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止觀

************************************************************

*******

  一般人對「止念」的見解,是說「念不生」,這其實是錯誤的見解!它的念義更廣。止念有以下幾個含意:


1、雜念不生

  雜念不生,這並不是說正念不生。雜念是指,若目前念佛,卻又想東想西,不能專心在念佛之上。正念是指,專心在念佛之上,所以佛號一直產生。若人無念,又怎能念佛呢?



2、心依於念

  一心、專心,才能產生心依於正念而無雜念,如此依於正念,由於「妄想習氣本身構造」的緣故,就會產生入定的現象。

  所謂入定,如同專心在做某事,卻沒聽到他人的叫喚。所以,「入定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此時在專心之下,自己的自言自語還是可以聽得到,也有心念產生,只是「暫時遺忘」聽其他聲音的功用而已。

  念佛一定要專心、一心,不要有其他雜念,否則無法入念佛三昧!

  心依於念之「念」,並不一定須是動態,所謂動態是指十八界。如念佛是依耳識功能。也有人觀想佛像,這是依眼識功能。也有人觀察冷暖者是誰,這是依於身識功能。如是等等,使「心繫於所依之處」,這就是「心依於念」之意思,也是最通常的「止念」含意。它是說,「心依止於正念,而不生雜念」之意思。

  一般吾人常說「止觀」之止,就是「心依止於正念,而不生雜念」之意思。



3、心念完全不生

  這類的作用有二種:

  A.是外道無想定

   就是「坐忘」,把自己的意識暫時伏住。這也是入定的一種,只是
   意識不再作用。入此定是走錯路,仍然還要輪迴!


  B.是阿羅漢所入「滅受想定」,也被稱為「涅槃」

   入此定之後,若之前沒有發出成佛誓願,就從此永謝三界,不再輪
   回,當然也不再度眾生。諸佛菩薩也能入涅槃,但由於有「成佛誓
   願」之故,所以還會再出涅槃。


************************************************************

*****

  「觀」就是旁觀、觀察、思惟、覺悟,它有二個意思:


1、純粹的旁觀心念生滅

    就只是純粹看著自己心念生滅,而不加任何作用。用這個方法之前
  ,要先開悟,悟佛法的中心思想,那就能在打坐中斷惑證聖。若之前沒
  有先開悟,那就很困難了,須再使用第2項的方式。


  不止:觀察到心念發生,而不生念去阻止它,使它不再發生


  不作:「觀察到心念產生之後,也不去接續它」。例如忽生一念,明日
     上班要開會,於是就接續的思惟,要準備什麼開會的東西,這就
     是「接續」。

     「當心念不生時,也不去產生新念,但此時須有自覺」。此時不
     能一無所覺,若有自覺「我在觀察」則是正確方式,若一無所覺
     ,失去自覺或意識(自覺不一定需有意識,初修人有意識有自覺
     ,久修人有自覺,不一定有意識),就落入坐忘的無想定之中。


  不任:心念發生時,不能不知它已發生


  不滅:「當心念不生,又不產生新念時,也不住在此不生的習氣之中」。

     輪迴中人,都是有習氣,或重或輕之別而已。

     例如沒修行的世俗人,會有這個好吃,於是就多吃的習氣。同樣
     的,修行人也會有「法門習氣」。這指已習慣一種方法,而依賴
     它、不想改變它。

     於是,當心念不生時,就貪戀此不生的境界,而不肯出離,於是
     漸漸的,意識就模糊,而不能自覺,最後落入無想定之中。

     這如同吾人睡覺,睡著之前意識漸漸的模糊,有時在最後會生個
     念頭:「我快睡著了」,最後就是「一無所覺」,然後於隔日醒
     後才發覺「我睡著了」。

     當修行人落入無想定中,自己就不能控制,必然是已出定之後,
     才知自己落入了無想定。這很可怕,若臨死前是入此定,當出定
     之後,就墮入輪迴,辛苦的修行都白費了。更糟的是,由於心念
     不生的習氣,出定墮入輪迴時,常是墮入畜牲道。

     阿羅漢雖亦能不生心念,但卻不是無所覺,而是一直住在覺性中
     。二者看來相似,但實際是不同的。

     當阿羅漢「決定」在此滅受想定中,不再出定,那就是涅槃。


    止、作、任、滅是成佛的四大障礙,想要成佛,就不能有此四病,
  其它說明請參閱圓覺經。



2、主動的觀察

    旁觀心念生滅之前,若沒有開悟佛法的中心思想,則在能入禪定之
  後(通常是指能達到四禪之後),須使用此項方式,於禪定中使用五種
  神通,去思惟、觀察自己習氣,及尋求不斷輪迴的原因,及為何仍不能
  斷貪嗔痴三毒習氣的原因?如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