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經文典故】無記心,與禪波羅蜜

No. 658 寶雲經 (卷2) T16, p0216a

云何名為無記心。此心起時不緣外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從定不從智。如從眠起目視不了。不緣善惡名為無記。


若無記心生時。菩薩方便自策發起善心。令生歡喜安住於善。是名菩薩得於善心。


以善心故。觀察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熱時焰如呼聲響。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法跡乘此法不跡乘。


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法發起善心。以法為想心為先導。當善持其心調順其心。善持諸法調伏諸法。見正法已。以是緣故便得寂定。


心為境界以心繫心漸入寂定。以心住心正住三昧。心寂定故便能專一。


心專一故次第無間。得定心故心常寂靜。心寂靜故心生喜樂。便除欲愛諸惡不善。有覺有觀定生喜樂成就初禪。


無覺少觀定生喜樂成就二禪。除喜得樂念捨得第三禪。離喜樂行捨心得第四禪。


除我見。離憂喜。捨苦樂。淨念。捨行四禪。一切解脫。離色相如虛空。眾生心相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以是故色相滅。空相生。惱壞相已滅。無邊虛空相成。


從無邊虛空相以次觀識。識無邊故虛空相滅。觀識漸損乃至少識。名為不用處。復觀此識若有若無。是名非想非非想處。滅諸想受是名滅定。


菩薩雖入滅定。而不捨教化眾生。亦不永樂滅定以為寂靜。不捨滅定而能慈悲普覆眾生。於滅定中乃至起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 編按:1.五神通之獲得,通常在四禪就能,不需要至非想非非想處定才行 */

菩薩爾時便獲五神通。而不以十二門禪五神通等以為自足。方求上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莊嚴之具功德滿足。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具禪波羅蜜。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圓覺經隨順覺性八句偈義理之分辨

此八句偈,是凡聖共用,依不同境界之用,就顯出差異,因此解譯此八句偈時,就會有不同的見解。


(1)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妄念從心生,所謂心,不離見聞覺知計著所積集(註一),由計著,
  生諸分別了知,是謂妄念。表現於外者,是謂意識。

  在楞伽經(一起合看註二、註三、註四)佛曾開示,所謂涅槃就是就
  是意識滅。如此說法,很符合南傳佛法。

  其實,佛不妄語,南傳佛法人云小乘,但佛所開示之法,不離惟一
  佛乘而說。佛所說法,於一音中含無量義,隨聽法人根器,而顯諸
  差別。佛乘根器所聞皆頓法,菩薩根器所聞是波羅密法,緣覺人所
  聞是因緣法,聲聞人所聞是四諦法。

  所以,善觀佛經者,了知佛經常有顯密義,顯為當機者說,密為利
  根人說。這由註五的佛經可以看出,以不同根器,同觀十二因緣,
  卻顯出差異。如人觀摩尼寶珠,依業報而顯不同顏色。

  既然意識滅即是涅槃,因地修行人,應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果地菩
  薩,亦須保持一切時不起妄念。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是謂無任病。亦可視為,凡夫隨順覺性
  。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意根,以意根有了知之義理,若於此無過
  犯,則稱為平等性智。



(2)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若妄念於一切時不生,如此則無一切時,早已入無餘涅槃,如阿羅
  漢。但佛法不是二乘法。雖於體不生妄,但卻不斷用,雖能入寂滅
  ,但不住寂滅。


  所以,因地修行人雖一切時不起妄念,於一切時亦皆能起用,所以
  不能斷滅妄念之源:妄心。


  果地菩薩也不能斷滅妄心,何以故? 真妄同源之故。若妄心永斷
  ,則真心亦隨斷,同於二乘人,不再能入輪迴而依願度化眾生。
  佛菩薩之願,同於眾生之業,差別在佛菩薩能自在,而眾生不能
  自在。


  由於佛法不是二乘法,所以,雖然不生妄念,但卻沒能斷滅妄心
  ,何以故? 若將妄心息滅,則入無餘涅槃,同於二乘人。佛之法
  ,轉識而不斷識,所以智與識之用相同,其差別只在是否能自在
  而已。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是謂無滅病。亦可視為,菩薩未入地者隨
  順覺性。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意識,以意識有分別之義理,若於此無
  過犯,則稱為妙觀察智。



(3)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在因地中,雖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但以習氣不能自在,必然
  不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是用功在養成「隨順覺性」(註六)
  之淨習,若淨習養成,則恆與定俱(註七)。
  
  
  為了養成隨順覺性之淨習,所以不能一心二用。若於妄想境而
  加以了知、分別,則有異心,於異心中則見善惡、好壞而落於
  二見,有二見故,必不能一心。所以住妄想境,不加以了知。


  用功目標是在一切時不起妄念,所以不必顧他是否已住妄想
  境。若真已不能起妄念,則至少是菩薩八地(含)以上的聖
  人,於該境界中,欲生妄想,亦不能也。所以,功夫不用在
  是否住於妄想境。

 
  上述義理,偏向於奢摩他法。圓覺經中的奢摩他法,不同於
  一般所了知的奢摩他法。於此經中的奢摩他法,須先悟淨圓
  覺,並持淨覺心而用之。如此之用,才稱為奢摩他法。此法
  是頓修法。用時,當下圓成(圓覺成就而等同於佛之果地覺
  ),而沒有次第,何以故? 圓成即等同佛之果地覺,於佛果
  地境界中,何期尚有次第出現哉?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是謂無作病。亦可視為,菩薩已
  入地者隨順覺性。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前五識,以前五識由妄想境所成之
  故,若於此無過犯,則稱為成所作智。



(4)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於無了知時,則意識不生,此時還有能力分辨嗎? 所以了
  知,此二句偈有顯密義。


  於顯義,無了知時,則無分辨能力,所以不必了知,所以
  是贅語,目的只在加強前二句偈之語氣。


  於密義,菩薩八地能所雙泯,暨之上的菩薩,皆具有楞嚴
  經中摩訶迦葉(註八)之「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的能力。所以,雖然不用意識,而不加以了知,但以三
  昧神通
  之威神力,能在不起妄念中,而能了知,是謂不可思議!


  即便如此,佛亦不許,目的乃在令習氣養成和光同塵、水
  乳交融、隨順覺性,使其不生二,而終於一,而亦無一,
  於無亦無,是謂果地覺。所以,不應分辨真實與假。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謂無止病。亦可視為,如來
  隨順覺性。


  又有說者,把此二句視為第八識,以第八識無覆無記,恆
  無了知之故,若於此不再執持,則稱為大圓鏡智。



歇後語:

    此八句偈,可以分成體相用來說。前二句是體,第三
  四句是用,末後四句歸於相,相就是所現境界。


    全部八句偈之功夫,用在前四句,前四句若能用的隨
  順覺性,則後四句是否存在可以不顧。如同分取一串中的
  葡萄,只要能抓住根,一提就全體相隨,而不必去一一摘
  下葡萄,何以故? 顆顆葡萄與根都有相連之故。


    又如同利根人,聞空一切法,則能頓悟,此空亦須空
  ,何以故? 既然須空一切法,空亦是法,是以亦應空。但
  於鈍根人,則不了空亦須空之理,所以尚須向他說「空空
  」,乃至更鈍人不解空空之佛法,更須說「空」「空空」
  。佛有大慈悲,亦恐因地修行人有上述鈍根人之弊,所以
  多說了幾句偈。





**************************************************************
註一
***********
心之義理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784.html


**************************************************************
註二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5c

複次大慧。涅槃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槃。種種相性無性涅槃。覺自相性無性涅槃。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槃。

大慧。此四涅槃是外道義。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所緣故。七識得生。

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

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別境識滅   如是說涅槃
  意識為心因   心為意境界
  因及所緣故   諸識依止生
  如大瀑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三
***********
No. 670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2) T16, p0496a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

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炎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   為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四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4) T16, p0538b

複次大慧。外道說有四種涅槃。何等為四。一者自體相涅槃。二者種種相有無涅槃。三者自覺體有無涅槃。四者諸陰自相同相斷相續體涅槃。

大慧。是名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

大慧。我所說者。見虛妄境界分別識滅。名為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說八種識耶。

佛告大慧。我說八種識。

大慧言。若世尊說八種識者。何故但言意識轉滅。不言七識轉滅。

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觀有故。轉識滅七識亦滅。

複次大慧。意識執著取境界生。生已種種熏習。增長阿梨耶識。共意識故。離我我所相。著虛妄空而生分別。

大慧。彼二種識無差別相。以依阿梨耶識因。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迭共為因。如大海波。以自心見。境界風吹。而有生滅。

是故大慧。意識轉滅七種識轉滅。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不取涅槃   亦不捨作相
  轉滅虛妄心   故言得涅槃
  依彼因及念   意趣諸境界
  識與心作因   為識之所依
  如水流枯竭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
註五
***********
觀十二因緣即可成佛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html


**************************************************************
註六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b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
註七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1) T08, p0729b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

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

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有寂滅定乎。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就不思議定。

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三昧。



**************************************************************
註八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3c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經文典故】成佛之因地法行,及淨覺隨順方式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法迄巴補充說明
****************
上述圓覺經之方式,於現代語解釋,就是執行「以無欲為體,無所住為用」的生活,而且是行住坐臥時時皆執行。

無欲,則無三毒習氣,乃至能盡無明!於內心不生妄,合於無生義理。

無所住,則雖遇六塵亦不攀緣,不再增染藏識,不再長養我法二執習氣。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


/* 法迄巴註:
 下面『』內的就是無明產生之過程,也沒有原因。

 若說有原因,那就如同橡皮筋,被拉久了,產生彈性疲乏,自然就
 鬆了。

 所以「性覺必明」久久, 忽然產生「我正在明覺」之妄,此妄產生
 之後,就有能所對待
*/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 世界相續 */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 眾生相續 */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囉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 業果相續 */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 法迄巴註:以下開始說明斷妄的方式 */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亦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 (中略)......


富樓那言。 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 這裡三緣是指殺貪、盜貪、淫貪 */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
  法迄巴註: 再一次開示斷妄方式
*/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 法迄巴註:
  世間之本然性,指常無變異。但世間卻無「常無變異」之事物,
  所謂「本然性」之說法,只是眾生的幻想。是以,本然非然!
*/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秖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因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婬女。由神咒力鎖其愛慾。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目*侯]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薰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 法迄巴註:阿難等大眾,悟佛知見(無生) */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於苦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必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
法迄巴註:修菩薩乘入佛知見,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第一決定義
*/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中略)......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 法迄巴註: 第二決定義。
   說明:此義在認知是什麼導致煩惱不能斷? 及如何評估,並選取
      一個法門的方式,以資斷妄。
*/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墮裂。何以故空無相形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
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 法迄巴註: 評估可以一門深入的修行方式*/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位方有十流數有三。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秖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諍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耳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舌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齊頭數。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


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阿難言。我用耳聞。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虛空。云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覽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於暗明。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吝。


/* 法迄巴註:

  佛陀開始借實景開示「能覺」之功能並不因為外塵消滅而消失。而
  不是如阿難的錯誤認知,以為「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就是「畢
  竟斷滅」。

  實際是,無能所時,就轉識為智。智的功能與識相同,差別在佛用
  智時是自在,而眾生用識時,卻是不能自在。

  以智與識皆沒有斷滅,所以皆能「起用」。

  也就是說,雖然無欲、不生妄念,但仍能聽聞、見色,以功能沒
  有喪失之故,也不隨外塵之滅而滅。

  以上,這是指「用」而言,若依「體」而言,則不可說,何以故?
  無生之故。既然無生,又怎會有用? 如虛空無生,雲自生滅於虛
  空,若說雲滅而虛空跟著消滅,那就是邪見。既言「體」,就無
  用、無相。

  用與相,於眾生是謂妄、業、識;於佛是謂真、願、智。
*/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即時如來敕羅[目*侯]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時羅[目*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如來又敕羅[目*侯]擊鍾。問阿難言。爾今聲不。阿難言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有頃羅[目*侯]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云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復撞鍾。即於夢時。自怪其鍾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唯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振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   緣生故如幻
  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花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云何見所見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註:參考圓覺經中之「三摩缽提法」)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毘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

另有二篇「妄的產生原因」、「妄元無因,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及 成佛法」,請對佛知見有興趣的有緣法友,也同時審觀。


關於本帖,但願有緣見聞者,能得法味,悟佛知見,行無為法,斷妄,證無所證!

  法迄巴 合十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經文典故】佛制不可食肉

記錄不可食肉的大乘經典:

  a.「大般涅槃經」之戒肉經文 (注一)

  b.「央掘摩羅經」之戒肉經文 (注二)

  c.「大乘入楞伽經」之戒肉經文 (注三)

************************************************
注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6a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

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

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

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  迦葉。我從今日製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


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

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
注二
*********
No. 120 央掘魔羅經 (卷4) T02, p0540c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

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複次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珂貝蠟蜜皮革繒綿。非自界肉耶。

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語。如來遠離一切世間。如來不食。若言習近世間物者。無有是處。若習近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物所出處不可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

文殊師利白佛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師能作革屣。有人買施。是展轉來佛當受不。

複次世尊。若自死牛牛主從旃陀羅取皮。持付皮師使作革屣施持戒人。此展轉來可習近不。

佛告文殊師利。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為應受不。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
注三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6) T16, p0623a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噉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

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

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

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

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

大慧。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如是雜穢云何可食 。

大慧。一切諸肉皆是精血污穢所成。求清淨人云何取食。

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

大慧。譬如獵師及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住一切眾生。若有見之咸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惡名流布。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群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

大慧。若我弟子食噉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是言。云何沙門修淨行人。棄捨天仙所食之味。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淨行失沙門道。是故當知佛法之中無調伏行。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令不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


大慧。如燒人肉其氣臭穢。與燒余肉等無差別。云何於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樂清淨者不應食肉。

大慧。諸善男女。冢間樹下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見其形色則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云何見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睡夢不安覺已憂悚。夜叉惡鬼奪其精氣。心多驚怖。食不知足。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恆被諸蟲之所唼食。不能於食深生厭離。

大慧。我常說言。凡所食噉作子肉想。余食尚然。云何而聽弟子食肉。

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云何而許弟子食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

大慧。淨美食者。應知則是粳米粟米大小麥豆蘇油石蜜。如是等類此是過去。諸佛所許。我所稱說。我種性中諸善男女。心懷淨信久植善根。於身命財不生貪著。慈愍一切猶如己身。如是之人之所應食。非諸惡習虎狼性者。心所愛重。

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生。耽著肉味食種種肉。如是不已遂至食人。臣民不堪悉皆離叛。亡失國位受大苦惱。

大慧。釋提桓因處天王位。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屍毘。愍念其鴿自割身肉以代其命。

大慧。帝釋餘習尚惱眾生。況餘無慚常食肉者。當知食肉自惱惱他。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昔有一王乘馬遊獵。馬驚奔逸入於山險。既無歸路又絕人居。牝師子與同遊處遂行丑行生諸子息。其最長者名曰班足。後得作王領七億家。食肉余習非肉不 食。初食禽獸後乃至人。所生男女悉是羅剎。轉此身已。復生師子豺狼虎豹雕鷲等中。欲求人身終不可得。況出生死涅槃之道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 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


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奇哉世間貪著肉味於人身肉尚取食之。況於鳥獸有不食者。以貪味故廣設方便。罝羅網罟處處安施。水陸飛行皆被殺害。設自不食為貪價直而作是事。

大慧。世復有人心無慈愍專行慘暴猶如羅剎。若見眾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

大慧。世無有肉非是自殺亦非他殺。心不疑殺而可食者。以是義故我許聲聞食如是肉。

大慧。未來之世有愚痴人。於我法中而為出家。妄說毘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聽許聲聞食肉。我則非是住慈心者。修觀行者。行頭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諸眾生生一子想斷一切肉。

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許。

大慧。凡是肉食於出家人悉是不淨。

大慧若有痴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

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淨之食。

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惟法食。豈況如來。

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

大慧。我已斷除一切煩惱。我已浣滌一切習氣。我已善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云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經文典故】生滅,皆不能斷業種瀑流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恆流無斷無盡。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   恐彼分別執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