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同偈語,帝釋說即非善受,阿羅漢說即善受

提示:
  本經頗有凡夫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是錯誤行為。而阿羅漢說此偈則是正確行
  為之意思。

  因為,那四句偈並不是凡夫所證,所以從其口出,則
  成「非為善受,非為善說」,也就是所謂的大妄語。

********************************************************************

No. 01 長阿含經 (卷20) T01, p0134b

佛告比丘。半月三齋雲何為三。月八日齋.十四日齋.十五日齋。是為三齋。


/* 陰曆八日齋,四天王使者巡視 */

何故於月八日齋。常以月八日。四天王告使者言。汝等案行世間。觀視萬民。知有孝順父母.敬順沙門.婆羅門.宗事長老.齋戒佈施.濟諸窮乏者不。

爾時。使者聞王教已。遍案行天下。知有孝順父母.宗事沙門.婆羅門.恭順長老.持戒守齋.佈施窮乏者。具觀察已。見諸世間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濟窮乏者。

還白王言。天王。世間孝順父母.敬事師長.淨修齋戒.施諸窮乏者。甚少。甚少。爾時。四天王聞已。愁憂不悅。答言。咄此為哉。世人多惡。不孝父母。不事師長。不修齋戒。不施窮乏。減損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若使者見世間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則還白天王言。世間有人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施諸窮乏者。四天王聞已。即大歡喜。唱言。善哉。我聞善言。世間乃能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


/* 陰曆十四日齋,四天王天子巡視 */

何故於十四日齋。十四日齋時。四天王告太子言。汝當案行天下。觀察萬民。知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不。

太子受王教已。即案行天下。觀察萬民。知有孝順父母.宗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具觀察已。見諸世間有不孝順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者。

還白王言。天王。世間孝順父母.敬順師長.淨修齋戒.濟諸貧乏者。甚少。甚少。四天王聞已。愁憂不悅言。咄此為哉。世人多惡。不孝父母。不事師長。不修齋戒。不濟窮乏。減損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太子若見世間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

即還白王言。天王。世間有人孝順父母.敬順師長.勤修齋戒.施諸貧乏者。四天王聞已。即大歡喜。唱言。善哉。我聞善言。世間能有孝事父母。宗敬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是故十四日齋。


/* 陰曆十五日齋,四天王巡視 */

何故於十五日齋。十五日齋時。四天王躬身自下。案行天下。觀察萬民。世間寧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不。見世間人多不孝父母。不事師長。不勤齋戒。不施貧乏。

時。四天王詣善法殿。白帝釋言。大王。當知世間眾生多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帝釋及忉利諸天聞已。愁憂不悅言。咄此為哉。世人多惡。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窮乏。減損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

四天王若見世間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還詣善法堂。白帝釋言。世人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帝釋及忉利諸天聞是語已。皆大歡喜。唱言。善哉。世間乃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佈施貧乏者。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是故十五日齋戒。

是故有三齋。爾時。帝釋欲使諸天倍生歡喜。即說偈言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齋戒   其人與我同

佛告比丘。帝釋說此偈。非為善受。非為善說。我所不可。所以者何。彼天帝釋婬.怒.痴未盡。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說其人未離苦本。若我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平等解脫。如此比丘應說此偈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齋戒   其人與我同

佛告比丘。彼比丘說此偈者。乃名善受。乃名善說。我所印可。所以者何。彼比丘婬.怒.痴盡已。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說其人離於苦本。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現量與比量的心念分析

(1) 現量

  現量指根塵相對時之前五識作用。此時也不必特別要怎樣,就是
  一向無欲(念)即可。當,根塵相對而無欲(念),這就是「無所住
  而生其心」,包含了「無所住」及「生其心」二個目的。此心,
  也被稱為覺心。

  知對境無心應無欲是慧,結果也不被轉是定,定慧等持則生佛智
  ,是謂覺、覺心。



(2) 比量

  當根塵相對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分別、思考,若未斷貪愛,於
  是就有了善惡分別。吾人應知,因地中修行,分別不是過錯,過
  在執著善惡。這並不是說,吾人不可以不知善惡,只是要沒執著
  而已。

  舉個範例:肚子餓時,見美食當前,於是不自覺的生起食欲。

  分別:1.眼前是食物。 2.眼前是「被稱為」「美食」的食物
  評論:有此分別心在因地中不是過錯,但於分別時,莫生善惡執
     著。

  灰色地帶:生起食欲。(這是一念貪欲)

  過錯心念:欲吃食。(這是串習,相續前念的貪欲)
  正確心念:我肚子餓,是肉體缺乏營養,應該補充之,若不補充
       ,則肉體敗壞之後就不能繼續修行。所以,我食用並
       不為貪欲,只為維持肉體而已。(這是聞思修)
  評論:生起食欲時,也不能完全算是過錯,因為在因地中還不能
     自在不食,所以於未自在、斷三毒之前,在肉體空虛時,
     恒常會生起食欲,只要不於生起當下不知不覺的立刻回應
     、或滿足它即可。功夫是用在「根塵相對時」,或「欲念
     生起被察知時」之當下處理方式。時間點在那一個,端看
     修行人用什麼法門而定。

  若由恒常住於寂靜、空、無相之中,而於當下對境時,知前境而
  具有分別能力,卻無念(欲),這是奢摩他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不作方便而無念(欲),斷了相續前念(欲)
  的習氣,此稱為知幻即離,這是禪那法。

  若當下知念(欲)生之後,而思惟生念(欲)原因、或起觀想,而導致
  無念(欲)的結果,或產生厭離的結果,這是毘婆舍那法。

  若要應用上述三種方法成佛,須先悟淨圓覺(無生),然後持淨
  覺心使用之才能成佛。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明辨真心與妄心

佛性、真如、法性、如來、自性......等等無量的名稱,指的就是一件事:無生。


  佛性無生,並非滅了妄才無生,而是本就沒有生起。如大海起諸波浪,大海並非浪
停才有,即便浪不停時也不離大海。而大海不隨浪生而生,不隨浪滅而滅,因此形容大海無生。佛性無生也如大海一般,雖然諸妄相亂生亂滅,都不會令佛性生或滅。


  妄生時,佛性在妄中,妄滅時佛性則如如。即便妄不滅,佛性也依然如如,如如是無生滅的意思。只是在依目前已有妄的立場下,而住妄說「妄有生滅」。但修行人,是以達到第一義諦的境界為依歸,所以言則不落二邊,此故,說一切悉無生。佛性無生,妄亦無生!


  雖然大海無生滅,但要在極大暴風雨中達到自在,卻也必須浪停才行,這就是要修
行之目的。


  所以,法身無生,無論眾生是否在妄中,一切時都圓滿。而報化身,則須「覺遍十
方」時,才能圓滿。


  由於法身無生,是絕對,不是相對,所以,『無真亦無妄』,於第一義諦中,無佛
、無菩薩、無眾生、無十方世界,連此無亦無,以無生之故。若有妄則亦將有真,有妄心時就亦有真心。以法身絕對之故,所以有真妄之相對。


  眾生在妄中,所以有妄心,因此有業、識;佛在真中,所以有真心,因此有願、智
。眾生無業不輪回,佛無願不能入輪回。眾生有識所以有妄見,佛有智所以有真見。


  而金剛經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即是真心,它是佛的化身智用之意思
,『此心並不是指法身、佛性』,以佛性無生故,不生真心及妄心。但真心已生時,也同時圓滿報化身,被稱為佛!


  真心並不是佛性,佛性是體,真心是用,如黃金被鑄為金碗可以盛物。黃金就是體
,盛物就是功用。吾人不能說盛物的功用就是黃金,但此功用也不離黃金而產生。


  真心亦是佛性!佛性雖是體,而真心之用卻不離體獨立而生,所以見波浪時,就算同見到大海。以波浪即是大海的表相之故。當然,眾生的妄心、識、業也是佛性的一個表相。


  至於真心是否為佛性,這要看是從那一角度在說事。從體、第一義諦的角度來說,本無生滅,佛性無生,真妄亦無生,所以真心無生,是以真心就是佛性。煩惱就是菩提。


  若以相用的角度來說,真妄中有生滅,而佛性無生,所以真心不是佛性。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議題:「某些人把不是佛的一切定義為妄,例如世諦」,然後說,世諦是妄,第一義諦是『是真、是無生』。


  我要問這類人:把真當做無生,則佛之「成所作智」作用是否為妄?


  這是說,佛說話時,此時佛是否在妄中?若佛說話時就是妄,這就代表不能一切時都如如,這就不是佛。若佛說話時不是妄,那吾人聽得佛的聲音是有生滅,又怎能說佛使用「成所作智」時,是無妄呢?


  所以,吾人應知,當立妄之時,也同時立了真。於是在眾生之識用是妄,此用則不變,於佛用時就轉名為智、為真。


  因此,絕不能把「第一義諦立為真」,若立為真,則第一義諦就也是世諦,如此立義,理就自相混亂,令人迷惑不能得解。所以要把第一義諦立為「無生」,世諦立為真及妄。眾生是妄、業、識,佛是真、願、智。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我是誰?這宇宙人生是場夢嗎?

  這宇宙人生是不是場夢,要依前提而定!


(1) 無生的前提

  在無生、本體的立場,是無話可說!


    為何無話可說呢?因為無生是「沒有產生」,若還有話,那就
  不叫無生,而叫有生。既然如此,又何必廢言而說宇宙是什麼,或
  它是有或無,或它是否為夢呢?



(2) 生滅的前提

  宇宙的現狀,就是一直以『不斷的生滅而存在』。如同一條無始的
  鎖鍊,一環扣一環,直至無終的未來......


    所有的生靈,是這生滅中的變化作用而已。如同人工智慧電腦
  ,它會說話、會聽,會演繹推算而說它有智慧,若這部人工智慧電
  腦問您:「我是誰」,吾人將何以回答?


    而人類,也就是這種機制下的產品之一,是「不斷生滅中的一
  個作用」.........,而已!


    當智者了知當下現狀,正見得知眼前的這一扣環,並不是過去
  的扣環,卻也不離過去而存在,它們這樣的生滅存在,源於「扣環
  繫結」!而這繫結就是眾生的「貪瞋痴」習氣。


    由於貪欲愛習,所以這場生滅輪迴永不止歇,於是吾人就在這
  不止歇的生滅中,自我制約而享樂受苦,而煩惱不己。若吾人要令
  「自我的宇宙止歇,其惟無欲!」


    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何要說「自我的宇宙」呢?難道別人看到
  的宇宙與我看到的宇宙還會不一樣嗎?呃......這真不是容易說明
  吶,但我就盡力於以下諸章節解說一番吧。


    由本立場而論,宇宙不是夢,因為它是以剎那不斷的生滅為真
  、為我之基礎而存在!



(3) 眾生與宇宙的起源

  什麼叫宇宙?上下四方稱為宇,古往今來稱為宙。


    什麼叫眾生?一直執著我的存在,而不斷在宇宙中寄生,以延
  續這個執著的妄習,就稱為眾生。


    眾生與宇宙的產生,源於「妄」!而這個妄是什麼呢?


    妄,這個中國字的意思,就是非真、無常的另一個意思。例如
  ,精神病人看到天上有二個太陽。或正常人在夢中得到幾千萬,而
  醒後卻又去執著它是真實。這類的行為,就稱為「妄」!


    妄的產生原因,依據已無妄之人的說法,它並沒有原因!為何
  說它沒有原因呢?這由二件事來判斷得出。


    一是往過去回溯宇宙第一次發生的原因時,由於找不到它起始
  的發生點,因為根本找不到,所以說妄無生因。


    二是觀察到新眾生與新宇宙不斷的產出之事實。


    由於找不到宇宙過去的第一次生因,於是智者轉向觀察可考的
  過去,所得到的結果就是,發現新眾生及新宇宙一直產生,卻找不
  出其新生的原因,所以將這種新生的狀況稱為「妄」,指它的產生
  並沒有原因(註一)。(特別說明一下:在眾生稱為妄,在佛則稱
  為願)
            


(4) 自我的宇宙

  眾生寄生的對象稱為正報,例如人類肉體;正報所依憑而活的就稱
  為依報,例如宇宙(這裡定義它包含各類星體、星雲等)。「報」
  是佛法的用辭,其意義類如欠債還錢,或有什麼行為就有什麼結果
  ,類似這樣的意思。
      

    要理解眾生的意義,吾人可以試想一部具有行動力的人工智慧
  電腦,它具有一切人類的外表及行為,所以它能流淚,也能理解人
  類的反應而作出反應。它經過初次賦予能量之後,啟動了它的作業
  系統,依於硬體結構(如CPU、RAM...)及作業系統的機制功能,遵
  循最初指令,於是它就有了「自我充能」的能力。因此,在它缺乏
  能源時,它就自我找尋食物,如人的飢餓行為。


    若某一日一部具有一切人類外表及反應的女性人工智人,流淚
  且表情十足,以痛苦的話跟您說:「我到底是誰?我覺得痛苦!」
  。此時,吾人要如何回答呢?要告訴她說:「親愛的,您不過只是
  一部人工智慧電腦嗎?」


    妄依於初始產生的驅力,在不斷自我執著之下,經過反覆的排
  列組合,於是產生了「自覺有我」之存在。這個存在,如同大海中
  的一個浮漚,於它未消滅之前,因為自覺有我,就說:「我存在」
  。因此說這個我執就是眾生!如之前所譬喻的人工智慧電腦。


    由於妄的作用是這樣,它不只產生了眾生,也同時產生了宇宙
  ,所以,宇宙與眾生是不同類別的妄作用罷了,我們可以一律皆稱
  為眾生。這是為何佛經說土木金石也是眾生的原因(註二)。


    當眾生自覺有我時,是以所謂的「業感」形式而存在。業感,
  指的是共振的意思。例如收音機,調對頻率就能收到不同電台。眾
  生就是一種頻率。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頻率,被人類感應就有不同的現象,例如
  光頻被感應,於是人類有了眼睛。聲音被感應,於是人類有了耳朵
  。如此類推,人類有了五官,乃至五官所不能感應的思想波,某些
  人類也有能感應這類頻率的器官,但卻並不一定會以物質形態呈現
  ,而稱為「淨色根」。物質的器官則稱為「浮塵根」。


    由於相同頻率才能共振,於是,您感應到地球的存在,感應到
  國家中不同眾生的共振存在,感應到您家庭父母、兄弟、姐妹的存
  在,於是您寄生在此家庭內的新生命肉體上,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
  子,而彼此能互相感應對方的存在。因為您有業感,所以您擁有了
  自我的宇宙!


    當您解脫了妄的束縛之後,您就能不再感應,於是您所感應的
  宇宙就此消失(註三,若您要影響他人的宇宙,還是有能力的)。
  但其它眾生由於還在妄中,所以他們的宇宙並不消失。這就是共業
  同感,別業不感的原理。


    妄的作用即便眾生不去消滅,妄也必然自滅,因為生滅就是妄
  ,妄就是生滅,有生必有滅,而我執若未消散,妄滅後,妄還會再
  生,這就是妄之所以名妄的原因。而禪定,則是妄中的不同現象而
  已,所以,禪定再怎麼深厚,若不斷貪欲愛習,還是要在妄中輪迴
  。


    欲成佛人,應知妄的生滅本就無常、非真,您的自我覺知,就
  是妄的變化反應。所以,成佛前所做的事,只要不去相續生滅而已
  ,這就是無欲的功夫。當生滅不相續,則稱為無妄、成佛。



(5) 「自我的宇宙」真是場夢嗎?

  若說「自我的宇宙」是一場夢,這麼說是一個義理交錯的說
  法。把生滅中的變化,拿到不生滅的無生立場中而說的一個
  結果。


    對於無生而言,所有的生滅都非真、無常,所以說妄如
  夢、如幻、如泡、如影,以無生之立場故,而說所有生滅都
  是場夢!


    吾人作夢,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夢本已是
  妄,以醒寤人而言,欲何因緣,而再妄執夢中物耶?(註四
  )即便在夢中已大富大貴,或貧賤無立椎之地,於夢醒之後
  ,這些夢中物又有什麼意義了?


    所以,修行人應該捨棄一切的執著,當下細心的觀察,
  您的起心動念無不是妄,不起無生,起則落入輪迴。大勇猛
  人,何不當下以一坐無量劫的心情,於當下無欲寂滅而入涅
  槃,如此當下則名為成佛(奢摩他成佛法,註五)。若不能
  成就,就此坐而告別世界死去,也會再生於一個便利解脫的
  世界或家庭之中。


    若您有了以上的心行,那我要恭禧您:您今生解脫有希
  望了!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http://fatsiba.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5366.html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中略)...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中略)...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盤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7) T19, p0138c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
註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



************************************************************************
註四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c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
註五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21b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c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8b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身證阿羅漢

***********************************************************************
No. 26 中阿含經 (卷56) T01, p0778c

編註:依此經了知,身證阿羅漢從初禪至無所有處定皆可證得
   ,不必要入滅盡定
***********************************************************************

  (二○五)中阿含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第四(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復再三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亦再三默
然不答。

爾時。尊者鬘童子在彼眾中。於是。尊者鬘童子即從坐起。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曾說五下分結。我受持之。

世尊問曰。鬘童子。我曾說五下分結。汝受持耶。

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說初下分結。是我受持。欲。恚。身見。戒取
。疑。世尊說第五下分結。是我受持。

世尊訶曰。鬘童子。汝云何受持我說五下分結。鬘童子。汝從何口受持
我說五下分結耶。鬘童子。非為眾多異學來。以嬰孩童子責數喻。詰責
汝耶。


/* 分辨五下分結非真,由「性使故」而生。何以有性能使耶?三毒習
氣深深纏縛而說名「性」,依不捨三毒所以能驅使 */


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意無欲想。況復欲心纏住耶。然彼性使
故。說欲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眾生想。況復恚心纏住
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自身想。
況復身見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身見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
仰眠。無有戒想。況復戒取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鬘童子
。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法想。況復疑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
疑使。

鬘童子。非為眾多異學來。以此嬰孩童子責數喻詰責汝耶。於是。尊者
鬘童子為世尊面訶責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彼時。世尊面前訶責鬘童子已。默然而住。爾時。尊者阿難立世尊後。
執扇扇佛。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
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五下分結者。諸比丘從世尊聞已。善受善
持。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 說明「五下分結」生因 */

佛言。阿難。或有一為欲所纏。欲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
已。欲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恚所纏。恚心生
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阿難。或有一為身見所纏。身見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
。身見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戒取所纏。戒取心
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戒取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阿難。或有一為疑所纏。疑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
疑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 分析如何斷五下分結。 不斷無明根本而得漏盡,無有是處 */

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跡。斷五下分
結者。終無是處。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
人見樹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不截根.莖。得實歸者。終無是
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不依此道.不依此跡。
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依此
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

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樹成就根.莖
.枝.葉及實。彼人截根.莖。得實歸者。必有是處。如是。阿難。若
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


/* 正式斷五下分結 */

阿難。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
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
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
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身見
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
捨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
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
結。


/* 知見不正 */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
。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無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
岸。阿難。當知彼人無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其心不
向而不清淨。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無有力也。


/* 正知見 */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
。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
岸。阿難。當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心向清
淨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
梁。或有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
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
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
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
之而度。安隱至彼。


/* 初禪即得漏盡 */

如是。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
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
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
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二禪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
.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
。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三禪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
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
。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
進得止息處。


/* 四禪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
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
。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空處定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色想。滅有礙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
是無量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
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識處定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
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
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不用處定(無所有處定)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無所有處成就遊。彼
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
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
.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 說明因緣和合義理 */

猶去村不遠。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樹。破作片。破為十分。或作
百分。破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葉葉。不見彼節。況復實耶。


/* 說明斷惑方式 */

阿難。如是比丘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
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
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
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為諸比丘依
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


/* 眾生根器不同,斷惑便顯差別 */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我為諸比丘依依立
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所以者
何。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勝如。阿難。
是故我說人有勝如。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證慧解脫阿羅漢方式,及須臾得神足通

參閱﹕
 ⏺俱解脫之如何解脫方式
 ⏺巴利註釋書的古層,第6.6
 ⏺未得初禪是否也能解脫輪迴?
 ⏺《須深經》的傳本及南傳上座部對《須深經》慧解脫阿羅漢的理解

***********************************************************************
No. 99 雜阿含經 (卷14) T02, p0096b

編註:依此經了知,慧解脫阿羅漢不必入初禪即可證得
***********************************************************************

(三四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
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
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
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
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
。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
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
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

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
。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
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
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
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
.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
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
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
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
得出家。時。諸比丘願度須深。

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問:初禪境界得漏盡嗎? */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 問:二禪境界得漏盡嗎? */
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
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 問:三禪境界得漏盡嗎? */
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
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 問:四禪境界得漏盡嗎? */
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 問:得漏盡俱解脫阿羅漢?*/
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
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
。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
。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
。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
。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
去。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
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
精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
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 得法住智方式 */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
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
.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
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註:初果境界*/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
無畏。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
故悔過。

佛告須深。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
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
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
。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
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
故。

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痴.不善.無智。於正法.律
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
。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
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
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
。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
。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
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
活耶。臣白言。活。王復敕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
不死。

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

須深白佛。無也。世尊。

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
忍。

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
。當受苦痛倍過於彼。

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No. 1443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 (卷2) T23, p0912b
***********************************************************************

是時妙賢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城乞食。時此女人儀貌端正人間希有


眾人見時共生嗟嘆。何意此女姿態絕倫。虛棄年華不受欲樂。能捨榮
好而為出家。妙賢聞已遂生慚恥。自是之後不復入城而為乞食。

時迦攝波因與相見。問曰賢首。得安樂不。妙賢具答。彼聞說已作如
是語。若佛許我乞食減半與妙賢者。我當分與。白諸苾芻。苾芻白佛
。佛言隨意與半。尊者聞已授其半食以相拯濟。

時吐罹難陀尼。見斯事已遂生輕笑。謗言聖者大迦攝波。先與妙賢居
一柱觀。十二年中淨修梵行。乃於今日翻有私情。乞食相濟。時迦攝
波聞斯事已。至妙賢處教其法要。此事應作此不應作。宜善用心。遂
捨而去。

/*註:得慧解脫阿羅漢果,不是俱解脫阿羅漢果*/
是時妙賢發大勇猛。於初後夜正念相應。剋責自心無暫停息。即便證
得阿羅漢果。轉成清淨無生之女。

爾時迦攝波見而告曰。汝今由我善知識故。其所作者皆已作訖。宜於
佛境界乞食自資。是時妙賢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王舍城次第乞食。

時未生怨王枉殺其父。生大追悔懷憂在室。雖有種種鼓樂絃歌。無釋
愁惱。時彼大臣遇見妙賢儀貌端正容色殊勝。便作是念。今此美女特
異常人。宜可進王冀除憂慼。

作是念已將近王室。強逼妙賢脫去法衣。著諸彩服具備瓔珞塗拭名香
。令親侍人進至王所。時未生怨王纔觀此女姿容妙絕。遂釋憂懷。復
由妙賢惡業時熟。如瀑流水無能止遏。遂被惡王強見陵辱。如中毒箭
生大憂苦。是時大世主於十五日欲褒灑陀。遍觀尼眾不見妙賢。入定
觀知在王宮內遭大辛苦非常被辱。

諸尼問言。聖者妙賢今何所在獨不見耶。時大世主即便命彼蓮花色尼
曰。汝應斂念觀彼妙賢。既聞語已觀知所在。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
尼眾沒王宮中出。在高樓上空中而住。

遙告妙賢曰。姊妹。汝已能破諸煩惱魔。何不發起大神通事。受斯陵
辱。時蓮花色尼便授其法。如是應作如是應修。速自調心發起通力。
是時妙賢繫念除亂。於須臾間獲得神足。著俗綵衣乘空而去。時蓮花
色便共妙賢至長淨處。

時十二眾苾芻尼。見已生大嫌恥。作輕笑言。我實不能與此宮人同處
長淨。

時大世主聞斯語已。告妙賢曰。具壽。宜往白王。著先法服速還來此


於時妙賢即乘神通至王寢處。其王猶睡。在於空中彈指作聲。王聞覺
已。便大驚怖身毛皆豎。作如是言。汝為是誰。為天龍耶。為神鬼耶
。作是語已。

是時妙賢空中對曰。我非天龍神鬼等。但是大師聲聞眾中妙賢苾芻尼。
時王聞已以頌答

  現無法衣並應器   容狀復不似尼形
  相貌既同倡艷女   法俗相違當為說

是時妙賢。縱身而下。以事告曰。

  大王非理相陵逼   強奪我缽並法衣
  宜應見授父母財   我欲速歸為長淨

時未生怨王聞是語已。悶絕躄地。以冷水灑面方能醒悟。便禮雙足求
哀致謝。即索衣缽敬授妙賢。既受得已即還本處。與諸尼眾而為長淨。

爾時諸苾芻尼以妙賢事告諸苾芻。苾芻白佛。世尊以此因緣集苾芻尼。
諸佛常法知而故問。依時問非時不問。有利問非利不問。破決隄防為除
疑惑。告妙賢苾芻尼曰。汝實作斯不端嚴事耶。

白言實爾。世尊。

世尊復問。汝受樂不。

白言世尊。我已離欲豈容受樂。

佛言。汝今無犯。然苾芻尼作不淨行。犯波羅市迦。如蘇陣那。

我觀十利廣說如上。乃至顯揚正法廣利人天。為諸聲聞苾芻尼弟子。
於毘奈耶中制其學處。應如是說。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6b
***********************************************************************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
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
有諸欲。助發愛性。

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
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

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
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
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
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
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94) T30, p0835c
***********************************************************************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屍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
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
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
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 法住智 */
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謂如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
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
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諸如是等如其
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 涅槃智 */
又復云何名涅槃智。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
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竟寂
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於苦
若苦因緣。住厭逆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如是妙
智。名涅槃智。



***********************************************************************
菩薩也有慧解脫這一路的修行方式
***********************************************************************
No. 671 入楞伽經 (卷7) T16, p0554c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為我說諸一切菩薩聲聞辟支佛入滅盡定次第相。我及一切諸菩薩等。若得善知入滅盡定次第之相巧方便者。不墮聲聞辟支佛三昧三摩跋提滅盡定樂。不墮聲聞辟支佛外道迷惑之法。

佛告聖者大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大慧菩薩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 說明﹕依南傳說法,入滅盡定至少須證三果(相當菩薩乘五地),而以下經文卻開
    示從初地(相當二乘初果)就能入滅盡定,這顯示菩薩乘亦有慧解脫的現象。
*/
佛告大慧。菩薩從初地乃至六地入滅盡定。聲聞辟支佛亦入滅盡定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念念入滅盡定。以諸菩薩悉能遠離一切諸法有無相故。

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

No. 26 中阿含經 (卷56) T01, p0778c

  (二○五)中阿含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第四(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復再三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亦再三默
然不答。

爾時。尊者鬘童子在彼眾中。於是。尊者鬘童子即從坐起。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曾說五下分結。我受持之。

世尊問曰。鬘童子。我曾說五下分結。汝受持耶。

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說初下分結。是我受持。欲。恚。身見。戒取
。疑。世尊說第五下分結。是我受持。

世尊訶曰。鬘童子。汝云何受持我說五下分結。鬘童子。汝從何口受持
我說五下分結耶。鬘童子。非為眾多異學來。以嬰孩童子責數喻。詰責
汝耶。


/* 分辨五下分結非真,由「性使故」而生。何以有性能使耶?三毒習
氣深深纏縛而說名「性」,依不捨三毒所以能驅使 */


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意無欲想。況復欲心纏住耶。然彼性使
故。說欲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眾生想。況復恚心纏住
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自身想。
況復身見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身見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
仰眠。無有戒想。況復戒取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鬘童子
。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法想。況復疑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
疑使。

鬘童子。非為眾多異學來。以此嬰孩童子責數喻詰責汝耶。於是。尊者
鬘童子為世尊面訶責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彼時。世尊面前訶責鬘童子已。默然而住。爾時。尊者阿難立世尊後。
執扇扇佛。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
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五下分結者。諸比丘從世尊聞已。善受善
持。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 說明「五下分結」生因 */

佛言。阿難。或有一為欲所纏。欲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
已。欲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恚所纏。恚心生
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阿難。或有一為身見所纏。身見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
。身見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戒取所纏。戒取心
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戒取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阿難。或有一為疑所纏。疑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
疑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 分析如何斷五下分結。「實」:果實。
  不斷無明根本,而得漏盡,無有是處 */

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跡。斷五下分
結者。終無是處。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
人見樹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不截根.莖。得實歸者。終無是
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不依此道.不依此跡。
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依此
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

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樹成就根.莖
.枝.葉及實。彼人截根.莖。得實歸者。必有是處。如是。阿難。若
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


/* 正式斷五下分結 */

阿難。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
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
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
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身見
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
捨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
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
結。


/* 知見不正 */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
。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無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
岸。阿難。當知彼人無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其心不
向而不清淨。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無有力也。


/* 正知見 */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
。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
岸。阿難。當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心向清
淨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
梁。或有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
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
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
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
之而度。安隱至彼。


/* 初禪即得漏盡 */

如是。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
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
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
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二禪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
.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
。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三禪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
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
。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
進得止息處。


/* 四禪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
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
。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空處定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色想。滅有礙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
是無量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
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識處定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
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
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 不用處定(無所有處定)才得漏盡 */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無所有處成就遊。彼
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
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
.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 說明因緣和合義理 */

猶去村不遠。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樹。破作片。破為十分。或作
百分。破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葉葉。不見彼節。況復實耶。


/* 說明斷惑方式 */

阿難。如是比丘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
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
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
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為諸比丘依
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


/* 眾生根器不同,斷惑便顯差別 */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我為諸比丘依依立
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所以者
何。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勝如。阿難。
是故我說人有勝如。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識的遷移作用

No. 310 大寶積經 (卷109) T11, p0610a

爾時世尊讚長者言。善哉善哉。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如汝所問。汝今至心諦聽諦受。我當為汝說神識去來移滅。

跋陀羅波梨。猶如風大雖無形色不可睹見。然由因緣而現形色。現形色者其義云何。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崖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手足目等亦復如是不可得見。於諸色上增益勝處。或黑或白。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而現色。此識界亦復然。當須知云何於彼處此識界。得名受觸法界耶。

復云何此識界。捨此身已後受愛觸等。譬如風界能移香氣。故知此花香從風吹來。而其風界實不持花香而來。亦非無風而花香能來。彼香無色彼風亦無色。其彼聞香根亦無色。

跋陀羅波梨。如是如是。彼死人識欲移持觸受等及諸界已。有於彼世以父母和合故。然後可知有識。其識有故即知有受有觸和合而成。猶如勝人識強勝故有香根。香根勝故有勝香。復有二身勝故有二事勝可見。

二事勝者所謂色觸。其風多故花香亦多。如是如是。以識大故受亦大。受大故識亦大。識大故諸界亦大。然知此善此惡也。譬如畫師既善成就板。隨欲出向作即能為。善意解故隨色能作。然彼畫師若無色不可現色。如是如是。此識成就六色身。所謂因眼見色。所有識智因眼見色者實無有色。因耳聞聲者亦無色。因鼻聞香者亦無色。因舌知味者亦無色。因身覺觸者彼觸亦無色。因意有諸大者彼亦無色。所有知者亦無色。當知彼境界內亦無有色。如是次第此識當知皆亦無色。當應如是觀。

而汝問此識云何捨此身至於彼世者。

跋陀羅波梨。夫命終時此識以業持故。此業及命盡時。譬如入寂滅三昧人有識身體。此識身體滅已。然後入寂滅內住。

如是如是。此識於死人邊。捨身及以諸大。捨已唯有念力。如是知我是彼某甲。凡人捨身之時。有二種觸正念。何等為二。一者正念。二者觸。而彼人命終之時。於身有觸二受。一身受二念受。死後念有觸。

復次汝問識者何義。然有子能生牙。從智生識即名為念。是故智及子故名為識。然後還受於觸。苦樂智知故名為識。後復受善惡。亦能知善惡境界故名為識。猶如從子生牙。其身成就故名為識

復次跋陀羅波梨。汝又問言。此識云何捨身已移向彼者。譬如鏡中照現身形。又如泥團模內鑄出身形。又復如日出時能滅諸暗。其日沒已還復生暗。然而彼暗無有常定。非無常定之處。然彼暗無色無受不可見。如是此識生身已。如暗離明身生亦然。其人不見此識。然識受此身。譬如婦人受胎然不知此我懷胎。為男為女。或黑或白。或諸根具以不具。或手足正等。以不然。彼在胎之者。或以熱食觸故覺已即動。如是如是。此識來去伸縮共眼開閉。昔所造諸業故。所有境界即笑語言等。諸有所生得色身內住識。然諸眾生不知我身內所住識有何體。跋陀羅波梨。此識善成就故。流至於一切諸有。然諸有不染著。跋陀羅波梨。諸有及識六根境界。是六界處。有四大處。有五陰處。跋陀羅波梨。如是識等境界汝當知。跋陀羅波梨。譬如木人以一機關作一切諸事。走跳現種種諸伎。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木人有何因緣作如是事。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如來所問非我境界。我無智能答。佛復言跋陀羅波梨。彼者由巧智慧力作種種事。而彼巧業無有色。以智所生。如是如是。此身人由識巧故生。而此種種身由識所作。此識造身故生。而此識無有可盡。猶法界修熏故。往昔諸身憶念意成就。猶如日光此識應須當見。譬如日光照於穢濁臭惡諸尸。亦不為其所染。而其臭穢不離日光所生。如是如是。此識欲初生在糞穢所食諸不淨。又在豬狗等腹內受胎。然彼識不為臭穢所染。

復次跋陀羅波梨。此識捨身已。隨善惡所行。此義何也。

此識捨此身體即受彼罪福。譬如風界從山首出至於瞻婆林。因觸故受微妙香。至臭穢之處。或至諸尸臭處。

跋陀羅波梨。彼風隨至多處。而取多氣至彼即多。猶如彼風界將彼香氣過。而彼風界無有色。及彼香亦無色。

如是如是。此識捨身已將善惡而移。如是次第而去。彼識欲移。猶如睡夢人知一切諸物。有身不移本處。

如是如是。有福亦生。欲移識時。猶如夢見諸事。然此識不從咽喉出。亦不從諸孔出。其識出時亦復不求諸孔。

爾時跋陀羅波梨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或雞卵鵝卵在[穀-禾+卵]內。其[穀-禾+卵]無孔云何知識別而[穀-禾+卵]不破。其識云何移徙。

佛告跋陀羅波梨。譬如以瞻婆等諸花熏烏麻。善熟然後壓取油。而言此是瞻婆等花油。如彼香不破壞烏麻而香氣移徙。彼香不著烏麻。因麻及花共和合故香氣相著。然後香氣不從麻子邊求孔然後入。因彼二故其香移徙。

如是如是。此識不破壞卵[穀-禾+卵]。妙香移徙此識轉移亦復如是。汝當如是知。

復次此識不移徙。猶如日火摩尼寶等光明。應如是見。

復次此識移徙。猶如種子所至地方種子。而彼種子擲置地內。生牙莖葉花果子。或白或赤或黑。各有自味力成熟。而彼地界是一水火風大亦然。

如是如是。此識有一法界。一切諸有中成就身然後生。或黑或白或赤等色。或本性剛強。或本性調柔。

復次跋陀羅波梨。命終之時此神識捨身已。成後身種子因。欲作手足等體。而當時未有身分。而彼捨地分取法界分。而彼諸界共念和合。然彼念以信敬力故。法界念和合。取識不離識。而法界可見。亦不離法界識有因。然彼識風為助。自餘法界皆為微妙。所謂念界受界法界色界。

爾時跋陀羅白佛言。世尊。彼識云何有色。

佛告跋陀羅波梨。凡有二種色。一者內二者外。言內色者何。所謂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識。彼名內色。耳內聲外。鼻內香外。舌內味外。身內觸外。意內法外。

跋陀羅波梨。譬如生盲之人夜睡眠中。夢見種種天妙諸色最勝最上。而彼人見已生最勝喜樂。睡眠覺已便即不見。及至天曉而向他說。諸人輩聽我昨夜眠中夢也。我見最妙最上端正婦女之形。復見丈夫百千數眾。復見園林。此中彼處我皆夢見。或有人身體柔軟。手足端嚴臂膊傭長。身體纖細腰跨正等。而彼生盲夢中所見諸人。身體形容及莊嚴瓔珞皆悉具說。爾時彼生盲人。如是所說形體生識不見。於汝意云何。彼生盲之人。睡眠所夢云何得見。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為我解說。此事云何得見。

佛告跋陀羅波梨。跛陀羅波梨汝當知。以內眼因智力。彼生盲人。在夢中見非實眼見。

跋陀羅波梨。如夢中人見色少時正念其死。人見內色亦復如是。

復次跋陀羅波梨。更為汝解。其死人神識如種子移。譬如種子散於地上受取四大。如是此識受正念已。受受已受善及不善。已捨身已然後移。

跋陀羅波梨復問世尊。云何此識受善及不善識然後移。

佛告跋陀羅波梨。譬如蓮花色摩尼寶隨色影變。若置黑影形即變黑。若置白中即變為白。隨其影形所在之處。彼摩尼寶即同其色。所安置處隨其地分色即隨變。如是此識受善及惡。而即移去亦復如是。

爾時跋陀羅波梨。復問佛言。世尊。此神識何體而現。

佛告跋陀羅波梨。此神識無形。無聚處。無積貯處。畢竟不可得。不可得言。此神識有生有滅有惱亦不可言。

跋陀羅波梨。譬如從子生牙。亦不可得爛子生牙。亦非壞子生牙。而彼好子乃生牙成就。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彼子牙住何處。或在莖或在葉或在根。為彼子在樹枝。

/* 受胎原因 */
如是如是。此識於身體無處倚住。不在眼不在耳不在鼻。乃至亦不在意。猶如從子生牙。所生子牙者。以取受為本。彼處取故。即便受胎。受胎已即有觸。如生牙已依時即有枝葉花。有枝葉花即有子。

如是如是。此識先成就身體。身體成就已。其神識無處可住。亦不離神識有身。如彼種子從樹熟已然後有子。非生果有子。

如是如是。此身命終之時。從身體中此神識顯現。以受和合。以愛相縛以念相執。善攀緣和合。或非善攀緣和合。以風界相持。智熏逐業緣。父母和合。然後此識顯現。

跋陀羅波梨。譬如善成就好明鏡見面形。非無其面得見面形。亦非無明鏡可有面形。如明鏡及面兩緣和合得有面形。而其面形無有色。亦無受亦無有識。但隨身轉動。其鏡內形亦轉動如身。言語移徙轉動申縮俯仰。隨所作者。其鏡內面形。亦作如是事相顯現。

跋陀羅波梨。於汝意云何。其面形因何事故。而現形鏡中。

跋陀羅波梨白佛言。世尊。因人身體故現彼鏡中。如是形隨其身色。面亦有如是色。彼形亦如是色。或諸根具足。或不具足。彼面形於明鏡中。亦復如是現其形相。

跋陀羅波梨。如彼明鏡成就面形。以有身故。彼明鏡中現形。如是此身。因識有受有取有識有諸行。成就身體。言彼明鏡者。彼緣父母和合。當知如身滅已。無有識形。如彼明鏡現面形已。又清水中更見面形。如此識捨此身形已。至於彼復受餘諸陰。譬如尼拘陀樹子。或優曇婆羅等諸樹子。雖復細小。而能生極大樹枝。生大樹枝已。捨彼形復更餘處生。而彼子界捨樹形已。隨時乾枯無復本味。其本味滅已。彼樹便即乾枯萎悴。如是此識。微細無定色形。生諸身已更復捨。更成就前別體。猶如大麥小麥烏麻小粒大粒等子。隨所地方散處。於彼地方即便著根。

如是如是。此識所有眾生身內。移於彼處。即有取有受而住。或受福或受罪。從此世移至彼世。猶如蜜蜂見其味。於花內取其味香。而捨其花更移別花。或捨惡花移至好花。坐花上已樂著彼花取彼香味。

如是如是。此神識以多善根。或受天身。受天身已。以惡果故。或復受地獄畜生餓鬼等身。受已復受別身。

而此神識云何須觀。譬如鬱金香子。或紅藍花子。或分陀利花子。其體本隨分色不定。而彼子內不可見牙亦無定色。而彼子入地得水潤澤即便生牙。有牙已然後生花。而彼色不可以子得見。亦不離子有牙及色。

如是如是。此識捨此身已欲成彼身。彼肉團內未有諸根。何況諸入。既無諸根及入。豈可有天眼天耳及香味觸。體得有知理豈可知。我於彼時作如是諸業。我過去如是身體。但因識而受。譬如蠶虫以自身口出於絲縷作繭。纏繞其身於中即死。

如是如是。此識自生身已還自造業。猶如蠶虫出絲纏繞。即自滅身移向於彼。譬如蓮花生於水中。即有妙色香味。而彼花內無水正體而可得見。彼花滅已。所有地方置子於中。則有色香所住。

如是如是。此識所移之處。諸根境界無共移者。受亦無移。其所移者唯有法界。譬如如意珠隨所至之處。有須之物即隨念得。猶如日天光明自隨逐日而行。日所至處光亦至彼。

如是如是。此神識所移至處。受想法界等相隨不離。

復次此識捨身已取一切諸有。聚集取已。無肉無骨來就後身。彼取色身有及諸觸等事。以天眼觀見善惡受取。譬如小棗千年棗。菴摩羅果。迦毘陀等果成就時。各有一味。或苦或酢。或甘或鹹等諸六味。而彼諸果熟已。在所地方其味在內。子移彼處各自有味。

如是如是。此識子所移之處。彼自有觸隨福及無福。以有及念自隨而移

復次此識。捨身時作如是念。如我今捨此身故。名此念識。為識知善業不善業。知此業隨我而行。知我隨此業而行。如是等知故名為識。

復次此身知造一切諸業故名為識。猶如風界或時冷或時熱。或時隨臭有氣。或時因香有氣故知為風。如是此識體無有色。以取因色故。或欲取因故。或見取因故。或持戒求報取因故。乃至有受受因故受身體色成就故言為識。

爾時彼眾中有一長者童子。名曰蘇摩浮坻(音多尼反。隋言真月)從座而起。合十指掌。而白佛言。

世尊。其色云何須觀取。云何須觀欲取。云何須觀見取。云何須觀戒取。云何須觀。

佛告真月。凡有智者。欲知汝所問。當如是知。真月若有善色。若有非善色。從肉團時。須觀筋血。脈及氣脈。髑髏縫腦。大腸小腸。肺心肝腎脾膽諸藏。脂[月*冊]髓血。痰陰涕唾。不淨臭穢非常可畏。毛髮髭鬢皮膚裹覆聚集。聚已所有諸色皆為四大。所成四大者。取色以成身故名取色。蘇摩坻彼身以父母和合成牢[革*更]者。彼即是地大。所有稀軟者。彼名為水大。所有煖成熟者。彼名為火大。所有搖動屈伸者。彼名為風大。所有知者。彼名聲香味觸等界。所念知者故名為識。 

/* 識移 */
爾時蘇摩浮坻。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死時捨彼色界。云何彼識從彼身出。云何彼身捨已。作如是知。此是我身。

佛報真月言。真月。受此身正住之時。身業既盡捨於諸大。譬如以乳和水以火煎煮。以得熱氣乳水各別。而彼乳所有脂膩味彼無有色。

真月。如是如是。死人身別諸大亦有別。神識亦有別。然彼識取諸大。及取法界。已以法界熏念。取善及惡至於來世。譬如摩訶迦良那藥蘇(隋言大真樂蘇)。取種種藥味力煎。其內或有辛或有苦。或有醋或有鹹。或有淡或有甜。取諸味已入體成熟。色香等味取已。彼蘇體捨移而成藥味。此識亦復如是。捨身已取善及惡。及取法界。此識移去。言彼蘇味體者。即以喻身。言彼諸藥和合聚集者。喻彼諸根。言諸藥色香味觸者。喻識移去故言識。諸味將去者。即是識移。

應當如是觀。言人色別異者。或善色或惡色。或入體大真藥蘇熟消。即是喻善業。當如是觀。若言因彼大真蘇食已出痿黃色。即是喻不善業。當如是觀。如大摩訶迦良那藥蘇寶者。如是此識。應當觀如摩訶迦良那藥蘇。取諸藥色味。取已成大真藥蘇。而彼蘇無有手足及諸根。但取彼味。如是如是。此誠捨身已及捨諸界。唯取法界。取受已取善及惡而去。

真月。彼人捨身已。於來世得正念得天念。或見六欲諸天。或見十六大地獄。或見身體諸根具足。彼於爾時作如是知。此是我身也。彼人命終之時。彼念見種種相。或見微妙輦輿。或見微妙園林。其園林內有種種樹木。新生蓊鬱可愛。或有妙池。或見種種成就諸事。彼見如是等諸相。心生歡喜。生歡喜已。安隱如法取命終。而彼人神識。猶如乘馬。應當如是觀。言乘馬者。譬如有人在戰場內。身著好牢鎧甲。善持馬控轡速疾騙騎。如是此識。著攀緣鎧甲善果報。速疾乘出入息。捨諸界諸入等。捨已取後生諸梵天。乃至阿迦膩吒等天微妙之處。

妄的產生原因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中略)...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中略)...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中略)...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4c
********************************************************************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參考本人的見解「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22.html 

佛性是什麼?

  佛於菩提樹下成佛,第一個感慨就是: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故,不得見如來』

  何謂佛性,無生是也。佛性是法身、真如、如來、自性......無量種名相,隨不同世界就有不同用辭。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時,第一個感慨就已道盡佛性的真義。那就是「眾生都具有正等正覺的能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實現」。

  美食固然美矣,饑餓人不食,終究不能止饑。所以,眾生只具有成佛的功能性而已,而這個「可正等正覺之能力」,就是眾生的佛性。

  上述是一種比較接近實際的說法,至今又已知另外又有「四種無生說法」,相信在其他世界可能有無量種說法,但皆歸於「一事」而消滅。

  五種無生說法:

     畢竟空、勝義有、因緣和合、佛性無生妄有生滅、
     佛性是能覺 (佛性不是境界,是能正等正覺的功用
           。眾生有佛性,指眾生具有『能』正
           等正覺的功用)


  一事入無生:無欲。當無欲時,什麼都不必說,說必有欲。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