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想吃飯就吃飯想睡覺就睡覺,想站著就站著
>想坐下就坐下,想跑步就跑布想走路就走路,一切
>自然而無所為。即便是同樣情況下的同樣勞動強度
>,有為者努力忍受而無為者悠然行之。
無事生妄而想睡覺、坐、站、跑、行,這還不是無為!
無為,能所雙泯也,那不是口頭說說、想像一下,吾人
行為就變成無為。
例如一位大企業家,他的成功由傳記中瞭解到『一生不
過就是這樣』,理解的確是不難,但認為不過就是這樣
的人,卻『一生不怎麼樣』。須知,他人的成功不是吾
人口頭二三句針砭就以為自己能相比、能勝過。
事實,是經過一番努力後才能達到!聖果也相同,是經
過一番精進斷惑的用功後才達成。
一般人、修行不夠精進者、口頭禪者,總是幻想式的以
為說:哦,無為呀,就是行住坐臥都不要執著就是了。
這說法似乎是正確的,若是正確的,那怎不去殺人、放
火、搶銀行而住於所謂的不執著境界呢?若不敢做,豈
不代表所說無為之行為,本身是有弊病的?
修行,是在修正吾人錯誤的行為,以符合無生,它是一
個實踐工夫,是身、口、意的力行。若不能如此,口說
無為,而於時時刻刻觸外塵時,卻事事落入執著而不自
知,如此說無為,也還是落有為,差別在說無為的這個
人,他自己是否具智慧清楚的認知到自己的過錯在哪里
罷了!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甘願偈及解脫偈
****************************************************
甘願偈
***************
◆ 出處:不詳
◆ 名稱:甘願偈
◆ 經偈
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
◆ 含意說明
修行人必然會因善惡業,而遭遇許多的障礙。所以,
佛制沙門常摩頭頂,由剃髮而自警惕已為解脫事業棄
家,不應再有三毒欲習。
所以,吾人遇苦時,也應常自思這是吾人過去愚痴所
造業所致,是以不應抗爭、不應不甘願,而以逆來順
受之心而承受之。
佛說修行人應該「如同鹿生鹿死」。這是說,如鹿之
生於曠野,而隨草逐居;死於曠野,而隨無草而死。
所以,沙門之乞食生活亦應倣效如是。
吾人之生,非必生於安樂;吾人之死,亦不必恐懼憂
患!以其畢竟無我之故。
**************************************************
解脫偈
***************
◆ 出處
No. 1807 四分比丘戒本疏 (卷1) T40, p0463c
No. 1828 瑜伽論記 (卷27) T42, p0618b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11) T46, p0537c
No. 1829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卷13) T43, p0186c
◆ 名稱:解脫偈
◆ 經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知止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初禪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二禪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三禪
樂故心定。 四禪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A)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B)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C)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A) 小乘心入初果須沱洹,大乘心入菩薩初地。
(B) 小乘心入三果阿那含,大乘心入菩薩五地。
(C) 小乘心證阿羅漢果(聲聞 或 緣覺/辟支),
大乘心入菩薩六地或七地,乃至八地。
請參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 含意說明
由持戒清淨,所以心中正氣凜然沒有憂悔,是以
心直一往無前,因此,心中就產生歡喜,由歡喜
就離生喜樂,而入於初禪。
心歡喜使得信力充足,於是身得輕安,進趣二禪
。捨離輕安,於是就受勝樂,入於三禪。續捨離
勝樂,入於四禪。
由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而
生智,於是就能如實觀察六道輪迴、生滅,由如
實知見之故,便能離欲、離攀緣染著而身證解脫
,所以自作證不受後有,能入涅槃。
行者至此時,應該了知一切無生,畢竟無心能住
涅槃,所以須迴心向菩薩乘進趣佛地。
◆ 備註
另有相似經文,可以得宿命智,略舉其一,其餘
參考以下(1)(2)出處。
(1)No. 660 佛說寶雨經 (卷7) T16, p0313a
(2)No. 659 大乘寶雲經 (卷4) T16, p0264a
(3)No. 658 寶雲經 (卷4) T16, p0228c
經文:
供養佛者恆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
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
。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
清淨。
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
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
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
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
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
甘願偈
***************
◆ 出處:不詳
◆ 名稱:甘願偈
◆ 經偈
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
◆ 含意說明
修行人必然會因善惡業,而遭遇許多的障礙。所以,
佛制沙門常摩頭頂,由剃髮而自警惕已為解脫事業棄
家,不應再有三毒欲習。
所以,吾人遇苦時,也應常自思這是吾人過去愚痴所
造業所致,是以不應抗爭、不應不甘願,而以逆來順
受之心而承受之。
佛說修行人應該「如同鹿生鹿死」。這是說,如鹿之
生於曠野,而隨草逐居;死於曠野,而隨無草而死。
所以,沙門之乞食生活亦應倣效如是。
吾人之生,非必生於安樂;吾人之死,亦不必恐懼憂
患!以其畢竟無我之故。
**************************************************
解脫偈
***************
◆ 出處
No. 1807 四分比丘戒本疏 (卷1) T40, p0463c
No. 1828 瑜伽論記 (卷27) T42, p0618b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11) T46, p0537c
No. 1829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卷13) T43, p0186c
◆ 名稱:解脫偈
◆ 經偈
戒清淨故,便得無悔。 知止
無悔故歡,歡故生喜。 初禪
由生喜故,身得輕安。 二禪
身輕安故,便受勝樂。 三禪
樂故心定。 四禪
由心定故,便能生智。 由定發慧
智觀察故,如實知見。 斷見惑得法眼淨。(A)
如實知故,舍貪離染。 三果或菩薩五地。(B)
由離染故,便得解脫。 斷思惑或證菩薩六、七地。(C)
證解脫故,能入涅槃。
(A) 小乘心入初果須沱洹,大乘心入菩薩初地。
(B) 小乘心入三果阿那含,大乘心入菩薩五地。
(C) 小乘心證阿羅漢果(聲聞 或 緣覺/辟支),
大乘心入菩薩六地或七地,乃至八地。
請參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 含意說明
由持戒清淨,所以心中正氣凜然沒有憂悔,是以
心直一往無前,因此,心中就產生歡喜,由歡喜
就離生喜樂,而入於初禪。
心歡喜使得信力充足,於是身得輕安,進趣二禪
。捨離輕安,於是就受勝樂,入於三禪。續捨離
勝樂,入於四禪。
由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一心,而
生智,於是就能如實觀察六道輪迴、生滅,由如
實知見之故,便能離欲、離攀緣染著而身證解脫
,所以自作證不受後有,能入涅槃。
行者至此時,應該了知一切無生,畢竟無心能住
涅槃,所以須迴心向菩薩乘進趣佛地。
◆ 備註
另有相似經文,可以得宿命智,略舉其一,其餘
參考以下(1)(2)出處。
(1)No. 660 佛說寶雨經 (卷7) T16, p0313a
(2)No. 659 大乘寶雲經 (卷4) T16, p0264a
(3)No. 658 寶雲經 (卷4) T16, p0228c
經文:
供養佛者恆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
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
。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
清淨。
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
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
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
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
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
遇境之修行方法
>我的一點體會,在平時行住或打坐中修行都要修行,
>最根本是心性,即契入本覺(或稱無生,或稱覺性等等)
>那麼要點對我來說是什麼呢?後學以為我們由於無量
>劫來的業障輪為現在這樣的"人",所有起心動念當都
>是妄念(這樣說應不違佛經),因此修定(或修心),要緊
>扣兩點:
>一,當下現量.
>二,要抓住現量一根一塵(儘量不從意根意識),並銷磨
>(即禪法所說之不取)此根所發之識(如眼識耳識),以
>至怠盡,覺性漸漸現前,如熱氣臨冰.
>綜上所言,即一定要從當下現量一根一塵為舟,渡煩惱
>的河流,此根所發之識以不隨為要.
答覆:
(1) 現量
現量指根塵相對時之前五識作用。此時也不必特別
要怎樣,就是一向無念(欲)即可。當,根塵相對而
無念(欲),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包含了「
無所住」及「生其心」二個目的。此心,也被稱為
覺心。
知對境無心應無欲是慧,結果也不被轉是定,定慧
等持則生佛智,是謂覺、覺心。
(2) 比量
當根塵相對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分別、思考,若
未斷貪愛,於是就有了善惡分別。吾人應知,因地
中修行,分別不是過錯,過在執著善惡。這並不是
說,吾人不可以不知善惡,只是要沒執著而已。
例如,肚子餓時,見美食當前,於是不自覺的生起
食欲。
分別:1.眼前是食物。
2.眼前是「被稱為」「美食」的食物
評論:有此分別心在因地中不是過錯,但於分別時
,莫生善惡執著。
灰色地帶:生起食欲。(這是一念貪欲)
過錯心念:欲吃食。(這是串習,相續前念的貪欲)
正確心念:
我肚子餓,是肉體缺乏營養,應該補充之,若不
補充,則肉體敗壞之後就不能繼續修行。所以,
我食用並不為貪欲,只為維持肉體而已。(這是
聞思修)。
評論:
生起食欲時,也不能完全算是過錯,因為在因地
中還不能自在不食,所以於未自在、斷三毒之前
,在肉體空虛時,恒常會生起食欲,只要不於生
起當下不知不覺的立刻回應、或滿足它即可。功
夫是用在「根塵相對時」,或「欲念生起被察知
時」之當下處理方式。時間點在哪一個,端看修
行人用什麼法門而定。
(3) 圓覺三法
若由恒常住於寂靜、空、無相之中,而於當下對境
時,知前境而具有分別能力,卻無念(欲),這是奢
摩他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不作方便而無念(欲),斷
了相續前念(欲)的習氣,此稱為知幻即離,這是禪
那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而思惟生念(欲)原因、或
起觀想,而導致無念(欲)的結果,或產生厭離的結
果,這是三摩缽提法或稱為毘婆舍那法。
若要應用上述三種方法成佛,須先悟淨圓覺(無生)
,然後持淨覺心使用之,才能成佛。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大勢至菩薩(未來)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佛土名 :
剎 名 :
備 註 :
***************************************************
No. 371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卷1) T12, p0357a
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覲供養。
至于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於其國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土。光明壽命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若善男子善女人。聞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若有女人。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善住功德寶王如
來名者。皆轉女身。卻四十億劫生死之罪。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常得見佛。聞受正法。供養眾僧。捨此身已。出家成無
礙辯。速得總持。
P.S. 大勢至菩薩在觀世音菩薩之後成佛
時 間 :未來
佛 名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佛土名 :
剎 名 :
備 註 :
***************************************************
No. 371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卷1) T12, p0357a
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覲供養。
至于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於其國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土。光明壽命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若善男子善女人。聞
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若有女人。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善住功德寶王如
來名者。皆轉女身。卻四十億劫生死之罪。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常得見佛。聞受正法。供養眾僧。捨此身已。出家成無
礙辯。速得總持。
P.S. 大勢至菩薩在觀世音菩薩之後成佛
觀世音菩薩(未來)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剎 名 :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壽 命 :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
備 註 :
***************************************************
No. 157 悲華經 (卷3) T03, p0186a
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
。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
世音。
善男子。汝行菩薩道時。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眾生得離苦惱。汝
為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
善男子。無量壽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初夜分
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
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於後夜種種莊嚴。在
菩提樹下坐金剛座。於一念中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遍出一
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
世六十三億劫。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 名 :眾寶普集莊嚴
備 註 :
***************************************************
No. 371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卷1) T12, p0357a
善男子。當來廣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
住世等佛壽命。在世滅後。所度眾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眾
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
復次善男子。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花眾寶行樹。常演法音與
佛無異。
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
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
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國土自然
七寶。眾妙合成莊嚴之事。諸佛世尊。於恒沙劫說不能盡。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
地 點 :
願 數 :
世界名 :
剎 名 :
國 名 :
備 註 :
**********************************************************************************
No. 1060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卷1) T20, p0106c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 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上。隨願皆得往生。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時 間 :未來
佛 名 :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剎 名 :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壽 命 :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
備 註 :
***************************************************
No. 157 悲華經 (卷3) T03, p0186a
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
。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
世音。
善男子。汝行菩薩道時。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眾生得離苦惱。汝
為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
善男子。無量壽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初夜分
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
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於後夜種種莊嚴。在
菩提樹下坐金剛座。於一念中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遍出一
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
世六十三億劫。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國 名 :眾寶普集莊嚴
備 註 :
***************************************************
No. 371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卷1) T12, p0357a
善男子。當來廣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
住世等佛壽命。在世滅後。所度眾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眾
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
復次善男子。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花眾寶行樹。常演法音與
佛無異。
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
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
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國土自然
七寶。眾妙合成莊嚴之事。諸佛世尊。於恒沙劫說不能盡。
**********************************************************************************
時 間 :未來
佛 名 :
地 點 :
願 數 :
世界名 :
剎 名 :
國 名 :
備 註 :
**********************************************************************************
No. 1060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卷1) T20, p0106c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 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上。隨願皆得往生。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如何無欲?
問:夢開始的地方CD> 那我們該當如何?
答:天華靜觀 > 常無慾
問:夢開始的地方CD> 怎麼做?
答:天華靜觀 > 損之又損
問:夢開始的地方CD> 我的意思是如何才能「損之又損」?
******************************************************
無慾的方式有無量種,依照佛教圓覺經中的說法,圓攝有三種:「奢摩他、三摩缽提(跋提)、禪那」
在這裡我不想說的太複雜,若您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網路上下載電子大藏經來看該經。
吾人了知,要學會一門技術,就是要反覆精進,這是說,要反覆的去練習它。例如學游泳,也許吾人把所有的分解動作都背很熟悉,但一落水就沈入底去咕嚕灌水,這是因為沒有熟練游泳的動作所致。
同樣的,吾人在學理上也許很清楚禪坐的方式、老子的大道,乃至佛法的無生,但終究還是停留在學理上,如同上述所說不會游泳的人。為了要避免這缺失,學習「無慾」也是要等同的去實際做,不能停留在理解上。
◆ 直接離欲而無慾
所謂無慾,就是對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執著的意思。
所以,要對色直接無慾,例如見美色沒有反應;對聲直接無慾
,例如對妙音沒有反應。乃至對法塵沒有反應。這就是無慾。
有人問:若我對食物無慾,那我不會去吃它,豈不就餓死了?
答曰:應作吃食物,乃為留身供作修行斷惑之用,而非滿足自
己貪慾之想。如此想成,然後可食。若如此想不成,不
應即時吃食。於食時也莫著味,著味時須自知「我已著
味」,並再捐除著味之慾,如此反覆至無慾。
若人見六塵外境來時,要如同見路邊小石子,有人會對路邊小
石子產生色慾嗎?會有食慾嗎?我想正常人是「視而不見」的
狀態,因為它太平常而不稀奇。
修行人應該見一切如見路邊小石子一般的無慾!
◆ 因緣觀想而無慾
上述是直接離欲而無慾的方式。以下是就因緣和合而說的無慾
方式。
吾人得知樹之成長,乃由種子(因)及諸多外緣和合而成,如
陽光、泥土、水....等等。而欲,就如同樹,也是因緣和合。
例如見美色而生欲,是以「不斷欲之心」為因,加上外緣的眼
根、色塵、虛空、光線...等等而成。少了一項,吾人的色慾
就不能產生。
當如此理知欲的生成,實際上並未真的有一欲為真,一切都只
是當下的因緣和合所產生。而所有的產生,都將以消滅作終。
沒有任何事、物,一經產生後是不滅的,只是有的消滅的時間
比較長久而已。
因,常為一項,緣,常有多項,欲求無緣是不可得,所以,應
從因上斷。而因為何哉?此因之目標是您是否「立志斷欲」?
若志已立,則欲能斷!
斷欲之法,於觸外境六塵時,了知彼為因緣和合,畢竟無生、
無常,吾人不必去滅除它,也必然會有消滅之時。所以,不必
執著外境,亦莫要起心滅外境。
若吾人心觸外境而生欲時,也應知,此欲生是吾人無量劫以來
的習氣,如同肚子餓就想吃,這根本不用經過腦袋思惟。若欲
生時已能了知已生欲,那就應作思惟:「欲之生,是由過去的
習氣所驅動而生」。如此思惟已,就應知此習氣畢竟也是由吾
人去養成。如同抽煙的習慣,剛出生嬰兒無此習氣,經後天長
大後常抽而養成。
所以,吾人了知,雖有斷欲之心,及斷欲之行。但恆常如同已
踩了煞車的汽車,雖然已在逐漸的停止中,但因為有慣性(習
氣)一時還難能停下,必然還會滑行一陣子。所以不必為自己
不能一時間就斷欲而難過傷心或氣餒,只要持續的斷離,它不
久就能不再生起。
所以,修行人只要腳不離剎車,此欲習之車,終必停止!
以上所說都是學理,接下來就是修行人要照著去執行!否則,是類如只會背誦游泳動作的無智者,永遠也學不會游泳!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答:天華靜觀 > 常無慾
問:夢開始的地方CD> 怎麼做?
答:天華靜觀 > 損之又損
問:夢開始的地方CD> 我的意思是如何才能「損之又損」?
******************************************************
無慾的方式有無量種,依照佛教圓覺經中的說法,圓攝有三種:「奢摩他、三摩缽提(跋提)、禪那」
在這裡我不想說的太複雜,若您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網路上下載電子大藏經來看該經。
吾人了知,要學會一門技術,就是要反覆精進,這是說,要反覆的去練習它。例如學游泳,也許吾人把所有的分解動作都背很熟悉,但一落水就沈入底去咕嚕灌水,這是因為沒有熟練游泳的動作所致。
同樣的,吾人在學理上也許很清楚禪坐的方式、老子的大道,乃至佛法的無生,但終究還是停留在學理上,如同上述所說不會游泳的人。為了要避免這缺失,學習「無慾」也是要等同的去實際做,不能停留在理解上。
◆ 直接離欲而無慾
所謂無慾,就是對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執著的意思。
所以,要對色直接無慾,例如見美色沒有反應;對聲直接無慾
,例如對妙音沒有反應。乃至對法塵沒有反應。這就是無慾。
有人問:若我對食物無慾,那我不會去吃它,豈不就餓死了?
答曰:應作吃食物,乃為留身供作修行斷惑之用,而非滿足自
己貪慾之想。如此想成,然後可食。若如此想不成,不
應即時吃食。於食時也莫著味,著味時須自知「我已著
味」,並再捐除著味之慾,如此反覆至無慾。
若人見六塵外境來時,要如同見路邊小石子,有人會對路邊小
石子產生色慾嗎?會有食慾嗎?我想正常人是「視而不見」的
狀態,因為它太平常而不稀奇。
修行人應該見一切如見路邊小石子一般的無慾!
◆ 因緣觀想而無慾
上述是直接離欲而無慾的方式。以下是就因緣和合而說的無慾
方式。
吾人得知樹之成長,乃由種子(因)及諸多外緣和合而成,如
陽光、泥土、水....等等。而欲,就如同樹,也是因緣和合。
例如見美色而生欲,是以「不斷欲之心」為因,加上外緣的眼
根、色塵、虛空、光線...等等而成。少了一項,吾人的色慾
就不能產生。
當如此理知欲的生成,實際上並未真的有一欲為真,一切都只
是當下的因緣和合所產生。而所有的產生,都將以消滅作終。
沒有任何事、物,一經產生後是不滅的,只是有的消滅的時間
比較長久而已。
因,常為一項,緣,常有多項,欲求無緣是不可得,所以,應
從因上斷。而因為何哉?此因之目標是您是否「立志斷欲」?
若志已立,則欲能斷!
斷欲之法,於觸外境六塵時,了知彼為因緣和合,畢竟無生、
無常,吾人不必去滅除它,也必然會有消滅之時。所以,不必
執著外境,亦莫要起心滅外境。
若吾人心觸外境而生欲時,也應知,此欲生是吾人無量劫以來
的習氣,如同肚子餓就想吃,這根本不用經過腦袋思惟。若欲
生時已能了知已生欲,那就應作思惟:「欲之生,是由過去的
習氣所驅動而生」。如此思惟已,就應知此習氣畢竟也是由吾
人去養成。如同抽煙的習慣,剛出生嬰兒無此習氣,經後天長
大後常抽而養成。
所以,吾人了知,雖有斷欲之心,及斷欲之行。但恆常如同已
踩了煞車的汽車,雖然已在逐漸的停止中,但因為有慣性(習
氣)一時還難能停下,必然還會滑行一陣子。所以不必為自己
不能一時間就斷欲而難過傷心或氣餒,只要持續的斷離,它不
久就能不再生起。
所以,修行人只要腳不離剎車,此欲習之車,終必停止!
以上所說都是學理,接下來就是修行人要照著去執行!否則,是類如只會背誦游泳動作的無智者,永遠也學不會游泳!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是指什麼?
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心是指什麼?
佛性、真如、法性、如來、自性......等等無量的名稱,指的就是一件事:無生。
佛性無生,並非滅了妄才無生,而是本就沒有生起。如大海起諸波浪,大海並非浪停才有,即便浪不停時大海也未消失。而大海不隨浪生而生,不隨浪滅而滅,因此形容大海無生。佛性無生也如大海一般,雖然諸妄相亂生亂滅,都不會令佛性生或滅。
妄生時,佛性在妄中,妄滅時佛性則如如。即便妄不滅,佛性也依然如如。如如是無生滅的意思。只是在依目前已有妄的立場下,而住妄說「妄有生滅」。但修行人,是以達到第一義諦的境界為依歸,所以言則不落二邊,此故,說一切悉無生。佛性無生,妄亦無生!
雖然大海無生滅,但要在極大暴風雨中達到自在,卻也必須浪停才行,這就是要修行之目的。
所以,法身無生,無論眾生是否在妄中,一切時都圓滿。而報化身,則須「覺遍十方」時,才能圓滿。
由於法身無生,是絕對,不是相對,所以,『無真亦無妄』,於第一義諦中,無佛、無菩薩、無眾生、無十方世界,連此無亦無,以無生之故。若有妄則亦將有真,有妄心時就亦有真心。以法身絕對之故,所以有真妄之相對。
眾生在妄中,所以有妄心,因此有業、識;佛在真中,所以有真心,因此有願、智。眾生無業不輪迴,佛無願不能入輪迴。眾生有識所以有妄見,佛有智所以有真見。
而金剛經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是真心,它是佛的化身智用之意思,『此心並不是指法身、佛性』,以佛性無生故,不生真心及妄心。但真心已生時,也同時圓滿報化身,被稱為佛!
真心並不是佛性,佛性是體,真心是用,如黃金被鑄為金碗可以盛物。黃金就是體,盛物就是功用。吾人不能說盛物的功用就是黃金,但此功用也不離黃金而產生。所以,雖然波浪不離海,但不能說波浪就等同全大海。
真心亦是佛性!佛性雖是體,而真心之用卻不離體獨立而生,所以見波浪時,就等同見到大海。以波浪即是大海的表相之故。當然,眾生的妄心、識、業,及佛的真心、願、智,也都是佛性的一個表相。
至於真心是否為佛性,這要看是從那一角度在說事。從體、第一義諦的角度來說,本無生滅,佛性無生,真妄亦無生,所以真心無生,是以真心就是佛性。煩惱就是菩提。
若以相用的角度來說,真妄中有生滅,而佛性無生,所以真心不是佛性。
****************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議題:某些人把不是佛的一切定義為妄,例如世諦及第一義諦,然後說,世諦是妄,第一義諦是『是真』、『是無生』。
我要問這類人:把真當做無生,則佛之「成所作智」作用是否為妄?這是說,佛說話時,此時佛是否在妄中?若佛說話時就是妄,這就代表不能一切時都如如,這就不是佛。若佛說話時不是妄,那吾人聽得佛的聲音是有生滅,又怎能說佛使用「成所作智」時,是無妄呢?
所以吾人應知,這中間的關鍵在於,當立妄之時也同時立了真。於是在眾生之識用是妄,此用則不變,於佛用時就轉名為智。
因此,絕不能把「第一義諦立為真」,若立為真,則第一義諦就也是世諦,如此立義,道理就自相混亂,令人迷惑不能得解。所以要把第一義諦立為「無生」,世諦立為「真及妄」。而眾生是妄、業、識;佛是真、願、智。
若再從另一角度而言,把「第一義諦立為真」,則佛之智用就無處寄義,必須寄於妄中,這就使佛之智用是妄了,而實無論是否起用,恒與定俱,怎又是妄呢?所以,不能把「第一義諦立為真」,而是立為「無生」。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佛性、真如、法性、如來、自性......等等無量的名稱,指的就是一件事:無生。
佛性無生,並非滅了妄才無生,而是本就沒有生起。如大海起諸波浪,大海並非浪停才有,即便浪不停時大海也未消失。而大海不隨浪生而生,不隨浪滅而滅,因此形容大海無生。佛性無生也如大海一般,雖然諸妄相亂生亂滅,都不會令佛性生或滅。
妄生時,佛性在妄中,妄滅時佛性則如如。即便妄不滅,佛性也依然如如。如如是無生滅的意思。只是在依目前已有妄的立場下,而住妄說「妄有生滅」。但修行人,是以達到第一義諦的境界為依歸,所以言則不落二邊,此故,說一切悉無生。佛性無生,妄亦無生!
雖然大海無生滅,但要在極大暴風雨中達到自在,卻也必須浪停才行,這就是要修行之目的。
所以,法身無生,無論眾生是否在妄中,一切時都圓滿。而報化身,則須「覺遍十方」時,才能圓滿。
由於法身無生,是絕對,不是相對,所以,『無真亦無妄』,於第一義諦中,無佛、無菩薩、無眾生、無十方世界,連此無亦無,以無生之故。若有妄則亦將有真,有妄心時就亦有真心。以法身絕對之故,所以有真妄之相對。
眾生在妄中,所以有妄心,因此有業、識;佛在真中,所以有真心,因此有願、智。眾生無業不輪迴,佛無願不能入輪迴。眾生有識所以有妄見,佛有智所以有真見。
而金剛經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是真心,它是佛的化身智用之意思,『此心並不是指法身、佛性』,以佛性無生故,不生真心及妄心。但真心已生時,也同時圓滿報化身,被稱為佛!
真心並不是佛性,佛性是體,真心是用,如黃金被鑄為金碗可以盛物。黃金就是體,盛物就是功用。吾人不能說盛物的功用就是黃金,但此功用也不離黃金而產生。所以,雖然波浪不離海,但不能說波浪就等同全大海。
真心亦是佛性!佛性雖是體,而真心之用卻不離體獨立而生,所以見波浪時,就等同見到大海。以波浪即是大海的表相之故。當然,眾生的妄心、識、業,及佛的真心、願、智,也都是佛性的一個表相。
至於真心是否為佛性,這要看是從那一角度在說事。從體、第一義諦的角度來說,本無生滅,佛性無生,真妄亦無生,所以真心無生,是以真心就是佛性。煩惱就是菩提。
若以相用的角度來說,真妄中有生滅,而佛性無生,所以真心不是佛性。
****************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議題:某些人把不是佛的一切定義為妄,例如世諦及第一義諦,然後說,世諦是妄,第一義諦是『是真』、『是無生』。
我要問這類人:把真當做無生,則佛之「成所作智」作用是否為妄?這是說,佛說話時,此時佛是否在妄中?若佛說話時就是妄,這就代表不能一切時都如如,這就不是佛。若佛說話時不是妄,那吾人聽得佛的聲音是有生滅,又怎能說佛使用「成所作智」時,是無妄呢?
所以吾人應知,這中間的關鍵在於,當立妄之時也同時立了真。於是在眾生之識用是妄,此用則不變,於佛用時就轉名為智。
因此,絕不能把「第一義諦立為真」,若立為真,則第一義諦就也是世諦,如此立義,道理就自相混亂,令人迷惑不能得解。所以要把第一義諦立為「無生」,世諦立為「真及妄」。而眾生是妄、業、識;佛是真、願、智。
若再從另一角度而言,把「第一義諦立為真」,則佛之智用就無處寄義,必須寄於妄中,這就使佛之智用是妄了,而實無論是否起用,恒與定俱,怎又是妄呢?所以,不能把「第一義諦立為真」,而是立為「無生」。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魏國興菩薩往生事跡
摘自安樂道
知恩報恩~~
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
佛城寺魏國興往生紀實
監製 釋德心
解說 釋德心
攝像 李生成
佛城寺位於四川綿陽西郊青義鎮,西元2003年農曆2月初5日,就在這正在修復的寺院中發生了一件佛教界的空前盛事,魏國興居士預知時至,在一千五百多人的佛號聲中,在一千多人,包括僧人和居士的見證下,親眼目睹了魏國興居士按預知的時間,於2月初5日中午12點準時坐在佛城寺,居士樓一張木椅上安然而終,坐著往生。
當時至少有三百多人看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佛城寺居士樓上空飄然而至,一股異香充溢著整個寺院,這是何等殊勝的機緣啊!此時此刻,有的居士虔誠默拜,有的高聲念佛,他們一生所求、一生的夙願,再此實現了。
激動的啼哭淋泣之聲,不絕於耳,讓與會的人久久不願離去, 魏國興居士把預知時至,阿彌陀佛要來接接引他的消息告之佛城寺德心法師之後,全寺上下興奮不已、欣喜萬分,於是寺院決定由德心法師親自主持,專門為 魏國興居士舉辦一場往生佛七法會,為宣揚佛法普渡眾生,我們特製了 魏國興 居士往生記實。
魏國興,男,居住在四川省綿陽市,青義鎮興村三社,生於1927年 四月初四。
曾是一位老實厚道的多村木匠,1997年在綿陽聖水寺先後皈依受戒開始學佛,五年多來,他專修念佛法門、淨宗課誦,對佛菩薩的教誨非常誠敬,如飢似渴,信受奉行,努力修持十善六度,歡喜發大捨心、大忍心、大慈悲心,他時常出資印經書、裝佛像送人,他時常領眾去放生,時常到佛城寺護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常為佛友助念,普修供養、各人結緣,在2002年 魏國興居士患了食道癌,他認為念佛的人業障現前,重罪輕報,是佛菩薩對他的考驗,家人要送他住院治療,他堅決反對。
他說:「我要住就住阿彌陀佛的大醫院。」
他曾來佛城寺對我談這些事情,問我應該怎麼辦,我告訴他:「你現在應該更加精進,老實念佛,至誠懇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若壽緣未到,你的病犯就會痊癒,這也創造了一個奇蹟,若壽緣已到,那麼你至少也要爭取預知時至,蒙佛菩薩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創造一個更大的奇蹟。」他聽後笑了,後來他又在青義念佛堂,蕭居士等人的的鼓勵下,魏國興更加堅定了信心,把病苦做為念佛求生的增上緣、大善知識,把家庭瑣事等等拋在一邊,將自己全部的身心世界徹底放下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更加精進老實念佛,更加深信切願的求生淨土。
今年,也就是2003年農曆正月25日,魏國興來到佛城寺來,他親自告訴我說,師父啊!我告訴你一件喜事,我問他,什麼喜事,他說,我在念佛的時候,佛菩薩跟我說了,再過幾天要來接我了。
聽了這個消息之後,我們非常興奮,我對他說,既然你有這個修持,佛菩薩已經告訴你要來接引你了,我們給你辦一個往生佛七大法會,往生佛七大法會圓滿的那一天,你就可以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走了。他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就這麼定下來了,時間就定在2003年農曆2月初5日中午12點他準時往生,後來我們以農曆正月29日開始為他做「往生佛七大法會」從正月29日開始算起,算到2月初5日,剛好七天,七天的圓滿日, 魏國興 居士就在圓滿日的中午12點準時往生了。
他為我們現身說法,有更多的人助念送他往生,讓更多的人學佛親眼看見他預知時至,活著自在坐在一張木倚上,往生了。
往生佛七第一天魏國興為大家開示:
我們這個開示 可能大家聽到過,對不對?
所以我必須把這個七天法會圓滿完成
為嗓子這一天天氣情況舉行呢
就是有些苦難眾生說 所以你們學佛好
好在哪裡呢 學佛可以生死自由 自由在哪裡
我們看看啦 我做給你們看看
做不到 學佛人絕不打妄語
因此 我這次完成學佛大業
這些苦難眾生 迷惑顛倒 但是你想想 三十二相 八十隨行好.....
在往生佛七法會中,魏國興老伴及兒孫,拈香祈願。
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祈願阿彌陀佛如期而至,接引魏國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魏國興往生前一天(2月初4) 在河邊放生
德心法師開示:
世間一切萬象,皆因緣所生,幻化而有,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緣聚則幻有,緣散則幻無,是故古今往來一切事物,無非水月鏡花,猶如夢幻泡影,皆是石火電光。亦似過眼雲煙,身若浮泡,幻質非堅,老衰病死,苦空無常。這是必然的生滅變易規則 遷流而剎那不住的。故人生的旅途,亦自必有其終站,誰都無法倖免。世間正如旅館客棧,我乃短暫過客而已......
魏國興同大家一起念佛 阿彌陀佛.....
魏國興往生前夜(2月初4佛七第六天)講話:
離時間 還有十一個鐘頭 但是 我這個人最喜歡舍
最喜歡舍 我在到處給人宣傳的時候 我也是舍
大家都很產生懷疑 懷疑這個事實 你說什麼事
我不相信 我才不相信你 那麼在這個月的公歷初五
請你們大家 來參觀 有些人在講 這個老人是不是神經病
不是 我這個是真實情況 報告你 為舍子這麼做
世間的人 你們都是要 死了才能穿衣 才能洗澡
剪腳指甲走 我這偏偏要做一個 有點形式的事
為舍子?我就偏偏要活著 在這個道場住七天
這七天我都在綿陽市佛城區青義鎮舉行我的七天道場
我每天隨著 念經 拜懺 轉佛 繞佛 但是通知講去的這些人
都是29來拜佛拜經拜懺 因為是好多看熱鬧地
懷疑我說的是29 我的這個道場往生法會 打佛七第一天開幕式
28的下午 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致開幕詞 明天初五
下午要舉行往生法會的閉幕式結束
我希望大家 你們不要在這個道場認識這個是迷信
或是搞舍子名堂 或其他的鬼 或是不是組織法輪功
在這個道場製造事叉 你們這些打胡亂說
認為佛教是迷信 佛教是教育 教育人民走上正軌 富裕的道路
這些人教你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要孝順父母 尊敬師長
要有 孝 悌 忠 信 為本 百善孝當先 萬惡淫為首
這個現在這個社會就把到處弄成娛樂城
佛七第七天(2月初5)與大眾舉行告別儀式
2003年農曆2月初5日上午10點 魏國興跟在場的一千多居士
在佛城寺大雄寶殿舉行告別儀式 再過2個小時 按預知的時間
阿彌陀佛就要來接引他了 我們心情激動 悲欣交集
德心法師開示:
人生數十年 不但己在名利物慾 得失窮通 悲欣離合
憎會愛別 天災人禍 生活壓迫 煩惱憂慮 役形勞心之中打過滾
而且還要生生世世 捨身受身 因果旋轉 長劫飄流 出沒四生
沉輪五趣 生死夢中 萬苦交煎 虛受如此身心大苦 而不覺知
2月初5上午11點 往生佛七 圓滿 魏國興與大眾告別講話:(離往生時間還有一小時)
各位大德 高僧 各位居士 各位善知識 各位師兄們 各位來賓 各位民眾等等
今天是我往生的日子 往生佛七法會圓滿成功 告別的最後的日子
謝謝大家的關懷 阿彌陀佛(大眾念佛聲)......
告別儀式完後 德心法師與魏國興家人一起送他進入往生堂
魏國興在往生堂拈香 離往生的時間 僅有20分鐘
他真的能夠準時往生嗎? 我們拭目以待
大眾念佛聲 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 奇蹟真的出現了 魏國興按預知的時間
於2003年2月5日 中午12點02分 坐在木倚上安然而終 往生了
讓我們一起念佛送他西去吧!
此時數百人同時看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佛城寺。
居士樓上空,一股異香充溢整個寺院。
德心法師慈悲開示:
一般人都是在死後,依靠家屬做佛事超薦救度,或以做佛事為場面好看,而不知在生前靠自己學佛求得解脫入聖道為易,在死後靠家屬超薦等得益為難,即使家屬子女虔誠恭敬延請高僧作佛事,並禮拜懺悔求佛加被一切功德,亡者於七分之中僅獲其一,六分功德歸於生者,以及歸於做佛事的出家人,所以要在臨終之前,為自己做一切功德,令自己生歡喜心、虔誠心、懺悔心、念佛心,自己知道仗三寶加被之力,得大利益,則容易濟拔,最好在身體健康時,自己能夠發心修行,禮經拜懺,持齋念佛,瞭解宇宙人生的真諦,發大願、立大志、修聖道、成聖果,但臨終助念當然也極為重要。
魏國興 居士法體旁出現佛光....
德心法師開示: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世度此身,魏國興居士預知時至,自在活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真是我們佛家的空前盛事,為《往生傳》又譜寫了現代稀有罕見的新公案,魏國興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是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為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增加了無比的信心,只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老實專念阿彌陀佛,努力行善積德,就能乘佛慈力,重罪消滅,得預知時至,臨終正念分明,以清淨心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中之說真實不虛,各為同修,輪迴路險,無常迅速,趕快看破放下,一心老實念阿彌陀佛,懇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了生死,成佛度眾生,蓮池海會是家園,彌陀慈尊望眼穿啊!讓我們大家一起祈願 魏國興 居士不捨眾生,乘願再來,度化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歡迎流通 功德無量
知恩報恩~~
真誠 清淨 平等 正覺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隨緣 念佛
佛城寺魏國興往生紀實
監製 釋德心
解說 釋德心
攝像 李生成
佛城寺位於四川綿陽西郊青義鎮,西元2003年農曆2月初5日,就在這正在修復的寺院中發生了一件佛教界的空前盛事,魏國興居士預知時至,在一千五百多人的佛號聲中,在一千多人,包括僧人和居士的見證下,親眼目睹了魏國興居士按預知的時間,於2月初5日中午12點準時坐在佛城寺,居士樓一張木椅上安然而終,坐著往生。
當時至少有三百多人看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佛城寺居士樓上空飄然而至,一股異香充溢著整個寺院,這是何等殊勝的機緣啊!此時此刻,有的居士虔誠默拜,有的高聲念佛,他們一生所求、一生的夙願,再此實現了。
激動的啼哭淋泣之聲,不絕於耳,讓與會的人久久不願離去, 魏國興居士把預知時至,阿彌陀佛要來接接引他的消息告之佛城寺德心法師之後,全寺上下興奮不已、欣喜萬分,於是寺院決定由德心法師親自主持,專門為 魏國興居士舉辦一場往生佛七法會,為宣揚佛法普渡眾生,我們特製了 魏國興 居士往生記實。
魏國興,男,居住在四川省綿陽市,青義鎮興村三社,生於1927年 四月初四。
曾是一位老實厚道的多村木匠,1997年在綿陽聖水寺先後皈依受戒開始學佛,五年多來,他專修念佛法門、淨宗課誦,對佛菩薩的教誨非常誠敬,如飢似渴,信受奉行,努力修持十善六度,歡喜發大捨心、大忍心、大慈悲心,他時常出資印經書、裝佛像送人,他時常領眾去放生,時常到佛城寺護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常為佛友助念,普修供養、各人結緣,在2002年 魏國興居士患了食道癌,他認為念佛的人業障現前,重罪輕報,是佛菩薩對他的考驗,家人要送他住院治療,他堅決反對。
他說:「我要住就住阿彌陀佛的大醫院。」
他曾來佛城寺對我談這些事情,問我應該怎麼辦,我告訴他:「你現在應該更加精進,老實念佛,至誠懇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若壽緣未到,你的病犯就會痊癒,這也創造了一個奇蹟,若壽緣已到,那麼你至少也要爭取預知時至,蒙佛菩薩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創造一個更大的奇蹟。」他聽後笑了,後來他又在青義念佛堂,蕭居士等人的的鼓勵下,魏國興更加堅定了信心,把病苦做為念佛求生的增上緣、大善知識,把家庭瑣事等等拋在一邊,將自己全部的身心世界徹底放下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更加精進老實念佛,更加深信切願的求生淨土。
今年,也就是2003年農曆正月25日,魏國興來到佛城寺來,他親自告訴我說,師父啊!我告訴你一件喜事,我問他,什麼喜事,他說,我在念佛的時候,佛菩薩跟我說了,再過幾天要來接我了。
聽了這個消息之後,我們非常興奮,我對他說,既然你有這個修持,佛菩薩已經告訴你要來接引你了,我們給你辦一個往生佛七大法會,往生佛七大法會圓滿的那一天,你就可以跟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走了。他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就這麼定下來了,時間就定在2003年農曆2月初5日中午12點他準時往生,後來我們以農曆正月29日開始為他做「往生佛七大法會」從正月29日開始算起,算到2月初5日,剛好七天,七天的圓滿日, 魏國興 居士就在圓滿日的中午12點準時往生了。
他為我們現身說法,有更多的人助念送他往生,讓更多的人學佛親眼看見他預知時至,活著自在坐在一張木倚上,往生了。
往生佛七第一天魏國興為大家開示:
我們這個開示 可能大家聽到過,對不對?
所以我必須把這個七天法會圓滿完成
為嗓子這一天天氣情況舉行呢
就是有些苦難眾生說 所以你們學佛好
好在哪裡呢 學佛可以生死自由 自由在哪裡
我們看看啦 我做給你們看看
做不到 學佛人絕不打妄語
因此 我這次完成學佛大業
這些苦難眾生 迷惑顛倒 但是你想想 三十二相 八十隨行好.....
在往生佛七法會中,魏國興老伴及兒孫,拈香祈願。
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祈願阿彌陀佛如期而至,接引魏國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魏國興往生前一天(2月初4) 在河邊放生
德心法師開示:
世間一切萬象,皆因緣所生,幻化而有,所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緣聚則幻有,緣散則幻無,是故古今往來一切事物,無非水月鏡花,猶如夢幻泡影,皆是石火電光。亦似過眼雲煙,身若浮泡,幻質非堅,老衰病死,苦空無常。這是必然的生滅變易規則 遷流而剎那不住的。故人生的旅途,亦自必有其終站,誰都無法倖免。世間正如旅館客棧,我乃短暫過客而已......
魏國興同大家一起念佛 阿彌陀佛.....
魏國興往生前夜(2月初4佛七第六天)講話:
離時間 還有十一個鐘頭 但是 我這個人最喜歡舍
最喜歡舍 我在到處給人宣傳的時候 我也是舍
大家都很產生懷疑 懷疑這個事實 你說什麼事
我不相信 我才不相信你 那麼在這個月的公歷初五
請你們大家 來參觀 有些人在講 這個老人是不是神經病
不是 我這個是真實情況 報告你 為舍子這麼做
世間的人 你們都是要 死了才能穿衣 才能洗澡
剪腳指甲走 我這偏偏要做一個 有點形式的事
為舍子?我就偏偏要活著 在這個道場住七天
這七天我都在綿陽市佛城區青義鎮舉行我的七天道場
我每天隨著 念經 拜懺 轉佛 繞佛 但是通知講去的這些人
都是29來拜佛拜經拜懺 因為是好多看熱鬧地
懷疑我說的是29 我的這個道場往生法會 打佛七第一天開幕式
28的下午 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致開幕詞 明天初五
下午要舉行往生法會的閉幕式結束
我希望大家 你們不要在這個道場認識這個是迷信
或是搞舍子名堂 或其他的鬼 或是不是組織法輪功
在這個道場製造事叉 你們這些打胡亂說
認為佛教是迷信 佛教是教育 教育人民走上正軌 富裕的道路
這些人教你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 要孝順父母 尊敬師長
要有 孝 悌 忠 信 為本 百善孝當先 萬惡淫為首
這個現在這個社會就把到處弄成娛樂城
佛七第七天(2月初5)與大眾舉行告別儀式
2003年農曆2月初5日上午10點 魏國興跟在場的一千多居士
在佛城寺大雄寶殿舉行告別儀式 再過2個小時 按預知的時間
阿彌陀佛就要來接引他了 我們心情激動 悲欣交集
德心法師開示:
人生數十年 不但己在名利物慾 得失窮通 悲欣離合
憎會愛別 天災人禍 生活壓迫 煩惱憂慮 役形勞心之中打過滾
而且還要生生世世 捨身受身 因果旋轉 長劫飄流 出沒四生
沉輪五趣 生死夢中 萬苦交煎 虛受如此身心大苦 而不覺知
2月初5上午11點 往生佛七 圓滿 魏國興與大眾告別講話:(離往生時間還有一小時)
各位大德 高僧 各位居士 各位善知識 各位師兄們 各位來賓 各位民眾等等
今天是我往生的日子 往生佛七法會圓滿成功 告別的最後的日子
謝謝大家的關懷 阿彌陀佛(大眾念佛聲)......
告別儀式完後 德心法師與魏國興家人一起送他進入往生堂
魏國興在往生堂拈香 離往生的時間 僅有20分鐘
他真的能夠準時往生嗎? 我們拭目以待
大眾念佛聲 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 奇蹟真的出現了 魏國興按預知的時間
於2003年2月5日 中午12點02分 坐在木倚上安然而終 往生了
讓我們一起念佛送他西去吧!
此時數百人同時看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在佛城寺。
居士樓上空,一股異香充溢整個寺院。
德心法師慈悲開示:
一般人都是在死後,依靠家屬做佛事超薦救度,或以做佛事為場面好看,而不知在生前靠自己學佛求得解脫入聖道為易,在死後靠家屬超薦等得益為難,即使家屬子女虔誠恭敬延請高僧作佛事,並禮拜懺悔求佛加被一切功德,亡者於七分之中僅獲其一,六分功德歸於生者,以及歸於做佛事的出家人,所以要在臨終之前,為自己做一切功德,令自己生歡喜心、虔誠心、懺悔心、念佛心,自己知道仗三寶加被之力,得大利益,則容易濟拔,最好在身體健康時,自己能夠發心修行,禮經拜懺,持齋念佛,瞭解宇宙人生的真諦,發大願、立大志、修聖道、成聖果,但臨終助念當然也極為重要。
魏國興 居士法體旁出現佛光....
德心法師開示: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世度此身,魏國興居士預知時至,自在活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真是我們佛家的空前盛事,為《往生傳》又譜寫了現代稀有罕見的新公案,魏國興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是我們念佛人的好榜樣,為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增加了無比的信心,只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老實專念阿彌陀佛,努力行善積德,就能乘佛慈力,重罪消滅,得預知時至,臨終正念分明,以清淨心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中之說真實不虛,各為同修,輪迴路險,無常迅速,趕快看破放下,一心老實念阿彌陀佛,懇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了生死,成佛度眾生,蓮池海會是家園,彌陀慈尊望眼穿啊!讓我們大家一起祈願 魏國興 居士不捨眾生,乘願再來,度化娑婆世界的芸芸眾生.......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歡迎流通 功德無量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八解脫 (八背捨)
No. 761 佛說法集經 (卷2) T17, p0620b
/* 八解脫次第 */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八解脫。
//初禪
所謂有色見色是名初解脫。
//二禪
內有色相見外色是名第二解脫。
//四禪
信淨是名第三解脫。
//空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
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是名第四解脫。
//識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
是名第五解脫。
//無所有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識相。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處行。
是名第六解脫。
//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
想非無想處行。是名第七解脫。
//滅盡定
是菩薩。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行。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
行。是名第八解脫。
/* 解脫之細節說明 */
善男子。云何有色見色。有色者。皆是因緣而生。見空無
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是名解脫。
云何內有色相見外色。見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能如是見
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云何信淨。淨者。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為邪見。以信淨故得
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別異相。知無邊虛空。
即入無邊虛空行。無量虛空虛空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
名為解脫。
過一切虛空。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無量識無邊識。
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所有者。名為貪
瞋癡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於縛
。名為解脫。
過無所有者。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
。非有想者。性空寂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
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菩薩
。如是見想如陽焰受如泡。想即是受。受即是想。無知者
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 八解脫次第 */
善男子。何者是菩薩摩訶薩八解脫。
//初禪
所謂有色見色是名初解脫。
//二禪
內有色相見外色是名第二解脫。
//四禪
信淨是名第三解脫。
//空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異相。
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是名第四解脫。
//識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
是名第五解脫。
//無所有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識相。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處行。
是名第六解脫。
//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是菩薩。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
想非無想處行。是名第七解脫。
//滅盡定
是菩薩。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行。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
行。是名第八解脫。
/* 解脫之細節說明 */
善男子。云何有色見色。有色者。皆是因緣而生。見空無
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是名解脫。
云何內有色相見外色。見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能如是見
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云何信淨。淨者。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為邪見。以信淨故得
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別異相。知無邊虛空。
即入無邊虛空行。無量虛空虛空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
名為解脫。
過一切虛空。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無量識無邊識。
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所有者。名為貪
瞋癡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於縛
。名為解脫。
過無所有者。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
。非有想者。性空寂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
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菩薩
。如是見想如陽焰受如泡。想即是受。受即是想。無知者
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
禪定參考經典
編輯
No. 1925 法界次第初門 (卷2) T46, p0672a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09b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10a
No. 1915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卷1) T46, p0466a
No. 0606 修行道地經 (7卷)
No. 0613 禪祕要法經 (3卷)
No. 0618 達摩多羅禪經 (2卷)
No. 0619 五門禪經要用法 (1卷)
No. 1911 摩訶止觀 (20卷)
No. 0614 坐禪三昧經 (2卷)
No. 0617 思惟略要法 (1卷)
No. 0620 治禪病祕要法 (2卷)
No. 1648 解脫道論 (12卷)
No. 0616 禪法要解 (卷1) T15, p0289b
No. 1509 大智度論 (卷17) T25, p0185a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11) T30, p0330c
No. 0397 大方等大集經 (卷22) T13, p0158a
No. 1558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28) T29, p0146c
No. 1646 成實論 (卷14) T32, p0356c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10a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卷6) T26, p0483b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80) T27, p0412a
No. 1548 舍利弗阿毘曇論 (卷14) T28, p0621b
No. 1551 阿毘曇心論經 (卷4) T28, p0856b
No. 1552 雜阿毘曇心論 (卷7) T28, p0925a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7) T09, p0350c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卷10) T24, p0747c
No. 0761 佛說法集經 (卷2) T17, p0620b
***************************************************************************
南傳佛法
***************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攝阿毗達摩義論
.
No. 1925 法界次第初門 (卷2) T46, p0672a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09b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10a
No. 1915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卷1) T46, p0466a
No. 0606 修行道地經 (7卷)
No. 0613 禪祕要法經 (3卷)
No. 0618 達摩多羅禪經 (2卷)
No. 0619 五門禪經要用法 (1卷)
No. 1911 摩訶止觀 (20卷)
No. 0614 坐禪三昧經 (2卷)
No. 0617 思惟略要法 (1卷)
No. 0620 治禪病祕要法 (2卷)
No. 1648 解脫道論 (12卷)
No. 0616 禪法要解 (卷1) T15, p0289b
No. 1509 大智度論 (卷17) T25, p0185a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11) T30, p0330c
No. 0397 大方等大集經 (卷22) T13, p0158a
No. 1558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28) T29, p0146c
No. 1646 成實論 (卷14) T32, p0356c
No. 1916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卷7) T46, p0510a
No. 1537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卷6) T26, p0483b
No. 154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卷80) T27, p0412a
No. 1548 舍利弗阿毘曇論 (卷14) T28, p0621b
No. 1551 阿毘曇心論經 (卷4) T28, p0856b
No. 1552 雜阿毘曇心論 (卷7) T28, p0925a
No. 027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卷7) T09, p0350c
No. 1462 善見律毘婆沙 (卷10) T24, p0747c
No. 0761 佛說法集經 (卷2) T17, p0620b
***************************************************************************
南傳佛法
***************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攝阿毗達摩義論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