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5日 星期六

三三昧

No. 22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4) T08, p0394c

云何為三三昧。空三昧門無相無作三昧門。

云何為空三昧。以空行。無我行攝心。是名空三昧。

云何為無相三昧。以寂滅行。離行攝心。是名無相三昧。

云何為無作三昧。無常行。苦行攝心。是名無作三昧。

無相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4) T16, p0038b

云何為無相。

諸法寂然。澹泊無形。

諸法不起。忍諸恚怒。

諸法攝心。不起外想。

諸法定意。現已國(註一)淨。

諸法善觀。不以劫數為限。諸法樂行永離恩愛。

諸法現明。不生癡想。

諸法去貪。具足施。度無極。

諸法無有所犯。具足戒。度無極。

諸法不起恚想。具足忍。度無極。

諸法精進無有懈怠。具足進。度無極。

諸法不興亂意。攝心不起。常樂於禪。具足禪。度無極。

諸法盡除愚惑無他異念。具足智。度無極。

註一﹕「國」字疑為「廓」之誤

*************************************************************
No. 656 菩薩瓔珞經 (卷14) T16, p0122a

云何為無相。諸佛世尊所教化度脫一切不以言教。是謂無相。

云何為無相。一切諸佛於眾生本而自遊戲。是謂無相。

坐一樹下得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無相之行。

如是心智。若有菩薩摩訶薩。習持此法逮無我法者。便成無上正真之道。

三明六通之差別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明
 (名數)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三、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漏者煩惱)。

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然則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

智度論二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

俱舍論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對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

婆沙論七十七謂:「六通中,餘三何不謂明?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為明。餘三所以為明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又漏盡能為正觀而斷煩惱故。」

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方式

No. 99 雜阿含經 (卷27) T02, p0196c

  (七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

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

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

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

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參閱說明﹕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及阿那含果五種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

[阿含辭典(莊春江)]

五類第三果聖者之一,此類聖者先往生低階色界天,然後再到色究竟天(阿迦膩吒天,色界之頂)後,才能證入解脫涅槃的第四果,故另作「上流阿迦尼吒、上流色究竟、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南傳作「上流到阿迦膩吒者」(uddhaṃsoto……akaniṭṭhagāmī)。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駛往上游,走向阿迦膩吒領域者」(one who is bound upstream, heading towards the Akaniṭṭha realm)。按:「阿迦膩吒」(akaniṭṭha),另譯為「色究竟天;有頂天」,為色界最高天。

***************************************************************************
尋法比庫中譯《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九章·業處之概要
**************************************************
不來(不還者)已完全斷除了繫縛有情於欲界的欲欲與瞋恨兩結。他也斷除了欲漏,以及瞋、惡作兩個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緣為目標的一切貪也不會再生起。因此他(死後)會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證入般涅槃。當知投生於淨居天的只有不來聖者,但並不是所有的不來都投生於該處。

聖典提及五種不來:

中般涅槃:化生到色界天之後,在還未活到其壽元的一半時,他即證得了阿拉漢道(antarāparinibbāyī)。
生般涅槃:在活了超過其壽元的一半之後,或甚至在臨死時,他才證得了阿拉漢道(upahacca-parinibbāyī)。
無行般涅槃:他不須奮鬥即能證得阿拉漢道(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有行般涅槃:他必須經過奮鬥才能證得阿拉漢道(s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上流至色究竟:他從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淨居天,然後在其地證得阿拉漢道(uddhaṃsoto akaniṭṭhagāmī)。

正觀正覺的禪那法(也是正確的毘婆舍那)

《楞伽經》開示,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所以,心念生起後再消滅,非常、非常、的迅速,在觀察到它生起時,當下就已消滅!!

使用毘婆舍那,須有正確的觀察方式,若先已悟二乘三法印而且認同,乃至無疑已斷下三結破了二乘見惑,以下這樣的正觀,則能導向正覺,而斷俱生我執,不是斷俱生法執!

若先已悟佛知見(無生)且已破見惑,則以下這樣的正觀,則能導向正覺,而斷俱生法執。

以下的毘婆舍那用法,等同於《圓覺經》之禪那成佛法,方法相同,差別在存心。這也何以《金剛經》開示以下原因之故﹕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禪那法是念念覺,須在起心動念時就察知,之後就沒事而不相續,稱之為覺,除非有事須辦才相續心念。

不止﹕純粹察知,不令心念止於一處。
不作﹕純粹察知,不刻意起心動念做作。
不任﹕純粹察知,心念或習氣生起時不能放任不了知。
不滅﹕純粹察知,不消滅心念令其不生(二乘人則允許有此病)。
不續﹕1、初修不自在之前,純粹察知,於心念或習氣生起時,不相續它。
   2、久修漸能自在時,察知心念或習氣生起時,若是惡法,則不相續
     它。若是善法,則依己所發度眾生菩提誓願,用智知此時是否應
     相續它(所謂﹕處世以智)!若是善法則相續,若非則不相續它。

若先「已悟淨圓覺」,則了知本來無生,當正觀的毘婆舍那能達到已斷俱生我執之後,就同時已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於是,漸漸的能養成「念起即知,知即覺」的淨習,而漸漸地恒與定俱,而趨向七地菩薩「無功用行」自動察知境界。

當自動察知果真已養成淨習,就能由斷三毒所證的六地菩薩位,而進入七地菩薩的「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入於無生法忍,而能正式無功用行。若再增上而漸漸愈加自在,乃至心念不生,可證八地菩薩位,則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這就正式的恒與定俱之常覺不住!


⦁ 2019-03-22 補充

  云何滅盡定(滅受想定)?
  保持在一樓所云「毘婆舍那」狀況即是!此時亦是同時入於
  三三昧(定境)的狀態。

  若於入滅盡定前,下決定不再出定,則稱為「入涅槃」。這類
  修行人已先具有斷除貪、瞋、痴的能力,輪迴習氣不再生之故
  ,所以無攀緣心,此故心不作意,於是保持在此境界而不再有
  因緣和合現象,是故不受後有。

  若無能力斷除貪、瞋、痴,雖決定住於「毘婆舍那」,行蘊未
  斷,卻會在一定時間之後自動脫離當下狀況,稱為入輪迴。

  佛菩薩有度眾生之菩提誓願,即便入滅盡定,外顯似乎入於無
  餘依涅槃中,而實際卻不住於此無餘依涅槃,這類事件可參考
  以下《佛說首楞嚴三昧經》文殊菩薩之「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開示。

  又,莫說行蘊盡而識蘊未盡,故而不能解脫輪迴,且去詳閱
  《楞嚴經》五十陰魔之識陰最後二位的經文,您會發現,二乘
  阿羅漢實際並未破除五蘊,只是其智不達,自以為已破而已!

--------------------------------------------------------------------------------------------------
參閱﹕
 ‧即身成佛的禪那修行方式
 ‧禪那法使用方式
 ‧圓覺禪那成佛法:無欲
 ‧修行次第:以禪那法為例
 ‧養成覺之淨習,於動中不觀照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大般涅槃(法迄巴)

現今佛法修行人對佛法有二大主張,一是勝義有,二是畢竟空。但令人
發狂的是,上述二種主張,都有支持的佛經,使人心無主......

因為心中無主,所以才領悟到,原來﹕

  佛法,是破執著的方法!

何以故?

因為有主張,就有執著,修行人管他什麼勝義有、畢竟空,須當下領悟﹕有生即有滅,無有不滅者!

既然生滅無常,使人變易生死(菩薩的生死)以及分段生死(眾生的生死),那麼,就須「無生」!!

接下來,只剩二事﹕
  ⦁ 如何是破執著的方法
  ⦁ 篤行方法的恒心毅力

我看幾千年來,修行人的對佛法老生常談議題,就只能搖頭嘆息﹕

  云何不啟智耶?

無生(註一),非先有後無,亦非先生後滅才說無生,而是本來就沒有生起,才稱為無生。但問題在,目前已在生滅中,又怎可能達到無生呢,這是矛盾的見解!

     無生,並沒有生滅,於生滅中永世無法達到!
     能達到的只有寂滅,又名無餘依涅槃!

眾生若破俱生我執(思惑),則可入無餘依涅槃。七地菩薩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自八地菩薩開始的果地菩薩及佛,則恒與定俱而無住涅槃,何以故?

     既然本來無生,即是常而不離,何需涅槃哉?

     若見涅槃可入,這又落二邊,這也是二乘與菩薩乘
     的見地、果證之最大差別處(註二)!

所以,具智慧的修行人,其行於「如來因地法行」(註三)之中。若修行人欲同如來因地之行,首先須「悟淨圓覺」,次「持淨覺心」用功即可。

如何持淨覺心用功耶?......《圓覺經》中有詳細開示,至少有三種成佛的淨觀法,凡未悟淨圓覺者或未悟三種淨觀法,須詳閱該經!

若依我說,能於行住坐臥中用的來的,最省力的修行方式是﹕

  先立志無欲,以為體。
  再以無所住,而為用(真能無欲時,必然也能用無所住法)。

何以故?三界輪迴來自貪愛二毒習氣之故,習氣是執著,所以,若徹底無欲則無執著,亦能捨痴的習氣,而破俱生我執!

於《圓覺經》中開示的「奢摩他」法,甚至可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意指大涅槃,非二乘涅槃,見註四)。

  ⦁ 煩惱是怎麼產生的?
   當下有貪欲愛習!

  ⦁ 輪迴是怎麼生起的?
   當下有貪欲愛習!

怎樣才能無煩惱、不輪迴呢?須立志無欲,於行住坐臥中無所住,如是功夫用久,漸養成「覺之淨習」,而輪迴習氣變薄,就漸漸能不相續世界、眾生、業果三緣......

  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
  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註五)

P.S.
 記住,去佛法論壇之最重要目的,是在「觸因缘,而断生滅」,不是
 去逞貪欲愛習而「增重輪迴習氣」。

 本帖即是善缘,希望有緣見聞者「眼觸」之下,而能得月忘指、得鱼
 忘筌!

 如此,可以永遠不必再去佛法論壇。除非,已破见惑或思惑,並已發
 度眾生之菩提誓願!

************************************************************************
註一
***************
【經文典故】無生及無生法忍


************************************************************************
註二
***************
【經文典故】八地菩薩境界 (要看六、七地經文)


************************************************************************
註三
***************
【經文典故】如來因地法行


************************************************************************
註四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8b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法迄巴說明﹕
  菩薩不入二乘之「無餘依涅槃」。所以,「便入涅槃」四字,是指
  「大涅槃」、「無住涅槃」,不是二乘的「無餘依涅槃」。大涅槃
  意義,可參閱《大般涅槃經》以下經文﹕
  【經文典故】大般涅槃


************************************************************************
註五
***************
【經文典故】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大般涅槃

大涅槃,又名大般涅槃。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8a

迦葉復問。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煩惱大海。若佛已度煩惱海者。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唯願如來說其因緣。

佛告迦葉。汝不應言如來久度煩惱大海。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

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至心諦聽。廣為人說莫生驚疑。

若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令入葶藶子[米*會]。其諸眾生依須彌者亦不迫迮。無來往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須彌山內葶藶[米*會]。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及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內一毛孔。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針鋒。如貫棗葉。擲著他方異佛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覺往返為在何處。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於右掌如陶家輪。擲置他方微塵世界。無一眾生有往來想。唯應度者乃見之耳。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一切十方無量諸佛世界悉內己身。其中眾生悉無迫迮。亦無往返及住處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內一塵中。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往返之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是菩薩摩訶薩所可示現如是無量神通變化。一切眾生無能測量。汝今云何能知如來習近婬欲生羅睺羅。

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閻浮提種種示現。如首楞嚴經中廣說。我於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現涅槃。亦不畢竟取於涅槃。或閻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畢竟不從婬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婬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入胎。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除色欲的方法

>我想戒色静心
復﹕
  色欲就在於迷惑於肉體之好,而實不知肉體與桌子、鍵盤一樣都
  是各類元素的微小粒子所組成(佛法說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

  令人疑惑的是,當自己了知肉體是四大所組成的,為何卻又仍然
  有色欲呢?

     人之所以有貪欲愛習(七情六欲),乃因無量劫以來之輪
     迴所養成的習氣所致。

     如同不會騎腳踏車的人,初次騎乘必然傾倒在地,但若不
     懈於反復練習,就會慢慢的就能騎上一二次,最後就真的
     學會騎。從不會至會,這就是「養成」的過程。

     無量劫以來,眾生就是如上述的「養成」過程,而養成貪
     欲愛習,以致於看到異性肉體就會有色欲產生。

  那麼,又該如何去除貪欲愛習呢?

  首先,須了解何以有貪欲愛習之原因,其因已如上述。次,須「
  違其現業」,也就是「反其道而行」!無量劫來由「無明」而耽
  於色欲,以致養成貪欲愛習,現在要去除,也是同樣「養成」方
  式,但方向顛倒。

  也就是說,首先要「立志無 欲」,其次須去篤行!當立下無 欲
  決定之後,於行、住、坐、臥之間,就要隨時警惕自己身、口、
  意的行為,例如﹕
     看到美女,就說它是四大組成,不去執著她的美色,
     一次不行就二次,二次不行就三次,如此不懈怠,次
     數多了,最後就不再見美色而生色欲,如同上述不會
     騎腳踏至能騎的「養成過程」!

  若見美色而不再有色欲,見一切都不生貪欲愛習,擾亂吾心的現
  象就會消失!解脫輪迴、破除無明而成佛,都是同樣的修行方式
  。

  若人已了知無明生因,卻不去篤行斷除無明的方法,那麼,永遠
  都無法解脫煩惱、痛苦!更不用說是解脫輪迴,乃至破無明而假
  名為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