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何謂無念?

>請教:何為無念?
>六祖壇經所說無念,我的理解是,無貪嗔痴諸等之念。
復﹕
  若純就《六祖壇經》中的文字來說,若樓主法友心量向大,所說
  即是。

  若心量等同二乘,則所說則非,何以故?六祖惠能不是從二乘角
  度說無念之故。

  若跳出《六祖壇經》,依十波羅蜜、十智及佛的各種三昧能力等
  菩薩來說﹕
   ⏺菩薩六地當在有功用行的心念生滅中。
   ⏺七地則念念覺之常覺不住,雖能自在,亦不離心念生滅。
   ⏺直至八地才達「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的境界。

  試想﹕如同《楞嚴經》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此時了知能力非心念而生,又無意根更無意識,此時
     才真正進入無念的境界!

  雖然菩薩境界相比二乘而較殊勝,但六祖所說法卻是頓修法門,
  如同《圓覺經》開示的「如來因地法行」,本來無生,至果地時
  也依然無生!頓修法門因地、果地但是同一法,稱為無為法!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參閱以下經文﹕
 ‧八地菩薩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 (六十卷華嚴經)
 ‧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 八十華嚴經)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六十華嚴經)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念佛中修止觀

>念佛一會老是想睡覺,平時沒這麼多覺啊
復:
(1)若是生理性,樓主先去睡個大覺之後再來念佛。

(2)若是心因性,須注意念佛技巧,使「口誦時,耳根須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是默誦,則「佛號心念生時,第二心念亦專注在佛號之上」。

   若上述太專注容易昏睡,那麼「後續心念,須做觀(毗婆舍那)」,
   觀察到有佛號生起、消滅,乃至體悟「正在觀察」中,而自己念念都
   須在「於所觀察的現象俱生」,這指「佛號生起時,當下立刻察知佛
   號已生起」。

   「毗婆舍那(觀、禪那法)」的用功方式,主要有二項:
    A、於用功前先悟佛知見,了知本來無生,所有生滅是自己正在
      妄中。所謂「妄」,如空花、水月,本不存在,只是被輪迴
      眾生之「遍執習氣」而給執著它存在。

    B、於用功時,須在「念念之間」於觀知時,而皆無所住,若當
      下無所住,即是當下念生之後「而能不相續三種緣相(世界
      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那麼就有「藉此觀察因緣
      」觸機,而一悟至佛地!

      何以能一悟至佛地呢?本來就已無生之故。無眾生輪迴,無
      心生法,無佛可證,始知過去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

上述第一項是修止,無法斷輪迴、破無明,除非已先悟淨圓覺,而持淨覺
心用功。

上述第二項是修觀(毗婆舍那),即便於凡夫定亦能解脫輪迴,是謂心解
脫、慧解解,成就阿羅漢果,若本已發菩提心,則不證二乘果位,直接向
上破無明,於無明破時,始了知無無明可破,「本來無生,而妄見生滅之
故」。如《楞嚴經》云: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本來無事,卻於當下以為有「明覺」,而因此生出
    三種相續:

    ● 世界相續(十方宇宙)

    ● 眾生相續(各類生命體)

    ● 業果相續(輪迴業報現象)

最後,再給有緣見聞的修行者建議,無論是修禪宗、禪定或淨土宗,功夫
須時時在六根門頭上都能用的來。若您用不來,須請教善知識!!

畢竟,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也仍然在用同樣功夫(不單閻浮提眾生只去達
到「一行三昧」)。欲行「一行三昧」之前,應該先具「一相無相」的領
悟,乃至入「一相三昧」的功夫。

理知「一相無相」,無有得三昧者,亦無輪迴者,心佛眾生不二之故,是
本來無生之故!如《圓覺經》開示: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名輪迴眾生!
所以,智者修行時,知過而不墮入無明,是則無咎!

※建議有緣人同時參閱: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功夫使用之目的及注意事項﹕
  功夫使用之目的在於達到解脫輪迴或破無明,前者是煩惱障,
  二乘及菩薩乘行者皆須滿足,後者惟菩薩乘行者之目的。

  功夫使用之注意事項,乃每次用功時達到「無欲」之結果。無
  欲,也就是「無住涅槃」,何以故?無欲而不生之故。

  當於六根觸塵時而不住,而又屢屢生起欲習,試問何時才能解
  脫業力束縛而不輪迴呢?何時才能自在呢?

  所以,功夫重點須在「每次用功時,皆能達到無欲」!

  無欲時,而必然不貪、不瞋、不痴,至少是六地。

  更甚者於無欲時,一向無事不生心念,生念時亦無欲,稱為「
  無所住」,此時念念覺,這是七地位。

  更甚者於無欲時,達到八地之「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境界。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
          之和。

  未發就是「中」,行於未發的無為法,就是中道,而不是先生
  後滅才稱為中道,而是本來無生,才是中道。

  這無為法,正行時實無法可得,方稱為無為法,若有法可得,
  就稱為有為法,雖如此方便說,而一切本實皆「妄幻」,實無
  可得!!

  眾生無量劫來的習氣,就是有偏計所執、依他起的二種習氣,
  即便用無所住的功夫,也是「無法斷盡生滅欲習或心念」,而
  須「察知心念生起後,不斷地生心去無所住」......,這個禪那
  功夫真費力!

  而省力的功夫,是根本不生欲習(六地位),乃至心念皆不生
  (八地位),而要達到的方式,就是本就無欲,又稱為無生!

    所以,「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
    (返回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而實際上卻達不到!但卻要有這個高標準才行
    。例如考試一般的準備,預設標準不夠高,經
    常在複習準備時就會懈怠,因而落下不少題目
    。考完試結果,當事人經常後悔搥胸!

    這就是所謂「由因緣機制而立破無明」的意涵
    。也是《六祖壇經》所謂「一悟即至佛地」之
    含意。

  重復一次﹕
    「每次」用無所住功夫時,「都必須」(返回
    心源,而達到無欲)於當下立破無明!

  即便無所住功夫不能當下破無明,由於此正見之故,亦可於
  每次用功時,令習氣更減縛一分,使欲習更淺!


*****************************************************************
2020-08-30 推薦
推薦閱「空與空性

*****************************************************************
2019-07-26 補述

輪迴,稱為分段生死,又稱為思惑、煩惱障、事障,無論是哪一類修行,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輪迴的本質就是三毒習氣,又稱為俱生我執。

無明,稱為變易生死,又稱為塵沙惑、所知障、智障,無論哪一類修行,要證入佛地的「自覺聖智究竟之相」,都要經過破除此關的行為。

而無明的本質,是「妄」!妄如空華、水月,看似有,而實無。於妄中未破者,說一切皆是道,卻不了知所謂的道,其實是「妄」的顯化。「譬如夢中人,夢中非無,及至於醒,了無可得」

若有緣見閱者,認同上述的分析,那麼,吾輩如何斷煩惱障、破智障呢?

諸佛之成佛的基本條件,都依「般若」。所以,其於「因地發心,等同果地覺」,也就是在因地發心修行到成佛時的果地覺,心境都沒有變易!

重點來了,那是什麼呢?......其實,這道理幾乎學佛者都懂,頗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況。那就是:

 「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一秒就是阿羅漢。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二秒可能就證菩薩七八九地的無生法忍。

若當下立志無欲,當下成就,您下第三秒可能就證菩薩十地及佛地的寂滅忍!

無欲,即無所為,一切身、口、意行都須歸攝無為,所以《金剛經》開示: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既以無欲為體,而眾生由於無量劫來已養成的輪迴習氣,是絕不會在「立志」之後的下一秒就真的斷除三毒,雖「具正見」,也須「須用功」!此所以《楞嚴經》開示: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也何以我所說的下一句是「以無所住為用」!

那麼,說到這裡就完事了嗎?......不,不!若事情的成就是這麼簡單,豈不每個學佛法十五年的人都已破三毒,乃至都已成佛了嗎?

因此,重點的功夫就在「每用皆破無明」之上!

問題是,怎麼能達成「每用皆破無明」呢?......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若能達成,有緣見聞的您,下第三秒豈不皆成佛了嗎?

有緣人,您應靜下心仔細的思惟,是什麼令吾輩知道某個投資方法去跟著投資,而就是有人賺錢,有人賠錢之原因呢?

世俗的事很複雜,但一切歸咎皆全部摒除,只留斷無明而成佛的行為上,那就簡單多了!

不能意淫第三秒之後就能立刻成佛,問題仍出在於:「用功的力度」!

如同在拔河,東方的甲隊都在敷衍,結果能拔的過西方的乙隊嗎?沒開賽前,看人員素質,其結局是很明顯的就能被推導出了!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立志的力道強弱」而產生的!

當立志是敷衍的,如老爸老媽要您去相親,而您不願意,去敷衍相親一下,結果是可導出的。

那些學佛修行者,若立志力道不強,就會有敷衍的心態,如同已習慣睡懶覺的人,醒了看時鐘計時還有空,就繼續睡去,而常常卻又睡過頭了。

以下是很奇怪的調查數據:
  住的愈遠的人,上班遲到率也愈少!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準備功夫「提早很多」,所以經常是最早到的那一群人!

所以,當下立志是初衷,很多人都會很強,但眾生的習氣會退心,於是很多機關人員,在任職前有宣誓,但卻在幾十年後,有不少人被關到牢底坐穿,為什麼呢?因為,他沒「管控好」自己的習氣,使得「初衷」遺失!

立志,不能只有一次,而是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要能符合所志!

立志無欲,那您就必須次次根塵相觸時,都無欲!見裸男、裸女,見金銀財寶,等如見路邊的小石子,都沒有三毒欲習/心念出現!

若出現了,就須「察知」已出現,此時就是「真正的重點」,須把當下的心念,導向所立志的目標,它是什麼呢?......它是「無欲」!

這樣,根塵相觸時若無欲習出現,就沒事,當下與佛無異(註),若出現欲習時,就要「再次立志」,使自己下次再相觸時而無欲習!......這,才是真有力道,名之曰「精進」!!使得自己次次皆如發菩提心時的初衷心態!

【2024-12-06 補註】
這指「相似即佛」,因為與佛見地相同之故!

雖說「與佛無異」,但又因無量劫來的習氣堅固,尚未破法我執之無明,仍沒達到真正證佛之「上聖智三相」的境界!所以只是「方便說」。

之所以稱為「相似即佛」,其亦意指一事:若依此見地不停的行下去,遲早能破法我執之無明(證佛地)!!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性之意義

記得以前有隨不同法友說明過「性」之意義,此處再說一次。

(1)性是本質
   性﹕目前習慣以「本質」來解釋它。而眾多法友所理解的本質,大都
     不離勝義有及畢竟空二者。

   ⏺勝義有
    主要指本體不二,但其卻能起作用,稱為變相、妙用。如同以黃金
    為體,依「妄」可變相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能盛物(
    用)、金筷能挾物(用)。

    上述相似的譬喻遍諸佛經,有些佛經如《楞伽經》又以大海為喻。
    在下也曾舉過空喻,如雲有各色,生自生與虛空無涉,滅自滅亦與
    虛空無涉。

   ⏺畢竟空
    意指本體無生(無本體),相用亦無生,而所有的生滅、因緣、自
    然的這類感受,都是在無生中所產生的妄見,而何以有此妄見呢?
    因為正在妄中之故。《楞嚴經》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所謂妄,如夢、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虛空花,是從沒發生的
    事,所以心、佛、眾生不二,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另一種見解,卻把所有因緣和合的法、業障,當成真實、有發生,
    只是其本質(本性)空亡,如同交蘆,這是二乘三法印見解,不是
    菩薩一實相印(無生)正見。


(2)性是作用
   性 = 心+生。從中國造字可觀察出來,性不是空亡,而是有生滅的現
   象。

   若把性也解釋成「本質」,此時它就是作用、生滅,這倒是符合十二
   因緣法,所有一切的本質都是因緣所生法!

   那麼,佛性與自性的義理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大般涅槃經》
   中已開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所以具有佛性。也就是說「能覺」才
   是佛性的根本。有緣人參閱「性在作用」。

性在作用

No. 2016 宗鏡錄 (卷97) T48, p0939a

西天波羅提尊者。化異見王。現神通力。乘雲至王殿前。

爾時大王。問乘雲者曰。汝為是邪。汝為是正。

波羅提尊者答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大王若正。我無邪正。

王又問曰。何者是佛。

波羅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不。

波羅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

波羅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見。

波羅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識。

王曰。師既所見云有作用。當於我處而有之不。

波羅提曰。王若作用。現前總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之。幾處出現。

師曰。若出用時。當有其八。

卓立雲端。以偈告曰。在胎曰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辯氣。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
法迄巴說﹕
  上述說法,適合進階修行者,初修者尚不知捨,聞則仍住有,空猶未悟
  ,云何能於菩薩法而自在耶?

  但有大利根器,了知佛法不離六根作用,眾生與佛只差異於能否自在

------
【No. 220a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1) T05, p0291c】

世尊。云何自性空。

佛言。善現。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此自性由自性空。何以故。非常非壞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性空。

---
【No. 220e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573) T07, p0960a】

曼殊室利。云何自性不可思議。

即色真如求不可得。離色真如求不可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即眼真如求不可得。離眼真如求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即色真如求不可得。離色真如求不可得。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即眼識真如求不可得。離眼識真如求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亦爾。即地界真如求不可得。離地界真如求不可得。水火風空識界亦爾。有法真如求不可得。無法真如求不可得。是故自性不可思議。

觀與念念覺

止與觀是中文翻譯,梵語則稱為奢摩他、毗婆舍那。

不說大小乘,純就毗婆舍那的用法來說,它是《圓覺經》中三種淨觀的
禪那法(若已悟淨圓覺,並持淨覺心用功,則被稱為禪那成佛法)。而
這個方法,可在網上尋南傳「隆波帕默」比丘的《修行要領》有近似的
開示。

菩薩乘「毗婆舍那(禪那法)」通常稱為「唸唸覺」,是七地菩薩的標
准境界。

什麼念念覺呢?它也稱為「常覺不住」。八地及以上菩薩皆能「一切心
意識不現在前」,是恆與定俱,所以不必常覺而不住。

什麼念念覺呢?是每個心念生起皆察知,於察知而已覺。能覺,不必然
可達到「已覺」,所以,從因地初修至果地覺各個境界皆不同。

《圓覺經》開示成佛法至少有三種,混用則有二十五種,不必然須「單
用禪那法」,但一旦用禪那法(毗婆舍那),它就是上述的用法。

想令每個心念生起皆察知,這......很繁,也是很煩,所以是否要「單
用」,須依人根器乃至習氣而定,可能「混用」效果會更好一些,例如
在行走、工作時,很難達到效果 但在打坐時,卻效果特佳,使用這功
夫,讓修行人很為難,何以故?入手不易之故。但這個方法,卻又偏偏
是「慧解脫阿羅漢」的常用法。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若離因緣則無業報

No. 830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卷1) T17, p0875a

爾時勝思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等之法如來克證及以覺知。惟願為我開演其義。

佛言。善男子。無有一法而是如來所覺所證。何以故。於諸法中無覺無證。此是如來所證所覺。

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有法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滅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性離二邊如來覺證。一切諸法本無有實如來覺證。

復次善男子。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如是業緣如來覺證。是故我說以因緣故而諸法生。以因緣故而諸法滅。若離因緣則無業報。如是等事如來覺知。

**************************************************************
法迄巴說﹕
  從上述所示經文,吾輩也能因此而領悟,何以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
  可不受後有!

  這指,即便今生、過去世尚有善惡因之未來果報而尚未得業報,也由
  入無於無餘依涅槃,而缺乏「緣」與之和合,而無法受彼業報!

得宿命通方式

(1)心靜

(2)回想過去事

(3)心無雜念,足夠寧靜時,過去世就能回憶起

己所不欲勿勸他人

No. 830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卷1) T17, p0875a

善男子。汝問於我。復有何法。菩薩摩訶薩應守護者。今為汝說。

善男子。有一種法。菩薩摩訶薩常當守護。何等一法。所謂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一法菩薩摩訶薩常應守護。

何以故。若菩薩摩訶薩守護此法。即是守護諸佛如來一切戒藏。

如諸菩薩。自愛命者則不應殺。
自愛財者則不應盜。
自愛妻者不應侵他。
自愛實語不應誑彼。
自愛和合不應間他。
自愛正直不應邪綺。
自愛柔軟不應惡罵。
自愛止足終不於他而生貪欲。
自愛仁恕終不於他而生瞋恚。
自愛正見終不教他令生邪見。

善男子。如是菩薩發意說言。我今敬順如來正教。應當勤心守護此法。是名菩薩摩訶薩守護一法。

善男子。我見如是諸菩薩等。欲求無上大菩提者。悉為樂故而求菩提。無有為苦求之者也。

善男子。是故我說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如是等法。菩薩摩訶薩應當守護。

※ 另有別譯本,亦有上述之開示:
菩薩應除滅及守護﹔佛所克證及覺知 (No. 0437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悟淨圓覺 與 大般涅槃

《圓覺經》開示: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
  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
  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
  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
  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
  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
法迄巴說﹕

  佛在眾生位時,如同二乘人見有生死(生滅),可依四諦、十二因緣
  而入聲聞、緣覺位,於無佛世中有能力入辟支佛果,但此佛卻在「生
  死」中領悟:

    若寂滅(涅槃)是無生死,那麼,一定要入無餘依涅槃
    才能無生死乎?

  於是彼佛,於無佛出世中欲增進果證,在心念生起中隨時可入寂滅,
  而於念念之中卻皆能自在而不入寂滅,於是從二乘根器躐等進入菩薩
  乘,而證七地菩薩位。

  如是增上,至於佛地自證「聖智究竟之相」,領悟: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
     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
     故說名輪轉生死。

  於是了知本來無生,一切亦無生,所以具足「大般涅槃」能力。

  彼,示現成佛之後,依眾生根器而開五乘,於轉法末期於《妙法蓮
  華經》揭示,乃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知,五乘歸攝於一佛乘。說法
  四十九年而未曾說得一字,以無生故!

  勝義有者,妄生滅中之用也;畢竟空者,本來無生之體也。若本來
  無妄,心、佛、眾生亦無生,誰云有無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