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經文典故】佛制不可食肉

記錄不可食肉的大乘經典:

  a.「大般涅槃經」之戒肉經文 (注一)

  b.「央掘摩羅經」之戒肉經文 (注二)

  c.「大乘入楞伽經」之戒肉經文 (注三)

************************************************
注一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4) T12, p0386a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

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

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

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如來。稱讚魚肉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說魚肉之屬為美食也。我說甘蔗粳米石蜜一切穀麥及黑石蜜乳酪蘇油。以為美食。雖說應畜種種衣服。所應畜者要是壞色。何況貪著是魚肉味。

迦葉復言。如來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種味乳酪酪漿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諸衣服憍奢耶衣珂貝皮革金銀盂器。如是等物亦不應受。

善男子。不應同彼尼乾所見。如來所制一切禁戒各有異意。異意故聽食三種淨肉。異想故斷十種肉。異想故一切悉斷。及自死者。


『  迦葉。我從今日製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


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師子已。眾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噉蒜臭穢可惡。餘人見之聞臭捨去。設遠見者猶不欲視。況當近之。諸食肉者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陸空行有命之類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薩不習食肉。為度眾生示現食肉。雖現食之其實不食。

善男子。如是菩薩清淨之食。猶尚不食。況當食肉。





************************************************
注二
*********
No. 120 央掘魔羅經 (卷4) T02, p0540c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因如來藏故。諸佛不食肉耶。

佛言如是。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複次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珂貝蠟蜜皮革繒綿。非自界肉耶。

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語。如來遠離一切世間。如來不食。若言習近世間物者。無有是處。若習近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轉來者則可習近。若物所出處不可習近。若展轉來離殺者手則可習近。

文殊師利白佛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師能作革屣。有人買施。是展轉來佛當受不。

複次世尊。若自死牛牛主從旃陀羅取皮。持付皮師使作革屣施持戒人。此展轉來可習近不。

佛告文殊師利。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為應受不。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
注三 
*********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6) T16, p0623a

爾時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噉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

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

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

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

大慧。菩薩摩訶薩。在在生處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

大慧。衢路市肆諸賣肉人。或將犬馬人牛等肉。為求利故而販鬻之。如是雜穢云何可食 。

大慧。一切諸肉皆是精血污穢所成。求清淨人云何取食。

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

大慧。譬如獵師及旃陀羅。捕魚網鳥諸惡人等。狗見驚吠獸見奔走。空飛水住一切眾生。若有見之咸作是念。此人氣息猶如羅剎。今來至此必當殺我。為護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復如是。是故菩薩為修慈行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惡名流布。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群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令於佛法不生譏謗。以慈愍故不應食肉。

大慧。若我弟子食噉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是言。云何沙門修淨行人。棄捨天仙所食之味。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淨行失沙門道。是故當知佛法之中無調伏行。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令不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


大慧。如燒人肉其氣臭穢。與燒余肉等無差別。云何於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樂清淨者不應食肉。

大慧。諸善男女。冢間樹下阿蘭若處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術。或求解脫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利自他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見其形色則已生於貪滋味心。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云何見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睡夢不安覺已憂悚。夜叉惡鬼奪其精氣。心多驚怖。食不知足。增長疾病易生瘡癬。恆被諸蟲之所唼食。不能於食深生厭離。

大慧。我常說言。凡所食噉作子肉想。余食尚然。云何而聽弟子食肉。

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云何而許弟子食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

大慧。淨美食者。應知則是粳米粟米大小麥豆蘇油石蜜。如是等類此是過去。諸佛所許。我所稱說。我種性中諸善男女。心懷淨信久植善根。於身命財不生貪著。慈愍一切猶如己身。如是之人之所應食。非諸惡習虎狼性者。心所愛重。

大慧。過去有王名師子生。耽著肉味食種種肉。如是不已遂至食人。臣民不堪悉皆離叛。亡失國位受大苦惱。

大慧。釋提桓因處天王位。以於過去食肉餘習。變身為鷹而逐於鴿。我時作王名曰屍毘。愍念其鴿自割身肉以代其命。

大慧。帝釋餘習尚惱眾生。況餘無慚常食肉者。當知食肉自惱惱他。是故菩薩不應食肉。


大慧。昔有一王乘馬遊獵。馬驚奔逸入於山險。既無歸路又絕人居。牝師子與同遊處遂行丑行生諸子息。其最長者名曰班足。後得作王領七億家。食肉余習非肉不 食。初食禽獸後乃至人。所生男女悉是羅剎。轉此身已。復生師子豺狼虎豹雕鷲等中。欲求人身終不可得。況出生死涅槃之道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 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


大慧。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奇哉世間貪著肉味於人身肉尚取食之。況於鳥獸有不食者。以貪味故廣設方便。罝羅網罟處處安施。水陸飛行皆被殺害。設自不食為貪價直而作是事。

大慧。世復有人心無慈愍專行慘暴猶如羅剎。若見眾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

大慧。世無有肉非是自殺亦非他殺。心不疑殺而可食者。以是義故我許聲聞食如是肉。

大慧。未來之世有愚痴人。於我法中而為出家。妄說毘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大慧。我若聽許聲聞食肉。我則非是住慈心者。修觀行者。行頭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諸眾生生一子想斷一切肉。

大慧。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大慧。我不曾許弟子食肉。亦不現許亦不當許。

大慧。凡是肉食於出家人悉是不淨。

大慧若有痴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

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淨之食。

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惟法食。豈況如來。

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

大慧。我已斷除一切煩惱。我已浣滌一切習氣。我已善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云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經文典故】生滅,皆不能斷業種瀑流

No. 676 解深密經 (卷1) T16, p0692b

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


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


廣慧。若於爾時一眼識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於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於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



廣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瀑水自類。恆流無斷無盡。又如善淨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為影。亦無受用滅盡可得。



如是廣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於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一眼識轉。若於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於此時五識身轉。


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於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


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


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我於凡愚不開演

  一切種子如瀑流   恐彼分別執為我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經文典故】諸佛說法標準

No. 672 大乘入楞伽經 (卷3) T16, p0602a

復次大慧。諸佛說法離於四句。謂離一異俱不俱及有無等建立誹謗。


大慧。諸佛說法以諦緣起滅。道解脫而為其首。非與勝性.自在.宿作.自然.時.微塵等而共相應。


大慧。諸佛說法為淨惑智二種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猶如商主善導眾人。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何等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真如禪。諸如來禪。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淨
相。如是觀察堅著不捨。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是名愚夫所行禪。


云何觀察義禪。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
觀察義禪。


云何攀緣真如禪。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緣真如禪。


云何諸如來禪。謂入佛地住自證聖智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是名諸如來禪。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愚夫所行禪   觀察義相禪
  攀緣真如禪   如來清淨禪
  修行者在定   觀見日月形
  波頭摩深險   虛空火及畫
  如是種種相   墮於外道法
  亦墮於聲聞   辟支佛境界
  捨離此一切   住於無所緣
  是則能隨入   如如真實相
  十方諸國土   所有無量佛
  悉引光明手   而摩是人頂

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修行方式略釋

觀世音菩薩的用功方式,是由聞、思、修而入,這偏向於圓覺經中的三摩缽提法。


眾生於因地用功,都稱為「有功用行」,都必須作意!這個功夫要一直用到八地菩薩位「能所俱泯」時才會捨離。


有功用行,必須「作意」,例如六根觸六塵,必須作意才知所觸是什麼,若不作意,則是圓覺經上所說的「任病」,任六塵生滅而不自知,於無了知中,心不綿密,於是出現心念滲漏,這就叫「有漏」。一念不能覺,就有生死,所以是有漏。這如同有破洞的盛器,水注入必然會漏失。


當功夫至七地菩薩時,作意已養成淨習,而能於念念生起皆察知,知後而無所住,名之曰:「覺」,稱為念念覺,使念念能入寂滅而不住寂滅,這就純是「無漏」。


六地菩薩與諸二乘阿羅漢,若欲入無漏,則必需入涅槃,否則不能無漏,以念念不能覺之故。


至八地時,作意習氣已斷,此時無能作,亦無所作者,是謂能所俱泯。類似「俱泯」的意境,可從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所說經文而看出,它一直顯示遠離能所的狀況。


經文「初於聞中」,就是作意。若作意能達專心一志,而遺失六根對六塵的反應時,就是「亡所」。在這過程中,是逐步的亡所,但不是真正的亡所。至所入既寂時,才真正的亡所。


如此作意用功久久,則作意功夫將會更深入妄的底蘊,如同入初禪後再入二禪、三禪、四禪等,一層層的深入,這就是「作意用功久久」會達到的不同境界,但能達到的前提須「能捨」。


當「遠離」入流的階段時,會產生「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現象,這動靜二相就是「所」。耳聞到聲音是動相,耳聞不到聲音靜相,二相不生時,是心一境,指心專注於目標,而遺失六根與六塵相觸所產生之識的作用。


如同某甲被人拍肩說:「叫你三次,怎都沒反應」。此時某甲就是太專注於所做事之上,而遺失耳根聞聲之識知功能。實際上,某甲的心念是非常活躍,而不是死寂。吾人入定時的心念也相似,雖然不活躍,但也不死寂。


同時,某甲的耳根聞聲功能也「很可能存在」,只是具有選擇性聞聲。若某人在旁喊「著火了」,也許某甲就會反應。沒有反應,是聲音之關鍵字眼,並未達到被關注的臨界點,所以被心中執著於工作的專注力摒除,以致沒反應。


例如,某些已入定的人,聞不到外界聲音,但鐘磬在耳旁三敲,還是能聽的到。這又跟作夢相似,出現的不是平常介意的六塵緣影就不會產生作用,反之就能產生影響之作用,而使夢中人醒轉。


又,耳根聞聲功能本就有生滅,所以某甲該時也很有可能已暫時喪失聞聲功能,所以是真的沒有聞到聲音,是與不是要看狀況而定。


從上述說明的作意用功,若精進不輟於捨離所住境界,就能一階階的斷執著,其過程如下(參考註一,註二經文):


  => 初於聞中 (在色蘊中作意用功)
  => 入流亡所 (專心一志,入於「心一境」)
  =>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捨色邊際,入受蘊)
  => 聞所聞盡 (捨受邊際,入想蘊)
  => 盡聞不住 (捨想邊際,入行蘊)
  => 覺所覺空 (捨行邊際,湛入識蘊)
  => 空覺極圓 (合湛,住於識蘊中)
  => 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5) T19, p0128b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10) T19, p0155a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釋:「湛」,空明、圓潤、盈滿,如同清徹、透明、無雜的大海水。若入於此,則是合湛。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禪那的修行方式 -- 南傳所用方法


來源於一位緬甸法師 U Tejaniya 他是緬甸馬哈希大師的大弟子 Shwe Oo Min 禪師的嫡傳。


1.
禪修是輕鬆地接收及觀察所發生的任何東西,無論它們是愉快或不愉快的。


2.
禪修是以覺知及瞭解的心去觀察及耐心地守候。禪修不是嘗試去經驗一些你讀到或曾聽聞的東西。


3.
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現在。
不要沉緬於有關過往的思想中,亦不要迷失在有關將來的思想裡。


4.
在禪修時,身與心都應該是舒適的。


5.
如果你的身心產生倦意,表示你的修習可能出錯,這個時候你要檢查一下你的禪修方法。


6.
為甚麼你在禪修時會過份著意?
你是否想要甚麼東西?你是否希望甚麼東西發生?你是否希望甚麼東西停止發生?
好好去檢查一下以上其中一項心態有否存在。


7.
禪修的心應該是輕鬆及平和的,當心繃緊時會使你難以修習。


8.
不應太過集中,不要作出控制。不要強迫或約束你自己。


9.
不要嘗試去營造甚麼,亦不要排拒正在發生的東西,只是覺知便是。


10.
嘗試去營造東西是「貪」的表現。
排拒正在發生的東西是「瞋」的表現。
不知道正在發生的事物或事物經已停止發生是「痴」(無明)的表現。


11.
只有這顆觀察的心達到沒有貪、瞋、及焦慮的時候,你才是真正在禪修。


12.
不要有任何期盼,不要渴求任何東西,不要擔憂。
因為如果有以上心態的話,你都難以禪修。


13.
你不要嘗試去令事情如你所想地發生。你只是嘗試去知道事情如其本然地發生便是。


14.
心正在做甚麼呢?在思惟?在覺知?


15.
現時心在何處呢?在內?在外?


16.
那守望或觀察的心在適當地覺知或它只是表面地覺知?


17.
不要抱著一個想要甚麼東西或想甚麼東西發生的心去修習,結果只有使你十分疲倦。


18.
你必須對好的及不好的經驗都接受及看守著它們。
你是否只想要那些好的經驗?
你是否甚至連最微細的不愉快經驗也不想要?
這是否合理呢?
佛法是否這樣子的?


19.
你一定要重複檢查你以何種態度禪修。一個輕快自在的心境會使你有好的禪修,你有否正確的禪修態度呢?


20.
不要感覺被思惟的心所騷擾,你不是在修習防止思惟,正確的是去認知每一思想的升起。


21.
不要排拒任何引起你注意的東西。要去知道因這東西而引起的不善念,持續去檢視這不善念。


22.
用甚麼作為覺知的對象是不重要,最重要是背後那顆觀察心在持續覺知。如果以正確的態度去做覺察,那便任何對象都是正確的禪修對象。


23.
只是當你有信心時,精進才會升起。
只是當你有精進時,正念才會持續不斷。
只有當正念不斷時,專注才會建立起來。
只有當專注建立了,你才能開始對事物如實了知。
只有當你開始如實了知事物時,信心亦會進一步增強。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念佛之一行三昧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1b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

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

般若波羅蜜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1a

世尊。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


佛言。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猶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非處非不行處。悉入一乘名非行處。何以故。無念無作故。

【經文典故】毘婆舍那之四種慧行

須先參考:心一境性

********************************************************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30) T30, p0451b

云何四種毘缽舍那。


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


云何名為能正思擇。謂於淨行所緣境界。或於善巧所緣境界。或於淨惑所緣境界。能正思擇盡所有性。


云何名為最極思擇。謂即於彼所緣境界。最極思擇如所有性。


云何名為周遍尋思。謂即於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遍尋思。


云何名為周遍伺察。謂即於彼所緣境界。審諦推求周遍伺察。又即如是毘缽舍那。



由三門六事差別所緣。當知復有多種差別。


云何三門毘缽舍那。


一唯隨相行毘缽舍那。二隨尋思行毘缽舍那。三隨伺察行毘缽舍那。


云何名為唯隨相行毘缽舍那。謂於所聞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誡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暫爾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為唯隨相行毘缽舍那。


若復於彼思量推察。爾時名為隨尋思行毘缽舍那。


若復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復審觀察。如是名為隨伺察行毘缽舍那。是名三門毘缽舍那。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


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


云何名為尋思於義。謂正尋思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如是名為尋思於義。


云何名為尋思於事。謂正尋思內外二事。如是名為尋思於事。


云何名為尋思於相。謂正尋思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為尋思於相。


云何名為尋思於品。謂正尋思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尋思黑品過失過患。尋思白品功德勝利。如是名為尋思於品。


云何名為尋思於時。謂正尋思過去未來現在三時。尋思如是事曾在過去世。尋思如是事當在未來世。尋思如是事今在現在世。如是名為尋思於時。


云何名為尋思於理。謂正尋思四種道理。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註:觀待道理
當知此中由觀待道理尋思世俗以為世俗。尋思勝義以為勝義。尋思因緣以為因緣。


//註:作用道理
由作用道理尋思諸法所有作用。謂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註:證成道理
由證成道理尋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現證量。謂正尋思如是如是義。為有至教不。為現證可得不。為應比度不。


//註:法爾道理
由法爾道理。於如實諸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應生信解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如是名為尋思於理。


如是六事差別所緣毘缽舍那。及前三門毘缽舍那。略攝一切毘缽舍那。



問何因緣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別毘缽舍那。


答依三覺故如是建立。


何等三覺。一語義覺。二事邊際覺。三如實覺。


尋思義故起語義覺。尋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邊際覺。尋思共相品時理故起如實覺。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所知境界、所謂語義及所知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經文典故】奢摩他之九種心住

須先參考:心一境性

********************************************************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30) T30, p0450c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


謂有苾芻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云何內住。謂從外一切所緣境界。攝錄其心繫在於內令不散亂。此則最初繫縛其心。令住於內不外散亂。故名內住。


云何等住。謂即最初所繫縛心。其性麤動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緣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挫令微細遍攝令住。故名等住。


云何安住。謂若此心雖復如是內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亂。復還攝錄安置內境。故名安住。


云何近住。謂彼先應如是如是親近念住。由此念故數數作意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於外。故名近住。


云何調順。謂種種相令心散亂。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等相故。彼先應取彼諸相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調順。


云何寂靜。謂有種種欲恚害等諸惡尋思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故彼先應取彼諸法為過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諸尋思及隨煩惱。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靜。


云何名為最極寂靜。謂失念故即彼二種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是故名為最極寂靜。


云何名為專注一趣。謂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相續而住。是故名為專注一趣。


云何等持。謂數修數習數多修習為因緣故。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由是因緣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故名等持。



/* 六種力,成辦九種心住 */

當知此中由六種力。方能成辦九種心住。一聽聞力。二思惟力。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


初由聽聞思惟二力。數聞數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內境住。及即於此相續方便。澄淨方便。等遍安住。


如是於內繫縛心已。由憶念力數數作意。攝錄其心令不散亂安住近住。


從此已後由正知力調息其心。於其諸相、諸惡、尋思、諸隨煩惱不令流散調順寂靜。


由精進力設彼二種暫現行時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最極寂靜專注一趣。


由串習力等持成滿。即於如是九種心住。



/* 四種作意 */

當知復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三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


於內住等住中。有力勵運轉作意。


於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中。有有間缺運轉作意。


於專注一趣中。有無間缺運轉作意。


於等持中。有無功用運轉作意。



當知如是四種作意。於九種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又即如是獲得內心奢摩他者。於毘缽舍那勤修習時。復即由是四種作意。方能修習毘缽舍那。故此亦是毘缽舍那品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經文典故】心一境性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卷30) T30, p0450b

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


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


云何名為同分所緣。


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


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復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缽舍那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缽舍那品。


 ‧
奢摩他之九種心住

 ‧
毘婆舍那之四種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