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第八識所藏資料亦可能消失之論

請問:經常提到的記錄所有靈魂前世記憶的地方叫什麼


法迄巴回答:

新時代的用語叫:阿卡夏 或 阿卡西


佛教的用語叫:第八識 或 阿賴耶識


這個記錄所有一切的庫藏,「據說」是永遠不消失。但根據以下二種現象,我個人判斷這個記錄功能,仍還會有消失之時,但不是一次完全消失,而是逐次消失一部份。


1、阿羅漢無法觀察八萬四千大劫之前的任何資料

2、有生必有滅


假設記錄器是一張光碟,由於它有「有效期限」的限制,於是在超過有效期之後,就會無法被閱讀。而阿賴耶識中的記錄資料,也可能會有這狀況。


而這種已消失的資料,無論任何方式皆無法被追回,即便是佛也不能了知「是否曾經有某些記錄存在過」,它已屬於「不可思議」的範圍。為何連佛也無法了知呢,可以再思惟以下的說明。


1、於客觀而言

  如同阿羅漢聖人無法觀察八萬四千大劫之前的任何資料一般,對
  他而言,在此之前已被記錄的資料如同已消失。又如同人的視力
  ,在曠野中雖能看的很遠,但超過一定距離之後,就只是模糊一
  片,無法被觀察。


  從上述事實,吾人觀察到,有某些記錄資料無法被觀察到,也許
  它還存在,也許它已永滅。


2、於基本原理而言

  凡有生必有滅!若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沒有所謂永遠不滅
  的事與物。所以,被記錄在阿賴耶識中的資料也是有生滅,因此
  也同樣有消失之時,只是要多久才消失那已是另一回事,可以另
  論。



阿賴耶識的組成因子,叫做「妄」。依於妄,動為世界,靜為虛空,因此有了十方宇宙(十方宇宙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因為有生就有滅,所以阿賴耶識的記錄資料,由於是由妄所組成,它也將會有效期,然後,在有效期已屆之後,可能將從最久遠之前的時間記錄開始逐漸的消失!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經文典故】一念心動五陰俱生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68c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覺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


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


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善男子。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


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淨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識、妄及斷妄

1、識的含意

  根塵相觸是謂識。

  前六根觸塵,而生前六識。意根(末那)觸法塵而有意識。

  第七識是由「自心取自心」而生,以妄為根,妄取自心相而成
  就。所謂第八識見分執第八識相分。見分為能,相分為所。至
  於第八識見分從何而來,那就是妄的「輾轉相因」之習氣。

  第八識之產生,在楞伽經中說它有業相及真相二種。業相有生
  滅,而真相不生不滅。

  說「不生不滅」,其實也是方便說而已。若果真不生,哪裡又
  有第八識? 說有真相只是在破除執著一切空之人的習氣罷了。
  修行人只需把重心放在如何破除第八識業相即可。此業相,即
  是妄!


2、妄是什麼?

  妄是如何生起與作用呢? 楞嚴經中開示:「性覺必明,妄為
  明覺」,這就是妄產生的來源。又開示: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
    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
    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
    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
    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
    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
    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
    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從上述經文可以了知,所謂的妄,就是錯覺!如執空花、水月
  、陽焰為真。

  妄生之後,迷昧無知,運動之後,輾轉相因,起為世界,靜為
  虛空,於是有十方宇宙、虛空、眾生。



3、「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是何含意?

  在妄動之間,於妄裡「自覺有我」,就是眾生本身,也是迷
  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的含意。

  當「自覺有我」產生之後,於是有了「俱生我執」,也必產生
  了意識,於是就有了以下舉例的效應...

  如同眼翳而見空中有花,以入迷太深,不能自我覺悟,因此執
  此空花為真的存在,這種執著不捨的現象,也是妄!亦是所謂
  的錯覺

  當吾人頓悟妄亦無生之後,了知一切是妄動的效應,如電影中
  武器非實,不能作用於我身。於是當下心不動,不動故,狂性
  止歇,止歇故,歇即菩提,如是一悟能至佛地!斷除無明者就
  成了圓覺經中所說的頓覺人。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妄與真

新時代常有「一、合一」的說法,在佛法來說,它就是「妄」而不是佛性。而佛法中比較接近「一、體」的概念,名為「無生」。請注意,只是「比較接近」而不是「就是」(因為,體的含意,是錯覺、如幻,並不真實恒常存在)。


佛法中並不認可「一」的存在,卻有「不二」的義理。不二是指「不一不異」,意指「既不是惟一,也不是無量(很多、難以計數)」。


例如一隻手,當它『被認同』「存在」時,於是就有手心與手背,若注視於手心或手背,則它是「一」。若遠觀手時,則能同時見到手心與手背,這稱為見「二」(多、異)。但若只專心看這隻手時,則能見到「體(一體)」。而當這隻手不存在時,則當下既無體(一體),也無一,也無二(多、異)。



若這隻手,就是吾人思惟存在與不存在的意識時,當不再有意識,則又誰來說一異與體呢? 所以,當佛法說到本源時,都是以「不可思議」來回答!因為意識(妄想識)不再存在。也因此,楞伽經開示:「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錯覺與無中生有

問:如果我們都是一體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是分開的?



法迄巴:

一體,它的意思是指來源相同。為何本來一體卻擴散成無量呢? 這主要原因在於一體之產生原因為「變動」。因為變動不休,所以一直擴散。這也是為什麼打坐修行都要入靜之原因,反其道而行也!


有人會問:「為何會有變動?」,我無法回答,只能引用佛經來說明:「沒有原因」。或可以說找不出原因。這個「無因而生」的義理,並不是無中生有,反而偏於「錯覺」。例如,眼有翳,而看見空中生出花朵。或是快速旋轉的火團,看成是一個火輪。


錯覺的意思是它本來並不存在,但誤以為存在;而無中生有之意思,則是本來並不存在,然後產生存在。前者如夢,醒後了無可得;後者以為當下就已醒,而一切皆現實。


所有物質,即便能被觸碰,它也並不真是「存在」,存在的想法來自五官的覺受,但經過科技的發現,才了知所謂的存在,只是引力與斥力的暫時現象。須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不停!物質中的電子是一直的繞原子核旋轉,它不斷的變動位置。


所以,所謂「存在」的覺受,也只能說是「錯覺」!吾人被業力拘束,不能自在,於是一切就變成存在!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無欲境界的體會

1、當自己當下有欲產生時,先記住這個感受,不要遺忘。例如耳聽
  好音樂,而有不捨、貪聽的慾望產生。


2、於此感受產生時,立即思惟「因緣和合其性空」,我了知、我認

  同、我無疑,所以,我的欲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所執習氣」經
  由「耳根」觸到「音塵」,於是「和合」,而以「我想聽」、「
  我愛聽」、「我不能舍音樂」的當下心境、狀況而呈現。


  當如實知之後,反問自己:「若我此時就不想聽、不愛聽、立舍
  而離開此環境」將會是什麼狀況?


  於是,須去執行「離開此音塵環境之行動」,離開之後,漸行漸
  遠,於是愈來愈聽不到音樂。此時,邊遠行邊思惟:「我此時,
  是否比之前的貪愛心還少一些?」。若沒有,再行遠一些,然後
  再反問一次。若再沒有,再行更遠些,然後反覆問自己同樣問題。


  若從廣州走到上海,經過了數日還不能遠離之前的貪愛心境時(
  例如孔子聽妙音而餘音繞樑三日),我說,這個人應該要去看心
  理醫師診斷一下!或看內科醫師診斷肉體是否有不正常的旺盛內
  分泌。


  正常人的貪愛心,在離開事件發生地點之後,很少能被「持續性」
  維持,通常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就會消退(指某時點特別高亢、興奮
  的欲習。例如五分鐘之前在大街上圍觀美女裸奔...)。而「偶爾」
  的回憶過去某時間片段之貪愛心境,則不限時間長短,乃至無量
  劫之後,若有能力也仍能憶起。


  若修行人遠離了事件發生地點之後,不多久果然發現自己的貪愛
  心變淺,乃至消失。此時,應該再回想之前產生貪愛時的心境是
  什麼? 兩相的比較那時有貪愛與此時無貪愛的「心境差別」。
  由此比較之後,修行人就能分辨無慾時是什麼心境。


  以上的方式,須能達到「切實感受」欲是什麼,及無慾是什麼。
  並且能比較二者之差別,而得到「能離境的定力」。若不能「
  切實感受有欲與無慾」時,須反覆練習。若已能感受而但不能
  得到「能離境的定力」時,也須再反覆練習。


  若修行人對於聽音樂不容易產生貪愛的反應,可以嘗試反覆看
  A片與不淨圖片,方式是有欲時,就改看不淨圖片,如此反覆
  去體驗當下的心境。我相信再也沒有比淫慾更有效力的練習道
  具。


  當修行人已逐漸解離「貪愛」的束縛,於是他/她就愈來愈精進
  於斷惑,何以故?


  因為重縛已解,又還沒真正解脫,於是落於輕縛之中,此時心
  境仍不能自在,但已嘗到輕安自在的味道,於是又追求更自在
  。再由過去的解縛成就所產生的定力(已養成淨習)與智慧之故
  。此二項促使修行人更願意、更樂於進行解脫煩惱的行為。



3、重複一遍

  上述的練習重點,一定要能在最短時間內,體會到「有貪慾與
  無慾的二種心境」,只有經由比較之後,才能把握如何處置心
  行、如何放心!


  最後,一定要能經由「因緣和合其性空」的了知、認同、無疑
  ,而產生「下決定」不再落入貪愛之中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
  產生定力!


  當修行人欲很淺時,初時,他會有「很奇怪的感受」。奇怪的
  是觸同樣的六塵,現在都沒有反應,而過去卻為何會有貪愛產
  生呢? 他不能再感受過去貪愛的情境,因為現今已遠離之故。


  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這類的奇怪感受或想法,會不斷的重複
  。乃至成佛之後會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故,不得見如來!


  貪慾愛習所導致的心境、情緒,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習氣,經
  由六根觸六塵之後的和合現象。由於修行人把這偏計習氣解離
  ,於是六根觸六塵就不再會產生同樣的心境、情緒這就是後來
  不再有貪愛心時,對過去愚痴造業因時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原因。

修行時如何檢擇?

修行人行事,若見喜好則有貪慾,若是排拒則有貪逸,取則錯,拒亦過,若是呆楞當下,又不能作為,到底應如何才好? 例如,欲出門時,隨意著衣則有眾生譏嫌而有惡緣,若特別著衣清淨又恐己心著淨無法破習氣。


個人認為,修行在個人,須去八風(利衰稱譏毀譽苦樂),所以須「反其道而行」。心著淨時,則著污衣出門;心貪逸時,則著淨衣出門。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時候到了,該專心念佛往生了嗎?

今日家兄突然來電,言要供養我三年,讓我專心念佛,使我能在三年內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我很驚奇,他何以有這麼大的信心,三年就一定能往生? 即使任何事都不做。


我在思惟,最近一年業障加重,色體敗壞的非常快,上個月更嚴重,我都已有等死的心理準備了,難道家兄來電是一個契機嗎?真讓我懷疑他有心通,是菩薩的化身......

執著與精進的差別

具有三毒習氣的就是執著。一直做同一件事,而此行為可以導致解脫輪迴(例如念佛),它就是精進而不是執著。

[經文典故] 阿含經中無生義理之開示

No. 104 [No. 99(80), No. 103]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是時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淨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時諸苾芻。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復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復次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由是清淨故。即貪瞋癡皆悉滅盡。彼滅盡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