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17) T12, p0465b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言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
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
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
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
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清單 - 難以思議典故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維摩詰所說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方等大集經、佛說華手經)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不可思議能力:銀河系合併、位移及其他能力 (維摩詰所說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大方等大集經、佛說華手經)
.
觸佛之光即得無生法忍
No. 586 思益梵天所問經 (卷2) T15, p0045a
迦葉。汝見網明所放光明不。答言已見。
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尚可算數。今網明光明令諸眾生住菩提者不可數也。
迦葉。是網明菩薩所放。光明饒益尚爾。何況說法。汝今諦聽。我當粗略說其功德。
迦葉。是網明菩薩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世界名曰集妙功德。其佛趣菩提樹時。國中諸魔魔民悉皆正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佛國土。以真栴檀寶為地。地平如掌。柔濡細滑如迦陵伽衣。處處皆以眾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八難。其國廣長皆以妙寶蓮華色香妙好以為挍飾。普光自在王如來。有無量菩薩僧。善修無量法門。得無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莊嚴其身。得諸陀羅尼藏無礙辯才。善能說法光明神力。皆悉通達。能破魔怨慚愧念慧。諸妙功德以修其心。彼佛國土無有女人。其諸菩薩皆於寶蓮華中。結加趺坐自然化生。以禪樂為食。諸所須物經行之處。房舍床榻園林浴池。應念即至。
迦葉。是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照諸菩薩。光觸其身即得無生法忍。其佛光明。復照十方通達無礙令諸眾生得離煩惱。
迦葉。汝見網明所放光明不。答言已見。
佛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尚可算數。今網明光明令諸眾生住菩提者不可數也。
迦葉。是網明菩薩所放。光明饒益尚爾。何況說法。汝今諦聽。我當粗略說其功德。
迦葉。是網明菩薩過七百六十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世界名曰集妙功德。其佛趣菩提樹時。國中諸魔魔民悉皆正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佛國土。以真栴檀寶為地。地平如掌。柔濡細滑如迦陵伽衣。處處皆以眾寶莊嚴。無三惡道亦無八難。其國廣長皆以妙寶蓮華色香妙好以為挍飾。普光自在王如來。有無量菩薩僧。善修無量法門。得無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莊嚴其身。得諸陀羅尼藏無礙辯才。善能說法光明神力。皆悉通達。能破魔怨慚愧念慧。諸妙功德以修其心。彼佛國土無有女人。其諸菩薩皆於寶蓮華中。結加趺坐自然化生。以禪樂為食。諸所須物經行之處。房舍床榻園林浴池。應念即至。
迦葉。是普光自在王如來。不以文字說法。但放光明照諸菩薩。光觸其身即得無生法忍。其佛光明。復照十方通達無礙令諸眾生得離煩惱。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如來因地心行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
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註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一
*********
緣於古代翻譯梵文時没有句讀習慣之故,這裡有二種解讀方式,「世間」、「業果」、「眾生」是第一種方式。「業」、「果」、「眾生」是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之解釋:
世間:泛指三界。
業果:自己所受的果報。
眾生:使自己輪迴的生滅執著心。眾生原意是指「數取趣」,中
文意思就是致使不斷輪迴的執著心,及其所呈現的現象。
第二種方式之解釋:
業:指業力。一種驅使因、緣和合的力量,從個人的偏計所執
性、依他起性的習氣而得力。也就是要『根塵相觸不生貪
瞋』(例如,不要看到裸女就有淫慾),如此,若可以就
「無業力」,也不會種業因,也不會得到業果。若不可,
則反之!
果:指所受業因與外緣和合之果報。有人受報就反增善惡業因。
所謂惡因,例如,愈努力工作就得到更多金錢,因此而生
貪染之心,想一直更努力工作。這是錯誤的心行!應該以
「那是我的菩提誓願,所以我無所住而做」,或「只是用
心平等而做,沒有任何貪慾寄住」。
這心態如何體會呢?
請試著去體驗,當您看到路邊小石子時,會有淫慾心嗎?
會有想吃它的食慾心嗎?會有想要趕快去擁有它的貪慾心
嗎?若沒有,『當下的心行』,就稱為『平等心』、『無
所住心』。
所謂善因,例如,看到活不下去生活悲慘的人,吾人去服
務他們,而使他們能活下去,或快樂的活下去。因此,心
中跟著有一種快樂的、高興的心情、情緒。吾人這行為是
已種下善因,未來也會得到善報,但卻落入輪迴中!『菩
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輪迴名為眾生,生滅名為眾生。總而言之,「妄」就是
眾生。
眾生是指六根觸六塵之後,所呈現象,依楞嚴經定義,共
有十二大類。連土、木、金、石都是眾生。也就是說,吾
人不要在「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之時」「而有貪瞋」,這
會染習。
所以,不要一直看外面,也不必看裡面,只需要「無慾」
即可。
如圓覺經所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上述偈語,重點在前四句。
禪宗之法,是教外別傳,它的義趣與上述圓覺經偈是一致
的!(若您能「體悟」上述經偈,就能了知禪宗的正確修
行方式)。它的宗旨就是「依因觸緣」而導致斷妄!
所以,若有在看古德之語錄(如宗鏡錄、指月錄等等),
就會發現許多古代大師都是「依因觸緣」而斷妄證真。
吾人如何行「依因觸緣」方法呢?
首先,就是要「先悟無生」,瞭解無生之意義。
其次,要「立志」依所悟無生而行。無論是身行、口行
還是心行都皆如此,但心為牛,身口為車,牛車不行,
就要打牛,不要打車。(請參考圓覺經中之「淨覺心」
的說明)
再次就是要「實踐」!
反覆的去實踐,雖然經常性的「心不平等」,但在遇到
適合外緣時,就能當下斷惑,如六祖慧能所說:「一悟
即至佛地」。這裡的「悟」已是指證悟,不是理悟。
我個人立有「斷惑六支」,也可以參考之!
斷惑六支之每一支都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志」!也
就是要「下決心」!當吾人已決定做某事時,身口就會
跟著去實踐(若所下決心不合時宜,如要當總統,那可
能還是會去實踐,只是敗下陣的機率就變的非常高。)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
發明。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註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一
*********
緣於古代翻譯梵文時没有句讀習慣之故,這裡有二種解讀方式,「世間」、「業果」、「眾生」是第一種方式。「業」、「果」、「眾生」是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之解釋:
世間:泛指三界。
業果:自己所受的果報。
眾生:使自己輪迴的生滅執著心。眾生原意是指「數取趣」,中
文意思就是致使不斷輪迴的執著心,及其所呈現的現象。
第二種方式之解釋:
業:指業力。一種驅使因、緣和合的力量,從個人的偏計所執
性、依他起性的習氣而得力。也就是要『根塵相觸不生貪
瞋』(例如,不要看到裸女就有淫慾),如此,若可以就
「無業力」,也不會種業因,也不會得到業果。若不可,
則反之!
果:指所受業因與外緣和合之果報。有人受報就反增善惡業因。
所謂惡因,例如,愈努力工作就得到更多金錢,因此而生
貪染之心,想一直更努力工作。這是錯誤的心行!應該以
「那是我的菩提誓願,所以我無所住而做」,或「只是用
心平等而做,沒有任何貪慾寄住」。
這心態如何體會呢?
請試著去體驗,當您看到路邊小石子時,會有淫慾心嗎?
會有想吃它的食慾心嗎?會有想要趕快去擁有它的貪慾心
嗎?若沒有,『當下的心行』,就稱為『平等心』、『無
所住心』。
所謂善因,例如,看到活不下去生活悲慘的人,吾人去服
務他們,而使他們能活下去,或快樂的活下去。因此,心
中跟著有一種快樂的、高興的心情、情緒。吾人這行為是
已種下善因,未來也會得到善報,但卻落入輪迴中!『菩
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輪迴名為眾生,生滅名為眾生。總而言之,「妄」就是
眾生。
眾生是指六根觸六塵之後,所呈現象,依楞嚴經定義,共
有十二大類。連土、木、金、石都是眾生。也就是說,吾
人不要在「六根觸六塵產生六識之時」「而有貪瞋」,這
會染習。
所以,不要一直看外面,也不必看裡面,只需要「無慾」
即可。
如圓覺經所云:「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上述偈語,重點在前四句。
禪宗之法,是教外別傳,它的義趣與上述圓覺經偈是一致
的!(若您能「體悟」上述經偈,就能了知禪宗的正確修
行方式)。它的宗旨就是「依因觸緣」而導致斷妄!
所以,若有在看古德之語錄(如宗鏡錄、指月錄等等),
就會發現許多古代大師都是「依因觸緣」而斷妄證真。
吾人如何行「依因觸緣」方法呢?
首先,就是要「先悟無生」,瞭解無生之意義。
其次,要「立志」依所悟無生而行。無論是身行、口行
還是心行都皆如此,但心為牛,身口為車,牛車不行,
就要打牛,不要打車。(請參考圓覺經中之「淨覺心」
的說明)
再次就是要「實踐」!
反覆的去實踐,雖然經常性的「心不平等」,但在遇到
適合外緣時,就能當下斷惑,如六祖慧能所說:「一悟
即至佛地」。這裡的「悟」已是指證悟,不是理悟。
我個人立有「斷惑六支」,也可以參考之!
斷惑六支之每一支都重要,但重中之重是「立志」!也
就是要「下決心」!當吾人已決定做某事時,身口就會
跟著去實踐(若所下決心不合時宜,如要當總統,那可
能還是會去實踐,只是敗下陣的機率就變的非常高。)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經文典故】佛性之定義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27) T12, p0524b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
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經文釋義
***************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釋:
眾生之有佛性,以未來「能」成佛之故(這只是理義,不是事義)。在此處又特別說明,現在能得見佛性,是因為過去世有在進行斷煩惱的緣故。
上述的義理含有,若眾生不可能成佛,那這眾生就「不具佛性」。以及,見佛性是從斷煩惱的行為產生。也就是斷一分煩惱,見一分佛性。妄斷盡,就名之為佛。所以佛才說「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在另一處經文中,佛又否決,眾生自以為必得成佛,就可以懈怠不斷惑。佛說「必須發菩提願」之後才能確定是必定成佛。
這如一國之儲君,雖一時未能登位,但已能了知「必定成王」。雖曰必定成王,但何時成王則是遙遙無期,必須前王已下昭決定何時退位,或病重被醫生斷定只剩多少年月,此時,於事上就能確定必然成王,而不只具有理義上必得成王而已。
是以,雖眾生終究有成佛之時,但若不發菩提誓願,成佛時間則遙遙無期,無限的延長!
------------------------------------------------------------------
>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
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並不是指意識。
土木金石亦是眾生之一類,但並不具有意識,卻具有阿賴耶識。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善男子。譬如有人惡心害母。害已生悔。三業雖善。是人故名地獄人也。何以故。是人定當墮地獄故。是人雖無地獄陰界諸入。猶故得名為地獄人。
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見有人修行善者名見天人。修行惡者名見地獄。何以故。定受報故。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
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經文釋義
***************
>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
釋:
眾生之有佛性,以未來「能」成佛之故(這只是理義,不是事義)。在此處又特別說明,現在能得見佛性,是因為過去世有在進行斷煩惱的緣故。
上述的義理含有,若眾生不可能成佛,那這眾生就「不具佛性」。以及,見佛性是從斷煩惱的行為產生。也就是斷一分煩惱,見一分佛性。妄斷盡,就名之為佛。所以佛才說「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在另一處經文中,佛又否決,眾生自以為必得成佛,就可以懈怠不斷惑。佛說「必須發菩提願」之後才能確定是必定成佛。
這如一國之儲君,雖一時未能登位,但已能了知「必定成王」。雖曰必定成王,但何時成王則是遙遙無期,必須前王已下昭決定何時退位,或病重被醫生斷定只剩多少年月,此時,於事上就能確定必然成王,而不只具有理義上必得成王而已。
是以,雖眾生終究有成佛之時,但若不發菩提誓願,成佛時間則遙遙無期,無限的延長!
------------------------------------------------------------------
>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
這裡所說的「心」,指的是阿賴耶識,並不是指意識。
土木金石亦是眾生之一類,但並不具有意識,卻具有阿賴耶識。
【經文典故】沙門不供養父母得重罪
No. 1421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20) T22, p0140c
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
經文釋義
**********
經文是說畢陵伽婆蹉要用自己三衣來供養俗世父母,但不敢。而佛則制戒,若不供養得重罪。
當然並不是以供養父母為主要事業,否則就同於世俗凡夫,而不必當沙門。而是,若父母有需要時,且又來求或自己主動發現,此時就須供養。
又,這是律典不是經典,所以每一部派的律典不同,戒律也會有些差異,學習者應該自我知所揀擇。
時。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
經文釋義
**********
經文是說畢陵伽婆蹉要用自己三衣來供養俗世父母,但不敢。而佛則制戒,若不供養得重罪。
當然並不是以供養父母為主要事業,否則就同於世俗凡夫,而不必當沙門。而是,若父母有需要時,且又來求或自己主動發現,此時就須供養。
又,這是律典不是經典,所以每一部派的律典不同,戒律也會有些差異,學習者應該自我知所揀擇。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妄是否為用?與佛性無生之討論
>萬法唯同一體。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
論:
1、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是有生滅的,那它就是
「妄」。如此,則「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這段話是共
許的。因為一即是妄,一切亦是妄所成。
2、若您定義體就是無生之意思,則不能言其存在或不存在,無
生之故。如此,則不可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由體之
義理,所推衍而產生。蓋無生也,則非一非異,是以不言一
,亦不言一切,亦不言一即一切,亦不言一切即一,若有所
言皆是「妄」,非無生之意思。
是以,若云:「智者了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所謂
智者,實非智者。以未悟無生之故。
3、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它是無生滅的。如此定義
就「自宗相違」。若有一個存在,無論它是什麼,則必有生
滅。虛空亦然!虛空出於「覺知」功能,能覺故,必有所覺
,其所覺空無一物,是以稱其所覺境界為「虛空」。
>妄不是本體,是「用」
論:
此段話之義理,指出「妄」之背面有一「體」存在,是以才有「
用」產生。但這種理解並不正確。
如同以黃金為體,經鑄造後,可以成為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因此具有盛物之功能(用),金筷因此具有挾物之功能(
用)。
試問:上述之體、相、用是一還是異?
自詰:若云為「一」,則體相用歷歷在目前,並非是「一相」,
否則不稱為體、相、用三名辭。再則,若相已變,用亦隨
之而變。是以云體相用是一,是錯解!
若云為「異」,則體相用又何曾不同了?不就只是黃金之
相變化而已,難道把金碗變成金筷就不是黃金了嗎?當然
不是,是以云異,亦是錯解!
若欲論一異,體相用,必須先把前提定義清晰,否則易產生述說
時的弊病。例如一時說人在廣東,話頭一變,人又在紐約,那到
底這個人是在廣東還是在紐約呢?說妄為體之用,也有相似之弊
病。當前提之定義不清晰時,許多的敘述內容就會產生這種「交
錯混亂」的狀況。
所以,要論佛法時,須先確定是依「法身」為準,這是共許的。
而不以報身(相)、化身(用)義理為準。
何謂法身義理?即是無生!而報身則有無量相狀,依不同業而受
報顯現,或依不同願力而顯現。化身義理則指,依所受報、示現
之相而有不同功用,如上述黃金喻。
當已定義出前提標準之後(以法身義為準),再回頭來看『妄不
是本體,是「用」』這段話,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弊病所在!
「妄」,如圓覺經之「空花喻」及楞嚴經之「演若達多喻」,它
的意思是「並沒發生,但錯覺有發生」。除非見聞者不許可圓覺
經及楞嚴經,或是不許可我的解釋,否則妄就是這個定義!
既然妄並沒發生,它不會是體,但它可以變成「用」嗎?若說是
用,則必有一個體存在。但法身(佛性、自性)無生,所以法身
不是妄之體。若法身能生妄,則不云無生。所以,自性不能生萬
法,自性也不能生妄。妄,當然也不是某體之用!
一定要說的話,妄是以妄本身為體、為相、為用!
所謂無生,就是沒發生,若沒發生,它不會產生妄。所以楞嚴經
云妄之產生是「無因」(註一)。說妄無因,是指並不是真有妄
產生,既無產生,所以當然無因。(有生必有滅,若有所生,則
必然是因緣和合。既然妄無生,那當然是無因,也同時無緣)
若妄無生,則必有人請問:「若無生,那眼前一切又是什麼?」
。或有人反詰:「若無生,是誰在打字、貼文?」
佛於圓覺經中已很明白的說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
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說,妄的產生來自眾生之錯覺
,如同演若達多。
到這裡,或許還有人會問疑,說:「先有眾生才有錯覺之妄,還
是先有妄之後才有眾生之錯覺」?
在這裡要理解:「妄就是眾生,妄就是錯覺,妄就是因緣和合(
妄與因緣之緊密性,如同眼動睫毛亦動)」。
眾生有十二類,包括土、木、金、石都是眾生。所以眾生不必然
都具有意識而能思惟,是以所謂「錯覺」,並不代表從意識產生
。它的意思可以代表一個驅力、一個慣性,如同業力就是「不斷
執取」,以這個慣性,眾生被稱有「偏計所執性」。
由於這個慣性不止歇,所以被稱為「妄」,被稱為眾生、錯覺、
您、我及十方一切。
所以,若要斷妄,就是要把「不斷執取」的習氣斷除。那是什麼
方法呢?佛說法門無量,所以有圓、頓、漸等不同方法。但最省
力的就是「無慾、無所住」。當不再增強(不相續)妄的習氣之
後,妄就如同已踩了剎車之汽車,滑行一陣之後會自動停止!
>本性無善無惡,是不二之性。
復:
這段話被共許!
但更好的說明是「本性無生」。若無生,當然非善性、非惡性,
亦非無記性。
>善知識,若執著本性非妄,則難證本性的,因為善知識會把妄當成
>敵人。
論:
無論「執著」本性是什麼,都是錯誤心行。執善則昇天;執惡則
墮地獄;執有則邊見;執無則斷見;如是執著者,在佛的時代有
九十六種外道說法,皆非正見!
修行,只是在斷除當下的相續習氣而已!是消去法,不是增益法
,所以不需要執著,連執著消去法也須消去,消無所消,能消所
消同時俱泯時,必斷生死輪迴乃至斷妄!
>禪宗對於妄,是不拒不愛的。愛妄,則淪落六道,拒妄,則被妄所
>包所降。
論:
這一段對禪宗的描述,語意有些模稜兩可,用辭亦有不精準之處
,所以不予置評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四相,必須認識
>到本性非妄非真、非善非惡。
論:
這一段話,初看很有道理,但細思,卻又有不少弊病。例如,本
性是真有一「本性」存在呢,還是無生滅稱為本性?
若有本性存在,則必有生滅,如此本性則非!若本性無生滅,則
所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的說法,自宗相違!
若云本性為常,則妄何以生?若妄依本性而生,則本性為因,緣
又為何物,而能不必和合就生妄?若妄無所依而無因產生,則所
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則自敗!
再則,若妄不依本性而生,則本性之外另有我存在,這稱為「異
我」,與佛所說法相違。
如此等等,問題頗多!
但若悟一切無生,妄亦無生,而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
所以輪迴生死!如此見者,是謂正見,就沒有以上的諸弊病!
>真如無生無滅,不生不滅。
論:這段話是被共許。
>真如之用,有相,愚人惑為本體
論:這段話就不被共許!
真如即佛性,既云無生,何以又有用?又有相?
>有生有滅,智者了達為一,無生無滅。
論:既然無生無滅,還要有「一」存在嗎?
一,其實並不存在,要用「一」,可能需要特別說明它只是「
假名辭」,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只是為了便利計算
所發明,而其實它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
如同持刀斷自首,未斷之前有刀、有自首,當首斷之後,此時
無能持刀之人,亦無所欲斷之首,能與所,在此時「同時俱泯
」。能所之二既不存,則一亦不存,無亦不存,如是乃謂「不
可思議」!
以上的討論,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 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
註三
********
【名相】三身與四身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4.html
論:
1、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是有生滅的,那它就是
「妄」。如此,則「智者了達為一,一即一切」這段話是共
許的。因為一即是妄,一切亦是妄所成。
2、若您定義體就是無生之意思,則不能言其存在或不存在,無
生之故。如此,則不可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由體之
義理,所推衍而產生。蓋無生也,則非一非異,是以不言一
,亦不言一切,亦不言一即一切,亦不言一切即一,若有所
言皆是「妄」,非無生之意思。
是以,若云:「智者了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所謂
智者,實非智者。以未悟無生之故。
3、若您定義的確有一個體存在,而且它是無生滅的。如此定義
就「自宗相違」。若有一個存在,無論它是什麼,則必有生
滅。虛空亦然!虛空出於「覺知」功能,能覺故,必有所覺
,其所覺空無一物,是以稱其所覺境界為「虛空」。
>妄不是本體,是「用」
論:
此段話之義理,指出「妄」之背面有一「體」存在,是以才有「
用」產生。但這種理解並不正確。
如同以黃金為體,經鑄造後,可以成為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因此具有盛物之功能(用),金筷因此具有挾物之功能(
用)。
試問:上述之體、相、用是一還是異?
自詰:若云為「一」,則體相用歷歷在目前,並非是「一相」,
否則不稱為體、相、用三名辭。再則,若相已變,用亦隨
之而變。是以云體相用是一,是錯解!
若云為「異」,則體相用又何曾不同了?不就只是黃金之
相變化而已,難道把金碗變成金筷就不是黃金了嗎?當然
不是,是以云異,亦是錯解!
若欲論一異,體相用,必須先把前提定義清晰,否則易產生述說
時的弊病。例如一時說人在廣東,話頭一變,人又在紐約,那到
底這個人是在廣東還是在紐約呢?說妄為體之用,也有相似之弊
病。當前提之定義不清晰時,許多的敘述內容就會產生這種「交
錯混亂」的狀況。
所以,要論佛法時,須先確定是依「法身」為準,這是共許的。
而不以報身(相)、化身(用)義理為準。
何謂法身義理?即是無生!而報身則有無量相狀,依不同業而受
報顯現,或依不同願力而顯現。化身義理則指,依所受報、示現
之相而有不同功用,如上述黃金喻。
當已定義出前提標準之後(以法身義為準),再回頭來看『妄不
是本體,是「用」』這段話,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弊病所在!
「妄」,如圓覺經之「空花喻」及楞嚴經之「演若達多喻」,它
的意思是「並沒發生,但錯覺有發生」。除非見聞者不許可圓覺
經及楞嚴經,或是不許可我的解釋,否則妄就是這個定義!
既然妄並沒發生,它不會是體,但它可以變成「用」嗎?若說是
用,則必有一個體存在。但法身(佛性、自性)無生,所以法身
不是妄之體。若法身能生妄,則不云無生。所以,自性不能生萬
法,自性也不能生妄。妄,當然也不是某體之用!
一定要說的話,妄是以妄本身為體、為相、為用!
所謂無生,就是沒發生,若沒發生,它不會產生妄。所以楞嚴經
云妄之產生是「無因」(註一)。說妄無因,是指並不是真有妄
產生,既無產生,所以當然無因。(有生必有滅,若有所生,則
必然是因緣和合。既然妄無生,那當然是無因,也同時無緣)
若妄無生,則必有人請問:「若無生,那眼前一切又是什麼?」
。或有人反詰:「若無生,是誰在打字、貼文?」
佛於圓覺經中已很明白的說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
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這是說,妄的產生來自眾生之錯覺
,如同演若達多。
到這裡,或許還有人會問疑,說:「先有眾生才有錯覺之妄,還
是先有妄之後才有眾生之錯覺」?
在這裡要理解:「妄就是眾生,妄就是錯覺,妄就是因緣和合(
妄與因緣之緊密性,如同眼動睫毛亦動)」。
眾生有十二類,包括土、木、金、石都是眾生。所以眾生不必然
都具有意識而能思惟,是以所謂「錯覺」,並不代表從意識產生
。它的意思可以代表一個驅力、一個慣性,如同業力就是「不斷
執取」,以這個慣性,眾生被稱有「偏計所執性」。
由於這個慣性不止歇,所以被稱為「妄」,被稱為眾生、錯覺、
您、我及十方一切。
所以,若要斷妄,就是要把「不斷執取」的習氣斷除。那是什麼
方法呢?佛說法門無量,所以有圓、頓、漸等不同方法。但最省
力的就是「無慾、無所住」。當不再增強(不相續)妄的習氣之
後,妄就如同已踩了剎車之汽車,滑行一陣之後會自動停止!
>本性無善無惡,是不二之性。
復:
這段話被共許!
但更好的說明是「本性無生」。若無生,當然非善性、非惡性,
亦非無記性。
>善知識,若執著本性非妄,則難證本性的,因為善知識會把妄當成
>敵人。
論:
無論「執著」本性是什麼,都是錯誤心行。執善則昇天;執惡則
墮地獄;執有則邊見;執無則斷見;如是執著者,在佛的時代有
九十六種外道說法,皆非正見!
修行,只是在斷除當下的相續習氣而已!是消去法,不是增益法
,所以不需要執著,連執著消去法也須消去,消無所消,能消所
消同時俱泯時,必斷生死輪迴乃至斷妄!
>禪宗對於妄,是不拒不愛的。愛妄,則淪落六道,拒妄,則被妄所
>包所降。
論:
這一段對禪宗的描述,語意有些模稜兩可,用辭亦有不精準之處
,所以不予置評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四相,必須認識
>到本性非妄非真、非善非惡。
論:
這一段話,初看很有道理,但細思,卻又有不少弊病。例如,本
性是真有一「本性」存在呢,還是無生滅稱為本性?
若有本性存在,則必有生滅,如此本性則非!若本性無生滅,則
所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的說法,自宗相違!
若云本性為常,則妄何以生?若妄依本性而生,則本性為因,緣
又為何物,而能不必和合就生妄?若妄無所依而無因產生,則所
主張『妄不是本體,是「用」』則自敗!
再則,若妄不依本性而生,則本性之外另有我存在,這稱為「異
我」,與佛所說法相違。
如此等等,問題頗多!
但若悟一切無生,妄亦無生,而眾生顛倒,於無生中妄執生滅,
所以輪迴生死!如此見者,是謂正見,就沒有以上的諸弊病!
>真如無生無滅,不生不滅。
論:這段話是被共許。
>真如之用,有相,愚人惑為本體
論:這段話就不被共許!
真如即佛性,既云無生,何以又有用?又有相?
>有生有滅,智者了達為一,無生無滅。
論:既然無生無滅,還要有「一」存在嗎?
一,其實並不存在,要用「一」,可能需要特別說明它只是「
假名辭」,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只是為了便利計算
所發明,而其實它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
如同持刀斷自首,未斷之前有刀、有自首,當首斷之後,此時
無能持刀之人,亦無所欲斷之首,能與所,在此時「同時俱泯
」。能所之二既不存,則一亦不存,無亦不存,如是乃謂「不
可思議」!
以上的討論,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 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云何無明。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
註三
********
【名相】三身與四身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14.htm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