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研究發現「記憶」會受到「照片」操縱

Researchers find memory can be manipulated by photos
http://www.physorg.com/news114770524.html

November 20, 2007

根據一項新研究表示,相機或許不會說謊,不過經篡改的照片卻會。該研究探討經數位化修改的照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以及對公共事件的態度。

在美國、義大利研究者所進行新研究中,參與者看見經過數位化修改的影像後,裡面描述 1989 年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抗議與 2003 年在羅馬的反戰抗議,所回憶起的事件內容會比實際上更加龐大與暴力。這暗示觀看經變造過的相片會影響對於過去公共事件的記憶。

這項研究,發表在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期刊中,由 UC Irvine 心理學家 Elizabeth Loftus 以及 Padua 大學研究者 Franca Agnoli 與 Dario Sacchi 所設計。

網 際網路上的照片騙局(photo hoaxes)種所皆知,不過聲譽良好媒體通路,例如 LA Times 與 USA Today 最近也發行了經數位化修改的照片,還有與隨後而來的發佈撤銷與道歉。當媒體使用經數位化修改的照片時,他們最終或許會改變我們回憶歷史的方式, Loftus 說。

"那證實,任何人都有篡改人們記憶的能力,而這亦賦予媒體除了道德理由之外,另一個管控變造的理由," Loftus 說。

研究中,年紀在 19-84 歲之間的 299 位參與者,不是觀看前述二事件的原版影像,就是經數位改造過的影像,然後回答關於這些事件的問題,包括他們所認為,被牽連到該事件的人數、執法當局的回應與暴力程度。

研究者篡改北京事件的相片,裡頭顯示一位抗議者孤單的站在一列行進中的共軍坦克之前時,有大規模群眾站立在側邊,而羅馬抗議的照片則被修改成鎮暴警察、帶面具的抗議者位於示威群眾中。

" 那有可能是某種人類工程(human engineering,提示:社交工程),能應用在我們身上,違逆我們的知識與願望,而我們應當對其警惕," Loftus 說。 "只在羅馬的抗議照片中增加一點點讓人不適與激動的元素,人們對於這個平和示威的回憶竟比事實上更加暴力。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該思索我們如何能管理這 件事。"

觀看經數位改造的影像,會影響實驗參與者回憶這些事件的方式,以及他們對於示威者的態度。那些看見篡改過羅馬照片者,會憶起這個示威是暴力且負面的,而且也會想起更多肉體上的對抗與身家財產的毀損。根據該研究,那些看過修改過照片的人表示,他們不太願意參與未來的抗議。

※ 相關報導:

* Changing history: doctored photographs affect memory for past public events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abstra

研究發現思考方式可分為「左、右翼」

研究發現思考方式可分為「左、右翼」

Study finds left-wing brain, right-wing brain
http://www.latimes.com/news/science/la-sci-politics10sep10,1,5376455.story?ctrack=1&cset=true

September 10, 2007

研究者證實,即使在平凡的非政治性決定中,自由派(liberals)與保守派(conservatives)真的以不同方式思考。

By Denise Gellene, Los Angeles Times Staff Writer

在探索政治的神經生物學時,科學家發現自由派之所以對模稜兩可與衝突抵觸的容忍能力比保守派更好,是因為他們腦袋如何運作的緣故。

在一項於今日 Nature Neuroscience 期刊上報導的實驗中,紐約大學與 UCLA 的科學家證實政治傾向與腦袋如何處理資訊的差異相關。

先前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保守派在判斷時傾向具有更多的結構性與固執,而自由派則對新體驗更加開放。這項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特徵不會與政治處境起衝突,但也影響了每個人的決定。

該研究證實 "這裡有二種認知風格 -- 一種是自由風,另一種是保守風," UCLA 神經科專家 Marco Iacoboni博士表示,他與該研究無關。

參與實驗者都是大專生,其政治立場從「相當自由」到「相當保守」都有。他們接受指示,當螢幕上出現 M 時要輕敲鍵盤,然後看見 W 時,則要忍住不敲。

M 出現的頻率比 W 多出四倍,這是要培養參與者不管看見什麼字母,不經思考就按下一個鍵的風格。

每 位參與者都接上腦電圖儀(electroencephalograph,EEG),那記錄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活動,該區域能夠偵測習慣傾向(要按鍵)與更恰當回應(不要按鍵)之間的衝突。研究者說,當看見 W 時,自由派的腦部活動比保守派來的更多,而且錯誤也比較少。不過自由派與保守派在識別 M 時都同樣精準。

當他們以相反方式實驗,要求另一組參與者在看見 W 時按鍵,研究者獲得相同結果。

Frank J. Sulloway,UC 柏克萊人格與社會研究研究所的研究者,他與本實驗無關,表示這種結果 "提供了一種優雅的示範,個人在保守--自由程度上的差異,與腦部活動強烈相關。"

分析資料時,Sulloway 說,在處理衝突時,自由派的腦部迴路活動要比保守派多出 4.9 倍,在精確性分佈上,得分位於前半段者也多出 2.2 倍。

Sulloway 表示,這樣的結果可以解釋為何布希總統堅持發動伊拉克戰爭,以及為何某些人察覺 John F. Kerry 參議員(麻州民主黨的自由派,曾在 2004 年的總統大選中起身反對布希),會成為因此衝突而改變其心意的 "牆頭草(flip-flopper,立場不堅定者)"

基於這項結果,他說,自由派預期會更欣然接受社會、科學或宗教上的新構想。

"在科學史中有大量的資料顯示,在社會上與政治上的自由主義者,確實會支持科學中的重要革命," Sulloway 說,他曾寫過關於科學的歷史,並研究過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的行為差異。

領導作者 David Amodio,紐約大學心理學助教授,告誡說,該研究只觀察人類行為當中的一小部份,而且如果因此斷定某一種政治傾向會比較好,那將會是個錯誤。

阻止因資訊而分心的保守傾向,視情況而定,可能會是件好事,他說。

他提到,政治傾向,會沿著一個系列(spectrum),以及在特定議題的定位上出現,例如賦稅,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教育及財富。某些自由派會反對較高稅率,而某些保守派則會偏好墮胎權。

然而,他承認,一場在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的心智會議,看起來很難產生這樣的研究結果。

"這表示自由派與保守派未曾意見一致過?" Amodio 問道。"這或許是暗示他們為何不傾向於和睦相處的理由之一。"

※ 相關報導:

* Neurocognitive correlates of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http://www.nature.com/neuro/journal/vaop/ncurrent/abs/nn1979.html

David M Amodio, John T Jost, Sarah L Master & Cindy M Yee
Nature Neur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9 September 2007
doi:10.1038/nn1979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即身成佛的禪那修行方式

  禪那的修行方式,依圓覺經所揭示,是很相似以下「註一」迦
那卡禪師所推薦的方式,但有一些不同。

  在禪那的修行,是「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註二),
這指念生即覺,這裡的覺,不是註一方式的「註記法」,而是「了
知而不受影響」。註記法還要生念去註記它,雖然已經不必粗糙的
去思惟、分辨,但猶生粗糙分別念。而禪那的用功卻是,「念生了
知,知即覺」,若知之後還追念去思惟、註記,那就落入了三摩缽
提的用功方式。

  什麼是「念生了知,知即覺」之意旨?

  因為,知念生已是第二念,即使不去追念,第一念及第二念也
必在「察知之後而自動消滅」,因為妄想世界的本質,就是一直的
「生滅不停」之故,即使想去把前念停止,也是不可能,只能再生
同樣情境的後念來冒充而已,但已是後念而不是前念,如河川之流
水然,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所以,知念(有念生起悉皆為妄,含八地以上菩薩皆無念)生
時,此念已經過「生起」並達到「住相」而被察知,當您察知時,
前念已滅,而察知本身卻成了第二念的住相。所以,不必再生其它
後念去追念,否則就不是禪那的用功方式。但去追念也不必然是錯
誤,若用的好,就變成三摩缽提的功法。若用不好,就變成雜思亂
想了。

  有無人仔細的去思惟,為何用迦那卡禪師所推薦方式可以斷惑
之原因?又有無人仔細的去思惟,為何圓覺經中說「悟淨圓覺」之
後,用禪那法也可以斷惑之原因?我說,能想的通的人,他今生「
才有機會」可以斷惑,乃至即身成佛!

  佛所傳下的最上乘禪宗修法『時時皆保持在寂滅狀態,而能隨
緣應用』如「註五」的說明,這個方法基本上是同於「奢摩他」的
方式。而用禪那法的心態,基本上也是要時時保持在寂滅狀態,但
卻要去察知念生而覺(察知念生而不執著念塵、不受其影響就是「
覺」),這個方式比其奢摩他法多了一道手續,亦如同迦那卡禪師
所推薦的方式,又比禪那法多了一道手續一般。

  禪那用功時,因為有知,所以有「覺礙」,因為用功人會認為
老是生出察知之念就是一種煩勞、覺礙(我個人的經驗),但適合
這根器的人不這樣用也不行,否則就要『變化習氣』,改以取靜為
行(般若三昧、無念行)(註五)而改成用奢摩他法才行。再強調
一次,要改變功法,重點是在「要變化自己目前的習氣」。

  若依功法所證境來分別,奢摩他法是直趨八地菩薩的境界。而
禪那法是直趨七地菩薩境界。三摩缽提法則是直趨九地菩薩境界乃
至十地菩薩境界。當然,用此三法之前,須先「悟淨圓覺」。

  若禪那功夫用的好,可以達到七地菩薩常覺不住的境界。再進
一步就是「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註三)的「恒與定俱之無功用道
」的所謂「覺所覺空,空覺極圓」(註四)八地菩薩的境界。於入
八地後再起用,就能入九地菩薩位,入九地之後再增進,能遍知所
有三昧功用就能入十地菩薩位,入十地位若能寂滅現前,就能至等
覺位乃至如法華經上的龍女一般,即身成佛!以上的境界,都必須
先悟淨圓覺才行。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作者: notself (notself) 看板: buddhism
標題: 毘婆捨那的實修介紹
時間: Sat Nov 24 15:05:00 2007

迦那卡禪師

毘婆捨那禪修活動,也是正念的訓練。馬哈西大禪師所教導的毘婆
捨那修習的技巧,是根據佛陀開示的一部經: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四念住法)提倡的。

首先我們要瞭解毘婆捨那這個字的意思。毘婆捨那(巴利文Vi-
passana)可分為兩個字,毘(Vi)和婆捨那(Passana)。毘的意思是種
種的性質,在這裡(毘)指的是身的現象和心的現象之三種共同性質:
無常、苦、無我。婆捨那的意思是具有正見或是徹底了悟。當這兩個
字合起來,毘婆捨那的意思是徹底了悟一切身心現象的共同性質:無
常、苦、無我。唯有當我們能夠親身去直接體驗身心現象的三種共同
性質,我們才算是走在毘婆捨那之道路上,也就是說能夠了悟無常、
苦、無我三項性質才叫做毘婆捨那。

毘婆捨那所注重是必須經由我們直接親身的經驗,經由我們直觀的智
慧去體驗、證實一切身心現象,無常、苦、無我。但是要達到親身體
驗直接證悟,必須要有某種深度的定力,否則修行者無法親身體驗到
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而如何才能達到某種深度的定力呢?要達到某
種深度的定力,必須正念持續不間斷一段相當的時間。比如說幾小時
、半天,乃至整天,如果想要正念持續不間斷,必須勇猛精進努力修
行。時時保持醒覺,注意觀察當下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時時注意觀
察當下身心狀況叫做「念」,而這樣子的念用在善的方法叫做「正念
」。

當修行者精進的力量強而持續,正念能夠保持相續不間斷,則定力就
能越來越深,內觀覺悟力越來越敏銳,能夠透視了悟身心的真實本質
,無常、苦、無我。當修行者了悟身心真實本質,心就能夠從某些部
份的煩惱當中清淨出來。於是便能感受到幸福、安樂、自在。但是這
還不是毘婆捨那修行法的目地,必須繼續修行一直到你能徹底了悟四
諦。

四諦:第一諦,苦諦,苦的真理。第二諦,集諦,苦的原因這項真理
。第三諦,滅諦,滅除苦,解脫苦的這項真理。第四諦,道諦,達到
解脫苦的道路之方法的這項真理,當你能夠徹底了悟四諦,你就是證
悟了聖者的果位,你就能夠完全根除煩惱,苦的原因是煩惱,當你滅
除苦的原因,一切痛苦不再生起,達到解脫一切苦的境界,這才是毘
婆捨那的真正目的。要達到這項離苦得樂的目的,必須時時刻刻保持
醒覺,正念觀察當下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解釋奢摩他修行法,與毘婆捨那修行法二者之間的
差別,如此才能夠依照正確方法修行,得到離苦得樂的目地。

在佛法當中有二種修行法,那就是奢摩他修行法或是說禪定的修行法
,及毘婆捨那修行法或者說內觀覺悟修行法。

奢摩他禪定修行法的目的,只是為了得到深度的禪定,不是為了了悟
身心真實本質解脫一切痛苦。除了得到深度禪定之外,奢摩他修行法
還能夠令修行者得到神通,也就是超乎常人,超乎自然的能力。毘婆
捨那內觀覺悟修行法的目的是為了解脫一切痛苦,而藉著正確了悟一
切身心的三種性質,無常、苦、無我。讓修行者能夠瞭解煩惱的因,
滅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痛苦。

毘婆捨那修行法也需要某種深度的定力才能啟發內觀覺悟力,透視到
無常、苦、無我三項性質,證悟涅盤離苦得樂。這是奢摩他和毘婆捨
那的一項差別,二種目的不同。另一項差別是奢摩他修行者只專注觀
察單一項目標,單一項修行者所攀的境界,而毘婆捨那修行者的不同
,他必須觀察許多項修行目標,許多項修行所攀緣的境界,一切當下
所發生的身心現象都必須注意觀察,所以觀察的目標不只單一項目標


也就是說奢摩他修行者必須深度的專注單一項目標,當他心跑出去胡
思亂想時,他必須將心拉回專注觀察單一項目標,不應該觀察正在胡
思亂想的心,一發現胡思亂想就必須馬上將心拉回來,安住所觀察的
目標。

但毘婆捨那修行者正好相反,當修行者的心跑出去胡思亂想時,不應
該將心拉回來,必須跟隨他的心去觀察當下心理胡思亂想的狀況,也
就是說必須觀察正在打妄想的心。並且內心做記號妄想、妄想、妄想
,或想、想、想,或回憶、回憶、回憶,或者內心看到任何影像的時
候,則觀察說看到、看到、看到,必須這樣正念觀察當下所發生的心
理狀況,一直到這些妄想、回憶、影像消失為止,他才能夠回來觀察
他主要觀察的目標,這項是很重要的差別,要特別注意。

我們或許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毘婆捨那修行者必須觀察妄想心,同
時內心做記號妄想、妄想、妄想呢?

因為妄想心是一種心理現象,具備無常、苦、無我三種性質,為了要
了悟妄想心的無常、苦、無我三項性質,修行者必須正念的觀察妄想
,一直到妄想消失,才回到平常觀察修行目標。當修行者勤觀妄想很
精勤的觀察當下所生起的妄想,他的心就能夠越來越專注,定力則越
來越深。在他觀察主要所緣的目標,這時候他越來越能夠深度的專注
,反過來說:如果修行者不願意精勤的觀察妄想,他不能以敏銳的警
覺力,覺察每一個妄想,他的心就不能夠達到深度的定力,心會常常
分散,會浮動不安,妄想會一直很多。

唯有他能夠精勤觀察妄想,內心的警覺性才能夠越來越敏銳,定力則
越來越深,漸漸的他會感覺非常平靜、安寧、妄想越來越少,心能夠
深度專注在修行的目標上。所以當毘婆捨那修行者的心打妄想時,不
該將心拉回來,如果將妄想心拉回來,那麼表示他用奢摩他修行法在
修毘婆捨那,這是混淆的狀況,應當特別的注意。

我們瞭解奢摩他和毘婆捨那的差別之後,我們也就能夠正確的來修行
毘婆捨那是一種覺悟修行法,能夠令修行者覺悟真理,滅除煩惱,解
脫痛苦。

在這裡我們還必須瞭解毘婆捨那的原則。毘婆捨那修行法是要看清楚
當下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發生時自然的面貌,實在的樣子,以單純
的正念去觀察他、瞭解他。任何一項當下發生的身心狀況,修行者都
必須照著他們的樣子去瞭解他們。

因此毘婆捨那的原則很簡單,是一種訓練心、培養心正念的方法。當
身心現象發生時,將用單純的正念去瞭解觀察。不應該去推理、思惟
、分析、批評、判斷、教理、對照等等。在毘婆捨那修行法當中沒有
這一些分別,思惟、推理、判斷等等作用餘地,修行者唯有用單純的
正念,直接觀察來修行。用如此的正念,定力才能漸漸加深,內觀覺
悟力才能變得銳力,才能透視了悟身心的一切現象。單純的正念來觀
察一切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正念能夠持續不間斷,一小時、二小時
、三小時,乃至半天,一整天與正念打成一片,持續不斷。

根據念住經我們必須從事三方面的修行:
 第一方面坐禪、靜坐
 第二方面行禪經行,或者說走路修行
 第三方面觀察日常生活的每一舉動。

在每一次坐禪之前,一定要先行禪,也就是說每次靜坐之前必須先經
行,而每一次的行禪經行至少要走一小時,在行禪的時候,腳步的移
動是非常清楚,且容易注意到觀察的目標,因此在行禪時修行者的心
很容易專注下來,容易得到定力。而且所得到的定力相當穩固,所以
說在每一次靜坐之前必定先行禪一個小時然後才靜坐,修行者將行禪
的定力一直保持到坐禪當中,慢慢的走到禪坐的位子,然後慢慢的蹲
下,慢慢的坐下,慢慢的移動手臂和腳,調整坐姿,每一個舉動都必
須很慢很專注在觀察,直到調身穩定坐好,這樣子他行禪當中的定力
就一直保持住,帶到坐禪當中,因此當開始坐禪的時候,他的定力已
經相當好,所以每一次坐禪前必先行禪。

除了坐禪行禪之外,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都必須保持醒覺正念
觀察,佛陀在念住經中特別在專門一章裡面講到觀察日常生活,這章
的名稱意思是徹底的醒覺或是完全的了悟,佛陀在這一章當中特別強
調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當中,每一舉動都必須正念觀察,不管是行、住
、坐、臥、吃飯、睡覺,在自己的房間、浴室、廁所,每一舉一動都
是修行者不應該放過的。因為正念觀察日常生活的舉止行動,對於開
悟真理非常重要,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時時強調大家必須保持正念,
觀察日常生活的每一項舉動,而且要越來越慢、越觀越細心。

想要修行毘婆捨那順利、進步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觀察一切的妄想,
譬如貪心、生氣、瞋心、我慢、悲傷、懶惰、昏沈等等,一切當下發
生的心理現象都必須去覺照他,正念觀察他,如此我們才能了悟我們
的心。

---------------------------------------------------------
作者: notself (notself)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毘婆捨那的實修介紹
時間: Sat Nov 24 15:07:32 2007

迦那卡禪師


第二項重要的條件就是專注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放慢動作並
仔細觀察。講到要注意觀察每一個當下生起的妄想,這對初學者而言
,剛開始是有一些困難,因此給初學者一項主要所攀緣的對象,主要
修行的目標,讓初學者能夠容易學習。初學者的心專注觀察腹部上下
起伏,當腹部向外膨脹上升時,修行者必須專注觀察上升的過程,同
時內心做記號說「上」當腹部向內縮下降時,他必須專注觀察腹部下
降的過程,同時內心做記號「下」,如此修行者的心僅僅跟隨腹部起
伏上下,而且內心做記號說上、下、上、下,觀察腹部起伏上下,就
是在觀察風大的作用,風大的作用是一種身體的現象,具有無常、苦
、無我的三項性質。

這風大生起後迅速消滅,然後有下一個風大迅速生起,然後迅速消滅
,不斷的在生滅、生滅當中,是一種無常性。

受到這種剎那生滅的壓迫,所以是一種行苦。

由這種生滅無常的現象,察覺到並沒有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是一個主宰
的我,或者是一個完整的眾生,所以說是無我。

因此腹部起伏上下這種風大作用是我們必須正念觀察,以便了悟無常
、苦、無我這三種特性,當腹部下降時內心很準確的感受腹部的下降
,同時內心做記號說「下」,腹部的上下是因為空氣進出我們的身體
所引起,然而觀察腹部的上下是毘婆捨那修行者主要的觀察目標。

這是沒有其他目標發生時修行者才觀察腹部的上下,如果有其他明顯
的身心現象發生,修行者就必須專心觀察那一項的身心現象,一直到
該項身心現象消失,才能夠回來觀察腹部。


腹部上下並不是毘婆捨那修行法唯一觀察目標,只要一切身心現象明
顯發生時,都是毘婆捨那修行法必須觀察的目標,所以修行者不應該
執著只觀察腹部上下。

初學者不容易覺察妄想的存在,只要認真繼續修行,漸漸的他能發現
到心在打妄想,或想像某件事,或看到內心浮現的影相,於是他必須
專注觀察妄想的心,想像的心或看到影像的心,這時觀察必須很專注
很準確,很有精神,而且速度要稍為快,所做的記號是妄想、妄想、
妄想,或想、想、想,或看到、看到、看到。如此觀察,正念才能越
來越強而有力,妄想則會越來越弱乃至消失,然後才回到觀察腹部上
下。

當修行者感覺到痛、麻、酸、癢,他必須正念觀察感受痛、麻、酸、
癢,同時內心做記號痛、痛、痛,麻、麻、麻,酸、酸、酸,癢、癢
、癢,一直到這些痛、麻、酸、癢、不愉快的感受消失為止,才回來
觀察腹部的上下。修行者正念觀察痛、麻、酸、癢不是為了讓他們消
失,而是為了了悟他們的真實本質。修行者不應該存著要讓痛、麻、
酸、癢趕快消失或減弱,這樣子的心態是不對的。而要存著以了悟他
們真實本質的心去觀察一切不愉快的感受。這時必須很專注、很準確
、很有精神,而且必須要有忍耐性,如果不能忍耐修行者就不能好好
的觀察這一切的痛、麻、酸、癢。所以修行者應具備「忍耐」的精神
,才能夠很清楚觀察這一切不愉快的感受,進而透視他們的真實本質
了悟他們的無常、苦、無我。

所以,在痛、麻、酸、癢等一切不愉快感受生起時,修行者必須正念
觀察。有時候疼痛變得很厲害,雖然你盡量忍耐,可是疼痛繼續加劇
,到達你難以忍耐的程度,你會想要更換坐的姿勢,但是如果你能坐
到五十分鐘,疼痛才變得難忍時,這時你最好不要換姿勢起來經行,
因為如果你在靜坐中更換坐的姿勢,漸漸的會養成換姿勢的壞習慣,
這對修行定力內觀的進步會變成一項很大的障礙,所以當你疼痛時要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忍耐,這樣子你就能夠觀察到、體驗到疼痛的真實
本質。

靜坐時如果聞到某種氣味則要正念觀察聞、聞、聞。同樣的,身觸到
的感受也要正念觀察觸、觸、觸。妄想時也要正念觀察想、想、想。

行禪時最先觀察站立的姿態,身體直立為一條線,觀察站立幾次,然
後開始經行,注意右腳移動內心做記號說右腳,然後注意左腳移動,
同樣內心做記號左腳,經行時必須用心注意腳步移動,不應該注意身
體的其他部份,這樣才能瞭解腳步移動的生滅、無常現象,收攝眼神
,不應該左顧右盼,觀察身體前六尺之地面,若太近會造成頭部感覺
壓力,造成脖子酸、頭痛、眼睛痛等等。以用心注意腳步左腳、右腳
,或舉起、移動、放下。初學者剛開始或許不能很清楚觀察腳步的移
動,但認真修行漸漸的就能夠很清楚感受腳步移動的過程。

初學者經行時先觀察左腳、右腳三十分,然後觀察舉起、落下三十分
,如此行禪一小時,坐禪一小時相互進行,切記行禪時間不該少於一
小時。開始修行三天如果能行禪一小時三十分,也是很好,漸漸的熟
練之後要觀察左腳、右腳十五分,舉起、落下十五分,舉起、移動、
落下三十分,更熟練之後你就可以增加所觀察的步驟,依據個人的情
況而定沒有一定的標準。

行禪時打妄想應觀察妄想、妄想、妄想,如果妄想持續不停,則必須
停止腳步,專注觀察妄想,直到妄想消失才繼續行禪,走到盡頭不要
立刻轉身,應觀察站的姿勢站、站、站十次,向後轉時,要轉、要轉
、要轉,才慢慢轉身,轉身後一樣先觀察站、站、站十次,然後再繼
續經行。

在行禪時盡量放慢腳步,才能夠了悟腳步移動的真實本質,另一方面
修行法是將日常生活一舉一動的動作放慢,心才能夠清楚的觀察每一
個舉動。在觀察日常行動不需要去管妄想,重點在於繼續不斷的觀察
一切的舉動,除非很明顯的心情狀況生起,譬如說:生氣、悲傷時,
這時要用心注意觀察生氣、生氣、生氣,或悲傷、悲傷、悲傷,直到
情緒消失才繼續觀察一切的舉動,如此再坐禪,行禪努力精進修行,
正念持續,定力加深,內觀覺悟力能夠達到一層又一層毘婆捨那智慧
,乃至究竟證悟,這就是毘婆捨那實修的介紹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c

毘婆捨那禪修活動,也是正念的訓練。馬哈西大禪師所教導的毘婆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
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奢摩他,編按--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
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
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三摩缽提,編按--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
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
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
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
三摩缽提

--禪那,編按--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淨相。了知身
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
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
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
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
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
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21b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
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
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
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
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
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
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
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
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
于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
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
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行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鎖滅   佛境便現前




***********************************************************
註三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7a

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
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
性自勞慮。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
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
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
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
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
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以下經文可與六祖壇經中同閱,參考「註五」編按 --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
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
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
。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
註四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5) T19,
p0128b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
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
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
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
註五
*******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卷1) T48, p0351a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
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
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
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
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
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
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
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
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
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
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
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
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
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
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
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
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
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
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
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
。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
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
。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先天氣與修行

◆ 世界產生之原因

  世界之產生,目前說明最清楚的是佛經中所說的「覺」
或「妄」,亦是道德經中所說的「道生一」。依客觀的觀察
那個意思指的是「無中生有」,那是一個「自然機制」,無
論修行人是否成佛、成道,它都一直在「無中生有」。這個
無中生有的自然機制,它具有動能,所以「變易」是宇宙中
唯一不變的真理。沒了變易就沒宇宙。

  初始所生是所謂「渾沌」,也就是佛經中說的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不離意識而有,所以初始生命體的意識是很矇昧
,比剛睡醒似有直覺但迷迷糊糊的狀況還矇昧,您可以把它
想成岩石、電子的活動就是一個生命體。

  有了無想的岩石,於是世界就產生。世界就是虛空、形
而上及形而下(物質)之合稱。


◆ 生命的進化

  無想的生命體經過「日精月華」,或許經過數十億年之
後,在巧合中某些就可以進化成更高等的生命,最後,十方
世界中之巧合進化的生命體,就成了各自星球上的所謂高等
動物。進化的臨界點,是以自覺有我為分界。高等生命皆自
覺有我,所以就有我要活存的慾望。


◆ 先天氣是什麼?

  先天氣的說法,是後來中國修行人的發明,在先秦時還
沒見過這種說法。它的意思概有二類,一是今世肉體之外的
能量。一是習氣。

  宇宙如同一個大海,經過「自然機制」它就盪起一個個
不同的形相,如漩渦、波浪、海嘯...,一個漩渦從生至滅
,就如同一個矇昧的生命,到有意識的動物,再到成佛成道
又化入大海的過程。

  所以,那些矇昧的生命體,有的是非常的微細,例如原
子、電子、夸克...等。凡不隸屬個人肉體所能控制的能量,
這些極微細生命體,就稱之為「今世肉體之外的能量」的一
種先天氣。

  那什麼是「習氣」的意義呢?如同土石流具有水、泥、
石一般,具有挾帶能力,所有生命體也都有阿賴耶識,可以
把這一世所養成的某些習慣,帶到下一世入胎後的生命體,
使這個生命體含有前一世的習慣。所以,前世愚痴捉弄人被
打,今世還是會繼續愚痴行為而被打,乃至前世應被打而來
不及被打就死亡,而在今世遇到前世施打人時,而仍然被打
一頓,只是今世會覺得莫名其妙而不知原因罷了。

  因為這種習氣,所以,某些過去有修行過的人,打坐二
天可能就能通八脈,而過去沒有修行習慣的人,可能打坐二
十年還沒有感應。在印度就有這個例子,他說絕對沒有禪定
!某些人是何等愚痴,只能依照自己的經驗斷事,卻不能依
照客觀所得到的數據來判斷事件。


◆ 成佛、成道後的境界

  道家說成道,在佛教說是成佛,我們先假設它們是同一
個境界。

  當了知宇宙之源起是一個自然的機制,所以生命體進化
到自覺產生,於是它就變成具有「我執的生命體」,這類生
命體較高級的就變成所謂「有情眾生」,也因為「有情」就
產生了苦及樂。樂則欣然,苦則悲哀。其不堪悲甚者,或具
有智慧者,就產生能否避免苦的生活方式之思惟!於是在追
求過程裡,就像電腦上程式的刪除功能一般,用自己的刪除
功能,刪除了自己的程式,於是,在重新開機之後,不但程
式消失了,刪除功能也不俱在,這就是所謂「能所俱遣」的
狀況,也就是阿羅漢常自我作證的偈之狀況: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上述偈義,在中國的道家中很少有聽聞到,我只在列子
書中所記載其師壺丘子所說的九淵學說中才窺見一點相似義
。九淵之說相似於佛教二乘果的九次第定。

  因為不受後有,於是,這類的阿羅漢就沒有下一世,因
為它已把「無中生有」的變易動能消滅,化入本來大海的狀
態之故,大海本就沒有生滅,只是形相在生滅,所以在佛教
稱這無生的本體狀態為「佛性」。

  例如漩渦生起似有形相,可以說大海多了一個漩渦嗎?
漩渦消滅後似無所有,可以說大海消失了一個漩渦嗎?須知
,若以大海為本位,從「體」而言,大海本無生滅,所以說
「無生」。但若以「相」為本位,諸形相的確是一直生生滅
滅,但它並不是本體的意義,所以稱之為「相」。

  形相若不同,就有不同的作用,如同黃金為體,鑄成金
碗、金筷,形相雖變,但本體無增減。金碗這個形相可以盛
物,而金筷則可以挾物,這就是相的作用。以上這個義理就
是修行中之「體相用」的意義,就佛教而言就是「法身、報
身、化身」的義理。

  眾生因為自然機制不斷的產生,從矇昧再進化,一直到
自覺產生,於是有了人我執,因為人我執就有苦樂,因為苦
樂於是就去修行斷苦,依照不同的見地,有人見苦,有人見
苦樂本來無生,所以就有所謂聲聞、緣覺(大羅金仙、大覺
金仙、辟支佛)、菩薩、佛的不同境界產生。

  若依道家學說,它可以上綱至與佛教的佛境界,但我從
佛經中看到的,卻是人有巧思,有時學說似乎等同,但在執
行時卻不能「極盡其妙」,所以道德經中所說的「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竅」之觀其妙,最後也只能
證到佛教的辟支佛(緣覺)的境界而已。現且不說各自實證
的境界高低,就來說「理論性」的最高妙理。

  如我所悟,辟支佛的境界是如我之前所說的「刪除自己
程式」的狀況。因為它是「關機」不是「重新開機」,所以
一關機就沒有未來,而若是「重新開機」,卻會再來一次,
因為在記憶體中的系統程式,具有主控著這個電腦行為的能
力,這種關機又能開機的狀況,就是佛教所說的「願力」。
若無願力,在關機之後就永不再能作用。這個願力就是「用
」。

  而什麼是「體」呢?所謂的體,就是各個形相及其作用
之謂,所謂「道在日用間,百姓日用而不知」。請思惟我之
前的「大海喻」,當它變相成各個形相時,此時該形相就是
大海本體。而作用,只是隨不同形相而具有的功能而已。所
以要說體,它就具有相及用二者,此三是一不能分開的。

  若此三是一而不能分開,那成佛(道)者所證境界就是
善,也是惡,是戒定慧,也是貪瞋痴。電子不會因為是香水
而具有,因屎尿而消失,同樣的,善惡皆是道,只是生命體
(眾生)自我因為執著而分取所樂的香水,及排除所苦的屎
尿罷了!

  對於聲聞、辟支佛而言,他們有苦樂二見,卻沒見到
苦樂本是一的道理,所以他們能夠「銷融當下本身的相用」
而不受後有,而無未來,卻不能像果地菩薩或佛之「盡相妙
用」,於是所銷融就不全面,不能遍及十方宇宙,所以這就
是為何他們的能力不及那些可以「盡相妙用」者的神通力之
原因。

  以上是說,所有的聖人都能銷融當下變易的動能,而歸
於本體,如同漩渦平復成為寧靜大海。但在平復過程,某些
漩渦只平復自己,但某些漩渦平復自己之後,才了知大海如
同電影,所有的形相是電影中變換的劇情,電影結束後才知
它本身就不是真實的事件。所以稱之為「妄」!

  妄的意義,如同一個照鏡子的人,突然以為鏡中人的頭
不見了,於是狂奔而出尋頭,等他狂性止歇了就會沒事的返
家。試問,在他狂性未止歇前,他的頭又何曾有消失不見了
呢?

  這個狂、妄,並沒有產生的原因,所以我稱它是「自然
機制」。依據所觀察,它具有「一直無中生有」的功能,依
照所生之生命體修行到成佛(道)後的結果,證知這些無中
生有之後的所生狀況是「剎那生滅不停」。生滅不停的原因
,是因為有執著的關係。

  執著分成二種,一種是人我執,產生三界的輪迴,一種
是法我執,產生三界外的極微細界的輪迴(例如電子、夸克
之結合力就是一個界、場)。人我執是法我執之組成後的粗
糙形相,如同夸克(過去科學不發達就用「原子」來比喻)
組成基本粒子一般,因為「法我執」就是最基礎的變易。所
以它會一直驅動「無中生有」之後的生命體持續「生滅不停
」的狀況。或可說,法我執就是一直生滅不停的狀況本身。

  諸已成佛(道)者,已觀察到這種現象,所以,他們可
以不再攀緣生滅,於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若您很難想像佛性(無生)境界,可以如下的想像:

  把所有宇宙想成一團霧氣,所有世界中形而上及形而下
的生命體(所有物質皆是生命體)皆是此霧氣所變化,當霧
氣渙散之後,應該就只剩虛空,但霧氣本身是生命體,當它
渙散之後就沒有生命體在感受、感覺,此時是誰來說虛空?
所以,您應該當下把自己的執著渙散,當所有執著已捨離時
,當下就是寂滅境界!(二乘阿羅漢及含六地以上菩薩所證
寂滅境界皆相同)

  寂滅,也不再有生滅,所以此境界也不異於無生、佛性
,但真正的無生,它並沒有生起之後又消滅的寂滅現象。如
同「圓鏡映像」,圓鏡不隨像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因
此喻圓鏡無生;又如「虛空容雲」,虛空不隨浮雲之生而生
,亦不隨其滅而滅,所以喻虛空無生。



◆ 神通是什麼?

  神通的現象,只是在諸形相生滅中的作用而已,如同金
碗可以盛物,它是一個作用而已。同樣的,當修行至心的執
著減低到某個程度,就具有能看透視、了知他人心念的能力
。從物理面來說,有作用必是先產生能量,所有的物體都有
力場,其物質亦有密度緊鬆的狀況,所以您可以用儀器可以
透視牆之後的形相,當然也可以測知他人的心念。

  神通若不依儀器,是與所處世界生命體之能力比較後的
說法,例如您能透視,而他人不行,就說您有天眼通。神通
的價值也是相對的,例如在三十三天界,每個天人都有他心
通,此時他心通就如同我們世界的路邊石:一點價值也沒有


  一般依三界標準而言,正式的神通說法有六種,三界外
就說是「明」或說「三昧」(三摩缽提、三摩地),共有三
種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種神通只有一種是可以
遵循,這六種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漏盡通。其中漏盡通是可以遵循的,漏盡通等同是漏盡明
。其它的各類神通只是「大海一漚」而已,是不離三界而產
生的,所以這個漚只是一個暫時的變相,執著它還是會導致
輪迴,所以去執著五神通(不含漏盡通)而不捨離,是很愚
痴的行為。

  使用神通,如同以巧門投資得到廣大錢財一般,若巧門
使用導致違背律法(不能斷惑),用之修行,那投資者必於
未來世得到惡報,今生也難有解脫的機會。更有甚者,如同
內線交易被捉到一般,今生就得到惡報了。

  有神通並不是錯,但若以斷惑為前提,在沒有神通的世
界裡,具神通者外洩此能力,只會招來更多的打擾者,若沒
斷惑,我說他這個人將更難修行,因為時時、處處都會有人
找他問明牌,使他心煩亂,也沒有時間去打坐用功(除非他
的功法是能在動中用者例外)。但若此具神通者,是行菩薩
道,用神通也是用於度眾學法解脫,而他自己也不執著時,
雖有煩惱來擾亂,相信他應該也甘之如飴了吧?

  那有神通的要不要展示他的能力呢?這....要看他的目
的訴求而定,我會說:隨他吧,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
各人了。評論某人善惡並沒有意義,法無定法之故,修行看
個人之故。

--
令心柔軟善法義,令口安祥善法言,令身篤實善法行
--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毘婆舍那之意涵

  毘婆舍那的意義,有更深的意涵,並不完全等同「迦那卡禪師」(註一)所介紹的「方法」,所以也不完全如下他所說之意義,但也不相離:

  『因此毘婆捨那的原則很簡單,是一種訓練心、培養
   心正念的方法。當身心現象發生時,將用單純的正
   念去瞭解觀察。不應該去推理、思惟、分析、批評
   、判斷、教理、對照等等。在毘婆捨那修行法當中
   沒有這一些分別,思惟、推理、判斷等等作用餘地
   ,修行者唯有用單純的正念,直接觀察來修行。』


  毘婆舍那之真正意義是指「一種狀態」。是「迦那卡禪師」所說義理的最後境界。我所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如同他所解釋的毘婆舍那之意義一般,它的意思就是「如實見法」而已,我們先看以下經典說明:


  No. 231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699a

  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滅諸戲論修習
  空行。作是思惟。所觀境界皆悉空無。能觀之心
  亦復如是。無能所觀二種之異。諸法一相所謂無
  相。如是思惟遣內外相。不見身不見心不見法。
  次第相續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毘婆舍那如實見法
  。奢摩他者
一心不亂。菩薩如是修觀行已即得淨
  戒。戒清淨故行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觀行清淨。


  二乘人的解脫方法,也只能證得二乘果,所以他們不知「三摩缽提」的以幻修幻法(菩薩常用法)也能斷煩惱障,也不知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所說的「唯心識觀」也可以斷煩惱障,至於成佛的先決條件「悟淨圓覺」,他們就更不了解了。但強調一句:這並不是說二乘人的方式不對。也要再強調一句:二乘人與菩薩乘的主要差別,是見地上的問題。(二乘人見苦,菩薩乘人無苦樂見)。

  話說回,修行人若是能「如實見法」那就是毘婆舍那,能「一心不亂」就是奢摩他。修行時,無論是用什麼方法,都是要「同時具備此二狀態」,若能斷煩惱障,就稱為「俱解脫阿羅漢」,但可別忘了還有一種「慧解脫阿羅漢」,乃至果地菩薩(含六地以上)及佛的存在。

  如同楞嚴經上的二十五圓通菩薩所說法,又那一種與迦那卡禪師所說的方法相同的呢?但楞嚴經中每一個菩薩卻都是至少已斷煩惱障的聖人。即便四阿含經中所介紹的方法、禪秘要法經中
佛所說的方法(白骨觀、不淨觀...等)也不與迦那卡禪師所說的方法相同。

  所以,「解脫方法」並不是重點,「正見(如實見法)及無欲(一心不亂)」才是解脫煩惱障乃至智障(理障、無明惑)的重點。

  若不能「如實見法」,若有禪定神通,也必然是外道邪定,命終還是要墮入輪迴。若能如實見法(法,泛指一切形而上及形而下),卻仍生出貪欲愛執,那就不能「一心不亂」,也必然要
墮入輪迴。

  所以,迦那卡禪那所推薦的方法,並不等同「毘婆舍那」,所有的解脫方法也都不等同毘婆舍那,但卻不離毘婆舍那之意涵。如同大海不等同百川,但大海卻也不離百川而成就。

  若人欲修行,可以自挑與根器相應的方式,若是見無常、無我、苦,那可以修習這位迦那卡禪師所推薦的方式。若是不見身、不見心、不見法,只見諸法本來無生,亦無身心受彼輪迴生死
(註二),如此之人,也可以修習這位迦那卡禪師所推薦的方式。為何如此呢?我會反問:人吃飯,佛也吃飯,同是吃飯行為卻有凡聖是什麼原因呢?

  依上問同理推得,菩薩乘、佛乘根器者,還是可以修習迦那卡禪師所推薦的方式,之中的差別是「見地」,所以古賢說:「寧可破戒墮地獄,不可破見芥子許」(墮地獄還能於出離後,因為過去的佛緣而續修行成佛,破見則無論在六道何處皆無法成佛)。

  說到在這裡,有二個有趣的議題給有緣人去思惟:

一、為何依照迦那卡禪那所推薦方法修行可以斷惑?(假設
  真的可以斷惑)

二、若眾生只是相信某人的方法去修行,而不懂四諦、十二
  因緣、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乃至沒讀過佛經,沒聽
  過佛法。試問這個眾生能不能斷見思惑,乃至無明惑?

提示一下:

  這指,不依理只依法修行而已。而這個「方法」本身就具有能引導修行人斷惑乃至成佛的架構。

  我個人認為,真正能了解、解釋上述二問題之人,「今生才有機會」斷煩惱障,至於能否即身成佛斷無明惑......我不想去臆測!


  以上,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法迄巴 合十


*************************************************************
註一
*******

作者: notself (notself) 看板: buddhism
標題: 毘婆捨那的實修介紹
時間: Sat Nov 24 15:05:00 2007

迦那卡禪師

毘婆捨那禪修活動,也是正念的訓練。馬哈西大禪師所教導的毘婆
捨那修習的技巧,是根據佛陀開示的一部經: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四念住法)提倡的。

首先我們要瞭解毘婆捨那這個字的意思。毘婆捨那(巴利文Vi-
passana)可分為兩個字,毘(Vi)和婆捨那(Passana)。毘的意思是種
種的性質,在這裡(毘)指的是身的現象和心的現象之三種共同性質:
無常、苦、無我。婆捨那的意思是具有正見或是徹底了悟。當這兩個
字合起來,毘婆捨那的意思是徹底了悟一切身心現象的共同性質:無
常、苦、無我。唯有當我們能夠親身去直接體驗身心現象的三種共同
性質,我們才算是走在毘婆捨那之道路上,也就是說能夠了悟無常、
苦、無我三項性質才叫做毘婆捨那。

毘婆捨那所注重是必須經由我們直接親身的經驗,經由我們直觀的智
慧去體驗、證實一切身心現象,無常、苦、無我。但是要達到親身體
驗直接證悟,必須要有某種深度的定力,否則修行者無法親身體驗到
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而如何才能達到某種深度的定力呢?要達到某
種深度的定力,必須正念持續不間斷一段相當的時間。比如說幾小時
、半天,乃至整天,如果想要正念持續不間斷,必須勇猛精進努力修
行。時時保持醒覺,注意觀察當下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時時注意觀
察當下身心狀況叫做「念」,而這樣子的念用在善的方法叫做「正念
」。

當修行者精進的力量強而持續,正念能夠保持相續不間斷,則定力就
能越來越深,內觀覺悟力越來越敏銳,能夠透視了悟身心的真實本質
,無常、苦、無我。當修行者了悟身心真實本質,心就能夠從某些部
份的煩惱當中清淨出來。於是便能感受到幸福、安樂、自在。但是這
還不是毘婆捨那修行法的目地,必須繼續修行一直到你能徹底了悟四
諦。

四諦:第一諦,苦諦,苦的真理。第二諦,集諦,苦的原因這項真理
。第三諦,滅諦,滅除苦,解脫苦的這項真理。第四諦,道諦,達到
解脫苦的道路之方法的這項真理,當你能夠徹底了悟四諦,你就是證
悟了聖者的果位,你就能夠完全根除煩惱,苦的原因是煩惱,當你滅
除苦的原因,一切痛苦不再生起,達到解脫一切苦的境界,這才是毘
婆捨那的真正目的。要達到這項離苦得樂的目的,必須時時刻刻保持
醒覺,正念觀察當下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解釋奢摩他修行法,與毘婆捨那修行法二者之間的
差別,如此才能夠依照正確方法修行,得到離苦得樂的目地。

在佛法當中有二種修行法,那就是奢摩他修行法或是說禪定的修行法
,及毘婆捨那修行法或者說內觀覺悟修行法。

奢摩他禪定修行法的目的,只是為了得到深度的禪定,不是為了了悟
身心真實本質解脫一切痛苦。除了得到深度禪定之外,奢摩他修行法
還能夠令修行者得到神通,也就是超乎常人,超乎自然的能力。毘婆
捨那內觀覺悟修行法的目的是為了解脫一切痛苦,而藉著正確了悟一
切身心的三種性質,無常、苦、無我。讓修行者能夠瞭解煩惱的因,
滅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痛苦。

毘婆捨那修行法也需要某種深度的定力才能啟發內觀覺悟力,透視到
無常、苦、無我三項性質,證悟涅盤離苦得樂。這是奢摩他和毘婆捨
那的一項差別,二種目的不同。另一項差別是奢摩他修行者只專注觀
察單一項目標,單一項修行者所攀的境界,而毘婆捨那修行者的不同
,他必須觀察許多項修行目標,許多項修行所攀緣的境界,一切當下
所發生的身心現象都必須注意觀察,所以觀察的目標不只單一項目標


也就是說奢摩他修行者必須深度的專注單一項目標,當他心跑出去胡
思亂想時,他必須將心拉回專注觀察單一項目標,不應該觀察正在胡
思亂想的心,一發現胡思亂想就必須馬上將心拉回來,安住所觀察的
目標。

但毘婆捨那修行者正好相反,當修行者的心跑出去胡思亂想時,不應
該將心拉回來,必須跟隨他的心去觀察當下心理胡思亂想的狀況,也
就是說必須觀察正在打妄想的心。並且內心做記號妄想、妄想、妄想
,或想、想、想,或回憶、回憶、回憶,或者內心看到任何影像的時
候,則觀察說看到、看到、看到,必須這樣正念觀察當下所發生的心
理狀況,一直到這些妄想、回憶、影像消失為止,他才能夠回來觀察
他主要觀察的目標,這項是很重要的差別,要特別注意。

我們或許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毘婆捨那修行者必須觀察妄想心,同
時內心做記號妄想、妄想、妄想呢?

因為妄想心是一種心理現象,具備無常、苦、無我三種性質,為了要
了悟妄想心的無常、苦、無我三項性質,修行者必須正念的觀察妄想
,一直到妄想消失,才回到平常觀察修行目標。當修行者勤觀妄想很
精勤的觀察當下所生起的妄想,他的心就能夠越來越專注,定力則越
來越深。在他觀察主要所緣的目標,這時候他越來越能夠深度的專注
,反過來說:如果修行者不願意精勤的觀察妄想,他不能以敏銳的警
覺力,覺察每一個妄想,他的心就不能夠達到深度的定力,心會常常
分散,會浮動不安,妄想會一直很多。

唯有他能夠精勤觀察妄想,內心的警覺性才能夠越來越敏銳,定力則
越來越深,漸漸的他會感覺非常平靜、安寧、妄想越來越少,心能夠
深度專注在修行的目標上。所以當毘婆捨那修行者的心打妄想時,不
該將心拉回來,如果將妄想心拉回來,那麼表示他用奢摩他修行法在
修毘婆捨那,這是混淆的狀況,應當特別的注意。

我們瞭解奢摩他和毘婆捨那的差別之後,我們也就能夠正確的來修行
毘婆捨那是一種覺悟修行法,能夠令修行者覺悟真理,滅除煩惱,解
脫痛苦。

在這裡我們還必須瞭解毘婆捨那的原則。毘婆捨那修行法是要看清楚
當下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發生時自然的面貌,實在的樣子,以單純
的正念去觀察他、瞭解他。任何一項當下發生的身心狀況,修行者都
必須照著他們的樣子去瞭解他們。

因此毘婆捨那的原則很簡單,是一種訓練心、培養心正念的方法。當
身心現象發生時,將用單純的正念去瞭解觀察。不應該去推理、思惟
、分析、批評、判斷、教理、對照等等。在毘婆捨那修行法當中沒有
這一些分別,思惟、推理、判斷等等作用餘地,修行者唯有用單純的
正念,直接觀察來修行。用如此的正念,定力才能漸漸加深,內觀覺
悟力才能變得銳力,才能透視了悟身心的一切現象。單純的正念來觀
察一切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正念能夠持續不間斷,一小時、二小時
、三小時,乃至半天,一整天與正念打成一片,持續不斷。

根據念住經我們必須從事三方面的修行:
第一方面坐禪、靜坐
第二方面行禪經行,或者說走路修行
第三方面觀察日常生活的每一舉動。

在每一次坐禪之前,一定要先行禪,也就是說每次靜坐之前必須先經
行,而每一次的行禪經行至少要走一小時,在行禪的時候,腳步的移
動是非常清楚,且容易注意到觀察的目標,因此在行禪時修行者的心
很容易專注下來,容易得到定力。而且所得到的定力相當穩固,所以
說在每一次靜坐之前必定先行禪一個小時然後才靜坐,修行者將行禪
的定力一直保持到坐禪當中,慢慢的走到禪坐的位子,然後慢慢的蹲
下,慢慢的坐下,慢慢的移動手臂和腳,調整坐姿,每一個舉動都必
須很慢很專注在觀察,直到調身穩定坐好,這樣子他行禪當中的定力
就一直保持住,帶到坐禪當中,因此當開始坐禪的時候,他的定力已
經相當好,所以每一次坐禪前必先行禪。

除了坐禪行禪之外,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都必須保持醒覺正念
觀察,佛陀在念住經中特別在專門一章裡面講到觀察日常生活,這章
的名稱意思是徹底的醒覺或是完全的了悟,佛陀在這一章當中特別強
調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當中,每一舉動都必須正念觀察,不管是行、住
、坐、臥、吃飯、睡覺,在自己的房間、浴室、廁所,每一舉一動都
是修行者不應該放過的。因為正念觀察日常生活的舉止行動,對於開
悟真理非常重要,這也就是我們之所以時時強調大家必須保持正念,
觀察日常生活的每一項舉動,而且要越來越慢、越觀越細心。

想要修行毘婆捨那順利、進步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觀察一切的妄想,
譬如貪心、生氣、瞋心、我慢、悲傷、懶惰、昏沈等等,一切當下發
生的心理現象都必須去覺照他,正念觀察他,如此我們才能了悟我們
的心。

---------------------------------------------------------
作者: notself (notself) 看板: buddhism
標題: Re: 毘婆捨那的實修介紹
時間: Sat Nov 24 15:07:32 2007

迦那卡禪師

第二項重要的條件就是專注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放慢動作並
仔細觀察。講到要注意觀察每一個當下生起的妄想,這對初學者而言
,剛開始是有一些困難,因此給初學者一項主要所攀緣的對象,主要
修行的目標,讓初學者能夠容易學習。初學者的心專注觀察腹部上下
起伏,當腹部向外膨脹上升時,修行者必須專注觀察上升的過程,同
時內心做記號說「上」當腹部向內縮下降時,他必須專注觀察腹部下
降的過程,同時內心做記號「下」,如此修行者的心僅僅跟隨腹部起
伏上下,而且內心做記號說上、下、上、下,觀察腹部起伏上下,就
是在觀察風大的作用,風大的作用是一種身體的現象,具有無常、苦
、無我的三項性質。

這風大生起後迅速消滅,然後有下一個風大迅速生起,然後迅速消滅
,不斷的在生滅、生滅當中,是一種無常性。

受到這種剎那生滅的壓迫,所以是一種行苦。

由這種生滅無常的現象,察覺到並沒有一個真實的人或者是一個主宰
的我,或者是一個完整的眾生,所以說是無我。

因此腹部起伏上下這種風大作用是我們必須正念觀察,以便了悟無常
、苦、無我這三種特性,當腹部下降時內心很準確的感受腹部的下降
,同時內心做記號說「下」,腹部的上下是因為空氣進出我們的身體
所引起,然而觀察腹部的上下是毘婆捨那修行者主要的觀察目標。

這是沒有其他目標發生時修行者才觀察腹部的上下,如果有其他明顯
的身心現象發生,修行者就必須專心觀察那一項的身心現象,一直到
該項身心現象消失,才能夠回來觀察腹部。


腹部上下並不是毘婆捨那修行法唯一觀察目標,只要一切身心現象明
顯發生時,都是毘婆捨那修行法必須觀察的目標,所以修行者不應該
執著只觀察腹部上下。

初學者不容易覺察妄想的存在,只要認真繼續修行,漸漸的他能發現
到心在打妄想,或想像某件事,或看到內心浮現的影相,於是他必須
專注觀察妄想的心,想像的心或看到影像的心,這時觀察必須很專注
很準確,很有精神,而且速度要稍為快,所做的記號是妄想、妄想、
妄想,或想、想、想,或看到、看到、看到。如此觀察,正念才能越
來越強而有力,妄想則會越來越弱乃至消失,然後才回到觀察腹部上
下。

當修行者感覺到痛、麻、酸、癢,他必須正念觀察感受痛、麻、酸、
癢,同時內心做記號痛、痛、痛,麻、麻、麻,酸、酸、酸,癢、癢
、癢,一直到這些痛、麻、酸、癢、不愉快的感受消失為止,才回來
觀察腹部的上下。修行者正念觀察痛、麻、酸、癢不是為了讓他們消
失,而是為了了悟他們的真實本質。修行者不應該存著要讓痛、麻、
酸、癢趕快消失或減弱,這樣子的心態是不對的。而要存著以了悟他
們真實本質的心去觀察一切不愉快的感受。這時必須很專注、很準確
、很有精神,而且必須要有忍耐性,如果不能忍耐修行者就不能好好
的觀察這一切的痛、麻、酸、癢。所以修行者應具備「忍耐」的精神
,才能夠很清楚觀察這一切不愉快的感受,進而透視他們的真實本質
了悟他們的無常、苦、無我。

所以,在痛、麻、酸、癢等一切不愉快感受生起時,修行者必須正念
觀察。有時候疼痛變得很厲害,雖然你盡量忍耐,可是疼痛繼續加劇
,到達你難以忍耐的程度,你會想要更換坐的姿勢,但是如果你能坐
到五十分鐘,疼痛才變得難忍時,這時你最好不要換姿勢起來經行,
因為如果你在靜坐中更換坐的姿勢,漸漸的會養成換姿勢的壞習慣,
這對修行定力內觀的進步會變成一項很大的障礙,所以當你疼痛時要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忍耐,這樣子你就能夠觀察到、體驗到疼痛的真實
本質。

靜坐時如果聞到某種氣味則要正念觀察聞、聞、聞。同樣的,身觸到
的感受也要正念觀察觸、觸、觸。妄想時也要正念觀察想、想、想。

行禪時最先觀察站立的姿態,身體直立為一條線,觀察站立幾次,然
後開始經行,注意右腳移動內心做記號說右腳,然後注意左腳移動,
同樣內心做記號左腳,經行時必須用心注意腳步移動,不應該注意身
體的其他部份,這樣才能瞭解腳步移動的生滅、無常現象,收攝眼神
,不應該左顧右盼,觀察身體前六尺之地面,若太近會造成頭部感覺
壓力,造成脖子酸、頭痛、眼睛痛等等。以用心注意腳步左腳、右腳
,或舉起、移動、放下。初學者剛開始或許不能很清楚觀察腳步的移
動,但認真修行漸漸的就能夠很清楚感受腳步移動的過程。

初學者經行時先觀察左腳、右腳三十分,然後觀察舉起、落下三十分
,如此行禪一小時,坐禪一小時相互進行,切記行禪時間不該少於一
小時。開始修行三天如果能行禪一小時三十分,也是很好,漸漸的熟
練之後要觀察左腳、右腳十五分,舉起、落下十五分,舉起、移動、
落下三十分,更熟練之後你就可以增加所觀察的步驟,依據個人的情
況而定沒有一定的標準。

行禪時打妄想應觀察妄想、妄想、妄想,如果妄想持續不停,則必須
停止腳步,專注觀察妄想,直到妄想消失才繼續行禪,走到盡頭不要
立刻轉身,應觀察站的姿勢站、站、站十次,向後轉時,要轉、要轉
、要轉,才慢慢轉身,轉身後一樣先觀察站、站、站十次,然後再繼
續經行。

在行禪時盡量放慢腳步,才能夠了悟腳步移動的真實本質,另一方面
修行法是將日常生活一舉一動的動作放慢,心才能夠清楚的觀察每一
個舉動。在觀察日常行動不需要去管妄想,重點在於繼續不斷的觀察
一切的舉動,除非很明顯的心情狀況生起,譬如說:生氣、悲傷時,
這時要用心注意觀察生氣、生氣、生氣,或悲傷、悲傷、悲傷,直到
情緒消失才繼續觀察一切的舉動,如此再坐禪,行禪努力精進修行,
正念持續,定力加深,內觀覺悟力能夠達到一層又一層毘婆捨那智慧
,乃至究竟證悟,這就是毘婆捨那實修的介紹。


*************************************************************
註二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3b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
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
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
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
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
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
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
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
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
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
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
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
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
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
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
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
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
修行。不墮邪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b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
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
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
。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
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
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
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
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
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
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
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
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
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
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
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
。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
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
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
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
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
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
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
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
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
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
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
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
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
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
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
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
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
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
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能
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花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毘婆舍那與奢摩他

No. 231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699a

大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滅諸戲論修習空行。作是思惟。
所觀境界皆悉空無。能觀之心亦復如是。無能所觀二種之異。諸法
一相。所謂無相。如是思惟遣內外相。不見身不見心不見法。次第
相續修奢摩他毘婆舍那。毘婆舍那如實見法。奢摩他者一心不亂。
菩薩如是修觀行已即得淨戒。戒清淨故行亦如是。是名菩薩摩訶薩
行般若波羅蜜觀行清淨。


編按:

奢摩他者,一心不亂,可以對應至圓覺經中「奢摩他修行法」。

但毘婆舍那之如實見法,卻無法對應至圓覺經的固定一法,但考
察圓覺經中之「三摩缽提」及「禪那」,則「三摩缽提」絕也適
合稱為毘婆舍那,因為它是以幻修幻。而「禪那」也適用毘婆舍
那。

實際上奢摩他及毘婆舍那是指一種二合一的狀態,而不是「法門」
。這種狀態,就是在見境時「一心不亂」不被左右,而若能見境
(法)無常、無我,那就可以「一心不亂」,若不能「如實見」
無常、無我,那「心絕對會亂」。

至於使用何種方法,那就不再是重點,所以法門無量若依無所住
心使用皆能成佛。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入菩薩第四地「焰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4) T09, p0553b (六十華嚴)


  第四地


  諸佛子聞說   如是地行義

  深妙無有量   心皆大歡喜

  散眾名華香   供養於如來

  地及大海水   悉皆大震動

  天諸采女等   於上虛空中

  同以微妙音   歌頌此上法

  他化自在王   聞已大歡喜

  雨摩尼珠寶   以散於佛上

  踴躍稱讚言   善哉佛出世

  功德藏流布   利益於我等

  我今聞說此   菩薩地行義

  是事百千劫   難聞而得聞

  願更說後地   利益諸天人

  僉皆喜欲聞   得地諸行義

  解脫月菩薩   重請金剛藏

  願為諸菩薩   說至四地行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淨三地已。欲得第四地。當以十法明門。

何等為十。一觀察眾生界。二觀察法界。三觀察世界。四觀察虛空界。五觀察識界。六觀察欲界。七觀察色界。八觀察無色界。九觀察勝信解界。十觀察大心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地。」


菩薩住焰地。即於如來家。轉有勢力。得內法故。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心不退轉。二於三寶中。得不壞心。清淨畢竟。三修習觀生滅。四修習諸法本來不生。五常修習世間成壞。六修習業因緣故有生。七修習分別生死涅槃門差別。八修習眾生業差別。九修習前際後際差別。十修習現在常滅不住。行是十智心。則生佛家。轉得勢力。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是第四地。觀內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外身循身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精勤一心。除世間貪憂。


-- (三十七道品之四正勤,編注) --

是菩薩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勤精進發心正斷。

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勤精進發心正斷。

未生諸善法為生故。勤精進發心正行。

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修滿增廣故。勤精進發心正行。


-- (三十七道品之四如意足,編注) --

是菩薩修行四如意足。欲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涅槃。精進定。心定。

慧定。斷行成就。修如意足。


-- (三十七道品之五根,編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 (三十七道品之五力,編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 (三十七道品之七覺支,編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三十七道品之八正道,編 注) --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修行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依止厭離滅。迴向涅槃。是菩薩以不捨眾生心故。行以本願助故。大悲為首故。大慈合行故。為攝一切智。為莊嚴佛國。為具佛諸力。無畏。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具足音聲。為隨順佛深解脫。為思惟大智慧方便故行


諸佛子。菩薩住焰地。所有身見等。著我。著眾生。著人。壽者。知者。見者。著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所起屈伸。卷舒出沒。推求心所行愛著。寶重所見。為歸為洲。皆悉斷滅。是菩薩轉倍精進。智慧方便所生助道法。隨所修行。心轉柔和。堪任有用。無有疲倦。轉求上法。增益智慧。救一切世間。隨順諸師。恭敬受教。如所說行。是菩薩爾時。知恩知報恩。心轉和善。同止安樂。直心軟心。無有邪曲。行正定行。無有憍慢。隨順教誨。得說者意。如是具足善心。軟心。寂滅心。忍辱心。淨地諸法思惟修行。是菩薩爾時成不轉精進。不捨精進。不染精進。不壞精進。不厭倦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猛利精進。無等等精進。救一切眾生精進。是菩薩修習如是精進。直心清淨。不失深心信解明利。善根增長。遠離世間。垢濁不信。皆已滅盡。無疑無悔。現前具足於一切佛大信解事。不厭不捨。自然習樂無量之心。常現在前。菩薩住第四焰地。能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一心聽法。能信奉持。多於佛所。出家修道。是菩薩樂心。深心。清淨信解平等。轉更明了。住壽多劫。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善根轉勝譬如上真金。為莊嚴具。餘金不及。如是菩薩住此焰地善根轉增。下地菩薩所不能及。譬如摩尼珠。光明清淨能照四方。餘寶不及。水雨澆漬。光明不滅。菩薩住焰地。下地菩薩所不能及。一切諸魔。及諸煩惱。皆不能壞。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四焰地。


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須夜摩天王。教化眾生。破於我心。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須臾之間。得百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菩薩具足   修治明地已

  觀察諸眾生   法及於世界

  虛空識欲色   無色勝信解

  大心清淨故   得入第四地

  即於如來家   增長得勢力

  不退於佛道   三寶不壞信

  觀諸法生滅   一切本來空

  知世間成敗   從業而有生

  眾生業差別   生死涅槃異

  觀法先後際   常滅不住相

  諸大菩薩等   得如是法已

  哀愍諸眾生   習身受心法

  內外四念處   依止於厭離

  亦依止寂滅   迴向於涅槃

  除滅惡法故   善法得增長

  習行四正法   修四如意足

  習行於五根   及以修五力

  修習七覺意   行於八聖道

  修習如是法   皆為眾生故

  本願之所助   慈悲心為首

  為攝一切智   莊嚴諸佛土

  成就十種力   無畏不共法

  諸音聲言說   甚深妙道法

  及無礙解脫   大智慧方便

  從身見為首   六十二見等

  眾生及我人   壽命知見者

  於諸陰界入   之所貪著處

  得是第四地   皆悉已滅離

  斷諸煩惱業   其心轉明淨

  諸所作善業   皆為救世間

  菩薩柔軟心   常不為放逸

  堪用正直意   求利於眾生

  如此所求事   皆為無上道

  大智慧職位   利益世間故

  深心敬養師   如說樂修行

  知恩報恩者   易化無瞋恨

  無有邪曲心   柔和同止樂

  修習如是法   精進不退轉

  菩薩住是地   不失深直心

  淨心與信解   增長諸善根

  世間諸垢濁   不信疑悔事

  如是等諸法   皆悉得除滅

  諸菩薩住是   第四焰地中

  得值無量佛   諮受所說法

  於是諸佛所   出家難沮壞

  如真金莊嚴   餘金所不及

  菩薩住是地   諸功德深心

  智慧及方便   所行清淨道

  乃至千億魔   皆所不能壞

  如真妙明珠   不為水雨敗

  菩薩住是地   天人所供養

  多作夜摩王   能轉諸邪見

  所作諸善業   皆為佛智慧

  其心常堅固   不可得動轉

  若勤行精進   得百億三昧

  能見百億佛   願力則過是

  如是第四地   清淨名為焰

  無量福慧者   今已解說竟 

入菩薩第三地「明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4) T09, p0551a (六十華嚴)

  第三地

  諸菩薩聞是   不可思議行
  心皆大歡喜   恭敬無有量
  即時虛空中   雨眾名華香
  如雲而散下   供養金剛藏
  咸讚言善哉   善哉金剛藏
  善說諸大人   護持淨戒行
  於一切眾生   深有哀愍心
  敷演解說是   二地之行相
  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有異
  是諸菩薩等   清淨之行足
  為一切眾生   常求好事者
  已為具演說   第二離垢地
  天人恭敬者   願說第三地
  善示智所作   菩薩之所行
  願說諸大人   所行布施德
  持戒及忍辱   精進行禪定
  智慧巧方便   并及慈悲心
  云何行是法   淨於諸佛行
  解脫月菩薩   請金剛藏言
  菩薩入三地   當以何等心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淨第二地已。欲得第三地。當以十種深心。何等為十。一淨心。二猛利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無足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菩薩住明地」。

能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無我。不淨。不久敗壞。不可信相。不生不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菩薩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真實相。知諸法無作無起。無來無去。而諸眾生。憂悲苦惱。憎愛所繫。無有停積。無定生處。但為貪恚癡火所然。增長後世苦惱大聚。無有實性。猶如幻化。見如是已。於一切有為法。轉復厭離。趣佛智慧。是菩薩知如來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有大勢力。無能勝者。無有雜相。無有衰惱。能至無畏安隱大城。能救無量苦惱眾生。如是見知佛智無量。見有為法無量苦惱。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心。

何等為十。眾生可愍。孤獨無救。貧無依止。三毒之火熾然不息。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常住煩惱諸惡刺林。無正觀力。於善法中。欲樂心薄。失佛妙法。而常隨順生死水流。怖畏涅槃。是菩薩見諸眾生如是衰惱。發大精進。是眾生等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使滅苦。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法。深念眾生。見一切智無量利益。即時欲具佛智慧救度眾生。勤行菩薩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諸煩惱中。以何方便。而拔濟之。使得永住畢竟之樂。即時知住無礙解脫智慧中者。乃可得此。是無礙解脫智慧不離通達。諸法如實智。無行行慧。如是慧明從何而得。當知不離多聞決定智慧。復作是念。一切佛法以何為本。不離聞法為本。菩薩如是知已。一切求法。轉加精勤。日夜聽受。無有厭足。喜法。愛法。依法。順法。滿法。辯法。究竟法。歸法。救法。隨順行法。菩薩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寶無所遺惜。於此物中。不生難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為求法故。
於內外物。無不能捨。國土人民。摩尼七寶。象馬輦輿。眾寶瓔珞。嚴身之具。妻妾男女。肢節手足。舉身施與。無所愛惜。又為求法故。於說法者。盡心恭敬。供養給侍。破除憍慢。我慢大慢。諸惡苦惱。悉能忍受。深求法故。若得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得聞一偈。勝得轉輪聖王。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

-- (諸菩薩因地行誼,編注) --
「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有佛所說法一句。能淨菩薩道。汝今若能入大火阬。受大苦者。當以相與。」

是菩薩作是念。我受一句法故。設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從梵天而自投下。何況小火。我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為求法故。發如是心。又如所聞法。心常喜樂。悉能正觀。

-- (聞 -> 思 -> 修。編注) --
「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但以口言。無有是處。」

-- (四禪共法過程,菩薩亦不離。編注) --
菩薩如是則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行捨。成就念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捨。常念受樂。入三禪
斷棄苦樂。憂喜已滅。不苦不樂。行捨念淨。入四禪。

-- (無色界境界非是一切菩薩得報之路,但卻是應証之境界。編注) --
是菩薩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故知無邊虛空。即入虛空無色定處過一切虛空相。知無邊識。即入識無色定處過一切識相。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無色定處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無色定處

-- (五種神通相貌。編注) --
順諸法行。而不樂著是菩薩以慈心廣大無量。無瞋恨。無惱害。以信解力。遍滿十方。悲喜捨心亦復如是。

-- (神足通,編注) --
是菩薩有神通力。能動大地。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石壁皆過。如行虛空。於虛空中。跏趺而去。猶如飛鳥。履水如地。入地如水。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日月威德。而能以手捫摸摩之。身力自在。

-- (天耳通,編注) --
乃至梵世。是菩薩天耳清淨。過天人耳。悉聞人天音聲遠近。

-- (他心通,編注) --
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心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離欲心。瞋心。離瞋心。癡心。離癡心。垢心。離垢心。小心。大心。廣心。狹心。亂心。無亂心。定心。不定心。縛心。解心。有上心。無上心。如實知有上心。無上心。

-- (宿命通,編注) --
是菩薩念知宿命諸所生處。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世。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其中諸劫。無量成壞。於諸劫中。所經因緣。悉能念知。我生彼處如是種族。如是姓名。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久住。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如是種種。悉能念知是。

-- (天眼通,編注) --
菩薩天眼清淨。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形色好惡。貧賤富貴。趣善惡道隨業受報。皆如實知。

所謂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拒逆賢聖。受邪見教。起罪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口善業。意善業。不逆賢聖。信受正見。行善業因緣故。身壞命終。生於善處。是菩薩於諸禪定解脫三昧。能入能出。而不隨生。有助菩提法處。以願力故。能生其中。

是菩薩住於明地。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親近諸佛。聽受經法。如說修行。是菩薩觀諸法不生不滅。眾緣而有。於百千億劫所集欲縛。有縛。無明縛。皆悉微薄。不復積集。不積集故。斷於邪貪。邪瞋。邪癡。譬如真金。巧師鍊治。轉更精好。光明倍勝。菩薩亦如是。住在明地。不集三縛故。斷於邪貪。邪瞋。邪癡。一切善根。轉增明淨。是菩薩忍辱心。美妙心。不壞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下心。一切所作不望報心。他少有所作當生報心。不諂曲心。不染亂心。轉勝明淨。菩薩爾時於四攝法。愛語利益偏多。十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偏勝。餘助菩提法。皆轉明淨。

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三明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釋提桓因。智慧猛利。能以方便。轉諸眾生。令離婬欲。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於一切眾生。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勤行精進。於須臾間。能得十萬三昧。乃至能示十萬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神通自在。過於此數。
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計知。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深信心   能得第三地
  清淨猛利心   厭離欲不退
  堅堪受無厭   勝大悉具足
  以如是等心   得入於三地
  智者住明地   觀有為作法
  不淨無常苦   無我壞敗相
  無有牢固性   不久念念滅
  如是思惟知   無有來去相
  見諸有為法   如病如癰瘡
  愛心所纏縛   生諸憂悲苦
  但為貪恚癡   猛火所焚燒
  從無始世來   熾然常不息
  即時於一切   三界生厭離
  惡賤有為法   心無所貪著
  但求諸佛智   無量無邊限
  甚深難思議   清淨無諸苦
  如是見佛智   無諸苦惱已
  哀愍諸眾生   貧窮無福慧
  三毒火常然   無有救護者
  墮在地獄中   無量苦所切
  放逸凡夫人   沒諸煩惱海
  盲冥無所見   失諸佛法寶
  常隨生死流   無怖空怖畏
  我於是眾生   當勤度脫之
  精進求智慧   為作饒益者
  思惟何方便   可以得救護
  唯有諸如來   深妙無礙智
  此智何為因   無行行慧生
  思惟是智慧   從於多聞起
  如是籌量已   勤求多聞法
  日夜常精進   聽受無厭倦
  讀誦愛樂法   唯法以為貴
  為欲求法故   以諸珍寶等
  所親愛妻子   隨意諸眷屬
  國土及城邑   資生諸寶物
  歡喜而施與   心無所戀惜
  頭目耳鼻舌   牙齒及手足
  肢節身血肉   心肝及髓腦
  以此等施人   猶不以為難
  若得聞正法   是為甚希有
  假令有一人   語此菩薩言
  汝今若能入   是大猛火聚
  然後當與汝   諸佛所說法
  聞已即歡喜   自投無有疑
  設使三千界   大火滿其中
  須彌梵世下   不足以為難
  若為求一句   諸佛所說法
  救諸苦惱者   得之為甚難
  從初始發心   乃至成佛道
  我於其中間   盡此諸劫數
  為欲求法故   備受阿鼻苦
  何況於人間   小小諸苦惱
  以聽法因緣   能得正憶念
  正憶念因緣   能生諸禪定
  深妙等三昧   及五神通事
  次第皆能起   自在不隨生
  菩薩住是地   能以決定心
  多供養諸佛   聽受所說法
  斷邪愛恚癡   諸縛悉微薄
  猶如成鍊金   調和得其所
  菩薩住是地   福德藏充滿
  多作忉利王   自在化婬欲
  愛佛功德故   化導無量眾
  悉能令得住   無上佛道中
  菩薩住是地   能以柔軟心
  勤行於精進   得百千三昧
  見百千諸佛   相好莊嚴身
  其心轉猛利   願力者殊勝
  常為諸眾生   勤求好事者
  分別解說此   第三明地竟

入菩薩第二地「離垢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3) T09, p0548c (六十華嚴)

金剛藏菩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種直心。何等為十。一柔軟心。二調和心。三堪受心。四不放逸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無貪吝心。九勝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二地」。

菩薩住離垢地。自然遠離一切殺生。捨棄刀仗。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於眾生。何況加害。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知止足。若物屬他。他所受用。於是物中。不與不取。離於邪婬。自足妻色。於他女人。不生一念。離於妄語。常真實語。諦語隨語。乃至夢中尚不妄語。何況故作。離於兩舌。無破壞心。於鬥諍離散人中。常好和合。離於惡口。所有言語麤獷苦惡。自壞其身。亦壞於他。如是等語。皆悉捨離。離無義語。常自守護所可言說。應作不作。常知時語。利益語。順法語。籌量語。乃至戲笑尚無所犯。何況故作。
不貪他物。若物屬他。他所攝用。不作是念。我當取之。離瞋害心。常於眾生。求愛潤心。慈悲心。離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

.......(中略)

是菩薩住離垢地。得見數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尊。以衣被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 而供養之。於諸佛所。生恭敬心。復受十善道。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中失。是菩薩若干百千萬億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功德。譬如真金鍊之以火。一切垢盡。轉復明淨。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若干百千。乃至無量百千萬劫。遠離慳貪破戒垢故。淨修布施持戒功德。菩薩爾時於四攝法。愛語偏多。十波羅蜜。戒波羅蜜偏勝。餘波羅蜜。亦皆修集。隨地增長。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

時金剛藏菩薩。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菩薩入二地   柔軟調和心
  堪受不放逸   寂滅真不雜
  亦無有貪吝   勝大悉具足
  得是十心已   入於第二地
  菩薩住是地   成就諸功德
  常離於殺生   不惱害一切
  常離於劫盜   亦無有邪婬
  不兩舌妄語   惡口無義言
  他所有財物   不生於貪著
  不惱於眾生   直心行正見
  無有憍慢心   亦無諂曲意
  柔軟不放逸   護持諸佛教
  所有劇苦惱   地獄與畜生
  餓鬼熾然身   皆從惡心有
  我今已永離   如是諸惡事
  行於真實道   寂滅之善法
  從人至有頂   所有受樂處
  禪定三乘樂   皆從十善生
  如是思惟已   心常不放逸
  身自持淨戒   亦教人令持
  遍觀諸眾生   種種受苦惱
  如是愍念已   轉生深悲心
  凡夫甚可愍   墮在諸邪見
  心多懷瞋恨   常好起諍訟
  常樂於五欲   貪求無有厭
  起三毒因緣   我應度此等
  深覆愚癡闇   墜生死險道
  入大邪見網   墮於世籠檻
  常為諸魔賊   煩惱之所壞
  此等甚可愍   我應度脫之
  沒深煩惱水   四流所漂轉
  具受於三界   無量諸苦毒
  住五陰深樔   生我我所心
  我為度此苦   當勤修行道
  捨無上佛慧   生於下劣心
  令住佛大智   發無量精進
  菩薩住此地   集無量功德
  得值遇諸佛   承事而供養
  以是因緣故   善根轉明淨
  猶如好真金   鍊之以火力
  佛子住此地   多作轉輪王
  令諸眾生等   住於十善道
  從初始發心   修集諸福德
  願以救世間   令得佛十力
  若欲捨王位   出家行學道
  勤心行精進   得入千三昧
  得見於千佛   供養聽受法
  菩薩住此地   能示如是事
  若以其願力   示諸神通事
  度脫於眾生   過此數無量
  常為諸世間   勤求好事者
  具足解說此   第二地已竟 

入菩薩第一地「歡喜地」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3) T09, p0544c (六十華嚴) 


「菩薩發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 」生在佛家。種姓尊貴。無可譏嫌。過一切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住菩薩法中。在諸菩薩數。等入三世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住如是法。「名住歡喜地。以不動法故。」


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歡喜地。多喜。多信。多清淨。多踊悅。多調柔。多堪受。不好鬥諍。不好惱亂眾生。不好瞋恨。諸佛子。諸菩薩住是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心。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摩訶薩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所行故。生歡喜心。念諸波波羅蜜清淨相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與眾殊勝故。生歡喜心。念諸菩薩力不可壞故。生歡喜心。


念諸如來教化法故。生歡喜心。念能為利益眾生故。生歡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薩所入智慧方便門故。生歡喜心。菩薩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歡喜心。遠離凡夫地。生歡喜心。近智慧地。生歡喜心。斷一切惡道。生歡喜心。與一切眾生作依止。生歡喜心。近見一切諸佛。生歡喜心。生諸佛境界。生歡喜心。入一切諸菩薩數。生歡喜心。離一切恐怖。生歡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薩得歡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