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禪支(2)

No. 1552 雜阿毘曇心論 (卷7) T28, p0924b

問禪何等性。答

  五支有覺觀   亦復有三受
  種種及四心   是說為初禪


五支者五支所成。分義是支義。如車有眾分。眾具義是支義。如王有將士。支者若異若即。若異者。如毘陀六支
(四毘陀經一者億力毘陀。二者阿他毘陀。三者耶訓毘陀。四者三摩毘陀。毘陀者智也。有六支所成一學二欲三想
四辭五記六緣歷也)。比丘五勝支(比丘五勝支所成一信二不諂三不病四精進五智)。若即者如十六支散八支聖道。
彼支者。謂覺觀喜樂一心正受時。先麤心法作想名為覺。麤心法相續隨轉名為觀。正受時心悅名為喜。身心離惡故
快樂名為樂。是猗息樂非受樂。於緣心心法不散名一心。有覺有觀者。初禪有覺有觀。問已說五支。何故別說有覺有觀耶。答支者謂善。穢污亦有覺觀故別說。亦復有三受者。彼有三受。謂三識身有樂根。意地有喜根。四識身有捨根。種種者。謂梵天有種種身。有勝有劣。以覺觀力生故。有尊長眷屬處。及四心者。彼有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是說為初禪者。此諸法說初禪。勝一切煩惱故。正觀一切境界故說禪
  第二有四支   種種及二受
  第三說五支   此禪亦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內淨喜樂一心。種種者。彼無種種身。覺觀非分故。有種種心。謂根本有喜根。喜息已眷屬捨根現在前。捨息已復入喜根。及二受者謂喜根及捨根。此諸法說第二禪。第三說五支者。謂念正知樂行捨(行捨此行如常行等行也此是行捨非根捨也)一心。念者。於緣不忘記。正知者。止舉捨時分別知。樂者。於緣隨順受。行捨者。樂著樂故不受餘求。一心者。於緣不散。此禪亦二受者。彼亦二受。樂根及捨根。此諸法說第三禪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枝者謂說善   隨事如先說


離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無入息出息。彼正受身毛孔合四大極密故。四支者。不苦不樂行捨淨念一心。不苦不樂者。已離苦樂故。行捨者。不求餘事故。淨念者。護善根故念。離八上煩惱故淨。八上煩惱者。謂四根覺觀出入息離內外亂故。亂義擇品當廣說。一心者。於緣心不散。問初禪二禪何故不立正智耶。答喜及覺觀亂故不立支種。以是故亦不立念。又不立行捨。猗樂與行捨相違故(樂動捨沈靜)。問第三禪何故不立不苦不樂耶。答隨順無明品故。明無明相違。以是義故第四禪不立正智。問味相應等三種禪悉成就支耶。答支者唯說善。當知善禪與支相應非穢污。問穢污無何等。答初禪無。離生喜樂煩惱相應故。第二禪無。內淨煩惱濁亂故。第三禪無。念及正知煩惱樂所迷故。第四禪無。淨念及行捨煩惱相違故。復次初禪二禪無。猗樂一向善故。三禪四禪亦無。行捨隨事如先說者。若事彼禪先已說。餘禪復說者非未曾事增益。如初禪二禪說喜樂。當知此二枝非四。如是一切地。問此禪支有幾。答

  禪支名十八   事則有十一
  無色無有支   禪眷屬亦然


禪支名十八者。禪支名有十八。初禪有五支。第三禪亦爾。第二禪四支。第四禪亦爾。支前已說。事則有十一者。初禪五支名五。事亦五。第二增內淨。第三增行捨念樂正智。第四增不苦不樂。初禪支非二禪支作四句。初禪支非二禪支者謂覺觀。第二非初者。謂內淨。亦初亦第二者。謂喜樂一心。非初非第二者。除上說。如是乃至第四禪展轉說。無色無有支禪眷屬亦然者。四無色及禪眷屬不立支。以苦行故。支所攝禪是樂行。是故說彼地為苦道。若彼立支者。應一切地名樂道

  有覺亦有觀   是說未來禪
  禪中間有觀   明智之所說

有覺亦有觀是說未來禪者。未至依有覺有觀。未至者。是初禪眷屬。禪中間有觀明智之所說者。禪中間有觀而無覺。修行者轉寂靜故。問何故初禪二禪立中間依非上地耶。答彼昇降可得故。初禪有覺有觀第二禪無。彼中間有觀無覺故別立依。上地無此昇降故不立

  未來或二種   謂離味相應
  禪中間三種   亦俱說一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