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經文典故】發菩提心,然後才能成佛(見性成佛)

猜測古德所謂「見性成佛」四字,應從此經文中出。

------

No. 374 大般涅槃經 (卷28) T12, p0533a

善男子。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應假緣如乳成酪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緣。成於生蘇。當知佛性。亦復如是。


譬如眾石。有金有銀。有銅有鐵。俱稟四大。一名一實。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眾緣。眾生福德。爐冶人功。然後出生。是故當知。本無金性。眾生佛性。不名為佛。以諸功德。因緣和合。得見佛性。然後得佛。


汝言眾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


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心。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
法迄巴說明
**********************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成佛正因,從另一角度而言,這是法
  身佛、法身、如如、體。無論是否有修行,一切眾生皆俱有佛
  性。


  但若想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若不發此心,則因緣不能和合,
  那麼就無法成佛。在此經中,佛稱「發菩提心為緣因」。


  上述的成佛,是指報身佛及化身佛。


  報身佛來自於妄所轉成。當無明盡時,則稱為斷妄,此時眾生
  之業報身,轉名為圓滿報身,改名報身佛,此報身佛之功用,
  在於滿菩提願,於滿願之作用時,稱為化身佛。


  法身(體)是一切眾生本俱,所以一切眾生皆是法身佛。


  報身(相)是業相,受業力所拘束成為報身,至能轉第八識為
  大圓鏡智時,則把業報身轉名報身佛。


  化身(用)是功用,在業報中,有些眾生有神通,可以在報身
  之外出現類似報身的身體,稱此為化身。在報身佛行使願力時
  ,有時在報身之外又化現無量身時,這些所化出的就稱為化身
  佛。


  法身,譬如黃金(體),經妄加以鑄工,能呈現金碗(相)、
  金筷(相),金碗具有盛物功用(用),金筷具有挾物功用
  (用)。


  此三身是一,於一身中具三身義。


◆ 參閱
  ・八地菩薩能所俱泯,離心意識,證無生法忍
.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經文典故】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


No. 580 佛說長者女庵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卷1) T14, p0963b

時女庵提遮。即隨其夫往詣佛所。各自禮佛及諸大眾。恭敬而立。時女庵提遮。以偈嘆曰

  我念大慈悲   救護十方尊
  欲設秘密藏   賜我淨餘食
  大聖甚難會   世心有所疑
  誰可問法者   發眾菩提基


爾時舍利弗。即白佛言。世尊。此是何女人。忽爾來至此。復說如是法偈言得余食。

佛告舍利弗言。此是長者女。

復問曰。從何而來。何因至此。

佛告舍利弗。此女人不從遠來。只在此室。雖有父母眷屬。其夫不在。以自誡敬順夫因緣故。不從父母輕爾出遊現於大眾。

時舍利弗白佛言。是女以何善因故。生此長者家。其容若此。復以何因緣故。得如是士夫禁約。若此不能自由見佛及僧。

佛即告舍利弗。汝自問之。

時舍利弗。問其女曰。汝以何因緣。生此長者家。復以何因緣。得如是人為夫禁戒。若此不能自由見佛及僧。

其女庵提遮。以偈答曰
  我以不惡生   生此長者家
  又不執女相   得是清淨夫
  我在內室中   以為自在竟
  是分未曾越   聖知賜我余
  嗚呼今大德   不知真實由
  絲毫不負越   故名大自在
  我雖內室中   尊如目前現
  仁稱阿羅漢   常隨不能見
  大聖非是色   亦不離色身
  聲聞見波旬   謂是大力人
  嗚呼今大德   隨聖少方便
  不知本元由   於我生倒見


爾時舍利弗。默然而止。私自念言。此是何女人。其辯若此。我所不及。

佛即知其意。而告之曰。勿退於問答生於異心。是女人已經值無量諸佛所說。是法藥勿疑之也。


爾時文殊師利。問庵提遮曰。汝今知生死義耶。

答曰。以佛力故知。


又問曰。若知者。生以何為義。

答曰。生以不生生為義。


又問曰。云何不生生為義耶。

答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畢竟未曾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以為生義。


又問曰。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和合為生義者。即應無有生相。將何為義。

答曰。雖在生處而無生者。是為正生。故說有義。


文殊又問曰。死以何為義耶。

答曰。死以不死死為義。


又問曰。云何以不死死為死義耶。

答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有所散。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死義。


又問曰。若知地水火風。畢竟不自得散者。即無死相。將何為義。

答曰。雖在死處其心不亡者。是為正死。故說有義。


文殊師利又問曰。常以何為義。

答曰。若能明知諸法畢竟。生滅變易無定如幻相。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常義。


又問。若知諸法畢竟。生滅無定如幻相者。即是無常義。云何將為常義耶。

答曰。諸法生而不自得生。滅而不自得滅。乃至變易亦復如是。以不自得故。說為常義。


又問曰。無常以何為義。

答曰。若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隨如是相。而能隨其所宜。有所說者。是為無常義。


又問曰。若知諸法畢竟不生不滅者。即是常義。云何說為無常義耶。

答曰。但以諸法自在變易無定相。不自得隨。如是知者。故說有無常義耶。


又問曰。空以何為義。

答曰。若能知諸法相。未曾自空。不壞今有。而能不空空。不有有者故說有空義。


又問曰。若不空空。不有有者。即無有事。將何為空義耶。

其女庵提遮。則以偈答曰
  嗚呼真大德   不知真空義
  色無有自相   豈非如空也
  空若自有空   則不能容色
  空不自空故   眾色從是生


// 法迄巴註:雖已理悟「生而不生」之理,因定力不足,仍會被業力
//      所拘而輪迴
//----------------------------------------------------------------------------------------------

爾時文殊師利又問曰。頗有明知生而不生相。為生所留者不。

答曰有。雖自明見其力未充。而為生所留者是也。


// 法迄巴註:若不悟「生而不生」之理,即便有定力,也仍不能斷輪
//      迴,乃至斷無明

//----------------------------------------------------------------------------------------------

又問。頗有無知不識生性。而畢竟不為生所留者不。

答曰無。所以者何。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處。而吉相常為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

今不能見諸法者。亦復如是。但今為生。所生為死。所死者於其人。即無生死之義耶。若為常無常所繫者。亦復如是。當知大德。空者亦不自得空。故說有空義耶。


********************************************************
法迄巴說明:


  通篇經文重點,主要在指出已悟「生而不生」之理,仍須有足夠定力才能解脫業力的拘束。但若不悟,即便有定力也仍無法斷輪迴,乃至斷無明,此處所悟,乃指智(轉識成智之意思,不是識、不是無生,而是已悟無生,卻能起用,這比純粹只悟無生的境界,還高深,以能起用之故)。


  所謂「生而不生」之理,譬如空花、水月、旋火輪,雖說已生,但只是生滅相,其本體虛空、水,卻無生滅。


  生,是相,其本體為無生,如此理悟而能行,才能起用。所以,學佛法要先明體、相、用之義理。體是法身義;相是報身義;用是化身義。


  體相用,此三是一,譬如以黃金為體,經妄加以鑄工,而成金碗(相),金筷(相)。金碗能盛物(用),金筷能挾物(用)。


  所以,空花雖妄,若不視之、若無虛空不得顯;水月亦妄,若不映之、若無水亦不能顯;火輪亦是妄,若不相續、若無虛空,也不能顯。此「視、映、相續」即妄也!


  所謂「體」,即佛性,其無生也。既然無生,當然無生滅、無相用,所以,能彰顯的生滅、相用,其實際的做工,是妄!


  黃金不加鑄工,則不成碗筷;虛空不被吾人所視,則無空花;水若不映,亦無月能生;火團若不相續,則不能成火輪。


  有緣人,若能柔順其心入上說之理,則能悟「生而不生」之理,亦能起用!


  此用,在眾生曰識,在佛曰智!


  轉誦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起用偈:

    惠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To do or not to do

To do or not to do
-------------------------------
Don't do you want to do, Just do you should do.

-- fatsiba 2013/08/24


譯:
 莫做您所欲做,去做您所應做。

釋:
 依欲而做,墮於無明;依智而做,斷除妄縛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心歸

偶得一偈:
  無言日月飛,出語星辰墜,
  動搖三千風,不動天下歸。


釋:
  大修行人心默口啞的修行日子,感覺日月如梭快速飛逝。若他一開口,所說的話卻能震憾人心,使星辰失色日月無光。他的身體有所動搖時,所帶起的風,響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他心不動不搖入於平等不二時,十方宇宙所有眾生,都要歸伏在他的聖德之下。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無功用道的修行方式

無功用道,又稱為「無功用行」,它指出不加功用,就能修行,就能處於「道」之中。


道,這是中國的形容詞,就佛法而言,應該稱為「無生、寂滅、涅槃」。道,在道家經典(老子、莊子、列子之類,不含「道藏」中亂七八糟的經典)的用法,有時是指無生,例如道可道非常道;有時是指妄,例如百姓日用而不知。


無生,指並沒有生滅,本來不動。譬如虛空,雲自生於虛空,雲自滅於虛空,而虛空不隨雲之生而生,亦不隨其滅而滅,以虛空無生滅之故,所以喻虛空無生。而會生滅的雲,則喻如妄。


寂滅,承上喻,它就是雲消滅之後的狀態。寂滅不是無生,但其結果的境界卻等同無生。寂滅之後將不再有生滅,所以稱之為「寂滅」。


涅槃,它是寂滅的梵文音譯,也是指寂滅的意思。


吾人修行,如何從有為法用功,到用無為法,再到「不必用功而仍能繼續斷妄」呢?(指無功用道,這是無生忍菩薩開始才有的修行方式?)


我說,在輪迴中是無法達到「無功用道」的境界,因為那是七地菩薩開始,才用的來的修行方式。不過,如同,雖然人未到達金字塔,卻仍能遙望看見金字塔一般,只要「目標無誤」(正見)、「方向正確」(用法正確),一直堅持下去(精進),最後還是會到達金字塔。


「目標無誤」,就是具正知見,必須證得菩薩乘法眼淨(一實相印)才行,二乘法眼淨(三法印)還不行。


「方向正確」,指的是使用無為法,不是菩薩乘的六波羅蜜,而是佛乘的當下不相續。


何謂佛乘的當下不相續用功法呢? 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心又剎那剎那消滅也不可得之故,所以於「念念相續」中,恆與定俱!


恆與定俱,這裡是指不落變易生滅(不產生無明習氣)的意思。生滅有二,一是變易生滅,稱為無明;二是分段生滅,稱為輪迴習氣、三毒。


如何能恆與定俱? 惟一的方式,就是「無欲」!!


雖然已無欲,但仍能有作用。如同見路邊一顆小石頭,吾人對它沒有貪欲(它沒有價值),吾人對它也沒有嗔怒(與我無仇怨),因此不落貪嗔。而吾人又知它是小石,意念清明而不落愚痴。所以,三毒習氣一時脫落!


雖說三毒習氣一時脫落,但那也只是「理想值」、「妄想」,實際因為三毒習氣極微細之故,如水下暗流,在表面看不出有作用,而實際它卻在「不知不覺」中,仍在作用著。


所以,用無為法須於念念相續中,都一直保持著無欲的狀況!這樣,一直到因緣成熟,於六根觸碰六塵時,當下觸動最後斷惑定力,就能一時斷除三毒,而至頓覺斷妄,如六祖壇經所說「一悟即至佛地」。這也是古代禪宗大修行人的用功方式。


想要時時處於無欲之中,那麼,就必須「先立志無欲」,立志要「內存無欲,外無所住」。人若不立志,如何能斷無明呢? 如同高雄市人沒決定(立志)要去臺北市,吾人又如何能期望他會去買火車票,並於隔日搭火車往臺北市去呢?


當大修行人無欲之時,他就不必用功,無論是用有為法,或是用無為法,他都不必用,在無欲之當下,就是無用之用,雖不用無為法,而實際卻已使用,所以,雖然七地菩薩已達無功用道(行),但能真正無功用道境界是八地菩薩,何以故?以「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之故!

※ 推薦參閱:立志無欲以為體,無所住以為用,每用皆破無明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本來無生

本來無生,它不是指「沒有妄」產生,而是在說明本體、本來乃如同虛空一般的不動、不增減、不生滅!


例如,云自生於虛空中,自滅於虛空中,而虛空不隨云之生而生,亦不隨云之滅而滅,因此比喻無生如虛空,而妄比喻如雲。


常有人會問,乃至阿羅漢都會問佛:「為何會有妄產生?」(註一)


佛在楞嚴經中開示「妄元無因」,又說(註二)「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但佛也不否認有妄的生滅的現象,如圓覺經中所開示:「此無明者。非
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非實有體,是指妄並沒有永恆不變的體性、常,而我們稱呼體性、常為「佛性、真如、如如」等等。


夢時非無,又指出這個妄的生滅現象,在眾生而言,並不是不存在,只是成佛後,才知其如陽焰、水中月、鏡中像、空中花一般的,似有,於體、於常而言,卻是無生。

--

體,是指恆常不變。相,是指生滅現象,十方世界所有一切,都是相,都是剎那剎那不斷地生滅不停。用,則是指相的作用,例如碗可以盛物,筷子可以挾物。


吾人學佛法,一定要搞清楚體、相、用的定義。


*************************************************************
註一
*********
妄的產生,在楞嚴經中,佛已用演若達多的範例來說明妄的產生「不需原因」。


用現今科學觀念來說,妄的產生就是無中生有,是自動產生。就這個觀念來看,倒是很符合道家的見解。


當妄初生時,那就是所謂的「自覺有我」,在注一的楞嚴經中已說明非常清楚,難怪此部經被魔所忌,以致於同般舟三昧同時最早被消滅。


請再參閱:【經文典故】妄產生之原因,及斷妄方式
http://fatsiba.blogspot.tw/2012/04/blog-post_14.html


*************************************************************
註二
*********
No. 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4) T19, p0121b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基本知識】神通與入禪定判斷

諸禪定的衡量標準是:氣住(初禪)、脈住(二禪)、念住(三禪)、息停(舍念清淨)


關於「息」的說明,可以參考《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息有四事,一者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
 無聲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


要入初禪,從另一角度來說,要先打通奇經八脈,亦可衡量自己鼻孔是否還要呼吸?若還要,那就是沒入初禪。


初禪就開始鼻識不再作用,所以不再使用鼻孔呼吸,而直接經由皮膚吸收宇宙中的能量,來維持經脈中的能量運行(這能量形式,就是一般所謂的「氣」,而不是呼吸的那種空氣),要到四禪時,這個行為才會停止。所以,「息」的意義不只是指呼吸而已。


--

一般通謂的神足通是身通的簡稱,身通具有大小、多寡、遠近的功能。

  大小:大身、小身。

  多寡:一身、多身。

  遠近:飛行、瞬移


三界內的神通簡分成五種,其中最易修得的是飛行身通,從初禪就能修習而得,而最難修得是看見未來的天眼通。


以佛世之惡人「提婆達多」為例,他是入了初禪之後,才學會神足通中的飛行能力。沒入初禪前,心念紊亂無法專注,缺少禪支中的「一心」(專心一志的定力),所以身通發不起來。


天眼通大略分二大類:時間、空間。

  時間:過去、現在、未來。
     ( 看到過去改名為「宿命通」;看到現在則名「天眼通」;
      看到未來應改名「預知通」更恰當)

  空間:現在時間之同維度透視、不同維度透視。


時間中之「現在時間」,則屬於空間類的神通,這類天眼通比較易修得。


同維度空間透視從透視一堵牆,至能看到整個地球各地,再至看到銀河系、河外星系等。當能力再提升,就能看到不同維度的其他世界,例如四天王天、忉利天等等。
.

【基本知識】開悟與證初果、初地之判斷

◆ 修行二門

  修行之路,主要分俱解脫、慧解脫二門。


  俱解脫是定慧解脫,修行者都會入禪定,從初禪定開始,就有能力
  修飛行身通(註一),未斷三毒就能修得五種神通,至斷三毒後則
  有漏盡通,總稱為三明六通。


  慧解脫則是直接斷煩惱,不以修禪定為主,所以不必入禪定就有能
  力斷輪迴習氣。也有入初禪才斷除三毒煩惱,或入二禪、三禪...,
  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因緣定)時才斷三毒煩惱。


  此二門在阿羅漢乘與菩薩乘,皆同時存在。在阿羅漢乘中,斷輪迴
  煩惱者,稱為四果阿羅漢。在菩薩乘中,斷輪迴煩惱者,稱為六地
  菩薩(註二)。


  阿羅漢乘中,有二類微細差別,一者稱為聲聞,一者稱為緣覺。前
  者是聞佛法、修四諦而斷煩惱;後者是自覺輪迴煩惱,修因緣法(
  註三)而斷除煩惱。此二者境界約當菩薩六地(註六)。


◆ 見道、法眼淨

  一般所謂開悟,約有二類:理上悟、事上證悟。


  理上悟,又有微細分別。一種是純粹知見上的理知,仍在凡夫位。
  另一種則是由慧解脫門進入,開發般若智慧,而能斷下三結,具
  十六行(心)(註四)之理悟,稱為見道、法眼淨,這種狀況又
  稱為「理上入」,只是入的不夠深。


  事上證悟,乃由禪定中發般若智慧,而察知三法印,或一實相印
  的狀況,因此而斷下三結,具十六行(心),稱為見道、法眼淨
  ,這種則通稱為「事上入」,但入的也不夠深。


  當阿羅漢乘修行人,已悟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
  滅」而「永不再懷疑」時,方能斷下三結煩惱,具十六行(心),
  此時稱為見道、法眼淨,稱之為證初果。


  菩薩乘修行人,不只領悟三法印,同時亦領悟一實相印「本來無
  生」(註五)而「永不再懷疑」時,亦斷下三結煩惱,具十六行
  (心),此時亦稱為見道、法眼淨,稱之為初地菩薩。


  上述見道之二者,都不必入禪定就能證得,這是慧解脫路。若由
  禪定中發慧而證得,則是俱解脫門。


◆ 二果及菩薩二地

  已證初果或菩薩初地者,久習之後,會自覺於行住坐臥間,無法
  使六根觸碰六塵時而自在,而能不生三毒習氣,於是,他會「自
  生智慧」,審查自己不能斷輪迴習氣(阿羅漢乘)或無明習氣(菩
  薩乘)之原因為何?


  於是,見道賢者,因此進趣於「守戒」!


  見道賢者了知,若不知止,若越來越又不能自在,則墮輪迴/無
  明習氣之中,所以知止,因此不必他人勸進,自己會自發的知止
  ,稱之為守戒。


  當然,亦有一類人根器魯鈍,由過去世業障矇蔽之故,而不知進
  趣,而需要他人或聖賢的提攜才了知,須知止才能斷煩惱!


  對知止、守戒之重視,在阿羅漢乘從斯陀含向開始至斯陀含果(
  二果);在菩薩乘是從二地就能證入。
  
  
  二果及二地之特質,就是知止、守戒。而初果及初地之特質,則
  是斷疑,具十六行(心)。



************************************************************
註一
*********
 【基本知識】神通與入禪定判斷

************************************************************
註二
*********
No. 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25) T09, p0560c (六十華嚴)
佛子。菩薩住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身口意業轉求勝法而不捨離。以轉勝心故。雖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解脫月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寂滅。

金剛藏言。從六地來。能入寂滅。

今住此地。於唸唸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可思議身口意業。行實際。而不證實際。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為行法。善知水相。不為水害之所淪沒。

如是菩薩住此七地。乘諸波羅蜜船。能行實際。而不證實際。

************************************************************
註三
*********
入非有想非無想定而想解脫此境界時,必須真悟「因緣和合其性空」之義理,如此才有能力斷微細的煩惱習氣,才能出離三界而證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
註四
*********
【果位比較】阿羅漢乘與菩薩乘果位比較

************************************************************
註五
*********
本來無生

************************************************************
註六
*********
【經文典故】菩薩六地能入寂滅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關於第八識生滅、五蘊之論辯

【經文典故】生滅,皆不能斷業種瀑流 (第1樓至第5樓,以及第20樓)
http://tieba.baidu.com/p/1496382280


阿賴耶識乃至一切法是生滅還是不生不滅?(以下第47樓)
http://tieba.baidu.com/p/1960020832?pn=2


第八識所藏資料亦可能消失之論 (以下第38樓)
http://tieba.baidu.com/p/1873417453?pn=2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以和合故,體性非有,故名性空。和合故,無常。性空故,無我。又以性空有二義,一是常,二是無生。性空並非虛空之對待義,是非常,所以乃知是無生義。


無生,不是相、用無生,而是體無生。例如金碗(相)能盛物(用)、金筷(相)能挾物(用),碗筷非從虛空生,而是由黃金變化而來,所以稱碗筷無生。


十方法界一切法(形而上及形而下皆是法),皆如彼金碗筷,皆是由妄之所變現,妄即是第八識之業相,而妄之生因,來自於當下未如實知、當下未斷無明!如楞嚴經所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吾人思惟妄之生因,卻不知,吾人本身即是妄,妄之所思亦是妄,妄若無思,妄即涅槃。所以,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一切皆是當下義,所以大修行人頓悟頓修頓覺!