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六妙法門 (1-5)

第一歷別對諸禪定明六妙門

釋第一歷別對諸禪定明六妙門。即為六意。


一者依數為妙門。

  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誑不實。雖無麤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槃故。此義如須跋陀羅。佛教斷非非想處惑。即便獲得阿羅漢果。數為妙門。意在於此也。


二者隨為妙門者。

  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爰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

云何觀棄捨。此觀破非想處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時。觀有常處如癰如瘡。觀無想處如癡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棄捨有想無想。名非有想非無想。故知非想即是兩捨之義。今佛弟子觀行破折。義如前說。是故深觀棄捨。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為妙門。意在此也。


三者止為妙門者。

  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者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止為妙門。意在此也。


四者觀為妙門者。

  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觀為妙門。意在此也。


五者還為妙門者。

  行者若用惠行。善巧破折。反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還為妙門。意在此也。


六者淨為妙門者。

  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淨為妙門。意在此也。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次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階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心成就。即發三乘無漏。況復具足諸禪三昧。此即與前有異。


  所以者何。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

  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為麤。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


  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

  修隨者。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

  證隨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為麤。心厭欲捨。如人疲極欲眠不樂眾務。爾時行者。應當捨隨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

  修止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三昧。雖復無為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復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誑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


  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者證觀。

  修觀者。於定心中。以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虫戶。內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捨觀修還。


  還亦有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

  修還者。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

  證還相者。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反本還源。是名證還。行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捨還門安心淨道。


  淨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證淨。

  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證淨者。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恃。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慧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慧發也。三界垢盡。故名證淨。

  復次觀眾生空故名為觀。觀實法空故名為還。觀平等空故名為淨。

  復次空三昧相應故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故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故名為淨。

  復次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故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慧。非外觀故。得是智慧。非內外觀故。得是智慧。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慧也




第三隨便宜六妙門

  次釋第三隨便宜六妙門。

  夫行者欲得深禪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初學安心。必須善巧。

  云何善巧。當於六妙門法。悉知悉覺。調伏其心。隨心所便。可以常用。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無益。

  是故初坐時。當識調心學數。次當學隨。復當學心。觀。還等。各各經數日。學已復更從數隨。乃至還淨。安心修習。復各經數日。如是數反。行者即應自知心所便宜。

  若心便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而用。不簡次第。如是安心時。若覺身安息調。心靜開明。始終安固。當專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生心散闇塞。當更隨便轉用餘門。安即為善。可以長軌。是則略明初學善巧安心六妙門。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復次行者。心若安穩必有所證。

  云何為證。所謂得持身及麤住。細住。欲界未到地。初禪等種種諸禪定。得諸定已。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門開發。

  云何名淺定不進修六門令進。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麤細住法。經於日月而不增進。爾時應當細心修數。數若不進。復當修隨。隨若不進。當細凝心修止。止若不進。當定中觀陰入界法。觀若不進。當還。更反檢心源。還若不進。當寂然體淨。用此六法。若偏於一法。增進之時。當即善修之。

  既漸進入深禪定。便過數境。數相既謝。進發隨禪。

  於此定中。若不境進。當善修隨止觀還淨等五法。定進漸深。隨境已度。若發止禪。

  禪若不進。當善修止及觀還淨等四法。

  止定進漸深。觀心開發。雖有止法。知從緣生無有自性。止相已謝。

  若觀禪不進。當更善巧修觀及還淨等三法。

  觀禪既進。進已若謝。轉入深定。慧解開發。唯覺自心所有法相。知觀虛誑不實亦在妄情。如夢中所見。知已不受。還反照心源。

  禪經久。又不進。當復更善反觀心源。及體淨當寂。

  還禪既進。進已若謝。便發淨禪。此禪念相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一。是名淨禪。

  淨若不進。當善卻垢心。體真寂虛。心如虛空。無所依倚。爾時淨禪漸深寂。豁然明朗發真無漏。證三乘道。此則略說六妙門。隨便宜而用增長諸禪功德智慧。乃至入涅槃也。


  復次行者。於其中間。若有內外障起。欲除卻者。亦當於六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卻之。若得差者即為藥也。治禪障及禪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也。上來所說。其意難見。行者若用此法門。當善思推取意。勿妄行也。




第四對治六妙門

  次釋第四對治六妙門。

  三乘行者。修道會真。悉是除障顯理。無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聖果。更無別法。菩薩大士。破塵沙無明障盡故。菩提理顯。亦不異修。此而惟之。若能巧用六門對治。破內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無別道。

  云何功用六門對治。行者應當知病識藥。


  云何知病。所謂三障。一者報障。即是今世不善。麤動散亂障界入也。二者煩惱障。即三毒十使等諸煩惱也。三者業障。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於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

  行者於坐禪中。此三障發。當善識其相。用此法門。對治除滅。

  云何坐中知報障起相。云何對治等。分別覺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故名報障起。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難可制錄爾時行者應用數門。調心數息當知即真對治也。故佛言。覺觀多者。教令數息。

  二者於坐禪中。或時其心亦昏亦散。昏即無記心。闇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爾時行者。當用隨門。善調心隨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緣。無分散意。照息出入。治無記昏睡心。依於息治覺觀攀緣。

  三者於坐禪中。若覺身心急氣麤心散流動爾時行者。當用止門。寬身放息。制心凝寂。止諸憶慮。此為治也。復次云何煩惱障起。


  云何對治。煩惱有三種。

  一者於坐禪中。貪欲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九想。初背捨。二勝處。諸不淨門。為對治也。

  二者於坐禪中。瞋恚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慈悲喜捨等。為對治也。

  三者於坐禪中。愚癡邪見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還門。反照十二因緣三空道品破折心源還歸本性。此為治也。


  復次云何對治障道業起業即三種。治法亦三。

  一者於坐禪中。忽然垢心昏闇。迷失境界。當知黑闇業障起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方便淨應身三十二相清淨光明。為對治也。

  二者於坐禪中。忽然惡念。思惟貪欲。無惡不造。當亦是過去罪業所之作也。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報佛一切種智圓淨常樂功德。為對治也。

  三者於坐禪中。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乃至逼迫身心。當知悉是過去今世所造惡業障發也。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法身本淨不生不滅本性清淨。為對治也。此則略說六門對治斷除三障之相。廣說不異。十五種障也。


  復次行者。於坐禪中。若發諸餘禪深定智慧解脫。有種種障起。當於六門中。善巧用對治法也。麤細障法既除。真如實相自顯。三明六通自發。十力四無所畏。一切諸佛菩薩功德行願。自然現前不由造作。故經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第五相攝六妙門

  次釋第五相攝六妙門。

  夫六妙門相攝。近論則有二種。遠尋則有多途。何等為二。

  一者六門自體相攝。二者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


  云何名自體相攝。行者修六門時。於一數息中。任運自攝隨止觀還淨等五法。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調心數息之時。即體是數門。心依隨息而數故。即攝隨門。息諸攀緣。制心在數故。即攝心門。分別知心數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緣五欲。悉是虛誑。心不受著緣心還歸數息故。即攝還門。攝數息時。無有五蓋及諸麤煩惱垢身心寂然。即攝淨門。當知於數息中。即有六門。隨止觀還淨等。一一皆攝六門此則六六三十六妙門。上來雖復種種運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別。行人不知。此則略說六妙門。自體相攝一中具六相也。


  復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相。行者於初。調心數息。從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數門。當數息時。靜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間經遊至處。乃至入已還出亦如是心悉覺知。依隨不亂。亦成就數法。從一至十。是則數中成就隨門。


  復次行者。當數息時。細心善巧。制心緣數法及息。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剎那異念分別不生。是則於數中。成就止門。


  復次行者。當數息時。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靜鑒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分剎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不得人法。是時於數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觀門。


  復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成就觀智。識前法虛假。亦復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誑不實。離知覺想。是則於數息中。成就還門。


  復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慧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以本淨法性如虛空。不可分別故。爾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是則於數息中。成就淨門。以五門莊嚴數息。隨止觀還淨。皆亦如是。今不別說。此則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門。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習六妙門者。當知必得種種諸深禪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