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
No. 220e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66) T07, p0925c
***************************************************************


天王。云何諸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能通達智波羅蜜多。


天王當知。若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智波羅蜜多。謂諸菩薩觀察五蘊。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思惟五蘊皆畢竟空。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


愚夫顛倒虛妄執著。不如實知。諸蘊非我。蘊中無我。不如實知。我非諸蘊。我中無蘊。由斯諸趣生死輪迴。如旋火輪愚夫妄執。


然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實無生滅。性非無故。不可說生。性非有故。不可說滅。


是諸菩薩於一切境。無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此智波羅蜜多。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心乃至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達一切境不離一法。所以者何。真如一故。是諸菩薩修此智時。不見能修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


天王。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能通達智波羅蜜多。是名菩薩修學一法能通達一切法。

**************************************************************
另建議參閱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謂生。緣離謂滅
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
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一念不生)
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貪恚痴相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經文典故】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No. 848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卷1) T18, p0001b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彼眾會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

隨種種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闥婆。乃至說生摩[目*侯]羅伽法。

若有眾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緣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或那羅延毘沙門身。乃至摩[目*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

世尊。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

世尊。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脩羅依。

世尊。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厭足。如是一切智智。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

世尊。譬如風界除一切塵。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諸煩惱塵。

世尊。喻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如是一切智智。為諸天世人利樂。

 --

世尊。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究竟。如是說已。

毘盧遮那佛。告持金剛祕密主言。善哉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手。汝問吾如是義。汝當諦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

金剛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

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

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虛空相。

--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

祕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紫非水精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

祕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人非人趣同性。

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現。何以故。虛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

如是祕密主。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是故祕密主。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眾。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

祕密主。若族姓男族姓女。欲識知菩提。當如是識知自心。

--

/* 法迄巴註:因緣和合,所以無我、無常。既然無我無常,所以其性空,因此求一、求一切,悉皆不可得 */

祕密主。云何自知心。

謂若分段。或顯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識。若我若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清淨若界若處。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若得此者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發五神通。獲無量語言音陀羅尼。知眾生心行。諸佛護持。雖處生死而無染著。為法界眾生不辭勞。倦成就住無為戒。離於邪見通達正見。

復次祕密主。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祕密主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功德皆得成就。

--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復以偈問佛

  云何世尊說   此心菩提生
  復以云何相   知發菩提心
  願識心心勝   自然智生說
  大勤勇幾何   次第心續生
  心諸相與時   願佛廣開演
  功德聚亦然   及彼行修行
  心心有殊異   惟大牟尼說


如是說已。摩訶毘盧遮那世尊。告金剛手言

  善哉佛真子   廣大心利益
  勝上大乘句   心續生之相
  諸佛大祕密   外道不能識
  我今悉開示   一心應諦聽
  越百六十心   生廣大功德
  其性常堅固   知彼菩提生
  無量如虛空   不染污常住
  諸法不能動   本來寂無相
  無量智成就   正等覺顯現
  供養行修行   從是初發心

*********************************************************

No. 587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卷5) T15, p0087c

爾時勝思惟梵天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菩提行。

答言。梵天。若菩薩行一切法。而於諸法無所行者。是為菩薩行菩提行。何以故。梵天。過諸所行。是名菩薩行菩提行。

又復問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行過諸所行是行菩提行。

答言。梵天。『遠離一切諸攀緣相。離於眼耳鼻舌身意諸緣之相。是名菩薩出過一切諸境界行。』

又復問言。文殊師利。言出過者。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答言。梵天。不過平等。何以故。梵天。諸法平等即是菩提。

又復問言。云何菩薩起菩提願。答言。梵天。當如彼菩提。

又復問言。云何菩提。

答言。梵天。菩提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三世清淨觀起菩提願。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諸法本來不生若本不生則無修行。如是起願彼人無有處所發願。何以故。如是發願行菩提行。得一切種一切智智。

又復問言。以何等法是一切智。

答言。梵天。無別異相。以何等處無眾生相。如彼眾生如是而知。是故名為無別異相。

又復問言。云何名為無眾生耶。

答言。梵天。言眾生者但有名字。離名字性則無眾生。離彼眾生則無名字。是故名字不異眾生。眾生之性不異名字。若有菩提異眾生者應有二相。以如菩提眾生亦爾。以是義故。不異眾生有菩提也。以不異故菩提平等。菩提平等則我平等。如是平等而得菩提。彼法無異。以是義故彼無異也。我常平等如彼無我。是故無我無異於我。如彼虛空無有異相。如是平等一切諸法無有異相。

--

爾時勝思惟梵天謂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當知如來是實語者。以如實解如是法故。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梵天。佛於諸法無所修行。何以故。如來猶尚不得諸法。何況修行。

梵天問言。文殊師利。如來豈可不知諸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耶。

文殊師利問言。梵天。於意云何。頗有人能修行虛空知虛空不。

答言不也。

問言。梵天。所說虛空。虛空頗有生滅不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言。

梵天。如是諸法猶如虛空。如彼虛空無有生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不以說故便謂諸法有生有滅。

梵天。如此說法無有所說。一切諸法而可說也。以一切法不生不滅故無可說。若所說法不生不滅無可說者。說亦如是無法說也。何以故。如彼法說以何等識說彼諸法。彼識亦爾。以是義故。言說諸法真如法住。無真如住而真如不住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境界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5) T16, p0618b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一切聲聞緣覺入滅次第相續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已於滅盡三昧樂心無所惑。不墮二乘及諸外道錯亂之中。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 六地、七地境界略說 */
大慧。菩薩摩訶薩至於六地。及聲聞緣覺入於滅定。七地菩薩念念恆入。離一切法自性相。故非諸二乘。二乘有作墮能所取。不得諸法無差別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於滅定。是故不能念念恆入


大慧。八地菩薩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分別想滅。始從初地乃至六地。觀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識自分別起。難我我所不見外法種種諸相。凡愚不知由無始來過惡薰習。於自心內變作能取所取之相而生執著。


/* 本段經文,建議參考註一 */
大慧。八地菩薩所得三昧。同諸聲聞緣覺涅槃。以諸佛力所加持故。於三昧門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眾生。不能滿足如來之地。亦則斷絕如來種性。是故諸佛為說如來不可思議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聲聞緣覺著三昧樂。是故於中生涅槃想。


大慧。七地菩薩善能觀察心意意識我我所執生法無我。若生若滅自相共相。四無礙辯善巧決定。於三昧門而得自在。漸入諸地具菩提分法。


大慧。我恐諸菩薩不善了知自相共相。不知諸地相續次第。墮於外道諸惡見中故如是說。


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諸地次第。三界往來。一切皆是自心所見。而諸凡愚不能了知。以不知故。我及諸佛為如是說。


大慧。聲聞緣覺至於菩薩第八地中。為三昧樂之所昏醉。未能善了惟心所見。自共相習纏覆其心。著二無我生涅槃覺。非寂滅慧。


/* 法迄巴按:以下經文說明,想要成佛,就須發「本願大悲」,這指度眾生離苦之誓願,否則會同二乘人,入於涅槃不受後有 */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槃

以入涅槃不生果故。離能所取故。了達惟心故。於一切法無分別故。不墮心意及以意識。外法性相執著中故。

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隨智慧行如是起故。得於如來自證地故。


大慧。如人夢中。方便度河未度便覺。覺已思惟向之所見。為是真實為是虛妄。復自念言非實非妄。如是但是見聞覺知。曾所更事分別習氣。離有無念意識夢中之所現耳。


大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而至七地。乃至增進入於第八得無分別。見一切法如幻夢等離能所取。見心心所廣大力用。勤修佛法未證令證。


離心意意識妄分別想獲無生忍。此是菩薩所得涅槃非滅壞也。大慧。第一義中無有次第亦無相續。遠離一切境界分別。此則名為寂滅之法。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住及佛地   惟心無影像
  此是去來今   諸佛之所說
  七地是有心   八地無影像
  此二地名住   餘則我所得
  自證及清淨   此則是我地
  摩醯最勝處   色究竟莊嚴
  譬如大火聚   光焰熾然發
  化現於三有   悅意而清涼
  或有現變化   或有先時化
  於彼說諸乘   皆是如來地
  十地則為初   初則為八地
  第九則為七   第七復為八
  第二為第三   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   無相有何次



**************************************************************
註一
******************
【經文典故】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
法迄巴補註說明
******************  

六地及聲聞緣覺:能分別,亦能入涅槃 (永遠寂滅)
七地菩薩   :能分別,能念念入寂滅,而不證寂滅
八地菩薩   :
   知分別,而不再分別。如同見食物知是食物而無貪愛,見糞屎
   知是糞屎而無嗔怨。何以故,了知食物與糞屎之本源相同。例
   如好刀不善,破刀非惡,皆由鐵原子所組成之故。心若能平等
   ,則不墮二元對待之能所、分別中。

   特別說明,這裡的「分別」是指,含帶執著輪迴習氣的分別。
   不是佛之已斷輪迴習氣之妙觀察智。雖然,意識的分別與妙觀
   察智之分別結果可能相同,但前者帶著不能自在的習氣,後者
   則無。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仍需努力

斷無明或不輪迴的方式,在此末世想到有以下二類:



1、使因緣不和合

  例如二乘阿羅漢,入涅槃後就不受輪迴


2、因緣和合時不去執著它

  這個方式很難,如同自說我絕對是聖人,但鞭打到身上卻痛的受
  不了,要他飛天也飛不上去,所謂「我絕對是聖人」之信心,也
  不過是一種迷信罷了。

  迷信,本來就不需符合邏輯!

  這種不執著的定力,也只適合果地菩薩。至於因地菩薩,那是時
  時想不執著,時時又執著,於時時執著時,時時絲絲離執著。如
  此反覆,直到絲絲的定力,成為條條粗大的定力。


已頓悟佛知見者,且已具二乘 或 大乘之法眼淨者,無論那一種,都已
不再有見惑。他的人生,只剩下反覆執行斷惑的余行,除此之外別無
所有!或是豎超,由禪定中發般若而斷無明;或是橫超,唸佛往生其
他佛國之後再繼續修行。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解脫性慾的方式

修行人,並不需要性生活。這由修行解脫道(無論是那一種宗教)而有解脫三界輪迴的獨覺、緣覺、大羅金仙之類人而了知。


若修行人,從初始修行就能不受愛慾的影響,或具有對治能力而能拒絕愛慾,那麼,對於解脫業力束縛而不再輪迴,具有很好的功效。


性慾,對修行人是不需要的。即便是世俗人,也不必然需要。


有智慧的人,想要解脫性慾上的束縛,最快的方式是常觀想「不淨觀」。我由這個方式,很快速的就能拒絕性慾。


想解脫性慾者,不需要再試煉自己面對色情時拒絕它的感覺,那是浪費時間的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拒絕!但若不做「不淨觀」的練習,則您會常受「控制性慾」時所產生之不順心如意的苦惱。


但,若您想要成為,教導新學者如何解脫性慾之教師時,也許花一些時間去體驗「面對色情時,拒絕它的感覺」是正確方式,但小心不要太過,那可能會使您在轉境時,而被境所轉。


最後,見聞的智者,您將得到我的祝福,惟除不善!


法迄巴 合十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經文典故】心常空寂空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
其它應參考經典
**************************
  【經文典故】無生及無生法忍


************************************************************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66b


爾時尊者。從三昧起。而說是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一覺了義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唯佛菩薩乃能知之。可度眾生皆說一味。


爾時解脫菩薩。即從座起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滅後。正法去世。像法住世。於末劫中。五濁眾生。多諸惡業輪迴三界無有出時。願佛慈悲為後世眾生。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令彼眾生等同解脫。


佛言。善男子。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議。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說即墮慳貪。汝等一心諦聽諦聽。為汝宣說。


善男子。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得本空心。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法迄巴註:
本即無生,無佛無眾生,但以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如見空花。所以墮於輪迴中。此輪迴本非有,顛倒夢有,若能覺夢,了不可得)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


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一切眾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覺。令彼眾生出離斯縛。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


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何見。見法滅時令滅何見。


佛言。菩薩。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無見。見法滅時令滅有見。若滅是見得法真無。入決定性決定無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令彼眾生住於無生是無生也。


佛言。住於無生。即是有生。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心無有住有何修學。為有學也為無學也。


佛言。菩薩無生之心。心無出入。本如來藏性寂不動。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為所學。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來藏性寂不動。


佛言。如來藏者。生滅慮知相。隱理不顯。是如來藏性寂不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滅慮知相。


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


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淨。是謂大乘。


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妄想者。應無止息。


佛言。菩薩。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法迄巴註:這一段從本說法很重要。可參考註一圓覺經文,乃從現象說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

(法迄巴註:佛前段經文已說過無生道理,此次解脫菩薩又重複問一次
=> 佛言。住於無生。即是有生。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
   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
   性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



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云何是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相。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佛言。不生於心。是住不心。不生於法。是住不法。


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譬彼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陰六入悉皆空寂。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


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


志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三界。是尸波羅蜜。


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


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毘梨耶波羅蜜。


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禪波羅蜜。


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法迄巴註:特別注意「不證」二字,它指「不住、不受縛於」之意思,他處許多經典也同這意義)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


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


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法迄巴註:此段可參考六祖壇經中的無相三昧、一行三昧)


解脫菩薩聞是語已。心大欣懌得未曾有。欲宣義意。而說偈言

  大覺滿足尊   為眾敷演法
  皆說於一乘   無有二乘道
  一味無相利   猶如太虛空
  無有不容受   隨其性各異
  皆得於本處   如彼離心我
  一法之所成   諸有同異行
  悉獲於本利   滅絕二相見
  寂靜之涅槃   亦不住取證
  入於決定處   無相無有行
  空心寂滅地   寂滅心無生
  同彼金剛性   不壞於三寶
  具六波羅蜜   度諸一切生
  超然出三界   皆不以小乘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心大欣懌。得離心我。入空無相。恢廓曠蕩。皆得決定。斷結盡漏。


*************************************************************
註一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a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法迄巴註:這裡「斷滅」可以理解成「無想定」或阿羅漢之「滅盡定」 )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
2017-1124 補註

佛於《大乘入楞伽經》開示﹕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分別爾炎識,在三藏十二部中沒有找到定義,如我所知,它是指意識。意識滅時,意根同時滅,此時涅槃!但應該沒有滅識陰,但在《楞嚴經》五十陰魔經文中,也開示聲聞、緣覺並沒有破識陰,只在識陰的第8、第9位。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呼吸四相


息:有二種。一種是鼻孔呼吸,一種是已不再呼吸的胎息。
  當呼吸沒有風、喘、氣的現象時,就是息。

  呼吸時之息的現象,是一種「滑」的感覺。感受到氣在鼻孔內
  滑入、滑出(正常呼吸是澀的現象,但一般人無法自覺它是澀
  ,這緣於沒有比較標的之故)。這大約在細心住的境界。下一
  步就能入初禪未到地定。

  若定力深厚能入初禪定時,則鼻孔不再呼吸,而轉成皮膚呼吸
  ,稱為胎息。至四禪時,胎息也將停正。



個人觀察呼吸大四類有四相,但小分類則不只四相,關係如下:

  風 > 喘 > 澀 > 順 > 滑 > 氣 > 息


***************************************************************
No. 1915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卷1) T46, p0466a
***************************************************************

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

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

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

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
悅豫。此是息相也。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

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定。
若欲調之當依三法。

一者下著安心。

二者寬放身體。

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
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澀不滑是調息相也。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第八識所藏資料亦可能消失之論

請問:經常提到的記錄所有靈魂前世記憶的地方叫什麼


法迄巴回答:

新時代的用語叫:阿卡夏 或 阿卡西


佛教的用語叫:第八識 或 阿賴耶識


這個記錄所有一切的庫藏,「據說」是永遠不消失。但根據以下二種現象,我個人判斷這個記錄功能,仍還會有消失之時,但不是一次完全消失,而是逐次消失一部份。


1、阿羅漢無法觀察八萬四千大劫之前的任何資料

2、有生必有滅


假設記錄器是一張光碟,由於它有「有效期限」的限制,於是在超過有效期之後,就會無法被閱讀。而阿賴耶識中的記錄資料,也可能會有這狀況。


而這種已消失的資料,無論任何方式皆無法被追回,即便是佛也不能了知「是否曾經有某些記錄存在過」,它已屬於「不可思議」的範圍。為何連佛也無法了知呢,可以再思惟以下的說明。


1、於客觀而言

  如同阿羅漢聖人無法觀察八萬四千大劫之前的任何資料一般,對
  他而言,在此之前已被記錄的資料如同已消失。又如同人的視力
  ,在曠野中雖能看的很遠,但超過一定距離之後,就只是模糊一
  片,無法被觀察。


  從上述事實,吾人觀察到,有某些記錄資料無法被觀察到,也許
  它還存在,也許它已永滅。


2、於基本原理而言

  凡有生必有滅!若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沒有所謂永遠不滅
  的事與物。所以,被記錄在阿賴耶識中的資料也是有生滅,因此
  也同樣有消失之時,只是要多久才消失那已是另一回事,可以另
  論。



阿賴耶識的組成因子,叫做「妄」。依於妄,動為世界,靜為虛空,因此有了十方宇宙(十方宇宙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因為有生就有滅,所以阿賴耶識的記錄資料,由於是由妄所組成,它也將會有效期,然後,在有效期已屆之後,可能將從最久遠之前的時間記錄開始逐漸的消失!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經文典故】一念心動五陰俱生

No. 273 金剛三昧經 (卷1) T09, p0368c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覺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


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


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善男子。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


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


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淨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識、妄及斷妄

1、識的含意

  根塵相觸是謂識。

  前六根觸塵,而生前六識。意根(末那)觸法塵而有意識。

  第七識是由「自心取自心」而生,以妄為根,妄取自心相而成
  就。所謂第八識見分執第八識相分。見分為能,相分為所。至
  於第八識見分從何而來,那就是妄的「輾轉相因」之習氣。

  第八識之產生,在楞伽經中說它有業相及真相二種。業相有生
  滅,而真相不生不滅。

  說「不生不滅」,其實也是方便說而已。若果真不生,哪裡又
  有第八識? 說有真相只是在破除執著一切空之人的習氣罷了。
  修行人只需把重心放在如何破除第八識業相即可。此業相,即
  是妄!


2、妄是什麼?

  妄是如何生起與作用呢? 楞嚴經中開示:「性覺必明,妄為
  明覺」,這就是妄產生的來源。又開示: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
    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
    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
    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
    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
    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
    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
    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從上述經文可以了知,所謂的妄,就是錯覺!如執空花、水月
  、陽焰為真。

  妄生之後,迷昧無知,運動之後,輾轉相因,起為世界,靜為
  虛空,於是有十方宇宙、虛空、眾生。



3、「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是何含意?

  在妄動之間,於妄裡「自覺有我」,就是眾生本身,也是迷
  因。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的含意。

  當「自覺有我」產生之後,於是有了「俱生我執」,也必產生
  了意識,於是就有了以下舉例的效應...

  如同眼翳而見空中有花,以入迷太深,不能自我覺悟,因此執
  此空花為真的存在,這種執著不捨的現象,也是妄!亦是所謂
  的錯覺

  當吾人頓悟妄亦無生之後,了知一切是妄動的效應,如電影中
  武器非實,不能作用於我身。於是當下心不動,不動故,狂性
  止歇,止歇故,歇即菩提,如是一悟能至佛地!斷除無明者就
  成了圓覺經中所說的頓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