢?......思考中!

  思考後......,唉~,我為何不能花那些時間寫文章及轉貼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
註一
***********
推薦參閱之文章,如下:
 ⦁ 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 鄰虛塵與虛空海

***************************************************************
註二
***********
開悟,是指悟佛知見。

開悟有多種狀況,不必然開悟即等同於佛,反而更多是見
惑都沒斷除,只是純粹的理上悟。現今時代資訊取得方便
,這類「理悟未斷見惑」者特別多。

給上述這類「理悟未斷見惑」者建議,要特別謹記佛於《
楞嚴經》開示的另一偈: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若尚未有六地及以上菩薩聖者給開悟者印證,又想要自肯
所悟為真,建議請時常「反覆自問」,自己所悟與「初心
二決定義」之「第一義」是否完全吻合?

若有執行上述「反覆自問」的功夫,日久功深,疑結就會
漸漸的消除而自肯。如同不會游泳,但經過反覆練習之後
,到某種程度,就會得到「我已會游泳」的結論。

***************************************************************
註三
***********
秘嚴世界,意味類似世俗通說的「神仙洞府」,而不相同


佛教的秘嚴世界,依於佛、大菩薩能力,可令它不隨三界
之三種相續驅動力而動,它與世俗所謂的「神仙洞府」不
同,後者只能小小自主,不能抵抗三界之三種相續驅動力。

三界之三種相續驅動力,其本質就是妄!可理解成第八識
之見分。

這類的秘嚴世界,例如兜率陀天內院,平等佛之無形剎土

***************************************************************
註四
***********
《楞伽經》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大慧。不思議薰。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薰。是分別事識因。

說明:
現識是背景,分別爾炎識(意識)是其中的作用。如虛空
與浮雲之關係。三界之存在不離意識的作用,如同天空好
景在浮雲的作用。若無浮雲作用,則好景不生;若無意識
,則名涅槃(參閱《楞伽經》)。此所以我只說意識,而
不說現識。

更何況,現識之因,其本質就是妄,而想於因地初修時,
當下斷妄而破無明,這叫躐等,又名妄想!如同要求嬰兒
不學走,就要求其跑步,何等愚痴吶~~

雖然理論上來說,可一悟即入佛地,但看看東西方所有禪
宗祖師哪一個剛入禪宗宗門(即佛所付囑之法門)就「能
一悟入佛地」了?...我沒看到有一個(若有看到的通知我
一下)。

想想自己的根器吧,既然連禪宗祖師都不如,就老老實實
了知以下佛所教敕經文的意義,及相關方式去執行,從因
地發心初修開始至破無明止,堅持只用無為法,雖如此老
實用功,也必然會有差別證境。如下: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金剛經》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楞嚴經》

***************************************************************
註五
***********
未入菩薩七地,不能無功用道,皆不離作意功夫,阿羅漢
及六地菩薩也皆如此!


***************************************************************
註六
***********
《圓覺經》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
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
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2021-02-11 推薦參閱:

 ⦁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 大悟了
 ⦁ 即身成佛
 ⦁ 十方宇宙產生原因及解脫方式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體、相用法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以下是理解佛法之一種,了知並且能因此而執行「無欲」的方法,那麼

則稱為修行人,就有可能破執著!


無欲的使用方法可參閱: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1)體:如來藏、真心、佛性、法身、真相、真如


  體,指的是無生義!


  不同名相,於不同處使用,它的意義有時不會相同,更可能是相似,

  所以,用者、讀者都要先有這自覺!!

  

  例如,如來藏、真心,有時是指佛所證境界(仍不離生滅。適合指

  大圓鏡智,或另見註一),有時是指無生之背景,等同於真如、法

  身、真相。所以,閱讀時要特別注意這類「可能」具有岐義的名相

  「所用之處」!(註二)


  這個無生背景,最適合使用的是二個譬喻,一是虛空喻,一是夢喻

  。


  這二個譬喻皆指出,雖然「相用法」有生滅現象,但其皆有所依

  ,而所依的是「體」義,是不生滅不二的狀況。有這樣的領悟,才

  能看佛經時,看到以下《楞嚴經》文而不誤解為外道之常義(這是

  「倒常」,不是真常,真常是無生):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這裡的「如來藏」義理同於虛空喻中的虛空,它無生滅,

     卻又能產生作用(虛空不生滅,卻可含容浮雲生滅)。

     有緣人可再參考虛空海因由,及成佛法


  若以虛空為體,則浮雲自生自滅,浮雲生時,虛空不隨之而生,浮

  雲滅時,虛空不隨之而滅。虛空與浮雲不相干,但浮雲之生滅,卻

  必須依虛空才產生。

  

  三界內之一切,如同浮雲依於虛空般的,若無「無生背景(體)」

  則不能生滅,這個無生背景,在佛經乃至現代用語,通稱它為真如

  、法身、真相。

  

  三界內之一切,亦如夢中一切,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夢中一切是「妄」,此妄有生滅,於醒後則了知之前所夢非真,所

  以了無可得。


  說到化空,南傳二乘人見解,阿羅漢所證涅槃,無異於佛之所證,

  我個人認同!之所以認同原因,是阿羅漢與佛之差別在於「智」的

  運用,而不在於所證涅槃境界。


  智的作用仍不離生滅,是以佛與阿羅漢之差別,是對三界內一切生

  滅之運用、掌握能力(註三)



(2)相、用、法

  妄,生滅!即本人當下打字的五蘊相用法,亦是正閱此文章者當下

  的五蘊相用法。


  ◆ 依虛空喻來說

   ⦁ 相 :所有現象。


      例如浮雲、金、木、水、火、土、生命體、金碗、金筷

      等等。


      現象有各類狀態,靜態的、動態的...,以人類來說就是

      六根所觸之六塵所表現的相狀。


   ⦁ 用 :作用。


      每個相,基本都能找出它的作用。若是金碗,它的作用

      可盛物;若是金筷,它的作用則是挾物。


   ⦁ 法 :方法。


      若以金筷為例,可由上往下挾;由下往上挾;由左往右

      挾;由右往左挾。



***************************************************

註一

************

上聖智三相 (出自四卷《楞伽經》)

  

即「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此處

適合指「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如幻三昧)。

  

大圓鏡智為不動;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亦是不動。之所以「不動」,

是指六根對六塵不生(不種下)不自在之種子於第八識,是謂不動

。如人路過,看到一顆小灰石,此時之反應大約二種:

  

1、視若無睹

   眾生者,此時眼根所見色,是現量境,不生心念,

   ,無知不生意識(但已生眼識),等同無見。


   二乘思想不認同有「五俱意識」,眼見色有二段反應,先

   生眼識,這是視神經自然反應;後再另生意識。於菩薩乘

   則認為意識與眼識同時生,此時所生意識則名「五俱意識

   」。

   

   以眾生(人類)立場來說,本人比較偏向二乘之見解。因

   為,我肩上架一攝影機,隨我外遊,回家看影像,會發現

   自己認為「很重要的色塵」,竟然「没記憶」。顯然當時

   不認為它是重要的,而不入心(不生分別意識,而没記憶

   )。

   

   以已斷三毒,具有過目不忘能力菩薩之立場來說,例如

   《楞嚴經》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依心

   念」。那麼,意識的確是與眼識同時生。


     

2、了知所見而不執著

   眾生者,雖未斷三毒,但路過見到小灰石,知所見,但

   以此小灰石「没價值」而不生貪欲愛習,亦不落入執著

   (痴毒不等同於貪嗔二毒,但對眾生來說,常是眼眨睫

   毛動的俱生而難以分離)。

  

   菩薩八地及更上菩薩者,能得「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如幻三昧),雖知一切亦不執著(有過目不忘能力,即

   便不過目也能了知,六根合一之故,開啟宿命神通之故

   ,乃至已滅意根,卻又圓明了知一切,不依心念之故)。

  

   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更何況八地菩薩已達到

   不生心、意、意識(參閱《華嚴經・十地品》及《楞伽

   經》八地菩薩經文)呢?      


***************************************************

註二

************

要特別注意名相之意義及其被使用處(時機)


⦁ 如來藏

 如來藏之令人迷惑處,在於「如來」二字,它是指佛報化身呢

(有生滅),還是指佛法身呢(無生滅)?


⦁ 真心

 心,在《深密解脫經》中開示,亦是指第八識,是生滅義,它

 是第八識的一種義理(積集),是第八識的「所藏」義,它與

 第六識(意識)的攀緣作用有關,所以《楞伽經》開示:


   「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不同譯本,分別爾炎識指的是意識)


 若意識不再於觸塵時,產生串習,或新納為執著種子時,則就

 是涅槃。此時二有種狀況,一是如阿羅漢入於無餘依涅槃;一

 是佛及菩薩摩訶薩的「無住涅槃」。


 第八識有三個義理:

  ・含藏:如倉庫本身    (可視為「阿陀那」義理)

  ・能藏:如倉庫搬運工   (可視為「阿賴耶」義理)

  ・所藏:如倉庫所藏的物品 (可視為「心」之義理)


 第八識又名(參閱《深密解脫經》:

  ・阿陀那

     它主要是指妄之最微細作用(識蘊之本質)


  ・阿賴耶

     這是指業之力(業力)、業之報(業報)的作用

     。可理解為見分(行蘊之本質)。


  ・心

     主要指意識(根塵相觸)對塵產生串習、執著的

     作用(想蘊之本質)


 所以,心是生滅義。於心之前再加一「真」字,這個「真」字

 是與「妄、假」相對,是二法,所以,「真心」到底在指佛所

 證「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如幻三昧)呢,還是在指無生滅的

 體義呢?...所以須明辨它所用處之意義訴求為何?!


 至於「真相」二字,也會有與真心相類的狀況,但目前在佛經

 中採用「真相」二字,主要是唯識系列的經典,它的義理,仍

 偏於指「無生」。可視「真相」之義理等同為「真如」。



⦁ 佛性

 「佛性」二字之意義,在《大般涅槃經》中,有指是「能覺」現

  象,由於經文開示「眾生終必成佛」,所以眾生皆具佛性...

  才能夠因此而成佛。


  佛性如大地,若無大地就遑論跑的速度是快或慢!有人能踏水

  波跑步嗎?有人能踏虛空跑步嗎?....正常人只會見到踏地

  跑步。


  因為有佛性,才能夠成佛。而無生(不二)是無佛、眾生之產

  生,哪裡還有佛性可言!


  不過,目前學佛法的人,常把「佛性」等同為「無生」,這真

  糟糕,所以要小心、明辨此二字所放置之處的上下經文或訴求

  。



建議要表達無生、不二、體之義,採用的名相最適合用「無生」二

字。這比用「真如、如來」還恰當。


***************************************************

註三

************

這裡定義「變易生死」是一種狀況,專指「不能自在」之下的心念生滅

狀況。而「分段生死」則是「不能自在」之下的「執著」之輪迴現象,

通指所謂的「身體」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正習及餘習

 依佛法之定義,「我」分成四大類而歸於三果證(註一):


(1)分別人我執、分別法我執(二者又名:分別我執、分別法執)

   不能解脫此二執著,則稱為「見惑」。


   破見惑如破竹,能一刀就斷,其中的主要關鍵在於二項:


   A、一是知見,即五見,必須有正見才能破。這之中又細分

     為二乘之三法印正見,以及菩薩乘之一實相印二種。


   B、二是疑結

     見惑來源於下三結或說五下分結之未斷除。歸納後則是

     身見結(歸於五見)、戒禁取結(亦可歸於五見)、疑結


     所以,只要具有正見,則前二結就不迷惑而不去「固執」

     這類不正確知見。最麻煩的是「會懷疑自己之見解是否

     正確」的疑結!!


     當心中懷疑時,就不算是破了見惑,這個疑心會導致不

     敢放心去嚴肅遵守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見解是「人生

     目的是來修行解脫煩惱痛苦,乃至破無明」,就必須「

     專業去修行」。因為心中疑著,所以就不會去執行!


     這樣存著疑結,今世没有成就,破疑的「志」也無法入

     心,於是再一世就仍没有「已破見惑」的淨習,於是下

     一世仍依然不會去出家或當專職的解脫修行人。


     所以,要破見惑中的五見,還不算難,只要有正常人之

     智商(理解力)就能得到正確的知見(正見),而最麻

     煩的是「自己没有果證」能力,未證二乘初果至四果,

     未證菩薩乘初地至六地,於是自己無法「判斷」自己所

     以為已具有的正見,是真正的正見而「不再懷疑」!


     也因上述的狀況,在没有其它聖人(至少有五神通且已

     證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及以上果證者)來給予證實,

     來去除此人的懷疑,於是就會出現二種狀況(二類人的

     心態):

        一是誤解而誤信自己所悟是已破見惑!

          這類人在邪教中常出現。


        一是真正已破見惑者!


     修行没有正確、有果證的上師,真的在行險路!!所以

     多行善、多與人為善,基本來說是正確的人生知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


(2)俱生我執(又名:俱生人我執)

  「俱生我執」此類執著偏向於情緒性、習性。而分別我執及分

   別法執,除了疑結也是偏向於情緒性、習性之外,其餘二結

   則偏向於「識、智」。在眾生而言,稱之為「識」,在聖人

   而言,則改名為「智」!...所以,人生須「處事以智」!


   俱生我執,簡單說就是三毒:貪、嗔、痴三種。


   貪與嗔可視為一體二面,如手掌,不會獨存手心而没有手背

   ,所以二乘三果或菩薩乘五地聖人,皆是同時斷除貪嗔二毒

   ,這是斷除一個,另一個也同時斷除,如同把手掌切除,則

   會同時切除手心及手背,不會出現手掌被切掉了,手背階還

   連在手臂上的現象。


   痴毒,這是我此時要特別強調的對象。它,就是眾生的「固

   執」,這在學術界非常顯著!在成功人士、富貴者身上也很

   顯著。因為上述這類人都因為「堅持」於某個目標,所以才

   容易出成就,而成為著名人士。


   這類的「堅持」,若不是依所證境、所斷惑(智)而產生之

   般若知見之堅持,那麼,它就會被養成眾生之「固執」,這

   就成了不斷輪迴中的「痴毒」!


(3)俱生法執

   痴毒有正餘,正毒的就是不能證入三三昧之習氣;餘毒又稱

   為餘習,即便是已證阿羅漢果的「畢陵伽婆蹉」猶有被佛所

   言的餘習(詳見此阿羅漢與恒河女神向佛舉報此阿羅漢犯過

   之典故)。


   而餘習之產生原因,是因為它是歸屬於「俱生法執」之呈現

   ,凡未破無明之低階果地菩薩,例如菩薩六地,就有可能產

   生「餘習現象」。


   餘習是法執之低階習氣的呈現,更高階的法執習氣,要去詳

   閱菩薩六地及以上諸地的相關經文的開示。例如,

   《華嚴經・十地品》,《楞伽經》中菩薩諸地的經文...等。



********************************************************
註一
**********
此三果證是指:
「破分別我法二執(見惑):二乘初果,或菩薩乘初地」
「破俱生我執:二乘阿羅漢果,或菩薩乘六地」
「破俱生法執(無明):佛」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云何開悟?

 >開悟是什麼?

復:

  「開悟」這二字是出自《妙法蓮華經》佛出世一大因緣的簡稱。


  佛出世一大因緣在於「示佛知見」,令眾生「開佛知見」,並且

  因此而「悟佛知見」,再依所悟去頓修,而達到「入佛知見」。

  詳見《妙法蓮華經》。


  簡單來說,「開悟」就是「與佛有同樣的知見而不疑」,它所要

  求就是《楞嚴經》開示的「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註一)

  」之第一項: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若已悟佛知見而不疑者,是謂斷見惑,證菩薩初地(慧解脫路,

  不是俱解脫路)。


  然後,依此所悟再去執行「第二義」的修行方式。這時候,《圓

  覺經》中的三種成佛淨觀或二十五定輪,就是絕對適合的「頓漸

  修」方式。


  當然,還有其它適合的頓漸修,如《占察善惡業報》之「唯心識

  觀」;或《楞伽經》中的從「攀緣如禪」修行,而達到「如來清

  淨禪」。


結論:

  云何開悟?

  「登堂」重點不在立於門口,而是要進入大堂中,所以開悟重點在「悟」不在「開」。

  悟的是佛知見,它就是「無生」!!

********************************************************

註一

***********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 (下略,詳見《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