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念念覺

踏入真正的修行,原因有多種,但主要原因在於「已立志」,這指,已下定決心!若已下定決心,就會執行戒、定、慧等諸多斷除三毒及無明的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是講《圓覺經》中三淨觀的「禪那法」,它是可成佛的方法,也是頓法。於成佛因緣成熟來臨時,有可能於一念間,如《六祖壇經》所說的一悟即入佛地!譬如《妙法蓮華經》中的龍女,即身成佛!

念念覺,又名禪那法。此法屬於七地菩薩「常覺不住」的修行功夫。依個人經驗,從初修開始,它可分幾個修行步驟。也可只有一個步驟!但若連一個步驟也不需要,您是頓覺人!請自我審問,當下是否「已入佛知見」?若不是,您最少須一個修行步驟,至少看此文的當下您仍需有步驟的修行。

斷無明的修行,須依當事人的根器而定。您可在觀看自然風景時而頓覺。亦可在觀看他人揚眉瞬目時頓覺。亦可五根觸及聲、香、味、觸、法五塵時而頓覺,若不能頓覺,亦可以一個步驟頓修而覺。

欲斷無明若一個步驟不足,可考慮三種淨觀齊用。若三種淨觀齊用也不足以斷無明,可考慮修行六波羅蜜。

若再連六波羅蜜亦不足以斷無明時,可考慮十二因緣法。若十二因緣法也不適合,可考慮三十七助道品!

若再嫌三十七助道品也不能助益無明之斷除,那麼,還有最後的八萬四千法門隨您選!

若再嫌不夠,呃〜,我說您太挑了,是很難剃頭的修行人!建議您專心去做寺院修建、放生、造橋、舖路、濟貧...等等善行,待您的解脫因緣成熟時,會遇到有緣的聖人來度化您(如釋迦牟尼佛會觀察因緣,來決定去度化哪些眾生!)。

無論哪一類的頓漸修及所需多少步驟,您若想有機會一世就斷除真正的無明(俱生法執),就必須先「悟淨圓覺」,即「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註一)」。這指,您「必須悟佛知見」(參閱《妙法蓮華經》諸佛出世一大因緣),之後才再開始修行,以達到「入佛知見」。


右列一個步驟頓修法:「無欲」!

不要問我怎麼做,若您連這個都不懂,那代表您的根器不適合用一個步驟的修行方法,至少當下您不適合這一種!以下會說禪那法,也是一個步驟,試試看是否適合您?


真正已悟淨圓覺的人,無論是修三種淨觀的哪一種,都必然是「持無欲心」在用功!因為,「淨圓覺」就是無生,而現今眾生在生滅中,如何從生滅中變為無生呢?

方便說,那就只能斷生滅,須空!須無欲的「無」下去,一直三毒斷,到心念不生;如實說,本來就無生滅,只是眾生不了知,「妄執有生滅」罷了!即便已了知者,也不能自在,以其力未充之故!

所以,「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當以無欲用功,一直無到入菩薩八地後,才開始需要在「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中起智門,以生出妙用來廣度眾生!八地菩薩若不如此,也同樣會如二乘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須知,無欲是體,三種淨觀是用!而「無欲」本身也是一個頓修法,用此一直無下去,可斷無明!

以下開始說禪那法!

禪那法,又名念數門,用此法門者必須了知心念生起,心念消滅的話就不必去理它了,理它又是一個新的心念。雖然佛經也說要了知心念滅,但那只適合高段的修行人,例如菩薩七地。

其實,有在用此功夫的人,真有成就,也能以同一法門,一直修到七地菩薩位,必然了知心念「生與滅的相狀」。

但若沒到七地菩薩位,所有了知心念已滅的「了知」本身,就是一個「察知」。了知是第七識功用,察知是第六識功用。但無論是哪一個,二者都會「生出一個心念」。

所以,「起心知念,起是念」,「知心念滅」是多此一舉!

真正的功夫,須在禪那法已用的很熟練之後,逐漸的把這個「能(察知)」與「所(被察知的心念)」皆同時銷融。但只需銷融「能」即可,因緣(能所)不和合,就不會產生「察知」這個動作!若雙掌任少一個,掌聲就響不起來。

又,察知是第六識的功用,它具比較、分別特性;了知是第七識的功用,它具「直覺、當下非粗糙分別之微細了知」之特性。

前者見到火時,會先想怎麼避開;後者見到火就直接避開,想也不想!

後者如武術大師,遇到飛鞋襲來,想也不想的就依直覺(已熟稔的動作)而避開!若還要像前者一樣的「先想一想」,那臉上肯定會出現一個鞋印。

修行是有過程的,即便禪宗六祖慧能,不也先躲獵人隊十五年後才出世嗎?所以,在熟稔禪那法的用功方式之後,就須漸漸的把「察知」變為「了知」,把「了知」化為「直覺了知」,再至七地菩薩的「常覺不住」。

常覺不住是指,念念生起,無有漏失,於了知時而「覺(從不自在變成自在之過程)」,如此念念皆覺,是以稱為「常覺不住」!

若無欲心已強到能斷三毒時,則此「常覺不住」就會變成「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的七地菩薩境界。

若再進階,無欲之無也「把念無走」,而不生心念,就能入八地菩薩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

無欲的功夫,除非是上上根大修行人,一無即入佛地,否則大約也只能到菩薩八地而已,再進階的菩薩境界特性偏於「妙有」而不是「真空」,這非常需要轉識成智,也就是說,屆時不是「無」而是「有」,必須起智才行!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又,若閱讀法友對八地及之後境界感興趣可參閱「菩薩諸地特質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