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下的見解,請參考「註一」的論文。
◆ 欲界有六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分內外院,內院是當來下生之佛及聖賢僧、菩薩所居處。外院是應報而來的一般眾生,內院能至外院,外院進不去內院)、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波旬所居之「魔醯首羅天」在此天與初禪天的中間,仍未出欲界)
◆ 粗心住
初修行人打坐時,容易的想東想西,這叫「掉舉」。經一段打坐時間之後,心念漸能控制,而不再胡思亂想,此時就是粗心住。
◆ 細心住
當令此心念愈專注於一處時,由於心念不動,於是就變成「昏沈」,若不注意就可能睡過去了。若沒昏沈這就是細心住了。進入細心住的特徵是息相,會覺得呼吸如滑。沒有風相、氣相及喘相的弊病。
◆ 持身法
持身法指身體會自然挺直,不由人為控制。主要是氣通過督脈「夾脊」(在背脊骨上十二節之下,下十二節之上,其中間即夾脊。大約在「懸樞穴」及「脊中穴」之中間。左右有兩穴,左名膏,右名肓。)所產生的效應。
持身法可在粗心住就產生,也可在細心住產生。若產生時「堅急勁強。來則苦急堅強。去則寬緩困人」,這段話指持身法產生時若太強勁,就會在離去時產生疲倦,這不是好的持身法。若是「使身心正直,坐不疲倦,覺心自然明淨」,這是好持身法,這就正定相應,不久就會進入欲界定。
◆ 欲界定
欲界定約在化樂天。
進入時徵兆:氣過夾脊
離開時徵兆:氣過玉枕
在此定中打坐時身體可能會發生十六觸現象。未真正入欲界定者,這種觸都是不夠穩定,偶爾手熱一下,偶爾腳熱一下等等,並不像初禪未到地定的恒久且穩定。
已能穩定住於欲界定者,必然已經在細心住之中。
氣已能動者,氣會直接過夾脊往後腦門(玉枕乃腦後骨)衝,乃至衝到頭頂泥洹穴再入上丹田,或由後腦門直接入腦再至上丹田(走那一條路要看生理結構而定,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不盡相同,以意導氣者要特別小心)。
◆ 初禪未到地定
初禪未到地定約在他化自在天。
進入時徵兆:氣過玉枕。
離開前徵兆:奇經八脈皆通。
在此境界中時的徵兆:「感覺」現高大身、身體消失。
在此定中打坐時,會有幾個徵兆,似乎現高大身、身體消失,但都只是「感覺」,身體並未真的變化。
在此定中,會有所謂十六觸的「初禪發相」。這是說若產生這十六觸的若干個,那就代表已接近初禪。十六觸並不是每一個都會發起,此十六觸分為二組,各組的反應很類似但小異。
第一組:「一動。二痒。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
第二組:「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註二)
***********************************************************
註一
*******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09b
第三明證禪相。通方便論證。自有三階。一證欲界定相。二證未到定相。三正明證初禪相。一明證欲界定。自有二意。一正明證相二明得失。今說欲界中自有三。一麤住心。二細住心。三證欲界定。
一麤住相者。因前息道諸方便修習。心漸虛凝。不復緣慮。名為麤住。細住相者。於後其心泯泯轉細。即是細住心。當得此麤細住時。或將得時。必有持身法起。此法發時。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若好持身。但微微扶助身力而已。
若是麤持身者。堅急勁強。來則苦急堅強。去則寬緩困人。此非好法。
/* 入欲界定 */
心既細已。於覺心自然明淨。與定相應。定法持心。任運不動從淺入深。或經一坐無分散意。所以說此名欲界定。入此定時。欲界報身相未盡故。
二明得失者。入欲界定。法心既淺。未有支持。難得易失。易失因緣。是事須識。
失定有二種。一從外緣失。謂得定時。不善用心。內外方便。中途違犯。則退失禪定。
復次若行者當得定時。或向人說。或現定相令他知覺。或卒有事緣相壞。如是等種種外事。於中不覺不識。障法既生則便失定。若能將護本得不失。障不得生。故名為得。
二者約內論得失者。有六種法。能失禪定。一希望心。二疑心。三驚怖。四大喜。五重愛。六憂悔。未得禪有一。謂希望心。
入禪有四。謂疑怖喜愛。出禪多有憂悔。此則能破定心令退失。若通論此六皆得在未入住出中。俱有此六法。能退失定。若能離此六法。即易得定。以不失故名得也。此雖近事。若不說者。則人不知。若善取其意。則知遮障。
/* 證未到定相 */
二明證未到地定相。因此欲界定。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此是未到地定。
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禪故。即是初禪方便定。亦名未來禪。亦名忽然湛心。證此定時。不無淺深之相。今不具明。
復次此等定中。有邪偽。行者應證。其相非一。略出二事。一定心過明。二者過暗。並是邪定。
/* 定心過明 */
明者入定時。見外境界青黃赤白。或見日月星辰宮殿等事。或一時日乃至七日不出禪定。見一切事。如得神通。此為邪。當急去之。
/* 定心過暗 */
二者若入此定。暗忽無所覺知。如眠熟不異。即是無心想法。能令行人生顛倒心。當急卻之。此則略說邪定之相。是中妨難。非可具以文傳。
復次若依成論毘曇。分別二定。為不便也。今依尊者瞿沙所明。分別二定有異。亦應無失。具如前引摩訶衍中釋。而多見坐人證定之時。實有兩種定相不同。是故今說欲界未到二定各異。
第三明證初禪相。自有六種。一名初禪發相。二明支。三明因果體用。四明淺深。五明進退。六明功德。
第一正明初禪發相中。復為四意。一正明初禪發相。二簡非禪之法。三釋發因緣。四分別邪正。
第一初禪發相者。行者於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即是初禪發相。云何是證。
/* 發十六觸是初禪發相 */
若行者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於此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
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法。與動俱生。名動眷屬勝妙功德莊嚴動法。若具分別則難可盡。此則略說初動觸相。
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如是一年。此事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發。故名初禪餘觸發者。謂八觸也。一動。二痒。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相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更別出名目。足前合為十六觸。
此十六種觸發時。悉有善法功德眷屬。如前動觸中說。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種種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
*************************************************************
註二
*********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10a
第一初禪發相者。行者於未到地中。證十六觸成就。即是初禪發相。
云何是證。若行者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壞。守護增長。
/* 動觸 */
於此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
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法。與動俱生。名動眷屬勝妙功德莊嚴動法。若具分別則難可盡。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如是一年。此事既過復有餘觸。次第而發。
故名初禪餘觸發者。謂八觸也。一動。二痒。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謂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觸與前相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更別出名目。足前合為十六觸。此十六種觸發時。悉有善法功德眷屬。如前動觸中說。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種種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
*************************************************************
補充
*********
2024-01-31補充:
關於入初禪前之「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的功夫,可參閱南懷瑾菩薩的說法,或觀閱以下短片:
・南懷瑾開示如何戒除邪淫!學會這個小方法,邪淫慾念起來一下就滅了!
(內容不只純說戒淫而已,還包括許多修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