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菩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二八)仇伽離謗舍利弗等緣
昔有尊者舍利弗目連。遊諸聚落。到瓦師所。值天大雨。即於中宿。
會值窯中先時有一牧牛之女。在後深處。而聲聞人。不入定時。無異
凡夫。故不知見。
彼牧牛女。見舍利弗目連其容端政。心中惑著。便失不淨。
尊者舍利弗目連。從瓦窯出。仇伽離善於形相。觀人顏色。知作欲相
不作欲相。見牧牛女在後而出。其女顏色。有成欲相。不知彼女自生
惑著而失不淨。
即便謗言。尊者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向諸比丘。廣說是事。時諸
比丘。即便三諫。莫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時仇伽離心生瞋嫉。倍更忿
盛。
有一長者。名曰婆伽。尊者舍利弗目連。為說法要。得阿那含。命終
生梵天上。即稱名為婆伽梵。
(編按:阿那含果人,命終生四禪五不還天之一,但此人只生
大梵天,這代表是外顯小乘行,內密大乘心)
時婆迦梵。遙於天上。知仇伽離謗尊者舍利弗目連。即便來下。至仇
伽離房中。
仇伽離問言。汝是阿誰。答言。我是婆伽梵。
為何事來。梵言。我以天耳。聞汝謗尊者舍利弗目連。汝莫說尊者等
有如此事。如是三諫。諫之不止。
反作是言。汝婆伽梵。言得阿那含。阿那含者。名為不還。何以來至
我邊。若如是者。佛語亦虛。梵言不還者。謂不還欲界受生。時仇伽
離。於其身上。即生惡瘡。從頭至足。大小如豆。
往至佛所。而白佛言。云何舍利弗目連。婬牧牛女。佛復諫言。汝莫
說是舍利弗目連是事。聞佛此語。倍生瞋恚。時惡疱瘡轉大如奈。
第二又以此事。而白於佛。佛復諫言。莫說此事。疱瘡轉大如拳。
第三不止。其皰轉大如瓠。身體壯熱。入冷池中。能令冰池甚大沸熱
。皰瘡盡潰。即時命終。墮摩訶優波地獄。
爾時比丘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尊者舍利弗目連等。為他重謗。
佛言。過去劫時。舍利弗目連等。曾為凡夫。見辟支佛出瓦師窯中。
亦有牧牛女。從後而出。即便謗言。彼比丘者。必與此女。共為交通
。由是業緣。墮三惡道中。受無量苦。今雖得聖。先緣不盡。猶被誹
謗。
當知聲聞人。不能為眾生作大善知識。所以者何。若舍利弗目連。為
仇伽離。現少神足。仇伽離必免地獄。不為現故。使仇伽離墮於地獄
。
如此之事。佛作是說。是菩薩人。如鳩留孫佛時。有一仙人。名曰定
光。共五百仙人。在於山林中草窟裡住。時有婦人。偶行在此。值天
降雨風寒理極。無避雨處。即向定光仙所。寄宿一夜。明日出去。諸
仙人見之。即便謗言。此定光仙。必共彼女。行不淨行。
爾時定光。知彼心念。恐其誹謗。墮於地獄。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
。作十八變。諸仙人見已。而作是言。身能離地四指。無有婬欲。何
況定光。昇虛空中。有大神變。而有欲事。我等云何。於清淨人。而
起誹謗。
時五百仙人。即五體投地。曲躬懺悔。緣是之故。得免重罪。當知菩
薩有大方便。真是眾生善知識。
佛言。爾時定光仙人者。今彌勒是也。爾時五百仙人者。今長老等五
百比丘是也。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菩薩亦如是。住不動地。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前。何況當生諸世間心。
...(中略)...
諸佛子。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是菩薩畢竟取於涅槃。棄捨利益一切眾生。
------
推薦同時參閱﹕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八地菩薩分別微塵智,知眾生由若干微塵所集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第八地。從大方便慧生。無功用心。在菩薩道。思惟諸佛智慧勢力。
知世界生。世界滅。世界成。世界壞。知以何業因緣集故世界成。何業因緣滅故世界壞。
是菩薩知地水火風性小相。中相。無量相。差別相。知微塵細相。知微塵差別相。於一世界中。所有微塵差別。皆悉能知。
此一世界所有地水火風。若干微塵。皆悉能知。知寶物若干微塵。眾生身若干微塵。世界中萬物微塵差別。
分別眾生大身小身。以若干微塵。成地獄身畜生身。餓鬼身。以若干微塵。成阿修羅身。天身。以若干微塵成。皆悉了知。
是菩薩入如是分別微塵智。知欲色無色界壞。知欲色無色界成。知欲色無色界成壞。知欲色無色界小相。中相。無量相。知欲色無色界差別相。如是知三界。是名菩薩教化眾生。
*********************************************************
釋
*********
微塵:
即目前科學所謂粒子,如分子、原子、夸克....等。最小的粒子,
佛法稱為「鄰虛塵」,意指把此微塵再分析下去,就只剩虛空。
經文義理:
上述經文是指即便是無色界中眾生,只存在行蘊,或連虛空也
不存在的識蘊,都是由微塵所集。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分別、了知」之義理分辨
1、唯識法相是什麼?
唯識法相,是實際描述十方世界、化身、妄的變化,所以,若
不到境界而越界談論總是會有很多疏漏,若欲了知這類義理,
這個時候,參訪善知識就真的非常重要。依此為準,我不是善
知識。但還是勉力辨義!
2、何謂分別?
分辨前境的功能,有不同的名辭。從分別、了知、直覺、映照
,個人以為都是不同程度的分別義理。如同光譜,所有光色全
攝於一時,名曰白光,置於三棱鏡之下,就顯出七彩差別,分
別至映照亦如是。
◎分別:是比量的行為。有思想、有分別。如這是紅色杯子,那
是綠色杯子是分別義。分析、歸納等的邏輯判斷是分別
義。
◎了知:通謂瞭然、知識。較微細的分別,就是了知。分別與了
最知大不同之處,了知不必坐下來仔細思惟,不必用粗
糙心行的邏輯分析與判斷。特色是「直接明辨」!
例如桌上有五個杯子,第一、二、三次要喝水時,還會
分析那個杯子是他人的、我的,一直到熟悉勝任之後,
要喝水就會直接拿起杯,而且還不會拿錯,已經「不必
再去思惟」那個是我的之後,才拿起杯子喝水。
了知時,有時會有心聲,有時不用。
有心聲時,說這是我的,那是他人的,這似乎也是分別
,但卻是「已熟稔前境事物義理之後的分別」,是不必
用邏輯思考去分別,而是直接就能辨認。
無心聲時,就是直接拿起東西,而且不會拿錯。
簡言之,在不熟悉事理之前,用的是分別的功能,如邏
輯之分析、歸納等。至已熟悉之後,就可歸於了知的範
疇之內,即便還有輕微、率爾的分別現象。
◎直覺:直覺是比了知更微細的分別狀況。到直覺的程度時,通
常都已經與「習氣」連結在一起。
例如,某日進餐廳覺得奇怪,經過分析之後才知餐桌中
間的花瓶不見了。
又例如,騎車在熟悉的路上,也許腦中在胡思亂想,但
卻仍然可以回到家,有時會覺得奇怪,自己是
怎麼回來的?這有可能是了知功能,也有可能
是直覺功能。
直覺的特色,是比了知更快速的就能辨認前境。使用分
別功能的機率已更微渺。因此用直覺時,必然都是要靠
過去已養成的習氣來成就。
◎武術家的直接反應:
比直覺更深入的一種反應狀況。其對前境的反應,甚至
不必意識參與就能直接反應,或意識參與程度非常低就
能反應。
要分析武術家的直接反應,要先分辨意識有幾種?及當
前五識產生時,意識參與的程度有多深。想確實了知在
這個境界中,意識參與有多少,必須入定觀察識蘊的作
用。
若欲增益理解本節義理,請參考註一。
回覆11樓
>如此說來,妙觀察智仍然是起心動念的.對吧?
復:我的見解:「是」
>《楞嚴經》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這
>個方式與妙觀察智的不同,在於前者不是起心動念,不是有為的
>情況.
復:
圓明了知是否「主動式有為」,很難判定。但「被動式有為
」應該還是會有。
所謂「被動式有為」,例如,心如大圓明鏡,物來即照。由
於沒主動攀緣,卻又有所作為,是以命名「被動式有為」。
但這狀況,又可名為「無為」,因為心鏡功能就是「映照」
,物不來亦有所照,其所照者即其「能照」功能,是謂無
相;若物來即照,所照是物相。這種恆具「映照功能」的
現象,要歸於被動式有為,或是無為,要看是以什麼立場
、角度來說事而定。
有為無為說法,跟妄是有生滅,還是無生滅是有些類似的
義趣。從佛性(法身義)角度來說,妄無生滅。從報化身
義而言,妄有生滅。而菩薩乘佛法是以佛知見為準,因此
以法身義為主。
>迦葉到達八地菩薩的境界了嗎?
復:
依個人所了知之佛經上的經文判斷,只會超過,不會不及。
>如果是八地菩薩,那麼就不但沒有意識起用,也沒有妙觀察智
>的起用了?
復:
聖人的心境,如同大圓明鏡,如帝珠,過去現在未來之
十方世界皆影現其中。若有眾生來問,則從中提取資料
而回覆。於眾生未問前,恆無思議,是謂「未發」;於
眾生提問之後,所發皆合中節,是謂「和」(中庸之義
理)。
未發之前無能所,則不落有無二邊,既發之後則有生滅
。所以,八地菩薩未發之前狀況,可謂不動,所以八地
又稱「不動地」,此時不適合說有道無,未發不落二邊
之故。
既發之後,則有妙觀察智之作用。但又有能力不必用妙
觀察智亦能了知。所以果地菩薩境界「不可思議」,亦
非思議所能及,自己證入就能明辨是怎麼回事了。
我個人見解,智與識都具有了知、分辨的功能,只是程
度深淺不同罷了。所以,不用妙觀察智,還是能用大圓
鏡智直接映照,此智不必意根(第七識)參與。
>依您先前所說,微細心念不屬於意識,那它屬於什麼呢?既
>然是微細心念,不也還是「念」麼?
復:
心是阿賴耶識業相的別名,心所產生的念,那當然還是
屬於阿賴耶識的作用。這是不用意根參與。所以,「心
念」是否屬於意識範疇這是「定義」的問題。
吾人可以如此了知而分辨,思想是心念的一種現象,但
歸於意識範疇。了知亦是心念之一種現象,可攝於意識
範疇。圓明了知、微細心念也是心念之一種,歸於大圓
鏡智攝。
上述圓明了知、微細心念,已是習氣,而不必經過思惟
。如武術家遇危險之直接反應,也是不經過思惟。
>希望能夠把圓明了知,無意識,轉識成智搞清,至少不要讓我
>再混為一談了.
復:
1、無意識
根塵相觸名識。意識須意根與法塵相觸。無意識就
是無意根參與。此時只剩第八識或大圓鏡智的作用。
2、圓明了知
請參考前項說明
3、轉識成智
佛不滅識,只轉識成智。智與識的功用是相同,只
是智的強度、廣度勝於識。
滅識者,是二乘阿羅漢,但也只能滅前七識,至於
第八識業相是否亦被滅,依楞嚴經五十陰魔經文判
斷,並沒有滅除,即使這樣也不再受輪迴。這現象
被稱為寂滅、斷滅。
回覆4樓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這個覺,是屬於識,屬於智,還是二者
>都不是?若都不是,它是什麼?
復:
若把「空覺極圓」當做「一」,那它只是個向量。還需
要「單位」及「目標」來和合。例如「1」並不代表實
際,所以稱為向量。給予「顆」、「張」、「只」及「
目標」後才具有實際意義。如一顆蘋果、一張紙、一隻
鳥等。
所以,若把「空覺極圓」賦予「菩薩乘」,則這境界應
當是八地(含)以上菩薩的境界。
若把「空覺極圓」賦予「阿羅漢乘」,則這境界應當是
四果的境界。
若把「空覺極圓」賦予「三界」,則這境界相當無色界
之空處定(含)以上境界,或四禪之無想定。
現在依楞嚴經文判斷,「空覺極圓」應當是八地(含)
以上菩薩的境界,八地就已具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但不具大圓鏡智。
*****************************************************
註一
*********
‧生死論述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16.html
‧心、意、念之分辨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4474.html
‧意識種類分辨
=>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750.html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佛面色無有精光。狀類如愁
昔佛坐樹下時。佛為無央數人說法。中有得須陀洹。有斯陀含。有阿那含。有得羅漢者。如是之等不可計數。時佛面色無有精光。狀類如愁。
阿難深知佛意。長跪白佛。禮侍佛八年。未曾見佛尊顏無有光明如今日也。有何變應令佛如此。今日誰有失大行者。誰有為惡墮地獄者。誰有離遠本際者耶。
佛告阿難。譬如商客多持珍寶及數千萬遠行求利。道逢盜賊亡失財寶。其身裸住無以自活。寧愁憂不。阿難白佛。其愁甚劇。佛告阿難。我從無數劫來。勤苦為道。欲救度一切人民皆令得佛。我今已為自得作佛。而無一人作功德者。是以不樂身色為變。
阿難白佛。今佛弟子有得羅漢。已過去者今現在住及當來者。不可計數。有得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爾叵計。云何無因功德度者。
阿難言。不能也。佛言。雖有羅漢無央數千因我法生。猶非我子。會亦不能坐佛樹下故。譬如生女雖為眾多。行嫁適人公嫗孤獨。我亦如是。時佛涕泣墮三渧淚。三千世界為大震動。無央數天龍神人民皆發無上平等度意。應時佛面端正悅好。無數光明千億萬變。十方徹照倍異於常。其見光者無不蒙度。
佛告阿難。如老公嫗祠天禱地求索子姓晚得生男。豎立門戶豈不歡喜而自勞賀。今諸一切發摩訶衍意。是以踊躍。佛種不絕故也。
佛遣須摩提菩薩上國六十億恒沙數剎。令詣彼國取師子座眾飲食具。如伸臂頃還來到此。嚴莊師子高廣之座。請諸一切無不會者。其發無上平等度意者。皆坐自然師子千葉金蓮華上座。有於七寶交露帳中及於七寶樹下坐者。豎諸幢幡七寶為柄。天錦為幡天繒為花蓋。佛應時令大千國土變為浴池。七寶蓮華滿其中生。佛自變身現作菩薩。或復現形如釋梵四天王者。廣為大檀供養一切。萬味飯食其香廣聞十方一切。其聞食香皆發無上平等度意。香香遍身從毛孔出。展轉復聞毛孔之香者。亦發無上平等度意。十方無涯坻剎為大震動。剎剎諸佛各遣左右尊菩薩來賀。釋迦文用一切。人民多發菩薩之心故也。中有持紫磨金蓮花來者。有持摩尼寶蓮花來者。有將明月珠蓮花來者。各各持雜尊寶蓮花共散佛上。佛之威神皆令所散合成花蓋。覆遍十方無央數剎。花蓋光明亦照諸剎。幽冥之處恒為明。泥犁薜荔禽獸六畜皆發大意咸欲求佛。佛為一切會者說經。不可計菩薩皆得阿惟顏住。復不可計天人得無所從生法忍。復不可計龍神人民得阿惟越致。復一切菩薩和薩皆發無上平等度意。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佛為放羊人之善行而微笑
聞如是。一時佛在鬱單羅延國。佛與千二百五十沙門俱行詣村落。如來色相三十有二。八十種好。光明晃煜照曜天地莫不大明。猶如盛月星中特明。
時天盛熱無有蔭涼。有一放羊人。見佛光相心自念言。如來世尊三界之師。涉冒盛熱無有蔭涼。即編草作蓋用覆佛上。捉隨佛行。去羊大遠。放蓋擲地還趣羊邊。
佛便微笑。金色光從口中出數千萬岐。岐出百千萬光。遍照十方。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地獄。禽獸餓鬼莫不大明。三界天人見佛光明。應時皆來至於佛所。一切人民及諸龍阿修倫。無數眾會皆大歡喜。持香花伎樂供養如來。
阿難長跪前白佛言。佛不妄笑。願說其意。
佛告阿難。汝今見此放羊人不。
對曰。唯然見之。
佛告阿難。此放羊人以恭敬之心。而以草蓋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天上世間生尊貴處。常自然有七寶之蓋而在其上。命終之後不墮三惡道中。竟十三劫出家為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達。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或得道跡.往來.不還.無著之證。成辟支佛。或發無上正真道意者。或得立不退轉地者。眾會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菩薩依地立名及其特徵
菩薩依地立名。偈曰
初三三行淨 次三三慢斷
後三覺捨化 第十有四名
釋曰。
於十地中建立十菩薩名。
初三三行淨者。
初地名見淨。菩薩得人法二見對治智故。
第二地名戒淨。菩薩微細犯垢永無體故。
第三地名定淨。菩薩諸禪三昧得不退故。
次三三慢斷者。
第四地名斷法門異慢。菩薩於諸經法。破起差別慢故。
第五地名斷相續異慢。菩薩入十平等心於一切相續得平等故。
第六地名斷染淨異慢。菩薩如性本淨客塵故。染能住緣起法。如不起黑白差別見故。
後三覺捨化者。
第七地名得覺。菩薩住無相力。能念念中修三十七覺分故。
第八地名行捨。菩薩住無功用無相故。亦名淨土。菩薩方便行與不退地菩薩合故。
第九地名化眾生。菩薩能成熟一切眾生故。
第十有四名者。
一名大神通。菩薩得大神通故。
二名滿法身。菩薩具無量三昧門陀羅尼門故。
三名能現身。菩薩住兜率天等示相身故。
四名受職。菩薩於諸佛所得受職故。
已說菩薩依地立名。
菩薩十一地
菩薩十一住相。偈曰
證空證業果 住禪住覺分
觀諦觀緣起 無相無功用
化力淨二門 及以菩提淨
以此諸所說 立地相應知
釋曰。
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故。
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
證業果者顯第二住相。證業及果不壞能護戒故。
住禪者顯第三住相。能生欲界而不退禪故。
住覺分者顯第四住相。能入生死而不捨覺分故。
觀諦者顯第五住相。以明教化惱。唯惱心以我無故。
觀緣起者顯第六住相。能不起染心而依緣起受生故。
無相者顯第七住相。行雖功用而上參一道。多住無相故。
無功用者顯第八住相。雖淨佛土而無起作。多住無功用故。
化力者顯第九住相。四辯自在能成熟一切眾生故。
淨二門者顯第十住相。三昧門陀羅尼門極清淨故。
淨菩提者顯第十一住相。一切智障斷究竟故。已說菩薩十一住相。
註:
上述「證空者顯初住相。多住人法二無我故。」之證空,應是指
斷分別人我二執,破見惑而無疑於空性,並不是斷三毒之證空。
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所至之處
如我今身必當入於無餘泥洹。不永滅度亦復留化。在賢明土將無數眾。前後圍繞說微妙法。
最勝當知。賢明去此北方度十三億恒河沙等諸佛剎土。彼有世界名不動轉。有佛號照意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不動轉界。亦無聲聞緣覺之名。純諸登位大乘行人。布施戒忍精進禪定。以神通慧而自娛樂。無極之智纏絡其身。隨時分別章句深妙。慈悲喜護等如虛空。觀前眾生知其志性。為雨甘露無極法味。其服食者無瞋恨結。行三三昧空無想願。拔濟生死立無為岸。降魔塵勞懷害之毒。彼佛神足感動變化。周旋往反無量佛土。
彼受訓者。不知是化謂為真佛。過去恒沙諸佛世尊。皆留化佛。接緣眾生使獲無為是故如來隱形適化不可思議。方將來佛慈氏等輩。亦各有化如來之像開導眾生。我雖滅度彼化佛身亦不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