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明心見性及悟後入手方式

明心見性及悟後入手方式

大眾

明心見性,只在汝見識是否認同一切皆是無常。若見一切無常,是見亦須
作無常想。能所不住,如是會即是明心見性矣。亦須明白,此無常性與常
性非一非二。如彼金喻,金碗、金筷、金湯匙,此三是無常幻化,但若無
此幻化相即無金體。此幻即無常亦不離常。諸佛常性亦如是不離幻化。所
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大眾莫作離此幻化空身之外另有法身存在。除此無常亦無常性存在。
永嘉證道歌亦云: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實性即空性。此之謂也。

話雖如此,理則頓悟,事非頓除。不經一番徹骨,不得梅花撲鼻香。
所以仍得在二六時中無所住,能入即是一行三昧。如是行去,日久功
深,妄自脫粘,脫即證無所證,斯名為佛。

如如不動須有入手方便,上上利根者自知,免吾費舌。

以下為某人與敝人問答,謹此提供給大眾參考。若悟法旨,三藏經海
淹不死汝也!末後若於功夫上受用,起諸神通異境,一切俱不用理睬。

***********************************************************
問:單憑我自己的體會,我覺得走禪定之路,似乎對解說沒有多大幫助。
請問你的看法如何?

答:

仁者

放下吧!

放得下即免議。

若放不下還得論法。法,則無量。
論禪定,則須慧水的滋潤,否則也只是外道定。此義汝應已知。

欲解脫,須一切俱捨。捨已,方能斷三毒。分段生死盡後,方能斷無明。

若是佛乘行者,但一切時無所住,即能斷無明,即能直趨佛位,更無漸
次。

何謂無所住?
當妄心起時,須能覺,覺後能銷融,如此而已。日久功深,妄自幻滅。
不覺即是凡夫心性。覺而不能銷融,即是初見道者與凡夫無異仍落輪迴
中。

============================================================
問:「覺後能銷融」,如何銷融?可否略釋?

答:
佛乘行者,初心之見須「一切俱捨」。雖然,捨之不去,亦須如此作解。
這是「見」。捨之不去原因是「習氣」的緣故。這是「惑」。

所以,知見,應知一切俱捨,但惑業卻是水磨功夫,需要時間,非三言兩
語說捨即捨。所以須加「功」。這個功,一般通謂「修行」。

修行也者,在斷惑。惑業,不是坐著才有,而是一切時中恒俱。所以,斷
惑,須一切時中皆斷。

一般漸修法,是坐時練禪,餘時練心。但佛乘行者,一切時皆是禪,皆是
心。心就是禪,禪就是心,此二無別。心若妄動,即無禪定。心若不妄
動,當下即是禪定。所以,大修行人念念在三昧中,一念間即可入滅,不
如二乘行者還須入定後才能入滅。

銷融,即是令心不妄動。例如,行過擁擠大道,若有女色或好景在前,行
者,見之即見之,並不有他意,亦不須有反應(除非與願有關或有因緣)。
走過亦無想,若有想或有欲生即是心妄動,即未銷融。若無想,則是已銷
融。(已銷融後,亦無銷融之說)

所以,「銷融」指心不定時才須有。心若一切時俱定,即無銷融之說。

欲,即貪之別名。這個「習氣」,就像是行駛中的車子,即使現在要剎車
還是會滑一段路才能停。行者須知,這個習氣,須一切俱捨才斷的徹底,
才能剎車,不過還是會滑一段路。


● 行者,如何修行?
平日若無因緣,就坐著勿動。從早坐到晚,從晚坐到早。坐時心比較能
安。這是修行方便。若坐累了,就起來經行。就這樣反覆直到證無所證,
斯時即入佛位!

若有因緣,則依因緣行事。無論身相如何,心皆須無所住。
當「一切時」,心若緣慮,思前想後,此即是掉舉、是功夫未紮實才有。
又若起欲,此即是惑業習氣串習。行者,應銷融之,須一切俱捨。捨之不
去亦須捨。捨已,即得自在。如是行去,日久功深,妄自幻滅!妄滅已,
方知本來即是佛,佛、心、眾生不二。佛即是眾生即是妄。佛妄亦不二。
差別在於能不能自在。不自在,妄心即是妄心,佛心即是佛心。自在,佛
心即是妄心,妄心即是佛心。(行者應閱黃蘗禪師之傳心法要、宛凌錄及
禪宗永嘉集)

例如:黃金本體所作金筷、金碗、金湯匙之三相。此三相即是黃金本體,
黃金本體以諸色相而「顯」,更無別有黃金本體獨立。

同理,此十方法界即是佛性之變現。更無別有佛性獨立。所以,「了則業
障本來空,不了還須償宿債」。

============================================================

問:
你說:「銷融,即是令心不妄動。例如,行過擁擠大道,若有女色或好景
在前,行者,見之即見之,並不有他意,亦不須有反應﹝除非與願有關或
有因緣﹞。走過亦無想,若有想或有欲生,即是心妄動,即未銷融。若無
想,則是已銷融。﹝已銷融後,亦無銷融之說﹞所以,『銷融』指心不定
時才須有。心若一切時俱定,即無銷融之說。」

你所說的「銷融」似屬一種壓服或「努力」的功夫,對嗎?

據我的體會,我認為:心動就心動,有想就有想,
只要以不帶任何批判性的眼光看清楚它們,不抗拒,不逃避,不愛取……
也就是說,只需純然的覺察,以及保持純然覺察,就足夠了。
那麼,「動」與「想」皆能漸漸減退,而不必壓服或「努力」。
若要壓服或「努力」,即使收效,也屬表面,種種俗情妄念實並未根除。
未知然否?


答:
既是「銷融」,與「壓服」何干?至於「努力」之說則尚有影子,亦不是
正確的見解。

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仁者所說的「覺察」,即為「知」而尚未「離」,此為「任病」。覺察而
不「微懲其心」任妄來去,即流轉生死。

譬如起貪欲,即此覺察了知之後又如何?任其來去嗎?仁者知此妄從何處
起嗎?是汝心未死於三毒尚有幽往所以睹境才會生起。若任其來去而不
離,此貪欲習氣永遠斷不了。所以名此為「任病」。所以必須銷融。

何謂銷融?就是每次覺妄後就消一分惑業。惑之本為無明,無明由三毒
顯,三毒之根從「貪」起。所以,覺妄後就消一分貪欲。這就是銷融之
意。如何能消?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

初修行者,心識甚活,覺妄後或自責懺悔,或思惟妄從何處起?或觀心何
來妄生?等等依業而有不同見解。但皆是「未養成習氣」的關係。知此即
無咎。

養成的方式須「微懲其心」往無所住、捨心偏向。所以,既不用起心思
惟,也不用觀心,也不用懺悔。就像針扎眼睛,針未到眼已閉。而針到嬰
兒眼前,他卻不會閉,汝謂是何因?緣嬰兒不知恐懼亦無反射性的習氣之
故。而今汝有,那是後天養成。所以,銷融之習氣亦如是養成。須「微懲
其心」往無所住、捨心偏向,日久功深習氣養成,即可無功用道。而妄念
也會很少,即使忽爾妄心生起,即此無功用道功夫亦將不隨也!

我此譬喻已甚清析,仁者若仍還不知用功的方式,那就待因緣成熟再說
吧!或依其它大善知識求解!

又,前引黃蘗禪師之宛陵錄、傳心法要及禪宗永嘉集仁者應閱!

============================================================
問:
若能純然覺察,則處於更高的層面,
也就是與原來有心病的層面不同了,
亦即是「離」了。

若「微懲其心」,即使「輕微」,
也就是返回原來有心病的層面,
亦即是與心病再拉上關係,
反而不能「離」。

你提及「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
既「無所住」,又何須「微懲」呢?


答:

如汝所說,若是能離,即是已養成無所住之習氣矣。
汝何不知此微懲之義?若不知者,是尚未入道,只是思惟緣慮之猜測「覺
察」意義而已。

所云:「你提及「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既「無所住」,又何須「微
懲」呢?」既能無所住當然不必微懲。但未能入一行三昧前,養成之過程
實乃必須。

圓覺經云: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註一)
養成無所住之習氣亦如此。初有捨心行之久久,以之養成無所住習。養成
後,更無能捨所捨心想,而一切恒與定俱,即名一行三昧。(請參考文殊
菩薩入不思議三昧文)

理則頓悟,事非頓除。無始習氣不是三言兩語言捨即捨的了。猶待一番寒
徹骨始得。此番寒徹骨即是養成之過程。

特別說明,微懲不是意識起心造念,之前的針喻已說明這是屬於意根現識
所攝。乃直接的反應。

此議題至此,我已說明非常清析,可以就此打住。

************************************************************
註一
*******
No. 842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T17, p0914a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
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
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
名為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
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
諸幻。



***********************************************************
註二
*********
No. 232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卷2) T08, p0730a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是不可思議。何以故。所說法相不可思
議。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汝之所說實不可思議文殊師
利白佛言。世尊。不可思議不可說。思議亦不可說。如是思議不思議性俱
不可說。一切聲相非思議亦非不可思議。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
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
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
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舍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更有勝妙寂滅定不。文殊師利言。若有不思議定
者。汝可問言。更有寂滅定不。如我意解。不可思議定尚不可得。云何問
有寂滅定乎。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定不可得耶。

文殊師利言。思議定者是可得相。不可思議定者不可得相。一切眾生實成
就不思議定。何以故。一切心相即非心故。是名不思議定。是故一切眾生
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

佛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於諸佛久殖善根淨修梵行。乃能演說甚深
三昧。汝今安住如是般若波羅蜜中。

文殊師利言。若我住般若波羅蜜中。能作是說。即是有想便住我想。若住
有想我想中者。般若波羅蜜便有處所。般若波羅蜜若住於無。亦是我想亦
名處所。離此二處住無所住。如諸佛住安處寂滅非思議境界。如是不思
議。名般若波羅蜜住處。般若波羅蜜處。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作。般若
波羅蜜即不思議。不思議即法界。法界即無相。無相即不思議。不思議即
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法界。無二無別。無二無別即法界。法界即無
相。無相即般若波羅蜜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
界。無生無滅界即不思議界。

文殊師利言。如來界及我界即不二相。如是修般若波羅蜜者則不求菩提。
何以故。菩提相離。即是般若波羅蜜故。世尊。若知我相而不可著。無知
無著是佛所知。不可思議無知無著即佛所知。何以故。知體本性無所有
相。云何能轉法界。若知本性無體無著者。即名無物。若無有物是無處所
無依無住。無依無住即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有為無為功德。若如是知
則無心想。無心想者云何當知。有為無為功德無知即不思議。不思議者是
佛所知。亦無取無不取。不見三世去來等相。不取生滅及諸起作。亦不斷
不常。如是知者是名正智。不思議智如虛空。無此無彼不可比類。無好惡
無等等無相無貌。

佛告文殊師利。若如是知名不退智。文殊師利言。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
金鋌先加鎚打方知好惡。若不治打無能知者。不退智相亦復如是。要行境
界。不念不著無起無作。具足不動不生不滅。爾乃顯現。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14:42)發表

也特希奇,竟有三封過去貼文尾驥函末,
看來本站程式須要修改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14:46)回應

法兄:後學讚嘆頂禮 善哉 善哉

所謂: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作與無作,相異圓融。

佛心本具人皆有,圓融虛空無盡藏,
真心所現皆自在,起而作用心自然。

頓悟漸修滿佛願,深禪正定現佛智,
十信十住加十行,迴向十地佛果成。

一花一草皆有情,一石一沙皆受用,
佛陀示現佛法智,五湖四海盡無窮。


大名:行者於2002/05/09(15:47)回應

法迄巴大德
謝謝法語的滋潤
適得我心
好久沒聽如此懇切法音了
感謝法潤
如有所得願迴向十方四眾同成佛道
大名:沙渴於2002/05/09(16:03)回應

法迄巴大德:
>>>>覺而不能銷融,即是初見道者與凡夫無異仍落輪迴中。

覺即銷融,但非即至初見道位
又若初見道,怎麼又與凡夫無異!
何謂"見道"大德可是連邊都還摸不著呀!

大名:普願於2002/05/09(16:40)回應

普願仁者

汝意何謂「見道」?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16:47)回應

請問法迄巴兄, 這是哪一位大德的開示? 末學還想在讀讀
大名:觀心於2002/05/09(17:34)回應

觀心仁者:

前幾日敝人與一網上菩薩之論議記錄。
仁者今有何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17:39)回應

嘗聞法迄巴仁者言:放下即妙。
而今再聞仁者言:何謂無所住?
當妄心起時,須能覺,覺後能銷融,如此而已。日久功深,妄自
幻滅。不覺即是凡夫心性。覺而不能銷融,即是初見道者與凡夫
無異仍落輪迴中。

仁者 是放下而後無所住仰或因無所住而謂放下?兩者何為先?
何為後?仰或同一事乎?
所謂無所住者,為何能覺?是甚麼在覺?有甚麼可覺?
末學如墮迷雲惑霧裏,還望仁者為末學等一說。謝謝
大名:觀心於2002/05/09(17:55)回應

法兄用心貼之,末學乃無可厚非,乃xx道場廣告而己!

法亦法, 法亦非法,!

君如用心 Copy .,末學尚有大藏經多部!

唯此與君修行何干?
-----------------------------------------------------------

另法兄貼之於「經論研討區」:「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
相。等無分別。 」

請大德釋之:唯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從何而來。卻等無分
別。」

末學等願得聞之……

另「拔舌地嶽之相及不思議三昧相,是否等無分別」…末學亦願得
聞之……


大名:HK,願君推廣己網順利,但莫拿末學祭旗,況不知所云哉…!
大名:HK於2002/05/09(18:08)回應

不錯的知解
呆亦有淺見說說
真見道者,必定 [知其然],且 [知其所以然], 且 [知其所以不然].
且 [本末次第]分明.
大名:阿呆於2002/05/09(18:27)回應


乩筆又起
真見道者
無真可見 無道可者 一定自自然然
還何處有真假道呢
喔.......走了
唵唵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09(19:04)回應

嘗聞法迄巴仁者言:放下即妙。
而今再聞仁者言:何謂無所住?
當妄心起時,須能覺,覺後能銷融,如此而已。日久功深,妄自
幻滅。不覺即是凡夫心性。覺而不能銷融,即是初見道者與凡夫
無異仍落輪迴中。

仁者 是放下而後無所住仰或因無所住而謂放下?兩者何為先?
何為後?仰或同一事乎?
所謂無所住者,為何能覺?是甚麼在覺?有甚麼可覺?
末學如墮迷雲惑霧裏,還望仁者為末學等一說。謝謝

觀心仁者:

觀仁者問題乃出自沒有實地功夫才有此惑。即使我仔細說明,恐汝亦有
餘惑未盡,最終仍得在自行實地履踐後方知奧妙處。即使如此,我亦當
說明如後 --

問:
是放下而後無所住仰或因無所住而謂放下?兩者何為先? 何為後?
仰或同一事乎?

答:
我所說放下有三種義。一為放下俗情得人我空義。一為放下人我空義入法
我空義。一為放下法我空義證不生不滅義。依照不同時地我說即不同。有
時指第一義,有時指第二義,有時指第三義。

以上所問「放下」指放下人我空義入法我空義。緣由眾生習氣之故,無法
一時三毒放卻,斷盡無明之故。所以,後須待「無所住」來養習。習成即
能一切時「恒與定俱」,爾後方能入一行三昧。


問:所謂無所住者,為何能覺?是甚麼在覺?有甚麼可覺?
答:
(1) 能覺是性自性之本能,沒有為什麼。要解脫就要覺。無所住不是初修
就能無所住,下面會再說明。
(2) 就是您的妄念在覺。佛不言覺。覺乃對眾生執著。所以,眾生看佛是
正等正覺。佛一切時恒與定俱,無覺不覺之分。
(3) 心之妄念

初修行人,剛開始「大都」是先覺妄念已起,然後「思惟」何以會起此妄
念?然後再用「捨」法對治,使「心不續執於所起之妄念」且「斷下次再
起之習氣」。

用捨之前須先了知一切幻化無常皆從自心起,於諸三結使皆能自肯「而不
疑」,即是已證須沱洹果。但由於習氣使心不自在之故,所以須要用此
「思惟」前方便法。

若能了知一切幻化非無常亦非常,無常亦常之不二無生法義,即是已入菩
薩初歡喜地。此時,力強者即免用「思惟」之前方便,直接用捨。

所謂捨,要捨妄執染法,即是要捨三毒欲心。
所謂「無所住」,初與「捨」同名。當捨心成就,即與「覺」打成一片,
即進入細微的「無所住」中,捨念清淨也。

如是用捨功夫日久,雖說第一義中無次第,但還是會有實際之增上定境出
現,否則即是懈怠放逸所致。

之後,因為用「捨」已成習慣,所以已漸漸不用「思惟」的粗糙方式而用
捨。而是覺妄直接用「捨」。此時,已是漸用意根(直接反應)在生活,而
不是用意識。沙門要守戒的原因,其實功用也差不多 -- 皆在於約束行者
身、口、意而減少起心動念的習氣及次數。

因為用「捨」已成習慣,所以最後「無所住」的習氣也可養成,此時,無
所住習若能養成,即可入一行三昧。即一切時「恒與定俱」。因緣時節一
到即可頓證無生法忍,或超菩薩諸地入佛位。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19:35)回應

法兄論法,頗有見地,佩服!佩服!

>何謂銷融?就是每次覺妄後就消一分惑業。惑之本為無明,
>無明由三毒顯,三毒之根從「貪」起。所以,
>覺妄後就消一分貪欲。這就是銷融之意。
>如何能消?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

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於此實不能苟同,
何以故?拿台幣換成美金,不改其銅臭味故。

大名:於2002/05/09(19:48)回應

HK仁者:

所云「
法兄用心貼之,末學乃無可厚非,乃xx道場廣告而己!
法亦法, 法亦非法,!
君如用心 Copy .,末學尚有大藏經多部!
唯此與君修行何干?」

答:
我既貼出即是有深義。只是汝根器不相應所以不了我所貼經義之意旨。

所云:
「另法兄貼之於「經論研討區」:「是故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
相。等無分別。 」
請大德釋之:唯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從何而來。卻等無分別。」

答:
這是文殊菩薩法語,仁者應該問祂才對怎麼來問我了?
祂說:一切心相即非心故。
還會不會?不會就每日看該經一遍。看久了就了解了。


所云:
另「拔舌地嶽之相及不思議三昧相,是否等無分別」

答:
既然「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拔舌地嶽之相當然也是
。不過,只有自在人才等無分別。若不自在還是要受報。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19:51)回應

「疑」仁者:
>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於此實不能苟同,
>何以故?拿台幣換成美金,不改其銅臭味故。

汝謂不能苟同,汝意云何解脫入無生法忍及佛地?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0:11)回應

法迄巴仁者說來循序漸進,令末學等能依一程序理解所學所修
所證的次第。

如末學所理解,仁者所言似聞思修證之程次。
依聞而能入,依思而能解,依修而能會,因緣具足而證悟。
初下手時,有法可修,有果可證,此乃末學等有跡可尋之落腳處。
此刻善惡分別,是隨順因緣卻依善法,故有戒可持,有戒相可依。
久而三毒漸息,趨向清淨心,起心動念無非是善,處處是佛淨土。
到此仍是一個歇息處,因還存一念清淨心可得。若依仁者所言還存
法執。
末學思維到得此處還須繼續精進,直至深入眾生平等而無一眾生可
得。此刻非無眾生,而是個個平等,如聖者所言:大地眾生皆如來
。是究竟的平等,而非事相上的等于。若真到得是連眾生,事相亦
無可得矣。而此一無可卻非空無所得的無所得,而是自然不即不離
的無所得。

仁者
末學細讀仁者留言,惜無任何實地用功,所以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和
思維仁者所解。如有誤解,尚望仁者不吝指正。謝謝

大名:觀心於2002/05/09(20:33)回應

法仁者﹕
我只見經曰﹕般若為佛母。
未曾見﹕無所住的習氣為佛母。

大名:於2002/05/09(20:38)回應

>我只見經曰﹕般若為佛母。
>未曾見﹕無所住的習氣為佛母。

「疑」仁者:

如汝所說,般若是佛母。又將如何用般若趨入佛地?
且說個入手方式。若只是說嘴皆是他家珍寶又有何益?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0:46)回應

法仁者﹕
仁者開題已說,般若入手方式﹕
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大名:於2002/05/09(20:52)回應

觀心仁者:

喝杯水去~

還會不會? 若會這意,汝休心去我休息去。

若不會,舉個杯邀明月,踏殺現代人一堆。

上引「圓覺經」及「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汝何不理會
經義。唉~。

圓覺經已說: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

汝謂六祖慧能於五祖言下一悟即成佛乎?若是如此何必隱遯獵
人隊中十八年哉?

此兩木,即是「覺」與「捨」。火出,即是打成一片恒與定俱的
「無所住」,如此一路無功用道,即是一行三昧,日久習氣盡脫
,妄自幻滅,即是「灰飛煙滅」矣。灰,即是果證。煙,即是神
通異境。

吾言已非常清析,事非頓除,尚待一番寒徹骨,悟分理行,力有強
弱。非一悟即皆無事也。就是龍女也要一番功夫,莫錯會見性悟道
即無事。否則佛即不說事非頓除。


又,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
「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
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
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
想恒與定俱。」

=>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
何以「久習則巧」而能無心皆中?汝不知習氣之來去相狀乎?習氣
來去是「欲」則粘,「不欲」則伏。

至於斷,須「因緣成熟」。因即是捨,緣即是現行種子。當捨心成
就即能斷。

又,捨心如何成就?若一向不捨,談何成就話語?反之,若一向皆
捨,如是行去不養成習,汝謂結果又如何?

須知,捨之習即是定之別名。捨如刀利,橫刀自戕,汝謂還有不斷
之生氣乎?何來「還存法執」之念。

若有此念,那是「覺」與「捨」尚未打成一片的關係。
覺捨打成一片即是無所住,法執妄念即逐漸淡薄,終將幻謝!

就像是登高一般,須得逐步爬上,習氣不自在故。就算現代直昇機
也要由地往上飛。

若謂一悟即至佛地,若不是多劫累世之上上利根或一生補處菩薩再
來,就是凡夫臆測之說!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1:30)回應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可佛上求佛,如法華經所云:羊鹿牛車與白
牛之軍。
修行人實在未曾轉法,乃被法所轉,如金剛經所云:如筏諭者。
唯有放下"我執",放下"法執",心即是佛。
大名:學佛於2002/05/09(21:34)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疑」仁者:

怪哉,怪哉!

敝人何時在開題說過般若入手方式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了?

就算說過,那也是我家珍寶,與汝何干?

再說,般若不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是斷執常眾生之方便
說。我若具說般若真諦,恐汝不信出言毀謗!

>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於此實不能苟同,
>何以故?拿台幣換成美金,不改其銅臭味故。

以上,苟不苟同無所謂,能解脫煩惱究竟涅槃最重要!
至於「台幣換成美金」之說,是汝不解「無所住」義。
方有此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1:38)回應

「學佛」仁者:

汝謂如何才能放下「我執」及「法執」?
總不能喊喊就成佛了吧?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1:40)回應

法迄巴菩薩
心本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善不惡何來"我執"?
萬法由心生,佛為眾生說法,怎能佛為佛說法,何來"法執"?

大名:學佛於2002/05/09(21:54)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您怎麼「盜法」了呢?
釋迦牟尼佛所說是他的,您這麼個拿來用,不但盜法還盜錯了。

>心本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善不惡何來"我執"?
>萬法由心生,佛為眾生說法,怎能佛為佛說法,何來"法執"?

以上,心何來不生不滅?心若不生,與我對言者誰?枯木乎?
心若不滅,五年前一月七日,何以現今所想不一?
萬法由心生,是誰說的?我都一向不生,這又怎麼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2:03)回應

>心若不滅,五年前一月七日,何以現今所想不一?
「五年前一月七日」==>五年前一月七日當日所思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2:05)回應

法迄巴菩薩
迷者為眾生,悟者為佛,心有分佛心、人心 ?
著空住寂,皆非本心,不生也為生,何來生與不生?

大名:學佛於2002/05/09(22:12)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一把尺45公分長。 汝道如何?

道得了,我即無語。否則數他家珍寶有何擔當在?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2:21)回應

>>>如彼金喻,金碗、金筷、金湯匙,此三是無常幻化
但若無此幻化相即無金體。

如是!!
若無起「用」,亦無以顯「體」
體用一如

>>>理則頓悟,事非頓除
對!是這樣子沒錯!!尤其是對於現代根器一般,但又業障較重的末法
眾生而言,「悟後起修」是絕對必須的!嚴格說起來,真正的修行,
是在開悟之後才要真正開始,不下一番真功夫,哪得花兒撲鼻香!!
唉!總算還有一些知音呀!!
大名:在於修心於2002/05/09(22:22)回應

一把尺焉能測佛智。
大名:學佛於2002/05/09(22:25)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謝謝法迄巴仁者賜一杯清水,古今多少事盡付在其間。
末學這就乖乖喝水去..................
大名:觀心於2002/05/09(22:37)回應

觀心大德所言甚是,
「無佛無眾生」此乃甚深法語,亦是深觀者之心得。
無佛才能成佛,無眾生才能度眾生,亦是菩薩行者之平等與慈悲觀。
大德有如此之心境,亦令末學深感佩服,相即相離到不即不離,也要
有相當的悟境,才能了解。
所以菩薩緣慈,緣苦眾生,無所住而住,住而無所住。
大德能將它說出,亦不簡單。
二德贊歎贊歎
大名:二德於2002/05/09(22:40)回應

學佛仁者:

佛即不量,汝心長短倒是給量出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2:59)回應

觀心仁者:

您這杯水要喝多久呀?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3:05)回應

哈囉,How are you!
大名:遊子於2002/05/09(23:08)回應

法兄
>>既然「一切眾生相及不思議三昧相。等無分別」。拔舌地嶽之相當
然也是。不過,只有自在人才等無分別。若不自在還是要受報。

那自在人受不受報?

大名:lin於2002/05/09(23:14)回應

二德仁者
是仁者心有此意故有所感。理應末學讚歎仁者才是。
善哉善哉

法迄巴仁者
心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此間清涼意,盡供虛空遍法界。

大名:觀心合掌於2002/05/09(23:31)回應

「在於修心」仁者:

大丈夫悟後不言修。只是一向無住。
下手方法或有別,但論則無二邊,亦無住中間。

修若得,還須捨,此是有為法。
但用捨,此是無為法,免再轉彎。
捨之又捨,捨無可捨,直至桶底脫落,桶身碎裂,方見整片光明。

即說偈曰:

出格丈夫不言修,只是一向無住閒
下手輕重隨業調,論即無邊無中間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3:32)回應

lin仁者:

若是等無分別。言受不受已是剩語!
論之無益。

汝何日思考過門外邊小石頭百年後將如何?
為何不思考?為其不入心也!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3:36)回應

觀心仁者:

若待汝日光普照,還有世人在嗎?

釋迦牟尼佛云:一切諸佛皆以不放逸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精進點吧!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3:41)回應

法兄
此中大有關係,「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想必兄亦是知道的!
大名:lin於2002/05/09(23:49)回應

lin仁者:

這等擔心,何不放心自在呢?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0:12)回應

法兄
擔心就擔心,何必擔心「不放心」
大名:lin於2002/05/10(00:23)回應

無益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0:28)回應

唉喔!!
法仁者呀!
>>>大丈夫悟後不言修,只是一向無住。

這點本人可以認同!!
其實當初會用「在於修心」這個暱稱
也只是為了契合之前的某些題目,而方便立說罷了!
並非針對這個主題而言!!
大名:在於修心於2002/05/10(00:41)回應

略書『金剛般若經』與大家分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大名:隨緣而來於2002/05/10(01:29)回應

學佛大德說:「著空住寂,皆非本心」。末學深表贊同。
末學認為,菩薩自利,在利他中完成。
無所謂「住不住的問題」。
而「放不放下也均可接近眾生」。
若要分別黑雲[不自在],白雲[自在心]。
那黑雲白雲一樣會遮住陽光。
若無分別,黑雲就是白雲。
經云:「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
二德淺見
大名:二德於2002/05/10(03:00)回應

法迄巴仁者
是,末學當勤精進。謝謝仁者一再提醒。
大名:觀心合掌於2002/05/10(05:06)回應

法迄巴菩薩
呵呵(微笑),汝說:「道得了,我即無語。」
又說:「佛即不量,汝心長短倒是給量出了!」
心本無得無失,道可得?心可量?
我怎麼量不出我的心有多長?
願樂欲聞.....


大名:學佛於2002/05/10(06:18)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觀心仁者:

您這杯水要喝多久呀?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3:05)回應
..................................

喝水去!

大名:普願於2002/05/10(06:20)回應

明心見性,只在汝見識是否認同一切皆是無常。
若見一切無常,是見亦須作無常想。
能所不住,如是會即是明心見性矣。

這段話
實在已經有問題了
諸位看官
恐怕需仔細分辨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09:33)回應

讚嘆法迄巴菩薩....
這裡讓菩薩發揮吧.以菩薩之功夫.宗通亦說通.應可於此利益大眾菩
薩...而末學不才.還是雲遊任風飄去.偶爾風至雲再來.....願大眾西
方見喔...
阿彌陀佛
大名:醉奇雲於2002/05/10(09:34)回應

「學佛」仁者:

一把尺45公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9:40)回應

「醉奇雲」仁者:

汝自好走,吾亦不久
一言不中,千言不用

撥得雲開見日明!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9:44)回應

「迷失方向」仁者:

汝若放得下,
思也不用
何來問題?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9:46)回應

普願仁者:

無水時如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9:48)回應

「二德」仁者:

若無分別,汝知妄來去否?
木石之類亦無分別。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9:53)回應

法先生
末學一寫
您就上
您都沒放下自己的文章
那裏能叫別人放下呢?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09:59)回應

法迄巴菩薩
得不得道,心的長短都是誰在量?

大名:學佛於2002/05/10(09:59)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還有
法先生
您不是來討論的
您是來教訓人的
您以為您見性了嗎?
以見性者的態度
專門來教訓別人
何況
來去只有那幾招
看了真令人難過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0:01)回應

放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03)回應

「學佛」仁者:

皆是學佛者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06)回應

法迄巴菩薩
汝怎知學佛者?

大名:學佛於2002/05/10(10:09)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不是學佛者,汝謂是誰?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10)回應

法迄巴菩薩:
誰是誰?


大名:學佛於2002/05/10(10:12)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迷失方向不依舵轉,救不得!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15)回應

「學佛」仁者:
照鏡子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16)回應

法迄巴菩薩:
識法者如牛毛
圓寂者如牛角
不生不滅
捻花微笑
在此頂禮.......工作去~~~





大名:學佛於2002/05/10(10:17)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我也喝牛奶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18)回應

法迄巴菩薩:
鏡子是照色身照不到心的。
再次的頂禮
工作去~~~~~~~
大名:學佛於2002/05/10(10:21)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喝~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22)回應

迷失方向大德
他人相互談法,汝自來以習較量,帶著此染由一主題至另主題有何意
義,同一言語汝以意氣思維,不兀自觀心反以知解外求強壓他人,借
此慰藉以掩寂寥滯礙,徒輪迴不已增益煩惱爾。全篇文章您真的已看
懂了嗎?急什麼?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0:27)回應

我被見性者
放棄了
啊!~~~~~~~~~~~~~~~~
見性者放棄可以度的眾生
天啊!!!!!!!!!!!!!!!!

他明明講錯
還說人家沒救
天啊!!~~~~~~~~~~~~~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0:34)回應

汝是眾生嗎?

吾不見一眾生可度!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39)回應

咎者得咎,孰能度孰,般若自度,呼天搶地,抱佛執理,又有何益?
呵!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0:40)回應

菩提法眼先生
您到底有沒有看出法先生那裏有問題呢?
若沒有
您應該虛心求教才是
那裏不向我問
就說我欺壓於他
他沒問
就向我示威啊

菩提法眼
似乎
您的法眼沒用上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0:46)回應

好笑,.
自相矛盾
剛剛說我無藥可救
現在變成
沒有一位眾生可度


不是正是眾生嗎?
見性人
豈可光說不練?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0:48)回應

放下吧!

放不下就學淨土法門。
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轉個彎還是可期!

若淨土不契也可學天台六妙法門、安那般那、或藏密。

無益諍語,言之仍是無益!
若不共契,自尋活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0:53)回應

迷者,明者法明迷者迷法,為其之事非干你我,若您已明不吝提點,
何用非入世法參與發揮呢?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0:56)回應

法先生
您自認聰明
可惜
我就是要引您講出您的錯誤之處

以理廢事
以為知道無有一眾生可度
就不用度眾生了
這就是第一個大錯誤
因這個錯誤
您就不可能是見性人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0:58)回應

光是一句
"如是會即是明心見性"
就知道此人還沒見性

"如是會"者
還不是心意識的作用嗎?
那有以心意識作用而目的明心見性的呢?
如果這樣是見性
那全台壇裏的一切討論者
均己見性矣
頂多
頂多
只是見解正確而已
何況
他的見解還不能說是正確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02)回應

最不好意思的是
法先生說的
偶很不好意思地均學過

還好全學過
不然就看不出來
法先生
您那裏講錯
就不會知道
法先生
這牛吹得很大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05)回應

再往前講一句

"能所不住"
這樣就可以能所不住了嗎?
如果可以
那見性人可多了
為何從古至今
少說幾千萬人在搞佛法
不能成就呢?

很簡單
因為能所
不會那麼簡單就解決掉的

何況
講"不住"
就知道
這個修行人的能所
依舊在

想找個大家認同的名詞
隨便混過
大家隨便就算了
偏偏偶不隨便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10)回應

法先生
愈前面
愈表示您問題
愈大
偶一開始就講
第一段話就錯了
您不相信
偏偏
要偶
講出來
您也會
不好意思

只在汝見識是否認同一切皆是無常
認同
這裏誰不認同
無常
但誰敢講他因為認同無常而見性
這不莫名其妙嗎?
法先生也對佛法的認知太低了吧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14)回應

不也是您意識心在文字上纏繞打轉了,要求他人不要求自己?唯佛可
來談法嗎?
再者“意識心”您又再度用錯了,若無意識心已是石頭然草木尚有。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1:14)回應

若見一切無常,是見亦須作無常想

這句話
偶敢跟法先生講
是廢話
因為這個"是見"
其實不是"能"
而已經是"所"
而且等同"見一切無常"這句話裏的"一切"
所以是"所"
不是"能"
為什麼會在這裏搞錯呢?
因為法先生不知道這樣子修
是已經在戲弄精魂了
因為法先生不知道
"一切"其實包含"是見"
法先生
將一切當成了色陰解
將是見當成了想陰解
法先生不知道
一切的色
與是見的想
全是屬於"一切"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18)回應

無法眼的
這下可別插嘴
會被笑的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19)回應

這裏
不能隨便混混就過去了
要經過許多人的檢驗
不然
不要來貼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20)回應


接下來
再講講
法先生
最最根本的錯誤

一看到這個錯誤
其實剛剛的分析
是多餘的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22)回應

無常

在這個主題裏
這就是最最根本的錯誤

強調在這個主題裏
不是講
無常的教法是錯誤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24)回應

敝人何時在開題說過般若入手方式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了?
就算說過,那也是我家珍寶,與汝何干?
再說,般若不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是斷執常眾生之方
便
說。我若具說般若真諦,恐汝不信出言毀謗!

>要養成無所住的習氣?於此實不能苟同,
>何以故?拿台幣換成美金,不改其銅臭味故。

以上,苟不苟同無所謂,能解脫煩惱究竟涅槃最重要!
至於「台幣換成美金」之說,是汝不解「無所住」義。
方有此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09(21:38)回應

回應法仁者
我說﹕
般若入手方式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你卻解成﹕
般若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把「無所住」說成習氣,勸別人養成此習氣,還標榜有用最重要。
我提出質疑,卻說我不解「無所住」義。

法仁者,你確定自己俱慧眼嗎?沒被矇蔽嗎?可以隨便曲解別人嗎?

大名:於2002/05/10(11:24)回應

一開口
六句話
沒一句正確的

還大言不慚地
教訓人的樣子
當這裏的討論者
全死光了嗎?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28)回應

檢察官,呵!您笑在下什麼?怎不笑己字間吹毛理裡求疵檢察失當?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1:31)回應

汝慧已蒙智僵死故。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1:34)回應

哈哈
飛鸞乩又到
法迄巴開始技窮
迷失方向暫佔上風
前非目吉深藏不露
鳥語花香一去不返
醉奇雲依然中立
小頑皮跌落坑渠
阿呆呆呆呆
身語意老僕魂魄上身
摩訶男女非渠所長
易修知難而退
阿三去了嫁天山雪蓮
OY制定來生嬌妻美妾
衣空見慣場面
一圍酒席有沙有水有菜有肉各自隨便起筷
嘹嘹..............樸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1:36)回應

後面的東西
除了抄的句子沒錯之外
句句有問題

唉呀呀呀
偶不是攻擊法先生
只是提出來
以免初學者
真以為法先生已經見性了
就這樣修呀

至於法先生
嘿嘿嘿
自救不及
那能救人

一付狂禪者的恣態


大伙聽了
偶也會講

放下
放下
放下一切貪戀執著
放下
放下

哈哈哈哈
不如大伙
放下吃飯
放下呼吸
放下上網
放下喝水
放下拉屎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36)回應

港佬寂寥名鸞作怪!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1:40)回應

哈哈
菩提法眼程度未到
阿疑疑來疑去
迷失方向出文太長(請短一些)
了了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1:42)回應

菩提法眼仁者:

不是每一個上網的人都已準備好,業障習氣重故。
際此之時,宜行忍辱。不必對言。

若是好家子,知論議法式,即可救之,否則但任因
緣擺佈,多言只是益其嗔而已。言之無益!

耑此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1:43)回應

老樸真多嘴又當賊.我們喝茶吃菜.靜觀眾生演戲.不甘我們的事
ㄏㄏㄏ...
阿彌陀佛

大名:醉奇雲於2002/05/10(11:46)回應

「疑」仁者:

汝謂何為「無所住」義?且道來一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1:47)回應

法先生
偶的習氣很重
結果是由先生的口裏講出來的
偶講的沒道理嗎?
您的能所這個樣子修
這個樣子解釋
正確嗎?

偶講的
偶看看
還比您講得深一點點
那會變成
偶的業障比您重而不了解您的看法呢?

對了
除了您說偶的
根器不足啦
業障重啦
這些話之外
有沒有一點建設性的建議呢?

如果有
那就講出來
讓偶向您懺悔讚嘆
如果沒有
那...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48)回應

說您講錯
就叫瞋心大

法先生
您的自我感覺算得上很良好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1:51)回應

法仁者

所言甚是,網上參與者良莠不齊則口雜,時機交錯不齊則繁複,您辛
苦了!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1:53)回應

「疑」仁者:

又,汝謂般若入手方式是「了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若諸法無我,是法汝會不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1:56)回應

僕僕噗噗噗
放個無常屁
無味自言香
無常當常常
奇雲真歧雲
住法當常法
法法以為真
住住當無住
法巴不結巴
說空又落常
慈悲放厥詞
詞詞住空詞
迷失本不迷
見巴言大法
心起法虛實
念念看不慣
中壇禪和子
處處纏殘饞
無端自性見
還謂潺潺禪
呵呵笨頑皮
抓個麻雀尾
東甩西劃沙
卻落世人笑

第三十七計
哇哈呼喝噓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0(12:11)回應

法迄法眼老婆心切
迷失見人迷失
醉公認沙作僕
唵俺
語後不要譏人
法要光明正大
腌腌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2:12)回應

樸樸
小皮皮入個空
說個常 空個頭
好冷傲 愛譏人
常狙擊 放冷箭 射人背
哈哈.......飛沙,飛沙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2:20)回應

何謂無所住?
當妄心起時,須能覺,覺後能銷融,如此而已。日久功深,
妄自幻滅。
不覺即是凡夫心性。覺而不能銷融,
即是初見道者與凡夫無異仍落輪迴中。

偶即有心講了
反正無聊
多講一點

第一句
日久功深,妄自幻滅

偶要請問這裏的大德們
那一個人的妄
需要日久功深才幻滅的
有的話
請舉手
讓偶頂禮讚嘆一下下
那個眾生的妄念不是隨處生而當處滅的
如果不是
還需要日久功深才能滅的
請舉手
讓偶再度讚嘆一下

唉呀呀呀
法先生可能講的是
一切妄永不生的意思啦
喔喔喔
如果是這意思
那偶就不方便講了啦
偶就直接頂禮讚嘆法先生
原來
法先生是這樣子明心見性的呀
佩服!

"當妄心起時,須能覺,覺後能銷融"
這一句有兩個問題
一是
妄心生起時
真的需要"覺"後
才能銷融嗎?
告訴法先生
"不覺"
一樣是要銷融的
而且馬上銷融

唉呀呀呀
人家法先生有講
"覺後能銷融"是講
"初心之見須「一切俱捨」。雖然,捨之不去,亦須如此作解。
這是「見」。捨之不去原因是「習氣」的緣故。這是「惑」。"
喔喔喔喔
這是第二個問題所在
問題出在那兒呢?
偶不講
看官不知道
偶看大手印頓入要門
裏面講"
不著諸相,不捨諸相"
如今
法先生一口咬定
"一切俱捨"
捨不掉的還怪到習氣上面
還說要功夫才行
還好
沒有幾個人有空這樣搞
不然
誤了多少慧命


寧可相信
大手印頓入要門的開示
"不著諸相,亦不捨諸相"

這樣的錯誤
其實
源於第一句
源於無常的見解
不過
這無常的見解...
非是大乘般若
是這個主題的根本錯誤之處
後面這樣的推演
已經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了

法先生說偶習氣重

書此看法
希望法先生能回頭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2:22)回應

末學不才...稍淺見供大德菩薩參考...

若無罣礙屁如香
未入般若經如屎
生死臨頭心慌慌
此心未明何回鄉

僅供參考
阿彌陀佛


大名:醉奇雲於2002/05/10(12:28)回應

沒辦法
以無常為基礎
自然走無常的路子
雖然
法先生也許懂般若

無法由所懂的般若中
找出路子來走

也是無可奈何的

在加上
慢心重
不肯不恥下問
那...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2:40)回應

法..七八
七乃遊魂也
八乃歸魂也
該歸位了吧
大名:夏蟲於2002/05/10(12:45)回應

吽呼
方向緣去莫太盡
太盡則落葉
叫你文要短你卻故拉長
叫你你都不聽,人家學了幾+年又如何一時要聽你的
呼嗶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2:53)回應

哈哈
屁就屁 還關香臭啊
隔岸觀火 不堪頑皮一屁 過江打高空
說就說 還鸞飛鳥動啊
獵人無心 自撞箭尖而斃 誰叫沙中有毒
呵呵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0(13:21)回應

普願仁者:

無水時如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09:48)回應
...................................
法迄巴呀
再參三十年吧!

大名:普願於2002/05/10(13:33)回應

普願仁者:

義學行者還有個入處,汝禪機不轉,
在此嚼舌,今生還有個什麼期望?
喝~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3:41)回應

末學不才...曾言:...還是雲遊任風飄去.偶爾風至雲再來....
屁不是風嗎..末學隨屁而來.有何奇哉...
阿彌陀佛
大名:醉奇雲於2002/05/10(13:47)回應

哈哈
看來看去,討論室裡是誰也不服誰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個每個人修學的方式不同.領悟不同.層次不同
就算是認同對方理論.實際上也都還有一些小小的差異咧

大名:笑一個於2002/05/10(14:19)回應

法迄巴大德您好
也在其他網站看到您的高見,覺得甚不錯,不知大德在何處傳道,解惑
授業,能否示知網址信箱,謝謝!
大名:仲夏於2002/05/10(14:25)回應

仲夏兄
您也到了,自見端倪了沒?好玩耶!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4:32)回應

「仲夏」仁者:

一向隨緣自在無有處所。

來此不為博名,但應某菩薩之請故。所以仁者若有疑惑儘可提出。吾知之
即應答。

又,本網站的確有一些大德菩薩於佛法甚有研究,汝亦可提出問彼!

耑此,祝法喜充滿!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4:34)回應

法先生
只回應您喜歡的
不回應您不喜的


說的沒理嗎?
不是
是法先生
心不在佛法
只在自心好惡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4:48)回應

仲夏先生
也說他自己已經開悟了

也看過他的文章
開悟?
哈哈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4:50)回應

依也碼義
呼都是大善知識
人生世上有幾個知己,今日相逢緣一刻
能來談禪論法
珍惜
依也呼花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4:54)回應

法迄巴呀!
別再"喝~"了
把老祖師的傢伙擔在頭上何用?
更顯出閣下"擔板漢"一個!

大名:大呆於2002/05/10(14:54)回應

迷者,內四相不在外之回應不答抑是怒目談笑,您以自理而慮矣。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4:58)回應

迷失方向兄
您在用您常用的名字貼文時,
還不是一樣高高在上,
只許人家讚美您,不許人家反駁您。

您的虛名一斤值多少?
您又放下了多少呢?

大名:西方蓮於2002/05/10(15:01)回應

雖名同呆,大呆不比阿呆,言語可有擔乎?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5:01)回應

迷,破一千不破四相何益?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5:04)回應

大呆仁者:

既「喝」不聽,就打汝一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5:15)回應

這一棒不夠力,再打一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5:18)回應

破一千不如破「百零八」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5:20)回應

偶偶
偶你老說的佛法全体不存
是名錯誤
上風換了下風
伙伙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5:20)回應

您們這些小傢伙
只看到人家在罵人
卻看不到人家在講法

看不到法要的精華所在
就要安靜地慢慢看
不要出來留言丟人

不要以為不回應
就表示自己的見解高超及正確
或以為自己的三毒已降伏
那不過是假象而已


講法先生修法中的錯誤
難道還不夠清楚嗎?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5:21)回應

老先生
照您的方法排版
好像您也看不懂喔
哈哈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5:23)回應

法仁者
呵,止!止!著文字相者此棒可重了,耐其使勁千斤頂也難擔丫。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5:23)回應

略書佛陀傳法予迦葉尊者之偈,與大家分享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阿彌陀佛!

大名:隨緣而來於2002/05/10(15:23)回應

嗚鳴
法迄巴思想未開通
得把口
捧-------廢語
呼呼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5:25)回應

法迄巴呀
如果亂打可以開悟的話
大家準會看到滿街都是如閣下一般的"得到"者

大名:大呆於2002/05/10(15:28)回應

法先生
不智之人
拿著一根棒子到處打人
希望人家開悟

偶沒想到
連偶這種不是人的狗
您也打
難怪會被咬

被咬了
還不承認
認為
這狗
我只要用力打
愈用力
愈會使它開悟
這狗子
不開悟
一定是不夠用力的緣故
所以
又更用力的打

結果
!@#$%^^%$#@!

狗子被打無所謂
見性的人這樣搞法
面子沒了
裏子沒了
連底也掀了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5:29)回應

老鳥,您說廢眾生即廢嗎?何不先廢汝此語?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5:31)回應

精義所在,好像很多人都懂一樣.
你一言他一語,熱鬧非凡.
小女子唯有觀摩觀摩.
大名:少年艾曼妞於2002/05/10(15:31)回應

這個老僕,言不及義!
掃園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5:32)回應

迷失方向開始迷失方向
擔旗人便招大風吹
呼....呼.....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5:33)回應

迷你猛盯棒子作啥?^^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5:33)回應

大呆仁者:

對您特別慈悲!還有教賜嗎?
有的話,再打一棒。
沒有也打一棒!

如何是停手法?道來一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5:34)回應

感謝一千人次的支持
這部戲
偶也有點份
雖不是主角
好歹也是個小角色

歹戲會拖戲
小角色在突破一千人次後
雖收視率不錯
但畢竟不是豬腳
在此
下台一鞠躬

大名:迷失方向於2002/05/10(15:34)回應

法迄巴大德:
閣下可知"有悟"即"有得"
若有少法可得即非悟!

大名:普願於2002/05/10(13:43)回應
大名:轉貼於2002/05/10(15:35)回應

得即不有,悟則不無。

「普願」「轉貼」被瞧破,雙雙不得,先不理哪一個?
道來一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5:39)回應

迷,呵,生旦淨末丑,汝真有跳樑丫,不入戲想演淨嗎?那更不入
耶!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5:39)回應

轉貼
金剛經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原文)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
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名:菩提法眼亦貼於2002/05/10(15:44)回應

法迄巴呀
吾打閣下一棒若痛即凡夫
若不痛即木頭
去此二途,道一句來!


大名:大呆於2002/05/10(15:46)回應

這個呆頭,口頭禪胡弄
賺自家錢為樂!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5:48)回應

大呆不解經意,身痛非心痛,匆混淆。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5:49)回應

迄迄
老巴法思想又是老套
墨到水便化
老化化
大名:老僕飛鸞於2002/05/10(16:02)回應

在下護法清場,暫告一段落,若欲談法者,可進場暢言。先告退矣。
諸位法安,早証菩提!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16:06)回應

我也有事,先去辦辦!

既入此處當言佛法,
無益戲語,言之無益,只是增長無明欲習而已。

智者了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6:11)回應

法迄巴師兄:
末學認為兄的修學方向非常正確,
雖入手方式依根器的深淺,或有不同,
但方向正確最為重要,
[明心見性],已經被大多數學人,
誤認為是高不可攀或很遙遠的事了,
或被深深的神化了,
在這樣的觀念中,同時也把自己與[明心見性]拒得遠遠的,早就遺忘了
它只是一顆自己原本具足的朗朗盪盪無所著`無所住的平常心,
雖言住與不住,其實只是方便說,
實無一物`無一塵有所住處,
亦無一心`無一念而能著者.
一般人雖也常在佛經中看見[眾生本具足如來之德性],[自性在凡不
減,在聖不增][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自清淨]-----等等法句,
總是耳朵聽著`眼睛看著,心裡不當一回事,
從不用心試著去承擔它,只是一昧的用心去追尋它,而忘了能追尋者與
所追尋者同為此一心.
末學最近較忙,不能久留,
請兄不須在意不同的意見,不須客套,只要不欺瞞,
不故弄玄虛,盡力而為,自然有行者受益.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0(16:59)回應

平常人講話不平常!
忒是希奇!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17:27)回應

汝說平常話,何其平庸話.
真懂平常心,自有平常話.
大名:馬路姑娘於2002/05/10(18:53)回應

不平常有啥不平常
平常又豈只平常
大名:路人於2002/05/10(19:10)回應

平常豈只平常,那就是不平常.

大名:陸放翁於2002/05/10(19:33)回應

平常人一句平常,起碼牽動包括在下五個心,是人是字是心平不平
常?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20:29)回應

原來「菩提心」可以這麼多?
我都覓心了不可得!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0:36)回應

回應「法」仁者﹕
>>汝謂何為「無所住」義?且道來一聞!
「無所住」即無習氣、不攀緣。
我看你在壇上喝來喝去的,哪來的習氣這麼重?

>>若諸法無我,是法汝會不會?
若知「無我」,還道「汝」會不會?

大名:於2002/05/10(20:50)回應

「疑」仁者:
>>汝謂何為「無所住」義?且道來一聞!
>「無所住」即無習氣、不攀緣。
>我看你在壇上喝來喝去的,哪來的習氣這麼重?

所以我說您不知何謂「無所住」之義。若這是無所住,佛陀就不在金剛經
中說「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汝所解,本來就已無習氣還要生其心幹嘛?釋迦牟尼佛豈不是頭上安頭
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若諸法無我,是法汝會不會?
>若知「無我」,還道「汝」會不會?
怪哉,「諸法無我」這話是您自個兒講的,現在倒反問我「無我」之
義了?仁者懂論議法式嗎?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0:59)回應

忘了向大眾說一件事。
「法迄巴」是我法號。
「法」是各位的喜好!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1:01)回應

不要胡說啦!我什麼時候自稱開悟了,找出字眼來吧!
大名:仲夏於2002/05/10(21:03)回應

法仁者
六祖慧能大師云:動上有不動 ,動者識也,不動者性也.動即不動,不動
即動,一也.

心用為動,不動如同槁木,是謂外動內不動,識用為住,不住如同昏
掉,是故住中有不住,末那法識破則成遍,用之任取畢則自歇,法法
一如自不相礙。一心自覺,四心覺他而見,心心了然也。
~~您參考了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0(21:22)回應

菩提法眼仁者:

已經參考完畢!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1:43)回應

大眾:

許多人不明我所說法,亦不知下手方式,只是一味空談。汝謂,我所說頓
修行者於

(1)覺妄後用捨,此覺與捨之間距離,應多久才是正覺?
恒與定俱?即時?一剎那?一念?一彈指?一秒?一分鐘?一小時?
一日?還是只要能捨,多久都沒關係?

(2)覺捨若即時,將如何?
(3)一切時恒與定俱,又將如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2:26)回應

特別說明:一切時恒與定俱,即無覺捨。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0(22:29)回應


法迄巴仁者 法安
末學以為覺捨是同時。越能覺知妄的真面目,就能捨得更究竟。
有的時候,捨是依禪定而生起,這種的捨隨禪定而生滅。一切時
的捨是自然的覺照,不能說和禪定沒有關係,但這個時候的捨就
沒有所謂依禪定的出入而來去了,因為每一個剎那都是和禪定同
住了。

末學覺得,定學是修行覺捨的要點。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
撲鼻香?禪定是修行必經之途,如當年的世尊不也是經禪定而開
悟嗎?行者依禪定而心如明鏡,而能照見五蘊是幻,而能捨五蘊
慾樂,而能安住當下。這樣的修習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醞釀,覺捨
就能在每一個剎那自然而然的存在,這個時候是沒有刻意要去覺
或捨些甚麼的,卻清楚的知道每一個當下的過程。

而這樣子的長時間修習是須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心,甚至是多生的
修行才能成就的。末學覺得在這樣子一個長時間的修行裏,出離
心是非常重要的。末學記得站長法師說過,修行人是要經得起寂
寞和孤單的。如果不能挨這一番徹骨之寒,就不能拈梅花而笑了
。於是‘不忘初心’在修行的過程裏是極其重要了。

大名:觀心於2002/05/10(22:59)回應

我學般若不用捨
心如石木無話說
無心無定無人守
非是空空落兩頭
大名:999於2002/05/10(23:26)回應

這個偈兒,好大的口氣~
照您的偈看不就是法報化圓融的不世佛了嗎?
來,小考一下,我右手邊放什麼物來著?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00:07)回應

觀心仁者:

真是善說!可惜沒有把所有的問題答完。

至於「修行人是要經得起寂寞和孤單的」,這對頓修行者而言是不會產生
的。吾等只說成佛前是「猛著精采」!若是神通異境現前那光景就更燦斕
了,那裡還會孤單跟寂寞呢?若會的話,是枯木禪!須提念。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00:26)回應

菩提法眼呀
>>>>六祖慧能大師云:動上有不動 ,動者識也,不動者性也.
動即不動,不動即動,一也.
以上非閣下之言
引用時請註明來處否則便成盜法!
此乃吾前所開之"六祖慧能大師"之題所言

再觀閣下以下之語,更錯解法義!
>>>心用為動,不動如同槁木,是謂外動內不動,
>>>識用為住,不住如同昏掉,是故住中有不住,
不動非同槁木,若同槁木即不見般若

又動上有不動,非外動內不動,
動與不動一如,何來內外之分!

"不住如同昏掉","住中有不住"
此二句錯得太離譜啦!

看來閣下無有行者之最基本之德行呀!
自稱"菩提法眼"可要好好用功才行!

大名:大呆於2002/05/11(02:35)回應

999呀!
>>>心如石木無話說
>>>無心無定無人守
心如石木無話說
心如石木當然無話說乃是啞巴也
無心無定無人守
無心無定當然無人守乃無佛性也

大名:大呆於2002/05/11(02:48)回應

法迄巴呀
汝之言
>>>我也喝牛奶去!
此"我也"擱在閣下心頭如何得見法身!
看來閣下言"悟"
卻不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我"呀!
大名:大呆於2002/05/11(03:04)回應

阿呆呀

才說您呆頭只會撥弄口頭禪,
禪機還轉不出,怎麼的又出
來針砭大眾了呢?

盡數我家珍寶好壞,又與您
何干呀?

惡作非惡作(一個羅漢名),
名呆,莫也行呆。
切記,切記!以免空跑一生。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04:35)回應

剛剛不久敝人挑了個空,再翻看(過去翻了幾頁)印順和尚所講楞伽經,
來印印心。該本由釋印海記,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親聞記」。由佛
陀教育基金會印贈的結緣品。只翻了幾頁就很失望的閤起。唉,世俗
名聲真做不得準!

以前我既沒看過他的著作,相信與他無緣,以後也不會再有興趣去翻
閱。

若某人與他有緣可以在明日以後,直接到桃園佛教蓮社內右廊道的結緣櫃
提取。是褐紅色的外皮燙金的文字。

--閱經後一時感言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05:32)回應

哦,這個話題與主題不合!
自打一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05:35)回應

法迄巴菩薩:
受我三拜(拜、拜、拜)【五體投地】
大名:學佛於2002/05/11(05:56)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您這邊拜,那邊也拜,真夠虔誠。敝人不禁莞爾!(只差沒有失笑)
再貼一次 --

汝知三拜法義嗎?

一拜順服於戒
二拜順服於定
三拜順服於慧

不知三拜意,再拜也無功德!倒是有福報!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06:09)回應

法迄巴呀!
禪叫何物閣下可轉出毛頭許了嗎?
別自欺欺人啦!
999與菩提法眼之法義都無法看出問題來
只抓著老祖師的傢伙亂耍一通而已.
修行是騙不了別人的!
像閣下之言只能自誤誤人吧!

大名:大呆於2002/05/11(06:23)回應

法迄巴菩薩:
再貼一次(喚醒眾生)
謝謝賜牛奶~
喝了牛奶才知字字皆執著


大名:學佛於2002/05/11(06:24)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這個大呆,淨講無益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06:33)回應

法兄大德法安
「緣起」是佛陀的法身,「合和眾」是佛陀的慧命。
生起的,一定會滅,「滅」這「滅字」是不會滅的。
經云:「菩薩觀十二緣起,如虛空不可盡」。
法華經也說:「一切治身產業,與實相不相違背」。
所以法兄與諸大德的言說,結果都是正面的。
又法兄您點了燈,您的功德應是無可限量。
前篇法兄示教「無分別」一事,那只是末學的反問語`。
此賀法兄 功德圓滿 法相莊嚴
二德

大名:二德於2002/05/11(07:44)回應

更正應是「合和眾」
大名:二德於2002/05/11(07:48)回應

只要有人賀我「功德圓滿」,
我就知道這齣戲演得差不多
要下片了!

我要講的也講得差不多了大眾若對覺捨的使用還有
疑就發表意見吧。又,覺捨的「時距」有多久呢?

若沒有就換場,主角也該換個人。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07:56)回應

法迄巴師父:
弟子喝完牛奶立刻漱口潔牙

大名:學佛於2002/05/11(08:11)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汝這等聽話,倒是伶俐,未來可期!
再來就看水磨功夫了。

另,我是白衣,不是沙門。
叫我師父不符實,不如菩薩互稱。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08:30)回應

大呆佛性落有無
奇巴口氣有大小
鵝王引飲唯醇味
豈墮咬嚼清涼藥
大名:999於2002/05/11(08:42)回應

取名大呆說他大呆,無明火甚起嗔而諍,人家阿呆名之客謙,汝取大
呆名符真痴,仿名阿呆為盜名乎?未解我言支解我詞,若解己心自見
內外,作意吃飯動外不動?動中一如動內動焉?不觀己心反呼盜法,
若明自意無法可盜,汝盜反咬作賊喊賊,貪法外取賺了不明,三賊攻
心不能自見。
呵!那本是你的事啦!不說兩句有違世法,打字一下別認為棒!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1(08:57)回應

二德您好啊!呀二......
緣起性空呀?應無所..住
元是嗅骨頭、何來立功德
圓滿不圓滿、自己應自知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1(14:56)回應

法化身大德法安
般若經云:「為聲聞說無有一法可得,是為邪說」。
般若經又說:「若有一法可得,諸佛菩薩應有罪過」。
這是佛陀契機契理的說法,當然末學並不是佛陀。
而聲聞與菩薩,也是平等平等,
而大乘經典也說:「心、佛、眾生、無二無別」。
二德淺見

大名:二德於2002/05/11(16:58)回應

大眾

我這麼雞婆,說了一大堆。
看到某些行者似有所獲,某些就只能撥弄口頭禪或無益語。
人之業力殊是不可思議。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菩提。

有所得者,且道來令大眾得聞汝之入處!

觀心仁者能回覆覺捨問義,應是已入者,且先示汝現今入手
方式及其過往入手方式。

耑此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17:34)回應

法迄巴菩薩
那大德
認為參禪打坐對開悟成佛有所助益嗎
不准說"放下"
大名:沙渴於2002/05/11(18:07)回應

眾大德
佛說有一微妙法門遍滿虛空
十方法界行者得之即刻成佛
此即心量廣大法門
無論老少都要深思
思之思之
大名:沙渴於2002/05/11(18:12)回應

沙渴仁者:

不放下,仍得放下!這須般若。若無般若一切參禪打坐無法成佛。

不過眾生本具般若,不必另尋般若。所以單用參禪打坐亦能開悟成佛。

又,開悟是一回事,成佛又是另一回事,不要混談。

大名:法奇巴於2002/05/11(18:40)回應

一個二個好像不用睡眠那般,從晝至夜也不間斷.
何不來歇息小頓,暫放下己見,不思善惡好羞對錯.
奕可等妄心放下,萬緣俱滅.
或可有另一番新景象.....
慧能禪師曾說及菩提自性本自清淨....
今天學上一會也許法亦不存,又那有迄.
大名:法老巴於2002/05/11(18:46)回應

法迄巴是譯音。原音是:fa`tsiba

法老巴莫戲語。一句合頭語,自招無量惡業。
欲人正聞,汝得先正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18:54)回應

又,「法奇巴」即是「法迄巴」。
剛剛才發覺文字竟然已潛移。

法奇巴是初得法之譯名。後來無法可得,所以改名「法迄巴」。
大概是心跑掉了,所以誤打了!慚愧!慚愧!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18:57)回應

尊者既說因由,法老巴亦只有改改化名,也許給予人家一點尊重.
在此先賠個不是.
仁者真能做到捨?
仁者的法真的已迄?

大名:掃把星於2002/05/11(19:11)回應

掃把兄
我相信他能捨阿
我正等著他的捨來接收
對對幫我催他
大名:乞士於2002/05/11(19:18)回應

「掃把星」仁者:

汝能隨順,余亦能共論。
所問「仁者真能做到捨? 仁者的法真的已迄?」
正問此時余在何處?汝在何處?直下會去即知我真面目。

不如此會,多言徒惹不肖!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19:34)回應

心能生萬法,日月星宿江河大地等至無一法一物不是由心而生.
叫眾生捨,只不過是取捨法.亦在修法之內.
法何曾流失,仁者的法已迄嗎?已迄的法只是仁者自生之法,
並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大名:掃把星於2002/05/11(19:44)回應

掃把兄
人家還沒拿到
就把套給解了
害人家沒拿到
真是的

不過閣下見地小弟讚賞
大名:乞士於2002/05/11(19:54)回應

「掃把星」仁者:

汝既會不二之法,問我何法?

即說偈曰:
問問之時,問不是我
若悟無問,汝即是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0:44)回應

法迄巴仁者
謝謝仁者,還請仁者為末學等解說。
大名:觀心於2002/05/11(20:48)回應

二 德 大 德 您 好 ,[呀 二] 是[唉 唷]之 意
親 切 一 喴 吧 !沒 有 個 甚 麼 ,另 到...
您 有 心 動 之 意 ,解 了 平 等 之 訣 ,多 多 包 涵!
bye.....
大名:法化身於2002/05/11(21:07)回應

觀心仁者:

我之入手法已說畢。汝應已知。
今所問莫非問我昔用功法門?

若是此議,即此大略自述。

以前,我修過三種法。

首先是觀無量壽佛十六觀中的日輪觀。因為認真修行,所以能在夢中見
日輪如午時,還曾被「灼醒」。因此,對於修行的方式,不待師教已經
知道如何用功。

再來是上山修氣,日中一食在一個月中意守丹田,如是久久氣自竄動。有
如熱著的水壺,夠熱,氣就往壺口竄一般。後來因緣斷絕下山後就沒再修
此法門。

最後,是修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當天白日結界當晚定中,恍惚即
見白衣觀音來摩頂,可惜當時殺心過重,不知起用方式。

目前,我所用法,汝皆已知。

由於我已斷見惑,得法眼清淨,所以就曾發菩提誓願。籍
此因緣,普願汝等見亦隨喜,隨我發菩提誓願,共成佛道。
須知,菩薩無菩提願絕難成佛。

頂禮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聖賢僧諸大德

佛子謹此諷誦所發誓願並啟請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聖賢僧諸大德而為
見証。倘若有緣見此文者,亦請隨喜發菩提心願同行佛道。

第一願:我誓於此生解脫煩惱,若乃至三毒不能斷除,於我命終願墮
阿鼻地獄受無量苦。

第二願:我今生命終誓入阿彌陀佛淨土,若果不爾者,願墮阿鼻地獄
受無量苦。

第三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信我一心求我,我若不能
立刻以種種方便滿足其所求並令其樂行佛法者,我誓不成佛


第四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求我,雖以業障深重心不
虔誠,我若不能以種種方便滿足其所求並令其樂行佛法者,
我誓不成佛。

第五願:盡此未來際,我若不能以善巧方便利益諸入無餘依涅槃之聲
聞辟支而令其迴心向大發無上菩提心而入無上正等正覺者,
我誓不成佛。

第六願:盡此未來際,若有未成正等正覺者,見我色相,聞我名字或
聲音,嗅我身香,舔我體味,觸我形體、思惟我所說法。乃
至見我過去色相、食得我餘食,觸得我曾觸物。乃至與我只
有一渧之薄弱緣份,我若不能當下令其所求皆遂並令其樂行
佛法者,我誓不成佛。

第七願:盡此未來際,我若不能以不思議三昧一一陰護十方無量未成
正等正覺者,而使其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
遮止,已生惡令斷。乃至不能令其生起樂行佛法之勝解者,
我誓不成佛。

第八願:盡此未來際,我若無法圓滿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過去、現在
、未來所發誓願者,我誓不成佛。

第九願:盡此未來際,若我所行菩提誓願可被十方諸佛菩薩摩訶薩說
盡者,我誓不成佛。


佛子法迄巴 今名楊毅 謹此誓願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1:36)回應

法仁者
把生命談成生意
啊!
無論怎麼小心翼翼
畢竟是生意


大名:無釐頭於2002/05/11(21:39)回應

法迄巴仁者慈悲
為末學等說出所修之法,昔日所行。
如所有的聖者,每一位仁者的行腳都令末學敬仰。
修行是一點一滴累積的,今天仁者說出來時路,更令末學讚歎。
祝願仁者一切願行皆圓滿成就。
阿彌陀佛
大名:觀心頂禮於2002/05/11(21:43)回應

法迄巴大德見識卓越,卻如此客氣,言本網有能者,這種不以專居
的心量,令人讚佩,不過法兄,本網不比它網,個個是質詢高手,英悟
絕倫,仲夏道力淺薄,只好遠走它鄉,如今看了您的好文章,回來招
乎也,哈!
許多人從San Francisco 滔金回來後,每人都認為他挖的是真
金,我總覺得您有塊試金石,可測試是真金,還是愚人金,總之真金
不怕火鍊,此地好手,早已磨刀霍霍向牛羊了,哈!
這頓料理,由您來當大廚定可勝任,仲夏來當跑堂,幫您配後,
哈哈!
******************************************************
菩提老友
見什麼端倪?我是髮蒼蒼,眼茫茫,一片霧煞煞,所以才要請教法迄巴
大德,經你這麼一問,我倒覺得你見了什麼端倪,可否說來聽聽?
西天最近有什麼好消息?

大名:仲夏於2002/05/11(23:34)回應

汝之意還末乎合三法印.居士所說的只是自身之真參証實.真實耶?
既為釋氏後人,理應好好遵守自淨其意.虛其心,捨其妄.
今所言乃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此為邪見.還妄下發十大願,盲導十方有
情,慎之.
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o
今請問楊毅居士,汝之所修法門能否算是法?
大名:掃把星於2002/05/12(10:33)回應

汝之意還末乎合三法印.居士所說的只是自身之真參証實.真實耶?
既為釋氏後人,理應好好遵守自淨其意.虛其心,捨其妄.
今所言乃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此為邪見.還妄下發十大願,盲導十方
有 情,慎之. 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o
今請問楊毅居士,汝之所修法門能否算是法?

掃把星仁者:

我所發願,汝既不隨喜,是四無量心尚未俱足之故。
汝知三法印,未聞一實相印,欲知我法端的,先掃園去~

又,所言「今所言乃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此為邪見」
我向來既未言證,亦未言未證,汝若不知我心,莫妄
語言他有無。此是凡夫習氣。自招惡報難以細數。(註一)

耑此,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
註一
*******
No. 650 諸法無行經 (卷1) T15, p0752c
善男子。是高須彌山王佛。以法囑累淨威儀菩薩令守護法。囑累已後
便入無餘涅槃。時有比丘名有威儀。持戒不淨得四禪四無色定及五神
通。善誦毘尼藏樂於苦行。不能善知他心。其弟子眾亦皆苦行貴頭陀
法。是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於無所有法中得巧方便。復於一時。淨
威儀法師將諸弟子。到有威儀比丘住處與共同止。淨威儀法師憐愍眾
生故。從所住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弟子。令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弟子眾亦善教化。到諸聚落而為說法。令若
干百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威儀比丘常樂住塔寺。其
弟子眾不持淨戒而樂行頭陀。有威儀比丘勤行精進其心決定。自以所
行化諸弟子。貪著善法有所見得。所謂說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皆苦一切
法無我。不能善行諸禪定法。亦不能善於菩薩所行之道。本心不純
故。淨威儀法師善知眾生諸根利鈍。知有威儀比丘心故。不復常入聚
落。其諸弟子如本不異。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常入聚
落。生不淨心。即鳴犍椎集眾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於聚落。不
能一心徐行靜默。數入聚落得何等利。佛所稱讚阿練若住處。汝等當
行禪樂莫好入他家。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不受其語猶入聚落。後於
一時有威儀比丘。見從聚落中出。更鳴犍椎集眾。說如是言。若復更
入聚落者。不復得住於此。

爾時淨威儀法師將護有威儀比丘故。告諸弟子。汝等。從今已去勿入
聚落。即如師教不入聚落。爾時諸人民眾不見其師及諸弟子故。皆懷
憂惱善根退失。淨威儀法師過三月自恣竟。從是中出至餘僧坊。於其
所止師徒還入城邑聚落為人說法後時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還入
他家。見其弟子毀失常儀復生不淨惡心作是念。是比丘破戒毀戒何有
菩提。便語眾人。是比丘雜行去佛道甚遠。有威儀比丘起是業已。後
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百千億劫受諸苦惱。從地獄
出六十三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三十二萬世。出家之後
是業因緣反道入俗。又餘罪業因緣故。於淨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進
如救頭然。千萬億歲中乃至不得柔順法忍。無量千萬世諸根闇鈍。師
子遊步。於汝意云何。爾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
是。我時起是微細不淨心。受此罪業墮於地獄。師子遊步。若人不欲
起是微細罪業者。於彼菩薩不應起於惡心。菩薩諸所行道皆當信解。
不應起於瞋恨之心。應作是念。我不能善知他人心。眾生所行是亦難
知。善男子。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是故行者不應平量於人。唯有
如來及似如來者。乃能知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14)回應

既知一實相印你還能捨的掉阿
誰捨誰?
又開始妄論了
大名:poem於2002/05/12(13:03)回應

仲夏啊

西方明慧普照日正當中久暇,
無垠萬里鮮法少雲飄過兩下,
唯見東方壓壓一片遮空昏暗,
眾人引頸乞法四處張望嘩然,
大毛回神一輪古月至此高掛,
食古大餅難化棒禪糾結死纏,
每至世覺般若必呈錯解爛打,
說一不中是此彼此般若何來,
一心多願迷信充斥末那妄想,
佛性般若未曾遠離眾人仲夏,
勸兄兀自內觀這裡隨便看看。

了此端倪!

老友如老狗呼喚兄回心兩聲
王大毛學佛說話作戲如此矣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2(13:36)回應

楊先生
「明心見性,只在汝見識是否認同一切皆是無常。若見一切無常,
是見亦須作無常想。能所不住,如是會即是明心見性矣。」

大眾聽汝說過此話,則都是明心見性人,何必參禪?
在此談者又有誰人斷三縛結?
汝敢在此大言不慚?

大名:壹山於2002/05/12(13:39)回應

>「明心見性,只在汝見識是否認同一切皆是無常。若見一切無常,
>是見亦須作無常想。能所不住,如是會即是明心見性矣。」
>大眾聽汝說過此話,則都是明心見性人,何必參禪?
>在此談者又有誰人斷三縛結?汝敢在此大言不慚?
>大名:壹山於2002/05/12(13:39)回應

汝障深根鈍,所以不明我所說義。
佛說法四十九年,未說得一個字。汝說佛法又是什麼?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4:22)回應

壹山兄所提那段甚有意思
我個人認為,該段可分兩種層面看法

一,是識的看,(意識)若全面用意識見的方式來判定,即是識的作用,
可判認為不究竟.

二,是智的看,若以體現的方式,清靜智見,則無常相是生滅法,觀者
亦無常,能所不立,一塵不染,是為智的看,乃了義之法,因為該段加
了一句:"能所不立"所以我認同第二點,為了義之作.
試問:佛如何觀說無常?以清靜智諒必沒錯,所以,佛.凡,各有智.識觀
道理無誤.

再次讚嘆法迄巴大德 .

大名:仲夏於2002/05/12(23:26)回應

仲夏兄
您真的是謙卑為懷啊
讚嘆之 讚嘆之
大名:阿呆於2002/05/12(23:32)回應


楊毅
汝今障深根鈍,所以現在連我白話語義都不明了?
「大眾聽汝說過此話,則都是明心見性人,何必參禪?
在此談者又有誰人斷三縛結?」



仲夏兄
您將「識」與「智」打成兩節是錯誤的說法!
「智」本不離「識」;
而非如汝所說有甚麼「識的看」或「智的看」!?

大寶積經 (卷120)有云:
「無有少離智,由識能了知;
識智不相離,和合我常說。」

大名:壹山於2002/05/13(00:53)回應

壹山仁者:

我說您「障深根鈍」是沒有說錯的。(雖然說得太直接不討人喜)
法爾如此,眾生不敢自肯斷三結與我何干呢?

佛所說法也不是沒個眾生聽了就都斷結使,何況是我呢?

再說,佛說法四十九年,佛法延續三千年來有幾個人敢說佛性無常的?汝
相信佛性是無常的嗎?誰這樣說這樣相信就被K。不過,我跟您說佛性是
無常的。

又,汝見佛經中記載眾生還有不願被佛度的,這跟佛有關係嗎?我所說法
也如此。法理本如此,是閱者不願自肯斷結與我無關。

汝不知此義是何原因?因為「智見不及此」。何以智見不及此?業障重
所以根器就較鈍呀。我是實語者。

如果「障深根鈍」這句話令您不舒服,我這兒給您賠個禮!

再說智識之辨。
「仲夏」所說並沒有錯。汝也沒錯。問題出在他是權說,汝是實說。而您
卻不了解權實之用而誤以為他說的有誤。

所以,由以上看來是汝慧見未透所以才屢屢說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02:53)回應

補錯:
>佛所說法也不是沒個眾生聽了就都斷結使,何況是我呢?
佛所說法也不是「每」個

>再說,佛說法四十九年,佛法延續三千年來有幾個人敢說佛性無常的?
>汝 相信佛性是無常的嗎?誰這樣說這樣相信就被K。不過,我跟您說佛
>性是無常的。

以上這一段與論議無關。但我所說無疑。可兼閱來起疑情!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03:12)回應

呆兄
您也是很慈悲,要將大船導入港,有些大德立意不錯,但或許稍感性
了些吧
********************************************************
壹山兄
炎炎夏天,昏沉沉,識智說個清楚費力啦,怎麼指陳,都是識在唱戲
而識又是你我共有,說來說去,除了識還有誰?
只怨它後面的那個,口被貼封條禁語,有苦難言,一說就被抓包,哎!

能所不立後,兩個呈現,一可能空亡未見性,一可能體現實性,要辨別
此此人屬何種,看其文章,可能要多篇總合判斷,若是禪只消連三個
機鋒測試,應可見端倪.
法兄縱未悟,他講歸他講,各人申述所見,不是很好嗎?
若覺得自己對,他批不對,只一笑置之,緣於他無知,心中笑是更好笑
若強要教導他人,遭受批貶,是難免的啦!
大名:仲夏於2002/05/13(14:20)回應

楊毅
你敢自稱已斷見惑,得法眼清淨,
敢於此對諸君說甚麼是「明心見性」,
無恥甚矣!

所說皆言不及義;
自己尚未斷三縛結,
還在以意識心遠離兩邊遣之又遣為「明心見性」,
尚未遠離意識我見,
有何面目在此信口雌黃?
汝真是大妄語者!



仲夏兄
你若說怎麼指陳,都是識在唱戲,
之前何必說有甚麼「識的看」或「智的看」!?
豈不是自打嘴巴?


大名:壹山於2002/05/13(22:21)回應

壹山兄
抱歉,為了省打字,所以有所誤解,前言:說來說去,除了識還有誰?
這是要猜您心中的疑問,然後可又疑:智在那裏?如無,則恥說智
的意思.
智不離識,可牽涉到八七六識,不過解說了,可能還未懂,因為
識相通,所以會覺得:你說的我都懂,可是並未究竟,因為我未
究竟故,判認你說亦是假.

智可以指陳某種樣態,但住進去才如實知,未住時,雖聽亦是
意識懂,與意識相應,不是智,很難認同,所以要毀謗
這兩者的心理狀態,交代費力,有機會再解釋,到此為止了.
大名:仲夏於2002/05/14(14:31)回應

>自己尚未斷三縛結,
>還在以意識心遠離兩邊遣之又遣為「明心見性」,
>尚未遠離意識我見,
>有何面目在此信口雌黃?
>汝真是大妄語者!

壹山仁者:

汝既如此誇口說我是「大妄語者」,不知是猜測還是知我心?
若是猜測,是誰在造妄語業?
若知我心,汝說我打此字心作何想?

不道,或道錯,汝應知是誰成妄語業吧!

眾生不知輕造口業果報也是甚重,我在這兒引個妄語業墮地獄的經文予
大眾看看。

********************************************************
No. 650 諸法無行經 (卷1) T15, p0752c

善男子。是高須彌山王佛。以法囑累淨威儀菩薩令守護法。
囑累已後便入無餘涅槃。時有比丘名有威儀。持戒不淨得四
禪四無色定及五神通。善誦毘尼藏樂於苦行。不能善知他心
。其弟子眾亦皆苦行貴頭陀法。是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於
無所有法中得巧方便。復於一時。淨威儀法師將諸弟子。到
有威儀比丘住處與共同止。淨威儀法師憐愍眾生故。從所住
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弟子。令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弟子眾亦善教化。到諸聚落而為說法。
令若干百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威儀比丘常
樂住塔寺。其弟子眾不持淨戒而樂行頭陀。有威儀比丘勤行
精進其心決定。自以所行化諸弟子。貪著善法有所見得。所
謂說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皆苦一切法無我。不能善行諸禪定法
。亦不能善於菩薩所行之道。本心不純故。淨威儀法師善知
眾生諸根利鈍。知有威儀比丘心故。不復常入聚落。其諸弟
子如本不異。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常入聚落。
生不淨心。即鳴犍椎集眾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於聚落
。不能一心徐行靜默。數入聚落得何等利。佛所稱讚阿練若
住處。汝等當行禪樂莫好入他家。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不
受其語猶入聚落。後於一時有威儀比丘。見從聚落中出。更
鳴犍椎集眾。說如是言。若復更入聚落者。不復得住於此。

爾時淨威儀法師將護有威儀比丘故。告諸弟子。汝等。從今
已去勿入聚落。即如師教不入聚落。爾時諸人民眾不見其師
及諸弟子故。皆懷憂惱善根退失。淨威儀法師過三月自恣竟
。從是中出至餘僧坊。於其所止師徒還入城邑聚落為人說法
後時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還入他家。見其弟子毀失常
儀復生不淨惡心作是念。是比丘破戒毀戒何有菩提。便語眾
人。是比丘雜行去佛道甚遠。有威儀比丘起是業已。

後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百千億劫受諸苦
惱。

從地獄出六十三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三十二
萬世。出家之後是業因緣反道入俗。又餘罪業因緣故。於淨
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進如救頭然。千萬億歲中乃至不得柔
順法忍。無量千萬世諸根闇鈍。師子遊步。於汝意云何。爾
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是。我時起是微細
不淨心。受此罪業墮於地獄。師子遊步。若人不欲起是微細
罪業者。

於彼菩薩不應起於惡心。菩薩諸所行道皆當信解。不應起於
瞋恨之心。應作是念。我不能善知他人心。眾生所行是亦難
^^^^^^^^^^^^^^^^^^^^^^^^^^^^^
知。善男子。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是故行者不應平量於
人。唯有如來及似如來者。乃能知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16:46)回應

明心見性解脫行釋疑廣論

明心見性解脫行釋疑廣論

大眾

「明心見性及悟後入手方式」,言已盡義,觀現今行者尚有一些疑團未解,由於自個兒也曾走過無知的歲月,知道許多行者於解脫路上有許多疑團未廓,以致知見錯誤,動輒得咎。所以,就此因緣,大眾可盡提汝疑,除二法事不論外,吾知之即答。二法之事待汝自個兒入處打成一片時即自知,現成從他人得皆說食不飽。

此題釋疑只是敝人目前所見不是法界標準。法則無定法,除卻佛佛相知之智,也說不出啥事是標準。眾生不可思議故。

問吧!

P.S由於是過來人,所以以前之疑問,只要現今觸緣能想到的就直接自答,免汝出口問言。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0:59)發表

佛法光輝萬法界
人心分別淨與穢
念佛參禪勤學法
老實做人才正確

想明心見性,老實做人先
您說對不對
大名:法力無邊於2002/05/11(21:34)回應

法力無邊仁者:

然,直心是道場!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1:38)回應

問法迄巴仁者:「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 佛道時如何?」

大名:請問於2002/05/11(22:05)回應

太好了 請問大師可否詳解一下無生智的含意

不勝感激 ^^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07)回應


須請問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09)回應

>太好了 請問大師可否詳解一下無生智的含意

吃飯中不見飯,亦不見無飯。會嗎?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11)回應

>問法迄巴仁者:「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 佛道時如何?」

須請問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12)回應

"吃飯中不見飯,亦不見無飯。會嗎?"

請問再上去是什麼?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16)回應

>"吃飯中不見飯,亦不見無飯。會嗎?"
>請問再上去是什麼?

繼續把飯吃完。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18)回應

這樣飯味會變嗎? 還是菜色會變?

對眼前總如驚鴻一撇 才上一步就倒退好幾步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21)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師:

古德云: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你知是不知?

大名:不知於2002/05/11(22:23)回應

>這樣飯味會變嗎? 還是菜色會變?

與飯菜不相干。
汝不變,飯菜即不變。

>對眼前總如驚鴻一撇 才上一步就倒退好幾步
一步也不上如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29)回應

>古德云: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你知是不知?

打死不知即知!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30)回應

>打死不知即知!
是知?不知?
大名:不知於2002/05/11(22:33)回應

"一步也不上如何"

瞭解了

非常感謝 ^^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33)回應

>>打死不知即知!
>是知?不知?
>大名:不知於2002/05/11(22:33)回應

照鏡子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34)回應

請問法迄巴:
傳心法要:云九十九分無一分有摩訶般若不能出
由於汝是過來人,汝百分百無麼?

大名:疑問於2002/05/11(22:35)回應

吃飯中仁者:

飯吃完應如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36)回應

>傳心法要:云九十九分無一分有摩訶般若不能出
>由於汝是過來人,汝百分百無麼?

汝道什麼是百分百意?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38)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師:什麼是破師法?
大名:下師於2002/05/11(22:41)回應

吃完飯...

應該洗碗盤洗澡看電視睡覺

至於睡覺中還會不會吃飯 現在還不敢確定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41)回應

>吃完飯...
>應該洗碗盤洗澡看電視睡覺
>至於睡覺中還會不會吃飯 現在還不敢確定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41)回應

汝解吃飯意,不解洗碗意。

汝以我所問重問於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43)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師:什麼是破師法?
>大名:下師於2002/05/11(22:41)回應

下師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45)回應

法迄巴師:

請問飯吃完應如何?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46)回應

>請問飯吃完應如何?

再端一桌飯 - 給他人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48)回應

喔喔 此處深邃

雖知尚不得入

非常感謝 ^^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2:50)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師:『南泉如何要斬貓』?
大名:請問於2002/05/11(22:54)回應

法迄巴師:

感謝您讓我少了許多功夫 希望下次有問題能再不吝回覆

飯菜快滿了 要繼續吃飯

非常感謝 ^^
大名:吃飯中於2002/05/11(23:04)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師:『南泉如何要斬貓』?
>大名:請問於2002/05/11(22:54)回應

請問者有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05)回應

「智勝」仁者:

我四大皆空,汝打何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09)回應

大通智勝本是佛
神仙何必更封侯
未悟鬧禪不柰何
多少戲論笑拍手

大名:999於2002/05/11(23:15)回應

自問:如何入定?
答:不與妄相應。

自問:如何不與妄相應?
答:一切時須捨,不見一法為我。捨用久即無所住習成。習成故即定。
定久故即入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久故,一切時即恒與定俱。這時更
不有心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16)回應

有出有入生滅定
不與妄應亦非真
有捨必須立能所
雖是佛法非般若
大名:999於2002/05/11(23:31)回應

法巴膏膏
唉呦
不捨就是妄嗎
法法有我 不可以嗎
只怕捨久了 不是無所住 是著空囉
呵呵呵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1(23:40)回應

這個知解宗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40)回應

999
你的法挺特別,可不可以說說你的入手處
謝謝
大名:lin於2002/05/11(23:43)回應

>有出有入生滅定
>不與妄應亦非真
>有捨必須立能所
>雖是佛法非般若
>大名:999於2002/05/11(23:31)回應

許君已捨?道一句來。
莫效個鼠輩,一邊嘰嘰吱吱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47)回應


捨也不必立能所。捨如刀利,橫刀自戕,既無人亦無刀。
只有凡夫不知刀用,持刀東一砍,西一剁。不小心倒彈
還將砍傷自已!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51)回應

世尊是怎麼吃飯
怎麼說法
想都沒有怎麼跟我們這些妄說法
在定中怎麼會有讓凡夫眾生感覺到地震發光
你要說清楚他不妄怎麼能妄
實相中怎麼展現金銀琉璃車渠瑪瑙
大名:poem於2002/05/11(23:51)回應

有誰曾經得到而需要捨
既然問我已經捨了否
我先問你何時得了

大名:poem於2002/05/12(00:04)回應

poem在與誰詰問?
敢莫是999的化身?
若是如此嬉戲不是修行者風範!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0:13)回應

空刀殺空人痛
空刀出流空血
送空醫救空命
空命亡輪空迴
又空生又空死
不懂空別亂空
大名:poem於2002/05/12(00:13)回應

雖然我不是他
但我還是他
怎麼你問他
我來答有違教理?
大名:poem於2002/05/12(00:15)回應

唉呀!
1.幾時下師兄,在發[大師]證書,不知下師兄出哪些考題,
我能申請麼?

2.>>只要現今觸緣能想到的就直接自答
>>,免汝出口問言。
==>下師兄!請看麼---
[請問兄]問:
>>問法迄巴仁者:「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 佛道時如何?」
大師候選人法迄巴仁者(甲)答:
>>須請問
大師候選人乙(我啦)答:
既然>>想到的就直接自答
這時還計較>>問/ 請問 ?
應該這樣---
喝!
請問[請問兄],法華經讀很多遍喔!竟然不加請字!
(請問兄,請問您讀幾遍法華經?)

試題(1)交卷..(哈)
再來...
阿彌陀佛!
大名:準大師乙於2002/05/12(00:20)回應

又是一個戲語者!
唉~ 救不得!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0:21)回應

我言戲語者即是poem,999,小頑皮之類不知
論議法式者。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0:24)回應

以後我答不出來我就稱戲論就有免死金牌了
入定不與妄交涉就可以與真交涉嗎
那麼入定還在那分真妄阿
不得而捨 捨何物?
空刀空人空生空死所以就可以亂殺?
實不懂不會答你承認 有人會幫你答
別充大師盡說屁話
我執妄見戲論乃君耳
大名:poem於2002/05/12(00:27)回應

準大師乙仁者:

若無戲語,即為汝解此禪機。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0:30)回應

大眾

眾生障深所以我亦有五不回答,若無問法而來依論議法式而問即可通融,
否則一律默擯 --
1.試問
2.無疑問
3.不為悔所犯問
4.詰問
5.不受語問

以下網友之戲論將不再回覆。曰:poem,999,小頑皮。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0:34)回應

若「無」問法而來依論議法式而問即可通融
==>若「是」問法而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0:36)回應

法君
自以為是的說法
要是你還繼續如此只會讓後學者看笑話
你的說法要是沒問題就應該很好回答
要是不會在這裡沒人會笑你
唯一會笑的就是現在你這樣

論法是看見地 見地不足 不會答是必然
但這並不可笑 因為大家是一起學習一起研究
而你在那答不出來硬撐我就覺得真好笑
笑啥!笑你[捨]不掉你的身段
這不是學法者應有的態度
啥一堆狗屁言論還五不答
世尊還是哪個菩薩這樣表現給你看阿
非為正問的問題世尊都答的很完整的
(請看圓覺經)
大名:poem於2002/05/12(00:48)回應

法迄巴請看看他人是何回應

『南泉斬貓』、『歸宗殺蛇』之當下,破的是何法?

回應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 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乃至 南泉斬貓 歸宗斬蛇庭前伯樹子.趙州喝茶去
乃至一千八百個公案.
這些機峰是當時祖師為渡學人方便
會則當下契入.不會則要你起疑情罷了

指月錄:有一則公案".師舉手示學人.學人不會.當下便起疑情
師曰:你會起疑.我已救你一半了"

另一則是鳥窠道林禪師有位侍者.會通為了參禪.跟鳥窠二.三十年
並沒有學到什麼 卻一直疑著 有一天跟鳥窠道別 說要到諸方學佛法
去了
師曰:若是佛法.我這裡也有.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會通當下即悟
這就是所謂的唐宋宗風
會通一疑(醞釀)就是二三十年
若師父早說破
怎麼會有今日事

當年.香嚴和尚老是要溈山禪師說破 溈山不許
一日
以瓦礫擊竹作聲.而悟曰:
若當時和尚說破何有今日事

無門慧開說:
叮嚀損君德.無言增功德.
任從蒼海枯.終不為君通.

可見不說破是為了成就法身慧命
從無使來我們的心意識老是在.是.非.有.無.相對界打轉
當我們離開.有.無.之時心意識就起疑情了
相反的
禪師讓我們起疑情
就是要讓我們離開心意識
疑情正是在轉化無始劫的心意識
園悟克勤禪師云:
"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便是這個道理

大名:慧通於2001/02/25(15:59)發表

大名:下師於2002/05/12(01:20)回應

>>準大師乙仁者:
>>若無戲語,即為汝解此禪機。
==>這個不是禪機啦...(也是啦,不過不是禪家格式啦!
我是六祖迷,禪家格式我認得啦,或許!)

回正題:
>>請問法迄巴仁者:「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不
>>得成 佛道時如何?」
1.智勝兄好生厲害,抓來
正牌大師--慧照禪師的答案.
>>佛法不現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滅云何更有現前...
我謂(阿彌陀佛!)這是[聖解].

2.大師候選人法迄巴仁者(甲)
答>>一棒打死這個蠢佛!
==>狂禪與禪,一線之隔...
再答:>>我四大皆空,汝打何處?
==>這是[空解].
只不知大師候選人(甲)知不知這題目頭尾源由...
若是,真的要>>一棒打死這個法迄巴 (不是我說的!)
哈...

3.準大師乙(我啦)還是---
依文解義一下...
http://www.buddhist-canon.com/budd-
bin/jhoo//ei.cgi?r2=t09_1/0262_003&tp=12&ft=大通智勝佛&xh=0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
十小劫。......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
。高一由旬。佛於此座。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
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
。至于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
諸佛之法乃現在前。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唉啊!以前只是在這裡打個問題,哈..
請問兄卻送來答案...(我目前以為的答案..)
A.注意啊!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何,垂得?當得?成?...諸佛之法乃現在前。
B.因為忉利諸天努力!
因為諸梵天王努力!
因為四王諸天。其餘諸天努力!.....

好像是不錯的答題...
或問:是正解?
答:目前是吧!(就我而言!---不怕,有錯當改!)

請問兄!可以發證書了嗎?哈....
PS.如有借用答案,先要尊稱我---大師!哈!

好了!不鬧了..
阿彌陀佛!
大名:準大師乙於2002/05/12(01:30)回應

下師仁者:

看完了。

還會不會破師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1:32)回應

lin

黃蘗禪師傳心法要云:
{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
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老子拷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
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
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黃蘗禪師要人心同枯木石頭去.請問木石會去取捨一切沒有生滅的麼?
.............你的入手處
大名:999於2002/05/12(01:41)回應

>>『南泉斬貓』、『歸宗殺蛇』
==>這個我沒經驗...哪位兄長,貼個緣由,我六祖迷,
認得這禪家格式,為了[大師]之名,
36對,72對,通通都要對一對,至於對不對..
發下[大師]證書,便對!

>>好了!不鬧了..
這個是複製的,說不鬧又鬧..
唉啊,都是對的錯!

頂禮六祖老大師!
阿彌陀佛!
大名:準大師乙於2002/05/12(01:43)回應

法迄巴師兄:
悟後,外境還在嗎?
[諸法空相]佛為何而說?

兄主張[放下],實為[不放]之放
聽末學一偈:
放下放下復放下,三阿祇僧劫亦難了,
不如從本不拾起,不拾不放當下解脫,
放下正是拾起時,拾拾放放心入生滅,
生滅生滅何時了,勿拾勿放深悟無生.
既悟無生任拾放,拾拾放放豈礙自在?

提供參考!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01:44)回應

平常人仁者:
以下回覆 --

問:「悟後,外境還在嗎?」
答:悟與外境不相干。悉達多太子成佛仍有眾生在。

問:[諸法空相]佛為何而說?
答:因為有平常人不入佛知見

汝喜歡不拾起,就不拾起!
我說放下就是放下,那來這多葛藤話!

即說偈曰:
放下真義即放下,既無葛藤無拾意。
汝若真悟不拾意,何迷我說放下語?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2:02)回應


業障深重法迄巴
我執妄見五不答
大通智勝也敢打
狂禪何能空四大

大名:999於2002/05/12(02:10)回應

誰家火災門不開
大名:樵夫於2002/05/12(02:37)回應

誰家火災門不開

合十
大名:樵夫於2002/05/12(02:38)回應

樵夫看見什麼?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2:42)回應

關門欲見庭前花
大名:夏蟲於2002/05/12(03:02)回應

一竿子禪和子,
只會口頭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3:07)回應

自問:
思惟、尋、伺、覺、捨、無所住、定 之分別在哪裡?下手時
應如何用?

答:

●名詞解釋

1)思惟:屬意識所轄。能分別好與壞。對治法用此來斷習氣。慧解
脫阿羅漢也用此來斷習氣。

2)尋:譬如在作日觀。初修時,日輪影像老是跑掉,要「一直回想」
。這就是尋。

3)存心:放一個未安的種子在心中。好似一件未完的事一般的牽掛著。

4)伺:就是「存心等待」。心中很清明而不動念的期待,雖不動念
但並不昏沈。這個是用「意根」的功夫。古人說這像貓在注視老鼠。

5)覺:知念起就是覺。行者初用此時,初與「伺」類同。但「用久」,即
與「念」俱。只要起念就覺,無論該念是「惑」(欲)或「智」(無欲),皆
能同時生起。(以下另談「念」「惑」「智」關係)

6)捨:無欲心的一種「念」或「行為」。屬於主動。

7)無所住:無欲心的一種「念」。屬於被動。

8)定:一種與目標不相應的狀況。

===========================================================

●下手時的用法

頓修行者須依「無為法」。無為法有如走在筆直的大道上。雖然只
在頭端,但已能看到尾端的風光。名無為乃針對有為而論,但非「
究竟無為」。

有為下手方式是「以妄止妄」。無為則是「不隨不止」。究竟無為則
是「打成一片」。

‧有為法
目的要以妄止妄,終再捨此妄。因仍得再捨棄。所以有為法不究竟。
而且,修習法門已習慣了,要再捨棄也不容易。

‧無為法
不隨不止,當下念起明明了了而已。此明明了了代表「未隨流轉」。
如是「存捨心」(微懲其心),久即能入「無所住」。

若明了而欲止妄,這止則是「起妄心」,亦落入有為法之中。
若明了又隨著妄跑,那就是流轉眾生了。

所以,只要「明明了了」所有的念皆會自謝。沒有不自謝之念,
無論是正念或妄念。

但要「存捨心」(微懲其心),若不如此三毒之欲無法斷。(這種功夫
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三門皆能達到)


‧究竟無為
打成一片,即是與念俱生的無功用道。由行「無為法」日久而養成
之習。習成即能打成一片。此時,更無「有為」「無為」之分別。

以上,從無為法至究竟無為,功夫的進境乃「由粗而細而成片」。
下手方式,初修行者應觀己之習氣,決定要由下列那一段下手比較
「契機」。

1)思惟 -> 捨 【此路用久就應直接改用「伺」或「覺」】
2)伺(捨俱) 【此路用久就應入「覺」】
3)覺(捨俱) 【此路用久就應打成一片入「無所住」】
4)無所住(捨無可捨) 【此路用應該證無生法忍,乃至佛位】


‧分析用功狀況
當用功以「覺」,若念起時,覺即俱生。當覺時,捨亦俱生。若捨不
俱生,則惑業不能斷。汝就只能看念頭來來去去,外道也能到此地步。
這只說定力堅強而已。與解脫不相干。

又功夫如何一個用法令念、覺、捨俱生?這須「久習」。功夫用久養
成習。習成,即是念與無所住心俱生。此即入一行三昧,已證無生法
忍無功用道也。再下去自知功夫用法。

習,分染淨,養成染習即是三毒、無明。養成淨習即是捨心成就、無
所住。


‧另論心相

當念起時,是念即是覺即是捨即是心。此心亦同時是惑或是智。此心
是「粗心」,於一心中含多「能」。所以,功夫要做到一片時,仍得
下苦功夫,若知善巧將習養成即省力利根。

如何養習?功夫常用即能養,養久習即成。沒有特別的方法了。
這根世俗的習慣養法是一樣的。所以,世俗法即是佛法。

============================================================
●再解釋「「念」「惑」「智」關係」

當念起時,此時,念分正妄。(不談無記)

‧正念
即是無三毒、無無明之念。就六地菩薩以上來說,無三毒即是正念。

欲無「無明」之念,其惟佛而已。

這個念,若是會增長無明,六、七地菩薩即稱塵沙惑,等覺菩薩稱無
明惑。

這個念,若是不會增長無明就稱為智。惟有佛恒有智。其它菩薩有時
智,有時惑。

‧妄念
即是有三毒、無明之念。這個念,就是惑。與貪欲有關的即是思惑,
與三界內之知見有關的即是見惑。與法執有關的即是初地至五地菩薩
的塵沙惑。

以上,可以觀察的出,正念中亦有惑業。忘念中有惑業,卻沒有智。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3:21)回應

>一竿子禪和子,
>只會口頭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3:07)回應

但比「中國佛教論壇」一竿子都沒有還好。

(去中國佛教論壇溜一下的感概)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3:38)回應

六祖曰:「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
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大名:夏蟲於2002/05/12(04:45)回應

原來早已另闢戰場開打,怪不得在樓下聽到一片吶喊聲,初來乍到
只見法迄巴大德關公耍大刀,一把八十公斤的青龍偃月,使的虎虎
生風,豪不含糊,咱家果然未看錯人!
好個古代禪們機鋒重現,現代摩登禪上市,妙哉!妙哉!問者精闢,答者
不落一物,仲夏向法迄巴大德及諸位頂禮.

又(03:38)這篇寫得太好,怪不得仲夏睡不好覺,阿那個老仙覺識叫
我起來看這篇,實在可以典藏學術內,這秘心狀態若無現代證量大
德解釋,光看經典很難懂,佛子應心存感謝.

法迄巴大德,正所謂物以類聚,您在大陸那邊想必也認識一些能識者
多介紹來這邊談談,好否 ?
大名:仲夏於2002/05/12(05:07)回應

對不起,看錯了,是(03:21)這篇.
大名:仲夏於2002/05/12(05:30)回應

法迄巴菩薩:
吃飯中菩薩只顧自己吃,不知何時眾生才能吃他煮的菜餚。
很多眾生只顧自己嘻戲玩耍,而忘了玩得髒兮兮的也不好好把身上的
塵垢洗乾淨。

大名:學佛於2002/05/12(07:30)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古德云: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你知是不知?

打死不知即知!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30)回應
..................................
法迄巴呀
>>>打死不知即知!

悟道的人是不殺生的!
不知即知
知即不知
知而不住知,故即不知
不知亦不住不知,即知

如是一知一切知!
此乃佛之境界也!

大名:大呆於2002/05/12(07:32)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師:『南泉斬貓』、『歸宗殺蛇』之當下,破的是何
法?
大名:下師於2002/05/11(22:20)回應
大名:下師於2002/05/12(08:37)回應

>請問法迄巴大師:『南泉斬貓』、『歸宗殺蛇』之當下,破的是何
法?

破師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27)回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8:38)回應

請問法迄巴仁者:「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不得
成 佛道時如何?」

大名:請問於2002/05/11(22:49)回應
大名:請問於2002/05/12(08:39)回應

請問法迄巴仁者:「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不得
成佛道時如何?」

一棒打死這個蠢佛!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2:51)回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8:40)回應

一棒打死這個法迄巴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未審此意如
何。乞師指示。師云。大通者。是自己。於處處達其萬法無性無相。
名為大通。智勝者。於一切處不疑不得一法。名為智勝。佛者。心清
淨光明透徹法界。得名為佛。十劫坐道場者。十波羅密是。佛法不現
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滅云何更有現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應更
作佛。古人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間法。道流。爾欲得作佛。莫
隨萬物。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世與出
世。無佛無法。亦不現前。亦不曾失。設有者。皆是名言章句。接引
小兒施設藥病。表顯名句。且名句不自名句。還是爾目前昭昭靈靈鑒
覺聞知照燭底。安一切名句。大德。造五無間業。方得解脫
大名:智勝於2002/05/11(23:06)回應
大名:智勝於2002/05/12(08:42)回應

「智勝」仁者:

我四大皆空,汝打何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09)回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8:43)回應

諸位仁者:
留言時請每行【30個中文字】時斷行
大名【四個中文字】
以免影響版面整齊度
謝謝各位仁者合作
阿彌陀佛!
大名:版工靜觀於2002/05/12(08:48)回應

空刀尚且殺空人
何況空棍打死空人

大名:無聊於2002/05/12(08:52)回應

「智勝」仁者:

我四大皆空,汝打何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1(23:09)回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08:43)回應
..................................

打"我四大皆空"之相!

大名:大呆於2002/05/12(08:59)回應

學佛大德:
明心見性之行者
須是一見,直至佛地,一如六祖所言
若未至佛地(佛境界)者皆是未悟

因悟道之人
無有少法可得故不言悟!
其行一如凡夫
若非自己有功力,否則是看不出來的!

沒有一個悟道之人,是到處招搖言己已悟
若處處顯露"已悟"之相
此相已障其道,何悟之後有?

大名:大呆於2002/05/12(08:53)回應
大名:轉貼於2002/05/12(09:21)回應

法迄巴兄:
[問:[諸法空相]佛為何而說?
答:因為有平常人不入佛知見 ]

若有平常人入佛知見,還是平常人,

諸師兄,能不拾起就盡量不拾起,
心如大圓鏡,物來須照物,須應物,
應物時,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
物去無影無著, 心量大如虛空,
不另求淨土,無處而非淨土,若解此義淨穢不干心,
生前即常居淨土,往生亦復如是,
生前不居淨土,往生何處有淨土?

佛法不離世間法,勿捨世法而行佛法,
心清淨就是佛行者,

縱說得八萬四千法,諸法皆非菩提,勿住勿離,
老話一句:
正道本無法,正法亦非道,
將法以為道,終生不見道.

提供參考!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0:28)回應

仲夏啊

西方明慧普照日正當中久暇,
無垠萬里鮮法少雲飄過兩下,
唯見東方壓壓一片遮空昏暗,
眾人引頸乞法四處張望嘩然,
大毛回神一輪古月至此高掛,
食古大餅難化棒禪糾結死纏,
每至世覺般若必呈錯解爛打,
說一不中是此彼此般若何來,
一心多願迷信充斥末那妄想,
佛性般若未曾遠離眾人仲夏,
勸兄兀自內觀這裡隨便看看。

了此端倪!

老友如老狗呼喚兄回心兩聲


大名:菩提法眼於2002/05/12(10:38)回應

999
如枯木石頭?那不是了無生機,內守幽閑?
我的入手處是沉靜,不起觀,不隨念,應物則發,無物則息,一路下

請指教
大名:lin於2002/05/12(10:44)回應

下手處何不在正知正見方面用功,以佛所說的諸惡莫非'
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印正.
大名:掃把星於2002/05/12(11:00)回應

>吃飯中菩薩只顧自己吃,不知何時眾生才能吃他煮的菜餚。
>很多眾生只顧自己嘻戲玩耍,而忘了玩得髒兮兮的也不好好把身
>上的塵垢洗乾淨。

學佛仁者:

汝倒是會吃飯的利根。
汝嘴邊粘著是什麼?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24)回應

>縱說得八萬四千法,諸法皆非菩提,勿住勿離,

平常人仁者:

汝道何謂菩提?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30)回應

>法迄巴大德,正所謂物以類聚,您在大陸那邊想必也認識一些能識
>者多介紹來這邊談談,好否 ?

仲夏仁者:

吾自己也不識!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31)回應

法迄巴菩薩
擦乾淨了!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1:35)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法迄巴仁者:
心清淨觸目所及皆菩提,
雖如此,心盲者不可見,
雖不見,菩提不曾遠是人,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1:37)回應

明心見性及悟後入手方式」,言已盡義,觀現今行者尚有一些疑團

解,由於自個兒也曾走過無知的歲月,知道許多行者於解脫路上有許
多疑
團未廓,以致知見錯誤,動輒得咎。所以,就此因緣,大眾可盡提汝
疑,
除二法事不論外,吾知之即答。二法之事待汝自個兒入處打成一片時
即自
知,現成從他人得皆說食不飽。
法迄巴仁者,汝見二法事外的是什麼法?
大名:錯了擦掉於2002/05/12(11:39)回應

縱說得八萬四千法,諸法皆非菩提,勿住勿離,菩提果自生.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1:39)回應

學佛仁者:

我看還有屑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41)回應

>心清淨觸目所及皆菩提,
>雖如此,心盲者不可見,
>雖不見,菩提不曾遠是人,

平常人仁者:

我心污濁亦見菩提。
此作何解?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43)回應

但悟無生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1:44)回應

錯了擦掉仁者:

無錯了擦掉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45)回應

但悟諸濁無生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1:46)回應

平常人仁者:

汝謂何為無生義?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46)回應

汝既是懂弄飯,又何必問吾嘴邊是什?
汝所弄的是否飯耶?
可有別的耶?
大名:掃把星於2002/05/12(11:49)回應

法迄巴仁者:
無生豈有意?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1:51)回應

法迄巴菩薩 :
再擦一次,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1:53)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平常人仁者:

無生無意,是誰來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56)回應

法迄巴仁者:
雖有所說亦非意,
仁者自生分別.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1:58)回應

學佛仁者:

果真擦乾淨?
汝鏡子照了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1:59)回應

平常人仁者:

汝還分別乎?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00)回應

法迄巴仁者;
雖有分別,亦非意.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2:03)回應

掃把星仁者:

我吃飯自吃自飽。
汝向來吃什麼飽?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03)回應

法迄巴菩薩 :
無需擦了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2:06)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平常人仁者:

正面是手心,反面是手背。
汝作什麼解?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07)回應

學佛仁者:

汝今鏡中是何光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09)回應

中午了:各位不吃飯嗎?待吃飽再來看戲。
大名:戲迷於2002/05/12(12:11)回應

善!
肚子餓了直須吃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13)回應

善!
肚子餓了直須吃飯!
我也吃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13)回應

法迄巴菩薩 :
無光景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2:13)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法迄巴仁者:
我道:
正面是手背,反面是手心。
若能善分別,正反皆如如.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2:13)回應

>無光景?

打你這個瞎了眼睛一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15)回應

法迄巴菩薩 :
因為無鏡,所以無光景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2:16)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讚成讚成.
外賣今天不能吃,媽媽中午真的好.
一起去吧---------Tea Time 再見
大名:喬楓於2002/05/12(12:17)回應

平常人仁者:

汝只在門邊!
猶是識情作祟。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17)回應

12:50再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2:18)回應

法迄巴仁者,汝見法外有事,是謂未見,自己未見,筢來弄人.
汝當謙下,
大名:錯了擦掉於2002/05/12(12:27)回應

法膏膏
你這隻附禪的大纏
抓著禪語咩咩叫
多少明眼人看你是塊料
誰知仍是〔執見〕廢料
好言相勸 你說戲論
算了 你繼續玩吧
待你夢中 痛打你三十棒 看你還叫不叫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2:29)回應

法迄巴仁者 ;
一句[猶是識情作祟]。
露出狐狸尾巴.

說說除去[猶是識情作祟],還有其他嗎?
明人眼前莫矯情,
莫認眾人皆盲者,
盲不盲一見即知,
莫以為一盲可瞞眾盲,

談談[心體]若何?
若談得許汝開法眼,
莫與群魔論生計,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2:37)回應

群魔是指法識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2:40)回應

小頑皮你是我的偶像,請幫我簽名
大名:戲迷於2002/05/12(12:47)回應

法迄巴菩薩 :
你這一棒恐怕要落空了!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2:49)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你看空了
大名:戲迷於2002/05/12(12:55)回應

頑皮
那是一塊光說不練的好料
也是眼拙心拙的廢料
我們的問題太難了他不會答
嘴不說行為已經表現
慈悲點吧
別再為難已經投降的人

大名:poem於2002/05/12(12:58)回應

lin
你看"了無生機"就從你的嘴巴說出來了.
枯木石頭會說我放下嗎?我了無生機,內守幽閑嗎?
不起觀.不隨念他必須建立在起觀.隨念的相對法上
若要學般若不是說不能捨.而是超越捨
般若能滅除一切煩惱而不說我能滅除一切煩惱

大名:999於2002/05/12(13:04)回應

POEM 膏膏
今日咱們說相聲 看戲去吧
念POEM 鞭屍去吧
看看這個守屍鬼 何時不交涉
咱們再來吧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3:06)回應

法大德
您說的可真是"頭頭是道".
只不知
和一個溺水者的心,是別是無別?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3:06)回應

頑皮 好吧
電影你請
爆米花我出
一起看戲吧
大名:poem於2002/05/12(13:09)回應

法迄巴菩薩:
在此頂禮
工作去~~~~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3:12)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法迄巴仁者,汝見法外有事,是謂未見,自己未見,筢來弄人.
>汝當謙下,
>大名:錯了擦掉於2002/05/12(12:27)回應

汝何不應機?唉,又是個知解宗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3:20)回應

>您說的可真是"頭頭是道". 只不知 和一個溺水者的心,是別是無別?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3:06)回應

不入呆意,即免溺水。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3:23)回應

>學佛你看空了
>大名:戲迷於2002/05/12(12:55)回應

這個戲迷倒是會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3:25)回應

999
你是主張離世而修?否則如枯木石頭,不與世應,吃飯時不知吃飯,
走路時不知走路,這樣子要走專修途徑才可。
「不起觀,不隨念」就是因為以往起觀、隨念有過患,才會演變成
「不起觀、不隨念」解決了嚴重的問題,能斷粗重煩惱,迄今仍受其
法益,常能逢兇化吉。
大名:lin於2002/05/12(13:27)回應

平常人仁者:

汝不應機,再慈悲汝一回,免汝不知入手處。
舉我問汝之意問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3:30)回應

菩提法眼
啥對聯ㄚ?還是感謝了!
************************************************************
法迄巴大德
汝既不識,吾亦識不得!受教了!
大名:仲夏於2002/05/12(13:39)回應

說得倒好。

即說偈曰:
仲夏夜清涼,
明月自顏色,
不見煩惱熱,
其惟悟者得。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3:44)回應

lin
般若難說才用枯木石頭作便宜
法無定法各受其法益
大名:999於2002/05/12(13:47)回應

法迄巴仁者:
明人眼前莫說瞎話,會嗎?
若也不會,
應不應,會不會皆為兩頭事,

[心體]若不會,
於佛法前卻作魔事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3:48)回應

心體若明,即是見性人,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3:52)回應

平常人仁者:

禪機不應,還說什麼見性人。不過是個知解宗徒罷了!
念佛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4:00)回應

[自言是菩薩,復作如是說:
我慈悲一切,成佛度眾生 ,
他惱生憎恚,懷忿不與語,
常求他人過,樂於鬥爭訟,
亦稱歎忍辱,即說諸法空,
我心多嬌慢,常觀他人過,
------------------,
是人於佛道,不能勤修行,]

錄至[諸法無行]經.

常謂自己慈悲於人,此人不知慈悲義.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4:05)回應

你是主張離世而修?否則如枯木石頭,不與世應,吃飯時不知吃飯,
走路時不知走路,這樣子要走專修途徑才可。
「不起觀,不隨念」就是因為以往起觀、隨念有過患,才會演變成
「不起觀、不隨念」解決了嚴重的問題,能斷粗重煩惱,迄今仍受其
法益,常能逢兇化吉。
大名:lin於2002/05/12(13:27)回應
-------------------------------

lin
古德云: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吃飯時不知吃飯, 走路時不知走路,這樣子要走專修 妄覺嗎?

大名:妄覺於2002/05/12(14:05)回應

法迄巴行者:
不解[禪]義,
禪機掛嘴邊,
瞎卻一隻眼.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4:08)回應

雖說不平常法還是平常人
今日是救不得矣,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4:09)回應

莫怪古德燒碧嚴錄,
(碧嚴錄是專紀錄禪機對應之事)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4:12)回應

沒錯,誰叫我是平常人
醒來仍是平常人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4:15)回應

特 別 報 告 :有 關 呀 巴巴 在 神 學 牛 院兩 年 ,後 潛 走 失
終 ,佢 平時 要 渴 牛 奶,打 捧 球 ,玩 口 水 ,愛 吃 東 吃 西
愛 p.s偶 也有 少 許 幻覺 ..還 好 面 皮 厚 ,不 懂 答 問 題
便 做 [無 我 ]後 又 出 現 覆 另 題 ? 如 有 各 位 大 德 看
到 後 ,唔 好 請 佢 吃 朱 古 力 肉 湯 ,因 為 佢 愛 玩 捧
捧....呵 呵 ?請請....留 言 321
大名:幻化身於2002/05/12(14:18)回應

法迄巴兄: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盡說些或深或淺的戲論罷了,

對心體毫無所知,談何佛法?

念佛念自性,自性若迷,何處有佛可念?
不過,還是請君念佛去!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4:26)回應

不惟沙門僧團有六群比丘
即見白衣中亦有六群白衣
一哂!:)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4:27)回應

觀這兒,一大堆口頭禪禪和子的,
知解宗徒來做師的,若是無疑問我
,就另開一題顯法,慧廣和尚既不
禁汝說,版工亦許汝言!

若沒事,敝人自在行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4:36)回應

師兄:
自認高來高去,
原是扁擔漢,
不解[諸法空相]義,
眾人不施功,佛性自現前,
眾人皆施功,佛性亦現前,
會不會?
會與不會,皆念佛去!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4:40)回應

汝話這多,休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4:45)回應

惟見他人過,不見己之過,
我說何若汝說多?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4:48)回應

我言天上月
月則名惟一
汝說地下水
水月皆影義

口說無生語
不會無生體
知解來做伴
若會何分彼

不會妙禪機
手心手背語
若是大丈夫
斷掌即了義

可惜!可惜!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5:11)回應

妄覺
「不知是無記」,不是不知吃飯是無記,此中難明言
何況這也不是目前入手處
大名:lin於2002/05/12(15:25)回應

>古德云: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吃飯時不知吃飯, 走路時不知走路,這樣子要走專修 妄覺嗎?
>大名:妄覺於2002/05/12(14:05)回應

吃飯時不知吃飯,是用功過度,心不在焉。功夫用在他處,與妄覺不相
干。

心既不在,又在何處?這才是重點。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5:38)回應

法迄巴菩薩:
在此先頂禮
看戲的人不知道有沒有學到什麼?還是會背幾句台詞就說他很會演戲
了,或是以為自己很內行呢?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5:46)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法迄巴兄:
執守禪機義,
斷掌有何意?
何曾解無生,
汝會若如此,
投崖了人我,
可憐憫者,可笑又可悲!
當是心意用功夫.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5:47)回應

法迄巴菩薩:
演戲的人下台還是要卸妝,總不能穿著戲服到處跑。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5:49)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汝所說這齣戲是什麼戲?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5:55)回應

法迄巴菩薩:
問看戲人囉
那你認為應該是那部戲?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6:03)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法迄巴菩薩:
人生如戲,戲總是會演完。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6:10)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法迄巴仁者:
斷掌去向背!
投崖除人我!
砍投斷雜念!
離婚斷情緣!
煞是好辦法.

提禪機逞人我,
待我搬碧嚴塞住汝之口,

若是大丈夫,不支吾,談談
放下後`俱捨後`無住後,又如何?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6:28)回應

學佛仁者:

我不看戲。都是戲在看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6:32)回應

莫讓後學人惟見人熱,
灑些清涼甘露水.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6:33)回應

惟見人我熱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6:34)回應

學佛仁者:
>人生如戲,戲總是會演完
這句話倒是說得沒錯。
不過,是何時演完而已。

汝看這戲何時落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6:35)回應

>若是大丈夫,不支吾,談談
>放下後`俱捨後`無住後,又如何?

不異平常人。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6:37)回應

法迄巴菩薩:
當大家不看你的時候戲就演完了,願眾生不要一直演這"人生戲"。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6:45)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如何是平常人?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6:45)回應

>如何是平常人?
照鏡子去~
照完再來跟我說看到什麼?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6:48)回應

學佛仁者:
>當大家不看你的時候戲就演完了,願眾生不要一直演這"人生戲"。

我是誰汝知否?再道一句!(棒子侍候左右)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6:50)回應

法迄巴兄:
略談平常人之心體,
若不能談也應旁敲澈擊,讓心體顯出,
無須顧左右而言他,

就在眼前,勿須思量,思量即不中用,
應隨問隨答,
六祖曰:見性之人,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6:54)回應

突然覺得「照鏡子去」這句話講得特別多。
若果成宗,倒是可名「照鏡宗」。一晒!:)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6:54)回應

不入呆意,即免溺水。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3:23)回應

哈哈
心識逐境而居, 漆黑桶中,空攪瞎水,只是攪得比較順,
還以為是桶底透脫啊?
唉唉唉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6:56)回應

法迄巴菩薩:
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喚醒眾生,為著眾生再打千萬棒我也心甘情
願。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6:57)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平常人仁者:

汝也知直心是道場。
為何我問汝機,皆不知直心回答。

若欲知我所說無生意,
我若為汝分解說破,即非菩薩道行者。

終不為汝分解。
再去照鏡子~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6:58)回應

>心識逐境而居, 漆黑桶中,空攪瞎水,只是攪得比較順,
>還以為是桶底透脫啊?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6:56)回應

汝見何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02)回應

>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喚醒眾生,為著眾生再打千萬棒我也心甘情。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6:57)回應

汝知菩薩心,不知佛心。
既入寶山,莫空手回。

汝今鏡中無光景。我一棒後目前如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05)回應

法迄巴兄:
也該輪你去照鏡子了,
無生何須言語,
當下即無生,
心起緣又生,豈得無生義?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7:05)回應

真是不可教!唉~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06)回應

法迄巴菩薩:
只見眾生苦,不見自己痛。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7:07)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法迄巴兄:
說了半天,原來兄不識心體.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7:08)回應

汝見何事?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02)回應

汝見誰言?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08)回應

>也該輪你去照鏡子了,
>無生何須言語,
>當下即無生,
>心起緣又生,豈得無生義?

欲我照鏡,把鏡還我!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09)回應

學佛兄
我是誰不重要!眾生醒要醒什麼?
迷什麼?度到哪去?不清不楚你作何事?
那究竟是真醒還是說夢話呢?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2(17:10)回應

法膏膏
你還睡覺嗎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7:10)回應

>汝見誰言?

日日相見不相識!
汝道此人是誰?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11)回應

常存教人心,不解心體義,
到頭必自誤還誤人,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7:12)回應

貪嗔癡慢疑,
可曾離此物?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14)回應

>法膏膏
>你還睡覺嗎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7:10)回應

論法不戲語,戲語墮地獄
不知睡覺意,一睡螺螄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14)回應

唉呀
何來戲語
你看到了嗎?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7:15)回應

不佛不魔菩薩:
為何眾生求神拜佛?眾生心安理得嗎?
為何社會犯罪率節節高昇?為何大家總是說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呢?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7:17)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只見眾生苦,不見自己痛。

眾痛即我痛,我動眾不動。
若入不動時,破鏡見主翁。

還會不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17)回應

阿呆兄
你在哪跟他玩幾句話既不見性又不好玩
那只會讓這裡口水甚多
我已經看了很久了他的言論
發現有幾個特點
1邊斷見甚多
2遇到危險馬上跳走
3只會跟比他弱的玩
讓他跟只想耍嘴皮而又未見性的人玩
我倒是有個人選把三菱大師找來玩
大名:poem於2002/05/12(17:19)回應

>貪嗔癡慢疑,
>可曾離此物?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14)回應

物則不見,人則不離!
汝看這是什麼人?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20)回應

若問我取鏡去,
灑泡尿,以為鏡,
照得人我盡散去,

怎奈風吹不動陽光,竹影掃不動落葉,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7:21)回應

>何來戲語
>你看到了嗎?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7:15)回應

是不是汝心自知!不必我點出。
若要我點,只給一棒!
再戲語即把您默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23)回應

法迄巴兄:
自己編戲,自己演,
還問我這配角如何演,

唯有法迄巴能演法迄巴,
誰能更你比,
末學下線了
大名:平常人於2002/05/12(17:27)回應

平常人仁者:

再照鏡子去~
若知機就此轉一句。

若再不轉,今日因緣未成熟即把您默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28)回應

學佛兄
佛法你把他當 遏止犯罪 問心無愧的法嗎
佛法以世間法呈現或許能做到這樣
但是佛法又是第一義諦法
認識你的本來面目的法
你是誰?未生你前誰是你?生你之後你是誰?
當你又再度知道是名見性是名解脫
因而了脫生死涅盤寂靜
這樣不是就捨壽去涅盤而是當下一切皆涅盤的真涅盤
俱足了這樣的生死觀涅盤觀是名成就佛法
那麼閣下阿!你所謂的世間法自然就會有該有的答案了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2(17:29)回應

不見,何來[物]名?
不離,汝何須多言?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29)回應

>不見,何來[物]名?
>不離,汝何須多言?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29)回應

問這人去!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32)回應

法迄巴菩薩:
眾痛非我痛,眾動我不動。
眾生不動時,破鏡見主翁。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7:32)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執[見住]不放
已叫你吃了多少棒 還不醒悟
如此瞎心盲漢
也難怪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7:32)回應


離!!!

喝!!!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35)回應

不佛不魔菩薩:
只願眾生遠離顛倒夢想無憂悲苦惱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7:35)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仁者:

有點影子。破鏡後又如何?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36)回應

法迄巴菩薩:
在此頂禮
工作去~~~~~~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7:37)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離!!!
>喝!!!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35)回應

汝離什麼?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38)回應

>工作去~~~~~~
>大名:學佛於2002/05/12(17:37)回應

汝工作後還有所得嗎?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40)回應

>離!!!
>喝!!!
>大名:阿呆於2002/05/12(17:35)回應

汝離什麼?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38)回應

給勘破了,還不知啊。

大名:路人A於2002/05/12(17:42)回應

不打無益語筆仗!
汝這呆,戲語即不奉陪!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48)回應

呆呆
哈哈哈哈
他又停權拉
大名:poem於2002/05/12(17:53)回應

本地自風光名媚
不用汝詩情來點畫意
饒舌就更免了!這兒六群白衣已夠多了!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17:57)回應

法膏膏
呵呵
你繼續說吧
可捨不得看你五百世野狐身啊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8:00)回應

呵呵 白衣那當如何阿
大名:poem於2002/05/12(18:02)回應

以他目前的見地真的是有不[落]因果的見地喔
所以還真怕他當狐狸
大名:poem於2002/05/12(18:07)回應

POEM膏膏
算了 頑皮念個詩給你聽 偶們離開吧

襪來唸歌喔~~~吼伊聽~~
有個法膏喔~~~今厲害~~
識情當禪心~~~畫纏意~~
法執認究竟~~~講繆法~~
送他真實義~~~當戲論~~
論義用禪機~~~住空跡~~
執用為體性~~~怎知真~~
是法住法位~~~難接受~~
哩貢怎麼辦喔~~~~~~~~~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8:26)回應

嗯 那麼也好 希望大眾見此
自思量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還規定要如何論法
唉~弟弟咱們走
大名:poem於2002/05/12(18:30)回應

to:各位大德
1.法執與著相
法執與著相那一個 較可悲 ?
*** 一般修行人之經歷 :
著相(拜佛像...)
法執 (執經書為法, 執方便法為法....)
空執 (以為放下 "法執",就超越 "法執"...)
空空執 (大腦自己欺騙自己,已超越 "空執",宣稱 無修無證)

2 若知道自己修行在 何階段, 就無所謂之可悲, 保持 謙虛心
道心,再上進即可.

3 可悲的是: 不知道自己修行在 何階段, 自欺欺人, 幻想自己
已得道.不須明師. 談佛法只是為了炫耀自己博學 .而不是想
利益他人.




大名:易修於2002/05/12(19:26)回應

喂偶像:你們要去那裡?我也要轉台
大名:戲迷於2002/05/12(19:26)回應

法尾巴膏膏喔~~~~~~~
頑皮可沒和你戲~~~~~論喔
頑皮的尾巴是偶而放放給人聞香
而你的尾巴還真是拉著不放啊
是你自己要用[禪機]這套
結果呢 人家無事 你還抓著尾巴猛追窮打
人家說擬念即乖 你可擬得真緊啊
所以才給你提示嘛 你又說頑皮戲論
論壇中倒是將你的所見論出 讓大家討論吧
只是一副〔我是老師〕的樣子 能如何的悟 還真是疑問啊
也難怪啦 人之患 在好為人師啊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19:57)回應


有二事菩薩應學。何謂二?一謂有菩薩來云功德已圓。若菩薩來云功德已
圓者,是菩薩已知所論主題法施因緣將盡。一謂有六群白衣來十方道場吵
鬧。是六群白衣一來應知所論主題法施因緣將盡。

又有一事菩薩應行。即為菩薩若已知上述所云法施因緣將盡,菩薩應該依
緣另立主題或廓心而去。

以上為菩薩妙觀察智中所見微細分別事,一切菩薩行者應學。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2(20:08)回應

你已具足菩薩的理事行否
唉 大言不慚啊
還真是標準的知解宗徒啊
大名:小頑皮於2002/05/12(20:19)回應

眾生的悲哀,來自於深執愛欲,自己卻不知道。
眾生的煩惱,來自於深執愛欲無法捨棄。
眾生的可憐,來自於已知深執愛欲,一邊想捨棄,卻一邊染著。

為什麼呢?因為自我反省能力、精進心無法持久。

很多愚痴的凡夫對您或譏或嘲或惡語。唉,因為他們是愚痴凡夫,
也不用跟他們計較了,若能改過就不稱為愚痴凡夫了。

修行的路上有順有逆,能都用得起來才是真功夫。

教有緣人一個密訣,那就是:先把自己的習氣放下。到時候,這
些愚痴人怎麼說也與汝無關了。他們愛造他們的業與您何關?您
也不用想去度化他們。菩薩度眾也要看是否有「因緣」而定。

放下,就一切自在!
這句話當這個主題的結語很適當!:)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00:01)回應

更壞 的事 有人跟著邪師 雖邪師講的道理酷似正確的許多的地
方修行方法還有偏差,差之一厘失之千里 結果萬劫不復

大名:未必於2002/05/13(00:17)回應

誰家火災門不開;誰家火災門不開。
不可話阿不可話;快救火阿快救火。
門門門阿道道道;是您進來我出去。
無所從來無所去;叫您出來我問您。
無所從來無所去;阿您不來我不去。

合十
大名:樵夫於2002/05/13(00:28)回應

法迄巴菩薩

什麼也沒看見
如果您有禪師的拄杖
就搗我三個手心
如果您是大德仁者
就用棒打三個手背

合手
大名:樵夫於2002/05/13(00:37)回應

水火如今弄俱在;如如不動沒變異。
怎須逃走求向外;本體心性自具來。
野心奔波數千戴;快快歸心喚醒來。
管他水火也風災;只是門開踏入來。

合十
大名:樵夫於2002/05/13(00:40)回應

>>眾生的悲哀,來自於深執愛欲,自己卻不知道。
>>眾生的煩惱,來自於深執愛欲無法捨棄。
>>眾生的可憐,來自於已知深執愛欲,一邊想捨棄,卻一邊染著。

眾生想放下,但是有太多細微的妄欲無法察覺,唯有不斷的參禪學
佛,不以為自滿,虛心受教,自己到底放下多少,自己最為清楚,何
必呈口舌,實在放下無可放下時,才是真解脫,否則再修也是無法逃
脫輪迴。


大名:學佛於2002/05/13(05:59)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學佛
無明你怕貪嗔痴你怕都捨囉
那麼如果眾生都成佛
這些無明 貪嗔痴 跑哪去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3(08:23)回應

清海 說他是過來人
盧勝彥 說他是過來人
宋七力 說他是過來人
妙天 說他是過來人
李宏志 說他是過來人
法迄巴 說他是過來人
...
偶不敢說
偶是過來人

誰沒過去?
那個沒過來?
沒過來
那有現在?

吹牛的法迄巴
他說
他是
過來人


大名:吹牛巴於2002/05/13(09:15)回應

貪、嗔、癡皆是夢幻泡影
何處惹塵埃?
祝諸菩薩法喜充滿!
大名:學佛於2002/05/13(09:43)回應
信箱:pilot736@yahoo.com.tw

何處惹塵埃 那你怎麼惹來當人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3(09:57)回應

不佛不魔大德:
承願再來的人就非是塵埃惹來的!

大名:普願於2002/05/13(11:00)回應

普願對拉 然汝所言
我是問此幻何來
無中生有?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3(11:07)回應

不佛不魔大德:
此幻乃一念迷而來
一念迷念念迷
如是輪轉不休
大名:普願於2002/05/13(11:55)回應

>>放下,就一切自在!
>>這句話當這個主題的結語很適當!:)

就這種見解還敢說明心見性 ?
難道不怕舌頭墮地嗎 ?

"法迄巴於2002/05/12(03:21)回應" 的文章, 您說 :
>>‧無為法
>>不隨不止,當下念起明明了了而已。
>>此明明了了代表「未隨流轉」。
>>如是「存捨心」(微懲其心),久即能入「無所住」。

這小段話就是大邪見,
看您2002/05/12(03:21) 的文章
您不但不通宗門, 於教門的認知也是錯誤百出.
懇請您多花些時間看看經教, 改改您的見解.

大名:懇請於2002/05/13(12:19)回應

懇請大德:

您又知道了?這麼明眼就開示您的功夫及次第來看吧!
釋迦牟尼佛的寶不要盜!不然給您一棒

以上所言適用未來進來指教者。既然言他人有誤,
就露一下自己的功夫。口頭春風只是令人看凡失笑而已!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2:36)回應

又,「不隨不止」教法是蓮花生大士所開示,
這個「懇請」仁者,功夫境界顯然是在蓮花生
大士之上。

開示吧,吾人拭目以待!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2:40)回應

普願
喔一念迷而來阿
一念迷之前是清淨本然是吧
那麼你的一念迷怎麼跑出來
好比純金怎麼變金礦
要是純金變金礦那跟輪迴有啥兩樣
上去就準備等下來囉
兄阿有沒有搞錯阿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3(13:12)回應


>>不隨不止,當下念起明明了了而已。
>>此明明了了代表「未隨流轉」。
>>如是「存捨心」(微懲其心),久即能入「無所住」。

這種無為法, 這種「無所住」, 睡覺也是「無所住」嗎 ?
歡喜憂愁妄哀傷快樂時, 也是「無所住」嗎 ?
病痛時, 精神差疲倦時, 沒有定力時, 也是「無所住」嗎 ?
您檢查看看, 我不騙你, 您這種「不隨不止」,
連聲聞初果所斷之「我見」都未斷, 更不用說大乘見道.
懇請多看看經教, 多想想, 實際從各方面驗證, 我不騙您.

大名:懇請於2002/05/13(13:16)回應

不隨不止化妄念
化妄妄失非正念
覺已不隨方逆流
明明了了妄覺照
未隨流轉淨妄著
不隨流轉方入道

大名:999於2002/05/13(13:46)回應

不佛不魔兄:
>>好比純金怎麼變金礦
未見道時是金礦
金礦未成純金之前乃一念迷所至
見道後是純金
當然不會再回金礦

大名:普願於2002/05/13(14:30)回應

懇請仁者:

當您能把三藏十二部燒了,我再來看它!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3(15:01)回應

普願兄
那金礦打哪來呢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3(15:37)回應

普願兄
這樣好了我把範圍幫你縮小一點
金礦是本來就有
還是從金轉成礦呢
還是你另有答案
大名:不佛不魔於2002/05/13(16:10)回應

不佛不魔呀
>>>還是從金轉成礦呢
何分金與礦?
兩頭未休去
又來論無記
無記本無頭

大名:大呆於2002/05/13(19:59)回應


>>當您能把三藏十二部燒了,我再來看它!

好好入您的「無所住」吧 !
就照您說 : "如是「存捨心」(微懲其心),久即能入「無所住」"
如果您沒有重大過惡, 或許還可以 "入「無所住」" 八萬大劫.
如果不改狂禪氣習, 那請珍惜您這一期生死, 好好「無所住」吧 !

大名:懇請於2002/05/13(21:32)回應


「不知是無記」,不是不知吃飯是無記,此中難明言
何況這也不是目前入手處
大名:lin於2002/05/12(15:25)回應
----------------------------------------------------
lin
離知,不知是入手處
大名:妄覺於2002/05/13(23:22)回應

lin
離知與不知是入手處
大名:妄覺於2002/05/13(23:24)回應

妄覺
雖如是說,難行啊難行,看看因緣吧!
大名:lin於2002/05/14(00:19)回應

lin

離知不知疑情起
去解粘縛拔釘契
說難行易上一層
能除煩惱至佛地
大名:999於2002/05/14(00:53)回應

懇請仁者:

汝說我「入「無所住」八萬大劫」的依據是什麼?天眼通嗎?汝知我心
嗎?

不道或道錯就是妄語業成。

引個不知他心的妄語業墮地獄經文給您看(註一)

**********************************************************
註一
********

No. 650 諸法無行經 (卷1) T15, p0752c

善男子。是高須彌山王佛。以法囑累淨威儀菩薩令守護法。囑累已後便入無餘涅槃。時有比丘名有威儀。持戒不淨得四禪四無色定及五神通。善誦毘尼藏樂於苦行。不能善知他心。其弟子眾亦皆苦行貴頭陀法。是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於無所有法中得巧方便。復於一時。淨威儀法師將諸弟子。到有威儀比丘住處與共同止。淨威儀法師憐愍眾生故。從所住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弟子。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弟子眾亦善教化。到諸聚落而為說法。令若干百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威儀比丘常樂住塔寺。其弟子眾不持淨戒而樂行頭陀。有威儀比丘勤行精進其心決定。自以所行化諸弟子。貪著善法有所見得。所謂說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皆苦一切法無我。不能善行諸禪定法。亦不能善於菩薩所行之道。本心不純故。淨威儀法師善知眾生諸根利鈍。知有威儀比丘心故。不復常入聚落。其諸弟子如本不異。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常入聚落。生不淨心。即鳴犍椎集眾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於聚落。不能一心徐行靜默。數入聚落得何等利。佛所稱讚阿練若住處。汝等當行禪樂莫好入他家。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不受其語猶入聚落。後於一時有威儀比丘。見從聚落中出。更鳴犍椎集眾。說如是言。若復更入聚落者。不復得住於此。

爾時淨威儀法師將護有威儀比丘故。告諸弟子。汝等。從今已去勿入聚落。即如師教不入聚落。爾時諸人民眾不見其師及諸弟子故。皆懷憂惱善根退失。淨威儀法師過三月自恣竟。從是中出至餘僧坊。於其所止師徒還入城邑聚落為人說法後時有威儀比丘。見淨威儀法師還入他家。見其弟子毀失常儀復生不淨惡心作是念。是比丘破戒毀戒何有菩提。便語眾人。是比丘雜行去佛道甚遠。有威儀比丘起是業已。

後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百千億劫受諸苦惱。

從地獄出六十三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三十二萬世。出家之後是業因緣反道入俗。又餘罪業因緣故。於淨明佛所出家入道殷勤精進如救頭然。千萬億歲中乃至不得柔順法忍。無量千萬世諸根闇鈍。師子遊步。於汝意云何。爾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是。我時起是微細不淨心。受此罪業墮於地獄。師子遊步。若人不欲起是微細罪業者。於彼菩薩不應起於惡心。菩薩諸所行道皆當信解。不應起於瞋恨之心。應作是念。我不能善知他人心。眾生所行是亦難知。善男子。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是故行者不應平量於人。唯有如來及似如來者。乃能知是。

大名:法迄巴於2002/05/14(00:54)回應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書名:「如何在無意義人生中,活出意義」

  我真的應該去寫本書,書名就叫做:「如何在無意義人生中,活出意義」

  凡夫來這世間是是「應業」而來,無論在投胎過程神志是否清晰,他都無法拒絕!因為是這種狀況而來,所以「這個人生基本上是無意義」。若說人生有意義,至少要有二要項:

  (1)他已覺醒人生是無意義,並立下有意義的計畫

  (2)他已在執行這個計畫

  說到這裡,那這個人生對我而言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呢?呼~幸好,我已覺醒而且也在執行有意義的計畫。

  也許,您好奇想知道什麼叫做「有意義的計畫」吧?

  您能看到這文章也算是有緣,我就分享個人的計畫與您吧!

  吾人須知「何謂業」?若您不知業的意義,再怎麼富有如比爾.蓋茲或台灣的王永慶,您的人生也如螻蟻一般的渺小而可被人忽略該生命的重要性!

  所謂業,就是「妄」,中國人喜歡用疊字,所以通稱為「妄動」。妄是因動而生,無以名之而稱之為妄,便利理解及稱呼而稱之為「妄動」。

  當妄動之後,於是不同層面的宇宙(註)就出現了,眾生也跟著出現了。物理性的宇宙與生物性的有情眾生,其基本是同質的,用目前最簡單的科學觀點來說,就是「皆從原子構成」。

   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我們的第八識,稱為「業種」,第八識又名業識、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等等名稱。它的狀況如同「旋火輪」或「循環流水」一般, 是不斷的流動之下所產生的一個假象,若您能抗流不被它所轉動汝心意志,那您就與佛無異了。其實,真正的說法應該是,當您徹底了知自己所有一切的心、意、識 就是流動的「業種」所構成,那您就應知「當下這個認知」也是妄動的一種,但您卻因此而有機會能改變流動的現狀,或是不被流動所牽引。

  所謂改變流動的現狀,就如同佛菩薩應您的呼求,而改變妳原本應該受報的未來。

  所謂不被流動所牽引,就如同阿羅漢入滅,則與十方宇宙永遠切斷連結;又如同煙散於空中而消失,您無法再用五官覺知它的存在。

  當某人具有上述的認知,我稱他已覺醒!

  當某人於覺醒後,依所認知而去擬訂成佛計畫,而且還去執行它,我稱之為「此人生活的有意義!」

  什麼是我有意義的人生計畫呢?

  基本上,我每日反覆的覺知自己的虛偽妄想習氣;也就是覺知無量劫來所養成的三毒習氣,及非常微細的餘習(畢陵伽婆蹉;畢蘭陀筏蹉),並於覺知後遠離之。

   另一項則是OOOM Project (Open Object & Open Mind Project),此計畫主要在達到財產共有或無財產境界的類大同主義。它希望使人類不必再需要為食、衣、住、行、醫...等事項而煩惱,及在達到這種境 界前之過程中,也同時使人可以把剩餘時間用來做我現今正在做的事:自覺覺他!(斷變易生死及分段生死)

  執行OOOM之目的,其實也是 在使自己能快速的自覺而覺行圓滿!因為,自私的人是無法斷變易生死(成佛),所以,只有把自己所有的貪欲愛習捨離才有可能,所以,以利他為目標來著想,才 能徹底的、快速的斷離無量劫來的習氣。以這角度而言,修行人要感謝那些凡夫俗子的存在,這就如同學校的考試,不經考試難知自己是否已學會了。

  我一直在反覆執行覺知的功夫(為主),也同時在進行完成OOOM的準備工作(為副),所以,我自知我的人生活的有意義!


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實際的宇宙,有如無量個泡泡,這泡泡的邊緣就如同地球的磁場,無論您是否能看得見,它都是存在的。所以,一個泡泡之內是一個宇宙,十方有無限個泡泡。更稀奇的是,泡泡之外還有更大的泡泡,細節可以參考八十卷華嚴經華藏世界品。

  宇宙可以用物理性的方式來理解,不同震動頻率就是不同世界,也是不同宇宙。例如鬼魂與人類的震動頻率不同,所以不會互相干擾對方,但若核子彈爆發,則會影響到彼此,所以若有這類事件可能發生時,就會被不同頻率的生命給破壞。不同的頻率為何不會互相干擾?這就是宇宙物理的特性,如同電台的不同頻率一般不會彼此干擾。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11種健康食物多吃有益

2008-07-03

11種健康食物 甜菜、甘藍菜... 多吃有益

【潘勛/綜合報導】 2008-07-03 中國時報 依美國營養學家兼作家瓊尼.鮑登(Jonny Bowden)所見,世上有150種最有益人體健康的食物,但其中有些如馬齒莧、芭樂及枸杞不見得一年四季都在青果蔬菜店買得到。故此,鮑登博士整理出11種歐美人士最容易取得的蔬果,供大家選購採買。 1、甜菜。鮑登表示,甜菜好比紅色菠菜,含有豐富的葉酸及天然紅色素,有助人體對抗癌症。食用時採新鮮的生甜菜,磨碎做成沙拉;不必加熱,不然會損及甜菜的抗氧化效力。 2、甘藍菜。甘藍菜有許多營養素,比如異硫氰酸鹽這種據說有助抗癌酵素的化學物質。食用時做成亞洲式捲心菜沙拉,或者包在漢堡及三明治的上層,清脆爽口。 3、牛皮菜。這種多葉的綠色蔬菜飽含類胡蘿蔔素,可以防止眼睛老化。食用時剁碎,用橄欖油快炒一下。 4、肉桂。肉桂有助於控制血醣及膽固醇。食用時灑進咖啡或燕麥粥。 5、石榴汁。石榴汁顯然可以降低血壓,而且抗氧化物很多。食用簡單,直接喝掉就行。 6、李子乾。聽來好像乏味,但李子乾裡抗癌抗氧化物很多。食用時包進火腿裡烘烤。 7、南瓜子。南瓜子是整顆南瓜最營養的部分,飽含鎂元素;大家認為,人體內含鎂量高,可以減少早夭的危險。食用時像烤餅乾一樣烤,或者灑在沙拉上。 8、 沙丁魚。鮑登博士把沙丁魚稱做「罐頭健康食品」,奧米加三(Omega-3)脂肪酸含量很高,而且幾乎沒受水銀污染,還有鈣質很豐富。沙丁魚還含有鐵質、 鎂、磷、鉀、鋅、銅及全方位的維他命B群。食用法很多,可以選購泡在橄欖油或沙丁魚油的,直接吃,混沙拉吃,配烤麵包吃,或者與芥茉醬及洋蔥一起搗爛,塗 在別的食物上吃。 9、薑黃。薑黃有「香料超級巨星」的美名,能抗發炎、抗癌。食用法是摻進炒蛋,或者加入各種蔬菜料理。 10、罐頭南瓜。南瓜這種蔬菜熱量低,纖維素高,提升免疫功能的維他命A也多,就是吃到飽,攝取的熱量也不多。要吃的時候,混點兒奶油、肉桂及肉豆蔻。 11、冷凍藍莓。雖說冰凍會令蔬果的某些養分品質變差,但藍莓冷凍起來,一年不分四季都可食用,不致於腐敗。動物研究中指出,冰凍藍莓可以改善記憶。食用時與優酪乳、巧克力豆漿混著吃,也可以跟碎核桃攪拌著吃。 ※ 相關報導: * New study shows how broccoli helps reduce cancer risk http://www.physorg.com/news134232276.html新版食物金字塔到法國橄欖油研究:紅景天能延長果蠅壽命綠茶幫忙打擊超級病菌綠茶能減少一種重要心臟病風險因子的衝擊可可會是種對糖尿病患者有益處的治療研究:花椰菜或能幫助提升老化的免疫系統摻一些鹽可種出更健康的番茄新鮮的大蒜比較好常忘東忘西?藍莓掌握關鍵蔓越梅汁創造能量障礙使病菌遠離細胞橄欖葉萃取物能協助對付高血壓與膽固醇研究:孕婦採地中海飲食可避免幼兒氣喘研究:懷孕之前的飲食決定羊的性別烹飪可保存、提升蔬菜所含營養?安全微波你的食物!消費者多誤解營養標示上的反式脂肪資訊二顆雞蛋飲食粉碎膽固醇問題維他命D不足 死神召喚高26% 花朵的抗癌力量食品安全檢驗 刻不容緩雙酚 A 與人類組織中的代謝症候群有關長壽的祕密也許不在基因最衰者生存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何謂初禪?

發信人: alexhk.bbs@ptt.cc (丁丁是人才), 看板: Taoism
標 題: [請益] 何謂初禪?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Sun Jan 20 23:02:07 2008)
轉信站: KKCITY!Group.NCTU!grouppost!Group.NCTU!ptt
Origin: ptt.cc

初禪(有覺有觀,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樂受,
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於未到地定,證得「十六觸」(前八項為「八觸」):一動
、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九掉、十猗、
十一冷、十二熱、十三浮、十四沉、十五堅、十六軟之成就,
是為「初禪發相」!行者於未到地定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
內不見身,外不見物,經一段時間,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在此
定中,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 乃因心漸微細,色界淨色觸
及欲界身之故。若動觸起,或從頭、背、腰、肋、足等處,漸漸
遍身,身內覺動而外無動相!當動之時,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
宛如風發,微微而動;或從上發、下發、腰發,漸漸遍身。從頭
至足,由上而發者 多成退分;從足而發者, 多成進分。初禪動
觸發時有無量功德,略說有「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

一、定:指的是一心安穩,無有散動。
二、空:動觸發時,空心虛豁,無諸障礙之感。
三、明淨:清淨美妙,皎明無比。
四、喜悅:於所得法,心生慶悅。
五、樂:覺觸法娛心,恬愉美好。

六、善心生:生起慚愧、敬、信之心,慚念昔未得此妙法,以為慚愧;
敬信一切賢聖,具深妙之法。

七、知見明瞭:不復惱迷,心解明利。

八、無累解脫:無復貪、瞋、痴、掉悔、疑等五蓋,離欲界諸障,入
清淨大池。

九、境界現前:心與動觸諸功德相應不亂,初禪境界,次第現前。
十、心調柔軟:離棄欲界,心剛粗曠現象,心行調柔,能隨意舒卷!

以上「十種善法眷屬」與動具起,有無量勝妙功德,動觸發後,其餘
諸觸,次第發起,皆為四大所生現象,如前所言「十六觸」。色界五陰,
住欲界身中,由於粗細不同,故諸觸次第生起,即色界定法與欲界報身
相觸,故十六觸次第生起,互為兼蓄。行者勿因法相煩雜,心生厭煩,
須知此皆自心所現,但以境界不同,因緣交感,故境相萬別。

未到地定相關事項

發信人: alexhk.bbs@ptt.cc (丁丁是人才), 看板: Taoism
標 題: [討論] 未到地定及...相關事項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Sun Jan 20 23:06:41 2008)
轉信站: KKCITY!Group.NCTU!grouppost!Group.NCTU!ptt
Origin: ptt.cc

一個人在實修禪定時會碰到什麼狀況呢?所謂的入定是一切無念嗎?
不知定相的人,可能在要入初禪時,產生了十六種特殊現象(見初禪
之「十六觸」)之際還以為是「散心」升起而退墮,不明定學者,常
常把「善根發相」的見佛顯像或宿慧空勝解視為解脫妙悟,其實還在
欲界呢!

不論是修習「數息觀」或「不淨觀」,或是念住一處, 或是以佛號攝
心,都能慢慢內心澄靜, 相應禪定。當然專修禪定還是有很多前行的,
如懺悔業障、持戒清淨、深入經論、培福利他等,都是有助於定學的增
上。但此處我們只言及禪定的層次。

一、善根發相

身心寧靜,尚未入定,還在散心,但會影響過去所修善境而呈現境相。
此中又分報因與習因。報因是過去持戒、善行的善根浮現;習因不是
看到某些善境界,而是自然而然地性格改變,如心調柔軟,慈悲一切,
或引發過去宿慧,忽然看懂過去不能理解的經典。


二、欲界定

三界中欲界有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在欲界
定中,心理上會有輕鬆之感,生理上則因定的過程中排除了很多身體上的
障礙,所以身心同感輕利輕安;而欲界六天的心理過程就是欲界定。欲界
定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有法持身」!這是身心放鬆、氣機改善,身子
自然挺直、久坐不累的狀態。好的「持身法」下座時身心如在雲裡,走起
路來腳如踏在軟墊上。在到達欲界定前,若要細分,則仍可分粗住、細住
二者,行者端坐攝心,氣息調和,內心澄淨安穩,其心在緣而不馳散,是
名粗住;住此心後,恬靜更勝前,名為細住,因無明顯身心變化,故略而
不述。


三、未到地定

這時感到身體突然消失,或是頭消失、手不見-那不是真消失,而是以心
眼觀察消失了!修「隨息法」者,有時會忽見自身五臟六腑;修「通明禪」
者甚至能見皮膚每層結構膚腠,所以修持法門深度不同,造成現象也不一!
內在結構在「未到地定」會消失是因為從有男女之別的欲界要進化到單性的
色界天之過渡現象,此時不屬欲界,也不屬色界,所以不能長久安住,不
進色界則退欲界!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清單 - 法迄巴生活感想

編輯

・2007/10/06 以科學角度,經佛法,論宇宙變相
・2008/11/25 書名:「如何在無意義人生中,活出意義」
・2009/04/10 新紀元之前的覺醒
・2009/04/14 色空不二及悟後起修
・2010/03/30 找到幸福!
・2012/10/07 時候到了,該專心念佛往生了嗎?
・2013/08/09 詩偈:心歸
・2015/11/14 波即是粒子
・2022/10/10 煩惱吶~,我家老鼠也吃素!
・2022/11/02 修行之回音實驗
・2023/09/12 可笑的自覺
・2024/10/12 有趣對話:耍流氓與幹傻事
・2025/08/24 蟑螂護法的Hello



斷惑解脫須知之流程

世俗人因為生活無著的恐懼、名譽喪失的恐懼、既得利益的喪失恐懼等等,而有煩惱。而修行人則有疾病的恐懼,所以有煩惱!

先不說這些恐懼,就先反省自己是否有懈怠、安逸的偷懶習氣呢?若人有這個習氣,就等同有煙癮一般,就有一些後遺症產生!

由生理因素的恐懼,將產生心理因素的恐懼,所以,有智慧的人會先去反省自己恐懼的原因出自哪裡?然後,一一化解之!

我思惟過,對世俗人而言,生活所需之恐懼最後可以約化成「食、淫、住、痛、病、睡」。若人要學會聖賢行、無煩惱生活,那他應該具有捨離世俗人生活的勇氣,否則,又要閒著又要賺大錢,就算殺人放火、詐欺騙錢也沒這麼輕鬆。

若這個感到煩惱的人,已下定決心要去解脫煩惱,他應該具有三種條件:
 一、正確見解 
 二、執行方式 
 三、精進不懈怠行為

為何要說須具有三種條件呢?因為,若沒有正確見解,假設從台北坐火車要去高雄,卻買去台東的票,顯然是錯誤的行為,所以「正確見解」(正見)首先須具備。

其次,見解正確且又已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到達,要挑那一個方法呢?坐火車、騎機車、汽車、飛機?用什麼方法,基本上也隸屬正確見解,但有正確見解,卻不一定能聯想出方法,所以要特別列為一項。

第三項是「精進不懈怠」。這一項,是個人很深的體會。因為我算是「具正見」且「知方法」者,但為何我還有煩惱呢?經過反省了無數次之後,我終於確定是因為「懈怠放逸」的原因,所以「導致煩惱產生」。

因為,無論再怎麼精妙的見解及方法,沒去執行也是空口白話,沒有實益。所以,要解脫煩惱,要了解自己的習氣,必須深深的沈澱自己,沈靜再沈靜,深入自己心源去反思自己的習氣,反省自己為何有煩惱的原因。

當沈靜、再沈靜,深入自己心源,且已了解自己習氣之後,再來就是要「下決心斷除」。當您已下決心斷除之後,跟著就會有斷除的行為產生。例如煙癮,若下決心要斷除之後,就會有戒煙不抽的行為產生。現在,另一個問題又產生了,是什麼問題呢?就是:

  為何老是無法戒除呢?

所以,當您下定決心斷除某件事時,接著,您要去「精進執行」。若不精進執行,同樣的結果,別人也許一星期就達到,而您可能要一年、十年才能達到。在這漫長沒成就時間中,因為「成就感」來的慢,於是,就又產生了新的煩惱或困惑,那就是:為何我一直不能斷除呢?或感到很焦躁,或產生其它的煩惱等等。

我想,在上述的流程中,應該還可以插入一個項目: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就插在「下決心斷除」之前。整理一下流程:

  正見->方法->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
  ->下決心斷除->精進不懈->
  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重覆迴圈)

或有人問:為何要重覆迴圈呢?我說:因為要斷除一個習慣,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例如要戒除煙癮。能夠一次不抽煙就能戒掉嗎?有點智慧的人都不相信。所以,就要「重覆迴圈」,也就是不斷的去重覆戒除的行為。

若某人一直反覆在煙癮產生時,而「一直精進不去抽煙」。那,就如同養成煙癮一樣,就能戒除了。因為煙癮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的。它的養成是經過「不斷抽煙」的關係。斷除也是要「不斷的不抽煙」。

因為以上的原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會「養成一個習慣」:「如理而行」。也就是說,只要是合理的,他就會去做。但,這個行為是一個習慣呢?還是次次皆要經過思考之後才去做呢?

經過個人的思惟,剛開始時必定是次次思考,當某些相同或相類事件不斷重覆產生之後,因此,這個智者、行者,他就會因此逐漸的養成,某些事件「不必經過思考」就能直接做的「淨習」。

說它是「淨習」,是因為它還是一個習慣,只是這個習慣會導致如己意的、無煩惱的、自在的結果而已,所以稱之為「淨」而不是「染」。而「染」就是不自在的、煩惱的結果。說到這裡,我要遵守這流程去做「沈靜再沈靜的深入心源反省習氣」的行為!我常這樣做,於是,我的煩惱愈來愈少,我覺得快樂、歡喜、輕安、愉悅、輕鬆、寧靜、無煩惱。

--

其實,人生無論有什麼事、多大的事,都會有消逝的時候。所以,人生的重點是要做什麼呢?我說,人生的重點是在「如理而行」,而這個理又是什麼呢?這個理,就是「能達到自在的方式」
什麼是自在呢?

自在,它的最低要求必須是「不被自己貪愛所左右,而產生煩惱」。

什麼又是煩惱?分析它的原因,就是所謂八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老,病,死,五陰熾盛。

跟喜愛的人事物分離,所以感到苦。

跟厭惡的人老是相會,所以感到苦。

所求不能滿足,所以感到苦。

出生時被陰道夾纏及出生後冷熱的痛苦。

老了時行動不由心的痛苦。

生病時的痛苦,

死時靈魂解離身體的痛苦。

依佛法而言,簡說是五陰熾盛的痛苦。

而這些痛苦,都源於「貪欲愛習」。分析所有的貪愛,可分心理面、生理面。心理面固然很多影響項目,但歸根究底是源於生理貪愛所致。思惟名、利、譏、稱、毀、譽、苦、樂、喜、怒、哀..........那一項不是由生理面所觸發的呢?

試從嬰兒角度來思惟,它有什麼需求呢?不過就是「食、身舒適、睡眠、無病、無痛」五種欲而已。但若是學乞食比丘的行為,生理能影響的,只剩下五事:食、衣、痛、病、睡。

食欲,本身只是一個覺受,只要不執著,就能捨去食欲。衣物只是心理上的愛好,捨去更簡易。對於痛,只要甘願受,在知痛甘願受之下,就是具有不執著的能力。最後只剩「病、睡」不是目前世俗人的定力所能解決,必須有待禪定力的事功才能捨離。

不管身體生理性機能是否正常,要免除煩惱,就是要解決它們,「不執著」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而是要實際上可以免除。真正要免除煩惱,除了世俗人把物欲看淡因此具有一些「涵養效應」之外。真正要永遠的免除,必須要去修行,去達到入禪定的效果,最終的效果則是「斷惑」!(慧解脫阿羅漢還不能免除病、睡,「睡」須斷想陰者才能免除,只有真正已斷五陰的人才能不病)

我看記載,真正禪定到了時,就可以「不用睡」(想蘊斷)。若不用睡,那當然就不會被「睡眠」所影響。

如何修行斷除煩惱、病、睡眠呢?我自思惟,煩惱起於當下的貪欲愛習未斷。也可以說是自己的定力不足。但何以定力不足呢?應當是「淨習未養成」,或「未如實見」!

例如「戒煙」。當沒抽煙的人,養成煙癮,就稱為「染習」。而決定戒煙時,他感知想抽煙時,就不抽,屢次如此,於是遇到煙癮犯時就直接不滿足它,這時就稱為「淨習」

因為如實知道,若不如此就無法戒除煙癮,而真正如實知的人,他一定可以養成淨習。

很多人都懂這道理,但卻沒有去執行,於是在痛苦時哀嚎、哭天搶地,我看這類人真是愚痴!

若自覺得有「苦」產生,那就是您已有捨離的心,但捨不掉!

有人曾經對我說,「網路上身的癮」讓他覺得痛苦,想捨也捨不掉。為何苦呢?因為已經有了貪愛的緣故!要捨已是後來的事了。真修行人就是要避免有貪愛,那他就不必因為痛苦才去捨了!
要避免貪愛的最好入手方式,就是要「時時自覺」!

所謂「時時自覺」指的是「念念覺」。在您貪愛的心念產生時,當下就能察知,在察知之後,要「如理而行」,因此就不會染上貪愛的習氣,因為沒貪愛,也不會在失去時產生痛苦。例如買新車。若人要買新車時,應該是有前提才「如理去買」,而不是「貪愛去買」,例如工作方便應買車。若對車無欲,如理去買車之後,車被砸壞時,他只有一個感覺,再買一輛新車,而沒有痛苦。

為何可以達到對車無欲呢?因為他對人生已看破、看開之緣故!如我之前所分析,所有心理上的感受,追根究底是緣於要「滿足生理面的貪愛」所致。

因為智慧已能深達痛苦產生之原因,所以,從生理面不去滿足它,於是,就不執著金錢的有無,因為不執著金錢,所以新車被砸壞不產生痛苦!

吾人的貪愛、苦樂,如同一個食物鏈,一環扣一環!所以,若能把最基本的環解除掉之後,那從此就無煩無惱,生活自在了!當吾人,時時警愓、念念察知「當下貪愛」,而不去滿足它,就如同汽車已經煞車,一段時間之後就能停止,斷除貪愛也是如此,當能夠「當下觀察到貪愛產生而不去滿足它,漸漸地,就不再產生有貪愛的心念,如同不執著於路邊石,雖經過萬山也不覺其山色妍麗。

又例如,把一杯水放著,久了就有垢沈澱。所以,要斷除貪愛,只要「察知當下貪愛心念生滅,而不去滿足它」,這樣就行了!不必再用什麼特別的方式!初始要不去滿足貪愛或許有點難,但要勉強自己,功夫用久了,當「養成淨習」之後,就變的非常簡單。

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四聖諦四種分別及暖頂忍世第一

No. 721 正法念處經 (卷34) T17, p0197a

--(編按:雜四聖諦法)--

我今當為此諸天眾說深妙法。如我往昔。於大師所。聞正法要。解
脫城門。念出入息安那波那。於昔舊天。次第所聞。既得聞已。復
見世尊為我宣說。是故我今為諸天。說雜四聖諦法。於一諦中。四
種分別。我今當說。利益如是一切天眾。亦自利益。亦利益他生死
行眾生。種種方便。為之說法。令諸眾生心得淳熟。我已如是。說
十五法。我今次為諸天眾等。說十六法。阿那般那出入息法。分別
四聖諦。方便自因之相。

云何名為次第說也。是修行者。觀於自身。縛心獼猴。

諸天子。云何縛於覺觀心之獼猴。縛何等心。所謂縛識。

如是一心。次第觀身相。觀身循身觀。染不染無記觀。受善受循受
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受自相觀。法循法觀。善不善無記
。如自相。是名四念處。


--(編按:如實觀察生暖法)--

是修行者。入如是法。一心觀察一切有為。自相寂滅。觀四念處。
是四聖諦相。如是念處。遍一切處。所謂次第行相。常無常。合和
聚散。空無作者。空無我者。破壞衰惱。如是觀苦無常。見四念處
已。觀四聖諦自相。如實觀察。生於暖法。

從於暖法。生於智慧。譬如鑽火。先見煙相。後乃見火。如鑽如燧
。先生熱氣。後乃生火。以信樂故。於一切煩惱無知法中。未來能
生聖法毘尼。亦復如是。以十六種觀四聖諦。如是暖法。云何生耶
。云何觀於四聖諦耶。


--(編按:苦聖諦)--

諸天子。所謂是苦聖諦因緣有故無常。敗壞故苦。離人故空。不自
在故無我。如是四種分別。觀苦聖諦。


--(編按:集聖諦)--

行者觀苦聖諦已。觀集聖諦。四種分別。云何分別。所謂行相續轉
故。集相似果流轉諸有故。因一切性流轉有故。勢力不相似相續緣
有故。


--(編按:苦滅聖諦)--

行者復觀苦滅聖諦。四種分別。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修行苦滅聖
諦。捨一切衰惱故。滅煩惱火離故。一切法第一寂滅故。清淨法出
生死故。

--(編按:道聖諦)--

行者復觀道聖諦。四種分別。諸天子。云何行者分別觀察。所謂得
不退處故。道不顛倒故。一切聖人所住法故。以無礙斷除生死衰惱
出世間故。是名十六種修行之法。

我已說之。汝等天眾。勤修精進。觀現煖法。展轉相教。從出入息
。生於煖法。從於煖法。生於頂法。以信繫念三寶功德。聚等勝過
前觀如是。

行者云何觀察。名頂法道。如山頂上。頂法增長。

次第得生忍法善根。以得忍故。住第三處。名生現前。非現法忍。
以現忍法。故名忍法。

忍增長故。名世間第一法。於一念時。心心數法。名得世間第一法


次第得成須陀洹。如是之法。我自證之。若人能證如是之法。不見
閻羅可畏使者。亦不怖畏。如是諸天子。以不放逸故。得如是法。

是故諸天子。莫得放逸。爾時釋迦天王。而說頌曰

  若於出入息   善知十六斷
  暖法及頂相   忍法逆順觀
  知世第一法   次第知真諦
  知次第正法   不失於善道
  解脫於三結   破壞八種有
  勇猛斷惡道   故名須陀洹
  有漏不善法   決定行惡道
  流趣於涅槃   故名須陀洹

爾時天帝釋說此偈已。告諸天眾。如是十六種念。阿那般那。我已
具說。汝當思惟。此道寂滅。入涅槃城。無所怖畏。一切聖人之所
愛念。是故汝等。應當決定修行此道。若汝畏於閻羅使者。應當次
第憶念如是阿那般那十六之行。

白骨之暖法觀及頂法觀

No. 613 禪祕要法經 (卷2) T15, p0258b

--(編按:暖法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遊行教化。至多羅聚落。至聚落已。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入村乞食。乞食還已。止於樹下。洗足訖收衣
缽。敷尼師壇。結加趺坐。

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名迦栴延。有一弟子。名槃直迦。出家多時。
經八百日。讀誦一偈。不能通利。晝夜六時。恒誦此言。止惡行善
。修不放逸。但誦此語。終不能得。

爾時尊者迦栴延。盡其道力。教授弟子。不能令得。即至佛所。為
佛作禮。繞佛三匝。而白佛言。如來出世。多所利益。利安天人。
普度一切。唯我弟子。獨未蒙潤。唯願天尊。為我開悟。令得解脫


佛告迦栴延。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當為汝說往昔因緣
。迦栴延白言。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迦栴延。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有佛世尊。名毘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
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出世。教化眾生。度人周訖。於般涅槃
。而取滅度。

佛滅度後。有一比丘。聰明多智。讀誦三藏。自恃憍慢。散亂放逸
。有從學者。不肯教授。專愚貢高。不修正念。命終之後。墮黑闇
地獄。經九十劫。恒在闇處。愚蒙無智。由前出家功德力故。從地
獄出。得生天上。雖生天上。天宮光明。及諸供具。一切黑闇。卑
於諸天。誦三藏故。天上命終。生閻浮提。得值佛世。因前貢高。
雖遇於佛。不解法相。我今當為說諸方便。教繫念法。

爾時迦栴延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此愚癡槃直迦比丘。及未來
世一切愚癡亂想眾生。說正觀法。

佛告槃直迦。汝從今日。常止靜處。一心端坐。叉手閉目。攝身口
意。慎勿放逸。汝因放逸。多劫之中。久受勤苦。汝隨我語。諦觀
諸法。時槃直迦。隨順佛語。端坐繫心。

佛告槃直迦。汝今應當諦觀腳大指節。令心不移。使指節上。漸漸
皰起。復令[月*逢]脹。復當以意。令此[月*逢]脹。漸大如豆。彼
當以意。使[月*逢]脹爛壞。皮肉兩披。黃膿流出。於黃膿間。血
流滂滂。一節之上。飢膚爛盡。唯見右腳指節。白如珂雪。見一節
已。從右腳漸漸廣大。乃至半身。[月*逢]脹爛壞。黃膿流血。令半
身肌皮。皆兩向披。唯半身骨。皎然大白。見半身已。復見全身。
一切[月*逢]脹。都已爛壞。膿血可惡。見諸雄蟲。遊戲其中。如是
種種。亦如上者。

觀見一已。復見二。見二已。復見三。見三已。復見四。見四已。
復見五。見五已。乃至見十。見十已。心漸廣大。見一房中。見一
房中已。乃至見一天下。見一天下已。若廣者。復攝令還。如前觀
。一觀已。

復當移想繫念。諦觀鼻頭。觀鼻頭已。心不分散。若不分散。如前
觀骨。復當自想身肉肌皮。皆父母和合不淨精氣。所共合成。如此
身者。種子不淨。

復當次教繫念觀齒。人身中。唯此齒白。我此身骨。白如此齒。心
想利故。見齒長大。猶如身體。

爾時復當移想。更觀額上。使額上白骨。白如珂雪。若不白者。復
當易觀教作九想。廣說如九想觀法。作此觀時若鈍根者。過一月已
。至九十日。諦觀此事。然後方見。若利根者。一念即見。見此事
已。

復更教觀腰中大節白骨。見已即如前應觀種種色骨人。此法不成。
復當教慈心觀。慈心觀者。廣說如慈三昧。教慈心已。復教更觀白
骨。若見餘事。慎勿隨逐。但令此心。了了分明。見白骨人。如白
雪山。若見餘物。起心滅除。當作是念。如來世尊。教我觀骨。云
何乃有餘想境界。我今應當一心觀骨。見白骨已。令心澄靜。無諸
外想。普見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骨人。見此骨人已。一一皆滅。如
前觀苦。

爾時槃直迦比丘。聞佛說此語。一一諦觀。心不分散。了了分明。
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自念宿命。所習三藏。
了了分明。亦無錯謬。

爾時世尊。因此愚癡貢高槃直迦比丘。制此清淨觀白骨法。佛告迦
栴延。此槃直迦愚癡比丘。尚以繫念。成阿羅漢。何況智者而不修
禪。爾時世尊。見此事已。為說偈言

  禪為甘露法   定心滅諸惡
  慧殺諸愚癡   永不受後有
  愚癡槃直迦   尚以定心得
  何況諸智者   不勤修繫念


爾時世尊。告迦栴延。及敕阿難。汝今應當受持佛語。以此妙法。
普濟群生。若有後世愚癡眾生。憍慢貢高。邪惡眾生。欲坐禪者。
從初迦絺羅難陀觀法。及禪難提觀像之法。復當學此槃直迦比丘所
觀之法。然後自觀己身。見諸白骨。白如珂雪。時骨人。還來入身
。悉見白骨。流光散滅。見此事已。行者自然心意和悅。恬靜無為
。出定之時。頂上溫暖。身毛孔中。恒出諸香。出定入定。恒聞妙
法。續復自見。身體溫暖。悅豫快樂。顏貌熙怡。恒少睡眠。身無
苦患。得此暖法。恒自覺知。心下溫暖。心常安樂。若後世人。欲
學禪者。從初不淨。乃至此法。得此觀者。名和暖法。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濁世
中。欲學正受思惟者。從初繫念。觀於不淨乃至此法。是名暖法。

若得此法。名第二十一暖法觀竟


--(編按:再度說明暖法相狀)--

佛告阿難。汝今持此迦栴延子所問暖法。慎勿忘失。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後世眾生。若有能受持是三昧者。一心安
隱。得於暖法。此人云何當自覺知。

佛告阿難。若有諦觀諸結使相。從初不淨。乃至此法。自覺身心。
皆悉溫暖。心心相續。無諸惱恚。顏色和悅。此名暖法。


--(編按:頂法觀)--

復次阿難。若有行者。得暖法已。次當更教繫念在諸白骨間。皆有
白光。見白光時。白骨散滅。若餘境界現在前者。復當攝心還觀白
光。見諸白光。炎炎相次。遍滿世界。自觀己身。復更明淨。頗梨
雪山。不得為比。自見骨人。各各雜散。作此觀時。定心令久。心
既久已。當自見頂上。有大光明。猶如火光。從腦處出。

佛告阿難。若見此事。便當更教。從頭至足。反覆往復。凡十四遍
。作此觀已。出定入定。恒見頂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
出金光。如散粟金。身心安樂。如紫金光明。還從頂入。此名頂法
。若有行者。得此觀時。能得頂觀。

佛告阿難。汝好受持是頂觀法。廣為未來一切眾生說。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得此觀者。名第二十二觀頂法竟


--(編按:助頂法方便)--

佛告阿難。此想成已。復當更教繫念觀諸白骨。令諸散骨。如風吹
雪。聚在一處。自然成[卄/積]。白如雪山。若見此事。得道不難。
若有先身犯戒者。今身犯戒者。見散骨[卄/積]。猶如灰土。或於
其上。見諸黑物。復當懺悔向於智者。自說已過。既懺悔已。見骨
[卄/積]上。有大白光。乃至無色界。出定入定。恒得安樂。本所
愛樂。漸漸微薄。復當更觀。如前覆尋。九孔膿流不淨之物。皆令
了了。心無疑悔。復當如上。骨間生火。燒諸不淨。不淨已盡。金
光流出。還入於頂。此光入頂時。身體快樂。無以為譬。得此觀者
。名第二十三觀助頂法方便竟。


--(編按:火大觀)--

復當更教繫念住意。自觀己身。猶如草束。出定之時。亦見己身。
猶如芭蕉。皮皮相裹。復當自觀眾芭蕉葉。猶如皮囊。身內如氣。
亦不見骨。出定入定。恒見此事。身體羸劣。復當更教令自觀身。
還聚成一。如乾草束。見身堅強。既見堅強。復當服酥。飲食調適
。然後觀身。還似空囊。有火從內燒此身盡。燒身盡已。入定之時
。恒見火光。觀見火已。見於四方一切火起。出定入定。身熱如火
。見此火大從支節起。一切毛孔。火從中出。出定之時。亦自見身
。如大火聚。身體烝熱。不能自持。爾時四方。有大火山。皆來合
集。在行者前。自見己身。與眾火合。此名火想。復當令火燒身都
盡。火既燒已。入定之時。觀身無身。見身悉為火所燒盡。火燒盡
已。自然得知身中無我。一切結使。皆悉同然。不可具說。此名火
想真實火大第二十四火大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