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給 有緣見聞者 的良心建議,很多話,其實不必說,更不適合說了後,
卻給它定論。吾人很多疑問,佛經中都已經開示過,只是吾人沒有去讀
佛經,所以不了知。
(2)過去,我在愚痴中,也常犯下與此類相同的行為,後來,我學會了發言
前,先在電子大藏經中 查察,這麼個查經的行為之後,於是我常常一
個問題要花一小時乃至四五小時之後才能回答!
因為,關鍵字一下達之後,常出現500個以上的標題,於是我只能一個
個點開來閱讀,於是就須花那麼多的時間......
後來養成了查經的習慣,也因此看了很多的佛經,於是,我的愚知就漸
漸地消除!
以上個人心得,給想增進智慧之有緣見聞者參考!
很多人不是普通愚,他們完全墮在愚痴的業障中,對於智慧絲毫不追求,於是
常常是:有看沒有懂,因為不入心之故!
所以,我此帖文章只能對那些 想增進智慧之有緣見聞者 助益!
----
眾生的業障習企(氣)是什麼樣的狀況呢?看了以下的譬喻,具有佛緣善根者
會毛骨悚然;不知不覺者只當個故事看;暗啞愚痴之業報眾生者,還可能會出
文發帖反諷~,眾生吶......
前方地上有個污水坑,甲正行走在路上。
乙對甲說:前方地上有個污水坑,看到沒?
甲回覆說:看到了。
乙又說 :能閃過嗎?
甲回答說:又不是瞎子,怎會閃不過。
甲前腳才說又不是瞎子,後腳就 咚~,掉進了污水坑裡......
眾生之痴的習企(氣),乃至業障,會使他見而不知,聽而不聞,自以為知,
實則痴!於是,只能繼續輪迴受苦。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第八識狀況
>阿賴耶識和如來藏是同一個東西嗎?
復﹕
阿賴耶識和如來藏 這是唯識法相(勝義有)法派的議題,若以畢竟空法派
角度來說,都必然都是無生,既然皆無生,當然是指向同一結果﹕
言者,皆墮在妄想執著之中!
若轉成勝義有法派的角度來討論的話,
(1)如來藏有二義
隨不同佛經內容,所指向義理也不同。
A、指向本來無生的那個
B、指向第八識轉識成智後的狀況
(2)第八識有三義
隨不同佛經內容,所指向義理也不同。
A、含藏義
名為阿陀那識,如同倉庫,能含藏各類貨物
B、能藏義
又名阿賴耶識,如同倉庫搬運工,會主動把貨物搬進、搬出
a、輪迴眾生的第八識,通稱為阿賴耶識
b、解脫輪迴之聖者的第八識,通稱為異熟識,因為不再造業
之故,只餘受報了業的狀況,所以識名也不同。
c、佛之第八識,已轉識成智成功,所以改名為如來藏
C、所藏義
又名心(參閱《深密解脫經》),如同貨物
復﹕
阿賴耶識和如來藏 這是唯識法相(勝義有)法派的議題,若以畢竟空法派
角度來說,都必然都是無生,既然皆無生,當然是指向同一結果﹕
言者,皆墮在妄想執著之中!
若轉成勝義有法派的角度來討論的話,
(1)如來藏有二義
隨不同佛經內容,所指向義理也不同。
A、指向本來無生的那個
B、指向第八識轉識成智後的狀況
(2)第八識有三義
隨不同佛經內容,所指向義理也不同。
A、含藏義
名為阿陀那識,如同倉庫,能含藏各類貨物
B、能藏義
又名阿賴耶識,如同倉庫搬運工,會主動把貨物搬進、搬出
a、輪迴眾生的第八識,通稱為阿賴耶識
b、解脫輪迴之聖者的第八識,通稱為異熟識,因為不再造業
之故,只餘受報了業的狀況,所以識名也不同。
c、佛之第八識,已轉識成智成功,所以改名為如來藏
C、所藏義
又名心(參閱《深密解脫經》),如同貨物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修心修念為什麼就能起到解脫的作用呢?
>修心修念 為什麼就能起到解脫的作用呢?
論:
《深密解脫經》卷一: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念,是今心。當下的心能自在,就名觀自在菩薩!
領悟了 「一切惟心造」,就完全開悟了!!然後,須悟後起修。
所謂悟後起修,就是一直保持 「心自在」 的現象,那麼,可能會疑惑
怎樣才算是心自在呢?
我說:這要分現象及果證。
輪迴來自三毒,所以,想自在就須:無慾!
當行住坐臥都一直保持無慾時(實際無法保持住),最後會證入某種境界,
至於是哪一種,要看修行人的根器。若是二乘者,可能證阿羅漢果;若是菩
薩乘人,可能證六、七、八地境界(不一定哪一個)。
修行過程就是現象;最後證實所悟則是果證!
禪宗是教外別傳,其目的在破除有緣人的執著,是故,法無定法,救人殺人
皆善法,亦是惡法,善惡視人、時、地、事、物而定。但禪宗有一總持法(
陀羅尼),它就是:無慾!
立志無慾,從初修至成佛都不離此法,從開始無到底,連無亦無,終至恆與
定俱,亦不生無(舍離)之念,無功用道(無生法忍境界)之故,覺遍十方
(佛地)之故。
論:
《深密解脫經》卷一: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念,是今心。當下的心能自在,就名觀自在菩薩!
領悟了 「一切惟心造」,就完全開悟了!!然後,須悟後起修。
所謂悟後起修,就是一直保持 「心自在」 的現象,那麼,可能會疑惑
怎樣才算是心自在呢?
我說:這要分現象及果證。
輪迴來自三毒,所以,想自在就須:無慾!
當行住坐臥都一直保持無慾時(實際無法保持住),最後會證入某種境界,
至於是哪一種,要看修行人的根器。若是二乘者,可能證阿羅漢果;若是菩
薩乘人,可能證六、七、八地境界(不一定哪一個)。
修行過程就是現象;最後證實所悟則是果證!
禪宗是教外別傳,其目的在破除有緣人的執著,是故,法無定法,救人殺人
皆善法,亦是惡法,善惡視人、時、地、事、物而定。但禪宗有一總持法(
陀羅尼),它就是:無慾!
立志無慾,從初修至成佛都不離此法,從開始無到底,連無亦無,終至恆與
定俱,亦不生無(舍離)之念,無功用道(無生法忍境界)之故,覺遍十方
(佛地)之故。
議論見性常無常
本文是在百度貼吧中,與一法友的論談,以下是內文。
----
我能提供的,是令您反思問題背後真正可能答案為何,至於您能否於諸問中得利,自己審核,畢竟,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1)見性獨立於因緣之外?...如此說,試問:見性是常還是無常?
您答:
楞嚴經確實說見性不滅不失,這個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你對見性的
理解很淺薄。
為什麼你要把常和無常按在見性的頭上?你有些混淆見性和我們通
常所說的眼見了。常有不變不失不滅之義,而無常是有生滅的。
佛在楞嚴經說見性指的是發揮見的這個自性不滅,那麼有見性就有
聞性,嗅性等等,難道還搞出多個性出來了,就這一個自性,但妙
用很多。
因緣法都屬於無常的,見性怎麼可能屬於無常呢!
我回答你的提問,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獨立這個詞用的不好,把真月比做真如,無論水中月影怎麼變化,
真月是不變的。所以我說獨立,換個字眼叫離。假月就好比世間
一切,它是因緣會聚而成的。
【評】(A)
在您的敘述中,見性與因緣互不干涉,這把體(見性)與相(因及緣
)混合齊說,而不分開。不了知,凡涉及到體義,則為如如,不應有
內外、常無常等二法。
在您的見性之外,存在獨立不可控、不相干的因及緣,若此說為真,
佛又如何能正等正覺,而覺遍十方呢?
是故,您的知見有誤。這是我所以提出此疑給您反省之原因!
(B)
常,它的定義是永遠不變,這說法拿來觀察十方宇宙,說法本身就無
常,是自打嘴巴:
十方宇宙(三界)之內,什麼是常而不變的呢?...沒有!
是見性常而不變嗎?
若見性不變,因及緣就是此見性之變相,而不會獨立(離),既然有
因及緣與見性不相干,那就是二法!二法乃無常。於是所主張的見性
又墮入無常義之中...
若說見之性乃常,所以它能呈現出聞、嗅等六根功能,那麼,整個十
方宇宙中的一切,也都必然是它的變相之呈現,因此,佛覺才能遍十
方。此時,又怎會有因及緣是與此見性是不相干的呢?
上述這種觀念,是所謂 「勝義有」 派的說法,是佛法中主流中的
一支。其佐證之處,可閱《楞伽經》之大海喻,或《圓覺經》之金莊
嚴喻。
※※ 勝義有(唯識法相) 與 畢竟空(中論、般若) 是佛法的
二主流派別,都有支持其說法的佛經。
(2)若見性為常,則阿羅漢入涅槃後不落輪迴,但其見性應仍在。若阿羅漢仍有
見性作用,則不離生滅,如此又怎能說他入了涅槃呢?
您答:
至於你第二個問題,見性若獨立於因緣,那麼存在的樣式?你這麼問就
已經陷入邏輯的陷阱裡去了,所以我說我用「獨立」這個詞不好,非此
物就容易讓你想到彼物,我只能說不能這麼思考,否則就是陷阱
打個比方硬幣就是這個世界,問常人硬幣是什麼樣的,可能多數答案是
體和面。實際上面就代表相,這個好理解。但體是什麼樣的,無非根據
眼見得出體的結論「各個面組成」那麼體是面嗎?相是有生滅的,所體
就是相的組成,那麼體也當滅
自性是不滅的,硬幣的體比做自性,硬幣的面比做相,相有生滅,若硬
幣面失,則硬幣無體,就是佛經通常說的,萬物無自體,但相滅不能說
自性也失去了,否則就是斷見。自性無相但可以以生滅的相顯示它的存
在
答案就是見性存在,但沒有真正的存在樣式,這個解密深經說的很清楚
我不懂外道說了哪些常論,靈魂不滅這種?你要非要以常或者無常來理
解這個問題,除了自性恆常,無有一物不是無常的。你看物就覺得無常
,看佛性就是常,世間一切不都是這個常變現的嗎,那麼世間一切物無
非生,滅,生 。滅了還會再生,不執著,心平等,哪有什麼無常呢?
華嚴經,佛從另一個角度告訴大家世間一切至善,至美,圓滿清淨,不
同與其他佛教說苦,顯得悲觀
佛經,打錯字
【評】
您對第二問題的回答,仍落入第一問題之議題中。
若有常而不變者,例如見性,則阿羅漢入了涅槃時,此見性也仍應是常
,而它對阿羅漢的作用為何耶?
佛對阿羅漢入涅槃之後的疑問,向以無記回答!
為何佛不答而用無記來搪塞呢?
吾人具智,須了知世俗官員,對於某些影響民生重大的、敏感的、回答
不出來的問題,都有類似搪塞的行為,在佛來說,就是使用無記回覆!
至於在下的第二問題是否有解?...當然有解。譬如大圓鏡,,雖然不
動,卻能映照一切。阿羅漢證三三昧,入涅槃後不再有三界百法,如
大圓鏡不動,亦不在其前顯相,而大圓鏡之功能亦永不失,是謂常!
(3)請10樓法友說明,見性獨立於因緣之外時,它是什麼存在狀況?不會說見性
不存在吧?但若存在,它豈不是無常了嗎?若說它是常而不變,那麼與外道
常論又有何差異了?最後,試問它是如何產生見的作用了?
您答:
至於你的最後一個問題,如何產生見的作用。這個問題,我只說自己的
見解,以上其他的問題佛經中有過很多了講解了。
你覺得要產生見這個作用需要哪些?就按常人的思維邏輯。最基礎的就
是主和客。通常認知下主是在發揮見這個作用的,客是被見的對象。主
可能是常人認知的腦袋和眼見,但佛經比這個更本質,發揮作用的是心
是這個自性,非是腦袋和眼睛。這裡有個問題,是心生一切
你的腦袋和眼睛乃至外界的物都是這個心,這裡用心不好理解。換成覺
。一覺就沒有相對了,也沒有主客,實際上主客就是這一覺。以自所變
,緣自所緣,從而顯示出作用。實際上作用本質還是妄想。這裡牽涉到
覺明,明覺的關係。若世間無相,無用,你這個自性又怎麼顯呢?
在我們這裡叫妄想,在佛菩薩那裡是妙用
你懂我意思嗎,正因為以生滅相用顯,我們才知道原來自性具備無邊用
處。但用的源頭是自性,而不是相。相顯性用
但無相用不失不變,但確不顯。楞嚴經說見黑也是見,那麼昏迷了,不
見暗也不見明,甚至沒有明白的觀念呢?只能說不顯用,但不能說自性
沒有這個作用。
物相也很重要,修斷滅實際上是在斷這個自性的無邊妙用
當初光厚大和尚,有名的大阿羅漢,對南懷瑾先生說了八個字「參疑
破定 執著 起用」我也不懂😁但我知道這個執著不是常人的執著而是
另外一層含意
若無相用,自性不顯,相有生滅,自性無生滅,用是不失不顯,非是
隨相而生滅。上面有段字打錯了。
無手了都覺得失去手的作用,本能的覺得是手發揮作用。發揮作用的
是這個覺,這個心,覺生妄想隨妄想發揮自身的用,但你覺得妄是用
的根源,最後會只會執著上去,用處越來越小。
但無這個妄,即使你這個覺用無邊的妙用,一樣不顯,但顯得同時容
易被這個妄給障礙了。好比你的眼見本來能見世間一切,最後障礙的
就剩下這麼一點點空間
我這裡其實不對,佛菩薩心無一物,同樣能發揮無邊的用。至於如何
心無一物,還能發揮無邊的用,已經悟吧,我告訴不了你
【評】(A)
仁者跳脫不答以下的置疑:
見性獨立於因緣之外時,它是什麼存在狀況?
不會說見性不存在吧?
但若存在,它豈不是無常了嗎?
若說它是常而不變,那麼與外道常論又有何差異了?
給您反省、審思的疑問,既不欲答或以為已答過,無論如何就跳過
不用再答。
(B)
在下問題:最後,試問它是如何產生見的作用了?
仁者的回答已看完!
主張勝義有觀念者,要回答這問題非常簡單,譬如大海,它以何因
變相產生波浪及海嘯的呢?
若見性類比於大海,則見性之變相產生見的作用之原因,那就是:
妄!
妄的定義,吾人直接看《楞嚴經》即可,不必解釋!
另建議有緣見聞者參閱結論之第4項。
【結論】
1、請學會,若論文太長,就改辟新樓層發帖,令他人更好閱讀。菩薩學佛法
,以完美至善為目標,是故,六根觸六塵鉅細不遺!
2、須翔實理解體、相、用之義理不同。觀所答乃依於勝義有角度來論,雖然
如此,仍有不少缺漏。若轉依畢竟空角度來論,所缺漏處,則不被共許!
3、實無有常及無常,常無常二法,純粹都是眾生妄習在執著。
無論佛依眾生根器所說法是多麼契合或高妙,目的都在破眾生的執著,若
因見聞大方廣佛法,反而墮入妄想執著裡,這不是佛法目的,所以,智者
於見聞時,須當下了知而無所住!
若能理解如此無住之大方廣佛法,即此用,離此用,方是勝解!
執著有四: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智者,必須開悟
佛法乃破執著之法,並不疑此事,才能破諸結習!
斷惑之開悟者,在回答敝人問題時,就能像禪宗行者的問答,二三句簡明
扼要就結束!
一切惟心!若心不開(沒破見惑及以上的惑業)則意不解,亦無法開悟(
開佛知見,悟佛知見),以致毫無機會入佛知見,甚至當下仍有煩惱障而
終必墮入輪迴!
4、給予敝人心得,建議有緣見聞者參考:
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
我能提供的,是令您反思問題背後真正可能答案為何,至於您能否於諸問中得利,自己審核,畢竟,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1)見性獨立於因緣之外?...如此說,試問:見性是常還是無常?
您答:
楞嚴經確實說見性不滅不失,這個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你對見性的
理解很淺薄。
為什麼你要把常和無常按在見性的頭上?你有些混淆見性和我們通
常所說的眼見了。常有不變不失不滅之義,而無常是有生滅的。
佛在楞嚴經說見性指的是發揮見的這個自性不滅,那麼有見性就有
聞性,嗅性等等,難道還搞出多個性出來了,就這一個自性,但妙
用很多。
因緣法都屬於無常的,見性怎麼可能屬於無常呢!
我回答你的提問,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獨立這個詞用的不好,把真月比做真如,無論水中月影怎麼變化,
真月是不變的。所以我說獨立,換個字眼叫離。假月就好比世間
一切,它是因緣會聚而成的。
【評】(A)
在您的敘述中,見性與因緣互不干涉,這把體(見性)與相(因及緣
)混合齊說,而不分開。不了知,凡涉及到體義,則為如如,不應有
內外、常無常等二法。
在您的見性之外,存在獨立不可控、不相干的因及緣,若此說為真,
佛又如何能正等正覺,而覺遍十方呢?
是故,您的知見有誤。這是我所以提出此疑給您反省之原因!
(B)
常,它的定義是永遠不變,這說法拿來觀察十方宇宙,說法本身就無
常,是自打嘴巴:
十方宇宙(三界)之內,什麼是常而不變的呢?...沒有!
是見性常而不變嗎?
若見性不變,因及緣就是此見性之變相,而不會獨立(離),既然有
因及緣與見性不相干,那就是二法!二法乃無常。於是所主張的見性
又墮入無常義之中...
若說見之性乃常,所以它能呈現出聞、嗅等六根功能,那麼,整個十
方宇宙中的一切,也都必然是它的變相之呈現,因此,佛覺才能遍十
方。此時,又怎會有因及緣是與此見性是不相干的呢?
上述這種觀念,是所謂 「勝義有」 派的說法,是佛法中主流中的
一支。其佐證之處,可閱《楞伽經》之大海喻,或《圓覺經》之金莊
嚴喻。
※※ 勝義有(唯識法相) 與 畢竟空(中論、般若) 是佛法的
二主流派別,都有支持其說法的佛經。
(2)若見性為常,則阿羅漢入涅槃後不落輪迴,但其見性應仍在。若阿羅漢仍有
見性作用,則不離生滅,如此又怎能說他入了涅槃呢?
您答:
至於你第二個問題,見性若獨立於因緣,那麼存在的樣式?你這麼問就
已經陷入邏輯的陷阱裡去了,所以我說我用「獨立」這個詞不好,非此
物就容易讓你想到彼物,我只能說不能這麼思考,否則就是陷阱
打個比方硬幣就是這個世界,問常人硬幣是什麼樣的,可能多數答案是
體和面。實際上面就代表相,這個好理解。但體是什麼樣的,無非根據
眼見得出體的結論「各個面組成」那麼體是面嗎?相是有生滅的,所體
就是相的組成,那麼體也當滅
自性是不滅的,硬幣的體比做自性,硬幣的面比做相,相有生滅,若硬
幣面失,則硬幣無體,就是佛經通常說的,萬物無自體,但相滅不能說
自性也失去了,否則就是斷見。自性無相但可以以生滅的相顯示它的存
在
答案就是見性存在,但沒有真正的存在樣式,這個解密深經說的很清楚
我不懂外道說了哪些常論,靈魂不滅這種?你要非要以常或者無常來理
解這個問題,除了自性恆常,無有一物不是無常的。你看物就覺得無常
,看佛性就是常,世間一切不都是這個常變現的嗎,那麼世間一切物無
非生,滅,生 。滅了還會再生,不執著,心平等,哪有什麼無常呢?
華嚴經,佛從另一個角度告訴大家世間一切至善,至美,圓滿清淨,不
同與其他佛教說苦,顯得悲觀
佛經,打錯字
【評】
您對第二問題的回答,仍落入第一問題之議題中。
若有常而不變者,例如見性,則阿羅漢入了涅槃時,此見性也仍應是常
,而它對阿羅漢的作用為何耶?
佛對阿羅漢入涅槃之後的疑問,向以無記回答!
為何佛不答而用無記來搪塞呢?
吾人具智,須了知世俗官員,對於某些影響民生重大的、敏感的、回答
不出來的問題,都有類似搪塞的行為,在佛來說,就是使用無記回覆!
至於在下的第二問題是否有解?...當然有解。譬如大圓鏡,,雖然不
動,卻能映照一切。阿羅漢證三三昧,入涅槃後不再有三界百法,如
大圓鏡不動,亦不在其前顯相,而大圓鏡之功能亦永不失,是謂常!
(3)請10樓法友說明,見性獨立於因緣之外時,它是什麼存在狀況?不會說見性
不存在吧?但若存在,它豈不是無常了嗎?若說它是常而不變,那麼與外道
常論又有何差異了?最後,試問它是如何產生見的作用了?
您答:
至於你的最後一個問題,如何產生見的作用。這個問題,我只說自己的
見解,以上其他的問題佛經中有過很多了講解了。
你覺得要產生見這個作用需要哪些?就按常人的思維邏輯。最基礎的就
是主和客。通常認知下主是在發揮見這個作用的,客是被見的對象。主
可能是常人認知的腦袋和眼見,但佛經比這個更本質,發揮作用的是心
是這個自性,非是腦袋和眼睛。這裡有個問題,是心生一切
你的腦袋和眼睛乃至外界的物都是這個心,這裡用心不好理解。換成覺
。一覺就沒有相對了,也沒有主客,實際上主客就是這一覺。以自所變
,緣自所緣,從而顯示出作用。實際上作用本質還是妄想。這裡牽涉到
覺明,明覺的關係。若世間無相,無用,你這個自性又怎麼顯呢?
在我們這裡叫妄想,在佛菩薩那裡是妙用
你懂我意思嗎,正因為以生滅相用顯,我們才知道原來自性具備無邊用
處。但用的源頭是自性,而不是相。相顯性用
但無相用不失不變,但確不顯。楞嚴經說見黑也是見,那麼昏迷了,不
見暗也不見明,甚至沒有明白的觀念呢?只能說不顯用,但不能說自性
沒有這個作用。
物相也很重要,修斷滅實際上是在斷這個自性的無邊妙用
當初光厚大和尚,有名的大阿羅漢,對南懷瑾先生說了八個字「參疑
破定 執著 起用」我也不懂😁但我知道這個執著不是常人的執著而是
另外一層含意
若無相用,自性不顯,相有生滅,自性無生滅,用是不失不顯,非是
隨相而生滅。上面有段字打錯了。
無手了都覺得失去手的作用,本能的覺得是手發揮作用。發揮作用的
是這個覺,這個心,覺生妄想隨妄想發揮自身的用,但你覺得妄是用
的根源,最後會只會執著上去,用處越來越小。
但無這個妄,即使你這個覺用無邊的妙用,一樣不顯,但顯得同時容
易被這個妄給障礙了。好比你的眼見本來能見世間一切,最後障礙的
就剩下這麼一點點空間
我這裡其實不對,佛菩薩心無一物,同樣能發揮無邊的用。至於如何
心無一物,還能發揮無邊的用,已經悟吧,我告訴不了你
【評】(A)
仁者跳脫不答以下的置疑:
見性獨立於因緣之外時,它是什麼存在狀況?
不會說見性不存在吧?
但若存在,它豈不是無常了嗎?
若說它是常而不變,那麼與外道常論又有何差異了?
給您反省、審思的疑問,既不欲答或以為已答過,無論如何就跳過
不用再答。
(B)
在下問題:最後,試問它是如何產生見的作用了?
仁者的回答已看完!
主張勝義有觀念者,要回答這問題非常簡單,譬如大海,它以何因
變相產生波浪及海嘯的呢?
若見性類比於大海,則見性之變相產生見的作用之原因,那就是:
妄!
妄的定義,吾人直接看《楞嚴經》即可,不必解釋!
另建議有緣見聞者參閱結論之第4項。
【結論】
1、請學會,若論文太長,就改辟新樓層發帖,令他人更好閱讀。菩薩學佛法
,以完美至善為目標,是故,六根觸六塵鉅細不遺!
2、須翔實理解體、相、用之義理不同。觀所答乃依於勝義有角度來論,雖然
如此,仍有不少缺漏。若轉依畢竟空角度來論,所缺漏處,則不被共許!
3、實無有常及無常,常無常二法,純粹都是眾生妄習在執著。
無論佛依眾生根器所說法是多麼契合或高妙,目的都在破眾生的執著,若
因見聞大方廣佛法,反而墮入妄想執著裡,這不是佛法目的,所以,智者
於見聞時,須當下了知而無所住!
若能理解如此無住之大方廣佛法,即此用,離此用,方是勝解!
執著有四: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智者,必須開悟
佛法乃破執著之法,並不疑此事,才能破諸結習!
斷惑之開悟者,在回答敝人問題時,就能像禪宗行者的問答,二三句簡明
扼要就結束!
一切惟心!若心不開(沒破見惑及以上的惑業)則意不解,亦無法開悟(
開佛知見,悟佛知見),以致毫無機會入佛知見,甚至當下仍有煩惱障而
終必墮入輪迴!
4、給予敝人心得,建議有緣見聞者參考:
五義一事: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心與業力
心,它已被《深密解脫經》定義﹕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出處﹕大正藏第16冊,經號675,第669頁,上半部第22行
心,現代人常用辭是意識來代表,它們有同有不同。意識來源是心的演化所產生,這說起來就複雜了...
簡單說,十方宇宙中的形而下(質﹔器世界﹔欲界)、形(色界)、形而上(無色界),都是心的演化所產生。但一般人常把心的意義等同於 「意識」 ,所以說是心的演化,不如改用第八識的演化所產生,而更好的用辭是使用 「妄」 來形容。
為了說明十方宇宙現象,於是有了二乘的七十五法學問,乃至菩薩乘的《百法明門論》。為了更簡單理解十方宇宙相關的來源(生因)、現象、作用、方法,我們可採 體、相、用、法 來理解。
十方宇宙的一切,好比是一部電腦的作用。而電腦要作用,必須具有很多因素才能產生,可以想像成 「 因 + 許多緣 」 的作用。先不說緣,其中的因,就是電力,這等同於 業力(妄)!
沒有業力作用,十方宇宙不會產生!
同樣的,沒有電力,無論電腦再怎麼高、大、上,再怎麼精妙好用,都不會作用!
電腦中的AI軟件,具有自我判斷能力,就如同人類的意識,如是等等的相比、相類,整個十方宇宙各類現象(或說大的現象、主要的現象),於電腦中都可以類比於某元件或軟件的作用。
業力(妄)與電力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電腦不是由電力所模擬產生,但整個十方宇宙卻是由妄所形成的。若用電腦中的虛擬系統(VM﹔例如VirtualBox)來比喻就更恰當,那麼,虛擬系統就等同電力、業力。VM與業力的作用,若說有百分之九九點九九九相同,我都相信,實在太形似了!
其實,業力也是妄的一個表相,而不是全部。妄能產生第八識,而第八識有三個主要作用﹕
能藏、所藏、含藏。
含藏如倉庫﹔能藏如搬運工﹔所藏是倉庫中的貨物。
業力,它的作用就如同搬運工,把因的貨物與緣的貨物,和合組成十方宇宙所有現象(世界相續)。這個和合功能,還能令貨物產生自覺有我(眾生相續)的存在。業力還能產生因果現象,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業果相續)。
由於眾生相續的作用,於是自覺有我(眾生),此故,眾生有我在思想、我在見物...等等作用,有這些作用,於是令眾生以為﹕我有心!我有意識!
從頭到尾,從眾生至入涅槃,都不離妄的作用!
於是,有人解釋妄是什麼時,就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學派,於佛法中最主要的二學派,就是﹕畢竟空、勝義有。
畢竟空說幻有,所有一切非真是幻,是故畢竟空﹔勝義有說變化,所有一切如大海、黃金,是其變相而產生,變化是表相非本體,是故勝義有。
佛法是破法,專破眾生的執著,無論是執畢竟空或勝義有,皆是執著,佛法破之則無明盡!如是領悟,信而不疑,是謂如實知、見惑破!
有人了知如實知義理,但他還是會問﹕
根本(本體),它到底是什麼?
好奇,它也是執著的一種現象,去滿足它對解脫輪迴沒有益處,它同時必須被破除!
回到主題,心是什麼?
答﹕ 妄的一種作用!
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
廣慧。亦名阿梨耶識。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體相應故。
廣慧。亦名為心。何以故。以彼心為色聲香味觸法增長故。
出處﹕大正藏第16冊,經號675,第669頁,上半部第22行
心,現代人常用辭是意識來代表,它們有同有不同。意識來源是心的演化所產生,這說起來就複雜了...
簡單說,十方宇宙中的形而下(質﹔器世界﹔欲界)、形(色界)、形而上(無色界),都是心的演化所產生。但一般人常把心的意義等同於 「意識」 ,所以說是心的演化,不如改用第八識的演化所產生,而更好的用辭是使用 「妄」 來形容。
為了說明十方宇宙現象,於是有了二乘的七十五法學問,乃至菩薩乘的《百法明門論》。為了更簡單理解十方宇宙相關的來源(生因)、現象、作用、方法,我們可採 體、相、用、法 來理解。
十方宇宙的一切,好比是一部電腦的作用。而電腦要作用,必須具有很多因素才能產生,可以想像成 「 因 + 許多緣 」 的作用。先不說緣,其中的因,就是電力,這等同於 業力(妄)!
沒有業力作用,十方宇宙不會產生!
同樣的,沒有電力,無論電腦再怎麼高、大、上,再怎麼精妙好用,都不會作用!
電腦中的AI軟件,具有自我判斷能力,就如同人類的意識,如是等等的相比、相類,整個十方宇宙各類現象(或說大的現象、主要的現象),於電腦中都可以類比於某元件或軟件的作用。
業力(妄)與電力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電腦不是由電力所模擬產生,但整個十方宇宙卻是由妄所形成的。若用電腦中的虛擬系統(VM﹔例如VirtualBox)來比喻就更恰當,那麼,虛擬系統就等同電力、業力。VM與業力的作用,若說有百分之九九點九九九相同,我都相信,實在太形似了!
其實,業力也是妄的一個表相,而不是全部。妄能產生第八識,而第八識有三個主要作用﹕
能藏、所藏、含藏。
含藏如倉庫﹔能藏如搬運工﹔所藏是倉庫中的貨物。
業力,它的作用就如同搬運工,把因的貨物與緣的貨物,和合組成十方宇宙所有現象(世界相續)。這個和合功能,還能令貨物產生自覺有我(眾生相續)的存在。業力還能產生因果現象,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業果相續)。
由於眾生相續的作用,於是自覺有我(眾生),此故,眾生有我在思想、我在見物...等等作用,有這些作用,於是令眾生以為﹕我有心!我有意識!
從頭到尾,從眾生至入涅槃,都不離妄的作用!
於是,有人解釋妄是什麼時,就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學派,於佛法中最主要的二學派,就是﹕畢竟空、勝義有。
畢竟空說幻有,所有一切非真是幻,是故畢竟空﹔勝義有說變化,所有一切如大海、黃金,是其變相而產生,變化是表相非本體,是故勝義有。
佛法是破法,專破眾生的執著,無論是執畢竟空或勝義有,皆是執著,佛法破之則無明盡!如是領悟,信而不疑,是謂如實知、見惑破!
有人了知如實知義理,但他還是會問﹕
根本(本體),它到底是什麼?
好奇,它也是執著的一種現象,去滿足它對解脫輪迴沒有益處,它同時必須被破除!
回到主題,心是什麼?
答﹕ 妄的一種作用!
天台宗藏通別圓簡說
藏通別圓的分類法(http://www.fodizi.net/fojiaozhishi/6047.html)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一)藏教
這是小乘教,小乘教為何說是藏教?《法華經》說小乘教是三藏教,
經、律、論三藏的法義區分明顯,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
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據《法華經》而安立,它屬於小乘聲
聞法。
(二)通教
通教的義理類屬於中觀的學者,中觀為何說是「通」呢?智者大師說,
「通」是指通前通後,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佛法不論修大乘或小乘,
內心皆以空為基礎,「三乘共坐解脫床」,所以空義的教理是大、小乘
皆要學習的,故稱為「通」。
(三)別教
別教是類似唯識學者,以阿賴耶識的受熏,界定整個染淨因果。阿賴耶
識的緣起思想,為何稱為「別」呢?「別」是指別前別後,別前藏教,
別後通圓,它是發明諸法的差別,故稱為別。
(四)圓教
智者大師認為《法華經》、《涅槃經》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屬於圓教,
因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別的種種差別相,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融
通了理性的空義與種種事相的修持,故稱為「圓」,圓是指圓融無礙。
以上的通教、別教、圓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一)藏教
這是小乘教,小乘教為何說是藏教?《法華經》說小乘教是三藏教,
經、律、論三藏的法義區分明顯,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
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據《法華經》而安立,它屬於小乘聲
聞法。
(二)通教
通教的義理類屬於中觀的學者,中觀為何說是「通」呢?智者大師說,
「通」是指通前通後,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佛法不論修大乘或小乘,
內心皆以空為基礎,「三乘共坐解脫床」,所以空義的教理是大、小乘
皆要學習的,故稱為「通」。
(三)別教
別教是類似唯識學者,以阿賴耶識的受熏,界定整個染淨因果。阿賴耶
識的緣起思想,為何稱為「別」呢?「別」是指別前別後,別前藏教,
別後通圓,它是發明諸法的差別,故稱為別。
(四)圓教
智者大師認為《法華經》、《涅槃經》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屬於圓教,
因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別的種種差別相,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融
通了理性的空義與種種事相的修持,故稱為「圓」,圓是指圓融無礙。
以上的通教、別教、圓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俱解脫之如何解脫方式
昨夜悟到行俱解脫路者,如何於禪定中獲得解脫的方式。
原來,深入禪定到極微細時,能感悟某些機制不生(例如質量化為能量),而觀察
者上浮而令心(念)粗糙,則彼機制又生,再下沈至微細時,彼又不生,如此,非
只質能變化如此,再深沈至無念時,則識亦不生,此時意識亦無生滅,是謂入滅盡
定(滅受想定,但還沒入涅槃)。
能至心念不生之解脫修行者,於入定前若已決定永滅,則不再出定入三界輪迴,是
謂無餘依涅槃!
上述同樣概念,可參閱禪宗五祖之《最上乘論》(開示的是菩薩乘之覺識煩動,不
是二乘法)。
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中阿含經)
‧慧解脫暨斷痴毒方式
原來,深入禪定到極微細時,能感悟某些機制不生(例如質量化為能量),而觀察
者上浮而令心(念)粗糙,則彼機制又生,再下沈至微細時,彼又不生,如此,非
只質能變化如此,再深沈至無念時,則識亦不生,此時意識亦無生滅,是謂入滅盡
定(滅受想定,但還沒入涅槃)。
能至心念不生之解脫修行者,於入定前若已決定永滅,則不再出定入三界輪迴,是
謂無餘依涅槃!
上述同樣概念,可參閱禪宗五祖之《最上乘論》(開示的是菩薩乘之覺識煩動,不
是二乘法)。
參閱﹕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中阿含經)
‧慧解脫暨斷痴毒方式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正與智
長久修行以來,遇過無量煩惱,也對治過無量煩惱,有得有失,至今見解,最省事的斷惑功夫,還是一切俱捨!不必在意當個世俗人口中的 「龜孫子」。當然,吾人只是不執著,世俗凡夫愚痴,卻只當吾人怕事不為而如此稱之,入世與出世本就不必然是走同樣的路,除非入世者是果地菩薩,即便如此,二者的身行同但心行仍不同。
煩惱真是無量呀~,所以這二年來,針對自己走在世間中為了斷除習氣,了知一事須豎立,其名乃正。當一切俱正時,必然煩惱斷,真智出。
【正】
每個人認為的 「正」 各有不同,但真正正確的 「正」 ,是依不墮入輪迴為準!
若身口意之行,將令吾人墮入輪迴,那麼,該行就不正!了知這個原則之後,吾人就
能判斷如何在世間修行。
有人不能如實知什麼行為是不墮入輪迴,這是比較令人悲憫乃至哀傷其智不足者。
試自問﹕眾生以何因而墮輪迴耶?
我自答﹕貪嗔痴
痴,是非常深細的習氣,這裡先不答。
貪嗔,它們是一體兩面的事,如手之兩面,不能捨一留一,捨一則必然俱捨。
解脫修行人,若能捨離貪嗔,則亦能命終入四禪五不還天,待彼天壽終則直接
入涅槃,雖不一世成就,亦能永免輪迴。但若慧力俱足,當世就能一併連痴習
亦斷除!
什麼是正呢?正,就是與一切墮入輪迴相反的身、口、意之行為。
【智】
智是阿羅漢及果地菩薩獨有的功能、境界。阿羅漢具一切智﹔果地菩薩隨其境界
不同而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佛則另具成所作智及大圓鏡智。
波羅蜜有十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智是菩薩乘最後的勝行。
在未斷煩惱前的因地菩薩,其實一直都在修行妙觀察智,那麼,什麼是此智之真
正意義呢?
如我所知,使六根觸六塵時,令己不生三毒,令眾生亦不生三毒,則可稱為妙觀
察智。
令眾生不生三毒,對我目前程度來說,這非常困難,即便自謂已達到,也沒能力
觀察眾生未來無量劫之後,是否有因此時當下的事件,而真正受益不墮入輪迴,
或有生起解脫、般若等勝解。如此的自謂已達到,實在沒多大意義。
菩薩乘的修行就是這麼複雜,要顧己也要顧他人,但眾生定慧力不足,還是先顧
己是否已解脫煩惱吧,行有餘力再進去同時顧(渡化)他人,如此漸進應該是比
較周全的方式。
但於修行路上,須能時時警惕自己的身口意生滅,於生時,仍應盡量能含攝同時
利益眾生的原則,而實際利益之!
因此,修行人應該要求自己身口意都須 「正」 !這個正,主要是指不產生墮
入輪迴的現象。
心念產生時,須正!口語說出時,須正!身體執行時,須正!
因為身口意皆正,所以不墮入輪迴,所以能利益眾生,而走向菩薩乘,終必然斷
無明。而於斷無明的過程中,則必然同時生出各類智慧!!
【正的項目】
這些項目,對於比較敏銳者,其實不用說明,觀察自己身口意及思惟世間善惡事
,自己就能推演出來!例如﹕
安逸、懈怠不正,精進正。
惡語罵詈不正,善語正。
......等等
其中,比較麻煩的是,某些人的正面行為,會不自禁的墮入負面之中。例如,警
察太正派,就墮入固執不善巧﹔世俗生活太積極賺錢,於是墮入貪婪。
由執行正面行為,而墮入負面現象,這事不稀奇,也不難觀察到,更麻煩的是,
負面現象不顯著之下而產生的執著習氣,要如何警覺?
警覺方式,我認為,應學習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行為!
歇後語:
建議解脫修行人,一切都要正!並且學習執行正面行為時,可能帶來的負面現象,
於執行時警惕之!
煩惱真是無量呀~,所以這二年來,針對自己走在世間中為了斷除習氣,了知一事須豎立,其名乃正。當一切俱正時,必然煩惱斷,真智出。
【正】
每個人認為的 「正」 各有不同,但真正正確的 「正」 ,是依不墮入輪迴為準!
若身口意之行,將令吾人墮入輪迴,那麼,該行就不正!了知這個原則之後,吾人就
能判斷如何在世間修行。
有人不能如實知什麼行為是不墮入輪迴,這是比較令人悲憫乃至哀傷其智不足者。
試自問﹕眾生以何因而墮輪迴耶?
我自答﹕貪嗔痴
痴,是非常深細的習氣,這裡先不答。
貪嗔,它們是一體兩面的事,如手之兩面,不能捨一留一,捨一則必然俱捨。
解脫修行人,若能捨離貪嗔,則亦能命終入四禪五不還天,待彼天壽終則直接
入涅槃,雖不一世成就,亦能永免輪迴。但若慧力俱足,當世就能一併連痴習
亦斷除!
什麼是正呢?正,就是與一切墮入輪迴相反的身、口、意之行為。
【智】
智是阿羅漢及果地菩薩獨有的功能、境界。阿羅漢具一切智﹔果地菩薩隨其境界
不同而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佛則另具成所作智及大圓鏡智。
波羅蜜有十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智是菩薩乘最後的勝行。
在未斷煩惱前的因地菩薩,其實一直都在修行妙觀察智,那麼,什麼是此智之真
正意義呢?
如我所知,使六根觸六塵時,令己不生三毒,令眾生亦不生三毒,則可稱為妙觀
察智。
令眾生不生三毒,對我目前程度來說,這非常困難,即便自謂已達到,也沒能力
觀察眾生未來無量劫之後,是否有因此時當下的事件,而真正受益不墮入輪迴,
或有生起解脫、般若等勝解。如此的自謂已達到,實在沒多大意義。
菩薩乘的修行就是這麼複雜,要顧己也要顧他人,但眾生定慧力不足,還是先顧
己是否已解脫煩惱吧,行有餘力再進去同時顧(渡化)他人,如此漸進應該是比
較周全的方式。
但於修行路上,須能時時警惕自己的身口意生滅,於生時,仍應盡量能含攝同時
利益眾生的原則,而實際利益之!
因此,修行人應該要求自己身口意都須 「正」 !這個正,主要是指不產生墮
入輪迴的現象。
心念產生時,須正!口語說出時,須正!身體執行時,須正!
因為身口意皆正,所以不墮入輪迴,所以能利益眾生,而走向菩薩乘,終必然斷
無明。而於斷無明的過程中,則必然同時生出各類智慧!!
【正的項目】
這些項目,對於比較敏銳者,其實不用說明,觀察自己身口意及思惟世間善惡事
,自己就能推演出來!例如﹕
安逸、懈怠不正,精進正。
惡語罵詈不正,善語正。
......等等
其中,比較麻煩的是,某些人的正面行為,會不自禁的墮入負面之中。例如,警
察太正派,就墮入固執不善巧﹔世俗生活太積極賺錢,於是墮入貪婪。
由執行正面行為,而墮入負面現象,這事不稀奇,也不難觀察到,更麻煩的是,
負面現象不顯著之下而產生的執著習氣,要如何警覺?
警覺方式,我認為,應學習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行為!
歇後語:
建議解脫修行人,一切都要正!並且學習執行正面行為時,可能帶來的負面現象,
於執行時警惕之!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離欲判斷式
本文重點﹕
分享如何於身口觸塵時之對治,以促進欲習淺薄乃至斷除!
--
解脫輪迴的修行,必須離欲,但什麼人事物於觸及時須離,這是一個大
問題!
因地沙門比丘主要功課就是離欲,涉世所需持有的少,所以判斷也少,
因此少生心,不生心就不生煩惱,乃至當下可能就斷三毒,而解脫輪迴
。
已斷三毒的果地沙門比丘,又稱為大阿羅漢或菩薩比丘,祂們須度化眾
生解脫輪迴(主要是解脫煩惱囚禁),是故,生心之處在所多有,其所
生心不名為識,而名為智,通稱為妙觀察智。若非菩薩比丘而是一般的
阿羅漢比丘,則稱為一切智!
本文的重點不放在出世修行,而是入世修行的方法。
對於入世修行者來說,處處生心是必然的現象,這類的修行,適合菩薩
乘根器者,而不適合像南傳這類以此生梵行,命終不入輪迴的二乘根器
者。
那麼,入世修行者必然要面臨行住坐臥中的用功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
「動中修」要如何修的方式...
動中修之最困難處,在於﹕
1、未發誓(未下決定)於動中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如何處理,以致於
時時生心墮入三毒中,不能解脫輪迴(無明故,所以不能下決定
要時時遠離三毒的執著習氣)
2、已發誓(已下決定)於動中六根與六塵接觸時,要遠離執著,但
所接觸太多,不知如何擇善固執,乃至不知如何離執!
這裡主述的是身口的用功,而不是指心念生滅如何用功。
心念的用功方式,無論入世或出世,都必須無欲,而無欲時,並非不能
做事。如同行於路上,看到路邊有小石,此時對它無貪取之心,對它無
貪欲心之故﹔此時對它無憎恨,未受它傷害過之故。當下雖無貪嗔,亦
知它是小石之故,亦不落痴習之中。
是故,於念念之間皆無三毒習氣產生,因此具有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
智,這是七地菩薩的用功方式!(詳見《華嚴經》十地品中第七地的經
文)
吾人具世俗智慧,雖了知上述用心的方式,但於身口對治的方便法,卻
常嗚乎無知,而上善利根者,他們不必讀我此文,自知如何用功斷惑乃
至行菩薩法,所以一般初修乃至未得竅門者,就有必要讀此文多思惟善
巧方便的對治法。
方法是﹕
非重要事,少接觸,須捨!
方法簡單,但所觸塵所導致的事件類型卻非常多,例如﹕個人的食衣住
行育樂等事。例如﹕應酬或與他人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等事。
什麼是重要事呢?例如﹕
‧必要之食
不食即死,不能繼續修行,是故只食能維持肉體存續的食物即
可,不必多食。
以我為例。目前的生活,比之沙門比丘來說,相差不多,更可
能單純,說我老宅男亦可。而且,多年以來已養成一日二餐,
早餐吃一杯流質食物,中午不食,晚餐則視狀況吃飯。
晚餐也不必然須食,因為已習慣無食欲,若觀察肉體不需要養
份,或肉體不產生需吃食的訊息給我時,就不會去進食!
吃食的惟一目的,是令肉體存續,而能於此生繼續修行以斷除
無明!
‧必要的衣住行育樂等,比照食的原則
‧必要生活費賺取
此項對於具智者來說,是不必我多言,比照食的原則就自能得
出答案。
具智者了知,人生目的就是在斷除無明塵沙惑,那麼,吾人自
問賺錢之目的為何呢?...
我說﹕供肉體存續,而能於此生繼續修行以斷除無明!
若您認同我的說法,既然明白貪欲愛習不應執著,又何必墮入
煩惱須賺多少錢的困境中呢?
淡淡的來世,淡淡的去世,乃至斷除無明,繼續依願隨緣了業...
既然本須捨離所有執著,那麼,就要認清並於認同後去執行,凡「非必
要」的,就一切具捨!
見此文的有緣人們﹕
請持筆寫在紙上,自問什麼是可供您修行的必要事物呢?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分享如何於身口觸塵時之對治,以促進欲習淺薄乃至斷除!
--
解脫輪迴的修行,必須離欲,但什麼人事物於觸及時須離,這是一個大
問題!
因地沙門比丘主要功課就是離欲,涉世所需持有的少,所以判斷也少,
因此少生心,不生心就不生煩惱,乃至當下可能就斷三毒,而解脫輪迴
。
已斷三毒的果地沙門比丘,又稱為大阿羅漢或菩薩比丘,祂們須度化眾
生解脫輪迴(主要是解脫煩惱囚禁),是故,生心之處在所多有,其所
生心不名為識,而名為智,通稱為妙觀察智。若非菩薩比丘而是一般的
阿羅漢比丘,則稱為一切智!
本文的重點不放在出世修行,而是入世修行的方法。
對於入世修行者來說,處處生心是必然的現象,這類的修行,適合菩薩
乘根器者,而不適合像南傳這類以此生梵行,命終不入輪迴的二乘根器
者。
那麼,入世修行者必然要面臨行住坐臥中的用功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
「動中修」要如何修的方式...
動中修之最困難處,在於﹕
1、未發誓(未下決定)於動中六根與六塵接觸時如何處理,以致於
時時生心墮入三毒中,不能解脫輪迴(無明故,所以不能下決定
要時時遠離三毒的執著習氣)
2、已發誓(已下決定)於動中六根與六塵接觸時,要遠離執著,但
所接觸太多,不知如何擇善固執,乃至不知如何離執!
這裡主述的是身口的用功,而不是指心念生滅如何用功。
心念的用功方式,無論入世或出世,都必須無欲,而無欲時,並非不能
做事。如同行於路上,看到路邊有小石,此時對它無貪取之心,對它無
貪欲心之故﹔此時對它無憎恨,未受它傷害過之故。當下雖無貪嗔,亦
知它是小石之故,亦不落痴習之中。
是故,於念念之間皆無三毒習氣產生,因此具有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
智,這是七地菩薩的用功方式!(詳見《華嚴經》十地品中第七地的經
文)
吾人具世俗智慧,雖了知上述用心的方式,但於身口對治的方便法,卻
常嗚乎無知,而上善利根者,他們不必讀我此文,自知如何用功斷惑乃
至行菩薩法,所以一般初修乃至未得竅門者,就有必要讀此文多思惟善
巧方便的對治法。
方法是﹕
非重要事,少接觸,須捨!
方法簡單,但所觸塵所導致的事件類型卻非常多,例如﹕個人的食衣住
行育樂等事。例如﹕應酬或與他人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等事。
什麼是重要事呢?例如﹕
‧必要之食
不食即死,不能繼續修行,是故只食能維持肉體存續的食物即
可,不必多食。
以我為例。目前的生活,比之沙門比丘來說,相差不多,更可
能單純,說我老宅男亦可。而且,多年以來已養成一日二餐,
早餐吃一杯流質食物,中午不食,晚餐則視狀況吃飯。
晚餐也不必然須食,因為已習慣無食欲,若觀察肉體不需要養
份,或肉體不產生需吃食的訊息給我時,就不會去進食!
吃食的惟一目的,是令肉體存續,而能於此生繼續修行以斷除
無明!
‧必要的衣住行育樂等,比照食的原則
‧必要生活費賺取
此項對於具智者來說,是不必我多言,比照食的原則就自能得
出答案。
具智者了知,人生目的就是在斷除無明塵沙惑,那麼,吾人自
問賺錢之目的為何呢?...
我說﹕供肉體存續,而能於此生繼續修行以斷除無明!
若您認同我的說法,既然明白貪欲愛習不應執著,又何必墮入
煩惱須賺多少錢的困境中呢?
淡淡的來世,淡淡的去世,乃至斷除無明,繼續依願隨緣了業...
既然本須捨離所有執著,那麼,就要認清並於認同後去執行,凡「非必
要」的,就一切具捨!
見此文的有緣人們﹕
請持筆寫在紙上,自問什麼是可供您修行的必要事物呢?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