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楞嚴經)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圓覺經)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熄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圓覺經)
『無事不照鏡,照鏡須打破,鏡破不見我,復歸無事作』(法迄巴說)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禪淨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442.htm
禪淨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1997年元音上師於美國灌頂傳法開示
談密:密宗修持次第
說密:開啟智慧寶藏
談禪說密原相通
禪宗:參話頭與唸話頭
談禪:話頭之由來
大手印
大圓滿法
中國固有的密法:心中心法
心念耳聞.如法修行
心地法門
理悟還得親證
念起不隨
功夫程度
修行的六個要點
學佛互相譭謗,不知不覺中就造了業。學淨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說密宗是鬼神教,只有淨土最好。我曾經在東北聽過XX 大師說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師,我聽後問他:「你修淨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是啊!」我說這些咒不是密咒嗎﹖您自己離不開密宗,譭謗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弘一大師,也曾說過密宗是鬼神教,後來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這麼完美,從淺入深,從小到大,和禪宗無二無別,才知道自己錯了,寫了一篇懺悔文收錄在文集裡。
談密:密宗修持次第
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說,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信口瞎說。密宗是鬼神教嗎﹖密宗一開始,免不了有一點鬼神的意味,那是因為西藏人根器差,他們要有點神秘、有點感應,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學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後面與鬼神就不相干了,密宗講九乘次第,講九步法。初講外三乘,也就是先學顯教、學小乘、學佛乘、學菩薩乘。這些教理都要通達後,才修內三乘。內三乘是實際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這個法教怎麼消業障、除災、治病、發財等。發財便是財神法,財神就是鬼神,所以是有鬼神法不是沒有。但這是剛剛開始,密宗後面有圓滿大法,譬如西藏白教的大手印,大手印所說和禪宗完全一致。大手印講見定行,見是見到本性,認識本性,認識本性之後才有定力,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假相,不要去追逐。知見正,行為就合道了,自然守戒。在定功上修大法,把習氣淨了,證成聖果,因此和禪宗說的一模一樣。紅教的大圓滿法也是一樣,我們的身體有五種光,外面也有五種光,外面的五種光,刺激自己的五種光,把整個身體化成光體,且對光體不加執著。紅教說得很清楚,假使我們證到這種光體,但執著這個虹光體,那還是宇宙之間的遊魂。宇宙間的遊魂還未成道,要把這個虹光也化無,這樣才能上上升進,就等於禪宗的法身向上。禪宗說破三關,最後破牢關,牢關就是法身向上,重關就是法身正位,也就是一切境界都不住、不動搖。法身向上就是發了大神通而不住神通,無佛可成,一切不著。
說密:開啟智慧寶藏
現在大陸修行傾向密宗。很多人誤會密宗是秘密的,說密宗是搞神通的,是鬼神法,這些都是誤會。密宗並不是什麼密秘的秘,密宗的密是把密秘的智慧寶藏打開,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在那裡呢﹖不知道。就是科學家、醫學家或解剖家把心臟剖開,把頭腦剖開也找不到。因為我們的真如妙是無相可得,從有相的角度來看是看不到的。言語道斷,心行路絕,這是真理,所以法相宗說「人空法空」,二空的真理叫真如,這種真理是抽象的。宗論家也說緣起性空,說一切事一切物都無自體,都是因緣和成,沒有本體。性是空的,沒有東西,心空真理,真如佛性,密宗也不外是這些道理。需用三密加持的修法,身口意三密加持,把我們的心意打開,見到自己本來面目,所以打開密秘寶藏是密宗。並不是什麼密秘不傳或顯神通。佛也說過,末法時眾生業障深重,密宗最應機,沒有佛菩薩的加持難以修證成功。
密宗熱的情形之下,有位大師做了幾篇文章,在北京的法音雜誌發表,發表密宗熱之中的佛法修證問題。密宗熱都是向西藏去學習藏密,藏密真正講起來並不一定適合漢地人修持,因為藏密是根據西藏的風俗習慣及他們的文化水平而訂出來的,從修四加行、五加行開始,大禮拜十萬次,再念百字明十萬遍,供曼達十萬,皈依十萬。先修前行再修正行,這等於走彎路!漢人有自己儒釋道的文化傳統,有很好的根基,不一定需要向西藏人學西藏的密法。
漢地有自己的密法,唐朝時有唐密,晉朝惠果大師把密法傳給日本的空海大師,日本現在也有密法傳承稱為東密。中國密法傳到明代朱元璋時完全斷滅,他擔心密法搞神通會把他的皇帝位也搞掉,所以禁止人民再傳密法。現在我們傳的心中心法是唐朝傳下來的密法,是老早就有的,並不是現在才創的。法本在大藏經的「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篇,這是中國人的密法,能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修法讓你能夠親見本來,見自本性,明白了什麼是心,什麼是性,讓我們知道之後,依此去修,保護自己的心性,這就省去許多彎路,所以這個法很好。
明心見性並不難,大家都把明心見性看成很難很難!認為那是聖人的事,凡人做不到。其實一切眾生本具如來佛性,可惜我們不識,追逐外境之垢,被外境所迷,現在指點我們,讓我們能夠認識自己的本性,所以明心見性並不難!
修持密法的好處是藉佛力加持,加持等於幫助我們走路一樣。自力修持等於兩隻腳走路。藉借佛的力量加持我們修行,等於是搭汽車或乘飛機,這樣自然省力多了。所以密法修持實際上和修禪是一樣的,並不是什麼密秘或搞神通,因此大家對密法不要誤會。
西藏的密法就有點不一樣了,因為西藏人執著,習氣很強,他們要有一點小神通的感應。因此一開始有鬼神法,怎麼消災除障、怎麼發財。剛開始西藏密法只是應機採用一些鬼神法,到後來修九乘次第、前面的叫事業部,之後再修生起次第。生起就從無到有生起來,氣脈明點觀想成就,觀想人的身體有三脈五輪,或三脈七輪,各個不同修法。修法雖然不同,但都是用來攝心,把我們的思想抓住,叫它不要動,所以叫觀想成就。觀想成就之後,要知道這不是真正成就,因為佛性是無相的,與有相的不相干。觀想等於我們的身體生大瘡,先用藥來治療,使瘡口慢慢收縮成一個小瘡口。收成小小一個傷口,但瘡還是毒呀!還是不行,因此要從生起次第進入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就是把生起次第相化空,一點相都沒有,這樣才能見到本性。因此密宗後面的修法完全與禪宗的修法一致。密宗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分、大圓滿次第、無比圓滿次第、無上圓滿次第,修到最後和禪宗完全一致。
談禪說密原相通
舉個例子來證明禪宗與密宗完全相通,因為紅教說虹光身證成,執著虹光身,那還是宇宙間的一個遊魂,要認識連這個虹光身也不可得。同樣的,禪宗也有這類公案,如有一次有個參禪師父問曹洞宗的祖師曹山:「師父啊!朗月當頭是如何﹖」「朗月當頭」就是一個明亮得不得了的月亮,照在我頭頂上,像佛像上的大圓光圈,照遍週身,這樣不是一個光明體嗎﹖不是很好嗎 ﹖曹山祖師說:「猶是階下漢」還在色界之下,還沒登堂入室。禪師說:「請師父慈悲,拉我一把吧!」曹山祖師答:「月落相見」。一個朗月當頭的月亮,落掉之後再相見面,就是說把你的光也化空,把執著的光明相化掉。我們做工夫有三種境界,空、樂、明。當我人修法修至能所雙亡,心法雙泯時,世界化空,大地平沉、虛空粉碎,當斯時也,雖然一無所有,但虛明凝寂,一靈不昧,了了常知,非如木石。做到這個境界才是開悟,真正化空。所以今天有樂得不得了叫般若味重重,樂之後就大放光明,但這三種都不能住,住在樂上就不出欲界,住在光明上就不出色界,住在空上就不出空界,不出無色界,因此這三種都不能住,不住就出三界了。
現在與大家來探討佛法的修證問題。佛法本無言可說,因一切眾生都具如來的無漏自性,凡有言說都失真義。因為大家都向外追求,迷失本性,貪求無厭而造業受報,感得釋迦佛出生於世,現身說法。說種種的法實際上都是叫我們認識本來面目。法法平等,都是一樣的,只因眾生根器不同,應眾生之機而應病予藥,說不同的法。
禪宗:參話頭與唸話頭
禪宗本來是中國四大宗裡最優秀的一宗,它最圓頓,單刀直入,直指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他宗派難免在外兜兜圈子。但是現在的禪宗行人,對於參話頭起疑情很困難,於是「參」話頭變成了「念」話頭,把話頭掛在嘴邊──念佛是誰。
不起疑情就隔不斷內外,妄念也隔不斷。疑情一起,包圍週身,整個身心都在疑情裡,這樣才能隔斷內外,使內不能出,外不能入,才能得到很好的消息,才能打開見到本來面目。現在的人把話頭拿來用唸的,一天到晚在那裡唸「念佛是誰」。不起疑情就隔不斷內外,一天到晚唸「念佛是誰」,唸得再久也得不到佛力加持,這樣還不如唸「阿彌陀佛」要好一些。光唸「念佛是誰」不起疑情,就隔不斷內外,妄念不斷,見不到真如本性,使禪宗淪為以法眷相傳,難怪太虛大師感嘆的說:「現在禪宗兒孫,都是法眷傳法,而不是明心見性後傳法...何曾悟心來﹖」法眷等於畫圖的畫卷,長長的一卷,前面寫「正法眼藏」四個字。從第一代祖師開始寫到現在,代代相傳,其實老師還沒開悟,徒弟也還沒有開悟,使佛法掃地了!真令人痛心!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傾向密宗的修法,這是密宗熱的最大因素。
談禪:話頭之由來
最初禪師都是直接指示,並沒叫人去參話頭。六祖大師之前,師師相傳都是直接指示,並沒叫人參話頭,六祖大師傳惠明時也是直接傳示不思善不思惡。「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一切放下,不要動念頭。惠明良久不動念,六祖大師就直接指示「正與這麼時」,「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個」很清爽,要你一念不生,不是叫你摸著石頭說不知道,它還是有知覺、有靈性。「那個」一念不生,無止無界,無覺無受,但不是木頭也不是石頭,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就叫直指,就叫明心見性。
後來的人不明白直指,就說那「不是直指」是「問話」,就變成六祖大師問他「那一個是你的本來面目呀﹖」「那個」「那個」,中國人寫起來都一樣是「那個」。中國人的「那」和「那」,見仁見智,解釋各有不同。當下明悟就知道那是一種指示,等於英文的「That」,假如你不明白就是「What」。這裡面就有了伸縮性。在大陸就曾為了這兩個字,在「問話」與「指示」之間爭辯不休。現在我們不必再打官司,看後來的祖師便知道了。譬如:靈訓問歸宗「如何是佛」,歸宗禪師說:「即汝便是,你就是佛」,於岫大夫問紫玉禪師:「如何是佛」,禪師叫他:「大夫!」他答應了,禪師說「即如是無別物」,再如大梅問馬祖「如何是佛」,馬祖說:「即心是佛」。這些都是直接指示,不用參話頭。
到了宋朝,人心漸下,因為釋迦牟尼佛己經圓寂五百年,到了正法五百年過後一千年的相法時代。以前那種直接指示的法門得來不費工夫,不必經過勞動,好像不必費心費力,就能得到祖傳遺產!正因為不必付出心血,就不知道來處艱辛,不知道珍惜,不斷揮霍,把鈔票花光!禪也一樣。哇!這就是呀﹖「這就是」,為什麼我還不發神通﹖尤其是現代人,告訴他「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本來面目」,既然是本來面目就要發神通,為什麼還不發呢!總以為未見神通玄妙,以為不是,不肯承當,反向心外求法,以期神效,故不得已祖師們才不再直接指示,改用參話頭,兜兜圈子,用一則無意味的話頭,安在學人心上,生起大疑情,使整個身心摜入疑團內,時節因緣到來,桶底脫落,從宋朝開始才有參話頭。
本來參話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參一則刻板話頭,而是因人而異,也就是禪師看來者的根器如何,指他一個話頭,後來明師少了,才千篇一律參一個「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也很好。在「誰」的上面用力去參,「念佛究竟是誰」,是我在念嗎﹖如果是我,身體是我嗎﹖身體顯然不是,一口氣不來,死了,身體還在,佛號也念不出來。現在我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到底是誰在念啊﹖讓你在那裡起疑情,這樣才能隔斷內外。疑情不起,光在那裡念話頭是無用的。所以說,佛法現在漸漸衰微了。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並不是另外再起一個手印或結什麼手印、念什麼咒。為什麼叫手印呢﹖就是我們的一法界,就是我們的無漏自性。如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釋迦佛說:「你在我掌裡翻翻看!」孫悟空心想,你的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夠翻出去嗎﹖他翻了幾個跟斗還是翻不出去,還在釋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隻手,所以不結手印,無手印之手印,所以叫大手印。
大圓滿法
紅教的密法是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和禪宗完全一致,大圓滿法分兩部:一是徹卻,一是妥嘎,徹卻是立斷,當下就把妄念斷掉,讓你明心見性;妥嘎是頓超,法身向上。禪宗講破三關,破初關、重關、牢關,最後法身向上,其所說和禪宗完全一致。縱然肉體完全化為虹光體,皮膚肌肉骨頭完全化成光體,走的時候一道光,連肉身都沒有了。假如你已經證成虹光體,心裡仍有虹光體存在,還是宇宙之間的遊魂,還不究竟,還有黏著,正如禪宗所說「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樣。
不論修什麼法,起初修,入手雖有不同,譬如淨土宗從念佛入手;禪宗從參話頭入手;密宗從持咒結手印入手,但修到後面都是歸於禪,都歸入禪定,但到最後無不歸於淨土。我們的心是土,土就是心,心清淨了,才是真正的淨土,心上還有一點東西,就不是淨土了。
禪宗修到最後打開本心見性之後,並沒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破初關。破初關雖見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為才斷見惑,思惑未斷。知見正確,但是我們的思惑,即思想對境生心還是免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遇緣就起現行,所以生死未了。因為這個緣故,淨土宗常常毀謗禪宗,說禪宗不好,明心見性了,生死卻未了!不如淨土往生西方,一見彌陀,一切都解決了。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禪宗的立場,禪宗自己也知道並不是明心見性生死就了。臨濟大師就講得很清楚,第一句荐得,自救不了,他講「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線全籍裡頭人」,如同看木偶戲,戲中孫悟空大戰白骨精,很精彩,但沒有裡頭的拉線人,木偶再好也不會動。人也一樣,人講話、走路及種種動作,都是佛性在裡面抽線。認識了佛性的妙用仍自救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你遇境還是會生心,你的思想還在動。
法相宗講得更清楚,「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發起是開發,如生意人開發事業,科學家開發新科技,修佛法的人打開了自己的密秘寶藏見到本性,見到登地菩薩。初地是歡喜地。「俱生」是俱生的法執及我執還跟著你,纏住你的本性,使你遇境生心,昏昏昧昧,如同睡覺一樣。「遠行地後純無漏」就是作功夫,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薩是遠行地,八地是不動地,到了第八地才進入無漏,漏盡通之後才真正進入道通。到了這裡才不退轉,否則還是會退轉的。也就是到了這裡,第八識的種子消了,才轉第九識菴摩羅識。菴摩羅識譯成中文叫白淨識,證到白淨識也還沒有到家,俱生我執雖然消了,但俱生法執的種子還在,也就是分別我執與法執消掉了,還要在事上鍛鍊,要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除了,才能從九識轉十識。這才是真正的見性成佛。所以禪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長,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這要看我們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見到位、修道位、證道位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時間的長久要看用功程度。
釋迦佛成佛是燃燈佛授記的,釋迦佛用功精進勇猛,提前七劫成佛,所以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長短不一定,要看你自己用不用功。
阿難和釋迦佛是堂兄弟,他們一起發心學佛,釋迦佛成果地佛時,阿難還沒悟道。由這裡可以看出來,功夫就在自己,精進勇猛就快,懶惰就慢。因此之故,在這末法時代,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更困難,得藉佛的力量加持修行方得力。
中國固有的密法:心中心法
「心中心法」並不是從日本學來,也不是從西藏學來,既不屬於東密也不屬於藏密,是我國唐朝固有的密法。因無人傳授,連我師公也不知道有這個密法,直到他出家赴江西盧山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參學才得此法。慧遠法師在東林寺創設淨土法門,淨土宗有兩種,一是念佛三昧,一是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好修,盤起腿來靜坐,手結法界定印,口念阿彌陀佛,就能得到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就難修了,整天在房間裡走,不准坐也不准睡。般舟三昧修成,佛就在你面前現身摩頂。我師公發大心,修別人難修之法,選擇了般舟三昧。整天不睡覺在房裡走,肉體很難吃得消,他的雙腿腫得走不動,但大願已發,走不動也不停,就在地上爬行,爬到兩個手掌都腫,爬不動了,就在地上滾!他吃了這麼大的苦,經過這樣的修鍊,心死透了,入了大定,入定中感得普賢菩薩現身,為他摩頂說法,說:「在這末法時代能修這種苦行是很難能可貴的,但是密部裡有心中心法,可藉佛力加持,不要像你這樣吃大苦。修心中心法,藉佛力加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這個法你好好的修,修好之後你再下山去普傳大眾」。
現在的日本及西藏也有這種法,但不輕易傳授。要幾十年修行後才傳,諾那活佛是西藏人,他到上海「只」傳一個人,別人向他請法,請他傳法,他說:「你們都不夠資格,這是無相密,一下手就直下見性的法,這種法不容易修,你們只能修生起次第,先把氣脈明點修好。」在日本也不輕易傳心中心法,有位台灣去的年青和尚,去日本高野山學密法六年,他看到心中心法的法本,就請師父傳法給他,他師父說:「你還是個小和尚,不夠資格,等相當於阿闍黎的位置時,資格夠了再傳吧!」他問:「我在這裡住六年還不能學嗎﹖」師父不傳,他沒有辦法就下山到西藏去學。西藏佛教有白教、黃教、紅教、花教等教派,除了紅教之外其他幾教都沒有心中心法。紅教師父說:「你要學心中心法可以,再住十年,先學其他密法後我再傳法給你。」可見西藏和日本都有心中心法,但不輕傳,它屬密法的高深部門心髓部份。所以普賢菩薩對我們師公說,你好好修,修好後下山去廣傳大眾,以補禪宗和淨土宗的不足。也就是普賢菩薩看時間因緣,認為心中心法出世的因緣到了,因為參禪的人疑情起不來,打不開,見不到本性。用心中心法來補救禪宗和淨土之不足,我師公在山上修了八年才證道,之後才下山廣傳心中心法。
我師公下山準備傳心中心法時,大家對心法很陌生,不知道什麼叫心中心法,沒有人願意跟他學,他只好顯點神通,引起人們注意。佛法是正法,不要搞神通,我師公這樣一顯神通,引起太虛大師和印光大師的批評,認為顯神通就是幫助鬼神教,對佛法的光明沒有助益,我師公說:「我也不願意顯神通,但為傳法之便,因為中國的密法中斷很長的時間!」
修心中心法最重要的是要行十種行願,也就是要發十種行願,才有資格修心中心法。修十種行願之後才能與心中心法相應。
(一)佛佛俱信。法法無疑。清淨僧眾。尊視如師。
(二)持戒不缺。攝心常定。諸法空相。平等無著。
(三)慈心眾生。勵行戒殺。視眾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四)人有所求。等心施捨。溫和謙下。驕慢不生。
(五)不違本願。常利自他。不自稱讚。不見他過。
(六)貧富貴賤。性本不二。口常軟語。令生歡喜。心意質直。遠離諂媚。隨順人情。善轉俗諦。
(七)佛說教誡。體會力行。護持佛法。如護己命。救護眾生。而不望報。眾生驕慢。亦不退心。
(八)不輕正法。不使他輕。不謗三寶。不令他謗。有輕謗者。善言開解。令其信入。不墮邪網。
(九)常護正念。不虧暗室。勝行堅固。不厭疲勞。發弘誓願。攝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見。
(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淨密印。莫污染結。須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聞利養而用。
心中心法是密宗裡的上乘佛法。上次我們也講過,密宗裡有九乘次第,有外三乘、內三乘、密三乘。這心中心法屬於密三乘中頂尖的法,即最後一個無比相應大圓滿法,也就是與紅教大圓滿相應的法。諸位可能有疑問,大圓滿是紅教中最高的佛法,而心中心法不屬於紅教的大圓滿,怎麼會相應呢?現在來解釋一下。
紅教大圓滿法分二部,一部是「徹卻」,漢文譯義就是「立斷」,妄念一起就把它斷掉,不隨之流浪,使其心現前。二部是「脫嗄」,譯文為「頓超」,修之能超出三界,了斷生死輪迴。心中心法修的就是立斷、頓超,它是無相密,以一個咒、六個手印來修持,直下見性,不要修什麼相來過渡。有相法須修戒相後,把相化空,才能見到本性。需走很多彎路,不能立斷、頓超。
我人本性是無相可見、摸不著、聞不到的,大家一下子無從下手,因此西藏密宗要走很多彎路,先要磕大頭等四加行,再做前行觀想,把相觀起來,有個著手處,才能進一步修見性法。
大圓滿「徹卻」也要先修氣脈明點,在氣上下手,觀脈管,三脈七輪,(中脈、左右二脈,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生殖輪、海底輪)觀好後,再把這個相觀空。這叫大圓滿徹卻前行,就是修行前的方便。我們用六印一咒,不要觀什麼脈管,當下把我們的妄心聚在一個咒上,就是念的時候心念耳聞,用心念咒,耳朵聽清楚自己念咒的聲音,把意根妄想抓住,使妄念不起,當下即能深入禪定。
這樣的修行,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娑婆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靈敏。譬如眼晴能看很多東西,很遠都能看見,但是用一張紙一隔就看不見了;耳朵不然,隔著大山聲音還聽得到。又譬如睡著了,拿張紙給他看,他也不能醒,但一喊叫,他就醒了。所以耳根最靈敏,用耳根來修法最好。
《楞嚴經》說得很清楚,二十五位大菩薩,說各自的用功方法,觀世音菩薩說從耳根入,最後佛叫文殊菩薩選擇,娑婆世界眾生用那一根修法最得當、最快,文殊菩薩選檡觀世音菩薩耳根法門。因為耳根最利,所以我們現在就用耳根來聽自己念咒的聲音,把意根抓住,第六意識就不動了。這樣修法比大圓滿更直接、更「立斷」。
心念耳聞,如法修行
大家注意,修法時一定要心念耳聞,要如法,絕對不能嘴念咒而心想別樣事情,有口無心,沒用處。念佛也是一樣,念「阿彌陀佛」,口念心散亂,,思想亂七八糟,佛號念不上,將來西方極樂世界升不到,因為心太亂了。心不清淨,佛現身時,也看不見。永明壽大師說(永明壽大師是襌宗大祖師,又是淨土宗大祖師,他是法眼宗的徒孫,最後皈心淨土,所以是淨土宗大祖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徒然」。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心如水也。心永清淨,就像河裡的水清靜了,天上的月亮影子就顯現出來,阿彌陀佛等於是天上的月亮,我們的心等於是水,水不清淨,天上的月亮顯現不出來,心不清靜阿彌陀佛在你心裡顯不出來,那就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就不能往生了。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以一句彌陀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抓住,清凊靜靜地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六根當中意根是最難攝的,一靜下來,妄想就來了。因為動慣了,不靜下來還不知道,有時候心亂,還不知道,靜下來後就容易看見。這是什麼緣故?因為水清靜了,泥沙沉下來就看見了,水不清靜,就看不見泥沙,所以坐下來就看見了。妄念顛倒,很難掌握住不起妄念,所以要用心念耳聞的辦法來抓攝六根,把妄想打斷、身心脕落,本來的佛性就顯現了。所以,加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見性。大家修心中心法,修了很多時了,應該有所成就。為什麼呢?因為本來是佛,只要肯放下,就能「恢復本來,就能見道。修了很多時,為什麼還不行呢?就是因為不如法。
第一種不如法的人就是坐坐停停,停停坐坐,今天坐坐,明天說身體不好、事情很忙,就把功夫耽擱下來,這樣修就不行。譬如燒飯,飯沒燒好就拿下來,冷一冷然後再燒,再拿下來,這飯就燒僵了。我們學法修行,猶如逆水行舟,若不用勁撐船,船就被水沖下來,所以斷斷續續修行不好。
第二種是沒有心念耳聞,耳朵沒有在聽,而是一面念咒,一面打妄想:「這個事怎麼辦?那個事怎麼解決?」這就是不如法,妄心就斬不斷,斬不斷怎麼打得開本來呢?怎麼見得到本性呢?
第三種重要原因是下坐時不觀照,忘記掉了。在坐上修法勤勤懇懇,下坐後隨妄念轉,跟著境界跑,等於一嚗十寒,功夫很難做上。尤其是現在這個動蕩的時期,比如大家都做股票,心思都到股票上去了,「唉呀,我買的股票賺錢了吧,漲價了吧,跌價了吧,折本了吧。」顛顛倒倒地妄想,不觀照。用功需時時觀照,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要跟著跑,要了了覺知這能說、能見、能聞的是我的本性,不為境轉才行。這些缺點不改進不能見道。
心地法門
修心中心法,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鐘十至十二次。念的時候,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的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爽爽,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慧成道,因之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最難攝。眼晴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住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才有念頭?」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麼辦呢?怎麼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用耳根靜聽念佛的聲音把妄念攝住,因為心無二用,一心聽念佛,專注在佛號上,妄念就自然不動了。所以念佛要專注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阿彌陀佛」四字上,一個字一個字地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妄念攝住不動。同樣,持咒也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裡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加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裡,嘴裡念咒或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的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懋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患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
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裡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制法。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時,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相對,即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時,一切相對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統空掉,虛空也粉碎,其實不虛的天真本性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經過灌頂修心中心法,有一個拉肚子的過程,這不要怕,這是法力。這個法有極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穢、垢染、習障都從大便排掉,換一換肚皮,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理悟還得親證
修法,看襌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當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麼眼睛?還有什麼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顯現、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又加「海水中鹽味」,海水人能看見,海水裡的鹽味就看不見,但它確實有呀!
我們用功到緣心,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神會,而見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子就成功了,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相干,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才是了手時。基於此點,淨土宗人常常說襌宗不好,縱然明心見性,生死也不能了;還不如淨土宗念佛穩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生死的好。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只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坎,妄習猶在,生死不能了。須勤於保護,歷境練心,把多生歷劫執著的妄習消滅光,真正做到與《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絲毫無動於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麼?真見性的人只有這個覺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就不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羅漢在山林裡,清淨無染,但是,到城市裡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思惑末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於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真實,產生佔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現象出現,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醜惡的魘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去的時候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也都不可管他。更或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心身將脫落的前奏;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這個爆炸,一有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這個好處,常常得佛菩薩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聲引起內心的爆炸,但是千萬不能要求。想像它什麼時間來,更不能將心等它或迎它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須置之不理。《金剛經》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二果羅漢,前念才動,後念就覺,雖然能不住相而於覺後歸家穩坐,但是念有起滅,還是有生有滅。所以還要有三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後才能了分段生死。因之,打開本來之人並不是大事完結,還要好好地勤除習氣,進入三果羅漢遇事不動心的階段更向上,進入無為之境,達到阿毘跋致(不退轉)的地步,才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為。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的,入八地才是無的。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為了,但是還有個無為在,還有個無為的影子,還是不乾淨。到八地,無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對境,心一點都不動,平時如還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當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時、一切處心空如洗,能夠隨緣起用,不執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運用那才是其開悟。
念起不隨
除了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看著自己,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襌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我們假若能作到前念起,後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還有生死在,不過在生死當頭能夠自己作主,要到哪裡就到哪裡,不受業障牽連,隨業受報了。
功夫程度
第一步 念起不隨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隨。能作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第二步 親證無為
一切事情盡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盡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達到平等無為之境。作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當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能顯現三種意生身。
第三步 微細流注消滅
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心田裡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普陀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候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麼叫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只是為了自了。
今天大家能得這個法其是無上的福報。因為修襌需要幾十年盡心參究才能打開本來。現在一天到晚的參襌,時間不允許。依靠心中心法,假佛力加持就方便快速多了,參襌自力修行等於用兩隻腳走路,修心中心法得佛力加持等於乘車子、乘飛機。所以二者有時速上的不同,你們得到這個法須珍惜、慎重、愛護,更要連續不斷地精勤修行,不能今天修修,明天停停,那決定不能成就,心中心法更妙在融萬法於一爐。釋迦佛講修心中心結第四印能生西方淨土,更能十方淨土隨願往生,就是淨土宗。打開本來見到本性,就是襌宗。證到最後,心通十方世界,十方世界在我心中圓,諸佛在我心中,我在諸佛心中,光光互攝重重無盡彼此交參無礙,這就是華嚴宗。
所以,我們說心密一宗包括諸宗,實非過語。此法得之不易,務請大家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閒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下座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算數,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於行、坐、住、臥,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
修行的六個要點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
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本一笑的愚痴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的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的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加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大死人一樣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聞。
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係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的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第三、念起即覺,不壓不隨。
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時上座,不急不緩。
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觀照,綿綿密密。
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臥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廣大,容納一切。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絕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禪淨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1997年元音上師於美國灌頂傳法開示
談密:密宗修持次第
說密:開啟智慧寶藏
談禪說密原相通
禪宗:參話頭與唸話頭
談禪:話頭之由來
大手印
大圓滿法
中國固有的密法:心中心法
心念耳聞.如法修行
心地法門
理悟還得親證
念起不隨
功夫程度
修行的六個要點
學佛互相譭謗,不知不覺中就造了業。學淨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說密宗是鬼神教,只有淨土最好。我曾經在東北聽過XX 大師說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師,我聽後問他:「你修淨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是啊!」我說這些咒不是密咒嗎﹖您自己離不開密宗,譭謗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弘一大師,也曾說過密宗是鬼神教,後來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這麼完美,從淺入深,從小到大,和禪宗無二無別,才知道自己錯了,寫了一篇懺悔文收錄在文集裡。
談密:密宗修持次第
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說,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別人,信口瞎說。密宗是鬼神教嗎﹖密宗一開始,免不了有一點鬼神的意味,那是因為西藏人根器差,他們要有點神秘、有點感應,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學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後面與鬼神就不相干了,密宗講九乘次第,講九步法。初講外三乘,也就是先學顯教、學小乘、學佛乘、學菩薩乘。這些教理都要通達後,才修內三乘。內三乘是實際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這個法教怎麼消業障、除災、治病、發財等。發財便是財神法,財神就是鬼神,所以是有鬼神法不是沒有。但這是剛剛開始,密宗後面有圓滿大法,譬如西藏白教的大手印,大手印所說和禪宗完全一致。大手印講見定行,見是見到本性,認識本性,認識本性之後才有定力,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假相,不要去追逐。知見正,行為就合道了,自然守戒。在定功上修大法,把習氣淨了,證成聖果,因此和禪宗說的一模一樣。紅教的大圓滿法也是一樣,我們的身體有五種光,外面也有五種光,外面的五種光,刺激自己的五種光,把整個身體化成光體,且對光體不加執著。紅教說得很清楚,假使我們證到這種光體,但執著這個虹光體,那還是宇宙之間的遊魂。宇宙間的遊魂還未成道,要把這個虹光也化無,這樣才能上上升進,就等於禪宗的法身向上。禪宗說破三關,最後破牢關,牢關就是法身向上,重關就是法身正位,也就是一切境界都不住、不動搖。法身向上就是發了大神通而不住神通,無佛可成,一切不著。
說密:開啟智慧寶藏
現在大陸修行傾向密宗。很多人誤會密宗是秘密的,說密宗是搞神通的,是鬼神法,這些都是誤會。密宗並不是什麼密秘的秘,密宗的密是把密秘的智慧寶藏打開,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在那裡呢﹖不知道。就是科學家、醫學家或解剖家把心臟剖開,把頭腦剖開也找不到。因為我們的真如妙是無相可得,從有相的角度來看是看不到的。言語道斷,心行路絕,這是真理,所以法相宗說「人空法空」,二空的真理叫真如,這種真理是抽象的。宗論家也說緣起性空,說一切事一切物都無自體,都是因緣和成,沒有本體。性是空的,沒有東西,心空真理,真如佛性,密宗也不外是這些道理。需用三密加持的修法,身口意三密加持,把我們的心意打開,見到自己本來面目,所以打開密秘寶藏是密宗。並不是什麼密秘不傳或顯神通。佛也說過,末法時眾生業障深重,密宗最應機,沒有佛菩薩的加持難以修證成功。
密宗熱的情形之下,有位大師做了幾篇文章,在北京的法音雜誌發表,發表密宗熱之中的佛法修證問題。密宗熱都是向西藏去學習藏密,藏密真正講起來並不一定適合漢地人修持,因為藏密是根據西藏的風俗習慣及他們的文化水平而訂出來的,從修四加行、五加行開始,大禮拜十萬次,再念百字明十萬遍,供曼達十萬,皈依十萬。先修前行再修正行,這等於走彎路!漢人有自己儒釋道的文化傳統,有很好的根基,不一定需要向西藏人學西藏的密法。
漢地有自己的密法,唐朝時有唐密,晉朝惠果大師把密法傳給日本的空海大師,日本現在也有密法傳承稱為東密。中國密法傳到明代朱元璋時完全斷滅,他擔心密法搞神通會把他的皇帝位也搞掉,所以禁止人民再傳密法。現在我們傳的心中心法是唐朝傳下來的密法,是老早就有的,並不是現在才創的。法本在大藏經的「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篇,這是中國人的密法,能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修法讓你能夠親見本來,見自本性,明白了什麼是心,什麼是性,讓我們知道之後,依此去修,保護自己的心性,這就省去許多彎路,所以這個法很好。
明心見性並不難,大家都把明心見性看成很難很難!認為那是聖人的事,凡人做不到。其實一切眾生本具如來佛性,可惜我們不識,追逐外境之垢,被外境所迷,現在指點我們,讓我們能夠認識自己的本性,所以明心見性並不難!
修持密法的好處是藉佛力加持,加持等於幫助我們走路一樣。自力修持等於兩隻腳走路。藉借佛的力量加持我們修行,等於是搭汽車或乘飛機,這樣自然省力多了。所以密法修持實際上和修禪是一樣的,並不是什麼密秘或搞神通,因此大家對密法不要誤會。
西藏的密法就有點不一樣了,因為西藏人執著,習氣很強,他們要有一點小神通的感應。因此一開始有鬼神法,怎麼消災除障、怎麼發財。剛開始西藏密法只是應機採用一些鬼神法,到後來修九乘次第、前面的叫事業部,之後再修生起次第。生起就從無到有生起來,氣脈明點觀想成就,觀想人的身體有三脈五輪,或三脈七輪,各個不同修法。修法雖然不同,但都是用來攝心,把我們的思想抓住,叫它不要動,所以叫觀想成就。觀想成就之後,要知道這不是真正成就,因為佛性是無相的,與有相的不相干。觀想等於我們的身體生大瘡,先用藥來治療,使瘡口慢慢收縮成一個小瘡口。收成小小一個傷口,但瘡還是毒呀!還是不行,因此要從生起次第進入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就是把生起次第相化空,一點相都沒有,這樣才能見到本性。因此密宗後面的修法完全與禪宗的修法一致。密宗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分、大圓滿次第、無比圓滿次第、無上圓滿次第,修到最後和禪宗完全一致。
談禪說密原相通
舉個例子來證明禪宗與密宗完全相通,因為紅教說虹光身證成,執著虹光身,那還是宇宙間的一個遊魂,要認識連這個虹光身也不可得。同樣的,禪宗也有這類公案,如有一次有個參禪師父問曹洞宗的祖師曹山:「師父啊!朗月當頭是如何﹖」「朗月當頭」就是一個明亮得不得了的月亮,照在我頭頂上,像佛像上的大圓光圈,照遍週身,這樣不是一個光明體嗎﹖不是很好嗎 ﹖曹山祖師說:「猶是階下漢」還在色界之下,還沒登堂入室。禪師說:「請師父慈悲,拉我一把吧!」曹山祖師答:「月落相見」。一個朗月當頭的月亮,落掉之後再相見面,就是說把你的光也化空,把執著的光明相化掉。我們做工夫有三種境界,空、樂、明。當我人修法修至能所雙亡,心法雙泯時,世界化空,大地平沉、虛空粉碎,當斯時也,雖然一無所有,但虛明凝寂,一靈不昧,了了常知,非如木石。做到這個境界才是開悟,真正化空。所以今天有樂得不得了叫般若味重重,樂之後就大放光明,但這三種都不能住,住在樂上就不出欲界,住在光明上就不出色界,住在空上就不出空界,不出無色界,因此這三種都不能住,不住就出三界了。
現在與大家來探討佛法的修證問題。佛法本無言可說,因一切眾生都具如來的無漏自性,凡有言說都失真義。因為大家都向外追求,迷失本性,貪求無厭而造業受報,感得釋迦佛出生於世,現身說法。說種種的法實際上都是叫我們認識本來面目。法法平等,都是一樣的,只因眾生根器不同,應眾生之機而應病予藥,說不同的法。
禪宗:參話頭與唸話頭
禪宗本來是中國四大宗裡最優秀的一宗,它最圓頓,單刀直入,直指見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他宗派難免在外兜兜圈子。但是現在的禪宗行人,對於參話頭起疑情很困難,於是「參」話頭變成了「念」話頭,把話頭掛在嘴邊──念佛是誰。
不起疑情就隔不斷內外,妄念也隔不斷。疑情一起,包圍週身,整個身心都在疑情裡,這樣才能隔斷內外,使內不能出,外不能入,才能得到很好的消息,才能打開見到本來面目。現在的人把話頭拿來用唸的,一天到晚在那裡唸「念佛是誰」。不起疑情就隔不斷內外,一天到晚唸「念佛是誰」,唸得再久也得不到佛力加持,這樣還不如唸「阿彌陀佛」要好一些。光唸「念佛是誰」不起疑情,就隔不斷內外,妄念不斷,見不到真如本性,使禪宗淪為以法眷相傳,難怪太虛大師感嘆的說:「現在禪宗兒孫,都是法眷傳法,而不是明心見性後傳法...何曾悟心來﹖」法眷等於畫圖的畫卷,長長的一卷,前面寫「正法眼藏」四個字。從第一代祖師開始寫到現在,代代相傳,其實老師還沒開悟,徒弟也還沒有開悟,使佛法掃地了!真令人痛心!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傾向密宗的修法,這是密宗熱的最大因素。
談禪:話頭之由來
最初禪師都是直接指示,並沒叫人去參話頭。六祖大師之前,師師相傳都是直接指示,並沒叫人參話頭,六祖大師傳惠明時也是直接傳示不思善不思惡。「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一切放下,不要動念頭。惠明良久不動念,六祖大師就直接指示「正與這麼時」,「那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個」很清爽,要你一念不生,不是叫你摸著石頭說不知道,它還是有知覺、有靈性。「那個」一念不生,無止無界,無覺無受,但不是木頭也不是石頭,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這就叫直指,就叫明心見性。
後來的人不明白直指,就說那「不是直指」是「問話」,就變成六祖大師問他「那一個是你的本來面目呀﹖」「那個」「那個」,中國人寫起來都一樣是「那個」。中國人的「那」和「那」,見仁見智,解釋各有不同。當下明悟就知道那是一種指示,等於英文的「That」,假如你不明白就是「What」。這裡面就有了伸縮性。在大陸就曾為了這兩個字,在「問話」與「指示」之間爭辯不休。現在我們不必再打官司,看後來的祖師便知道了。譬如:靈訓問歸宗「如何是佛」,歸宗禪師說:「即汝便是,你就是佛」,於岫大夫問紫玉禪師:「如何是佛」,禪師叫他:「大夫!」他答應了,禪師說「即如是無別物」,再如大梅問馬祖「如何是佛」,馬祖說:「即心是佛」。這些都是直接指示,不用參話頭。
到了宋朝,人心漸下,因為釋迦牟尼佛己經圓寂五百年,到了正法五百年過後一千年的相法時代。以前那種直接指示的法門得來不費工夫,不必經過勞動,好像不必費心費力,就能得到祖傳遺產!正因為不必付出心血,就不知道來處艱辛,不知道珍惜,不斷揮霍,把鈔票花光!禪也一樣。哇!這就是呀﹖「這就是」,為什麼我還不發神通﹖尤其是現代人,告訴他「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本來面目」,既然是本來面目就要發神通,為什麼還不發呢!總以為未見神通玄妙,以為不是,不肯承當,反向心外求法,以期神效,故不得已祖師們才不再直接指示,改用參話頭,兜兜圈子,用一則無意味的話頭,安在學人心上,生起大疑情,使整個身心摜入疑團內,時節因緣到來,桶底脫落,從宋朝開始才有參話頭。
本來參話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參一則刻板話頭,而是因人而異,也就是禪師看來者的根器如何,指他一個話頭,後來明師少了,才千篇一律參一個「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也很好。在「誰」的上面用力去參,「念佛究竟是誰」,是我在念嗎﹖如果是我,身體是我嗎﹖身體顯然不是,一口氣不來,死了,身體還在,佛號也念不出來。現在我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到底是誰在念啊﹖讓你在那裡起疑情,這樣才能隔斷內外。疑情不起,光在那裡念話頭是無用的。所以說,佛法現在漸漸衰微了。
大手印
譬如白教修的最高深法大手印法。大手印法並不是另外再起一個手印或結什麼手印、念什麼咒。為什麼叫手印呢﹖就是我們的一法界,就是我們的無漏自性。如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翻跟斗,一翻就是多少里。釋迦佛說:「你在我掌裡翻翻看!」孫悟空心想,你的手有多大﹖我一下子就翻出去了。真的能夠翻出去嗎﹖他翻了幾個跟斗還是翻不出去,還在釋迦佛的手掌心。真法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隻手,所以不結手印,無手印之手印,所以叫大手印。
大圓滿法
紅教的密法是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和禪宗完全一致,大圓滿法分兩部:一是徹卻,一是妥嘎,徹卻是立斷,當下就把妄念斷掉,讓你明心見性;妥嘎是頓超,法身向上。禪宗講破三關,破初關、重關、牢關,最後法身向上,其所說和禪宗完全一致。縱然肉體完全化為虹光體,皮膚肌肉骨頭完全化成光體,走的時候一道光,連肉身都沒有了。假如你已經證成虹光體,心裡仍有虹光體存在,還是宇宙之間的遊魂,還不究竟,還有黏著,正如禪宗所說「才有所中,就成窠凹不行」一樣。
不論修什麼法,起初修,入手雖有不同,譬如淨土宗從念佛入手;禪宗從參話頭入手;密宗從持咒結手印入手,但修到後面都是歸於禪,都歸入禪定,但到最後無不歸於淨土。我們的心是土,土就是心,心清淨了,才是真正的淨土,心上還有一點東西,就不是淨土了。
禪宗修到最後打開本心見性之後,並沒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破初關。破初關雖見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為才斷見惑,思惑未斷。知見正確,但是我們的思惑,即思想對境生心還是免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遇緣就起現行,所以生死未了。因為這個緣故,淨土宗常常毀謗禪宗,說禪宗不好,明心見性了,生死卻未了!不如淨土往生西方,一見彌陀,一切都解決了。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禪宗的立場,禪宗自己也知道並不是明心見性生死就了。臨濟大師就講得很清楚,第一句荐得,自救不了,他講「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線全籍裡頭人」,如同看木偶戲,戲中孫悟空大戰白骨精,很精彩,但沒有裡頭的拉線人,木偶再好也不會動。人也一樣,人講話、走路及種種動作,都是佛性在裡面抽線。認識了佛性的妙用仍自救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你遇境還是會生心,你的思想還在動。
法相宗講得更清楚,「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發起是開發,如生意人開發事業,科學家開發新科技,修佛法的人打開了自己的密秘寶藏見到本性,見到登地菩薩。初地是歡喜地。「俱生」是俱生的法執及我執還跟著你,纏住你的本性,使你遇境生心,昏昏昧昧,如同睡覺一樣。「遠行地後純無漏」就是作功夫,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薩是遠行地,八地是不動地,到了第八地才進入無漏,漏盡通之後才真正進入道通。到了這裡才不退轉,否則還是會退轉的。也就是到了這裡,第八識的種子消了,才轉第九識菴摩羅識。菴摩羅識譯成中文叫白淨識,證到白淨識也還沒有到家,俱生我執雖然消了,但俱生法執的種子還在,也就是分別我執與法執消掉了,還要在事上鍛鍊,要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除了,才能從九識轉十識。這才是真正的見性成佛。所以禪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長,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這要看我們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見到位、修道位、證道位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時間的長久要看用功程度。
釋迦佛成佛是燃燈佛授記的,釋迦佛用功精進勇猛,提前七劫成佛,所以三大阿僧祗劫的時間長短不一定,要看你自己用不用功。
阿難和釋迦佛是堂兄弟,他們一起發心學佛,釋迦佛成果地佛時,阿難還沒悟道。由這裡可以看出來,功夫就在自己,精進勇猛就快,懶惰就慢。因此之故,在這末法時代,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更困難,得藉佛的力量加持修行方得力。
中國固有的密法:心中心法
「心中心法」並不是從日本學來,也不是從西藏學來,既不屬於東密也不屬於藏密,是我國唐朝固有的密法。因無人傳授,連我師公也不知道有這個密法,直到他出家赴江西盧山淨土宗的祖庭東林寺參學才得此法。慧遠法師在東林寺創設淨土法門,淨土宗有兩種,一是念佛三昧,一是般舟三昧。念佛三昧好修,盤起腿來靜坐,手結法界定印,口念阿彌陀佛,就能得到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就難修了,整天在房間裡走,不准坐也不准睡。般舟三昧修成,佛就在你面前現身摩頂。我師公發大心,修別人難修之法,選擇了般舟三昧。整天不睡覺在房裡走,肉體很難吃得消,他的雙腿腫得走不動,但大願已發,走不動也不停,就在地上爬行,爬到兩個手掌都腫,爬不動了,就在地上滾!他吃了這麼大的苦,經過這樣的修鍊,心死透了,入了大定,入定中感得普賢菩薩現身,為他摩頂說法,說:「在這末法時代能修這種苦行是很難能可貴的,但是密部裡有心中心法,可藉佛力加持,不要像你這樣吃大苦。修心中心法,藉佛力加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這個法你好好的修,修好之後你再下山去普傳大眾」。
現在的日本及西藏也有這種法,但不輕易傳授。要幾十年修行後才傳,諾那活佛是西藏人,他到上海「只」傳一個人,別人向他請法,請他傳法,他說:「你們都不夠資格,這是無相密,一下手就直下見性的法,這種法不容易修,你們只能修生起次第,先把氣脈明點修好。」在日本也不輕易傳心中心法,有位台灣去的年青和尚,去日本高野山學密法六年,他看到心中心法的法本,就請師父傳法給他,他師父說:「你還是個小和尚,不夠資格,等相當於阿闍黎的位置時,資格夠了再傳吧!」他問:「我在這裡住六年還不能學嗎﹖」師父不傳,他沒有辦法就下山到西藏去學。西藏佛教有白教、黃教、紅教、花教等教派,除了紅教之外其他幾教都沒有心中心法。紅教師父說:「你要學心中心法可以,再住十年,先學其他密法後我再傳法給你。」可見西藏和日本都有心中心法,但不輕傳,它屬密法的高深部門心髓部份。所以普賢菩薩對我們師公說,你好好修,修好後下山去廣傳大眾,以補禪宗和淨土宗的不足。也就是普賢菩薩看時間因緣,認為心中心法出世的因緣到了,因為參禪的人疑情起不來,打不開,見不到本性。用心中心法來補救禪宗和淨土之不足,我師公在山上修了八年才證道,之後才下山廣傳心中心法。
我師公下山準備傳心中心法時,大家對心法很陌生,不知道什麼叫心中心法,沒有人願意跟他學,他只好顯點神通,引起人們注意。佛法是正法,不要搞神通,我師公這樣一顯神通,引起太虛大師和印光大師的批評,認為顯神通就是幫助鬼神教,對佛法的光明沒有助益,我師公說:「我也不願意顯神通,但為傳法之便,因為中國的密法中斷很長的時間!」
修心中心法最重要的是要行十種行願,也就是要發十種行願,才有資格修心中心法。修十種行願之後才能與心中心法相應。
(一)佛佛俱信。法法無疑。清淨僧眾。尊視如師。
(二)持戒不缺。攝心常定。諸法空相。平等無著。
(三)慈心眾生。勵行戒殺。視眾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四)人有所求。等心施捨。溫和謙下。驕慢不生。
(五)不違本願。常利自他。不自稱讚。不見他過。
(六)貧富貴賤。性本不二。口常軟語。令生歡喜。心意質直。遠離諂媚。隨順人情。善轉俗諦。
(七)佛說教誡。體會力行。護持佛法。如護己命。救護眾生。而不望報。眾生驕慢。亦不退心。
(八)不輕正法。不使他輕。不謗三寶。不令他謗。有輕謗者。善言開解。令其信入。不墮邪網。
(九)常護正念。不虧暗室。勝行堅固。不厭疲勞。發弘誓願。攝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見。
(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淨密印。莫污染結。須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聞利養而用。
心中心法是密宗裡的上乘佛法。上次我們也講過,密宗裡有九乘次第,有外三乘、內三乘、密三乘。這心中心法屬於密三乘中頂尖的法,即最後一個無比相應大圓滿法,也就是與紅教大圓滿相應的法。諸位可能有疑問,大圓滿是紅教中最高的佛法,而心中心法不屬於紅教的大圓滿,怎麼會相應呢?現在來解釋一下。
紅教大圓滿法分二部,一部是「徹卻」,漢文譯義就是「立斷」,妄念一起就把它斷掉,不隨之流浪,使其心現前。二部是「脫嗄」,譯文為「頓超」,修之能超出三界,了斷生死輪迴。心中心法修的就是立斷、頓超,它是無相密,以一個咒、六個手印來修持,直下見性,不要修什麼相來過渡。有相法須修戒相後,把相化空,才能見到本性。需走很多彎路,不能立斷、頓超。
我人本性是無相可見、摸不著、聞不到的,大家一下子無從下手,因此西藏密宗要走很多彎路,先要磕大頭等四加行,再做前行觀想,把相觀起來,有個著手處,才能進一步修見性法。
大圓滿「徹卻」也要先修氣脈明點,在氣上下手,觀脈管,三脈七輪,(中脈、左右二脈,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生殖輪、海底輪)觀好後,再把這個相觀空。這叫大圓滿徹卻前行,就是修行前的方便。我們用六印一咒,不要觀什麼脈管,當下把我們的妄心聚在一個咒上,就是念的時候心念耳聞,用心念咒,耳朵聽清楚自己念咒的聲音,把意根妄想抓住,使妄念不起,當下即能深入禪定。
這樣的修行,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娑婆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靈敏。譬如眼晴能看很多東西,很遠都能看見,但是用一張紙一隔就看不見了;耳朵不然,隔著大山聲音還聽得到。又譬如睡著了,拿張紙給他看,他也不能醒,但一喊叫,他就醒了。所以耳根最靈敏,用耳根來修法最好。
《楞嚴經》說得很清楚,二十五位大菩薩,說各自的用功方法,觀世音菩薩說從耳根入,最後佛叫文殊菩薩選擇,娑婆世界眾生用那一根修法最得當、最快,文殊菩薩選檡觀世音菩薩耳根法門。因為耳根最利,所以我們現在就用耳根來聽自己念咒的聲音,把意根抓住,第六意識就不動了。這樣修法比大圓滿更直接、更「立斷」。
心念耳聞,如法修行
大家注意,修法時一定要心念耳聞,要如法,絕對不能嘴念咒而心想別樣事情,有口無心,沒用處。念佛也是一樣,念「阿彌陀佛」,口念心散亂,,思想亂七八糟,佛號念不上,將來西方極樂世界升不到,因為心太亂了。心不清淨,佛現身時,也看不見。永明壽大師說(永明壽大師是襌宗大祖師,又是淨土宗大祖師,他是法眼宗的徒孫,最後皈心淨土,所以是淨土宗大祖師),「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徒然」。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心如水也。心永清淨,就像河裡的水清靜了,天上的月亮影子就顯現出來,阿彌陀佛等於是天上的月亮,我們的心等於是水,水不清淨,天上的月亮顯現不出來,心不清靜阿彌陀佛在你心裡顯不出來,那就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就不能往生了。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以一句彌陀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抓住,清凊靜靜地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六根當中意根是最難攝的,一靜下來,妄想就來了。因為動慣了,不靜下來還不知道,有時候心亂,還不知道,靜下來後就容易看見。這是什麼緣故?因為水清靜了,泥沙沉下來就看見了,水不清靜,就看不見泥沙,所以坐下來就看見了。妄念顛倒,很難掌握住不起妄念,所以要用心念耳聞的辦法來抓攝六根,把妄想打斷、身心脕落,本來的佛性就顯現了。所以,加法修持非常重要,不如法修持就不能見性。大家修心中心法,修了很多時了,應該有所成就。為什麼呢?因為本來是佛,只要肯放下,就能「恢復本來,就能見道。修了很多時,為什麼還不行呢?就是因為不如法。
第一種不如法的人就是坐坐停停,停停坐坐,今天坐坐,明天說身體不好、事情很忙,就把功夫耽擱下來,這樣修就不行。譬如燒飯,飯沒燒好就拿下來,冷一冷然後再燒,再拿下來,這飯就燒僵了。我們學法修行,猶如逆水行舟,若不用勁撐船,船就被水沖下來,所以斷斷續續修行不好。
第二種是沒有心念耳聞,耳朵沒有在聽,而是一面念咒,一面打妄想:「這個事怎麼辦?那個事怎麼解決?」這就是不如法,妄心就斬不斷,斬不斷怎麼打得開本來呢?怎麼見得到本性呢?
第三種重要原因是下坐時不觀照,忘記掉了。在坐上修法勤勤懇懇,下坐後隨妄念轉,跟著境界跑,等於一嚗十寒,功夫很難做上。尤其是現在這個動蕩的時期,比如大家都做股票,心思都到股票上去了,「唉呀,我買的股票賺錢了吧,漲價了吧,跌價了吧,折本了吧。」顛顛倒倒地妄想,不觀照。用功需時時觀照,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要跟著跑,要了了覺知這能說、能見、能聞的是我的本性,不為境轉才行。這些缺點不改進不能見道。
心地法門
修心中心法,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鐘十至十二次。念的時候,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的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爽爽,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慧成道,因之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最難攝。眼晴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住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才有念頭?」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麼辦呢?怎麼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用耳根靜聽念佛的聲音把妄念攝住,因為心無二用,一心聽念佛,專注在佛號上,妄念就自然不動了。所以念佛要專注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阿彌陀佛」四字上,一個字一個字地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妄念攝住不動。同樣,持咒也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裡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加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裡,嘴裡念咒或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的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懋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患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
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裡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制法。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時,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相對,即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時,一切相對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統空掉,虛空也粉碎,其實不虛的天真本性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經過灌頂修心中心法,有一個拉肚子的過程,這不要怕,這是法力。這個法有極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穢、垢染、習障都從大便排掉,換一換肚皮,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理悟還得親證
修法,看襌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當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麼眼睛?還有什麼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顯現、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又加「海水中鹽味」,海水人能看見,海水裡的鹽味就看不見,但它確實有呀!
我們用功到緣心,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神會,而見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子就成功了,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相干,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才是了手時。基於此點,淨土宗人常常說襌宗不好,縱然明心見性,生死也不能了;還不如淨土宗念佛穩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生死的好。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只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坎,妄習猶在,生死不能了。須勤於保護,歷境練心,把多生歷劫執著的妄習消滅光,真正做到與《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絲毫無動於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麼?真見性的人只有這個覺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就不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羅漢在山林裡,清淨無染,但是,到城市裡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思惑末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於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真實,產生佔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現象出現,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醜惡的魘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去的時候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也都不可管他。更或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心身將脫落的前奏;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這個爆炸,一有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這個好處,常常得佛菩薩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聲引起內心的爆炸,但是千萬不能要求。想像它什麼時間來,更不能將心等它或迎它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須置之不理。《金剛經》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二果羅漢,前念才動,後念就覺,雖然能不住相而於覺後歸家穩坐,但是念有起滅,還是有生有滅。所以還要有三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後才能了分段生死。因之,打開本來之人並不是大事完結,還要好好地勤除習氣,進入三果羅漢遇事不動心的階段更向上,進入無為之境,達到阿毘跋致(不退轉)的地步,才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為。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的,入八地才是無的。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為了,但是還有個無為在,還有個無為的影子,還是不乾淨。到八地,無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對境,心一點都不動,平時如還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當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時、一切處心空如洗,能夠隨緣起用,不執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運用那才是其開悟。
念起不隨
除了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看著自己,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襌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我們假若能作到前念起,後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還有生死在,不過在生死當頭能夠自己作主,要到哪裡就到哪裡,不受業障牽連,隨業受報了。
功夫程度
第一步 念起不隨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隨。能作到念起不隨就能於生死當中做得主,不為業牽,得大自在。
第二步 親證無為
一切事情盡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盡管應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麼好的,沒有什麼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達到平等無為之境。作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當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變短為長,到達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能顯現三種意生身。
第三步 微細流注消滅
微細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心田裡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普陀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流注都消滅光後,能顯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候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麼叫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只是為了自了。
今天大家能得這個法其是無上的福報。因為修襌需要幾十年盡心參究才能打開本來。現在一天到晚的參襌,時間不允許。依靠心中心法,假佛力加持就方便快速多了,參襌自力修行等於用兩隻腳走路,修心中心法得佛力加持等於乘車子、乘飛機。所以二者有時速上的不同,你們得到這個法須珍惜、慎重、愛護,更要連續不斷地精勤修行,不能今天修修,明天停停,那決定不能成就,心中心法更妙在融萬法於一爐。釋迦佛講修心中心結第四印能生西方淨土,更能十方淨土隨願往生,就是淨土宗。打開本來見到本性,就是襌宗。證到最後,心通十方世界,十方世界在我心中圓,諸佛在我心中,我在諸佛心中,光光互攝重重無盡彼此交參無礙,這就是華嚴宗。
所以,我們說心密一宗包括諸宗,實非過語。此法得之不易,務請大家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閒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下座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算數,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於行、坐、住、臥,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
修行的六個要點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
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本一笑的愚痴之事,學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的事業,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的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加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大死人一樣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聞。
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係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的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第三、念起即覺,不壓不隨。
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時上座,不急不緩。
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觀照,綿綿密密。
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臥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廣大,容納一切。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絕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戒不壞信之七種聖戒
No. 99 雜阿含經 (卷37) T02, p0273b
(一○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鞞紐多羅聚落北身恕林中住。鞞紐多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引。往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
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
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
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
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
我尚不喜人加麤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
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
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時。鞞紐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一○四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鞞紐多羅聚落北身恕林中住。鞞紐多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引。往詣身恕林。至世尊所。面相慰勞已。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
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
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
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
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
我尚不喜人加麤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
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
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時。鞞紐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三果阿那含亦有苦痛覺受
No. 99 雜阿含經 (卷37) T02, p0269b
(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給孤獨長者得病。身極苦痛。世尊聞已。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次第乞食至給孤獨長者舍
長者遙見世尊。馮床欲起
世尊見已。即告之言。長者勿起。增其苦患。世尊即坐。告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不。身所苦患。為增.為損
長者白佛。甚苦。世尊。難可堪忍
乃至說三受。如差摩修多羅廣說。乃至苦受但增不損
佛告長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長者白佛。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今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即記長者得阿那含果
長者白佛。唯願世尊今於此食。爾時。世尊默而許之
長者即敕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世尊。世尊食已。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而去
(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給孤獨長者得病。身極苦痛。世尊聞已。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次第乞食至給孤獨長者舍
長者遙見世尊。馮床欲起
世尊見已。即告之言。長者勿起。增其苦患。世尊即坐。告長者言。云何。長者。病可忍不。身所苦患。為增.為損
長者白佛。甚苦。世尊。難可堪忍
乃至說三受。如差摩修多羅廣說。乃至苦受但增不損
佛告長者。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長者白佛。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有此法。此法中有我。世尊。我今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長者。善哉。善哉。即記長者得阿那含果
長者白佛。唯願世尊今於此食。爾時。世尊默而許之
長者即敕辦種種淨美飲食。供養世尊。世尊食已。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而去
十四無記
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出智度論二,俱舍論十九
一、世界及我為常耶?
二、世界及我為無常耶?
三、世界及我為亦有常亦無常耶?
四、世界及我為非有常非無常耶?
五、世界及我為有邊耶?
六、世界及我為無邊耶?
七、世界及我為亦有邊亦無邊耶?
八、世界及我為非有邊非無邊耶?
九、死後有神去耶?
十、死後無神去耶?
十一、死後亦有神去亦無神去耶?
十二、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耶?
十三、後世是身是神耶?
十四、身異神異耶?
問曰:若佛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難?
答曰:無此事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搆牛角得幾汁之乳?是為非問。不可答也。出智度論二,俱舍論十九。
一、世界及我為常耶?
二、世界及我為無常耶?
三、世界及我為亦有常亦無常耶?
四、世界及我為非有常非無常耶?
五、世界及我為有邊耶?
六、世界及我為無邊耶?
七、世界及我為亦有邊亦無邊耶?
八、世界及我為非有邊非無邊耶?
九、死後有神去耶?
十、死後無神去耶?
十一、死後亦有神去亦無神去耶?
十二、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耶?
十三、後世是身是神耶?
十四、身異神異耶?
問曰:若佛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難?
答曰:無此事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搆牛角得幾汁之乳?是為非問。不可答也。出智度論二,俱舍論十九。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外星人之新時代計畫
外星人之新時代計畫,可能會有以下五步驟。
第一步驟:排除對地球危害之設置(指UIR陣營所設定的頻柵)
第二步驟:大規模登陸地球
計畫目標有以下幾類:
(1) 教育訓練類
1、光之課程進一步教授,使民眾學習以改善體質度
過光子帶衝擊能量
2、光子能量利用知識傳授予「友方科學家」、「友
方製造商」,便利提早準備相關製造知識、製造
設備。 以應付黑暗三日後電子、電能逐漸失效後
之能源替代
3、教育及訓諫黑暗三日後之第四密度時空之門內外
門戶人員,安撫民眾及帶領群眾進入時空之門之
知識及技巧
(2) 防患宣導類
接觸門戶人員、地球上各類盟友,使加強下述二事
1、宣導新時代的來臨
2、宣導可能災難的來臨
令各國民眾具有準備意識,使能提早預做身心準備
,以應付衝擊
(3) 止惡化危類
阻止UIR陣營進一步控制秘密政府、危害社會,以
令政局穩定。分四大方面來阻止:
政治、經濟、科技、軍事。
(4) 協調工作類
1、協調外星人與各國政府彼此能合作項目
2、協調各國政府逐步加強宣導外星人存在之事實
3、協調各國政府訂出公佈外星人存在事實之時間表
(5) 善後準備類
黑暗三日後之食衣物資、住育場所、醫療設備、交
通通訊設備等等預先設置工作
第三步驟:公開外星人存在之事實
第四步驟:進入新時代之各類準備工作公開化
第五步驟:黑暗三日後之民眾處置工作
主要有
1、住育場所安置
2、衣食物資調配
3、進入新時代之心態調適教育
4、疾病治療
5、意願按排工作
a.願意進入第四密度者之帶領工作(進入時空之門)
b.願意前往其它星球者之帶領工作(進入星門)
c.只願意停留在第三密度地球者之安置工作
第一步驟:排除對地球危害之設置(指UIR陣營所設定的頻柵)
第二步驟:大規模登陸地球
計畫目標有以下幾類:
(1) 教育訓練類
1、光之課程進一步教授,使民眾學習以改善體質度
過光子帶衝擊能量
2、光子能量利用知識傳授予「友方科學家」、「友
方製造商」,便利提早準備相關製造知識、製造
設備。 以應付黑暗三日後電子、電能逐漸失效後
之能源替代
3、教育及訓諫黑暗三日後之第四密度時空之門內外
門戶人員,安撫民眾及帶領群眾進入時空之門之
知識及技巧
(2) 防患宣導類
接觸門戶人員、地球上各類盟友,使加強下述二事
1、宣導新時代的來臨
2、宣導可能災難的來臨
令各國民眾具有準備意識,使能提早預做身心準備
,以應付衝擊
(3) 止惡化危類
阻止UIR陣營進一步控制秘密政府、危害社會,以
令政局穩定。分四大方面來阻止:
政治、經濟、科技、軍事。
(4) 協調工作類
1、協調外星人與各國政府彼此能合作項目
2、協調各國政府逐步加強宣導外星人存在之事實
3、協調各國政府訂出公佈外星人存在事實之時間表
(5) 善後準備類
黑暗三日後之食衣物資、住育場所、醫療設備、交
通通訊設備等等預先設置工作
第三步驟:公開外星人存在之事實
第四步驟:進入新時代之各類準備工作公開化
第五步驟:黑暗三日後之民眾處置工作
主要有
1、住育場所安置
2、衣食物資調配
3、進入新時代之心態調適教育
4、疾病治療
5、意願按排工作
a.願意進入第四密度者之帶領工作(進入時空之門)
b.願意前往其它星球者之帶領工作(進入星門)
c.只願意停留在第三密度地球者之安置工作
有為法及無為法之定義
No. 220a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46) T05, p0262c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有為法。
佛告善 現。謂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五蘊。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六到彼 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生。有住。有異。有滅法。善 現。是名有為法。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為法。
佛告善現。若法無生無住無異無滅可得。所謂貪盡。瞋盡。癡盡。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不虛妄性。不變異性。離生性。平等性。實際。善現。此等名無為法。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有為法。
佛告善 現。謂欲界繫法。色界繫法。無色界繫法。五蘊。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六到彼 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生。有住。有異。有滅法。善 現。是名有為法。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為法。
佛告善現。若法無生無住無異無滅可得。所謂貪盡。瞋盡。癡盡。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不虛妄性。不變異性。離生性。平等性。實際。善現。此等名無為法。
真如、第八識論議
2007/12/27 真如、第八識論議
-----------------------------------
基本上這個主題是不需要的,但不需要的議題既然大家樂論不疲,大約也不介意敝人多開一個主題吧?若站方認為不需要,請逕直刪除無妨!
主題名稱之疑,應是過、現、未的佛已說、現說、當說以「開、示」佛知見,及過、現、未眾生、果地菩薩所需「悟、入」佛知見而常論議者。在本站此區,當然也不例外,我,也不例外來插一腳。
第八識有染淨,染稱為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或心;淨則稱為大圓鏡智。而二者皆是真如。真如似純水,清純無染就稱為大圓鏡智,若染則稱為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或心。
如何理解大圓鏡智及阿賴耶識呢?
大圓鏡智是什麼?已能自在的佛,其第八識就稱為「大圓鏡智」。
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心,此三是什麼呢?此三是依不同角度觀察不自在人之第八識之後的名稱,所謂含藏、執藏、所藏的意思就是意表這三個名稱。不能自在的 「生死眾生」(含因地菩薩、菩薩乘果地阿羅漢、二乘果地阿羅漢、三界內眾生),對他們而言,真如就是上述的那三種含意。
重頌,是否自在是第八識名稱變換的主因,自在就稱為大圓鏡智,不自在就稱為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或心,無論自在或不自在,它們都是真如的異名。
如何理解真如生妄呢?
如我所理解,真如並不生妄,而是真如就是妄!名稱不同是『因觀察角度不同而異』。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用科學的角度在理解佛法,為何要這樣呢?因為,我還是生死眾生呀,既然不是佛,就算「已開悟」(理上悟)對真如、妄的微細作用必然無知,只知粗糙的作用部份,這部份可以研讀楞嚴經十二類眾生之經文處來理解。
目前以科學觀來研究佛法,經與華嚴經印證後的心得是:真如就是妄!
無限維度中的宇宙,其來源無法窮究,所以稱為「不思議」,因為不思議所以無法測知,無法測知之事,怎有窮盡呢?當思議之後(自我產生),於是就有了限度,依心量之所限,而陷於有限的宇宙(物理時空)中,這跟量子理論是同樣的。
再從另一角度來思維「妄」的意義。假設無量宇宙之基本構成要素是「妄」,則妄能構成化學週期表上的各要素(粒子),於是,鐵刀就可用來砍木頭,而成就傢俱。思考一下,鐵刀與木頭都是由妄所組成,依此脈絡思惟......,這宇宙還有什麼能離妄而自生呢?
鐵刀與木頭是「相」,無法離妄自生是「無異我」,最後,最精采的是:妄也無自我!
為何妄也無自我呢?我只能說:「那是佛依自覺聖智能力觀察之後告訴我們的」。
妄是否有自我,對於生死眾生而言,無論怎麼說都是在拾佛牙慧,但若不拾,那可就更糟了,所以,對於『妄為何沒有自我的理解』, 我們可以用佛經中「諸多譬喻」來自解。例如圓覺經中的旋火輪喻;法華經中的化城喻;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尋頭喻......等等。我個人目前比較喜歡的譬喻 有二個,一個是「芭蕉喻」(葉葉析除實不可得),一個是個人常說的「電腦人工智慧喻」。芭蕉能成長,但葉葉析除後,卻是空心;電腦的人工智慧可以與您對 話,但電力停止後卻也不可得。
我們知道動態記憶體是因為電力作用才有意義,而它能記憶資料是因為它的「排列組合方式」加上「電力」的 作用結果。而中央處理器(CPU),也是因為積體電路的排列組合方式,使具有與電晶體相同功能之數億至數百億個邏輯閘,再加上電力才能作用。電力,就像是 妄,所以要使電腦不作用,就是要把電力關掉,所以「歇即菩提」。最重要的是:「電腦具有把自己關機的功能」。
眾生的「自覺為我」,那只是妄經過排列組合之後的偶然機率之反應。依此機率成為十二類眾生之一,至成為有情眾生之後,而了知違逆演化趨勢是苦,順則稱為樂,因無法承受八苦而了知要斷惑。於是,依此淨妄而斷染妄,所以成佛!成佛後:
(1) 了解妄的作用,於是以「無因緣的大慈大悲」來度其它眾生
(2) 宇宙並不因某眾生成佛之後而消失,這指妄對其它眾生還是存在
敝人不敢說上述所說是百分百正確,但多年來的學佛效果,應該離真實也不遠了!為何我沒斷思惑,更未斷妄,卻敢如此論斷呢?那是因為,即便是生死眾生,還是可以悟佛知見呀!茲引一段經文說明:
No. 580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卷1) T14, p0964a
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不。答曰有。
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又問頗有無知不識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不。答曰無。所以者何。
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
。雖在安處。而吉相常為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
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
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
今不能見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者於其人。即
無生死之義耶。若為常無常所繫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德。空者亦不自
得空。故說有空義耶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菴提遮所說。真實無異。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是菴提遮所說。不可移易。
關於妄、真如、第八識的意義,以上已經淺釋過,以下來說說常爭議的論點。大家所爭議的論點應該分體、相、用來解析。體則是論真如、阿賴耶、妄...等議題。相則是世界、眾生相、果報...等議題。用則是方法,通常是修行的方法。我常用黃金來比喻體相用:
黃金為材(體),能鑄金碗、金筷(相),金碗能盛飯(用),金筷能挾菜(用)
▲ 體
體的論述,在本文開始至今,就是一直在說明這個,這裡再簡說以上未論述到
的議題,或要強調的議題。
‧蕭平實居士之以眼見佛性
基本上,就字義而言此主張並沒有錯誤!
若電力喻為妄,則當人工智慧電腦與您對答時說「我與電同在」,這種
說法並不是錯誤,因為沒電時,它果真是不能跟您對答的,要與您對答
一定要有電存在。
同樣的道理,眾生在妄中,而妄是佛性的異名,六根是妄之排列組合所
成,所以說眼根能見真如也沒有錯誤,如上述的人工智慧電腦喻。但,
這是我個人依自己的邏輯思惟系統所推斷而得到的答案,至於蕭居士是
否也是同我一樣的邏輯思惟系統而產生這個見解,那就另當別論了。
‧異我
若主張這個見解的,那只能稱為邪見了!像某些宗教主張有一獨存於
宇宙之外的造物主...等等。
‧無中生有
對生死眾生而言,所有的一切皆是「妄以機率之排列組合」的結果,
經過某程度之排列組合後,於是產生了「某程度上」有規則的物理原
則,所以不同維度內的宇宙,各自有自己的物理原則。在我們娑婆世
界水是往下流,也許在其它世界是往上流的。我就看過佛經提到某世
界的眾生身體是金剛(鑽石)所構成,何以故?業力不可思議故!
由於一切悉由妄所構成,所以「無」本身並不存在。長短可以相形,
有無......卻是不能相生的。佛經中若提到「不能無中生有」,指的就
是這個概念,因為一切悉是由妄來構成,所以純粹的無是不存在。而
一般觀念的無,則是以妄為基礎下的說法。
譬如,看著夕陽西沈,太陽就消失了嗎?它並不消失,只是被暫時性
的遮住而已,在妄之基礎上的無,而只是「相對的無」,並不是「絕
對的無」,絕對的無從來不存在。若說有相似的,那只有入寂滅的阿
羅漢。
重述:無只有相對存在,並無絕對存在的無。
‧妄是否真正存在?
借用圓覺經義來說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
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想想旋火輪、芭蕉吧,說有實無,說無卻能作用,所以,未斷妄之前
是依於因緣(業力)來作用,已斷妄後,則依願力來作用,無願之人
即是二乘寂滅阿羅漢。
▲ 相
相的論述,這不用論我也相信在此論壇之見聞者,都具有分辨的能力吧?
▲ 用
用的論述就精采了,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我常建議修行人有三部經一定要看: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楞嚴經
。其實,這三部經真能讀通,即身成佛就有機會了!
我個人常誦一修行偈:「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修
行一定要甘願受才行,不然心中一定會有怨氣、不耐煩。
修行的方式,首先要有「正見」,所以依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任一去行,都
是正確的方式。但若要斷妄,那還是建議把上述三部經讀通吧!我先引一段
楞嚴經文說明: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
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
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
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
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
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
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
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
終無壞滅故。
......(中間經文刪略)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
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
涅槃清淨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
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
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
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再來是說明挑選那一個方便入手的經文,文長不引,請自
行看原經文)
我不知見聞者是否能真正的解讀上述這段經文的含意?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
,提供給大家參考!
第一義:
要悟佛知見!
要了知生滅如旋火輪喻,如芭蕉喻,似實有而其實是因緣所和合而成。
所以,若生心斷妄,則生即是妄。
要以「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擇一「方便法」精進深入,在因地修
行時就必須保持無求無取,沒有初禪也無四禪,沒有初地也沒十地,是
要保持當下頓超佛地的境界,等經過必須的時日之後,當您的偏計所執
的習氣無法攀緣時,此時就能斷變易生死,名為成佛,「然後圓成果地
修證」。
所以,我們要理解眾生的輪迴,是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所集(心)之現
象。修行人如同在急速中已踩了煞車的汽車,要停止,也需要一陣子,
所以不必急,只要「盡到您應盡的義務」,停止的時間到了您就能斷妄
。所以,您要放開油門(斷離染欲),也同時要踩煞車(串習淨妄以離
染妄)
第一義在講無妄(佛心)相狀,及修行時當下應具有的心性,沒有上述
我說的那麼複雜,但不說明,可能很多人不了解。
第二義:
本義在說明下手的細節,那就是要挑一個方法。先從令您輪迴的原因反
省、檢討,然後找一個契合您根器的方便法進行,方便法應該用那一個
呢?這不重要,無論是用何方便法,當使用之時,都要保持第一義的當
下狀況,這才是斷妄的重點。此所以,經文之後就有二十五圓通的菩薩
說明自己的斷惑方式的原因。
另外,再提供一個方便之經文,意義與圓覺經之三摩缽提方式一樣: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49) T06, p0797a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引攝
安忍波羅蜜多。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修學安忍。觀色如聚
沫。觀受如浮泡。觀想如陽焰。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事。作是觀
時。於五取蘊不堅固想常現在前。復作是念諸法皆空無我我所。色
是誰色。受是誰受。想是誰想。行是誰行。識是誰識。如是觀時。
復作是念諸法皆空離我我所。誰能割截。誰受割截。誰能毀罵。誰
受毀罵。誰復於中發起瞋恨。菩薩如是依止靜慮。審諦觀察能具安
忍。復持如是安忍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以
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是迴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誰迴向用何迴
向迴向何處。如是三心皆永不起。
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引攝安忍波羅蜜多。
這段經文很有意思,但個人認為最有意思的是:為何這樣執行後,可以斷惑
?乃至斷妄?(同一個修行方式,保持同一心性,並不代表會達到同一個境
界,這中間有微細的差別,這是所以有二乘、菩薩乘乃至佛乘的差別)
以上論述與各位分享,耑此!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基本上這個主題是不需要的,但不需要的議題既然大家樂論不疲,大約也不介意敝人多開一個主題吧?若站方認為不需要,請逕直刪除無妨!
主題名稱之疑,應是過、現、未的佛已說、現說、當說以「開、示」佛知見,及過、現、未眾生、果地菩薩所需「悟、入」佛知見而常論議者。在本站此區,當然也不例外,我,也不例外來插一腳。
第八識有染淨,染稱為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或心;淨則稱為大圓鏡智。而二者皆是真如。真如似純水,清純無染就稱為大圓鏡智,若染則稱為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或心。
如何理解大圓鏡智及阿賴耶識呢?
大圓鏡智是什麼?已能自在的佛,其第八識就稱為「大圓鏡智」。
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心,此三是什麼呢?此三是依不同角度觀察不自在人之第八識之後的名稱,所謂含藏、執藏、所藏的意思就是意表這三個名稱。不能自在的 「生死眾生」(含因地菩薩、菩薩乘果地阿羅漢、二乘果地阿羅漢、三界內眾生),對他們而言,真如就是上述的那三種含意。
重頌,是否自在是第八識名稱變換的主因,自在就稱為大圓鏡智,不自在就稱為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或心,無論自在或不自在,它們都是真如的異名。
如何理解真如生妄呢?
如我所理解,真如並不生妄,而是真如就是妄!名稱不同是『因觀察角度不同而異』。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用科學的角度在理解佛法,為何要這樣呢?因為,我還是生死眾生呀,既然不是佛,就算「已開悟」(理上悟)對真如、妄的微細作用必然無知,只知粗糙的作用部份,這部份可以研讀楞嚴經十二類眾生之經文處來理解。
目前以科學觀來研究佛法,經與華嚴經印證後的心得是:真如就是妄!
無限維度中的宇宙,其來源無法窮究,所以稱為「不思議」,因為不思議所以無法測知,無法測知之事,怎有窮盡呢?當思議之後(自我產生),於是就有了限度,依心量之所限,而陷於有限的宇宙(物理時空)中,這跟量子理論是同樣的。
再從另一角度來思維「妄」的意義。假設無量宇宙之基本構成要素是「妄」,則妄能構成化學週期表上的各要素(粒子),於是,鐵刀就可用來砍木頭,而成就傢俱。思考一下,鐵刀與木頭都是由妄所組成,依此脈絡思惟......,這宇宙還有什麼能離妄而自生呢?
鐵刀與木頭是「相」,無法離妄自生是「無異我」,最後,最精采的是:妄也無自我!
為何妄也無自我呢?我只能說:「那是佛依自覺聖智能力觀察之後告訴我們的」。
妄是否有自我,對於生死眾生而言,無論怎麼說都是在拾佛牙慧,但若不拾,那可就更糟了,所以,對於『妄為何沒有自我的理解』, 我們可以用佛經中「諸多譬喻」來自解。例如圓覺經中的旋火輪喻;法華經中的化城喻;楞嚴經中的演若達多尋頭喻......等等。我個人目前比較喜歡的譬喻 有二個,一個是「芭蕉喻」(葉葉析除實不可得),一個是個人常說的「電腦人工智慧喻」。芭蕉能成長,但葉葉析除後,卻是空心;電腦的人工智慧可以與您對 話,但電力停止後卻也不可得。
我們知道動態記憶體是因為電力作用才有意義,而它能記憶資料是因為它的「排列組合方式」加上「電力」的 作用結果。而中央處理器(CPU),也是因為積體電路的排列組合方式,使具有與電晶體相同功能之數億至數百億個邏輯閘,再加上電力才能作用。電力,就像是 妄,所以要使電腦不作用,就是要把電力關掉,所以「歇即菩提」。最重要的是:「電腦具有把自己關機的功能」。
眾生的「自覺為我」,那只是妄經過排列組合之後的偶然機率之反應。依此機率成為十二類眾生之一,至成為有情眾生之後,而了知違逆演化趨勢是苦,順則稱為樂,因無法承受八苦而了知要斷惑。於是,依此淨妄而斷染妄,所以成佛!成佛後:
(1) 了解妄的作用,於是以「無因緣的大慈大悲」來度其它眾生
(2) 宇宙並不因某眾生成佛之後而消失,這指妄對其它眾生還是存在
敝人不敢說上述所說是百分百正確,但多年來的學佛效果,應該離真實也不遠了!為何我沒斷思惑,更未斷妄,卻敢如此論斷呢?那是因為,即便是生死眾生,還是可以悟佛知見呀!茲引一段經文說明:
No. 580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卷1) T14, p0964a
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不。答曰有。
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又問頗有無知不識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不。答曰無。所以者何。
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
。雖在安處。而吉相常為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
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
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
今不能見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者於其人。即
無生死之義耶。若為常無常所繫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德。空者亦不自
得空。故說有空義耶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菴提遮所說。真實無異。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是菴提遮所說。不可移易。
關於妄、真如、第八識的意義,以上已經淺釋過,以下來說說常爭議的論點。大家所爭議的論點應該分體、相、用來解析。體則是論真如、阿賴耶、妄...等議題。相則是世界、眾生相、果報...等議題。用則是方法,通常是修行的方法。我常用黃金來比喻體相用:
黃金為材(體),能鑄金碗、金筷(相),金碗能盛飯(用),金筷能挾菜(用)
▲ 體
體的論述,在本文開始至今,就是一直在說明這個,這裡再簡說以上未論述到
的議題,或要強調的議題。
‧蕭平實居士之以眼見佛性
基本上,就字義而言此主張並沒有錯誤!
若電力喻為妄,則當人工智慧電腦與您對答時說「我與電同在」,這種
說法並不是錯誤,因為沒電時,它果真是不能跟您對答的,要與您對答
一定要有電存在。
同樣的道理,眾生在妄中,而妄是佛性的異名,六根是妄之排列組合所
成,所以說眼根能見真如也沒有錯誤,如上述的人工智慧電腦喻。但,
這是我個人依自己的邏輯思惟系統所推斷而得到的答案,至於蕭居士是
否也是同我一樣的邏輯思惟系統而產生這個見解,那就另當別論了。
‧異我
若主張這個見解的,那只能稱為邪見了!像某些宗教主張有一獨存於
宇宙之外的造物主...等等。
‧無中生有
對生死眾生而言,所有的一切皆是「妄以機率之排列組合」的結果,
經過某程度之排列組合後,於是產生了「某程度上」有規則的物理原
則,所以不同維度內的宇宙,各自有自己的物理原則。在我們娑婆世
界水是往下流,也許在其它世界是往上流的。我就看過佛經提到某世
界的眾生身體是金剛(鑽石)所構成,何以故?業力不可思議故!
由於一切悉由妄所構成,所以「無」本身並不存在。長短可以相形,
有無......卻是不能相生的。佛經中若提到「不能無中生有」,指的就
是這個概念,因為一切悉是由妄來構成,所以純粹的無是不存在。而
一般觀念的無,則是以妄為基礎下的說法。
譬如,看著夕陽西沈,太陽就消失了嗎?它並不消失,只是被暫時性
的遮住而已,在妄之基礎上的無,而只是「相對的無」,並不是「絕
對的無」,絕對的無從來不存在。若說有相似的,那只有入寂滅的阿
羅漢。
重述:無只有相對存在,並無絕對存在的無。
‧妄是否真正存在?
借用圓覺經義來說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
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想想旋火輪、芭蕉吧,說有實無,說無卻能作用,所以,未斷妄之前
是依於因緣(業力)來作用,已斷妄後,則依願力來作用,無願之人
即是二乘寂滅阿羅漢。
▲ 相
相的論述,這不用論我也相信在此論壇之見聞者,都具有分辨的能力吧?
▲ 用
用的論述就精采了,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我常建議修行人有三部經一定要看: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楞嚴經
。其實,這三部經真能讀通,即身成佛就有機會了!
我個人常誦一修行偈:「修行遇苦,當思往劫,愚痴造業,今甘願受」,修
行一定要甘願受才行,不然心中一定會有怨氣、不耐煩。
修行的方式,首先要有「正見」,所以依八正道或三十七道品任一去行,都
是正確的方式。但若要斷妄,那還是建議把上述三部經讀通吧!我先引一段
楞嚴經文說明: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2a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
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
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
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
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
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
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
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
終無壞滅故。
......(中間經文刪略)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
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
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
涅槃清淨妙德。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
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
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
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再來是說明挑選那一個方便入手的經文,文長不引,請自
行看原經文)
我不知見聞者是否能真正的解讀上述這段經文的含意?以下是我個人的見解
,提供給大家參考!
第一義:
要悟佛知見!
要了知生滅如旋火輪喻,如芭蕉喻,似實有而其實是因緣所和合而成。
所以,若生心斷妄,則生即是妄。
要以「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擇一「方便法」精進深入,在因地修
行時就必須保持無求無取,沒有初禪也無四禪,沒有初地也沒十地,是
要保持當下頓超佛地的境界,等經過必須的時日之後,當您的偏計所執
的習氣無法攀緣時,此時就能斷變易生死,名為成佛,「然後圓成果地
修證」。
所以,我們要理解眾生的輪迴,是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所集(心)之現
象。修行人如同在急速中已踩了煞車的汽車,要停止,也需要一陣子,
所以不必急,只要「盡到您應盡的義務」,停止的時間到了您就能斷妄
。所以,您要放開油門(斷離染欲),也同時要踩煞車(串習淨妄以離
染妄)
第一義在講無妄(佛心)相狀,及修行時當下應具有的心性,沒有上述
我說的那麼複雜,但不說明,可能很多人不了解。
第二義:
本義在說明下手的細節,那就是要挑一個方法。先從令您輪迴的原因反
省、檢討,然後找一個契合您根器的方便法進行,方便法應該用那一個
呢?這不重要,無論是用何方便法,當使用之時,都要保持第一義的當
下狀況,這才是斷妄的重點。此所以,經文之後就有二十五圓通的菩薩
說明自己的斷惑方式的原因。
另外,再提供一個方便之經文,意義與圓覺經之三摩缽提方式一樣:
No. 220b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349) T06, p0797a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引攝
安忍波羅蜜多。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修學安忍。觀色如聚
沫。觀受如浮泡。觀想如陽焰。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事。作是觀
時。於五取蘊不堅固想常現在前。復作是念諸法皆空無我我所。色
是誰色。受是誰受。想是誰想。行是誰行。識是誰識。如是觀時。
復作是念諸法皆空離我我所。誰能割截。誰受割截。誰能毀罵。誰
受毀罵。誰復於中發起瞋恨。菩薩如是依止靜慮。審諦觀察能具安
忍。復持如是安忍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以
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是迴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誰迴向用何迴
向迴向何處。如是三心皆永不起。
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引攝安忍波羅蜜多。
這段經文很有意思,但個人認為最有意思的是:為何這樣執行後,可以斷惑
?乃至斷妄?(同一個修行方式,保持同一心性,並不代表會達到同一個境
界,這中間有微細的差別,這是所以有二乘、菩薩乘乃至佛乘的差別)
以上論述與各位分享,耑此!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佛法與易
2008/12/28 佛法與易
----------------------------------------
▲ 緣起
這個主題開這裡這,也不是完全恰當,但個人認為還是對理解佛法有助益,若站方認為不適當,煩請移至「會員交流區」。
設這主題的緣起有二,一是昨夜吃完飯回家途中思惟佛法,突然想到易經的起源、原理,佛法可以含蓋,而我有能力可以說明。二是剛剛看電子報,看到「日本人來台瘋算命」,想想之後就開了!
▲ 預測未來原理
易經系列中最知名的是邵康節(邵雍)的梅花心易及其鐵版神數。後者目前只流傳在某些少數人手中;前者則是完全開放。其實,此二者是利用同一原理,因為是同一作者呀!
鐵版神數之厲害,可以依您的生辰年月日時刻,算出您的父母是何屬性?兄弟姐妹有幾人?您一生可以有多少俸祿及官位,何時有災厄,可以說非常精及準!而梅花心易,則是可以當下算出未來會出現什麼事件?前者是靜態算法;後者是動態算法。前者任何時間皆可算,但需有被算者的生辰八字;後者則是「不動不占」,及已動之後的當下時間。
若見聞者有注意到以上二者,您會發現它們都有「動」、「時間」的特性。前者要有出生時間,那是出胎受了近場恒星之磁場所影響,於影響當下,合業力現行之 果報而決定一生大勢;後者,則也是受了業力現行而感交,而時間則是參數。二者依公式加入參數,當然能算出將要發生什麼事。若您明白有情眾生的產生原因,就 能了解我所說的意思。就再舉人工智慧電腦為例來說明:
無論電腦是如何人工,畢竟它都是依照作業系統的規範來寫成,所以,依照
作業系統的規範標準,就能求出某軟體被載入記憶體之後的行為。
例如一個畫四方形程式,當您了知它的作業原理,那它會如何運作就了然於
心了。這時,它所需要的只是圖形參數,若給它四個xy座標,它就可以畫
出有長寬四邊的四方形。
所以,了解程式「如何運作」、及其「輸入參數」是呈現未來結果的二大必
要條件。
此時,將此原理3D化,那您就可以看到未來將形成的影像。若用於聲音,
也能聽見未來的聲音,六塵中其它塵境也如此類推。(很可悲吧,眾生是
這樣被物化)
以上的方式,也同時是天眼通看見未來的方式,只是更快速而已。但它們都是「以機率來呈現」,畢竟,無量劫以來的業因及現世外緣塵境的運作是很複雜的,不是所預見到的事一定100%會如實發生,這也是為何具有天眼通的人,所預見未來景像沒有被顯化的原因!不懂我所說?您可以想像成蝴蝶效應的現象(中間影響因素太多)!
▲ 改業原理
易經,顯然是很有智慧的人的發明。但易分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先天八卦又有幾種易,這樣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就使後人迷惑那一個才比較準確?若依我說,一生 大勢應該依先天八卦(我個人所演算的八卦,不是傳統先天八卦)去算,因為一生的發展,在投胎時基本上就已定案,這時用鐵板神數的方式去算比較恰當。而局部 小勢,例如流年、流月乃至流日,則是隨時可改的,大勢是命,小勢是運,所謂命運就是這樣來的。至於不定事件,則用梅花心易的方式可以算出。
以上有個議題與佛法相干,那就是命可以改嗎?於此我抒發個人見解,給有緣人參考!
命,如一株大樹,若有大力士,力若充足,則能全拔,這在佛經中(註一)有說明,所以,此大樹對大力士而言是不定業。若換成一瘦弱無力人,則此大樹對他就是定業。此力的大小,是看個人「修習道」的成績,這就是「了凡四訓」中,雲谷會禪師所說的:力強者,業拘他不得。
運,如一株大樹上的枝椏,所以它跟樹幹是一也是異,所以另命名為「運」。這指,雖個人力小,於大勢難改,但小勢之處還是可以勝任,例如,再力小如三歲幼童,還是可以摘下一枝葉的。
如註一佛經所說:「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此準論,在理論上命還是可以改的。若重業可以輕受,修行可以入涅槃,誰曰不能改呢?佛都說可以,您還說不行,那.......(不必我再說了吧?)。
能不能改命,主要是看您的力量夠不夠強,甚至可以不受業報,於當下就入於涅槃。誰說入寂滅的阿羅漢還受後有?這位入滅阿羅漢無量劫以來的業報,有全部受完嗎?當然沒有!
▲ 未來現象推算基礎
如之前所說的,推算未來應該以先天八卦為主。但,見聞者可曾注意到,目前的事物幾乎是無量種,八卦相疊充其量只有六十四個,又如何能推演呢?其實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原理:「象徵」。
世界上的事、物無量,要能全算出是不可能,但可以利用微積分原理,「依事件進展狀況,動態調整以求其近似值」,使用這方法的工作,再也沒有比人更適合了。所以要用六十四卦來算事物,就要參用「爻變」以及「事件進展參數」。
使用爻之後,六十四卦就具有384變化,以之合地球所處的位置及其日曆,並及人事物,預測已足夠且有餘。若再參用「事件進展參數」,那準確率就更高了,個 人認為事件落在某日的1.232小時內之命中率「理論值」有100%(取象要正確才行),因為要把384個變化與365日又1/4小時做整合推算,就會產 生1.232小時的誤差。當然,這個標準的實際測算人必須要具有非常理性才行,只要是有情緒或是智慧未達者,就不會盡善盡美。特別注意,那只是理論值,它代表著「應該會發生」,而不是「實際一定發生」。
▲ 法迄巴的384變
現在來舉「天候」為推算例子
・首判兩儀:天氣分成冷熱二種
・再分四象
熱天中有少陰太陽,冷天中有少陽太陰。於是有春天、夏天及
秋天、冬天。
・四象化八卦
八卦名取舊時習用的名稱,而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震是少陰中最陰,所以在春天首,離為次陰為春天尾近夏天。
乾氣陽剛,所以是最熱天氣,兌是太陽中之次陰,所以為夏末
近秋天。
巽是少陽中陽氣最強,所以排在秋天之首,坎次陽則排在秋末
。坤最陰,所以是最陰天氣,艮是太陰中之次陽,所以為冬末
近春天。
每一卦分攤六爻,共有384變,一一變依各卦所在節氣嵌入並
依上述方式分析,即可得天候相關的384變。其它的事物的象
徵方式,以此類推!
假設再舉「自然、物」為推算例子,依上述個人的推演原則演算。
・乾陽最烈,發散入空,所以給予「空」
・兌卦是太陽中之陰,處在天之下、地之上的虛空,最後爻外顯
為陰,所以給予「雲」
・離卦是陽中陰,處在近地之虛空且不能接地,而最後爻外顯為
陽能動,所以給予「雷」
・震卦是少陰中之陰,處在虛空,而最後爻外顯為陰與地接或
不動之象,所以給予「風」
・坤卦最陰,凝為大地,所以給予「土地」
・艮卦是太陰中之陽,處在地下不能破地,最後爻外顯為陽,是
地中隆起之象徵,所以給予「山」
・坎卦是陰中陽,處在地面不能入空,而最後爻外顯為陽能動,
所以給予「水」
・巽卦是少陽中之陽,處在地面部份接空,卻又不能離地,所以
給予「火」
此八卦設定完畢之後,以此為基再疊加另八卦,可以成為六十四卦,但已設定完畢者,則不能再予以解釋,否則就亂套了。而是要以其為「基」來推演另八卦在此卦中的延伸意義。同樣的,將六十四卦中的各別六爻給予定義,以得384變各個意義,也是以同樣的原理推演。
卦之取象並不容易,要了解所取之象是否適當,當然您可以逐日或逐時占卜並給予卦辭,同時求出將會發生之時空記錄下來,然後再加驗證結果與所推算是否相符合?
當然,您得在占卜時「專心一志」不要有雜念,但存「想看xx未來發展」之念即可,例如「想看明日天氣為何」,這樣就可以一日一占去修正原始所設定的象徵是否正確。我雖能推演(剛剛三分鐘前才推演完畢),卻也沒去實驗過,但知其理而已!(還要再推演384變......可能會死人吧?光是八卦我就推演了 將近三個小時了)
▲ 不動不占
凡有看過「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卷」者,應該對木輪占有印象吧?為何佛經還談占卜呢?其實原理就如我上所述,更深的義理是:「佛法是解釋宇宙現象及解脫其拘束的方法」。
此經的占法,也是要「專心存一意念」而占,此存念即是動, 依動而占才會有靈驗之處。換言之,若專心如一,那應該每次占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但依實際的事實,卻是常常前後次得到不同結果,所以傳統的占卜說只能占一 次,我個人認為,每次都應有相同結果,若結果不同,必然是占卜者心有雜念,而無法達到「蓍草」的感應道交!
中國古代用「蓍草」卜事, 為何用此草呢?因為它最能接受人類生物磁場所影響。每一個意念都會產生不同磁場,當處於業種現行之下,就能令此草感應道交而現出適合的卦象,當然,若心念混亂,也得不到適合的卦象。或是不會解卦,那也是得不到適合的結果。(看來有神通的人預測未來,的確是比較快速、準確且方便的)
見聞者,若您理解上述384變之義理,而能變通「象徵」,那應該自己就會依各種事件而演變。占卜人最困擾之處不是卦象原則是什麼,而是如何取象?基本原則是死的,但會發生的事件卻是千變萬化。
上述的八卦排列,我大概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這樣排的(剛剛才排出來的)。不過,相信有研究過易經的人,是不會相信我的排法吧?其實易經中的各卦辭,是依過 去古代歷中曾占出的事件給予卦辭,在後者又占出同樣卦象時,就加以「附會解析」,但占出同樣卦象一定是跟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是一定結果嗎?若是的話,雙胞胎 的業報應該一模一樣才是,但事實只是「某些」相似而已,更多的是不同。這也所以為何有連山易、歸藏易及周易的原因,因為「各自有主張」嘛,現在,又多加了 一個「法迄巴易」了。
▲ 我的案例
過去幾年前,有一陣子我用梅花心易算過某些人的命運,那可真是把他們嚇到了。因為是玩票性質,所以沒去追蹤結果,但在占算已發生的事件,那可把某些人嚇 到。目前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個案例是要我算他的健康,結果,我算他有癌症,只能活差不多三個月。這也得到被占人的證實,因為他的醫師也是這樣說的。看來,占 卜不是沒有道理,若只是胡說八道,怎會巧到那種程度?只是這個理...測算人能不能抓得到罷了!
如我上述所說,卦象基本原則不難理解、推算,難的是得到同樣卦象,如何象徵解釋?若同一時間不同人來問同一事件,又得到同一卦,難道就是相同的結果嗎?......似乎好像是喔,但實際還是有差別的,如同雙胞胎的命運一般!
▲ 結論
占卜對佛法而言是稱為「邪命」,指以猜測心而說,具有未證實之效應而影響他人,頗有惑亂人心之慨!但這是以眾生輪迴的善意觀點而說,若以第一義諦,那也不算是什麼。即便是世諦,也不是真的不能從事此業,只是在業力的刀口上求活,總是風險很高就是了!
本項主題,主述在「命運可改」及「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所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喔,佛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1) T12, p0551c
善 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則不能得生報後報。菩薩摩訶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則不能得現世報也。若業不得三種報者。是名不定。善男子。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 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樂。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 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善男子。有二 種人。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迴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 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
▲ 緣起
這個主題開這裡這,也不是完全恰當,但個人認為還是對理解佛法有助益,若站方認為不適當,煩請移至「會員交流區」。
設這主題的緣起有二,一是昨夜吃完飯回家途中思惟佛法,突然想到易經的起源、原理,佛法可以含蓋,而我有能力可以說明。二是剛剛看電子報,看到「日本人來台瘋算命」,想想之後就開了!
▲ 預測未來原理
易經系列中最知名的是邵康節(邵雍)的梅花心易及其鐵版神數。後者目前只流傳在某些少數人手中;前者則是完全開放。其實,此二者是利用同一原理,因為是同一作者呀!
鐵版神數之厲害,可以依您的生辰年月日時刻,算出您的父母是何屬性?兄弟姐妹有幾人?您一生可以有多少俸祿及官位,何時有災厄,可以說非常精及準!而梅花心易,則是可以當下算出未來會出現什麼事件?前者是靜態算法;後者是動態算法。前者任何時間皆可算,但需有被算者的生辰八字;後者則是「不動不占」,及已動之後的當下時間。
若見聞者有注意到以上二者,您會發現它們都有「動」、「時間」的特性。前者要有出生時間,那是出胎受了近場恒星之磁場所影響,於影響當下,合業力現行之 果報而決定一生大勢;後者,則也是受了業力現行而感交,而時間則是參數。二者依公式加入參數,當然能算出將要發生什麼事。若您明白有情眾生的產生原因,就 能了解我所說的意思。就再舉人工智慧電腦為例來說明:
無論電腦是如何人工,畢竟它都是依照作業系統的規範來寫成,所以,依照
作業系統的規範標準,就能求出某軟體被載入記憶體之後的行為。
例如一個畫四方形程式,當您了知它的作業原理,那它會如何運作就了然於
心了。這時,它所需要的只是圖形參數,若給它四個xy座標,它就可以畫
出有長寬四邊的四方形。
所以,了解程式「如何運作」、及其「輸入參數」是呈現未來結果的二大必
要條件。
此時,將此原理3D化,那您就可以看到未來將形成的影像。若用於聲音,
也能聽見未來的聲音,六塵中其它塵境也如此類推。(很可悲吧,眾生是
這樣被物化)
以上的方式,也同時是天眼通看見未來的方式,只是更快速而已。但它們都是「以機率來呈現」,畢竟,無量劫以來的業因及現世外緣塵境的運作是很複雜的,不是所預見到的事一定100%會如實發生,這也是為何具有天眼通的人,所預見未來景像沒有被顯化的原因!不懂我所說?您可以想像成蝴蝶效應的現象(中間影響因素太多)!
▲ 改業原理
易經,顯然是很有智慧的人的發明。但易分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先天八卦又有幾種易,這樣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就使後人迷惑那一個才比較準確?若依我說,一生 大勢應該依先天八卦(我個人所演算的八卦,不是傳統先天八卦)去算,因為一生的發展,在投胎時基本上就已定案,這時用鐵板神數的方式去算比較恰當。而局部 小勢,例如流年、流月乃至流日,則是隨時可改的,大勢是命,小勢是運,所謂命運就是這樣來的。至於不定事件,則用梅花心易的方式可以算出。
以上有個議題與佛法相干,那就是命可以改嗎?於此我抒發個人見解,給有緣人參考!
命,如一株大樹,若有大力士,力若充足,則能全拔,這在佛經中(註一)有說明,所以,此大樹對大力士而言是不定業。若換成一瘦弱無力人,則此大樹對他就是定業。此力的大小,是看個人「修習道」的成績,這就是「了凡四訓」中,雲谷會禪師所說的:力強者,業拘他不得。
運,如一株大樹上的枝椏,所以它跟樹幹是一也是異,所以另命名為「運」。這指,雖個人力小,於大勢難改,但小勢之處還是可以勝任,例如,再力小如三歲幼童,還是可以摘下一枝葉的。
如註一佛經所說:「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此準論,在理論上命還是可以改的。若重業可以輕受,修行可以入涅槃,誰曰不能改呢?佛都說可以,您還說不行,那.......(不必我再說了吧?)。
能不能改命,主要是看您的力量夠不夠強,甚至可以不受業報,於當下就入於涅槃。誰說入寂滅的阿羅漢還受後有?這位入滅阿羅漢無量劫以來的業報,有全部受完嗎?當然沒有!
▲ 未來現象推算基礎
如之前所說的,推算未來應該以先天八卦為主。但,見聞者可曾注意到,目前的事物幾乎是無量種,八卦相疊充其量只有六十四個,又如何能推演呢?其實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原理:「象徵」。
世界上的事、物無量,要能全算出是不可能,但可以利用微積分原理,「依事件進展狀況,動態調整以求其近似值」,使用這方法的工作,再也沒有比人更適合了。所以要用六十四卦來算事物,就要參用「爻變」以及「事件進展參數」。
使用爻之後,六十四卦就具有384變化,以之合地球所處的位置及其日曆,並及人事物,預測已足夠且有餘。若再參用「事件進展參數」,那準確率就更高了,個 人認為事件落在某日的1.232小時內之命中率「理論值」有100%(取象要正確才行),因為要把384個變化與365日又1/4小時做整合推算,就會產 生1.232小時的誤差。當然,這個標準的實際測算人必須要具有非常理性才行,只要是有情緒或是智慧未達者,就不會盡善盡美。特別注意,那只是理論值,它代表著「應該會發生」,而不是「實際一定發生」。
▲ 法迄巴的384變
現在來舉「天候」為推算例子
・首判兩儀:天氣分成冷熱二種
・再分四象
熱天中有少陰太陽,冷天中有少陽太陰。於是有春天、夏天及
秋天、冬天。
・四象化八卦
八卦名取舊時習用的名稱,而為「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震是少陰中最陰,所以在春天首,離為次陰為春天尾近夏天。
乾氣陽剛,所以是最熱天氣,兌是太陽中之次陰,所以為夏末
近秋天。
巽是少陽中陽氣最強,所以排在秋天之首,坎次陽則排在秋末
。坤最陰,所以是最陰天氣,艮是太陰中之次陽,所以為冬末
近春天。
每一卦分攤六爻,共有384變,一一變依各卦所在節氣嵌入並
依上述方式分析,即可得天候相關的384變。其它的事物的象
徵方式,以此類推!
假設再舉「自然、物」為推算例子,依上述個人的推演原則演算。
・乾陽最烈,發散入空,所以給予「空」
・兌卦是太陽中之陰,處在天之下、地之上的虛空,最後爻外顯
為陰,所以給予「雲」
・離卦是陽中陰,處在近地之虛空且不能接地,而最後爻外顯為
陽能動,所以給予「雷」
・震卦是少陰中之陰,處在虛空,而最後爻外顯為陰與地接或
不動之象,所以給予「風」
・坤卦最陰,凝為大地,所以給予「土地」
・艮卦是太陰中之陽,處在地下不能破地,最後爻外顯為陽,是
地中隆起之象徵,所以給予「山」
・坎卦是陰中陽,處在地面不能入空,而最後爻外顯為陽能動,
所以給予「水」
・巽卦是少陽中之陽,處在地面部份接空,卻又不能離地,所以
給予「火」
此八卦設定完畢之後,以此為基再疊加另八卦,可以成為六十四卦,但已設定完畢者,則不能再予以解釋,否則就亂套了。而是要以其為「基」來推演另八卦在此卦中的延伸意義。同樣的,將六十四卦中的各別六爻給予定義,以得384變各個意義,也是以同樣的原理推演。
卦之取象並不容易,要了解所取之象是否適當,當然您可以逐日或逐時占卜並給予卦辭,同時求出將會發生之時空記錄下來,然後再加驗證結果與所推算是否相符合?
當然,您得在占卜時「專心一志」不要有雜念,但存「想看xx未來發展」之念即可,例如「想看明日天氣為何」,這樣就可以一日一占去修正原始所設定的象徵是否正確。我雖能推演(剛剛三分鐘前才推演完畢),卻也沒去實驗過,但知其理而已!(還要再推演384變......可能會死人吧?光是八卦我就推演了 將近三個小時了)
▲ 不動不占
凡有看過「占察善惡業報經上卷」者,應該對木輪占有印象吧?為何佛經還談占卜呢?其實原理就如我上所述,更深的義理是:「佛法是解釋宇宙現象及解脫其拘束的方法」。
此經的占法,也是要「專心存一意念」而占,此存念即是動, 依動而占才會有靈驗之處。換言之,若專心如一,那應該每次占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但依實際的事實,卻是常常前後次得到不同結果,所以傳統的占卜說只能占一 次,我個人認為,每次都應有相同結果,若結果不同,必然是占卜者心有雜念,而無法達到「蓍草」的感應道交!
中國古代用「蓍草」卜事, 為何用此草呢?因為它最能接受人類生物磁場所影響。每一個意念都會產生不同磁場,當處於業種現行之下,就能令此草感應道交而現出適合的卦象,當然,若心念混亂,也得不到適合的卦象。或是不會解卦,那也是得不到適合的結果。(看來有神通的人預測未來,的確是比較快速、準確且方便的)
見聞者,若您理解上述384變之義理,而能變通「象徵」,那應該自己就會依各種事件而演變。占卜人最困擾之處不是卦象原則是什麼,而是如何取象?基本原則是死的,但會發生的事件卻是千變萬化。
上述的八卦排列,我大概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這樣排的(剛剛才排出來的)。不過,相信有研究過易經的人,是不會相信我的排法吧?其實易經中的各卦辭,是依過 去古代歷中曾占出的事件給予卦辭,在後者又占出同樣卦象時,就加以「附會解析」,但占出同樣卦象一定是跟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是一定結果嗎?若是的話,雙胞胎 的業報應該一模一樣才是,但事實只是「某些」相似而已,更多的是不同。這也所以為何有連山易、歸藏易及周易的原因,因為「各自有主張」嘛,現在,又多加了 一個「法迄巴易」了。
▲ 我的案例
過去幾年前,有一陣子我用梅花心易算過某些人的命運,那可真是把他們嚇到了。因為是玩票性質,所以沒去追蹤結果,但在占算已發生的事件,那可把某些人嚇 到。目前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個案例是要我算他的健康,結果,我算他有癌症,只能活差不多三個月。這也得到被占人的證實,因為他的醫師也是這樣說的。看來,占 卜不是沒有道理,若只是胡說八道,怎會巧到那種程度?只是這個理...測算人能不能抓得到罷了!
如我上述所說,卦象基本原則不難理解、推算,難的是得到同樣卦象,如何象徵解釋?若同一時間不同人來問同一事件,又得到同一卦,難道就是相同的結果嗎?......似乎好像是喔,但實際還是有差別的,如同雙胞胎的命運一般!
▲ 結論
占卜對佛法而言是稱為「邪命」,指以猜測心而說,具有未證實之效應而影響他人,頗有惑亂人心之慨!但這是以眾生輪迴的善意觀點而說,若以第一義諦,那也不算是什麼。即便是世諦,也不是真的不能從事此業,只是在業力的刀口上求活,總是風險很高就是了!
本項主題,主述在「命運可改」及「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所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喔,佛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1) T12, p0551c
善 男子。若業定得現世報者。則不能得生報後報。菩薩摩訶薩修三十二大人相業。則不能得現世報也。若業不得三種報者。是名不定。善男子。若言諸業定得報者。則 不得有修習梵行解脫涅樂。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屬。若言諸業有定不定。定者現報生報後報。不定者緣合則受不合不受。以是義故。應有梵行解脫涅槃。當知是 人真我弟子非魔眷屬。
善男子。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以是義故有修習道。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善男子。有二 種人。一者。不定作定報。現報作生報。輕報作重報。應人中受在地獄受。二者。定作不定。應生受者迴為現受。重報作輕。應地獄受人中輕受。如是二人一愚二 智。智者為輕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於王有罪。眷屬多者其罪則輕。眷屬少者應輕更重。愚智之人亦復如是。智者善業多故重則輕受。愚者善業少故輕則重受。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