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甘願偈及解脫偈

****************************************************
甘願偈
***************
◆ 出處:不詳
◆ 名稱:甘願偈
◆ 經偈

   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


◆ 含意說明
  修行人必然會因善惡業,而遭遇許多的障礙。所以,
  佛制沙門常摩頭頂,由剃髮而自警惕已為解脫事業棄
  家,不應再有三毒欲習。

  所以,吾人遇苦時,也應常自思這是吾人過去愚痴所
  造業所致,是以不應抗爭、不應不甘願,而以逆來順
  受之心而承受之。

  佛說修行人應該「如同鹿生鹿死」。這是說,如鹿之
  生於曠野,而隨草逐居;死於曠野,而隨無草而死。
  所以,沙門之乞食生活亦應倣效如是。

  吾人之生,非必生於安樂;吾人之死,亦不必恐懼憂
  患!以其畢竟無我之故。



**************************************************
解脫偈
***************
◆ 出處
    No. 1807 四分比丘戒本疏 (卷1) T40, p0463c
    No. 1828 瑜伽論記 (卷27) T42, p0618b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11) T46, p0537c
    No. 1829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卷13) T43, p0186c


◆ 名稱:解脫偈


◆ 經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知止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初禪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二禪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三禪
   樂故心定。       四禪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A)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B)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C)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A) 小乘心入初果須沱洹,大乘心入菩薩初地。
   (B) 小乘心入三果阿那含,大乘心入菩薩五地。
   (C) 小乘心證阿羅漢果,大乘心入菩薩六地或七地。

   請參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 含意說明

  由持戒清淨,所以心中正氣凜然沒有憂悔,是以
  心直一往無前,因此,心中就產生歡喜,由歡喜
  就離生喜樂,而入於初禪。

  心歡喜使得信力充足,於是身得輕安,進趣二禪
  。捨離輕安,於是就受勝樂,入於三禪。續捨離
  勝樂,入於四禪。

  由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而
  生智,於是就能如實觀察六道輪迴、生滅,由如
  實知見之故,便能離欲、離攀緣染著而身證解脫
  ,所以自作證不受後有,能入涅槃。

  行者至此時,應該了知一切無生,畢竟無心能住
  涅槃,所以須迴心向菩薩乘進趣佛地。


◆ 備註

  另有相似經文,可以得宿命智,略舉其一,其餘
  參考以下(1)(2)出處。
  (1)No. 660 佛說寶雨經 (卷7) T16, p0313a
  (2)No. 659 大乘寶雲經 (卷4) T16, p0264a

  (3)No. 658 寶雲經 (卷4) T16, p0228c
   經文:
   供養佛者恆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
   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
   。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
   清淨。

   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
   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
   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
   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
   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