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菩薩乘四念處修行方式

No. 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5) T08, p0253b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念處。何等四。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內外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懃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內受內心內法。外受外心外法。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循法觀亦無法覺。以不可得故。懃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內身中循身觀。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知身所行如是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內身中循身觀。懃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來若去。視瞻一心屈申俯仰。服僧伽梨執持衣缽。飲食臥息坐立睡覺。語默入出禪定。亦常一心。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內身中循身觀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時。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息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譬如鏇師若鏇師弟子。繩長知長繩短知短。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時知入息。出息時知出息。入息長時知入息長。出息長時知出息長。入息短時知入息短。出息短時知出息短。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懃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譬如屠牛師若屠牛弟子。以刀殺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觀此四分。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般若波羅蜜時。種種觀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以不可得故。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作是念。身中有髮毛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膽肝肺小腸大腸胃脬。屎尿垢汗淚涕涎唾膿血黃白淡[病-丙+陰]肪[月*冊]腦膜。譬如田夫倉中隔盛雜穀。種種充滿稻麻黍粟豆麥。明眼之開倉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麥是豆。分別悉知。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觀是身從足至頂周匝薄皮種種不淨充滿身中。髮毛爪齒乃至腦膜。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懇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是棄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月*逢]脹青瘀膿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懃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是棄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烏鴟鵰鷲豺狼狐狗。如是等種種禽獸攫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懃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是棄死人身。種種禽獸食已不淨爛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是棄死人身。骨璅血肉塗染筋骨相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是棄死人身。骨璅血肉已離筋骨相連。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乃至除世間貪憂。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見是棄死人身。骨璅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脫此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觀內身。乃至除世間貪憂。


...略...(以上身念處的觀法,其它的觀法請直接看電子佛經)


---- 說明 ----

四念處的修行重點是「如實知」,這一點沒把握住,都是在浪費時間。

何謂如實知?


1、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


2、於知時與淨習相應,即保持一心(相應有三類目標,須養成淨習:三法印
  、因緣法、與一實相印)


  要與哪一類相應,要視修行者心量而定。聲聞乘人與三法印相應;緣覺乘
  人與因緣法相應;菩薩乘人與一實相印相應。


  A、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

  B、因緣法 :即十二因緣。1.無明緣行。2.行緣識。3.識緣名色。4.名色
         緣六處。5.六處緣觸。6.觸緣受。7.受緣愛。8.愛緣取。
         9.取緣有。10.有緣生。11.生緣老死。

  C、一實相印:無生


  修行人若已能養成「無欲」或「根塵相觸時立即捨」的淨習,他的離欲斷
  惑速度就非常快。詳細的修行方式,建議參考《圓覺經》


經由上述「如實知」的反覆修行,就能斷三毒,奇怪吧? 這就是眾生之習氣產生與斷除的「必然過程」。


如我常舉例的「污水坑喻」:

甲問乙:是否有看到前方地上的污水坑? 

乙回答:已見

甲又問:走過去能否避開?

乙回答:能避開。

就在乙前腳回答能避開之後,後腳卻踏入污水坑中,為何如此呢? 習氣之故!習氣就是業力!


又例如有煙癮,癮犯時(欲生),就驅使(業力)煙癮者去抽煙(造新業因),因此再增長吸煙的習慣(更深業力),而使煙癮更牢固(業報)。


那麼,要戒煙者應如何做才可戒煙呢? 如《楞嚴經》開示:「違其現業」。要依養成染習的路徑而相反行,日久功深就能斷除。


如實知,是現觀當下的功夫,非常清楚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這功夫用的不好,常會有類似「失控」的狀況發生。

阿那罗王凌虐众生,乃已得菩萨如幻解脱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66) T10, p0355a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思惟善知識教。念善知識。能攝受我。能守護我。令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如是思惟。生歡喜心。淨信心。廣大心。怡暢心。踊躍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遍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捨十力心。漸次遊行。經歷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王所在之處。


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於正殿。坐師子座。宣布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婬。亦令禁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又使遠離貪瞋邪見。


/*按:描述無厭足王業報、作為...等等之狀況*/
時善財童子。依眾人語。尋即往詣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之座。阿僧祇寶。以為其足。無量寶像。以為莊嚴。金繩為網彌覆其上。如意摩尼以為寶冠。莊嚴其首。閻浮檀金以為半月。莊嚴其額。帝青摩尼以為耳璫。相對垂下。無價摩尼以為瓔珞。莊嚴其頸。天妙摩尼以為印釧。莊嚴其臂。閻浮檀金以為其蓋。眾寶間錯以為輪輻。大琉璃寶以為其竿。光味摩尼以為其臍。雜寶為鈴。恒出妙音。放大光明。周遍十方。如是寶蓋。而覆其上。阿那羅王。有大力勢。能伏他眾。無能與敵。以離垢繒。而繫其頂。十千大臣。前後圍遶。共理王事。其前復有十萬猛卒。形貌醜惡。衣服褊陋。執持器仗。攘臂瞋目。眾生見者。無不恐怖。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見。或起瞋恨。或懷貪嫉。作如是等種種惡業。身被五縛。將詣王所。隨其所犯。而治罰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或剝其皮。或解其體。或以湯煮。或以火焚。或驅上高山推令墮落。有如是等無量楚毒。發聲號叫。譬如眾合大地獄中。


善財見已。作如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業。逼惱眾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云何於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眾生。


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


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


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成熟眾生智不可思議。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度脫眾生智不可思議。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


時善財童子。聞此語已。即詣王所。頂禮其足。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時阿那羅王。理王事已。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


善財如語。即遍觀察。見其宮殿。廣大無比。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為牆。周匝圍遶。百千眾寶。以為樓閣。種種莊嚴。悉皆妙好。不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十億侍女。端正殊絕。威儀進止。皆悉可觀。凡所施為無非巧妙。先起後臥。軟意承旨。


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


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


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餘方便。不能令其捨離惡業。


善男子。我為調伏彼眾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惡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眾生。捨十惡業。住十善道。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


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


善男子。如我心者。寧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復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知諸有趣悉皆如幻。菩薩諸行悉皆如化。一切世間悉皆如影。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入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於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羅尼。已得自在。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光。王名大光。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遶無數匝。辭退而去。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
滅盡定,與死,與無想定之差別
************************************

No. 26 中阿含經 (卷58) T01, p0791b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意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意者依壽。依壽住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壽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壽者依暖。依暖住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壽及暖。此二法為合為別。此二法可得別施設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壽及暖。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因壽故有暖。因暖故有壽。若無壽者則無暖。無暖者則無壽。猶如因油因炷。故得燃燈。彼中因[火*僉]故有光。因光故有[火*僉]。若無[火*僉]者則無光。無光者則無[火*僉]。如是因壽故有暖。因暖故有壽。若無壽者則無暖。無暖者則無壽。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云何為三。一者壽。二者暖。三者識。此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比丘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如是念。我從滅盡定起。比丘從無想定起時。作如是念。我為有想。我為無想。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何法。為身行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後生身行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幾觸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三觸。云何為三。一者不移動觸。二者無所有觸。三者無相觸。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此三觸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空.無願.無相。此三法異義.異文耶。為一義.異文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空.無願.無相。此三法異義.異文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不移動定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四因四緣生不移動定。云何為四。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四因四緣生不移動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所有定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因三緣生無所有定。云何為三。若比丘度一切色想。至得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有三因三緣生無所有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想定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二因二緣生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生無想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住無想定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從無想定起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云何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無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處緣命根。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如是。彼二尊更相稱歎善哉善哉。更互所說。歡喜奉行。從坐起去


 ******************************************************************
無想定與滅盡定之差別
*****************************
No. 26 中阿含經 (卷58) T01, p0789a

法樂比丘尼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我從滅盡定起。比丘從無想定起時。作如是念。我為有想。我為無想。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入滅盡定時。作如是念。我入滅盡定耶

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不作是念。我入滅盡定。然本如是修習心。以是故如是趣向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從滅盡定起。作如是念。我從滅盡定起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我從滅盡定起。然因此身及六處緣命根。是故從定起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
死與入滅盡定之差別
************************
No. 99 雜阿含經 (卷21) T02, p0150a

  (五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復問。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有幾法

  若人捨身時   彼身屍臥地 
  棄於丘塚間   無心如木石


答言。長者

  壽暖及與識   捨身時俱捨 
  彼身棄塚間   無心如木石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正受

答言。長者。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從滅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

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

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以觀

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南傳佛法「修觀」方式

致光法師以下修觀的開示說的很好(第四講
http://www.daoism.cc/dandao/fdjd/dhzhl.htm):

◆ 修觀修錯變成修定

在修觀的時候,定力太強觀行就修 不好。前面說過,在四禪八定裡的五、六、七、八的定很難修觀。如果一個人的定力非常強,他在修觀的時候,一下子就入定了,他變成修定還以為自己在修觀,結果他在浪費時間。


往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那裡修啊,修啊,修到入定了,他還以為他修得很好。如果你修觀修到入定,你就修錯了。


所以修觀的時候,不允許你們入定太深,但是又不能沒有定。因此,在修觀的時候要天天保持四禪的定力,就是說,你一定要做到每天有能力上四禪,而且一下子就上。


但是修觀時,不可以入四禪太久,如果你每天入四禪太久,就修不了觀了。為什麼呢?因為定的力量使你的心不想動,於是觀沒兩下子就入了定,那樣你每天都在浪費時間。別人卻以為你很用功修道,而且道行不得了,整天坐在那裡動也不動。但是,在我看來你修錯了。


所以,當你修完定以後,我不會鼓勵你們入定入太久。如果你們想要修神通,你們就應該長久入定;長久入定就能引發神通。


如果你修觀,觀到很仔細,很清楚以後,你會覺得入定是很無聊的事。為什麼?進去了,終歸要出來,出來了,又想要進去。所以,別忘了修定的目的是為修慧,為了修慧而訓練不同的心力——定力。


你們明白了這些,以後修觀就懂得怎麼做。



◆ 擇法重點:除所擇之法,不許思惟其它佛法

修觀最重要的重點就是你一定要保持心念清淨。修觀時跟修定一樣,不允許動第二個雜念。


我們在修定觀呼吸時,不允許動任何雜念,動了以後,你就要從禪定掉下來。


在修觀做擇法時,只允許一個時期觀察一句佛法,不可以動第二個佛法的念頭,要如此修。如果你懂得正確的擇法,七覺支很快就會生起來。


如果你修一段時間,就來向我報告你的覺悟,我會當你是放屁打妄想,因為修觀時去玩味所覺悟的道理是沒有用處的。為什麼這樣說?你不知道是在打妄想,還以為自己有所領悟。在整個修觀的過程裡面,你要得到的是什麼呢?


在修觀時,覺悟不在所觀的道理上,而是生起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讓這七種心念生起來,就能覺悟了。


所以,修觀時生起任何其它佛法知見都是妄想,要立刻斬掉它。懂得修出七覺支,你就會很快證果。關於修觀,今天就講到這裡。


(法迄巴註:
修觀就是先存心無欲,並養成淨習,於觀時用此淨習反應所觀是生滅無常,於當下感悟的確無常、或感悟無生、或感悟無我,依自己習氣感悟之後,當下就斷了無始以來攀緣習氣,也就是俱生我執,這就解脫輪迴證到三三昧。


世俗人斷了習氣或說癮頭是可以驗證的,例如斷了煙癮,就不再抽煙,也不想去抽。那麼斷了三毒證阿羅漢果呢? 那就是能現十八神變,這指俱解脫阿羅漢有效。慧解脫阿羅漢須比祂高階的佛菩薩來證明,當然,自己也能知道是否已證,只是無法示現神通罷了。)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先無欲,再觀心才無弊病

「觀心」法門,是被斥為「默照禪」,這指單純使用它的話,是有弊病的。若見聞者只是純粹打坐練身體,則不必往下看,但若打坐目的是在求斷三毒解脫輪迴的話,那麼就有必要往下看。


什麼法門都有適合修行它的人來用,「觀心」之類的「默照禪」也一樣,所以可以比喻它就像一把刀,並沒有對錯之分,對與錯產生於使用者。惡人拿刀來搶劫,錯在惡人不在刀;善人拿刀柴、切菜來佈施窮人,對在善人亦不在刀。


所以,想求斷三毒解脫輪迴,卻只是單純用觀心法門,那就是錯誤的知見。請參考此文分辨自己的禪定落區,「無想定與三三昧之分辨」。


打坐修定用觀心法門,那就極可能墮入無想定之中,要免於墮入,一定要先學習斷惑的能力,這指斷貪瞋習氣的能力。這樣,使用觀心法門才不會白做工。


那麼,怎樣才可以斷除自己的貪瞋習氣呢? 又如何把這斷除的功夫,用到打坐、禪定中呢?


其實,不說之前也許很多人無法理解,但我說了之後,您就會覺得非常簡單!


所謂貪瞋習氣,就是七情六欲,要斷它且又能用在打坐、禪定中,惟一的方法就是「令己無欲」。於是,修行人一定要先發誓,我常說「立志」。要「立志無欲」!


所謂立志無欲,就是指發誓從當下開始,就要斷除七情六欲,那麼,無論他人來搶您、騙您,在您面前羞辱您的父母親戚,乃至於在您面前強姦您的妻女,您都不再生氣,因為已斷了貪淫的習氣之故,而瞋怒與貪淫是一體二面,也必然同時被斷除。


持這個無欲心,在打坐、禪定中使用「觀心」法門,那才真正就沒有弊病!


當然,若您已立志無欲,但還沒斷除貪瞋習氣前,生活遇到上述狀況時,也必然會生出七情六欲,這時怎麼辦?......


我所說者,只是教導如何斷除三毒的方法,如何持此方法於打坐、禪定中使用,至於用者自己能不能用的來,那就與我無關了!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入定單位效率

打坐,它的目的是在入禪定,而入禪定之目的卻又是在斷惑,以道家說法就是過九淵(參考列子之壺丘子與巫師鬥法之部份),以佛法來說就是在解脫輪迴,乃至斷無明。


所以,打坐不在於要求坐久,看看佛及妙覺菩薩們,不用打坐也能天眼透視、了知前面的人之過去世做了什麼,了知什麼人當下的心念是什麼。


佛及妙覺菩薩的禪,專業術語叫「恆與定俱」,這指,就算當下動心念,也都在禪定三昧之中!所以,打坐不必要求須坐多久時間,而在於「入定單位效率」。


所謂入定單位效率,是指「令心念不生」的最快時間之意思。單位效率愈高者,愈能在最短時間內,入禪定、得神通,乃至證三三昧。打坐到已常能入定者,有人長吸一口氣(二分鐘內)就能入定。


而佛及妙覺菩薩的禪定三昧,是根本不需要時間,而是「恆與定俱」,這指每個時間都在禪定三昧中,單位效率100%。


當已認知到打坐之目的,那麼就要練習在最短時間內入禪定的方法!


所以,我個人建議修行打坐者,以一小時為單位(一枝香時間大約是45至55分鐘),其中打坐45分鐘,15分鐘下座經行(行香),如此反覆。這對初學或久坐者都有利益。初學可以減低腿痛,久坐者可以加快入定速度。


若某人覺得在45分鐘內根本無法靜心入定,那就要學習快速入定方式。如同平常沒看書,到了月考前二日的拚命唸書一樣,此時因為很專心,就會覺得二日工夫,比平常一個月唸書的效果好很多,是不是?


所以,吾人並非不能快速入定,而在於心態不精進所致,心態懶洋洋的打坐,當然就不容易達到「心一境性」(一心禪支),入定時間就跟著延長了!


而那些經脈未開者,說要久坐才能通脈,這也不必然如此,那些修行般舟三昧的人,也沒坐著,其經脈也照樣能衝開,能不能衝脈,主要是當下心態問題!


當「欲心」寧靜時,則不生妄念,無生就無滅!但以沒入聖(斷三毒)故,不能真正無生,但在用這無慾的功夫時,生滅心念就會愈來愈少,如此用功日久功深,心就愈來愈寧靜,最終就是不生念而當下能入涅槃。而心靜的狀況,其本身就能觸動氣機循環,所以經脈照樣可以貫通。


老子所 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所以打坐的重點在於「靜」,靜就是不生念,也稱為「中」,但也不排斥生念。也就是「無事不生念,有事生 念亦不住」(指不攀緣在令心生念的事件之上,例如小狗咬褲子,知道之後沒多久就忘了,不會一整日心都掛在這裡,令工作時都在煩燥,在煩褲子曾被小狗咬過)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一心禪支 (專心一志,心緣一事)

這二日回覆初學者打坐的疑問,大都是在問腿痛時該如何如何的問題,這裡就順便回答一下。


修行人打坐時,要特別注意心念的使用,要「專心一志」,這指把心念全部放在所修行的法門之上,不要放到雙腿疼痛之上,忘了自己肉體的存在。


在 沒打通奇經八脈前,雙腿肯定都會痛的。所以,打坐時放在雙腿上是沒有意義。若能全心貫注在法門上,能專心到真的遺忘自己肉體存在,那就進入欲界定或初禪未 到地定,時間會過的比較快。就算沒有進入,在專注時,時間也一樣會過的比較快,而且,通脈的速度也會加快(心念專一,容易引起氣機發動)。


當 然,對某些打坐不夠久的人而言,他已通脈也不夠多,就是無法把心專一,讓自己遺忘肉體存在,而被雙腿所左右,但修行嘛,就是要勉強自己去改變習氣!(從凡 夫到斷無明,都一直在勉強自己「依智辦事」(改變習氣)的過程之上)若真忘不掉,也只好下座經行之後再來,次次失敗,次次再來!


又,真發生腿痛而難忍的狀況時,極可能是無法於當日或這二日再一次打坐,如同久沒運動的一次跑步,隔日雙腿就變的痠痛到很難舉步(醫學說是乳酸分泌太多,沒有被化解),這時再去跑步就簡直在要人命,打坐也有類似狀況。痛到受不了後,可能再也無法打坐,要等幾日。


若修行人發生上述的狀況,也不要氣餒,過一二日反覆去打坐,就當練腿吧,遲早有一日,雙腿會練的比較能久坐。那麼,在能久坐至一枝香時(約45分鐘),就必須學會「專心一志」的用功方式,即便不能坐一支香時間,又何妨把心念專心到一緣之上呢?


儘早的去習慣「一心」的用功方式,對入禪定絕對有幫忙,因為要入禪定「一心」是禪支,不能一心就無法入禪定。


所謂一心,例如,以落日觀為法門,打坐時,就把全部心念止於落日的影像上,我這樣說落日時,見聞者是否有一個紅紅又黃黃的圓圈影像? 例如一般明信片或圖片中,在海上有一個夕陽的影像? 若有的話,就是把心念止於此處即可,這叫一心。


我個人以往的經驗,專心於呼吸時,當呼吸到「滑」的階段(細心住),就已有足夠意志專心在法門之上,而忘掉自己雙腿,因為腿都麻了,所以也不會感覺它痛到能影響自己的心念。會影響自己坐不下去的,反而是自己的不肯舍貪、不肯無慾所引起的妄動習氣。


其實,只要修行人不放棄反覆打坐,就算中間因為腿痛停幾日,但又重複去打坐,根據過來人的說法,入禪定是遲早的事!

建議參閱﹕入禪定的基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