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90 佛本行集經 (卷46) T03, p0867a
-色界初禪(編按)
爾時世尊。復一時間。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於時世尊。告諸比丘言。諸比丘。我於昔時。離諸慾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於初禪。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離諸欲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
-色界二禪(編按)
我於爾時。滅於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亦滅覺觀。乃至入於第二禪行
-色界三禪(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離喜行捨憶念正智。受於身樂。如賢聖所歎。已捨諸事。住於安樂。入三禪行。是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離喜行捨憶念正智。受於身樂。如賢聖所歎。已捨諸事。住於安樂入三禪行
-色界四禪(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欲斷諸苦斷捨諸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是迦葉比丘。亦復如是。斷苦斷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
-慈心(編按:四無量心之一)
汝等比丘。我於爾時。正以慈心。遍於一方。入定安住。如是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四方。如是上下。於一切處一切世間。以於慈心。遍滿一切。入定安住。廣大無量。無有怨恨。不生毒害。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無有怨恨。不生毒害悲喜之心。亦復如是
-捨心(編按:四無量心之一)
諸比丘。我於爾時。以其捨心。遍滿一方。入定安住。如是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四方。如是上下。於一切處一切世間。以於捨心。悉皆遍滿。入定安住。廣大無量。無有怨恨。不生毒害。是時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不害
-無色界空無邊處定(編按)
汝等比丘。我於爾時。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思不念。一切別異相念。無邊虛空處。即入無邊虛空處行。是時迦葉比丘。亦復如是。過一切色相。乃至入無邊虛空處行
-無色界識無邊處定(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念無邊識處。即入無邊識處行。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入無邊識處行
-無色界一切無所有處定(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過一切識相念一切無所有相。即入一切無所有處行。汝諸比丘。是時摩迦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入於一切無所有處行
-無色界識非有相非無相處定(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過一切無所有相。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
-八解脫(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行。是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諸比丘。我於爾時。入八解脫行(註一)。逆順出入。入已還出。出已還入。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入已還出。出已還入
-八勝處(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入八勝處行(註二)。逆順出入。入已還出。出已還入。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入已還出。出已還入
-十一切處(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入十一切處行(註三)。入已還出。出已還入。是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乃至入已還出。出已還入。諸比丘。我於爾時。遊戲種種神通境界。所謂一身分作多身。合於多身共作一身。從外入內。從內出外。從上入下。從下出上。石壁山障。徹過無礙。入出於地。如水不異。譬如火炎。現已尋滅。日之與月。有大威德。大威力。而能以手上捫摸之。身得自在。乃至梵天。汝諸比丘。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亦復遊戲種種神通。能以一身。分作多身。復以多身。共作一身。乃至身得自在。至於梵天
-天耳通(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以淨天耳過於人耳。所聞眾聲。或是天聲。或是人聲。皆悉了聞。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亦復能用清淨天耳過於人耳。乃至一切皆悉了聞
-他心通(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以他心智。知他富伽羅等心行之事。即如實知如是心念。若願心。即如實知願心。若無願心。即如實知無願心。如是有瞋心。如實知有瞋心。無瞋心。如實知無瞋心。有癡心。如實知有癡心。無癡心。如實知無癡心。有愛心。如實知有愛心。無愛心。如實知無愛心。有為心。如實知有為心。無為心。如實知無為心。小心廣心。大心狹心。亂心不亂心。無量心。無邊心。有上心。無上心。入定心。不入定心。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如實即知。是時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亦以他心智。知富伽羅等心行之事。即如實知如是心念。若有願心。若無願心。乃至如實知。解脫心。不解脫心。如實能知
-宿命通(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憶知種種宿命之事。或一生處。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十二十三十五十。或百或千。或壞一劫。或住一劫。壞已住。住已壞。或知無量壞劫成已壞壞已成。我於彼處。如是名字。如是姓。如是生。如是食。如是樂。如是苦。如是受。若干時壽命。我於彼處死。於此處生。我於此處死。彼處生。如是相。如是形。種種宿命。皆悉念知。是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亦以清淨天眼過於天人。見於宿命之事。或一生。乃至如是相貌。如是形。種種宿命。皆悉念知
-天眼通(編按)
諸比丘。我於爾時。以清淨天眼過於天人。見諸眾生。死此生彼。或好或醜。或生善道。或生惡道。隨其業報。乃至實知此等眾生。具足身惡行。具足口惡行。具足意惡行。及謗賢聖。邪見顛倒。此業和合。因緣成故。身壞命終。墮惡道中。此等眾生。具足身善行。具足口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如是之事。以淨天眼過於天人。如實見於彼處死生於此處。或勝或劣。或好或醜。善道惡道。隨業受報。皆悉知見。是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如實能知。如實能見。諸比丘。我於爾時。諸漏盡已。於無漏中。心得解脫。慧得解脫。於現法中。神通自在。證安樂行。唱如是言。生死已斷。梵行成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摩訶迦葉比丘。亦復如是。諸漏盡已。乃至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
註一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八解脫(術語)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貪不起,故名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定而起,緣欲界之色也。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使更為堅牢,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為不淨觀。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故名淨解脫。於定中除不淨相,唯觀八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也。觀淨色而不生貪,足顯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於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於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脫之位,依第四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也,所異者上二項為可憎之不淨色,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是淨觀也,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方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心而棄捨之,故名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者,滅盡定也,是亦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故名解脫(以上新譯之名稱,舊譯少異)。
問:唯第三禪無解脫云何?答曰:以第三定中無眼識所引之顯色貪故(二禪已上五識皆無),又為自地之妙樂所動亂故(彼地曰離喜妙樂地)無解脫也。
********
註二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八勝處
(名數)發勝知勝見以捨貪愛之八種禪定也。是為起勝知勝見之依處,故名勝處。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心有色想,故云內有色想,又以觀道未增長,若觀多色,則恐難攝持,故觀少色,謂為觀外色少。但觀內身之不淨,或觀少許之外色清淨也。
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心有色想之義如上,但以行人之觀道漸,熟多觀外色亦無妨,諦觀一死屍而至於十百千萬之死屍,若觀一胖脹時悉觀一切之胖脹,觀廣大之外色清淨謂為觀外色多。
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觀道漸為勝妙,雖觀外色,而內心不存色想,故曰內無色想,觀外色少之義,如第一勝處,又觀淨不淨亦如初。
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心不留色想,故曰內無色想。觀外色多之義,如第二勝處,觀淨不淨如前。以上四者,淨不淨雜觀也(俱舍說唯淨觀)。
五、青勝處,觀外之青色,轉變自在,使少為多,使多為少,於所見之青相,不起法愛也。
六、黃勝處,觀黃色而不起法執,如青勝處。
七、赤勝處,觀赤色如青勝處。
八、白勝處,觀白色如青勝處(今四色以為勝處者,依智度論俱舍論,若依瓔珞經,則以四大為四勝處,以上四者唯淨觀也,凡觀淨色,必遠離不淨色也)此八勝處之相,與八解脫(又名八背捨)同,蓋前二勝處,如第一解脫,次二勝處如第二解脫,後四勝處如第三解脫,然則云何重說之?曰:為使八解脫之觀心,自在勝妙,對於所緣,不起執惑,進修此八勝處也。譬之人之乘馬,能破前陣(八解脫)亦能自制其馬(八勝處)也。俱舍論二十九曰:「勝處有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中略)觀外青黃赤白為四,足前為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解脫,後四如第三解脫,前修解脫唯能棄背,後修勝處能制所緣,隨所樂觀,惑終不起。」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大智度論作譬云:如人乘馬能破前陣,亦能自制其馬,故名勝處也,亦名八除入。」
********
註三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十一切處
(名數)總合一切萬有為一對象而觀之,其方法有十種: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是也。若住於水想,則萬有自身皆成流動之觀。又曰十禪支,十[彳*扁]處定。見法界次第十。詳出八背捨項中。巴Kasia^yatana。
-----------------------------------------------------------------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十一切處
(名數)新曰十[彳*扁]處。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之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淨解脫,觀色之清淨,其所依之禪定亦如前,依第四禪定緣欲界之色也。後二者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為所依,緣其他受想行識之四蘊也。修觀行者由解脫入於勝處,由勝處入於一切處,起於後後者勝於前前也。蓋修解脫,但於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後之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而未能作無邊之行相,又前之四一切處,青黃赤白一一觀為無邊,而思此青等以何者為其所依?知依於大種,故地水火風一一觀為無邊。復思此所覺之色,何所依而廣大?知由於虛空,故次觀虛空無邊。又思此能覺之識,以何者為所依?知依於識,故次觀識無邊。此所依之識別無所依,故更無第九之遍處。見智度論二十一,俱舍論二十九,同頌疏二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