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科學家發現無機塵埃具有生物特性?

科學家發現無機塵埃具有生物特性?

'It might be life Jim...', physicists discover inorganic dust with life-like qualities
http://www.physorg.com/news105869123.html

August 09, 2007

外星生物可由星際塵土的螺旋形(corkscrew-shaped)粒子構成嗎?在太空中,由無機物質所形成,令人困惑的、像生物一般的結構,在今日的 New Journal of Physics 上公開(譯註:相關報導中的那一篇新聞,指稱改到 8/14 發表,而且線上版本的論文也被拿掉了)。

這項發現暗示一種可能性,即地球之外的生物不盡然是以基於碳的分子當作基石。這也有可能是地球生命起源的新解釋。

地球上的生物是有機體,由有機分子所構成,除了碳酸鹽與二氧化碳以外,全然都是碳的化合物。「無機物塵土或許呈現出它們自己的生命」這種構想,簡直就可以說是外星人,超越了某些科幻故事最喜愛的、基於矽的生物。

現在,一個國際性團隊發現,在正確的情況下,無機物塵土的粒子,可組織成螺旋狀結構。這些螺旋狀結構接著可以彼此互動,這種互動方式通常與有機化合物以及生命本身有所關連。

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普通物理研究所的 V.N. Tsytovich,與在該所的、在德國 Garching Max-Planck 外星物理研究所的、以及在澳洲雪梨大學的同事,共同研究電漿中無機材料之複雜混合物的行為。電漿(等離子)基本上是物質在固態、液態與氣態之外的第四態,在其中電子從原子那裡被扯開,留下帶電粒子所形成的瘴氣(miasma)。

到目前為止,物理學家假設在這樣一「坨」粒子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組織。然而,Tsytovich 及其同事利用一種分子動力學的電腦模型證明,當電荷變得分離且電漿變得極化時,在電漿態中的粒子會進行自我組織。這產生微小的一股固體顆粒,那扭絞成螺旋形(corkscrew shapes),或螺旋狀結構(helical structures)。這些螺旋線(helical strands)它們本身帶電,而且會互相吸引。

相當奇怪,這些螺旋線不只是會以違反直覺的(counterintuitive)方式互動,在其中適合的(like)能吸引適合的,而且它們也經歷了一般會跟生物性分子(諸如 DNA 與蛋白質)關連在一起的改變,研究者表示。

它們能,例如,分裂或分叉(bifurcate)以形成原來結構的二個拷貝。這些新結構亦能產生互動,誘使它們的鄰居產生改變,而且當比較不穩定的一個破裂時,它們甚至能演化出更多結構,在電漿中只留下最適合的結構。

所以,這一串由星際塵埃所形成的螺旋狀,不知怎地具有生命? "這些複雜、自我組織的電漿結構,展現出能將它們形容為無機活物候選者的所有必要特質," Tsytovich 說。 "它們是自主的,它們能複製且它們能演化。"

他還提到,這種適合形成這些螺旋狀結構的電漿條件,在外太空十分常見。然而,電漿也能向下在地球環境中形成,例如雷擊地點。研究者暗示,或許有種無機形態的生命在原始地球上浮現,它接著成為現今我們所更熟知的有機物分子家族的樣板。

※ 相關報導:

* From plasma crystals and helical structures towards inorganic living matter
http://www.iop.org/EJ/abstract/1367-2630/9/8/263
V N Tsytovich, G E Morfill, V E Fortov, N G Gusein-Zade, B A Klumov and S V Vladimirov 2007 New J. Phys. 9 263 doi:10.1088/1367-2630/9/8/263

* "It might be life Jim...", physicists discover inorganic dust with life-like qualities
http://www.nanowerk.com/news/newsid=2349.php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清單 - 災難應變及文明保留新聞

◆ 災後文明保留
 ‧2007/02/10 挪威打造種子諾亞方舟,存300萬物種

清單 - 新時代思想

 ‧如何打開你的第七感?
 ‧外星人對宇宙造物過程之說法
 ‧發現人類能量場: 它能影響你的健康與週遭的人

四聖諦

發信人: Nice.bbs@cbs.ntu.edu.tw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Re: 四聖諦
發信站: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hu Oct 18 22:59:27 2007)
轉信站: KKCITY!news.kkcity.com.tw!zoonews.ee.ntu!news.au!news.ntu!ctu-gate!news

  在這裡必須重覆說明的就是:根據佛教哲學,世間並無永恆不變而與物質對立的精神,可以被視為「自我」、「靈魂」或「個我」者。「識」也不可以視之為與物質對立的精神。這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因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識」是一種「自我」或「靈魂」,在一人一生中為持續不變的實質。這種觀念,自最早的時候起直到如今,始終為人所固執不捨。

  佛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做嗏帝的,聲稱世尊曾教他:「輪轉飄泊的,乃是同一不變的識。」佛問他,他所謂的識是指什麼?嗏帝給佛的是一個典型的答案:「它就是那個能夠表現、能夠感覺,而且能夠隨處承受一切善惡業報的東西。」世尊就訓誡他說:「你這愚蠢的人啊!你聽見過我對誰這樣說法呀?我沒有用種種方法解釋識蘊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如無因緣和合則不能生起嗎?」接著佛就詳細為他解釋識蘊:「識是從使它生起的因緣得名。因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眼識;因耳根與聲塵相接而生的識,就叫做耳識;因鼻根與香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鼻識;因舌根與味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味識;因身根與觸塵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身識;因意根與法塵(意念與思想)相接而生起的識,就叫做意識。」

  接著,佛更進一步以譬喻作解釋:「火每從所燒的燃料得名,因木柴而燃燒的火叫做柴火,因稻草而燃燒的火叫做稻草火。所以,識也是從使它生起的因緣得名。」﹝註二十一﹞

  大註疏家覺音在詳論這一點時,解釋道:「因木柴燃燒的火,只有在木材供應不斷時才燃燒。供應斷絕時,即就地熄滅,因為造成燃燒的條件(因緣)改變了。但是火並不跳到木屑等上去,而變成木屑火等。同樣的,因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起的眼識,只生在眼根門頭; 而且只在眼根、色塵、光與作意(注意) 四緣具備的時候才生起。 一旦因緣消散,其識即時就地止息,因為條件改變了。但是這識並不跳到耳根等處去,而變成耳識等等‧‧‧‧‧‧。」﹝註二十二﹞佛曾經毫不含糊地宣稱識蘊是依色、受、想、行四蘊而生起,不能離此四蘊而獨存。他說:「識可以以色為方便、以色為對象、以色為給養而存在,並且為樂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長、增進、發展。識也可以以受為方便‧‧‧‧‧‧而存在,以想為方便‧‧‧‧‧‧而存在;以行為方便、以行為對象、以行為給養而存在,並且為樂此不疲故,它可以生長、增進、發展。

  「如有人說:我可以顯示識的來、去、消逝、生起、成長、增進、發展,而與色、受、想、行無關,那他所說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註二十三﹞

  很簡單地說,這些就是五蘊。我們叫做「眾生」、「個人」或「我」的,只是為這五蘊的綜合體所取的一個方便的名字或標籤而已。這五蘊都是無常的、不停地變遷著的。「凡是無常的,即是苦。」這就是佛說:「簡單地說,五取蘊即是苦」的真實義蘊。從一剎那到相接的另一剎那,它們(五蘊綜合體的成份----譯者註)就不再相同。在這種關係裡,甲並不等於甲。它們是一股剎那的生滅之流。

  「梵志們啊!就好像一道山洪,源遠流長而波濤湍急,把一切都沖走。它沒有一刻一分一秒的停留,只是不斷地流、流、流。梵志們啊!人生就像這山洪一般。」﹝註二十四﹞

  佛這樣地告訴羅吒波羅:「世間遷流不息,無有恆常。」

  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其中,並沒有不變的實體。它們的幕後,並沒有可以叫做「永恆的自我(神我)」、「個性」或真正可以叫做「我」的東西。大家都會同意,無論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或識蘊中任何一法,都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我」。﹝註二十五﹞但是這五種精神與肉體的「蘊」,本來是相互依存的。在它們聯合活動的時候,就成為一架身心合一的機器﹝註二十六﹞,因而產生了「我」的意念。但這是一個虛妄的意念,只是一種心所有法,也就是前文剛談過的五十二種心所法之一的身見----薩迦耶見。

  這五蘊和合之身,通俗稱為「眾生」之物,就是「苦」的本身。在五蘊的幕後,再沒有其它的「眾生」和「我」在那裡承當這「苦」。就如覺音所說的:

   「僅有苦難存在,卻找不到受苦者。事蹟是有的,卻找不到行事之人。」﹝註二十七﹞

  在活動的後面,並沒有不動的推動者,只有活動本身。所以,講「生命是活動的」這句話是不對的。應當說生命就是活動本身。生命與活動並不是兩樣不同的東西。推言之,思想的幕也沒有思想者。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除掉了思想,就再找不到思想者。於此,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佛教的這一觀點,與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是何其相反。

  現在可以提出「生命有沒有起源」的問題了。根據佛的教旨,生命之流的起源,是不可想像的。相信上帝創造生命的人,也許會對這答案感到詫異。但是,如果你問他:「什麼是上帝的起源?」他會毫不猶豫地答覆:「上帝沒有起源。」而且不會對他自己的答案感覺奇怪。佛說:「比丘們啊!這相續不斷的輪迴,沒有可見的終點。也不見有眾生受無明所矇蔽、被貪愛的桎梏所羈絆、在生死中飄泊輪轉的開端。」﹝註二十八﹞

  談到生死相續的主因----無明的時候,佛說:「無明的起源不可見,不可假定在某一點之前沒有無明。」﹝註二十九﹞因此,也不可能說在某一個確定的起點之前,世間沒有生命。

  簡短地說,這就是苦的聖諦意義。明白了解這第一聖諦,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佛說:「凡是真正見到苦的,也必見到苦的生起,也必見到苦的止息,也必見到導致苦的止息之道。」﹝註三十﹞

  有些人以為這將使得佛教徒的生活憂鬱而悲哀。這是錯誤的想像。其實絲毫不然。相反的,真正的佛教徒,是個最開心不過的人。他既無畏怖,也沒有煩愁。他是寧靜安詳,不為災變所惱亂沮喪,因為他能如實洞見一切事物。從不抑鬱不樂。與佛同時的人,將他描述為「經常微笑著。」在佛教的繪畫與塑像裡,佛的容顏,永遠是快樂、寧靜、滿足而慈悲的,決看不到有一絲受難或痛苦的痕跡。﹝註三十一﹞佛教藝術和建築,佛教的寺院,從來不曾予人以陰森苦惱的印象,只有產生寧靜安詳的喜悅氣氛。

  雖然世間有苦難,佛教徒卻不該因之而鬱鬱寡歡,也不應為它生嗔而失去耐性。照佛教的說法,嗔或恨是人生首惡之一。嗔是「對眾生、苦難或與苦難有關的事物起不善欲。」它的功能,是為不快的心境及不良的行為奠下基礎。﹝註三十二﹞因此,不能忍受苦難是錯的。對苦難不耐煩或生恨,並不能蠲除苦難。反之,它只有更替你增加困擾,而使得不順利的逆境更趨惡化與可惱。對苦難問題必須要有了解,不該對它憤怒不耐。要明白它如何生起?如何消除?然後以堅忍、睿智、決心與精進依法實行,以袪除它。

  有兩部古老的佛典叫做《長老歌》與《長老尼歌》,其中充滿了男女佛弟子的快樂心聲;他們在佛的教誡中,找到了人生的平安與快樂。憍薩羅國的國王,有一次告訴佛說,佛的弟子們全不像其它宗教的信徒那樣形容枯槁、粗劣蒼白、消瘦孱弱、神情猥瑣。佛的弟子們「歡欣鼓舞、意志昂揚、諸根怡悅、無所憂怖、寧靜和平、心情愉快一如瞪羚,享受著精神生活的快樂。」國王又說,他相信這種健全的氣質是因為「這些可敬的人,一定都已親身證道世尊所說法的重大而圓滿的意義。」﹝註三十三﹞

  佛教最反對愁慘、苦惱、悔罪、鬱悶等心理狀態,認為這些都是體證真理的障礙。在另一方面,尤須記得「喜」是七覺支之一,為證見涅槃所必須培養的一種主要德性。﹝註三十四﹞


註 釋:

一:見一九二二年阿陸葛馬(Alutgama)版律藏《大品轉法輪經》第九頁以次各頁;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五集第四二零頁以次各頁。

二:此處巴利原文Dukkha一字在英文原著並未譯成英文,理由見下文。

三:見一九二九年哥侖坡版《增支部經》第四十九頁。

四: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五集第九十頁大涅槃經。

五: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一集第八十五頁以次各頁及同版《雜部經》第三集第廿七頁以次各頁。

六: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一集第八十七頁。

七:見巴利文學會版《清淨道論》第四九九頁及《阿毘達摩集論》(一九五零年山提尼克坦版)第三十八頁。

八: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五集第四二一頁。

九: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三集第一五八頁。

十:見同書第三集第五十九頁。

十一:見《阿毘達摩集論》第四頁。

十二: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三集第五十九頁。

十三: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三集第六十頁。﹝想蘊(Sanjna, Pali Sanna)不僅是perception而且是conception概念及意念,所以不能說只有六種,著者太著重perception之義,故有此曲解,本人殊不同意。編者張澄基識)﹞又:《阿毘達摩集論》,無著造,大正藏一六零五,六六四頁及安慧造,大正藏一六零六,六九五頁,皆由六根、六塵中說明想蘊並不是只限於此六種,想蘊就是思想及概念。張澄基識。

十四:「心所」一詞現常用以代表五蘊中意義甚廣的「行」字。「行」字在其它行文中之意義,幾可代表任何有為法,任何世間之物,乃至五蘊,無不是「行」。

十五:見一九二九年哥侖坡版《增支部經》第五九零頁。

十六:見《阿毘達摩集論》第六頁。

十七: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三集第六十頁。(此處著者亦犯與前面一般的錯誤,見註十三,編者張澄基識。)

十八:根據大乘佛教哲學,識蘊分心、意、識三義。阿賴耶識(通常譯作藏識)即在此蘊中。本書著者現正從事寫作一部佛教哲學之專著,不久即將出版。其中對此課題將有詳盡之比較研究。

十九: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三集第六十一頁。

二十:如果眼識只察覺到顏色,而不知是藍的,那麼此處所謂的顏色究竟是什麼意義呢?沒有紅、黃、藍‧‧‧‧‧‧的顏色,究竟是什麼顏色呢?張澄基識。

二十一: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一集第二五六頁起 Mahatanhasamkhaya Sutta(譯者註:約相當於漢譯《中阿含》二零一嗏帝經。)

二十二: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覺音疏第二集第三零六至三零七頁。

二十三: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三集第五十八頁。

二十四:見一九二九哥侖坡版《增支部經》第七零零頁。佛稱此語乃他多生以前的一位師尊叫做阿邏伽的無欲仙人所說。尚憶西元前五世紀頃之希臘哲人赫拉克利脫氏Heraclitus也曾創一切皆遷流不息之說。他的名言是:「你不可能兩次伸足入同一河流,因為新的水在不斷流向你處。」

二十五:無我的教義在第六章內再行詳論。

二十六:事實上,覺音曾將「生靈」比擬為一木製機器。見巴利文學會版《清淨道論》第五九四至五九五頁。

二十七:見巴利文學會版《清淨道論》第五一三頁。

二十八:見巴利文學會版《雜部經》第三集一七八頁至一七九頁,及一四九頁至一五一頁。

二十九:見同版《增支部經》第五集第一一三頁。

三十:見同版《雜部經》第五集第四三七頁。事實上,佛說在任何人如見到四聖諦中任何一諦,即見餘諦。四聖諦是互相關連的。

三十一:犍陀羅國及中國之福建兩地,各有佛修苦行之像,形容枯槁,脅骨盡露。但此為佛得道前厲修苦行之像。佛得道後,即嚴斥此種修持為非法。

三十二:見《阿毘達摩集論》第七頁。

三十三:見巴利文學會版《中部經》第二集第一二一頁。

三十三:關於七覺支請參閱「修習:心智的培育」章。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看有不看空

修行法門無量,於圓覺經中云圓攝有三:

 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在本文我要簡介這三種修行方式,並略釋與禪定相
關常用語之意思,最後說明標題「看有不看空」之
意旨。

1.圓覺三淨觀

 1.1 悟淨圓覺
   所謂「悟淨圓覺」,指見地了知有生必有滅,
   所有生者,皆如空花,是當下病翳所障而見空
   有花,若翳痊瘉,則空花自銷。而此翳乃生於
   妄,而妄乃生於當下明覺。明本非有,於非有
   中妄覺有明,覺所即非明,此覺明即成為咎,
   法我執於焉出生。於是在「現象上」就產生因
   緣果報之輪迴效應。

 1.2 奢摩他 (止靜;取靜為行)
   對於「未悟淨圓覺」者而言,奢摩他就是「止」
   ,已悟者,則稱為奢摩他。這樣的分別,目的
   在避免行者誤會奢摩他的涵義。

   所謂「止」,指的是心定於一處而不動。例如
   用眼識修行,使心定於一相,像落日觀、水觀
   、佛像觀,或是使心念不生住於空,這些都是
   止。

   二乘人了知「現象」生滅無常,不執生滅於是
   證三界見道位,不稱之為「已悟淨圓覺」。

   菩薩乘人了知「緣由」妄覺,不執妄覺於是證
   菩薩初地見道位,稱之為「已悟淨圓覺」。

   對菩薩乘人而言,若採上述「止」的方式,就
   轉稱他所用功法為「奢摩他」。

   對二乘人而言,若採上述「止」的方式,就稱
   其人為「如實知者」。   


 1.3 三摩缽提 (觀幻;以幻修幻)
   對於「未悟淨圓覺」者而言,三摩缽提就是「
   觀」「毘婆舍那」。已悟者則稱之為「三摩缽
   提」。如此分別稱呼之理由同奢摩他。

   所謂「觀」,乃指思惟觀察種種事、種種法,
   分析、歸納其異同,並做正誤剔抉、選擇。此
   行為即是俗謂「觀幻」。

   如同奢摩他對二乘人及菩薩乘人之說,若已悟
   淨圓覺之菩薩乘人採此「觀」的方式,就轉稱
   他所用功法為「三摩缽提」。

   三摩地是三摩缽提的另名。三昧、三昧耶,通
   義是指基於無我執,由觀幻中得到一個法門之
   謂。如是十方無量三昧,皆由觀幻中獲得。但
   三昧也有從禪那、奢摩他之無我執所證得境界
   之意味。


 1.4 禪那 (斷惑;念念覺)
   禪那用辭很風行,但真正了解它的意義者,並
   不如想像中的多。「禪定、禪」是禪那的譯名
   ,而「靜慮」並不是禪那,它是三摩缽提。禪
   那的用法是不需要「慮」,最多也只是念念覺
   而已。

   一般人所了解的「念念了了分明」就是禪那的
   修行方式,但卻只是初階的方式。進階方式是
   煩惱即菩提,也就是無功用道,於念念中,
   自動能不執著,所謂「常覺不住」就是此意。

   所謂「禪那」,意指念念覺。念生知念生,念
   滅知念滅,但重點在「生」,不在「滅」。

   此處生,除了心念生起的行為外,主要指的
   是「執著」,因為眾生習氣,通常是心念一生
   就執著,只是當事人不自覺罷了!但修行人必
   須覺!

   「覺」的正確意義,是指無執著。但它有從了
   知妄執至無執著之過程的含意。能夠從妄中自
   在者,則稱為覺者,佛是正等正覺。

   所以「念念覺」,它的意思就成為「於念念之
   間,從了知自己的妄執而捨離不執」,當已不
   再有妄執的習氣時,妄就不再產生,此時就是
   無念,當然也無覺。無覺者,就是無修者,無
   修即無所證,如此之人是謂佛!


2. 看有不看空   

 若悟淨圓覺,則一切形而上精神思想、形而下物質
 ,皆如霧氣一般,看似有卻不礙我身穿過。以能渙
 散一切妄有之故,所以一無所得,以無所得故,不
 必修行。

 但不必修行人是佛,因地中人必不能愚痴不用功,
 得即非真有,修行不能無,於不能無之下,本來即
 應處於寂滅之中,於如此隨順覺性時,只需要覺妄
 即可,妄若未生是寂滅、是空,此時又何必覺?所
 以菩薩乘行者(尤其是指禪那行者)不看空只看有。

 何以故?本來無生、寂滅之故(無生哪裡需要再覺
 念呢?)。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素食功過論談

標題: Re: 【星雲大師】佛教對「素食問題」的看法
時間: Wed Oct 17 02:58:35 2007

※ 引述《ATIH (tsai)》之銘言:
> 文章起承轉合做得不錯:)
> 問你好多次了,老是左閃右閃,拿出你的勇氣來吧...
> 依本師 釋迦牟尼 的法而言...「素食」是不是外道法?
> 如果你認為是外道法,那還有得談。
> 如果你認為正法應如是,那就表示你的本師跟我的本師不
> 是同一位。
> 可能只是剛好同名同姓誤會一場。
> 那就合掌令歡喜:)
> 別老是拿死後見真章來嚇唬人...
> 世尊說如果在世是怎樣的人,死後不會因為別人的祝頌或
> 是咒罵而改變往生的地方。
> 所以會現世樂,來世亦樂。以為吃素就是修行?您就慢慢
> 來吧...
> 你哪隻眼睛看到我生氣了,真是奇怪...你沒看過人很有風
> 度地質疑別人的缺失嗎?
> 不用看到問號就亂猜吧 :)


因為看到您二次文章都說「素食」不是本師的主張之類話語,
我不得不指出您的「知見錯誤」。口說無憑,我引佛經經文說
明:

一、註一是食肉的二種狀況,符合條件才可食

1) 物展轉來者是習近,習近之肉可食

但「諸佛悉不食肉」,所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
悲,然不破戒」

這是『弘法早期』准食三淨肉時的狀況


2) 因為禪修已得「四大觀」「若不食肉。發狂而死」,所以得食

食時要洗到沒有肉味,並且要做「食子肉想」。您有證得四大
觀嗎?食時有做『食子肉想』嗎?

食肉的過患是會養成「肉欲」,當無畜牲或大旱時,就可能「
食人肉」。這在歷史經典上常有記載。

「註二」中說明食人肉被斷命乃至墮地獄的典故。因為食肉乃
至食人肉,命終後以「習氣已成」的業因之故,就會感應到「
地獄果報」(要看是以何心食肉而定,若皆以食子肉想就不會)

而且,食肉者的惡業,與殺者相等,因為若不買就不會有人去
殺,這在「註三」經文中有說明。


二、註四經文,是佛遮止食肉的原因說明。也直接了當標示佛不食肉

在經文中已非常清楚的說明「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
禁斷令其修學」、「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

它的意旨說明佛令比丘逐漸的從初學佛法、變化習氣的不適應狀
況淮允食三淨肉,到已適應後的直接遮斷不准弟子食肉之狀況。

同時,在「註五」經文中說明『佛自己也不食肉』

「註六」經文則標示苦頭行之大迦葉也不食肉。


「食素有什麼功德」?

可以這樣形容,譬如大學校長不必是博士,但有博士學位卻可以增加
當大學校長的機率!我們觀察台灣的大學校長,又有幾人沒有博士學
位呢?同樣的,成佛者不必然一定食素,但食素者成佛比較快。何況
佛具一切種智,能變化物質,即使是肉,入口都可以隨意變成任何物
,所以食肉亦等同無食,又怎會要求施主殺眾生來供養其肉呢?

再換個話問:您願意自己的肉施給外面流浪狗吃嗎?

至於外道素食,及提婆達婆之偽善制止肉食,那並不是吾人可以食肉
的理由。

且問:
一個候選人是清廉、公正但卻是虔誠基督徒,另一是貪污、偽善、淫
穢,卻常捐款蓋廟、奸巧計算出錢佈施能獲得多少商譽,從外表看不
出其惡的貌似忠良虔誠佛教徒,且只有您一人知後者的偽善,在選舉
時,您要投票給這個佛教徒嗎?

我說:
外道若善,吾人也要學習。佛法若惡,吾人也要閃避!佛法當然無惡
,是學佛者無知,或無智,或誤會經文,所以善法就被惡用而成了惡
法了。


「素食是外道法嗎?」

素食只是一個行為,不是一個「法」,若認為素食可以斷惑,那就是
邪見,但素食之修行者卻是可以斷惑。如同禪坐可以斷惑嗎?若可以
,每一個禪坐者皆必成聖人,但實際是這樣嗎?所以,說禪坐可以斷
惑的人,同樣是邪見!

吾人應知,斷惑在心無執,所以,與是否吃素或禪坐並沒有等價的關
係,只能說吃素、禪坐的行為,可以幫助斷惑的能力而已。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120 央掘魔羅經 (卷4) T02, p0540c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
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
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復次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界我界即
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珂貝蠟蜜皮革繒綿。非自界肉耶。佛告文殊師
利。勿作是語。如來遠離一切世間。如來不食。若言習近世間物者。無
有是處。若習近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物所出處不可
^^^^^^^^^^^^^^^^^^
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文殊師利白佛言。今此城中有一皮
師能作革屣。有人買施。是展轉來佛當受不。復次世尊。若自死牛牛主
從旃陀羅取皮。持付皮師使作革屣施持戒人。此展轉來可習近不。

佛告文殊師利。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為應受不。若不
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No. 613 禪祕要法經 (卷1) T15, p0249c

佛告阿難。此想成已。當更易觀。易觀法者。火大動時。應起山想。當
想諸山。猶如冰霜。為火所融。如是猛火。極大熾盛。火熾盛時。身體
蒸熱。復更想龍。令雨諸石。以掩猛火。復當想石使碎如塵。龍復吐風
。聚諸微塵。積至成山。無量林木。荊棘叢刺。皆自然生。爾時白水。
五色具足。流諸刺間。如是諸水。住山頂上。猶如積水。凝然不動。此
想成已。名第十四易觀法。

佛告阿難。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三昧正受者。汝當教是易
觀法。慎勿忘失。此四大觀。若有得者。佛聽服食酥肉等藥。其食肉時
^^^^^^^^^^^^^^^^^^^^^^^^^^^^^^^^^^^^^^^^^^^^^^
。洗令無味。當如飢世食子肉想。我今此身。若不食肉。發狂而死。是
^^^^^^^^^^^^^^^^^^^^^^^^^^^^^
故佛於舍衛國。敕諸比丘。為修禪故。得食三種清淨之肉。爾時阿難。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註二
******

No. 164 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 (卷1) T03, p0392c

又念過去阿僧祇劫。釋提桓因處忉利宮。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
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尸毘。愍念其鴿。枰身割肉代鴿償命。尸毘王
者我身是也。後當作王名曰聞月。其時帝釋化為鷹者。後當作王師子素
[馬*太](釋一)。釋試我故尚生惡道。況餘眾生無慚專殺。食噉血肉無止
足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靡不曾作。父母親屬易生鳥獸。如何忍食。
夫食肉者。歷劫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
^^^^^^^^^^^^^^^^^^^^^^^^^^^^^^^^^^^^^^^^^^^^^^^^^^^^^^^^^^^^^^
。死墮阿鼻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
^^^^^^^^^^^^^^^^^^^

釋一:
師子素馱娑王以人嬰兒為食,前身是「試菩薩的忉利天帝釋」,所以
,不要以自為有德就「試菩薩功德」,那還是會有惡報的!


**************************************************************
註三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8) T16, p0563b

大慧。若一切人不食肉者。亦無有人殺害眾生。由人食肉若無可食處處
求買。為財利者殺以販賣。為買者殺。是故買者與殺無異。是故食肉能
障聖道。大慧。食肉之人愛著肉味。至無畜生乃食人肉。


**************************************************************
註四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6b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
者有大功德。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
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
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
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
^^^^^^^^^^^^^^^^^^^^^^^^^^^^^^^^^^^^^^^^^^^^^^^^^^^^^^^^
隨事漸制。
^^^^^^^^^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
。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說
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
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
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

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
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
^^^^^^^^^^^^^^^^^^^^^^^^^^^^^^^^^^^^^^^^^
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
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
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
。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捨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
。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
。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6) T16, p0624a

大慧。我若聽許聲聞食肉。我則非是住慈心者。修觀行者。行頭陀者。
趣大乘者。云何而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諸眾生生一子想斷一切肉。
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
^^^^^^^^^^^^^^^^^^^^^^^^^^^^^^^^^^^^^^^^^^^^^^^^^ ^^^^^^^^^^^^
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
^^^^^^^^^^^^^^^^^^^^^^^^^^^^^^^^^^^^^^^^^^^^^^^^^^^^^^^^^^^^^^
許。大慧。凡是肉食於出家人悉是不淨。
^^^^^^^^^^^^^^^^^^^^^^^^^^^^^^^^^^^

大慧若有癡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
永墮不饒益處。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
不淨之食。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惟法食。豈況如來。大慧。如來
法身非雜食身。大慧。我已斷除一切煩惱。我已浣滌一切習氣。我已善
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云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
。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


**************************************************************
註五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8) T16, p0563c

大慧。我若聽諸聲聞弟子肉為食者。我終不得口常讚歎修大慈悲行如實
行者。亦不讚歎屍陀林中頭陀行者。亦不讚歎修行大乘住大乘者。亦不
讚歎不食肉者。我不自食不聽他食。是故我勸修菩薩行歎不食肉。勸觀
^^^^^^^^^^^^^^^^^^^^^^^^^^^^^^^^^^^^^^^^^^^
眾生應如一子。云何唱言我聽食肉。我為弟子修三乘行者速得果故。遮
一切肉悉不聽食。云何說言我毘尼中聽人食肉。又復說言如來餘修多羅
中說三種肉聽人食者。當知是人不解毘尼次第斷故唱言得食。


No. 671 入楞伽經 (卷8) T16, p0561c

佛言。大慧。羅剎惡鬼常食肉者。聞我所說尚發慈心捨肉不食。況我弟
子行善法者當聽食肉。若食肉者。當知即是眾生大怨斷我聖種。大慧。
若我弟子聞我所說。不諦觀察而食肉者。當知即是旃陀羅種。非我弟子
我非其師。是故大慧。若欲與我作眷屬者。一切諸肉悉不應食。


**************************************************************
註六
******

No. 120 央掘魔羅經 (卷1) T02, p0521b

汝天帝釋。不知差別。何等名為兇暴惡業。汝是蚊蚋。安能知我是兇惡
人耶。嗚呼帝釋。汝知央掘魔羅是兇惡人。又能解知佛法正義。何等沙
門初始出家習無價衣耶。汝都不知出家淨法。嗚呼帝釋。汝是如來正法
外人。如來長子上座迦葉。有摩尼等八萬寶庫及餘寶藏其數無量。并餘
種種無價寶衣棄之如唾。出家學道行沙門法。受行十二頭陀苦行。何故
不習無價之衣為放逸耶。上座迦葉。棄捨種種甘膳之食。捨肉味食。受
^^^^^^^^^^^^^^^^^^^^^^^^^^^^^^^^^^^^^
持修行不食肉法。家家乞食不惡惡想。始終常一苦樂無變。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以科學角度,經佛法,論宇宙變相

個人雖然相信無生、無生法而無疑,卻因為「未證」而不能詳知生滅、常斷、一異、來去之微細義理,所以懂法身義,卻不懂報化身所由之真義,今晨始有進一步的領悟,就此與有緣人分享!

如來藏是常、是有,只是被妄想習氣所覆蔽而已!(鴦掘魔羅經)

所謂常有,指的是以下的義理:

如同冰、水、汽、霧、雨一般,宇宙乃是如此的一體多相狀況。在妄的層次(業),它具有記憶功能,所以經無量劫還能追蹤到過去的自己,所以說「去後來先做主公」。

妄經過排列組合之後,離此層次就逐漸的產生五蘊的層次,從識蘊、行蘊、想蘊、受蘊、色蘊逐第的產生,所以也相應的產生變易生死及分段生死,以及分段生死中的三界。

所謂的常,指的是體性大海,縱然變諸波相也仍不離海味。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妄的變相,如同冰、水、汽、霧、雨一般。而妄,指的是「知是變相但不能自主」之狀況,與其說它是名詞、代名詞,不如說它是一個狀態、程度、過程的形容詞。妄就像是一個光譜帶,從不是零至無限的頻寬都是妄。有如大海,無論如何變相都是海。

而「如來藏」,實際的意思只是指「佛」及「佛所具德」,所以如來藏常、有,即是指菩提是常及真的有佛境界。當不再被諸變相所障礙時,就是如來藏、佛、菩提。眾生就如霧面鏡,諸佛就如無霧鏡,就只這差別。

所有的色,依於弱作用力而結合,在「同一波長區域內」就有「碰觸之覺受」,所以了知,所謂的眾生界,可以理解成(甚至可以說"就是")不同頻率及緊密度之下的效應罷了!這就是何以靈魂可以穿越物質的原因。這也是何以水對人而是水,對天人是琉璃,對餓鬼是火之原因。

「存在」是一個相對名稱,若以物質世界為準,靈魂是不存在,相對於靈魂,物質世界也可以說是不存在。但客觀來說,卻都是同時存在。這種存在與不存在,就是色與空之「即」與「不異」的意義。

所以,修行的目的,只是在解離目前執著於某一振波的狀況,能徹底解離它的牽引力(業力),將就如同永恒靜止的虛空,而稱為「寂滅」、「無餘涅槃」。

那些脫離了輪迴的聲聞緣覺聖者,就是已永息者,所以亦不再具有記憶功能,所以被稱為寂滅或斷滅!

「依此理論」之脈絡推演,「記憶功能」是在妄之下所產生的效應,無妄者、寂滅者就不再具有此功能。如同電腦中動態記憶體之記憶功能是因電力而產生一般,若停電就不再具有記憶功能。但比較奇異而難以理解的是:

  諸佛已解離所有變相,何以還有記憶功能?

思惟所由,只能從佛經的記載中尋找答案,結果指出它的情形應該是「眾生輪迴緣於業,諸佛不滅緣於願」。是願力支持諸佛菩薩不同於聲聞、緣覺入於寂滅,所以雖然無妄卻能持續活動,以致仍具有活力而有記憶功能,而不同於聲聞、緣覺撫平妄動入寂滅,而不受後有,而不再具有記憶功能。

關於此類典故可以參考註一「入涅槃依願力還能復出」說明。

宇宙目前的現況,就是「相有體無」的狀況。所謂相有,例如桌子及鍵盤,您可以觸摸。所謂體無,指深究其組成,從原子由質子、電子、中子組成,再追究之,中子由頂夸克、上夸克、下夸克組成,再追究之,夸克亦是由其它能量所組成,如是追究到最後就是風輪(詳參華嚴經),再追究風輪則是由妄所組成,而妄可以說是無因(詳參楞嚴經),或可以說是由下列狀況產生: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
  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註二)

吾人可以說「妄」就是宇宙最基礎的能量,由其排列組合產生了五蘊及三界,而有情眾生,例如人類,則是妄之排列組合下的一相。如同人工智慧,是因為電力經由記憶體上0,1之排列組合而產生,雖稱是智慧,也不過是電氣之0,1作用。有情眾生之「自覺有我」,也是同樣道理!

我,不過是「妄」中排列組合的一個狀態而已!依此狀態功能自我刪除就是聲聞、緣覺,如同一個圓,同樣方向前進,最後卻返回原點,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突破此狀態功能(妄之偏計所執性),而能不受其拘束,就是佛!所以,佛具有如電腦病毒一般破壞正常狀態的能力!所謂正常,斯不正常也,眾生日用而不知。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後記:
 若世有醍醐,我已飲。就在處理此經文之錯舛時(原經文
 句讀有誤),突然一股濃醇味衝腦,這個味道這世界應該
 沒有,或我未曾經歷,那是很醇、很濃厚香味,就像是現
 煮的咖啡豆香氣一般的濃醇,只那是偏於乳味,當覺之時
 ,有一種身入濃醇乳池之感,真是難以形容。有謂弘法傳
 經者會有異遇,大概就是這狀況吧?!

 因以其奇而誌之!


*******************************************************
註一
********

No. 642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卷2) T15, p0642a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此二百菩薩有懈退心。欲還發起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欲教化會中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等故。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劫名照明。我於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爾時一切眾會心皆生疑。若入涅槃不應復還生死相續。今文殊師利。何故作如是言。世尊。我念過世劫名照明。我於其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是事云何。

  爾時舍利弗承佛神旨。白佛言。世尊。若人已得入於涅槃不應復有生死相續。云何文殊師利。入涅槃已還復出生。佛言。汝可問之文殊師利。自當答汝。

  時舍利弗。問文殊師利言。若人已得入於涅槃。於諸有中不復相續。汝今云何而作是說。世尊。我念過去照明劫中。三百六十億世。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此義云何。

  文殊師利言。如來現在。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真實語者。不欺誑者。世間天人無能誑者。我所說者佛自證知。我若異說則為誑佛。舍利弗彼時照明劫中。有佛出世號曰弗沙。利益世間諸天人已入於涅槃。是佛滅後法住十萬歲。法滅之後其中眾生。於辟支佛有度因緣。假使百千億佛。為之說法不信不受。唯皆可以辟支佛。身威儀法則而得度脫。是諸眾生皆共志求辟支佛道。是時無有辟支佛出。是諸眾生無處得種善根因緣。我於爾時為教化故自稱我身是辟支佛。隨諸國土城邑聚落。皆知我身是辟支佛。我時皆為現辟支佛形色威儀。是諸眾生深心恭敬。皆以飲食供養於我。我受食已。觀其本緣所應聞法。為解說已身飛虛空猶如鴈王。是時眾生皆大歡喜。以恭敬心頭面禮我。而作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皆得法利如今是人。

  舍利弗。以是因緣成就無量無數眾生令種善根。我時觀察知諸人眾供養我食生懈厭心。即時告言。我涅槃時至。百千眾生聞是語已。各持華香雜香蘇油。來至我所。我於爾時入滅盡定。以本願故。不畢竟滅。是諸眾生謂我命終。供養我故以香薪[卄/積]而燒我身。謂我實滅。我時復至異國大城。自稱我是辟支佛身。其中眾生亦以飲食來供養我。我於其中示入涅槃。亦謂我滅。皆來供養共燒我身。

  如是舍利弗。我於爾時滿一小劫。三百六十億世。作辟支佛身示入涅槃。於諸大城。一一皆以辟支佛乘。度脫三十六億眾生。舍利弗。菩薩如是。以辟支佛乘。入於涅槃而不永滅。

  文殊師利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光明遍照。千億諸天供養文殊師利法王子。雨諸天華。皆作是言。是實希有。我等今日得大善利。見佛世尊。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又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世尊。文殊師利法王子。成就如是未曾有法。住何三昧能現如是未曾有法。

  佛告諸天。文殊師利法王子住首楞嚴三昧。能作如是希有難事。菩薩住此三昧。為作信行而不隨他信。亦作法行。而於法相轉於法輪不退不失。亦作八人。於諸無量阿僧祇劫。為八邪者而行於道。作須陀洹。為生死水漂流眾生不入法位。作斯陀含。遍現其身於諸世間。作阿那含。亦復來還教化眾生。作阿羅漢。亦常精進求學佛法。亦作聲聞。以無礙辯為人說法。作辟支佛。為欲教化因緣眾生示入涅槃。三昧力故還復出生。諸天子。菩薩住是首楞嚴三昧。皆能遍行諸賢聖行。亦隨其地有所說法而不住中。

  諸天聞佛說如是義。悉皆涕淚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聲聞辟支佛位。永失是首楞嚴三昧。世尊。人寧作五逆重罪。得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不入法位作漏盡阿羅漢。所以者何。五逆罪人聞是首楞嚴三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雖本罪緣墮在地獄。聞是三昧善根因緣還得作佛。

  世尊。漏盡阿羅漢猶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世尊。譬如有人施蘇油蜜。多有人眾持種種器。中有一人用心不固破所持器。雖詣所施蘇油蜜所無所能益。但得自飽不能持還施與餘人。是中有人持器完堅。既得自飽亦持滿器施與他人。蘇油蜜者是佛正法。所持器破但得自足。不能持還施他人者。即是聲聞及辟支佛。持完器者即是菩薩。身自得足亦能持與一切眾生。

  是時二百天子。心欲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從諸天子聞是語已。及聞文殊師利法王子不可思議功德勢力。更以深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隨先退轉之心。皆白佛言。我等乃至危害失命不捨是心。亦終不捨一切眾生。世尊。唯願我等聞是首楞嚴三昧善根因緣。當得菩薩十力。何等十。於菩提心得...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駁「佛使比丘」對緣起及十二因緣之繆見

駁「佛使比丘」對緣起及十二因緣之繆見
********************************************************
● 緣起與生滅

楞伽經中已說明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所謂:流注生、流注住、流注滅。相生、相住、相滅。

佛在雜阿含經中(註一)也曾說過「緣生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所以單論生滅是沒有什麼可以多談。但若並論緣起與生滅的異同卻是值得一談!


假設,若無生滅,會有緣起嗎?思惟佛使比丘說法,緣起似乎成了類有情,而生滅是無情,所以生滅只是純生滅不含任何意義,只有緣起才產生苦!(當然緣起不是有情,那只是一個便利讀者了解的一個譬喻)

敝人不同意他這樣見解。這可以用人工智慧的電腦來譬喻。依照實地的實驗,使用具有人工智慧的伺服器與上網的人類聊天,有將近一半的人分不出是在與電腦說話。這是否意指,沒被發現的電腦就是有情了?是可以等同人類了?

真正的佛法,其實是最科學也不過,只是因為時代不同,所以會以不同的架構、文法來宣揚。即使是在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時代以哲學性用辭來弘法,但在華嚴經、起世經、大樓炭經...等經卻都揭露了現今數十年來之科學才能了解的宇宙知識。經由量子理論、弦論、環圈量子重力論...等的解釋,現代的修行人應該更能了解佛法的義理才對。或是可以換個用語來說:

  『現代人應該使用科學觀點來理解佛法』

如我所理解,「緣起之我執」與「生滅是純生滅」,其實是「同一件事之不同層面表相」。如同桌子與鍵盤,看似不一樣,但卻都是質子、中子、電子之所組成一般。


即以我上述所用之人工智慧電腦而言,它算是有情還是無情?其實,有情與無情之分別,就同桌子與鍵盤之分別,也都只是「同一件事之不同層面的表相」。如同楞嚴經中所言:眾生有十二類,土木金石是無想眾生。有情、無情、有想、無想都是眾生之一類。

當無情的電腦,因「排列組合」之架構,在電力加持之下,產生了能夠與人類溝通能力之人工智慧過程,就表現了有情眾生之緣起妄執,與純生滅之義理。

電腦初時是純生滅之義,但經過「排列組合過的架構」之緣故,於是就產生了「人工智慧」,但,仔細去深究、思考,這等人工智慧的電腦,又有幾人認為它是「有情眾生」呢?

即便在這麼具有智慧的狀況之下,電腦仍然還是0,1的排列組合而已。所謂的緣起與生滅,也是這個義理:

  『生即是緣起』

純生滅之無情、無想,轉成有情、有想之機制,只是「排列組合之架構」所致。對於「排列組合之架構」所產生之極明顯可觀察其差異的,莫如「鑽石」與「碳、石墨」。此二者皆是碳原子所組成,就只是因為排列組合架構之不同,它們就產生了非常不同的硬度。

同樣地,當生滅在不同架構下,它就變成了「緣起」,也產生了『眾生』。但在緣起之中,卻也不離純生滅之無情無想狀況。如同人工智慧電腦,無論再怎麼有智慧,它的當下就是一個電氣作用而已。有趣的是:怎樣的排列組合架構,及怎樣的表現才是智慧?同理也可以這樣問:怎樣狀態下的生滅,才表現出是有情眾生?

依上述義理也可以推演:

 .怎樣生滅狀態下,才是修行人的心性及行為?
 .怎樣生滅狀態下,才是大小乘種器的分別處?

這個「怎樣狀態下」,就是所謂「異熟識(通謂業報將現行的狀態)」。不同的業就會產生不同的異熟(業報),乃至可決定修行人今生是否能成佛的結果?以及所謂的「定業」及「不定業」之議題。

能否成佛,通常是先被佛授記才行,但觀察鴦掘魔羅經中之被迦葉如來授記當得王之調伏子中夭而死(註二)之典故,得知所謂定業與不定業,乃是「看當事人如何做而定」。有善報而無失德,那就會得報。無善報而有德,也會得善報。


再以電腦來譬喻生滅與緣起;即使程式安全,但以Intel 記憶體「架構」的緣故,都可能因為能產生buffer overflow(緩衝溢出),而可被病毒侵入。這也就是說,即使在目前此生,本應受報的情況,還是可以被破解,不讓它異熟。即是孔子所說:玩易以趨吉避凶之意旨。這同時也是大般涅經中佛說「定業非定業」,「定業亦非不定業」之義理。


總結以上說法:

 乃主述緣起即生滅之義理,其分別只是依於現前生滅所依之「排列組合架構」而有異,而此架構即是「業識(阿賴耶識)所積種子」。


●十二因緣

若將此十二切割成三世,而沒有彼此「互滲」的話,的確不能算是正確的佛法,想想,若無前世因,又怎會有今生?

所以,切割三世的十二因緣,必然是過去有果,造於過去世之過去。過去有業因,若過去未異熟,必成今世果,乃至未來世才異熟。今世也有新造業因,將異熟於當下或未來世。而我的這個三世說法,也是一般十二因緣的解釋。

好奇的是,佛使比丘是否真的理解到這個意義?

至於他的「法的準繩」說法,說立靈魂之說是無益,說貫通三世立自我是錯誤,雖知他的立意,但言論卻是「偏了」!

這類的討論,在佛經中也曾有佛弟子問過佛說:過去的業是否能帶到今生?若不能,那就是斷滅論者。而佛使比丘的說法,就犯了類似的過錯,雖沒說業不通三世,但論調卻偏向這方向去了


業的實際作用狀況是有當下就異熟者,如佛使比丘一直所主張的狀況。也有未來世才異熟者,這就是他所指責的貫通三世狀況。

結論:
 吾人學佛,應當具智善學、善思而篤行,無論缺了那一個都不完整。如同問您十指要切那一指?我說:沒來由幹嘛要捨棄其一而切指,都保留不是很好嗎?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
註一
********
No. 99 雜阿含經 (卷12) T02, p0084b

(二九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
註二
********
No. 120 央掘魔羅經 (卷4) T02, p0539a

爾時文殊師利語央掘魔羅言。如來藏者有何義。若一切眾生悉有如來藏者。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一切眾生皆當殺盜邪婬妄語飲酒等不善業跡。何以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當一時得度。若有佛性者。當作逆罪及一闡提。若有我者我界。當度一切有。是故世間。無有我無有界。一切法無我是諸佛教。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一調伏子。迦葉如來為授記言。卻後七年當為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我亦卻後七日當般涅槃。時調伏子聞授記已歡喜踊躍。作是念言。一切智記我當得轉輪聖王。我今不疑。即白母言。與我魚肉乳酪麻豆種種美食。我當有力。彼并食雜食肉故。不能自活非時而死。云何文殊師利。彼佛為妄語耶。為非一切智耶。為彼實無轉輪聖王善根果報耶。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本惡業故致此死。

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說。彼非時死耳。非本惡業報也。文殊師利。彼佛不知先惡業報而記之耶。無先惡業今自作過以致失命耳。

佛使比丘 - 解釋錯誤的原因

發信人: purify.bbs@cbs.ntu.edu.tw (淨心), 看板: buddhism
標 題: ◎解釋錯誤的原因
發信站: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hu Oct 11 08:57:44 2007)
轉信站: KKCITY!news.kkcity.com.tw!zoonews.ee.ntu!news.au!news.ntu!ctu-gate!news

◎解釋錯誤的原因

非惡意地錯誤解釋緣起是由於缺乏智慧的無明所造成的,並不像有些人如獅子身中蟲一樣故意咬噬佛教。會解釋錯誤是因為只懂日常用語,而不懂法的語言,當我們對勝義諦的理解能力逐漸消失,只能瞭解世俗諦,而依著世俗諦來闡明緣起,常見便出現了。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分辨法的語言和日常用語,尤其重要的是所謂的「人」和名色這兩個名詞。

如果我們說的是日常用語,即一般人使用的語言,則我們每個人都稱呼自己是個「人」,如果我們使用法的語言,就不說「人」,而說名色或身心。無論你稱呼它是「人」或名色,並沒有實質的差別。但原來的問題仍然存在:人或名色,它多久生滅一次?它如何生滅?

[名色的生滅]

如果你問這兩個問題,有三個不同層次的答案可以回答:

一、名色在每一剎那間生滅。但這種解釋幾乎沒有人知道或想知道,甚至認為不需要知道。我們的名色、身心在每一剎那間生滅,這是使用阿毘達磨的解釋。 心生起後就相續地在有分心( bhavanga-ci tta )之間生、住、滅。而一個生、住、滅的流轉,就稱為一剎那,它比一眨眼的時間還快。根據這個意思,名色或「人」在每一剎那間生滅,其速度快得無法以嘴巴計算。【譯註四】

名色或「人」在一剎那間生滅,這種解釋和電流的高頻率解釋類似。當電流通過一個連續不斷的電路,就產生電擊。這些電擊可能在一分鐘內即有上千個,迅速到無法辨識的程度,就因為它們發生地這麼快速,使得燈泡發光而不見閃爍。一念間也是如此快速,當它們迅速而緊密地連續發生,我們就無法感覺它的生滅。我們必須依據詳密的心理分析,才能瞭解名色或「人」其實是在每一念間緊密、連續、迅速地生滅,比電流還要快速。但是這種生滅和緣起沒有關係,緣起
並非指這種生滅。

每一念的生滅只是單純機械化的心理過程,這是多餘且繁瑣的阿毗達磨知識,與緣起無關。阿毗達磨用來表示生的這個字不是緣起中的生( jati ),而是生起( uppada )──意思為「生」或「導致存在」, 其流程是生起( uppada)、滯留( thiti )、壞滅( bhanga ),或生、住、滅。 生起( uppada )和生( jati )相似而不相同。以上是名色或「人」的一種解釋:迅速且緊密連續著的生、住、滅。

二、另一種說法是一般人的解釋,就是名色從母親的子宮出生,在棺材中滅去,它存在的狀態可以是八十年或一百年那麼長。在這八十年或一百年?只有一次生滅,即一次生死。根據這第二個有關生滅的解釋,「生」和「死」這兩個字,在八十年或一百年的時空?堙A只用過一次。依這種日常用語的解釋,名色或「人」在生死之間,存在八十至一百年。依據繁瑣的阿毘達磨語言解釋,一個人的生和死,迅速到無法計算,但日常用語所說的生和死卻長達八十到一百年,讓
人等不及去算它,算一次生,要等到一百年後,才算一次死。阿毗達磨語言和日常用語反應出兩種極端的見解。

三、現在另有中道的解釋方式,它是以我們此刻所關切的緣起語義加以解釋。生和死,在緣起語義中,表示某一個受的產生,而後接著愛、取、有、生,這種生滅是來得及計算且可清楚觀察到的。當我們心念產生「我」的意識,就產生了一個有和一個生,它是可以計算的,如果有個人很精進,他可在某一天觀察、記錄有多少個「我」的產生,然後在第二天和第三天,重覆去觀察和記錄。這種生滅的解釋不是迅速到無法計算,也不是僅僅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而後在棺材
中死去。這是以「我、我所有」來解釋名色或「人」的生滅,而每一次「我、我所有」的感覺都由無明所造作。

這種名色是由無明所造作。無明蘊釀了對「我、我所有」的執著,最後導致苦的生起,這就是一個生和一個死,這種名色的生滅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是大家可以在周遭環境中觀察到的。依這樣的解釋,一天之內就會有許多的生和死。所以,請明白緣起語言的生和死這兩個字,有個特別的意思──即「我」的生和死。不要將這個解釋和阿毘達磨語言的繁瑣解釋,或從母親子宮中出生是生,進入棺材是「死」的日常用語解釋混淆了,如果對這三種語言混淆不清,就無法確
實瞭解緣起的意義。緣起應以中道的方式解釋,它並非迅速緊連到無法計算,也不是分散(或分開)到一生中只有一次生和一次死,緣起是指每一次執著於「我」的生和滅,此外,是要讓我們瞭解這種生和滅是緣生法,只是相互依存的自然現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任何一個所謂的「人」,都只是在某一時間內、某種情況下的緣生法,不要讓它成為一個自我、主體、梵我或任何類似的東西。它只是一個輾轉相依的自然現象,發生、然後消逝。如果你要稱它為「人」也可以,或稱它為名色、身心,它們都一起發生,只是個緣生法,由於無明、愛、取,使「我」的意識生起,就造了一個「人」。我們必須殺死這種「人」,除滅這種「人」,果真如此苦便結束了。因為這種「人」是苦的根源,佛陀教導緣起是為了要防護我們生出這種「人」,能夠防護也就不苦了。這就是緣起語言中所謂的生和死。

[物質的生滅]

另外還有一種關於生和滅的解釋,那純粹是一種物質的生滅,我們不認為它有思想或感受,就好像野草的生和滅,這種生滅是另一種情況,它與無明或取無關,不要把它和緣起混淆了。野草有生命,有生也有滅,但與無明、愛、取完全無關,野草的生滅是另一種的生和滅,不要把這些不同的解釋混淆在一起。如果我們知道「人」(即緣起的語言所謂的名色)的生和滅,那就夠了,我們知道這些不同的意義,是為了要能夠辨別它們。但一定要確信,原始巴利經文中佛陀講
述的緣起並沒有被分為三世,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一天中可能發生好多次。

現在不可能說出誰是第一位以貫通三世自我解釋緣起的人,或何時開始有這樣的解釋,雖然最早的文獻記載於《清淨道論》,但可確定的是,在此書之前貫通三世自我的緣起說就已經存在了。如果你想更詳細地知道這種教法,去打開那些教導緣起的佛學院所使用的書籍以及《清淨道論》,你就會發現為延續三世的緣起解釋。一般人所教導的緣起是:無明和行是過去因,即前世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和受是今世的果; 愛、取、業有( kamma bhava )是今世的因;最
後,生有( uppatti-bhava )以及生、老死就是來生的果,這樣便形成了三世。

再複習一次,我們看到十二支被切割如下:前兩支被列為前世,接著在中間的八支被判屬今生,最後一或兩支則是來世的果,這一系列延續三世。有三個連接點被稱為「連結」( sandhi )︰其中一個是介於前世和今世的生之間;另一個是在這一生的中間,介於因和果之間;最後一個連結今世和來世的生。然而奇怪的是, 這個說法使用「遙遠的時間」( attha )這個字來連結三世,所以便產生了遙遠的過去世、遙遠的現在世和遙遠的未來世。但這不符合巴利經文,因
為巴利經文從未把現在稱為「遙遠的時間」,只有過去和未來有「遙遠的時間」的記載, 即指遙遠的前世、遙遠的來世,但若指稱「現在」就不用 attha 這個詞。 然而現今,人們將 attha 直譯成「時間」,用來表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

這十二支是以惑、業、異熟來區分。無明是過去的惑,行是過去的業;識、名色、六入、觸和受是現今的業報,愛和取是今世的惑,業有是今生的業,它發展出未來;生有以及生、老、死是來世的業報,就這樣解釋前世、今世、來世。這就是一次緣起流轉貫通三世的說法。想一想吧!

關於這點,過去有位泰國僧王桑柯拉相信這樣的解釋已被錯誤地教導了一千年,但他並不確定該如何正確地解釋,據他推測,緣起或許應該只在一世中。我想我是個固執的小孩,因為我堅決支持巴利經文的解釋──緣起中一次心理活動的流轉就如閃電。當它因為無明力量而起造作,就被稱為一個流轉或一個輪轉。因此在一天之中,緣起就會發生很多很多次。

將緣起解釋成貫通三世自我是錯誤的,它不符合原始巴利經文,因為它提出了自我、梵我的錯誤觀念,這是常見。而且傷害最大的是,它沒有為任何人帶來任何益處或用處。

將緣起解釋成貫通三世自我是完全沒有用處的,因為它不能落實在修行中。不能修行的理由是因在前世,而果在今世,如果因在前世,而果在今世,那能解決什麼問題?如果今世的因導致來世的果,除了如痴人說夢空有收穫外,又能帶給人們什麼好處?

而且,三世的解釋不符合「法」的準繩:「直接體驗,當下可以得到成果,讓大家一起來看,向內觀照,智者親自體證。」它引進常見的靈魂或自我,這是錯誤的,完全沒有益處,無法用來修行,所以放棄這樣的知見以及觀念!讓我們回到原始經文吧,這些經文在文字和意義上才是正確的。

【譯註四】參考論師阿耨樓陀造,法舫法師譯,《阿毗達摩攝義論》分別攝毗提品第四。(《大藏經補編》第7冊,813—8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