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因是子靜坐法正篇

因是子靜坐法正篇

蔣維喬

◆ 序

靜坐法,即古之所謂內功也。古者養生之術,本有外功內功二者。醫術之藥餌針砭,治於已病;養生之外功內功,治於未病者也。自後世失其傳,習外功者多椎魯而無學;而內功又專為方士所用,附會陰陽五行坎離鉛汞諸說,其術遂涉於神秘,為搢紳先生所不道。夫世間事物,苟能積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間,本無神秘之可言。所謂神秘者,皆吾人為智識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之耳。

余自幼多病,屢瀕於死,弱冠以前,即研究是術。庚子之歲,乃實行之。以迄於今,未嘗間斷。蓋十八年矣。不特痼疾竟瘳,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學之方法,說明是術之效用;顧以未肯自信、操筆輒止;非敢自秘,將有待也。近聞日本岡田虎二郎,藤田靈齋,均倡導靜坐法,其徒皆有數萬人。岡田之徒,蓋岡田式靜坐法;藤田自著息心調和法、身心強健秘訣二書;風行一時,重板皆數十次。余取而讀之,則慨然曰:“是吾國固有之術也。

岡田藤田之書,平實說理,不為神秘之談耳。惟其說能本乎科哲諸學,乃異于吾國古書所云。余於是乃不能自己矣。”間嘗默察吾國民之根性;凡一切學術,以及百工技藝,苟有超絕恒蹊者,往往自視為秘法,私諸一己,不肯示人,以為公同研究。自古至今,卓絕之藝術,坐是而不傳者,蓋亦夥矣。東鄰之民則不然,得吾一術,必公同研究之。其結果且遠勝於我,我方且轉而取法之矣。如吾國之外功,其粗者為八段錦,精者為拳藝。然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習者無學,學者又莫之能習。迨明季有陳元贇其人者,流亡至日本;以是術傳福野七郎左衛門等。彼國人起而研究之,至今蔚成柔術。而我國之拳藝如故也。內功,其粗者為可卻病,精者乃可成道。然亦以自秘之故,不肯公同研究,卒至流為怪誕,趨入異端。

今日本人得其術,加以研究,創為靜坐法。彼國人自大學講師學生軍人老幼男婦,多起而效法之。且學校有以之加入課程;大學學生,更有聯合為靜坐會者。嘻!何其盛歟!而我國人則何如也。夫非以自秘之故而失其傳耶!亦可慨矣。餘之為是書,一掃向者怪異之談,而以心理的生理的說明之。凡書中之言,皆實驗所得,於正呼吸法,亦兼采岡田之說。至於精之成道,則屏而不言。以餘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抑吾國之民性,至今日浮動甚矣;一書當前,多不能體察其理,為盲從,為被動;一閧之市,有初鮮終;民性如此,國幾不國矣。以靜坐之術救之,其諸為扁盧之良藥歟!吾將以是書蔔之也。

一九一七年冬月因是子識



 
◆ 生命與呼吸

凡是一個人,從呱呱墮地開始,就必需呼吸,可見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也有生命,這兩者的關係,正像形影的不能分離一樣。

掌握呼吸的主要器官是肺,肺部能夠一張一縮,縮的時候,把身體內的濁氣(二氧化碳)從鼻孔裏呼出來;張的時候,把空氣(氧氣)從鼻孔裏吸進去,這個一呼一吹,叫做鼻息。這種呼吸,生理學上稱它為外呼吸。它是從空氣中攝取氧氣給予血液,同時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於空氣中,在肺裏面完成氣體的交換。

另外,人體內的血液迴圈,從心臟發動,由動脈管將動脈血(紅血)輸出,把從肺裏吸收來的氧氣,運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分配給全身的各部份組織;又接受各部份組織所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成為靜脈血(紫血),由靜脈管輸回心臟,再由肺動脈輸送到肺部,釋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氣,成為動脈血,由肺靜脈輸回心臟,如此周而復始,稱為血液迴圈。生理學上把人體各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稱為內呼吸。因此呼吸的主要功能,即在於保證身體內氧的供給,並排出過多的二氧化碳。

人體裏面這種微妙的、有條不紊的呼吸運動,必需很多器官的協調活動才能實現,而其中特別重要的,是高級神經中樞和呼吸中樞的調節作用。

呼吸對人們生命的關係如此密切,道理也十分明確,然而一般人只以為維持生命最需要的是飲食,不飲不食,就要饑渴,甚至死亡。殊不知道呼吸比飲食更加迫切;人們若斷了飲食,可挨到幾天,若一旦閉塞口鼻,斷絕了呼吸,只要幾分鐘就要死的;這就是呼吸比飲食更迫切的證據。但是,由於人們要得飲食必需用金錢去買,要得金錢,必需靠勞力去換,至於空氣,可任意在大自然中隨時取得,不費一些勞力和金錢,所以相對的只知飲食的需求,而忘卻呼吸的重要了。



◆ 疾病的來源

人生在世,不無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任何人都可能遭到疾病。疾病有內傷外感兩種來源:內傷是臟腑不調和,或者局部有損害;外感是氣候的變化,或受寒,或受暑;然不論內傷和外感,總不免要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影響內外呼吸的氣體交換,所以就容易生病。

應該說明,疾病的來源當然不能簡單地用內傷外感來概括一切,即便是內傷外感,也還應該注意其他因素。總之,如果能在平常時候小心預防,比病起以後去求醫治療,好得多了。



◆ 疾病的預防

中國自古相傳的呼吸習靜養生法,在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方面,卻有它獨到之處,它的微妙,也就是針對呼吸著手。

人們一般的運動不外四種。一種叫做“行”:就是下肢的行動;一種叫做“住”:就是立定在那裏;一種叫做“坐”:就是依靠坐位固定肌肉;一種叫做“臥”;只是全身肌肉鬆弛。但是練習呼吸以坐的時候最相宜,因為行時立時,身體和精神不容易安定,臥時身體和精神又易入於昏昧,只有坐時可以安靜,所以通常稱之為“靜坐”。這種靜坐在中國流傳下來有幾千年,最大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無病時候,可以防病,有病時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斷的練習,就能獲得很大的效果。



◆ 靜坐的方法

‧甲 身體的姿勢
 

㈠兩腳的安放

圖一 雙盤膝:少年筋骨柔軟,可用此法,就是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腳掌和右股略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架在左股上面;這時候兩腳掌向上,兩股交叉,好像三角形,這叫做“雙盤膝”,它的好處:是兩膝蓋必定緊貼坐墊上,坐的姿勢自然端正,不會向前後左右歪斜。但這種雙盤膝姿勢,不容易學,中年以上的人,學起來更難,不必勉強。

圖二 單盤膝:坐時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腳放在左股下就得了。這比雙盤膝容易得多。它的缺點,是左膝蓋不能夠緊貼坐墊,入坐稍久,身體要向左邊歪斜;只要你自已覺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沒有妨礙的。

圖三 下盤法:倘若老年的人,連單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小腿向下面盤,也可以的。不過兩膝蓋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應隨時注意改正。

圖四 平坐法:還有兩腿有毛病的人,連向下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腳垂下平坐也可。但須把左腳跟靠在右腳背上。叫做“四肢團結”;或兩腳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與腳掌,要保持九十度直角。

初學盤腿時,入坐略為長久,必感覺兩腳麻木,此時可以徐徐放開,等到不麻木時再盤;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


㈡兩手的安放

兩手應該寬鬆,絲毫不可著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輕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時,也可以將兩手放在兩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如圖四所示。


㈢頭部的姿勢

練習時,頭頸,面孔,眼睛,嘴巴的動作都要注意: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輕輕閉合,嘴巴也要閉,不可張開,舌頭抵住上顎。


㈣臥式的姿勢

圖五 平常仰臥法:行、住、坐、臥,是人們舉止的四種威儀,都可以用習靜的功夫。當然,行時習靜為最難,住時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時辦不到,坐時行功最合標準,所以把它作為主要的練習方法,臥時雖易致昏沈,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時,就不妨以臥式來作代替。臥式如人們睡臥一樣,有仰臥側臥兩種。仰臥姿勢與平常仰臥一樣。但須記得將頭肩等部略事墊高到自已覺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均同前述。

圖六 獅子王臥法:此法是側臥,側臥雖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當以右側為宜。因左側臥則心臟常受壓迫,不是頂好;右側臥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也同前述,但頭及上身須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較下面的應更加稍彎曲些,使達最舒適的程度,自膝蓋以上的大腿疊於下面的腿上,膝蓋以下的小腿和腳就很自然的貼放於下面小腿和腳的後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彎曲,上面的手也自然的伸出,掌心向下,輕輕放於髖關節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開,放於頭畔枕上,距離頭部少許,須看你怎樣覺得最舒適為准。這個臥法,在功夫上有個名字,叫做“獅子王臥法”。



‧乙 精神的集中

靜坐的時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臍下約一寸三分的部位,稱“下丹田”)。初學的人,對這種工夫,極難下手。人們的妄念,一起一滅,沒有一秒鐘停止,所以說:“心猿意馬”,最不容易調伏。靜坐的最後工夫,就是能夠調伏這些胡思亂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夠出現一種無念境界。那麼怎樣下手呢?應該平常行動做事時候,時刻當心,不要亂想,到靜坐時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這樣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以達到無念的境界。這是最上乘的方法。如初學者覺得這種定力的根基不夠,可以輕閉兩眼至微露一線之光,而目觀鼻准,這叫做“目若垂簾”。靜靜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聞不覺,口也須自然閉合,遇有口津多的時候,可緩緩分小口咽下。最要緊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這樣可以得到幫助不少。

還有一種方法,仍將兩眼輕輕閉合而用“數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勢一如前述,而最重要點,仍是在於 “意守下丹”。這種方法,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有最緊要的一句話,就是要請讀者記住這一個方法:因這幾種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沒有流弊,讀者但擇哪一種方法在實地練習時經常覺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種方法于他最為合宜。

初學靜坐的人,常常說:“我沒有學靜坐的時候,妄念倒還少,一入坐後,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麼緣故?”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要知道人們妄念,本來隨時都能有,平常時因和外面環境的接觸,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覺得多;習靜以後,精神集中於內部,才覺得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這是一種初步的自覺。能夠從這下手,返觀自心,妄念是怎樣生起來的,練習久之。它自然漸漸會減少,不必怕它。

初學的人,又有兩種境象:一是散亂,沒有法子把情緒安定下來;一是昏沈,時時要打瞌睡。大概初學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亂,無法收斂,練習的時日稍久,妄念減少,就容易昏沈。這是學靜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亂的毛病,應該把一切念頭,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專一注意在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治昏沈的毛病,應該把念頭提起,專注意在鼻頭尖端,把精神振作起來。大概說來,人們因為白天勞累的緣故,夜裏入坐,就容易昏沈;早上起來入坐,因為夜裏眠已足,就不至於昏沈了。



‧丙 呼吸的練習

上面說到人們的生命寄託於呼吸,呼吸習靜法就在對準呼吸下手,那麼呼吸的練習很是重要,應該詳細談談。

一般人的呼吸往往短而淺,不能盡肺部張縮的力量,因此也不能儘量吸入氧氣吐出炭酸氣,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這裏舉出練習方法如下:

一、呼吸氣息的出入,應該極輕極細,連自己的耳朵也聽不見出入的聲音。

二、氣息應該慢慢的加長,叫它達到小腹;但要純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練習,久後就能夠達到。

三、人們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橫膈膜(也叫隔肌)。開始練習呼吸的人,往往會覺得胸中氣悶,這因為沒有推動膈肌的緣故。推動的方法,是吸氣時候從鼻中徐徐吸進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下降;呼氣的時候,吐出濁氣,下腹部收縮,使隔肌向上升,這樣一上一下地膈肌的運動就會靈活,於是覺得胸部空松,一點也不氣悶了。

四、腹中的大小腸,最為柔軟,血液容易到此滯留,呼吸的氣,漸漸深而且長,達到小腹,腹部就有彈力,能夠把滯留在腹腔內的鬱血逼出去,達於四肢。

五、呼吸的氣,必須從鼻腔出入,不可用口;為什麼呢?因為鼻子是專司呼吸的器官,鼻孔裏有毛,可以阻止灰塵和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倘呼吸的時候,把嘴張開,一則侵奪鼻子的功用;二則灰塵和微生物容易入口,發生疾病,所以不但靜坐時候要閉口,在平常動作時也以閉口為合宜。



‧丁 治病與防病的功效

呼吸習靜法,對於治病防病的功效是說不盡的,大凡慢性的內症,藥物所不能治療的,此法可能奏效,如今不說空話,舉出實例:如我本人,少年患嚴重的肺病,沒有方藥可以醫治,就用這法,根本治好。

我現在已是八十三歲的老翁,尚耳聰目明,手輕腳健,終年沒有疾病。近數年來,連傷風感冒也很少;碰到氣候突變或陰雨潮濕時候,別人都感到不快,我則依舊一樣,胸襟十分寬舒。這是我本身對呼吸習靜治病防病的體驗。



◆ 原理篇


‧人類之根本

老子之言曰: “夫物蕓蕓,各複歸其根;”此言萬物之各有根本也。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幹枝莖葉;暢茂條達,小者尋丈;大者千霄。問其何以致此?孰不曰根本之深固乎。蓋草木之根本敷暢,斯能吹收土中之養料,以運行於幹枝莖葉,而遂其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然則人類之生,幾萬億年,發達至今;自其大者觀之,亦萬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無可疑也。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類之根本何在?則知之者鮮矣。雖然,不難知也;物之生,其始皆為細胞,人由女子之卵細胞,與男子之精細胞,結合而成胎;猶草木之胚也。胎在母體中,其初生也,一端為胎兒,一端為胞衣,而中間聯以臍帶;孕育十月,至脫胎以後,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於臍,臍即為其根本。培養草木之根本,則以肥料溉壅之;培養人生之根本,當以心意之作用溉壅之。靜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時也。



‧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臍,吾即言之矣。古之有道之士,蓋早知之,故有修養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氣海,在臍下腹部是也。顧吾之為是書,意在發揮平素之心得,以論理的記述之,絕不願參以道家鉛汞之說,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稱,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學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百尺之塔,淩雲之閣,巍然獨峙而不欹者葛故?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終日營營,神明憧擾,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從令,疾病災厄,於焉乘之,殊可憫已。靜坐之法,淺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於重心之一點,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強幾于自然,於是全身細胞,悉皆聽命,煩惱不生,悅懌無量。儒家之主靜,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禪觀,命名各異,究其實,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人體之構造,複雜精妙,實有不可思議者。今日科學雖發達,于此學尚只窺其途徑,未能造其極也。請就生理學上言之:吾人全體機關之最大作用,首在生活。即攝取體外之滋養質,供給於體內各機關;排泄體內之廢料於體外而已;是名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之作用,無一息停止;司其樞紐者,厥惟迴圈器。迴圈器,包括心臟、脈管、淋巴腺而言。所以運行血液於全身,迴圈不已者也。心臟有四房,為發血器官;脈管有動脈、有靜脈;淋巴腺遍佈全身,與靜脈並行;一面吸收營養物,輸送于動脈管;一面攝取老廢物,達于靜脈管。血液之迴圈,全恃呼吸;呼出炭酸氣,吸進養氣,使靜脈中紫血,變為紅血輸入動脈。此迴圈約二十四秒時,全體一周;一晝夜三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數,一晝夜二萬餘次;所吸清氣,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人體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計。所澄之血,有一萬五千餘斤;如此偉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覺也。運行之速如此。若呼吸合法,血液無阻滯,則身體健康;一有阻滯,則各機關受其病;各機關或有損傷,亦能使血液阻滯而生病。

血液停滯,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種種:一、呼吸不合法,不能盡吸養吐炭之功用。二、常人全身血量,半儲於腹部;腹力不緊,恒多鬱血,使他部失調。三、內臟器官,屬交感神經所管轄,不能直接達於大腦,在生理學上謂之不隨意筋;言其作用,雖在人之睡臥時,全身靜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阻滯而病,人每不及預防。四、心臟跳動時,於動脈之發血接近而有力;至靜脈管,則自頭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臟跳動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滯。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猶社會之金融,利於流通。金融停滯,社會必起恐慌;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然吾人每不及預防。衛生家只能用清潔、運動、多得日光空氣等法,輔助其運行而已。惟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於下部,宛如強固之中央政府,得以指揮各機關。呼吸因練習而調和。藉呼吸之功用,使橫隔膜上下動作,腹力緊湊,可逐出腹部之鬱血,使返心臟;複由心臟逼出鮮血,輸送全身。呼吸功深,增加內臟感覺,使不隨意筋,亦能盡其作用;而心臟之跳動,亦自然循序而有力。如是血液迴圈,十分優良(詳後經驗篇),新陳代謝作用圓滿,即不致生病。偶有疾病,亦能預先知之,使之不久複元。治病於未發之先,較諸已病而汲汲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語也。



‧靜坐與心理的關係

人身有肉體與精神兩方面,而其不可思議處,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學所由起也。持極端惟物論者,則謂吾人心意之作用,不過有生以來經驗之迹象,印於腦中者,恒隨肉體以俱盡,殆不承認有精神界;持極端惟心論者反,謂世界一切,皆由心造,無心則無物;是皆陷於一偏之見。究之心身兩方面,不可偏廢,而心意尤能影響於肉體,概而論之,其例實多:愧恥內蘊,則顏為之赤;沈愁終夜,則發為之白;此精神之影響於形體一也。愉快時則五官之所見所聞皆美,悲哀時則否;此精神之影響於形體二也。快感起時,則食欲增進,不快之時則食欲減少;此精神之影響於腸胃也。忿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此精神之影響於血液也。至若催眠術之利用暗示,使被術者執熱之火箸,而告之曰:“不熱;”執者即不覺其苦,並肌膚不少變者,其例又不勝枚舉也,精神之能左右肉體,從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義,心戰於內,物誘於外,全體精神,既妄想顛倒,渙散而不統一,不能宰製肉體。於是肉體則?種種嗜好,戕賊其生機。心與形日點,遂生百病,甚且夭折,比比然也。靜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統於一,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體氣和平,卻病延年。一者何?即重心之謂也。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于心理方面,能使血液運行優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統一;是知身之重心,不能有所區別。是故重心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並得;重心不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胥失。世人妄生分別,鍛煉肉體者,忽於精神之修養;修養精神者,則又輕視夫肉體之鍛煉;皆不察之過也。盍于身心一致之根本,加之意乎。



‧靜字之真義

地球繞日以行,動而不息,吾人棲息於地球之上,亦隨地之動以為動,然則宇宙萬有,惟一動字可以概之,安所謂靜耶?故動靜之真義,未可以常說解之。吾之所謂動者,住吾人自己有所動作,反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吾人之所謂靜者,即吾人自己無所動作,合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蓋地球之行動,吾人毫不能感覺者也。靜之至,斯能造乎毫不感覺之域,而與地之動一轍矣。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靜坐時如何現象,不可不一述。重心安定在臍下之腹部,其初藉調息之法(詳方法篇),俾全身血液運行之力,集中於茲;臍下腹部膨脹,富於韌性之彈力;是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其內界,則體氣和平,無思無慮,心意寂然,注於一點,如皓月懸空,潔淨無滓;是為重心安定之內象。惟靜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體精神兩方面,故有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常人牽於耳目口體之欲,只知形骸之我,遂不見精神之我。重心擾亂,上浮於胸,全身機關,失於調節,輕則罹病,重則死,死時氣必逆壅,即重心上塞也。從事修養者,肉體與精神,固宜兼顧。然吾見世之體育家,鍛煉筋骨,極其強固,一旦罹不測之病,莫之能禦,甚且成為廢人者有之。而禪師或哲學家,鍛練心意,能藉修養之作用,驅除病魔;雖軀體孱弱,而卒能壽及期頤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遠過於形骸之我者矣。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為一致,而實則能以神役形。每日按時行之,毋使間斷,亦可名之為精神體操。



◆ 方法篇

原理既明,宜詳方法。靜坐之方法,有兩大要件:一端整姿勢;二調節呼吸;此為入門之緊要關鍵,今以次說明之:


‧甲 姿勢

⦿ 靜坐前後之注意

㈠備靜室一間,或即用臥室,開窗闔戶,不使他人來擾。

㈡制軟厚之褥或墊,備久坐之用。

㈢入坐前解衣寬帶,使筋肉不受拘束。

㈣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㈤靜坐畢,宜徐徐張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 靜坐時之兩足

㈠盤足而坐,既以左脛加於右脛之上,複以右脛互加于左脛之上。(卷首第一圖)

右式俗稱雙膝盤,佛家謂之趺坐,乃盤膝之最完全者。論其作用,則如此姿勢,兩膝蓋必皆緊著於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致前後左右欹斜。然初學者不易仿效,年齡較長,學之更難;故不必勉強。

㈡盤時或以左脛加於右脛之上,或以右脛加于左脛之上,均可隨人之習慣。(卷首第二圖)

右式俗稱為單盤膝。此式較雙盤膝有缺點:如左脛加於右脛之上,則左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者身易向右傾斜;右脛加于左脛之上,則右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時向左傾斜。初學者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惟須注意姿勢端直,身不傾斜,其功效一也。

㈢兩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側,緊著於褥上,重心自然安定於臍下。(此指雙盤言之,若單盤,只有一邊緊著於褥。)

㈣初習盤足時,必覺麻木,可忍耐之,久則漸臻自然。

㈤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換其足;如再不能忍,則暫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㈥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極端麻木;則麻木之後,自然能恢復原狀。若經過此階級者,盤坐時即永不再麻矣。


⦿ 靜坐時之胸部、臀部、腹部

㈠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窩下降。

心窩降下者,即使橫膈膜弛緩也。胸內腹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當外部兩肋間凹下處,稱為心窩。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氣上浮於心窩。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即心窩不能降下之證。必時時注意於下腹,使橫膈膜弛緩,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㈡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故坐時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勢可也。

㈢腹之下部宜鎮定。

鎮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運力入腹,乃集中心意於下腹部也。宜先掃除他種雜念,而專注一念於臍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鎮定。


⦿ 靜坐時之兩手

㈠兩手輕輕交握,貼於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㈡交握之法,以一手輕握他手四指,兩拇指結成交叉之形。

㈢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隨意。

㈣兩手交握垂下處所,各隨人之肢體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㈤兩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當悉任自然,不宜些須著力。


⦿ 靜坐時之顏面、耳、目、口、及呼吸

㈠頭頸正直,面宜向前。

㈡兩耳宜如不聞。

㈢眼宜輕閉。

亦有主張兩眼微開者,此名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者,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閉為宜;蓋閉則心靜也。

㈣口宜噤,舌抵上齶。

舌抵上齶,亦是使筋肉團結之意。

㈤呼吸宜用鼻,不可開口。(詳後)


⦿ 靜坐時之心境

㈠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吾人之意識界,恰如舞臺,各個觀念,恰如優伶,倏起倏滅時時隱現於舞臺中,無剎那之停止。故欲妄念之不起,極為難事。惟注意之一離愈明顯,則其他之觀念愈伏藏。故能注意於重心之一點,則妄念自漸漸消除。

㈡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

前言勿起妄念,然勿起云者,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可謂內視術,常人兩目之所視,均注乎外物,罔有能返觀其內容;靜坐時閉合兩目,返觀吾之意識,先將妄念之起滅,頭緒理清,甲念起則返照之,不使攀援,則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正其本,清其源,久之則妄念自然不生。

初學靜坐者,往往有一種謬誤之見,恒云:“未學靜坐,妄念反少;一學靜坐,妄念反多;”此實誤解。蓋吾人念念起伏,妄念本多,未習靜者,乃不自覺,及習靜後,始能覺之,此實自覺之第一步。由此用返照法,反覆練習,則妄念自漸漸減少。決不宜因妄念之多,而自畫也。

㈢靜坐本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然此等要求愈病及健康之觀念,亦宜屏棄勿思。

㈣當純任自然,勿求速效;宜如一葉扁舟,泛乎中流,棄棹舍帆,任其所之。

㈤靜坐時兩目閉合,猶可不見外物,惟外界之音響,接於兩耳,心中即生妄念,最難處置。故宜收視返聽,雖有音響,置諸之聞,練習既久,能養成泰山崩於前而不動之概方可。

㈥靜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之心,初習時往往反覺心中苦悶,必堅定不移,繼續行持,久乃大效。有效與否,全視信仰。


⦿ 靜坐之時間

㈠靜坐之功候,到極深處,則應終日行、住、坐、臥念茲在茲方可。然初習時不可不規定時間,以早晨起床及晚間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否則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㈡每次靜坐之時間,固愈長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長,當聽其自然;能坐至三十分鐘,日久繼續不斷,則收效已不少矣。

㈢事繁之人,每次靜坐,以四十分鐘為宜;能延長至一時間更妙。

㈣時間不論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後為佳。

㈤每晚就寢前,能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時間靜坐,頗有效,總之以起床後之靜坐為主,就寢前之靜坐副之可也。

㈥早起先在床,撫摩上下腹,調整呼吸(法詳後),次通大小便,次盥嗽,然後靜坐。

靜坐總以便後為宜,然因各人習慣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則亦各從其習慣可矣。



‧乙 呼吸

呼吸與吾人生活機能,關係重大。一般人但知飲食所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即將餒死;初不知呼吸比飲食為尤要也。蓋飲食,必須金錢可易得之,而不用勞力,即不能得金錢,故覺其可貴。若呼吸,則攝收大氣中之空氣,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不必以勞力金錢得之,故不覺其可貴耳。然人若斷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閉其口鼻,不使呼吸,則不逾時即死;是呼吸之於生命,比飲食重要之明證也。今欲研究呼吸之方法,有兩種:一曰自然呼吸;一曰正呼吸:以下分別言之:



一 自然呼吸

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呼吸機關,外為鼻,內為肺。肺葉位於兩胸間,呼吸時,肺部張縮,有天然之軌則。常人之呼吸,多不能盡肺之張縮之量;俱用肺之上部,肺之下部,幾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炭吸養之功用,致血液不潔,百疾叢生。此皆不合自然之呼吸也。

自然呼吸,亦名腹式呼吸;一呼一吸,皆必達於下腹之謂也。在吸息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仰壓橫膈膜,使之下降。斯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息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要之呼吸作用,雖司於肺,而其伸縮,常依下腹及橫膈膜之運動,斯合乎自然大法,能使血液迴圈流暢。吾人不但于靜坐時須用此法,實則行、住、坐、臥、宜常行之。今舉調節方法如下:

㈠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㈡吸息時,自鼻中徐入新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㈢呼息吸息,均漸漸深長,達於下腹,腹力緊而充實。

有人主張吸息送入下腹後,宜停若干秒者,此名停息。以余之實驗,初學者不宜。

㈣呼吸漸漸入細,出入極微,反復練習,久之自己不覺不知,宛如無呼吸之狀態。

㈤能達無呼吸之狀態,則無呼息,無吸息,雖有呼吸器,似無所用之;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息之極功。然初學者,不可有意求之,須聽其自然,至要。



二 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張呼吸事深宜細,宜達腹部,皆與自然呼吸同。惟呼吸時腹部之張縮,完全相反。而其使橫膈膜上下運動,則目的相同。蓋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也。今舉其調節方法如下:

㈠呼息宜緩而長,臍下腹部膨脹,其結果腹力滿而堅。

㈡臍下氣滿,胸部空松,橫膈膜弛緩。

㈢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自膨脹,此時臍下腹部收縮。

㈣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斯時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靈敏。

㈤胸膨脹時,腹部雖縮而非空虛,無論呼氣吸氣,重心常安定臍下,使之充實方可。

㈥呼氣吸氣,宜細靜細,以靜坐時自己亦不聞其聲為合。

古人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者,今人則有主張呼息比吸息宜長者,以余之實驗,則呼吸以長短相等為宜。

由上觀之:可知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橫隔膜運動。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張縮,逆乎自然,而使橫膈膜之弛張更甚,運動更易耳。因余靜坐入手時,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故餘書中採用之。然自出版以來,學者習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參用人功,非人人可學;不若自然呼吸之毫無流弊也。


⦿ 呼吸之練習

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練習有共同之點如下:

㈠盤膝端坐,與靜坐同一姿勢。

㈡先吸短息,漸次加長。

㈢呼吸之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於下腹。

㈣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

鼻為專司呼吸器官,鼻管內有毛,可以障蔽塵埃;若口則非呼吸器,若用以呼吸,則侵奪鼻之功用,必漸致鼻塞;且塵埃入口,易招疾病。故無論何時,口宜噤閉,不特靜坐為然也。

㈤呼吸練習漸純熟,漸次加長,以長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時間為最;然法不可勉強。

㈥練習靜細之呼吸,每日不無何時,皆可為之。

㈦靜坐時宜無思無慮,若注意於呼吸,則心不能靜,故宜於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

㈧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可擇空氣新鮮處,以五分至十分,為練習之時間。


⦿ 心窩降下與呼吸之關係

前言姿勢,既述及心窩宜降下之理。雖然,呼吸時,於心窩之降下,更有重大之關係。蓋心窩若不能降下,則呼吸不能調節,靜坐之效,終不可得也。特再述之,以促學者之注意。

㈠初學者呼吸時必覺心窩處堅實,以致呼吸窒礙,不能調節;此即橫膈膜未能上下運動之故;宜持以決心,不可退縮。

㈡覺呼吸窒礙時,切不可用力,宜純任自然,徐徐注意達於下腹。

㈢胸部,宜一任其弛緩,使血液迴圈時,不致壓迫心臟,則心窩自然降下。

㈣練習日久,似覺胸膈空松,呼吸靜細深長,一出一入,能直達於臍下重心,即為心窩降下之明證。

 

‧丙 靜坐時腹內之震動

㈠靜坐日久,臍下腹部,發現一種震動之現象,即為腹力充實之證。

㈡震動之前十數日,必先覺臍下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

㈢熱力動蕩既久,忽然發生一種震動,能使全身皆震,斯時不可驚駭,當一任其自然。

㈣震動之速度及震動之久暫,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強求,亦不可遏抑。

㈤震動時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動力,自尾閭(臀後脊骨下端盡處,名尾閭。)循背脊上行,而達於頂;複透過頂,自顏面徐徐下降心窩,而達於臍下。(自尾閭上行至下降心窩,非一時之事,或距震動後數月,或經年不定,閱者勿誤會。)久之則此動力,自能上下升降。並可以意運之於全身,洋溢四達,雖指甲毛髮之尖,亦能感之,斯時全體皆熱,愉快異常。

震動之理由,頗深奧難解;大率血液迴圈,其力集中於臍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動,由動生熱所致。然何以能循脊骨上行,自頂複下返於臍,實不易索解。而事實上,則餘所親歷,確有可信。古人所謂開通三關者,即指此。(尾閭為一關;背部夾脊為二關,名夾骨關;枕骨為三關,名玉枕關。)

古人解此震動之理,其說頗多,茲引近理者,要不能繩上嚴格的科學,而固非無可取者。其言曰:胎兒在母體中,本不以鼻為呼吸,而其體中潛氣內轉,本循脊骨上升於頂,下降於臍,是名胎息。一自墮地後,此脈即不通,而以鼻為呼吸矣。靜坐之久,能假此動力,仍返胎兒呼吸之路,即回復胎息之始基。



◆ 經驗篇

‧幼年時代

餘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慮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夢遺、頭暈、腰酸、目眩、耳鳴、夜間盜汗、百病環生。幼時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時,略知其故;然不甚明瞭,屢戒屢犯,又不敢以告人,惟日在病中而已。家居城之西隅,距城東不過二、三裏,偶因節日,偕兄弟遊于城東,中途輒足軟不能行,歸則一夜必盜汗六、七次,幼年之狀況如此。



‧青年時代

年十五、六後,病益多,加以怔忡、心悸、潮熱往來等病。猶憶十七歲之春,每日午後身熱,至翌晨天明退熱,綿延至十八歲之夏方愈。長日與病為緣,益覺支離,而頗知刻苦讀書;舊時習慣,讀書恒至更深不寐。久病之軀,以病為常事,以不病為變例,故雖病而讀書自若,於是體乃益弱,病乃益深。



‧靜坐之發端

當病盛時,亦百般求治療之法;而內地偏僻,只有舊醫,所用者為湯藥,久而無效,亦厭棄之。餘雖不以告人,而餘先考則察知餘病源所在,有時示以修養心性諸書;又示以醫方集解末卷所載道家大小周天之術;乃恍然大悟,稍稍習之,病良已。然無恒心,病作則懼,懼即習,病已則怠,怠則忘之。然自此知保貴身體,不加戕賊。自十九歲後,諸病雖未嘗離身,而較諸幼年時代,反覺康強矣。



‧靜坐之繼續

年二十二娶妻以後,自以為軀體較健於昔,靜坐之術,即委棄不復為,而又不知節欲,於是舊時諸疾俱作,加以飲食不節,浸成胃擴張病,食管發炎如熾,益以嘈雜,時時思食,食至口,又厭不欲食。友人多勸余靜養,餘猶以為無傷也,遲回不決。至己亥之春,仲兄岳莊,以患肺疾死。其明年庚子,餘亦得咳嗽疾,未幾,即咯血;服舊醫之湯藥,病轉劇,三月不愈。乃大懼,恐蹈亡兄覆轍。於是摒除藥物,隔絕妻孥,別居靜室,謝絕世事,一切不問不聞,而繼續其靜坐之功,時年二十八也。



‧靜坐之課程

初為靜坐時,自定課程:每晨三、四時即起,在床趺坐一、二時。黎明,下床盥漱畢,納少許食物,即出門,向東,迎日緩緩而行,至城隅空曠處,呼吸清新空氣,七、八時歸家。早膳畢,在室中休息一、二時,隨意觀老莊及佛氏之書。十時後,複入坐。十二時午膳。午後,在室中緩步。三時習七弦琴,以和悅心情,或出門散步。六時複入坐。七時晚膳。八時後,複在室中散步。九時,複入坐。十時後睡。如是日日習之,以為常,不少間斷。



‧初入手時之困難

當時以急欲愈病之故,行持過猛。每入坐,則妄念橫生,欲芟除之,而愈除愈甚。欲調息則呼吸反覺不利,胸部堅實,如有物梗之。然深信此術有益,持以百折不回之志,絕不稍懈,而困憊益甚,幾至中輟。吾鄉父老中,亦有諳是術者,偶往謁之,自言其故。則曰:“汝誤矣,習此者以自然二字為要訣,行住坐臥,須時時得自然之意,徒恃枯坐,勉強以求進,無益也。”於是大悟,凡入坐時,一任自然。或覺不適,則徐起緩步室中,俟身心調和,再入坐。如是者將及三閱月,而困難漸去,佳境漸來。

 

‧第一次之震動

自庚子三月初五日,始為靜坐;幾經困難,而按日為之不少懈;厥後漸近自然,精神日健。向之出外散步,未及一、二裏,即足軟不能行者,今則一舉足能行十余裏,曾不稍疲。每入坐後,覺臍下丹田,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頗異之。至五月二十九之夕,丹田中突然震動,雖趺坐如常,而身體為之動搖,幾不自持;覺此熱力,衝開尾閭,沿夾脊而上達於頂,大為驚異。如是者六日,震動漸止。屈計自三月初五日至此,僅八十五日耳。是為第一次之震動。此後每入坐,即覺此熱力自然上達於頂,循熟路而行,不復如初時之動搖。而舊時所患怔忡、心悸、腰酸、頭暈、耳鳴、目眩、咯血、咳嗽諸疾,均一朝盡瘳;惟胃擴張關於實質之病則未愈,而從此亦不加劇。



‧第二、三次之震動

庚子一年中,閉戶靜坐,謝絕人事,常抱定三主義:曰禁欲以養精;禁多言以養氣;禁多視以養神;自為日記以課之。自三月至五月,為入手最困難之逆境。五月至六月,始見卻病之效。七月以後,功候純全,每入坐,輒能至三時之久;覺身心儼如太虛,一塵不滓,亦不見有我,其愉快如此。

辛醜以後,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出而治事。而靜坐之術,不能如前此之終日程功。則改為每日早晚二次,至今以為常。迨壬寅之三月二十八日,晨起入坐,覺丹田熱力複震,一如庚子之五月。惟曩時之熱力,衝擊尾閭,此則衝擊頭頂之後部,即道家所謂玉枕關也。連震三日,後頂骨為之酸痛。餘此時毫不驚異,忽覺頂骨砉然若開,此熱力乃盤旋於頭頂。自是每入坐即如是,亦不復震。是為第二次之震動。

是年十月初五之夕,丹田複震,熱力盤旋頭頂,直自顏面下至胸部(編按:正常管道是由眉間內部,經鼻下至人中,而循任脈至喉、膻中而入丹田),而入臍下,複歸丹田,震動即止。是為第三次之震動,自是每入坐後,此熱力即自後循夾脊而升至頂,由顏面下降而入臍下,迴圈不已。如偶患感冒,覺身體不適,可以意引此熱力,布濩全身,洋溢四達,雖指尖毛髮,亦能感之,久之發汗,感冒即愈,從此舊疾永不復發。每與友人登山,輒行山路數十裏,不稍倦。最有趣味者,壬寅年在江陰南菁講舍肆業,江陰與武進陸路,距離九十裏;暑假時與一友比賽遠足,早晨自江陰起行,午後四時抵武進,步行烈日之中,亦未嘗疲乏也。



‧二十餘年間之研究

餘之研究靜坐術,始於十七歲時,最初亦不之深信,以怵於病而為之。及檢道家之書,則又滿紙陰陽五行坎離鉛汞之說,頗嫌其難讀,故或作或輟,不為意也。及二十八歲時,以肺疾故,遂定為常課。然餘素性,事事喜實踐,亦以為靜坐者,不過節嗇精神,不妄耗費,藉以卻病已耳。古人所謂培養丹田,頭開通三關之說,亦未之深信。及吾身經三次震動,果有其事,乃知世界真理無窮,吾人智力所不能解者正多,古人之言,殆未可全以為妄也。

古人有內功之說,原為養生妙法;顧其詳細入手之法不傳。秦漢以後,方士創長生不死之說,始有服食煉丹等學派;其本旨亦與老氏之守靜,釋氏之禪定相同。惜乎不詳行持方法,遂使世人視此為秘術,賢者不屑道,愚者不之知,殊可慨歎。餘懷此疑團,欲以至平常之文字,公之於世也久矣。

自癸卯年來海上,至此書初出版時,餘年四十有二,早晚二次靜坐,未或稍輟。十餘年間,除某歲間患外症或發痔疾外,一年之中,三百六十日不病者,固亦以為常矣。年來頗研究哲學、心理、衛生諸書,與吾靜坐術相發明者頗多。乃知靜坐之術,在以人心之能力,指揮形骸,催促血液之迴圈。使不阻滯,為根本之原理(具詳原理篇)。而如余向者所為靜坐課程,每日向東迎日而行,彼時不過遵道書之說,取東方之生氣吸太陽之精華,而實與衛生家所云多受日光空氣之理暗合;且日光可滅微菌,於治肺疾最效也。每日出外散步,當時亦不過因靜坐時,兩腿麻木,使之舒展,而實與衛生家所云多運動亦暗合也。然則靜坐亦何奇秘之有哉。

陳搏隱居華山,寢處百餘日不起;達摩面壁九年;歷史所載,確有其事。而故老中總習是術,高年矍鑠者,亦往往見之。據道家所載,仙家以靜坐入手,脫胎換骨者,亦言之鑿鑿,區區靜坐之術,特不過最初步耳。然餘卻病之效,固已如是,以此例彼,則道家長生不死之說,固有可憑,特餘未造其境耳。所謂餘喜實踐,凡未親歷之境,即不欲言,所言者皆語語記實也。



‧靜坐宜知忘字訣

余初為靜坐時,因求速效,所定課程,過於繁密,特為敍述餘之經驗故及之。學者如欲致力,當以方法篇所言早晚二次為宜;不必效余初時之繁密,致反生困難也。至靜坐之宜得自然,最為緊要,余不憚嚴複言之。欲得自然,而莫妙於忘字訣;如為求愈病而靜坐,而坐時須忘卻愈病之一念;為增進健康而靜坐,而坐時須忘卻增進健康之一念;心與境忘一切俱空方合。蓋靜坐之效,乃積漸而致身心之變化,若存愈病及健康之念,則心即不能和平,而效反不可睹。余之初習時,即坐此病,不可不知也。



‧靜坐不可求速效

余習此術以愈病,友人多知之。頗具就而求斯術者。然習而有成者千百中獲一二人耳;其不成者,皆誤於求速效。人第見餘之獲效,而不審餘之獲效者,即在不求速效,持之以恒耳,無他謬巧也。學者初則甚勇猛,繼則以無效而中輟;且有疑余另有秘術不肯示人者;其結果大率如此。不知靜坐者,修養身心之法也;修養身心,與食物之營養同;假如以食物能養人,欲求速效,一旦暴食,過飽傷胃,遂屏食物而不禦,天下寧有是理;必如旅行長途然,徐徐緩緩,終有達到之日也。



‧震動與成效無關係

靜坐之久,體中有一種震動,前既言之。然此震動之有無,與震動之遲速,各因人體質而不同;或有因體中不震動,視為無成效,遂輟而勿為者;或有見他人之得震動,而己則不得,而為之焦勞者;皆誤也。蓋人之體質,萬有不齊;靜坐後有數月即得震動者;有數年而得震動者;亦有靜坐數年,身心已得變化之效,而並不震動者;可知震動與成效無關係也。



‧靜坐與睡眠之關係

衛生家言:恒人睡眠,每日以八小時為適宜。又言夫婦同睡,各呼出體中炭酸,致空氣惡濁,且使無病者沾染有病者之毒菌,最非所宜。研究靜坐者亦然,每晚九十時宜入坐,十時後即睡,六時後再起坐,而尤以獨宿為最要。余庚子歲初習時,獨居禁欲者一年,收效最捷。自是迄今數十年,雖未能完全禁欲,然恒喜獨宿,則數十年如一日也。



‧靜坐與食物之關係

衛生家言;食物宜少,宜有定時,宜細嚼緩咽,皆至言也。我國人素以多食為主義;故古詩有云:“努力加餐飯;”今人見面,問人健康與否?輒曰:“食飯幾碗;”意蓋以為多食則精力必充足也。殊不知食物過多,胃不能消化,勢必停滯而生病。為父母者,恒嘉獎勵兒童快食,殊不知快食則不能細嚼,必使胃腸代齒牙之勞,終至胃腸過勞而受病,齒牙以少用而易齲。而食不以時,多食餅餌等雜物,使胃汁時時分泌。均為胃病之源。餘自幼至長,喜多食快而又不以時,致積久成胃擴張之病。自研究靜坐法後,始漸漸覺悟,及今力戒,每餐所食之物,已較曩者減去三分之二;早晨僅飲牛乳一盂,屏去朝食。從前多食,而中心時虞饑餓,今則少食,而並不虞饑餓,且精力反優於昔;可知向所謂饑餓,乃胃中習慣充塞食物,為一種反常之感覺,並非真餓。而食物宜少,宜細嚼緩咽,使易於消化,為至當不易之理也。(有胃病,宜參看餘之廢止朝食論。)



‧動與靜應兼修

古來養生法,本有外功與內功兩種。外功著重身體的運動,例如八段錦及近年來流行的太極拳都是,大概專門呼吸習靜,不使身體活動活動,是有偏差的;所以必須兼習外功。八段錦最簡單,太極拳比較複雜,必須請教老師傳授,如果沒有功夫去學,是每天做體操也可以的。內功有許多種類,然總離不了呼吸習靜,因為呼吸習靜是內功的基礎。

我從前所寫的靜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一個缺點。我練習太極拳二十餘年,近來仔細體驗,知道它對呼吸習靜大有幫助。所以動與靜兼修,是不可偏廢的。單修外功,不修內功,固然不可:單修內功,不修外功,也是不宜。特地在這裏鄭重提及,希望讀者注意。



◆ 結尾語

這本小冊子,是盡我的力量用淺顯通俗的文字寫成,內容沒有高深的理論,使讀者容易瞭解,

這種鍛煉身體的方法,中國幾千年以來,只有個人自修,或修得有成效後,傳授幾個弟子,且保守秘密,不肯公開,因此沒有廣泛流傳,深為可惜。近年各地,公開治療,據其統計,治癒慢性病的人,為數已著實不少,真是令人振奮的事。

以上是我自己數十年來對呼吸習靜的體會。跟我練習的人,屈指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