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樓主@_因果不空 疑問:
>人的意念之外是否存在世界(器世间)。
復:
很多的談論,都要設個前提,來把議題拘束在前提之下來談,
才不會發生「雞同鴨講」各說各話的現象。
(1)依本吧是佛法討論吧
(2)依佛法中心思想,所有一切都是妄的作用
在前述二條件之下,若沒有特別去說明議題產生的前提時,
都是以第一義諦、佛性為原則。於是,討論就必須明白何謂
第一義諦、佛性,若這也不明白,那真的是在雞同鴨講了。
同樣以上述二條件來說,我就以第一義諦為前提來回答您的
疑問,在正式講述前,先談「妄」的作用,以回答您的疑問
。
佛性就像虛空,眾生世界如同虛空中的各類星球,或是地球
虛空中的各類雲。雲是會有生滅現象,當每朵雲都具有意識
時,它就能覺知其它雲的生起與消滅。雖然它不知自己消滅
後其它雲是否仍存在,但以曾經觀察到的經驗,它能了知,
當自己消滅之後,其它的雲還是會存在。
若這朵雲的認知被稱為「意識活動」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
給予肯定說:「自己意識消滅之後,若其它雲還存在時,這
世界也會跟著存在」。因此,我們就能了知,「人的意念之
外還存在著世界」!
討論到這裡時,要特別說明,哪些我們意念之外的世界,它
們的存在是因為有眾生意識在活動,所以那個世界也跟著存
在,通常這被稱為「業感」。
像佛經中曾經說明,大梵天的產生,是因為有個眾生因為業
感,而有彼天產生,於是後來與此眾生有相同業感的眾生也
因業感輪迴至此世界後,卻遇到原來的那眾生愚痴的自稱「
大梵天王」,因為他認為自己創造了大梵天。
又有一個發生在印度的佛法典故,談到在釋迦牟尼佛圓寂之
後,有一世某個高僧因為每次應某一個施主之請去受食佈施
時,都會揉一食團給一隻狗吃,那隻狗因為如此而變化心情
,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議而崇敬佛法,也因此於死後輪迴至
波旬的天界當天主,與波旬同坐王位。
當然,波旬遇到這現象是xxxx的一堆惡語,但我舉這個例子
主要在說明,並不是說誰當了天主就會使他人無法取代他,
或與他共享天主之位,若無有人,只是尚沒有人發這方面的
心願,或沒有這方面的業感而已。並不是不能做到!
上述的大梵天主的那個眾生,他不懂這個原理,於是有愚痴
的見解!
我上述的比喻,重點在說明,世界並不因您的消失而跟著消
失,世界的消失是因為不再有眾生的業力有與它感應的緣故
。而眾生有無量個,若與某數位眾生同一業感,而在同一世
界住在一起(例如我們住在地球上),那麼,其中一位死亡
,並不會使那個世界消失。
換個角度來說,「意念之外是否有世界存在」要看問題是以
誰的角度去看事,若以本人角度來看,那就是沒有此世界存
在,因為不再有業感的緣故。若以他人的角度來說就是「仍
有此世界」。
我囉嗦的說了不少話,希望對您的理解有助益!
以第一義諦來說,所有的業感,都被稱為妄,它對於沒有證
到佛果位的眾生而言,都是存在的(被稱為妄),但若以佛
的角度來看,這類的存在都是虛幻的,如同看電影,雖然內
容精采,也有影像,但對於看電影的人,再怎麼精采的內容
(例如主角得到數百億財產),對實體人而言,都是虛幻的
。這狀況如圓覺經中之云:「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意念內的世界,及意念外的眾生之世界,在第一義諦之下,
都如同入睡人的妄想執著,當醒了之後,才了知夢中的世界
對於醒後人生而言,都是「了無所得」,但這並沒否認之前
睡覺中有夢想存在過。
整個十方宇宙,它的背景就如同虛空,它不產生浮雲,浮雲
也不創造它,但浮雲若無虛空卻也不能產生。浮雲產生之後
,浮雲所在之處,就是虛空所在之處。
所以,吾人可以因此而理解,六根與六塵,以及六根所見六
塵而產生的六識,全都不離佛性!但佛性不因它們之生而生
,也不會因為它們消失而跟著消失,如同上述所舉的虛空本
質一般,它一直存在著,只是要藉著眾生能觀察到的浮雲之
類的架構才能讓人理解它的存在。
佛性就似虛空,也是這樣的存在著。這就是大般涅經為何要
有以下這樣開釋的原因,它開示:「虛空無故。非三世攝。
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無限的概念
仔細的看註一及註二經文,它們應是相違背的含意,但若能理解體相之變化原理,卻又互不相妨礙!
註一言「起為世界靜成虛空」,這是無中生有(妄)之狀況,而反向的就是阿羅漢的歸於寂滅。
關鍵知識在於「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的原理。大身可以不斷的變小身,而坐在微塵裡轉大法輪,佛是怎麼做到的? 吾人要了知,這不是形容辭,而是事實!
關鍵知識在於「等比例縮小」,所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銀河系可以等比例縮小到一顆彈珠中,而其中的人類可以不知不覺,繼續生活。
生命可以比喻成震動的頻率(我的理解不是比喻,而是事實),只要把震動等比例縮小,在同一尺度之下,彼此依然不能發覺縮小了,依然可以互相碰觸。而這個縮小,就是趨近零的有理數,但永遠不能歸零,所以「小而無內」。反之,往大發展,自然數也沒有極限!
只要震動存在,它就能無限縮小,及無限變大,而使其歸零的方式,就是不再有震動頻率。例如阿羅漢入寂滅,就永遠不再有震動頻率。
本文我只說明註二「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的原理,而沒有說明「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原理。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a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註一言「起為世界靜成虛空」,這是無中生有(妄)之狀況,而反向的就是阿羅漢的歸於寂滅。
關鍵知識在於「小而無內,大而無外」的原理。大身可以不斷的變小身,而坐在微塵裡轉大法輪,佛是怎麼做到的? 吾人要了知,這不是形容辭,而是事實!
關鍵知識在於「等比例縮小」,所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銀河系可以等比例縮小到一顆彈珠中,而其中的人類可以不知不覺,繼續生活。
生命可以比喻成震動的頻率(我的理解不是比喻,而是事實),只要把震動等比例縮小,在同一尺度之下,彼此依然不能發覺縮小了,依然可以互相碰觸。而這個縮小,就是趨近零的有理數,但永遠不能歸零,所以「小而無內」。反之,往大發展,自然數也沒有極限!
只要震動存在,它就能無限縮小,及無限變大,而使其歸零的方式,就是不再有震動頻率。例如阿羅漢入寂滅,就永遠不再有震動頻率。
本文我只說明註二「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的原理,而沒有說明「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原理。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0a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無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a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
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如來藏、唯識、中觀之分辨
關於「如來藏」的說明:
有法友不理解「如來藏」含義,所以對菩薩乘(大乘)佛法而有疑產生,謹此略微說明之。
◆ 提綱絜領
如來藏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認為「常樂我淨」,一般以《勝鬘經》、《大般涅槃經》為主。
吾人要具智了知,佛所說法是應眾生根器而說,初說、中說、後說都不離佛知見(無生),只是見聞者自己能否讀出不同時期所弘揚佛經中的「密義」罷了。
佛所說法,有顯義、密義之別,當佛說菩薩須三大僧祇劫才能成佛,不懂密義的人所理解是須很長久的時間,而能悟解密義者,則了知只需斷除貪嗔痴,就是已過三大阿僧祇劫。
這如同佛經中常用「八萬四千」來形容很多的意思,難道佛說八萬四千法以度眾生,就變成了佛法只有八萬四千種而已嗎? 當然不是,懂密義的人,所了知卻是知道「八萬四千」是指眾生所有的塵沙煩惱之數,斷了塵沙惑就已成佛。
佛在說法中的數字,常是要眾生在理解時,「同時聯想」到它的另一層含意,所以讀佛經不能死讀。如同拜佛點香,要理解的不是拜幾香才有福德,而是要去理解點香的含意。
點香的含意,是在點香時,要同時聯想它數字的真正意義:一支香指的是一心念佛、一行三昧;二支香指定慧等持;三支香指戒定慧;四支香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支香指五根、五力;六支香指六波羅蜜;七支香指七覺支;八支香指八正道等等。
這又如同拜佛像,一個木頭、石頭或泥塑的東西,有什麼好拜的,這世界上同樣材質塑成的東西海了去。所以,拜佛像不在於佛像是什麼所塑成,而是佛像背後所代表是什麼含意,那個才是我們要去學習的。拜佛像要五體投地的原因,是要吾人「完全降伏」自己身口意,時時皆與佛知見不相離,而佛之知見就是「無生」。
再以「如來藏」來說,它的真義並不是有一「常住不變的我」存在,若有這類見解者,而說他自己是如來藏學派的支持者,那這個人只是個愚痴人。而那些見聞者,聽到愚痴人說他自己認為如來藏就是「主張有一常住不變之我」,而且也相信這個愚痴人所說,那麼,這些見聞者,也是一樣的愚痴人!
如來藏之真常、唯識法相之識變、中觀之不二,以及二乘之三法印,其實都是同樣根源於無生而發的不同面向之佛法,是佛應喜歡該類佛法之眾生根器者而宣說。在21世紀資訊發達的現今時代,若還不懂得「法無定法」的道理,那麼此人讀佛經算是讀傻了、鑽牛角尖了!
◆ 如何學習佛法
學佛法前,要先理解讀佛經要從「體相用」三方面或「體相用法」四方面來學習。要去善知何謂「體」義(第一義諦),何謂「相」義(現象),何謂「用」義(相之作用),何謂「法」義(作用之方法)。
譬如以黃金為體,經妄之鑄工,而塑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可以盛物(用),金筷可以挾物(用)。盛物可以用碗直接舀的、用其它器物倒入(法),金筷可以下挾、上挾、側挾(法)。
經由上述的體相用或體相用法去理解佛法,就可以很輕易的領悟佛知見。當然,學習者本身不能有「固執」的習性,否則學阿含經時就會固執「三法印」而有偏見;學習般若經時就會固執「畢竟空」而有偏見;學習楞伽經時就會固執「唯識變」而有偏見;學習大般涅槃經時就會固執「畢竟有」而有偏見。
佛法,是應眾生根器而弘揚,吾人若要固執不同時期所弘揚的佛法,而不願變通也罷了,但不要毀謗其它時期的佛法,須知,即便現僧相,因無智謗法而墮地獄的和尚,也所在多有!
◆ 無生與生滅
何謂無生? 例如虛空容雲,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生雲,雲也不生虛空。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隨雲滅而滅,是以喻虛空無生,浮雲喻如十方宇宙中生滅的一切(含眾生)。
浮雲不是虛空,虛空也不是浮雲,但浮雲若無虛空則不能顯現,所以浮雲所在之處不離虛空(百姓日用而不知)。
某些人接觸無生思想之後,就會疑惑:「既然本來無生,又為何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呢?」在《楞嚴經》中富樓那尊者也有提出同樣疑問,佛的回答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註一)
於是,可能又有人要疑惑「性覺必明就已無事,為何會有妄生起,來,自以為明覺,而導致山河大地產生呢?」
在「註一」的經文中,佛也開示了,所謂的「妄」,就是本就不存在,因為不存在,所以沒有產生之原因。換句話說,吾人當下與佛無異,想要變出一大堆黃金,也都能變的出來,但實際上呢? 卻又變不出來,這不就很奇怪了嗎?
在「註一」中,佛也開示,這是因為您自己束縛自己,經文用語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如同小象,從小被繫在木頭上而掙不脫,至成大象之後,雖然力大隨意一掙就能脫,但卻因為「積習不改」,於是只要頭被繫一繩於木頭上就老實乖乖地不掙脫。
本來並無佛眾生的分別,但眾生自以為「迷了」,於是就如大象一般的被迷了(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若眾生當下能徹悟此理而能達到八識心田,那麼就能如六祖《壇經》所稱的:『一悟即至佛地』。可惜的是眾生顛倒,因循苟且於積習不改,而致無法於當下把所悟變化為力,以致不能深達八識心田去改變業相。
換句話說,所有一切都是無生(沒有發生),如同空花,不過吾人除了知見上認同之外,於習氣上是否也能認同嗎? 若能,那就如同關閉電視,所有影像先縮成一條亮線,再縮成一亮點,最後,亮點也消失了,然後十方宇宙全部都在這剎那間消失,吾人也不再有思想,也不再存在,於是入了涅槃!
說明:
(1) 會入涅槃是因為沒有度眾生的菩提誓願,若有則不入涅槃。
(2) 十方宇宙消失,是指自己別業的十方宇宙,而不是與其它眾
生共業的十方宇宙。
眾生所看到的十方宇宙是彼此各自別業之交集所產生。如同
各自有一台收音機,當把自己的收音機關掉,並不會影響到
其它收音機繼續收到相同的廣播內容。
◆ 如來藏之真常 (如來藏在不同經典亦有翻譯成「空如來藏」)
如來藏宗派所主張之真常的前提,是「基於無生而成立」,若不能理解或否認這個前提,而主張如來藏是常有不變,那麼,這個常有就是外道的邪見!如來藏宗派宣說佛性真常,而有所謂的「勝義有」的說法。
所謂勝義有,就是因施設而有,並不是實際真有(指在相上不存在),例如浮雲若無虛空就無法存在,因此給予使浮雲能作用的背景名稱,稱為「虛空」。這又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它是為了數學運算之便利而被發明、施設,於實際世界中並不存在。
◆ 唯識法相之識變
此宗派,主張因識而變化成十方宇宙一切,要理解這宗派的真實義理,要去閱讀《楞伽經》三種譯本,及《解深密經》二種譯本,及《密嚴經》等唯識法相相關的經典。
其中,一般的論議大都以三種譯本的《楞伽經》為主。但該經的翻譯卻有不少的疏漏,換句話說就是翻譯的不完善!所以要三譯本穿插的一起看。簡單來說,識有三(廣說則有八種):真識、現識、分別事識。每個識又同時具有三種相:真相、業相、轉相。以及二種生住滅:「流注生及相生。流注住及相住。流注滅及相滅。」
很容易的能理解真識就是第八識,現識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及前五識,分別事識就是第六識(意識)。這三個識大家都很熟悉,所以不多加說明。
要理解三相及二種生住滅含意,可以想像自己在做「水管噴水」。二種生住滅如已噴出的水,它具有動力(流注生住滅),也可以被觀察到(相生住滅)。而業相,就執行前的藍圖,本來預計要澆花,被執行後於是就有澆花的行為。
轉相,就是動態可以轉變的力量,它可以轉移水管方向與高度、把水力放大放小等,甚至令水噴不出,它可以改變藍圖被執行後的最終結果,所以《大般涅槃經》中開示「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註二)至於真相,依楞伽經的開示,可以判斷它亦是基於無生而成立,《楞伽經》云:『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
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
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 中觀之不二
中觀的弘揚,主要是破法,在破執常、執無常、執空、執有等各類執著,若無眾生執著,而皆能得大乘之法眼淨,則中觀之法將不存在。
中觀之基礎,也同樣基於無生而成立。既然無生,又怎會有一與異之分別呢? 當然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因為無生,所以不二!
******************************************************************
註一
*************
【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4.html
******************************************************************
註二
*************
【經文典故】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1/01/blog-post.html
有法友不理解「如來藏」含義,所以對菩薩乘(大乘)佛法而有疑產生,謹此略微說明之。
◆ 提綱絜領
如來藏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認為「常樂我淨」,一般以《勝鬘經》、《大般涅槃經》為主。
吾人要具智了知,佛所說法是應眾生根器而說,初說、中說、後說都不離佛知見(無生),只是見聞者自己能否讀出不同時期所弘揚佛經中的「密義」罷了。
佛所說法,有顯義、密義之別,當佛說菩薩須三大僧祇劫才能成佛,不懂密義的人所理解是須很長久的時間,而能悟解密義者,則了知只需斷除貪嗔痴,就是已過三大阿僧祇劫。
這如同佛經中常用「八萬四千」來形容很多的意思,難道佛說八萬四千法以度眾生,就變成了佛法只有八萬四千種而已嗎? 當然不是,懂密義的人,所了知卻是知道「八萬四千」是指眾生所有的塵沙煩惱之數,斷了塵沙惑就已成佛。
佛在說法中的數字,常是要眾生在理解時,「同時聯想」到它的另一層含意,所以讀佛經不能死讀。如同拜佛點香,要理解的不是拜幾香才有福德,而是要去理解點香的含意。
點香的含意,是在點香時,要同時聯想它數字的真正意義:一支香指的是一心念佛、一行三昧;二支香指定慧等持;三支香指戒定慧;四支香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支香指五根、五力;六支香指六波羅蜜;七支香指七覺支;八支香指八正道等等。
這又如同拜佛像,一個木頭、石頭或泥塑的東西,有什麼好拜的,這世界上同樣材質塑成的東西海了去。所以,拜佛像不在於佛像是什麼所塑成,而是佛像背後所代表是什麼含意,那個才是我們要去學習的。拜佛像要五體投地的原因,是要吾人「完全降伏」自己身口意,時時皆與佛知見不相離,而佛之知見就是「無生」。
再以「如來藏」來說,它的真義並不是有一「常住不變的我」存在,若有這類見解者,而說他自己是如來藏學派的支持者,那這個人只是個愚痴人。而那些見聞者,聽到愚痴人說他自己認為如來藏就是「主張有一常住不變之我」,而且也相信這個愚痴人所說,那麼,這些見聞者,也是一樣的愚痴人!
如來藏之真常、唯識法相之識變、中觀之不二,以及二乘之三法印,其實都是同樣根源於無生而發的不同面向之佛法,是佛應喜歡該類佛法之眾生根器者而宣說。在21世紀資訊發達的現今時代,若還不懂得「法無定法」的道理,那麼此人讀佛經算是讀傻了、鑽牛角尖了!
◆ 如何學習佛法
學佛法前,要先理解讀佛經要從「體相用」三方面或「體相用法」四方面來學習。要去善知何謂「體」義(第一義諦),何謂「相」義(現象),何謂「用」義(相之作用),何謂「法」義(作用之方法)。
譬如以黃金為體,經妄之鑄工,而塑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可以盛物(用),金筷可以挾物(用)。盛物可以用碗直接舀的、用其它器物倒入(法),金筷可以下挾、上挾、側挾(法)。
經由上述的體相用或體相用法去理解佛法,就可以很輕易的領悟佛知見。當然,學習者本身不能有「固執」的習性,否則學阿含經時就會固執「三法印」而有偏見;學習般若經時就會固執「畢竟空」而有偏見;學習楞伽經時就會固執「唯識變」而有偏見;學習大般涅槃經時就會固執「畢竟有」而有偏見。
佛法,是應眾生根器而弘揚,吾人若要固執不同時期所弘揚的佛法,而不願變通也罷了,但不要毀謗其它時期的佛法,須知,即便現僧相,因無智謗法而墮地獄的和尚,也所在多有!
◆ 無生與生滅
何謂無生? 例如虛空容雲,雲自生於虛空、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生雲,雲也不生虛空。虛空不隨雲生而生,亦不隨雲滅而滅,是以喻虛空無生,浮雲喻如十方宇宙中生滅的一切(含眾生)。
浮雲不是虛空,虛空也不是浮雲,但浮雲若無虛空則不能顯現,所以浮雲所在之處不離虛空(百姓日用而不知)。
某些人接觸無生思想之後,就會疑惑:「既然本來無生,又為何有山河大地的存在呢?」在《楞嚴經》中富樓那尊者也有提出同樣疑問,佛的回答是:「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註一)
於是,可能又有人要疑惑「性覺必明就已無事,為何會有妄生起,來,自以為明覺,而導致山河大地產生呢?」
在「註一」的經文中,佛也開示了,所謂的「妄」,就是本就不存在,因為不存在,所以沒有產生之原因。換句話說,吾人當下與佛無異,想要變出一大堆黃金,也都能變的出來,但實際上呢? 卻又變不出來,這不就很奇怪了嗎?
在「註一」中,佛也開示,這是因為您自己束縛自己,經文用語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如同小象,從小被繫在木頭上而掙不脫,至成大象之後,雖然力大隨意一掙就能脫,但卻因為「積習不改」,於是只要頭被繫一繩於木頭上就老實乖乖地不掙脫。
本來並無佛眾生的分別,但眾生自以為「迷了」,於是就如大象一般的被迷了(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若眾生當下能徹悟此理而能達到八識心田,那麼就能如六祖《壇經》所稱的:『一悟即至佛地』。可惜的是眾生顛倒,因循苟且於積習不改,而致無法於當下把所悟變化為力,以致不能深達八識心田去改變業相。
換句話說,所有一切都是無生(沒有發生),如同空花,不過吾人除了知見上認同之外,於習氣上是否也能認同嗎? 若能,那就如同關閉電視,所有影像先縮成一條亮線,再縮成一亮點,最後,亮點也消失了,然後十方宇宙全部都在這剎那間消失,吾人也不再有思想,也不再存在,於是入了涅槃!
說明:
(1) 會入涅槃是因為沒有度眾生的菩提誓願,若有則不入涅槃。
(2) 十方宇宙消失,是指自己別業的十方宇宙,而不是與其它眾
生共業的十方宇宙。
眾生所看到的十方宇宙是彼此各自別業之交集所產生。如同
各自有一台收音機,當把自己的收音機關掉,並不會影響到
其它收音機繼續收到相同的廣播內容。
◆ 如來藏之真常 (如來藏在不同經典亦有翻譯成「空如來藏」)
如來藏宗派所主張之真常的前提,是「基於無生而成立」,若不能理解或否認這個前提,而主張如來藏是常有不變,那麼,這個常有就是外道的邪見!如來藏宗派宣說佛性真常,而有所謂的「勝義有」的說法。
所謂勝義有,就是因施設而有,並不是實際真有(指在相上不存在),例如浮雲若無虛空就無法存在,因此給予使浮雲能作用的背景名稱,稱為「虛空」。這又如同數學中的共軛虛根(i),它是為了數學運算之便利而被發明、施設,於實際世界中並不存在。
◆ 唯識法相之識變
此宗派,主張因識而變化成十方宇宙一切,要理解這宗派的真實義理,要去閱讀《楞伽經》三種譯本,及《解深密經》二種譯本,及《密嚴經》等唯識法相相關的經典。
其中,一般的論議大都以三種譯本的《楞伽經》為主。但該經的翻譯卻有不少的疏漏,換句話說就是翻譯的不完善!所以要三譯本穿插的一起看。簡單來說,識有三(廣說則有八種):真識、現識、分別事識。每個識又同時具有三種相:真相、業相、轉相。以及二種生住滅:「流注生及相生。流注住及相住。流注滅及相滅。」
很容易的能理解真識就是第八識,現識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及前五識,分別事識就是第六識(意識)。這三個識大家都很熟悉,所以不多加說明。
要理解三相及二種生住滅含意,可以想像自己在做「水管噴水」。二種生住滅如已噴出的水,它具有動力(流注生住滅),也可以被觀察到(相生住滅)。而業相,就執行前的藍圖,本來預計要澆花,被執行後於是就有澆花的行為。
轉相,就是動態可以轉變的力量,它可以轉移水管方向與高度、把水力放大放小等,甚至令水噴不出,它可以改變藍圖被執行後的最終結果,所以《大般涅槃經》中開示「非一切業悉定得果。雖不定得。亦非不得。」(註二)至於真相,依楞伽經的開示,可以判斷它亦是基於無生而成立,《楞伽經》云:『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
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
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 中觀之不二
中觀的弘揚,主要是破法,在破執常、執無常、執空、執有等各類執著,若無眾生執著,而皆能得大乘之法眼淨,則中觀之法將不存在。
中觀之基礎,也同樣基於無生而成立。既然無生,又怎會有一與異之分別呢? 當然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因為無生,所以不二!
******************************************************************
註一
*************
【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4.html
******************************************************************
註二
*************
【經文典故】非一切業悉定得果
=>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1/01/blog-post.html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經文典故】佛若不啟智門,八地菩薩即入究竟涅槃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38) T10, p0199a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喧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
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
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舍於此忍門。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
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
法迄巴補充說明
***************************
六地之前所修是斷煩惱障(事障),至六地才能斷。
六地、七地皆在斷餘習,也就是二元對待的習氣,至八地才能斷能、所對待。
八地及之後境界開始斷智障(理障),也就是學習後得智(差別智)。
學習到能「由識變相」(在三界內顯化的能力)之原理與方式時,就稱為得證xxx三昧。例如,點石成金,點屍體變成蛋糕(參閱印度翻譯過來的「大師在喜瑪拉雅山」一書)等等,這類的變相方式。
又例如,是應以何身化度眾生,則顯化何身以度化之等等的意生身方式。
又例如,變化山河大地等依報身的方式。
如是等等各類的差別智。
《華嚴經》中又有開示,世界的產生(參閱(世界成就品)),其中一項來源是佛菩薩的願力所致。佛菩薩可創造不同宇宙(註一),而宇宙不等同於十方法界,它只是一個具有獨特時空法則之處。
若通俗來說,一個宇宙,基本等於一個銀河系。再依某些法則,在這個銀河系中會再顯化不同六道之世界。人道是一個宇宙,也可稱為世界﹔忉利天界是一個宇宙,也可稱為世界。因為它們的時空都不同。
2012年之後,新時代思想,對宇宙、世界的分辨法,不再純粹用物理學的維度來分辨,而另加上以震動頻率來論【見外星人Mythi說法:Mythi 2012-07-12】,通用「密度」(這名詞被翻譯的不恰當,若新創「頻度」一辭,反而更加恰當)來稱呼。不同震頻形成不同世界,如同廣播頻率AM、FM之差別,二者能同時起作用,雖同時存在卻互不影響。
-------------------
註一
-------------------
我們現在的宇宙,依正面外星人定義,是指有「數百萬」個銀河系之組成,參閱這裡。
猜測所謂「宇宙」之意義,等同《華嚴經》中所指的是「世界種」。如同一朵蓮蓬所結出的一個蓮子的意思。參閱八十卷《大方廣華嚴經》時,可直接搜「世界種」或「香水海」(使用CBETA之電子大藏經及其工具),或至<世界成就品>經文中閱讀。
**************************************************************
2017-09-08 補充說明
***************************
比較好奇的有二項:
A、若入八地菩薩普遍就要入究竟涅槃,那麼初始來啟智的佛是以何因緣沒有入究竟涅槃?
B、入八地的菩薩,一定具有發菩提心之後才能入嗎?
A項之解答,參閱「八地菩薩境界」。
B項答案,本處所引用的經文中已有解答: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
2018-12-23 補充說明
***************************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槃。
以入涅槃不生果故。離能所取故。了達惟心故。於一切法無分別故。不墮心意及以意識。外法性相執著中故。
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隨智慧行如是起故。得於如來自證地故。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喧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
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為欲渡故。發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覺寤。既覺寤已。所作皆息。
菩薩亦爾。見眾生身在四流中。為救度故。發大勇猛。起大精進。以勇猛精進故。至不動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煩惱。皆不現前。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心意識行。皆不現前。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舍於此忍門。
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
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慧。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
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
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
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佛子。諸佛世尊。與此菩薩。如是等。無量起智門。令其能起無量無邊。差別智業。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諭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子。是菩薩。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智慧。無量受生。無量淨國。教化無量眾生。供養無量諸佛。入無量法門。具無量神通。有無量眾會。道場差別。住無量身語意業。集一切菩薩行。以不動法故。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
法迄巴補充說明
***************************
六地之前所修是斷煩惱障(事障),至六地才能斷。
六地、七地皆在斷餘習,也就是二元對待的習氣,至八地才能斷能、所對待。
八地及之後境界開始斷智障(理障),也就是學習後得智(差別智)。
學習到能「由識變相」(在三界內顯化的能力)之原理與方式時,就稱為得證xxx三昧。例如,點石成金,點屍體變成蛋糕(參閱印度翻譯過來的「大師在喜瑪拉雅山」一書)等等,這類的變相方式。
又例如,是應以何身化度眾生,則顯化何身以度化之等等的意生身方式。
又例如,變化山河大地等依報身的方式。
如是等等各類的差別智。
《華嚴經》中又有開示,世界的產生(參閱(世界成就品)),其中一項來源是佛菩薩的願力所致。佛菩薩可創造不同宇宙(註一),而宇宙不等同於十方法界,它只是一個具有獨特時空法則之處。
若通俗來說,一個宇宙,基本等於一個銀河系。再依某些法則,在這個銀河系中會再顯化不同六道之世界。人道是一個宇宙,也可稱為世界﹔忉利天界是一個宇宙,也可稱為世界。因為它們的時空都不同。
2012年之後,新時代思想,對宇宙、世界的分辨法,不再純粹用物理學的維度來分辨,而另加上以震動頻率來論【見外星人Mythi說法:Mythi 2012-07-12】,通用「密度」(這名詞被翻譯的不恰當,若新創「頻度」一辭,反而更加恰當)來稱呼。不同震頻形成不同世界,如同廣播頻率AM、FM之差別,二者能同時起作用,雖同時存在卻互不影響。
-------------------
註一
-------------------
我們現在的宇宙,依正面外星人定義,是指有「數百萬」個銀河系之組成,參閱這裡。
猜測所謂「宇宙」之意義,等同《華嚴經》中所指的是「世界種」。如同一朵蓮蓬所結出的一個蓮子的意思。參閱八十卷《大方廣華嚴經》時,可直接搜「世界種」或「香水海」(使用CBETA之電子大藏經及其工具),或至<世界成就品>經文中閱讀。
**************************************************************
2017-09-08 補充說明
***************************
比較好奇的有二項:
A、若入八地菩薩普遍就要入究竟涅槃,那麼初始來啟智的佛是以何因緣沒有入究竟涅槃?
B、入八地的菩薩,一定具有發菩提心之後才能入嗎?
A項之解答,參閱「八地菩薩境界」。
B項答案,本處所引用的經文中已有解答:
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
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
**************************************************************
2018-12-23 補充說明
***************************
大慧。諸菩薩摩訶薩見於寂滅三昧樂門。即便憶念本願大悲。具足修行十無盡句。是故不即入於涅槃。
以入涅槃不生果故。離能所取故。了達惟心故。於一切法無分別故。不墮心意及以意識。外法性相執著中故。
然非不起佛法正因。隨智慧行如是起故。得於如來自證地故。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
No. 2131 翻譯名義集 (卷6) T54, p1160b
歌羅邏。或羯邏藍。此云凝滑。又云雜穢。狀如凝酥。胎中五位此初七日。
大集經云。歌羅邏時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識。
出入息者名為壽命。不臭不爛名之為暖。即是業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不爛也。此中心意名之為識。即是剎那覺知心也。長無增減。三法和合從生至死。
此識之種。即是命根。故宗鏡引論云。然依親生此識種子。以此種子為業力故。有持一報之身功能差別。令得決定。若此種子無此功能身便爛壞。故以親生種子為命根。
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生法師云。焚薪之火。旋之成輪。輪必攬火而成照。情亦如之。必資心成用也。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歌羅邏。或羯邏藍。此云凝滑。又云雜穢。狀如凝酥。胎中五位此初七日。
大集經云。歌羅邏時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識。
出入息者名為壽命。不臭不爛名之為暖。即是業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不爛也。此中心意名之為識。即是剎那覺知心也。長無增減。三法和合從生至死。
此識之種。即是命根。故宗鏡引論云。然依親生此識種子。以此種子為業力故。有持一報之身功能差別。令得決定。若此種子無此功能身便爛壞。故以親生種子為命根。
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生法師云。焚薪之火。旋之成輪。輪必攬火而成照。情亦如之。必資心成用也。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1.石頭有沒有覺性? 2.石頭能否成佛?
問:1.石頭有沒有覺性?
2.石頭能否成佛?
註:《涅槃經》開示: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
回覆:
(1) 石頭是無想羯南,所以石頭是眾生 (註一)。
(2) 覺性,這裡理解成「具有能察知是非之能力」。
要具有上述這種能力之先決條件,必須先具有意識。而石頭雖然
是眾生,但一般所熟知的岩石、沙石、泥土等,都不具有意識,
所以石頭並不具有覺性,要有特殊因緣長出靈性(意識)時(註二)
,才可說具有覺性。
地球也是有生命,新時代者稱之為GAIA,佛經中有「堅牢地神」
之名,應是指同一神祇。但這生命是「附靈」,並不是指大地有
覺性,如同人類肉體並不具有覺性,而有覺性的是附在此肉體上
的業識(註三)。
(3) 成佛的先決條件須「發菩提心」
即便舍利佛尊者、目犍連尊者再世,若不發菩提心(註四),也
一樣不能成佛。
(4) >《涅槃經》: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論:
無情、無想眾生都不具覺性,連涅槃(註五)都不能證,又如何
能成佛。至於所引用涅槃經中這段話,只能說是斷章取義,還
必須把該段經文之上下經文(註六)一同詳看,才能判斷並了知
它的含義。
這裡的「非」字,是具有「動詞及名詞」含義。當動詞用時,是
指翻轉現有狀況之意思。這從註六可以看出來,例如:「云何名
為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
涅槃。」
又例如冰塊之於大海,吾人不能說冰塊就是大海,但也不能否認
冰塊所占用位置之海水並未消失,當冰塊消失之後,海水就能顯
現,可以理解成冰塊就是大海所凝結。這類主張,被稱為「勝義
有」學派。
佛性,以楞伽經義,它就是「真相」,也就是無生之含意,所以
才被譬喻佛性如虛空,虛空也無生滅。而阿賴耶識就是「業相」
,是有生滅,它具有所謂的「見分」及「相分」(依宗派不同,
還有「自證分」乃至「證自證分」,這些都是冗義,見分就能完
全含括)。
相分就是泛指三界內的所有一切,又有依報身及正報身之分別。
依報身如大地;正報身指吾人的肉體。由於土木金石不具有見分
作用,所以沒有意識,不能發起菩提心,無成佛可能(註四)。
在這裡,佛性的定義,偏向於「具有覺性」,凡不具有能察知
妄想執著(意識)者,那就不具有佛性(註七。「無生、開悟、
明心及見性」一文,請參考五事一義中的「能覺」部份)
那麼,又怎樣能把這些「非佛性」非成(轉成)佛性之無生狀
況呢? 但既然佛性如虛空,本就無生滅,又怎能轉呢? 所以,
實際上它是斷妄的含義,也就是寂滅。
斷妄的方式,在「大方廣了義」之類的佛經大常有說明,我常
推薦的是三部經:《楞嚴經》、《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
經下卷》。
當吾人之妄(無明)已斷之後,那麼,就入於不二境界。以阿
羅漢而言,就是入涅槃;以佛而言,就是混光同塵,已無涅槃
可入,卻能轉識為智。
既然是不二了,那就沒有佛性及非佛性的差別,所有的見分與
相分都消失。也就是相分中的山河大地,十方世界都隨同見分
斷妄之同時而消失不存在,不過,這也只限自己消失,並不是
共業眾生也會消失。
原因呢...,如同每一眾生都有一個從共業複製而出的文件,改
了文件內容會影響到共業,但文件本身被銷毀,卻不影響共業
。以至於他人不成佛,則仍繼續與共業之人同振,一起輪迴流
浪三界。
上述的不二境界,可以參考《楞嚴經》文所開示:「汝等一人
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註八)
關於無情成佛的議題,這裡有一討論帖可以參考,請參考3樓
、6樓帖子。http://bskk.com/thread-318755-1-1.html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7) T19, p0138c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軟成八萬四千[番*飛]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屍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痴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
註二
************
金玉芝草,不死為靈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20.html
***********************************************************
註三
************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27.html
***********************************************************
註四
************
發菩提心,然後能成佛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17.html
***********************************************************
註五
************
涅槃義理
http://fatsiba.blogspot.tw/2007/07/blog-post_3060.html
***********************************************************
註六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6) T12, p0580c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云何名為如虛空耶。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無現在。何以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以是義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
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花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
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三世攝而名為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為有耶。
佛言。善男子。為非涅槃名為涅槃。為非如來名為如來。為非佛性名為佛性。
云何名為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涅槃。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為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來。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
註七
************
佛性之定義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1/05/blog-post_1090.html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3/blog-post.html
***********************************************************
註八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2.石頭能否成佛?
註:《涅槃經》開示: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
回覆:
(1) 石頭是無想羯南,所以石頭是眾生 (註一)。
(2) 覺性,這裡理解成「具有能察知是非之能力」。
要具有上述這種能力之先決條件,必須先具有意識。而石頭雖然
是眾生,但一般所熟知的岩石、沙石、泥土等,都不具有意識,
所以石頭並不具有覺性,要有特殊因緣長出靈性(意識)時(註二)
,才可說具有覺性。
地球也是有生命,新時代者稱之為GAIA,佛經中有「堅牢地神」
之名,應是指同一神祇。但這生命是「附靈」,並不是指大地有
覺性,如同人類肉體並不具有覺性,而有覺性的是附在此肉體上
的業識(註三)。
(3) 成佛的先決條件須「發菩提心」
即便舍利佛尊者、目犍連尊者再世,若不發菩提心(註四),也
一樣不能成佛。
(4) >《涅槃經》: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論:
無情、無想眾生都不具覺性,連涅槃(註五)都不能證,又如何
能成佛。至於所引用涅槃經中這段話,只能說是斷章取義,還
必須把該段經文之上下經文(註六)一同詳看,才能判斷並了知
它的含義。
這裡的「非」字,是具有「動詞及名詞」含義。當動詞用時,是
指翻轉現有狀況之意思。這從註六可以看出來,例如:「云何名
為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
涅槃。」
又例如冰塊之於大海,吾人不能說冰塊就是大海,但也不能否認
冰塊所占用位置之海水並未消失,當冰塊消失之後,海水就能顯
現,可以理解成冰塊就是大海所凝結。這類主張,被稱為「勝義
有」學派。
佛性,以楞伽經義,它就是「真相」,也就是無生之含意,所以
才被譬喻佛性如虛空,虛空也無生滅。而阿賴耶識就是「業相」
,是有生滅,它具有所謂的「見分」及「相分」(依宗派不同,
還有「自證分」乃至「證自證分」,這些都是冗義,見分就能完
全含括)。
相分就是泛指三界內的所有一切,又有依報身及正報身之分別。
依報身如大地;正報身指吾人的肉體。由於土木金石不具有見分
作用,所以沒有意識,不能發起菩提心,無成佛可能(註四)。
在這裡,佛性的定義,偏向於「具有覺性」,凡不具有能察知
妄想執著(意識)者,那就不具有佛性(註七。「無生、開悟、
明心及見性」一文,請參考五事一義中的「能覺」部份)
那麼,又怎樣能把這些「非佛性」非成(轉成)佛性之無生狀
況呢? 但既然佛性如虛空,本就無生滅,又怎能轉呢? 所以,
實際上它是斷妄的含義,也就是寂滅。
斷妄的方式,在「大方廣了義」之類的佛經大常有說明,我常
推薦的是三部經:《楞嚴經》、《圓覺經》、《占察善惡業報
經下卷》。
當吾人之妄(無明)已斷之後,那麼,就入於不二境界。以阿
羅漢而言,就是入涅槃;以佛而言,就是混光同塵,已無涅槃
可入,卻能轉識為智。
既然是不二了,那就沒有佛性及非佛性的差別,所有的見分與
相分都消失。也就是相分中的山河大地,十方世界都隨同見分
斷妄之同時而消失不存在,不過,這也只限自己消失,並不是
共業眾生也會消失。
原因呢...,如同每一眾生都有一個從共業複製而出的文件,改
了文件內容會影響到共業,但文件本身被銷毀,卻不影響共業
。以至於他人不成佛,則仍繼續與共業之人同振,一起輪迴流
浪三界。
上述的不二境界,可以參考《楞嚴經》文所開示:「汝等一人
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註八)
關於無情成佛的議題,這裡有一討論帖可以參考,請參考3樓
、6樓帖子。http://bskk.com/thread-318755-1-1.html
***********************************************************
註一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7) T19, p0138c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軟成八萬四千[番*飛]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屍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痴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
註二
************
金玉芝草,不死為靈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4/blog-post_20.html
***********************************************************
註三
************
歌(羯)邏藍 及 暖壽識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27.html
***********************************************************
註四
************
發菩提心,然後能成佛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17.html
***********************************************************
註五
************
涅槃義理
http://fatsiba.blogspot.tw/2007/07/blog-post_3060.html
***********************************************************
註六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36) T12, p0580c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如虛空。云何名為如虛空耶。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無現在。何以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何以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以是義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
善男子。以虛空無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花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故無有三世。
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佛性猶如虛空。
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三世攝而名為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故不得名為有耶。
佛言。善男子。為非涅槃名為涅槃。為非如來名為如來。為非佛性名為佛性。
云何名為非涅槃耶。所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惱。是名涅槃。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佛。為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如來。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
***********************************************************
註七
************
佛性之定義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1/05/blog-post_1090.html
無生、開悟、明心及見性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0/03/blog-post.html
***********************************************************
註八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9) T19, p0147b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越過,越過,再越過!
修行就跟跳欄賽一般,在跑道上逐欄跳越,一個個的越過!
近日,明顯感受到自己的定力變強,遇到的一個個障礙逐漸的能越過,我來描敘這個感受,雖然有緣見聞者可能都已知道是什麼,但卻不必然是如實知!就如大家都知道輪迴是苦,卻又不願個個去出家當專業修行人一般,這樣的知,是霧裡看花,所以有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能否越過個個障礙,那是指是否具足「如實知」這個議題!
如實知,指的是具有法住智,也就很清晰的明白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道理。同時,『又具有涅槃智的部份定力』,雖然還沒證到涅槃智的究竟三三昧(空、無相、無作)或徹底斷除無明,但卻已確實的朝這條解脫路上行走。
如我常譬喻的「污水坑喻」,明明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個污水坑,也知道要閃過,也有信心要閃過,但前腳踏出嘴上還在叨念著閃過,後腳卻踏入污水坑裡,這就是業障!
真正的如實知,必須經過反復的「試錯」過程,經由每一次的錯誤經驗,又願意修改錯誤行為,並於下一次相類事件而能糾正成功,此三者歷一遍之後,就會產生一絲定力,眼前的霧氣又薄了一分,更加的如實了知十方宇宙內無一事物無時無不在生滅中;更加了知,所有一切都是貪欲愛習的執著!
我明白、我了解,乃至我如實知,於是遇到起心動念乃至七情六欲,在根塵相觸時,生起的那剎那而能察知,並同時遠離!並非察知後遠離,而是察知其本身就是遠離。察知與遠離可以分開,稱為功夫不到,也可以同時,稱為功夫到家。
即便察知之後才再遠離也仍是功夫事!不過,吾人須實際上了知,心念生滅是非常快,於察知之當下,前念如流水已流過(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又剎那已過(現在心不可得),而未來的心念仍未生起(未來心不可得),想要不遠離前念也不可能,只是修行人自己是否能了知這件事而已。
當下心念察知前念時,則當下心念亦已滅,就在這時不再串習接續引起後念,若爾後再起念時,卻無三毒習氣,此時被稱為一切智(菩薩乘者被稱為道種智,佛被稱為一切種智),那就是二乘的漏盡明。就如我所說的,常住無欲(保任於此),不事不思想,有事思想亦無欲(《圓覺經》中有開示25種定輪成佛修行法,請有緣人自行往觀,我此處所說的偏於「單修奢摩他法」)。
----
想要成佛的重點是「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所以在因地修行時,就要一直保持在成佛後的果地心態,那麼,是否已悟佛知見,就是非常重要的事!
已悟佛知見者,以無欲的平等心來應對人世間的任何事,因為所持淨覺心(無欲)明確,所以遇事就會以保持此心不墮入輪迴、生死習氣之中為前提、為中心。於是......
第一步驟,是面對各類事件都能跨過,若心中不留礙、不生三毒習氣,稱為跨過(心能轉境)。若不能跨過,也要能明明了知,自己目前已遇到而且還跨不過(被塵所染),以做為警惕,以做為下次遇到時跨過的心理準備。我明明了知,我也跨過許多障礙,所以我很清楚這是我曾經遇過的事件,這是我的修行經驗。
第二步驟,若定力已具足,能屢次皆能跨過貪欲愛習生起後的攀緣,那麼只剩下自己的心量是要選擇那一乘了? 選二乘,那就剩下入涅槃斷除意識的滅盡定;選菩薩乘,那就先斷三毒而不入涅槃,同時亦須再鍛煉轉識成智的金剛三昧。
近日,明顯感受到自己的定力變強,遇到的一個個障礙逐漸的能越過,我來描敘這個感受,雖然有緣見聞者可能都已知道是什麼,但卻不必然是如實知!就如大家都知道輪迴是苦,卻又不願個個去出家當專業修行人一般,這樣的知,是霧裡看花,所以有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能否越過個個障礙,那是指是否具足「如實知」這個議題!
如實知,指的是具有法住智,也就很清晰的明白三法印或一實相印的道理。同時,『又具有涅槃智的部份定力』,雖然還沒證到涅槃智的究竟三三昧(空、無相、無作)或徹底斷除無明,但卻已確實的朝這條解脫路上行走。
如我常譬喻的「污水坑喻」,明明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個污水坑,也知道要閃過,也有信心要閃過,但前腳踏出嘴上還在叨念著閃過,後腳卻踏入污水坑裡,這就是業障!
真正的如實知,必須經過反復的「試錯」過程,經由每一次的錯誤經驗,又願意修改錯誤行為,並於下一次相類事件而能糾正成功,此三者歷一遍之後,就會產生一絲定力,眼前的霧氣又薄了一分,更加的如實了知十方宇宙內無一事物無時無不在生滅中;更加了知,所有一切都是貪欲愛習的執著!
我明白、我了解,乃至我如實知,於是遇到起心動念乃至七情六欲,在根塵相觸時,生起的那剎那而能察知,並同時遠離!並非察知後遠離,而是察知其本身就是遠離。察知與遠離可以分開,稱為功夫不到,也可以同時,稱為功夫到家。
即便察知之後才再遠離也仍是功夫事!不過,吾人須實際上了知,心念生滅是非常快,於察知之當下,前念如流水已流過(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又剎那已過(現在心不可得),而未來的心念仍未生起(未來心不可得),想要不遠離前念也不可能,只是修行人自己是否能了知這件事而已。
當下心念察知前念時,則當下心念亦已滅,就在這時不再串習接續引起後念,若爾後再起念時,卻無三毒習氣,此時被稱為一切智(菩薩乘者被稱為道種智,佛被稱為一切種智),那就是二乘的漏盡明。就如我所說的,常住無欲(保任於此),不事不思想,有事思想亦無欲(《圓覺經》中有開示25種定輪成佛修行法,請有緣人自行往觀,我此處所說的偏於「單修奢摩他法」)。
----
想要成佛的重點是「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所以在因地修行時,就要一直保持在成佛後的果地心態,那麼,是否已悟佛知見,就是非常重要的事!
已悟佛知見者,以無欲的平等心來應對人世間的任何事,因為所持淨覺心(無欲)明確,所以遇事就會以保持此心不墮入輪迴、生死習氣之中為前提、為中心。於是......
第一步驟,是面對各類事件都能跨過,若心中不留礙、不生三毒習氣,稱為跨過(心能轉境)。若不能跨過,也要能明明了知,自己目前已遇到而且還跨不過(被塵所染),以做為警惕,以做為下次遇到時跨過的心理準備。我明明了知,我也跨過許多障礙,所以我很清楚這是我曾經遇過的事件,這是我的修行經驗。
第二步驟,若定力已具足,能屢次皆能跨過貪欲愛習生起後的攀緣,那麼只剩下自己的心量是要選擇那一乘了? 選二乘,那就剩下入涅槃斷除意識的滅盡定;選菩薩乘,那就先斷三毒而不入涅槃,同時亦須再鍛煉轉識成智的金剛三昧。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禪定重點:作意繫緣,心一境性
開示者 :南懷瑾菩薩 (摘抄自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座錄音)
引用來源:http://tieba.baidu.com/p/3001065519
修飾旁註:法迄巴
重點提要:
三摩地又名三昧、定、禪定。三摩地與禪定此二者不完全相等。
真正的三摩地是指大阿羅漢或六地菩薩開始及以上之聖人所具有的
定力,或說智。而定、禪定,專指色介(界)與無色介內的境界。
入禪定的方式,乃來自意識所緣,專一心志緣於目標上,長久緣彼
,使心不散亂、不昏沈,達到心一境性時就能進入禪定。
什麼是心一境性呢? 例如有人拍您肩膀說:「我都叫你三次了,怎
沒反應?」這是世俗性的心一境性,來自於專心工作而致耳根作用
遲鈍乃至遺忘外在的存在。打坐入禪定時,功夫也是相彷,使意識
緣於用功目標,例如落日之日輪觀。當專心一志而無旁騖時,五識
就能不作用(意識還在作用),就能逐漸的入禪定。
乃至於,意識忽不能作用,那就有二個下場,一個是入於外道的無
想定,一是入了滅盡定,一般通識見解,能入滅盡定就相等於入了
涅槃,但我本人無法確定!只知,入涅槃者還能出定(註一),所以
若不能斷三毒習氣,即便入了滅盡定,我恐怕這人還是會再出定墮
入輪迴。
至於「審正觀察」則反而是斷三毒輪迴的功夫,與般若有關,與禪
定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相關。須知,沒有禪定力者也能證阿羅漢果,
稱為慧解脫阿羅漢。這緣於他能「審正觀察」之故,所謂止觀之觀
,就是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的「審正觀察」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十一:
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世尊於無漏方便中。
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 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
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
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謂即於此方 便究竟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
脫俱時有故。
開示:
這一段你們千萬要抄下來,既然學佛出家,這是正修行之路。不
管你是修淨土、密宗、顯教、禪宗——無有此說皆為魔說,皆是
魔言,有此道者是為佛說。我沉重地告訴你,這叫做法王法。這
句話有業障的人都聽不進去,馬上就聽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
要。
什麼叫得定呢?「三摩地」?『謂於所緣,審正觀察。』
我講累了,你們哪一位代我講講看?講錯了沒有關係,當學生的
誰不錯啊?到了無學地 才可以說是少錯。你們連有學地還談不
上呢。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還是有學地啊
,到了大阿羅漢得滅盡定者才是無學地啊(註:四果阿羅漢已是
無學,但對菩薩乘修行者而言,則須至等覺菩薩才真正無學)。
所以你們儘管講這兩句話,同時也是考你們呢。
...(略)
不要講下去,全錯了。你們之所以不能得定,所以我平常告訴你
們注意教理,修止觀、參禪、參話頭也好,唸佛也好,數那股氣
做會計師也好,學唸佛機,密宗的觀想也好,修定必須以所緣的
境界來修,緣於境界。唸佛一定,這一句佛號就是你修定的所緣
;觀想白骨觀,比如從趾頭開始這個白點,這一點就是所緣;修
准提法,觀准提菩薩的一隻手或者一隻眼,這就是所緣。所謂修
定,意識境界一定要有一個所緣,緣境而修,緣影而修。
《楞嚴經》上說:六塵緣影都不是,那是講本體,講做功夫必須
要意識起所緣。所以你們基本上是一路(都)錯了,有些人,比
如從智師(即首愚法師)、張尚德,有一部分對, 有一部分不對
,邏輯不清楚,因明不清楚,就是說要定在所緣上。你們講不出
來的就更要注意,本來就胡塗,修什麼啊?
所以,唸佛一心就是意識所緣在佛號上。
觀想的時候,意識就起在觀想上。
看光的時候是眼根,意識就起在光上。
這個所緣境「審正觀察」,這個時候我是作意修, 修本來是不作
意,你作意要使它成:我要觀阿彌陀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或者觀眉間白毫光相,或者觀胸前萬字輪相,就觀這一點,正思
維,「所緣」「審正」。
觀萬字輪的時候:「我等一下,這個我不適合啊,我還是看這
個好了。。。哎呀,這個頭上恐怕血壓高啊,我還是看佛的手
指頭好了。」這已經不是「審正所緣」了。
比如,你們有些沒有受灌頂,有些受過灌頂的,修准提法,叫你
觀心月輪中的「嗡」字,就是所緣境,行住坐臥都是這個所緣上
,不能斷,要清明自在,要「審正觀察」,此心專一在這個境界
上。
你們講的「所緣」,佛學都對:「所緣者,耳朵眼睛反省自己觀
察。」那是行為,觀空所緣,唸唸觀空,那麼,觀空,空也是一
緣,坐下時萬念放下,就是觀空,永遠住在空上,就是所緣在空。
我萬念不起,這個所緣就是空。身體丟掉了,所緣在無相,也是
所緣。八萬四千法門,大小的修法,無一不是所緣之境。所緣緣
到什麼叫定呢?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亂,「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 「心一境性」於所緣,心住一緣,專一了,「心一境性」,
這就是得定。
你們得定了嗎?打起坐來在那裡幹什麼?你們打起坐來是緣散亂
,對不對?緣散亂心而修, 有沒有功德?有功德,好一點的,他
生來世人中再來,不然變猴子啊變那些愛跳的種種,因為是依散
亂心而修,很精靈,而有業果,是惡果,所謂種善因而得惡果者
的修行人。
所以,要正思維修,很嚴重地告訴你們,包括了顯教密宗的正法
修行之路,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即魔說,你們注意。
(有問:。。。)那是緣空啊。
什麼叫(坦然)?緣空而已。你有所不懂,以為自己懂,「謂於
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
論文:『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
一切佛經,教我們修行之路,釋迦摩尼佛教我們出家在家的人先
要修到無漏果,就是大阿羅漢。修無漏果的方法裡頭,必須先要
修定,不修定不叫修行,不叫出家,也不叫學佛。
>>>>>>>>>>>>>>>>>>>>>>>>>>>>>>>>>>>>>>>>>>>>>>>>>>>>>>>>>
論文:『後說解脫。』
得了定以後,再談解脫。定都不能得,你解脫個什麼?身心粗重
,煩惱重重,你解脫個什麼?懂了吧?這一段你們要抄下來啊,
不是貼在牆上,貼在額頭上,這就是真學佛了。
>>>>>>>>>>>>>>>>>>>>>>>>>>>>>>>>>>>>>>>>>>>>>>>>>>>>>>>>>
論文:『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
佛教我們修行之路,沒有那種大小乘不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後
才能真解脫。定的境界,「三摩地」,就是至善, 因為煩惱不起
,妄心不起,既不行惡,也不做善,是名至「善」,無善無惡。
就是六祖告訴我們的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善」成就了,圓「
滿」了,這個定的力量對於一切「煩惱」不起,此心永遠得解脫
。
>>>>>>>>>>>>>>>>>>>>>>>>>>>>>>>>>>>>>>>>>>>>>>>>>>>>>>>>>
論文:『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
所以佛說法,在這個欲界世間裡,告訴我們世間人,我們都是有
漏之(人),六根都在漏。「有漏」的當中,「先說解脫」,方
便變了,有時候佛是先告訴我們「解脫」,這個解脫是方便,先
看透,解脫了世間。
但是,解脫了幹什麼?解脫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脫不修定,他生
來世的果報是外道。或者是哲學家、思想家,你看很多文人、藝
術家、畫家、詩人,文字好的,蘇東坡的境界,「人生蹤跡似如
何,應是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跡,鴻飛哪復計東西。」非
常解脫,(但)沒有真功夫,不得定。
所以,有那個有名的故事,蘇東坡與佛印師兩個的。他自己認為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師看後提:放屁!......給人送回去。
他就來了:「我這個境界,你怎麼說我放屁啊?」
(佛印禪師回答)「既然你八風吹不動,(怎麼)一屁過江來。」
有解脫,不得定,有什麼用?理解上解脫了,以為自己對了,不
能心一境性。故佛有時候「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
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
為什麼有時候先說解脫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脫以後要你開始修
,悟到這個理後修。因為「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你要曉得我
們起觀,心緣一境的修法還是方便方法裡頭的過河的一隻船,過
了河這個方法要丟,但是你沒有過去時不要丟,你根本沒有過去
。方便究竟,所以起心動念「作意」修, 不是不作意修。
比如,淨土法門的唸佛,為什麼叫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想西方
極樂世界呢?「作意」修!轉意識業力,轉成那個境界,故唯識
講轉識。慢慢作意成就,世間「煩惱斷」,世間煩惱斷了以後,
才得到「根本」的定的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
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知道清淨,理論上知道,
有解脫知見,沒有解脫功夫,沒有得定——你不清淨。所以一般
學佛的,不管在家出家的:口口談空,步步是有。都講空,脾氣
一來:「格老子的!」你看有沒有? 你們空了個屁?「屁」(也)
不空的。一碰到境界就不解脫了,為什麼?沒有定境。那有什麼
用?所以佛說法有幾種方便,重點還是要你修止定境。
>>>>>>>>>>>>>>>>>>>>>>>>>>>>>>>>>>>>>>>>>>>>>>>>>>>>>>>>>
論文:『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有時候佛經教育我們的方法是同時說定的境界以及解脫的方法。
>>>>>>>>>>>>>>>>>>>>>>>>>>>>>>>>>>>>>>>>>>>>>>>>>>>>>>>>>
論文:『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
總而言之,佛是告訴我們: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怎麼
方便修呢?「究竟作意」修!
當你沒有聽過淨土時,你不曉得修淨土,修了淨土,念南無阿彌
陀佛不過是作意在淨土境界,是意識造作出來的,天堂、地獄、
人間都是意之作意。
>>>>>>>>>>>>>>>>>>>>>>>>>>>>>>>>>>>>>>>>>>>>>>>>>>>>>>>>>
論文:『及余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無間道」即沒有間斷性,行住坐臥,坐時醒時隨時在定中,在
解脫中,這叫「無間道」(註:亦名一行三昧)。入定的時候得
到解脫,解脫了煩惱;不入定的時候,煩惱又來了,這不是 「無
間道」。要晝夜六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無間道」,沒
有間斷性。
在這個「無間道」的定境界裡,由於這個三摩地定,一切煩惱當
然解脫。「與彼解脫俱時有故」同時存在,這就是佛法的正修行
之路,懂了沒有?
這段要抄下來啊,說不定我哪天就考你們,至少你們背下來這一
段,就答一百分。若做到了,明天就可 以下樓了,就可以畢業了
,就不要在這裡再讀了;做不到啊,你在這裡修一萬年也修不成
功。這裡的教育目的是這個,至少我要求的教育目的是這個。不
是這個目的,老實講,我遷就你們一個學期,做不到的,我不干
了,不干就關門大吉。今天是世界上沒有第二人幹,我可以吹這
個牛。
千萬注意啊,此生出家所謂何(來)?為得。。。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已經講過了,今天到這
裡為止吧?這一段那麼重要的東西啊,回去好好地如牛吃草一樣
反芻,先吞下,再吐出來慢慢嚼、嚼爛。一切修行之路皆是這個。
所以,你們上座靜坐,於所緣境「審正觀察」,達到「心一境性
」就是止觀雙運。「審正觀察」是觀;「所緣作意,無間不斷」
是止。一切佛法,禪宗也好,密宗也好,都不離止觀,乃至成佛
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觀而已,千萬注意啊。
****************************************************
註一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
【法迄巴補述】
>八萬四千法門,大小的修法,無一不是所緣之境
論:
這八萬四千法都是「有為法」,觀空也是有為法。
於無為法中,並不觀空,只是無慾不生妄念而已,
妄已不生,空有對待同時無生,同時也不制止產生
正念。
妄念是指不能自主的串習;正念是指報身應對前因
今緣之和合,而必須生起的心念,它不帶七情六慾
。乃至,即便帶七情六慾也能察知後而不住輪迴習
氣。
有正念,才能夠轉識成智,否則,若正妄念皆不生
,那就稱為阿羅漢入涅槃!是謂寂滅、斷滅,而不
是學佛者,學佛者不入涅槃。
>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略)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略)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略)
論:
要真正瞭解這三段話,要詳閱《圓覺經》,於該經
中有可比類的經文。
我所理解此三說,不同於南懷瑾菩薩,而只是定慧
中那一個先修,那一個後修,或同時俱修之差別而
已,端視聽法人之根器來決定說那一個佛法。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這類
人可能先證慧解脫阿羅漢果,之後再修三昧。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這類人是定慧等
持,名為俱解脫阿羅漢。
引用來源:http://tieba.baidu.com/p/3001065519
修飾旁註:法迄巴
重點提要:
三摩地又名三昧、定、禪定。三摩地與禪定此二者不完全相等。
真正的三摩地是指大阿羅漢或六地菩薩開始及以上之聖人所具有的
定力,或說智。而定、禪定,專指色介(界)與無色介內的境界。
入禪定的方式,乃來自意識所緣,專一心志緣於目標上,長久緣彼
,使心不散亂、不昏沈,達到心一境性時就能進入禪定。
什麼是心一境性呢? 例如有人拍您肩膀說:「我都叫你三次了,怎
沒反應?」這是世俗性的心一境性,來自於專心工作而致耳根作用
遲鈍乃至遺忘外在的存在。打坐入禪定時,功夫也是相彷,使意識
緣於用功目標,例如落日之日輪觀。當專心一志而無旁騖時,五識
就能不作用(意識還在作用),就能逐漸的入禪定。
乃至於,意識忽不能作用,那就有二個下場,一個是入於外道的無
想定,一是入了滅盡定,一般通識見解,能入滅盡定就相等於入了
涅槃,但我本人無法確定!只知,入涅槃者還能出定(註一),所以
若不能斷三毒習氣,即便入了滅盡定,我恐怕這人還是會再出定墮
入輪迴。
至於「審正觀察」則反而是斷三毒輪迴的功夫,與般若有關,與禪
定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相關。須知,沒有禪定力者也能證阿羅漢果,
稱為慧解脫阿羅漢。這緣於他能「審正觀察」之故,所謂止觀之觀
,就是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的「審正觀察」
【正文】
《瑜伽師地論》卷十一:
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世尊於無漏方便中。
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 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
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
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謂即於此方 便究竟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
脫俱時有故。
開示:
這一段你們千萬要抄下來,既然學佛出家,這是正修行之路。不
管你是修淨土、密宗、顯教、禪宗——無有此說皆為魔說,皆是
魔言,有此道者是為佛說。我沉重地告訴你,這叫做法王法。這
句話有業障的人都聽不進去,馬上就聽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
要。
什麼叫得定呢?「三摩地」?『謂於所緣,審正觀察。』
我講累了,你們哪一位代我講講看?講錯了沒有關係,當學生的
誰不錯啊?到了無學地 才可以說是少錯。你們連有學地還談不
上呢。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還是有學地啊
,到了大阿羅漢得滅盡定者才是無學地啊(註:四果阿羅漢已是
無學,但對菩薩乘修行者而言,則須至等覺菩薩才真正無學)。
所以你們儘管講這兩句話,同時也是考你們呢。
...(略)
不要講下去,全錯了。你們之所以不能得定,所以我平常告訴你
們注意教理,修止觀、參禪、參話頭也好,唸佛也好,數那股氣
做會計師也好,學唸佛機,密宗的觀想也好,修定必須以所緣的
境界來修,緣於境界。唸佛一定,這一句佛號就是你修定的所緣
;觀想白骨觀,比如從趾頭開始這個白點,這一點就是所緣;修
准提法,觀准提菩薩的一隻手或者一隻眼,這就是所緣。所謂修
定,意識境界一定要有一個所緣,緣境而修,緣影而修。
《楞嚴經》上說:六塵緣影都不是,那是講本體,講做功夫必須
要意識起所緣。所以你們基本上是一路(都)錯了,有些人,比
如從智師(即首愚法師)、張尚德,有一部分對, 有一部分不對
,邏輯不清楚,因明不清楚,就是說要定在所緣上。你們講不出
來的就更要注意,本來就胡塗,修什麼啊?
所以,唸佛一心就是意識所緣在佛號上。
觀想的時候,意識就起在觀想上。
看光的時候是眼根,意識就起在光上。
這個所緣境「審正觀察」,這個時候我是作意修, 修本來是不作
意,你作意要使它成:我要觀阿彌陀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或者觀眉間白毫光相,或者觀胸前萬字輪相,就觀這一點,正思
維,「所緣」「審正」。
觀萬字輪的時候:「我等一下,這個我不適合啊,我還是看這
個好了。。。哎呀,這個頭上恐怕血壓高啊,我還是看佛的手
指頭好了。」這已經不是「審正所緣」了。
比如,你們有些沒有受灌頂,有些受過灌頂的,修准提法,叫你
觀心月輪中的「嗡」字,就是所緣境,行住坐臥都是這個所緣上
,不能斷,要清明自在,要「審正觀察」,此心專一在這個境界
上。
你們講的「所緣」,佛學都對:「所緣者,耳朵眼睛反省自己觀
察。」那是行為,觀空所緣,唸唸觀空,那麼,觀空,空也是一
緣,坐下時萬念放下,就是觀空,永遠住在空上,就是所緣在空。
我萬念不起,這個所緣就是空。身體丟掉了,所緣在無相,也是
所緣。八萬四千法門,大小的修法,無一不是所緣之境。所緣緣
到什麼叫定呢?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亂,「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 「心一境性」於所緣,心住一緣,專一了,「心一境性」,
這就是得定。
你們得定了嗎?打起坐來在那裡幹什麼?你們打起坐來是緣散亂
,對不對?緣散亂心而修, 有沒有功德?有功德,好一點的,他
生來世人中再來,不然變猴子啊變那些愛跳的種種,因為是依散
亂心而修,很精靈,而有業果,是惡果,所謂種善因而得惡果者
的修行人。
所以,要正思維修,很嚴重地告訴你們,包括了顯教密宗的正法
修行之路,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即魔說,你們注意。
(有問:。。。)那是緣空啊。
什麼叫(坦然)?緣空而已。你有所不懂,以為自己懂,「謂於
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
論文:『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
一切佛經,教我們修行之路,釋迦摩尼佛教我們出家在家的人先
要修到無漏果,就是大阿羅漢。修無漏果的方法裡頭,必須先要
修定,不修定不叫修行,不叫出家,也不叫學佛。
>>>>>>>>>>>>>>>>>>>>>>>>>>>>>>>>>>>>>>>>>>>>>>>>>>>>>>>>>
論文:『後說解脫。』
得了定以後,再談解脫。定都不能得,你解脫個什麼?身心粗重
,煩惱重重,你解脫個什麼?懂了吧?這一段你們要抄下來啊,
不是貼在牆上,貼在額頭上,這就是真學佛了。
>>>>>>>>>>>>>>>>>>>>>>>>>>>>>>>>>>>>>>>>>>>>>>>>>>>>>>>>>
論文:『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
佛教我們修行之路,沒有那種大小乘不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後
才能真解脫。定的境界,「三摩地」,就是至善, 因為煩惱不起
,妄心不起,既不行惡,也不做善,是名至「善」,無善無惡。
就是六祖告訴我們的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善」成就了,圓「
滿」了,這個定的力量對於一切「煩惱」不起,此心永遠得解脫
。
>>>>>>>>>>>>>>>>>>>>>>>>>>>>>>>>>>>>>>>>>>>>>>>>>>>>>>>>>
論文:『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
所以佛說法,在這個欲界世間裡,告訴我們世間人,我們都是有
漏之(人),六根都在漏。「有漏」的當中,「先說解脫」,方
便變了,有時候佛是先告訴我們「解脫」,這個解脫是方便,先
看透,解脫了世間。
但是,解脫了幹什麼?解脫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脫不修定,他生
來世的果報是外道。或者是哲學家、思想家,你看很多文人、藝
術家、畫家、詩人,文字好的,蘇東坡的境界,「人生蹤跡似如
何,應是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跡,鴻飛哪復計東西。」非
常解脫,(但)沒有真功夫,不得定。
所以,有那個有名的故事,蘇東坡與佛印師兩個的。他自己認為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師看後提:放屁!......給人送回去。
他就來了:「我這個境界,你怎麼說我放屁啊?」
(佛印禪師回答)「既然你八風吹不動,(怎麼)一屁過江來。」
有解脫,不得定,有什麼用?理解上解脫了,以為自己對了,不
能心一境性。故佛有時候「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
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
為什麼有時候先說解脫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脫以後要你開始修
,悟到這個理後修。因為「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你要曉得我
們起觀,心緣一境的修法還是方便方法裡頭的過河的一隻船,過
了河這個方法要丟,但是你沒有過去時不要丟,你根本沒有過去
。方便究竟,所以起心動念「作意」修, 不是不作意修。
比如,淨土法門的唸佛,為什麼叫你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想西方
極樂世界呢?「作意」修!轉意識業力,轉成那個境界,故唯識
講轉識。慢慢作意成就,世間「煩惱斷」,世間煩惱斷了以後,
才得到「根本」的定的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
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知道清淨,理論上知道,
有解脫知見,沒有解脫功夫,沒有得定——你不清淨。所以一般
學佛的,不管在家出家的:口口談空,步步是有。都講空,脾氣
一來:「格老子的!」你看有沒有? 你們空了個屁?「屁」(也)
不空的。一碰到境界就不解脫了,為什麼?沒有定境。那有什麼
用?所以佛說法有幾種方便,重點還是要你修止定境。
>>>>>>>>>>>>>>>>>>>>>>>>>>>>>>>>>>>>>>>>>>>>>>>>>>>>>>>>>
論文:『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
有時候佛經教育我們的方法是同時說定的境界以及解脫的方法。
>>>>>>>>>>>>>>>>>>>>>>>>>>>>>>>>>>>>>>>>>>>>>>>>>>>>>>>>>
論文:『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
總而言之,佛是告訴我們: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怎麼
方便修呢?「究竟作意」修!
當你沒有聽過淨土時,你不曉得修淨土,修了淨土,念南無阿彌
陀佛不過是作意在淨土境界,是意識造作出來的,天堂、地獄、
人間都是意之作意。
>>>>>>>>>>>>>>>>>>>>>>>>>>>>>>>>>>>>>>>>>>>>>>>>>>>>>>>>>
論文:『及余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
「無間道」即沒有間斷性,行住坐臥,坐時醒時隨時在定中,在
解脫中,這叫「無間道」(註:亦名一行三昧)。入定的時候得
到解脫,解脫了煩惱;不入定的時候,煩惱又來了,這不是 「無
間道」。要晝夜六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無間道」,沒
有間斷性。
在這個「無間道」的定境界裡,由於這個三摩地定,一切煩惱當
然解脫。「與彼解脫俱時有故」同時存在,這就是佛法的正修行
之路,懂了沒有?
這段要抄下來啊,說不定我哪天就考你們,至少你們背下來這一
段,就答一百分。若做到了,明天就可 以下樓了,就可以畢業了
,就不要在這裡再讀了;做不到啊,你在這裡修一萬年也修不成
功。這裡的教育目的是這個,至少我要求的教育目的是這個。不
是這個目的,老實講,我遷就你們一個學期,做不到的,我不干
了,不干就關門大吉。今天是世界上沒有第二人幹,我可以吹這
個牛。
千萬注意啊,此生出家所謂何(來)?為得。。。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已經講過了,今天到這
裡為止吧?這一段那麼重要的東西啊,回去好好地如牛吃草一樣
反芻,先吞下,再吐出來慢慢嚼、嚼爛。一切修行之路皆是這個。
所以,你們上座靜坐,於所緣境「審正觀察」,達到「心一境性
」就是止觀雙運。「審正觀察」是觀;「所緣作意,無間不斷」
是止。一切佛法,禪宗也好,密宗也好,都不離止觀,乃至成佛
之路,成佛之果也是止觀而已,千萬注意啊。
****************************************************
註一
*********
入涅槃已還復出生
********************************************************
【法迄巴補述】
>八萬四千法門,大小的修法,無一不是所緣之境
論:
這八萬四千法都是「有為法」,觀空也是有為法。
於無為法中,並不觀空,只是無慾不生妄念而已,
妄已不生,空有對待同時無生,同時也不制止產生
正念。
妄念是指不能自主的串習;正念是指報身應對前因
今緣之和合,而必須生起的心念,它不帶七情六慾
。乃至,即便帶七情六慾也能察知後而不住輪迴習
氣。
有正念,才能夠轉識成智,否則,若正妄念皆不生
,那就稱為阿羅漢入涅槃!是謂寂滅、斷滅,而不
是學佛者,學佛者不入涅槃。
>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略)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略)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略)
論:
要真正瞭解這三段話,要詳閱《圓覺經》,於該經
中有可比類的經文。
我所理解此三說,不同於南懷瑾菩薩,而只是定慧
中那一個先修,那一個後修,或同時俱修之差別而
已,端視聽法人之根器來決定說那一個佛法。
「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這類
人可能先證慧解脫阿羅漢果,之後再修三昧。
「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這類人是定慧等
持,名為俱解脫阿羅漢。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一切都要正
如此文所述,於覺受之後,我繼續的思惟......
如何使得自己的「定慧力」增長呢? 於是有以下的領悟,其實這些話是不用說的,但以並不是每個人的領悟與我相同,所以,我還是決定把它說出!
若人,已立志於六根觸六塵而無慾,那麼,只要依循此路繼續深化、反覆用功,斷思惑證阿羅果,我個人絕對相信能達到。乃至於以此舍離方法,亦能斷無明證佛智!
於是,這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了只要是正確的,就去堅持,即便因此堅持而被開除也不猶豫,因為此人已無慾之故。試問,有阿羅漢因為被刀械置頸的威脅,而退轉定慧力嗎? 當然沒有!
雖然,吾人仍在修行路上,而不是在目的地,但也是持此精神,勇往無懼,不如此行,又怎能斷三毒習氣呢? 所以,必然無所懼,只是所行是正確的行為!
那麼,怎樣的堅持才是正確的行為呢? 吾人所知,世俗凡間之事無量種,種種之事,須有種種之正確的處理法,這是菩薩行,是菩薩才能分辨、才能做的來的行為,阿羅道行不來!
於是,怎麼依菩薩的妙觀察智,去觀察、思惟以什麼方式,來應對所遇的種種事件,那就大須智慧!
我在這裡只說明一事:「正確的,就應堅持」。這不止是工作上,於人際上、思惟上等各類事件上,簡說就是六根應對六塵時,都須有正確的行為!
關於如何是正確行為,有三十七助道品的原則可以參考!
重點是: 『 一切都要正』
如何使得自己的「定慧力」增長呢? 於是有以下的領悟,其實這些話是不用說的,但以並不是每個人的領悟與我相同,所以,我還是決定把它說出!
若人,已立志於六根觸六塵而無慾,那麼,只要依循此路繼續深化、反覆用功,斷思惑證阿羅果,我個人絕對相信能達到。乃至於以此舍離方法,亦能斷無明證佛智!
於是,這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了只要是正確的,就去堅持,即便因此堅持而被開除也不猶豫,因為此人已無慾之故。試問,有阿羅漢因為被刀械置頸的威脅,而退轉定慧力嗎? 當然沒有!
雖然,吾人仍在修行路上,而不是在目的地,但也是持此精神,勇往無懼,不如此行,又怎能斷三毒習氣呢? 所以,必然無所懼,只是所行是正確的行為!
那麼,怎樣的堅持才是正確的行為呢? 吾人所知,世俗凡間之事無量種,種種之事,須有種種之正確的處理法,這是菩薩行,是菩薩才能分辨、才能做的來的行為,阿羅道行不來!
於是,怎麼依菩薩的妙觀察智,去觀察、思惟以什麼方式,來應對所遇的種種事件,那就大須智慧!
我在這裡只說明一事:「正確的,就應堅持」。這不止是工作上,於人際上、思惟上等各類事件上,簡說就是六根應對六塵時,都須有正確的行為!
關於如何是正確行為,有三十七助道品的原則可以參考!
重點是: 『 一切都要正』
覺得快樂,又不覺得快樂
剛剛,再次的反省輪迴原因,再一次的思惟解脫方式,我瞭解到:
1、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
2、因緣和合,而有果報
3、若眼見色而無欲、耳聞聲而無欲、鼻嗅香而無欲、舌嘗味而無欲、
身觸滑澀而無欲,且意亦無欲思法,如此則不落輪迴
4、想要使六根觸六塵而無欲,必須先立志無欲。立志,就是指下決定。
5、已立志無欲而不能證無欲境界者,必然是力弱,必須反覆。
因為我這樣思惟,於思惟時相信不疑,於是產生輕安。如何是輕安的
意思呢? 有如夏日裡覺得煩燥不安,卻在身體浸入涼水後,感受愉快
的那種感覺。
我覺得輕安,亦覺得快樂,於覺悟自己正快樂時,亦了知此樂亦是身
欲,以立志無欲之故,覺後就不再樂。
以上心得,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補充說明
************
當吾人已「立志無欲」之後,而又能行,行又得定,於是,見
美色將如同見到石頭一般的不動心。
如我今夜沒吃晚餐,由於無食欲,而無食之行為,只是等待,
等待肉體給我應該吃東西的訊息時,再衡量自己營養是否已超
過? 若是,則仍不需食;若不是,則食,食則適量。
1、有生必有滅,無有不滅者
2、因緣和合,而有果報
3、若眼見色而無欲、耳聞聲而無欲、鼻嗅香而無欲、舌嘗味而無欲、
身觸滑澀而無欲,且意亦無欲思法,如此則不落輪迴
4、想要使六根觸六塵而無欲,必須先立志無欲。立志,就是指下決定。
5、已立志無欲而不能證無欲境界者,必然是力弱,必須反覆。
因為我這樣思惟,於思惟時相信不疑,於是產生輕安。如何是輕安的
意思呢? 有如夏日裡覺得煩燥不安,卻在身體浸入涼水後,感受愉快
的那種感覺。
我覺得輕安,亦覺得快樂,於覺悟自己正快樂時,亦了知此樂亦是身
欲,以立志無欲之故,覺後就不再樂。
以上心得,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補充說明
************
當吾人已「立志無欲」之後,而又能行,行又得定,於是,見
美色將如同見到石頭一般的不動心。
如我今夜沒吃晚餐,由於無食欲,而無食之行為,只是等待,
等待肉體給我應該吃東西的訊息時,再衡量自己營養是否已超
過? 若是,則仍不需食;若不是,則食,食則適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