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常有「一、合一」的說法,在佛法來說,它就是「妄」而不是佛性。而佛法中比較接近「一、體」的概念,名為「無生」。請注意,只是「比較接近」而不是「就是」(因為,體的含意,是錯覺、如幻,並不真實恒常存在)。
佛法中並不認可「一」的存在,卻有「不二」的義理。不二是指「不一不異」,意指「既不是惟一,也不是無量(很多、難以計數)」。
例如一隻手,當它『被認同』「存在」時,於是就有手心與手背,若注視於手心或手背,則它是「一」。若遠觀手時,則能同時見到手心與手背,這稱為見「二」(多、異)。但若只專心看這隻手時,則能見到「體(一體)」。而當這隻手不存在時,則當下既無體(一體),也無一,也無二(多、異)。
若這隻手,就是吾人思惟存在與不存在的意識時,當不再有意識,則又誰來說一異與體呢? 所以,當佛法說到本源時,都是以「不可思議」來回答!因為意識(妄想識)不再存在。也因此,楞伽經開示:「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錯覺與無中生有
問:如果我們都是一體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是分開的?
法迄巴:
一體,它的意思是指來源相同。為何本來一體卻擴散成無量呢? 這主要原因在於一體之產生原因為「變動」。因為變動不休,所以一直擴散。這也是為什麼打坐修行都要入靜之原因,反其道而行也!
有人會問:「為何會有變動?」,我無法回答,只能引用佛經來說明:「沒有原因」。或可以說找不出原因。這個「無因而生」的義理,並不是無中生有,反而偏於「錯覺」。例如,眼有翳,而看見空中生出花朵。或是快速旋轉的火團,看成是一個火輪。
錯覺的意思是它本來並不存在,但誤以為存在;而無中生有之意思,則是本來並不存在,然後產生存在。前者如夢,醒後了無可得;後者以為當下就已醒,而一切皆現實。
所有物質,即便能被觸碰,它也並不真是「存在」,存在的想法來自五官的覺受,但經過科技的發現,才了知所謂的存在,只是引力與斥力的暫時現象。須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不停!物質中的電子是一直的繞原子核旋轉,它不斷的變動位置。
所以,所謂「存在」的覺受,也只能說是「錯覺」!吾人被業力拘束,不能自在,於是一切就變成存在!
法迄巴:
一體,它的意思是指來源相同。為何本來一體卻擴散成無量呢? 這主要原因在於一體之產生原因為「變動」。因為變動不休,所以一直擴散。這也是為什麼打坐修行都要入靜之原因,反其道而行也!
有人會問:「為何會有變動?」,我無法回答,只能引用佛經來說明:「沒有原因」。或可以說找不出原因。這個「無因而生」的義理,並不是無中生有,反而偏於「錯覺」。例如,眼有翳,而看見空中生出花朵。或是快速旋轉的火團,看成是一個火輪。
錯覺的意思是它本來並不存在,但誤以為存在;而無中生有之意思,則是本來並不存在,然後產生存在。前者如夢,醒後了無可得;後者以為當下就已醒,而一切皆現實。
所有物質,即便能被觸碰,它也並不真是「存在」,存在的想法來自五官的覺受,但經過科技的發現,才了知所謂的存在,只是引力與斥力的暫時現象。須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不停!物質中的電子是一直的繞原子核旋轉,它不斷的變動位置。
所以,所謂「存在」的覺受,也只能說是「錯覺」!吾人被業力拘束,不能自在,於是一切就變成存在!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無欲境界的體會
1、當自己當下有欲產生時,先記住這個感受,不要遺忘。例如耳聽
好音樂,而有不捨、貪聽的慾望產生。
2、於此感受產生時,立即思惟「因緣和合其性空」,我了知、我認
同、我無疑,所以,我的欲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所執習氣」經
由「耳根」觸到「音塵」,於是「和合」,而以「我想聽」、「
我愛聽」、「我不能舍音樂」的當下心境、狀況而呈現。
當如實知之後,反問自己:「若我此時就不想聽、不愛聽、立舍
而離開此環境」將會是什麼狀況?
於是,須去執行「離開此音塵環境之行動」,離開之後,漸行漸
遠,於是愈來愈聽不到音樂。此時,邊遠行邊思惟:「我此時,
是否比之前的貪愛心還少一些?」。若沒有,再行遠一些,然後
再反問一次。若再沒有,再行更遠些,然後反覆問自己同樣問題。
若從廣州走到上海,經過了數日還不能遠離之前的貪愛心境時(
例如孔子聽妙音而餘音繞樑三日),我說,這個人應該要去看心
理醫師診斷一下!或看內科醫師診斷肉體是否有不正常的旺盛內
分泌。
正常人的貪愛心,在離開事件發生地點之後,很少能被「持續性」
維持,通常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就會消退(指某時點特別高亢、興奮
的欲習。例如五分鐘之前在大街上圍觀美女裸奔...)。而「偶爾」
的回憶過去某時間片段之貪愛心境,則不限時間長短,乃至無量
劫之後,若有能力也仍能憶起。
若修行人遠離了事件發生地點之後,不多久果然發現自己的貪愛
心變淺,乃至消失。此時,應該再回想之前產生貪愛時的心境是
什麼? 兩相的比較那時有貪愛與此時無貪愛的「心境差別」。
由此比較之後,修行人就能分辨無慾時是什麼心境。
以上的方式,須能達到「切實感受」欲是什麼,及無慾是什麼。
並且能比較二者之差別,而得到「能離境的定力」。若不能「
切實感受有欲與無慾」時,須反覆練習。若已能感受而但不能
得到「能離境的定力」時,也須再反覆練習。
若修行人對於聽音樂不容易產生貪愛的反應,可以嘗試反覆看
A片與不淨圖片,方式是有欲時,就改看不淨圖片,如此反覆
去體驗當下的心境。我相信再也沒有比淫慾更有效力的練習道
具。
當修行人已逐漸解離「貪愛」的束縛,於是他/她就愈來愈精進
於斷惑,何以故?
因為重縛已解,又還沒真正解脫,於是落於輕縛之中,此時心
境仍不能自在,但已嘗到輕安自在的味道,於是又追求更自在
。再由過去的解縛成就所產生的定力(已養成淨習)與智慧之故
。此二項促使修行人更願意、更樂於進行解脫煩惱的行為。
3、重複一遍
上述的練習重點,一定要能在最短時間內,體會到「有貪慾與
無慾的二種心境」,只有經由比較之後,才能把握如何處置心
行、如何放心!
最後,一定要能經由「因緣和合其性空」的了知、認同、無疑
,而產生「下決定」不再落入貪愛之中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
產生定力!
當修行人欲很淺時,初時,他會有「很奇怪的感受」。奇怪的
是觸同樣的六塵,現在都沒有反應,而過去卻為何會有貪愛產
生呢? 他不能再感受過去貪愛的情境,因為現今已遠離之故。
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這類的奇怪感受或想法,會不斷的重複
。乃至成佛之後會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故,不得見如來!
貪慾愛習所導致的心境、情緒,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習氣,經
由六根觸六塵之後的和合現象。由於修行人把這偏計習氣解離
,於是六根觸六塵就不再會產生同樣的心境、情緒這就是後來
不再有貪愛心時,對過去愚痴造業因時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原因。
好音樂,而有不捨、貪聽的慾望產生。
2、於此感受產生時,立即思惟「因緣和合其性空」,我了知、我認
同、我無疑,所以,我的欲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所執習氣」經
由「耳根」觸到「音塵」,於是「和合」,而以「我想聽」、「
我愛聽」、「我不能舍音樂」的當下心境、狀況而呈現。
當如實知之後,反問自己:「若我此時就不想聽、不愛聽、立舍
而離開此環境」將會是什麼狀況?
於是,須去執行「離開此音塵環境之行動」,離開之後,漸行漸
遠,於是愈來愈聽不到音樂。此時,邊遠行邊思惟:「我此時,
是否比之前的貪愛心還少一些?」。若沒有,再行遠一些,然後
再反問一次。若再沒有,再行更遠些,然後反覆問自己同樣問題。
若從廣州走到上海,經過了數日還不能遠離之前的貪愛心境時(
例如孔子聽妙音而餘音繞樑三日),我說,這個人應該要去看心
理醫師診斷一下!或看內科醫師診斷肉體是否有不正常的旺盛內
分泌。
正常人的貪愛心,在離開事件發生地點之後,很少能被「持續性」
維持,通常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就會消退(指某時點特別高亢、興奮
的欲習。例如五分鐘之前在大街上圍觀美女裸奔...)。而「偶爾」
的回憶過去某時間片段之貪愛心境,則不限時間長短,乃至無量
劫之後,若有能力也仍能憶起。
若修行人遠離了事件發生地點之後,不多久果然發現自己的貪愛
心變淺,乃至消失。此時,應該再回想之前產生貪愛時的心境是
什麼? 兩相的比較那時有貪愛與此時無貪愛的「心境差別」。
由此比較之後,修行人就能分辨無慾時是什麼心境。
以上的方式,須能達到「切實感受」欲是什麼,及無慾是什麼。
並且能比較二者之差別,而得到「能離境的定力」。若不能「
切實感受有欲與無慾」時,須反覆練習。若已能感受而但不能
得到「能離境的定力」時,也須再反覆練習。
若修行人對於聽音樂不容易產生貪愛的反應,可以嘗試反覆看
A片與不淨圖片,方式是有欲時,就改看不淨圖片,如此反覆
去體驗當下的心境。我相信再也沒有比淫慾更有效力的練習道
具。
當修行人已逐漸解離「貪愛」的束縛,於是他/她就愈來愈精進
於斷惑,何以故?
因為重縛已解,又還沒真正解脫,於是落於輕縛之中,此時心
境仍不能自在,但已嘗到輕安自在的味道,於是又追求更自在
。再由過去的解縛成就所產生的定力(已養成淨習)與智慧之故
。此二項促使修行人更願意、更樂於進行解脫煩惱的行為。
3、重複一遍
上述的練習重點,一定要能在最短時間內,體會到「有貪慾與
無慾的二種心境」,只有經由比較之後,才能把握如何處置心
行、如何放心!
最後,一定要能經由「因緣和合其性空」的了知、認同、無疑
,而產生「下決定」不再落入貪愛之中的結果,只有這樣才能
產生定力!
當修行人欲很淺時,初時,他會有「很奇怪的感受」。奇怪的
是觸同樣的六塵,現在都沒有反應,而過去卻為何會有貪愛產
生呢? 他不能再感受過去貪愛的情境,因為現今已遠離之故。
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這類的奇怪感受或想法,會不斷的重複
。乃至成佛之後會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
慧德相,但以妄想故,不得見如來!
貪慾愛習所導致的心境、情緒,是由無量劫來的偏計習氣,經
由六根觸六塵之後的和合現象。由於修行人把這偏計習氣解離
,於是六根觸六塵就不再會產生同樣的心境、情緒這就是後來
不再有貪愛心時,對過去愚痴造業因時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原因。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時候到了,該專心念佛往生了嗎?
今日家兄突然來電,言要供養我三年,讓我專心念佛,使我能在三年內往生阿彌陀佛淨土!
我很驚奇,他何以有這麼大的信心,三年就一定能往生? 即使任何事都不做。
我在思惟,最近一年業障加重,色體敗壞的非常快,上個月更嚴重,我都已有等死的心理準備了,難道家兄來電是一個契機嗎?真讓我懷疑他有心通,是菩薩的化身......
我很驚奇,他何以有這麼大的信心,三年就一定能往生? 即使任何事都不做。
我在思惟,最近一年業障加重,色體敗壞的非常快,上個月更嚴重,我都已有等死的心理準備了,難道家兄來電是一個契機嗎?真讓我懷疑他有心通,是菩薩的化身......
[經文典故] 阿含經中無生義理之開示
No. 104 [No. 99(80), No. 103]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是時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淨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時諸苾芻。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復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復次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由是清淨故。即貪瞋癡皆悉滅盡。彼滅盡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佛在舍衛國。與苾芻眾俱。是時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汝等應起清淨知見。諦聽諦受。如善作意。記念思惟。時諸苾芻。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我等樂聞。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復次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復次苾芻。若有修行者。當往林間。或居樹下諸寂靜處。如實觀察。色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如是觀察。受想行識。是苦是空是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諸苾芻。諸蘊本空。由心所生。心法滅已。諸蘊無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脫。正解脫已。離諸知見。是名空解脫門
復次住三摩地。觀諸色境。皆悉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聲香味觸法。亦皆滅盡離諸有想。如是觀察名為無想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即得知見清淨。由是清淨故。即貪瞋癡皆悉滅盡。彼滅盡已。住平等見。住是見者。即離我見及我所見。即了諸見。無所生起。無所依止
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佛告諸苾芻。如是名為聖法印。即是三解脫門。汝諸苾芻。若修學者。即得知見清淨。時諸苾芻。聞是法已。皆大歡喜。頂禮信受。
從妄生至今
楞嚴經開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例如,流動的水,本來不可說它是什麼,某日突然生出自覺,輾轉相因經過無量劫之後,而自覺有我,執著自己是什麼。
眾生也是如此,於無生中,吾人不可說彼時是什麼,亦不有二(常斷、一異、來去、生滅),突然莫名的生出自覺,此自覺於是被稱為「妄」,因此,因緣性於此中被成立;因此,起為世界,靜為虛空。
如此經過無量劫之後,這個自覺,執著有我,於是被我所縳,而落於生滅及輪迴中。從無想至有想,從無情至有情,於十二類眾生中輪迴投生。
最後,這個眾生終於看到上述幾段文字,由於往因今緣成熟之故,從此開始了斷妄的修行!
修行人斷妄(破無明)之後,如夢醒轉,方知夢中非無,至醒了不可得。夢中所有一切,悉皆無生。善惡如此,無記亦如此。佛菩薩如此,眾生亦如此。識如此,智亦如此。明與無明,亦是如此。
.
例如,流動的水,本來不可說它是什麼,某日突然生出自覺,輾轉相因經過無量劫之後,而自覺有我,執著自己是什麼。
眾生也是如此,於無生中,吾人不可說彼時是什麼,亦不有二(常斷、一異、來去、生滅),突然莫名的生出自覺,此自覺於是被稱為「妄」,因此,因緣性於此中被成立;因此,起為世界,靜為虛空。
如此經過無量劫之後,這個自覺,執著有我,於是被我所縳,而落於生滅及輪迴中。從無想至有想,從無情至有情,於十二類眾生中輪迴投生。
最後,這個眾生終於看到上述幾段文字,由於往因今緣成熟之故,從此開始了斷妄的修行!
修行人斷妄(破無明)之後,如夢醒轉,方知夢中非無,至醒了不可得。夢中所有一切,悉皆無生。善惡如此,無記亦如此。佛菩薩如此,眾生亦如此。識如此,智亦如此。明與無明,亦是如此。
.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寂滅、色空不二及智
今夜再次的感悟寂滅、色空不二及智之意旨!
● 寂滅
寂滅,所有生起都必滅,滅後不再生稱為寂滅。寂滅又名涅槃。生,乃由於三毒習氣,亦是因緣所致,亦是妄之業力所致,此三義於輪迴而言,都是同一意思。
所以,有了「貪欲愛習」,於是不能免於輪迴而有八苦。這是非常簡單的義理,只要學佛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體會它的真義? 知理者,如游泳的技巧,看書就能學會;能行者,如下水游泳,又是幾個知理者能真正存活呢? 學佛畢竟是行義,而不是知義,但又不能不知,所以知行合一是在必然!
當五根不用時,只存意識。當意識不動時,不知有我,不知亦不知,乃至不可說、不可思議。當意識再動時,才了知何謂寂滅!寂滅,不是入滅者所能知亦不能說。
● 色空不二
所有生起其性空,似生卻又不異空。形而上暨形而下皆由基本粒子組成,不斷分化粒子,最後只得鄰虛塵,再分化下去就剩虛空。至於虛空之存在,那是緣於識,有心在自覺,所以虛空存在。而識又由妄所成立。
『迷昧不能自主』就是妄,又稱為無明,所以,覺遍十方不再迷昧,就能破無明,假名為佛!
● 智
能寂滅之聖人,而不住寂滅時所用之識,轉名為智。
.
● 寂滅
寂滅,所有生起都必滅,滅後不再生稱為寂滅。寂滅又名涅槃。生,乃由於三毒習氣,亦是因緣所致,亦是妄之業力所致,此三義於輪迴而言,都是同一意思。
所以,有了「貪欲愛習」,於是不能免於輪迴而有八苦。這是非常簡單的義理,只要學佛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體會它的真義? 知理者,如游泳的技巧,看書就能學會;能行者,如下水游泳,又是幾個知理者能真正存活呢? 學佛畢竟是行義,而不是知義,但又不能不知,所以知行合一是在必然!
當五根不用時,只存意識。當意識不動時,不知有我,不知亦不知,乃至不可說、不可思議。當意識再動時,才了知何謂寂滅!寂滅,不是入滅者所能知亦不能說。
● 色空不二
所有生起其性空,似生卻又不異空。形而上暨形而下皆由基本粒子組成,不斷分化粒子,最後只得鄰虛塵,再分化下去就剩虛空。至於虛空之存在,那是緣於識,有心在自覺,所以虛空存在。而識又由妄所成立。
『迷昧不能自主』就是妄,又稱為無明,所以,覺遍十方不再迷昧,就能破無明,假名為佛!
● 智
能寂滅之聖人,而不住寂滅時所用之識,轉名為智。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