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修的最大困難在於「難以自察習氣生起」。
例如工作中,心神付於眼前事件,或放在思惟如何辦理相關事件,像開會、報告、做記錄等等。因為意識不在當下做察知工作,於是失神於前,而遺失修行之精進,因此用不上功夫。
若剛修行就用不上功夫,那就不必奢談未來有何成就。這也是為何佛開示修行人要遠離憒鬧的原因:眾生習氣難以扭轉之故。
若吾人不想浪費時間、生命,而想要在動中修行,那麼,「先立志」有其必要性。
如同已經從靜中得到某部份成就,已達到可以進入動中修的準備,這類的準備對於於靜中沒有入禪定的人而言,非常困難直接進入動中修的方式。這也是我說要「先立志」的原因。
禪宗,甚至《楞嚴經》的開示,都是要求學人先悟佛知見,然後再去用功修行。如同在沙漠中要走向金字塔,但若盲眼無所見,試問能走向何處自己都不能確定,又如何期望自己能走向遠處的金字塔呢?
所以,若禪定力尚不足以在動中修時,又想要在動中修,有緣人您一定要先立志!
立志,就相當於準備工作!
例如,要從廣州坐火車至北京,試問不買火車票,可能到達北京嗎? 當然不能!(不要說偷渡,相信修行人不這麼愚痴的心性而說戲語)
因為要知做什麼事,所以才能去做什麼事。而立志就是準備的工作,立了志之後,就知道要做那件事。這個道理跟世俗生活上要完成某事而先做企畫的行為是一致的。但可惜,很多人都輕視這類一致的行為與方法。
這里又有何議題:到底要立什麼志,才是適當的?
若您已悟佛知見或具法眼凈,那麼就不會提這問題。若您沒有,我很懷疑您就算立了正確的志願,也很難達成。
試問:修行人之目的為何?
自答:斷煩惱及斷無明。
斷煩惱的,阿羅漢就能達成,這是自利;斷無明的,必然是佛,這不只能自利,還能利他。
吾人若想學佛,那麼您所立志願,必須是斷無明相關的,例如:我一定要斷除自己的貪瞋痴三毒。這是先斷人我執(斷煩惱),達到之後再轉進去斷無明。又例如上根利器者,誓:我必須達到「外無所住,內無所欲」!
因為一切都是妄的流行,當妄產生後,它就以業力來驅動業種與諸業種和合,而形成十方世界及眾生界。一切的流行、演化,都只是業力自然變化,以己為主的業種稱為「因」,與己有關的業種稱為「緣」。由因緣和合於是有業果產生。
因為修行人瞭解沒有善與惡,一切只是妄的流行,所以「心外一切沒有可住之處,心內亦無可欲之要」,所以陀羅尼(總持法)就是「外無所住,內無所欲」!
當吾人立了這麼的一個志之後,再來就是精進執行。精進代表著須反覆去做,於一切時中「養成凈習」,使自己的執行省力。若不養成凈習,則要念念去察知自己的習氣生起,那就很累人了,也常會失心!也就是習氣生起不自知之意思,例如,打罵人之後才發覺自己做錯了之類的。
總結:
立志(外無所住,內無所欲) => 精進察知習氣生滅
=> 察知後舍離執著 => 反復察知 => 養成凈習。
以上個人心得,與有緣人分享。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名辭解釋:
(1) 養成凈習:把時時察知自己習氣生起,又能舍離執著的狀況,養成
習慣。
義理解釋:
(1) 察知習氣生起,而不察知習氣消滅之原因
剛開始可能無法分離「生起」與「消滅」,但若重點擺在「生起」
就會逐漸的能養成對「習氣生起」的敏感度。
之所以不觀察「習氣消滅」,主要在於滅就涅盤。佛也不會去觀
察已入涅盤的阿羅漢去了哪裡,因為「眾生輪回之因與緣分離」之
後,就「無有去處」,所以不必觀察。若修行人去觀察,觀察本身
反而是「生因」,又墮入輪回中。
(2) 捨離
開題帖中所說的「捨離」,指的是「不相續」。
因為所有的心念都一直在剎那剎那的生滅著,不去滅它也會自滅。
所以,沒有必要生心去滅它,之所以說捨離,就是在強調不要去
相續前一個妄習,能不相續,就是捨離的意思。
******************************************************************
******************************************************************
--------------------------------------
無欲是一乘究竟總持法
--------------------------------------
個人的經驗:「外無所住,內無所欲」的總持法的確有效!
方法即便是好,若眾生不去做,也如同銀行員數大鈔:「與己無關」。所以眾生欲享樂或修行人欲斷樂,都是要實地去執行,所謂「心動不如行動」、「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經過「立志斷欲」之後,而確實有去斷欲,於是效應就出現了,就是所謂的定力!因此,睹美女裸舞、誘惑,卻味如嚼蠟:「無有善惡念」。
剛開始時,有一種「心似鐵」而外有磁鐵在吸引的感覺,那是一種我隨時都會被誘惑、吸引的感覺,非常深的感覺。這個感覺(感受),是正在經驗大起大落人的感受,例如爛賭鬼、吸毒蟲、酗酒人正在戒離惡習時所經驗的感覺,有一種隨時會失守、破防、潰場的感受。
修行,就是由輪迴中的高情緒感性,而逐漸淡薄感性,而再過渡到理性增多,而再斷除感性純留理性的過程。於是意識漸漸的消失,妙觀察智逐漸的增長!
修行,就是反覆執行三十七道品或能斷惑的一套功法,例如六波羅密、十二因緣法,反覆執行之後,若不懈怠或有懈怠但不遠離,定力都會有增長。
若不談俱解脫相關的禪定力,以上就是純慧解脫路的感悟及過程! 以上個人經驗,與您分享。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